:隐喻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模块,与人类身体器官和思维模式息
息相关。身体部位“耳”的位置、功能等是身体隐喻重要的肉身经
验基础。在此基础上,“耳”字成语中的隐喻现象多种多样,涉及
情绪、听觉,以及由听觉延伸出的信息、注意力、辨别力、思想
四个语义范畴。同时,隐喻揭示人类认知的过程,“耳”字成语的
隐喻现象体现了人类对“耳”在整体与局部上认知的相合。
传统修辞学将隐喻视为文章的修辞技巧,使用隐喻的目的是使
语言更符合审美的要求。认知语言学将隐喻看做普遍存在于我
们生活、思想中成系统的概念基础,以一个经验域的形态格局
去理解并建构另一截然不同经验域的思维方式。[1]67即通过
来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去揭示人类的思维方式和认知过程。耳
朵是人类的听觉器官,人们利用耳朵去截取听觉信息,这种身
体经验的基础性使得身体器官“耳朵”映射到外界事物上极为便
利。建立在不同映射关系基础上的耳朵隐喻,主要有三类研究
成果:一是耳朵隐喻的英汉对比研究。齐文茜(2012)、[2]崔
林、宫金玲(2012)[3]等试图通过分析“耳”在英汉中不同方面
的隐喻映射,来理解与身体部位相关的词语的意义建构和认知
模式,并窥探不同文化下的隐喻映射差异。二是汉语中耳朵相
关的隐喻研究。张冬香(2010)[4]研究过“耳”的相关语料所体
现出来的隐喻和转喻的相互关系。张婷(2014)[5]探究了含
“耳”成语的来源、隐喻和转喻方式。三是纠正“耳”字成语的释义。
傅维康(2006)[6]对“洗耳恭听”进行溯源,说明古今异义的演
变。各位学者的研究少有涉及“耳”的隐喻映射系统、认知思路,
对英语文化中无,汉语文化中有的隐喻现象关注不够。本文以
《中国成语大辞典》中的“耳”字成语为语料,探究“耳”字成语中
的隐喻现象及认知过程。一、“耳”的基本内涵“耳”在《现代汉语
词典(第7版)》[7]中的释义主要有三:一是指名词耳朵;二
是形状像耳朵的东西;三是指位置在两旁的。其中,名词耳朵指
涉人体的听觉器官;形状像耳朵的东西实则是以“耳”的形状为
映射基础的隐喻;位置在两旁的强调以“耳”的位置为映射基础
的隐喻。因此,从这些释义中我们便可初步看出关于耳朵隐喻
的情状。《说文解字》[8]中言:“耳,主听也。”耳的本义就是
耳朵,是人体的听觉器官。“耳”字成语中“耳”为本义“耳朵”的成
语很少,因为成语多来自于寓言故事、佛学经典、文学作品等,
它往往是用一件事或一个事物来影射另一个事物,从而达到说
理、辩证的效果。这与隐喻从来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用简单
事物理解复杂事物的本质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因而,多数“耳”字
成语存在隐喻现象,但也有“耳”字成语中“耳”为本义“耳朵”。如:
肥头大耳。指一个肥胖的脑袋,两只大耳朵。形容体态肥胖,有
时指小孩可爱。以耳朵形状为语义基础,说明体态肥胖,没有
衍生的隐喻义。二、“耳”字成语的隐喻“耳”字成语的隐喻中含
有两个概念隐喻,一是情绪是耳朵的样态。以情绪为目标域,
耳朵的样态为来源域,形成由耳朵的样态到情绪的映射,映射
的基础是耳朵的位置表现出的高位和私密性的特征。二是听觉
是耳朵。以听觉为目标域,耳朵为来源域,形成从耳朵到听觉
的映射,映射的基础是耳朵的功能。与此同时,“耳”字成语在听
觉功能下又衍生出四个语义范畴,也作为分类依据。f映射依据
衍生义分类代表成语耳朵(位置)情绪处于高位的生理特
征面红耳赤、耳热酒酣耳朵的接触挖耳当招、耳鬓厮磨、搔
头摸耳、搔耳捶胸耳朵(功能)听觉信息注意力辨别
力思想贵耳贵耳贱目、以耳代目贱耳耳闻目睹、耳闻不如
眼见主动倾耳注目、倾耳而听、洗耳恭听、充耳不闻、交头接
耳、耳边风、秋风过耳、马耳东风、掩耳盗铃被动如雷贯耳、
震耳欲聋、耳满鼻满、耳熟能详、耳提面命听觉功能常规耳
聪目明、耳听八方、耳软心活听觉功能非常规耳视目听、耳食
之谈、耳视目食、耳食之徒接受耳濡目染、耳目一新、发皇耳
目、清耳悦心、俯首帖耳、忠言逆耳不接受不堪入耳、濯缨洗
耳、掩人耳目、防蔽耳目、两豆塞耳(一)“位置”作为隐喻映射
依据1.处于高位的生理特征《白虎通义·情性》[9]中有:“耳
者,肾之候。”《春秋·元命苞》[10]中有:“耳者,心之候。”耳
朵作为人体的五官之一,与其他身体器官有着密切的联系。因
而,情绪波动会导致生理变化以反映在耳朵的样态上。“面红耳
赤”形容羞愧、焦急或发怒时的样子,是一种情绪的体现。耳朵
位于头部,在人体的上方,当我们情绪高涨时,心跳会加速,心
脏里血液的喷射能力加强,血液便以更快的速度输送至头部,
耳朵的血色就更充足,呈现出面红耳赤的现象。“耳热酒酣”指喝
酒喝得痛快、正高兴的时候。此时也为情绪高涨之时,因此也
会出现耳朵发热发红的现象。这均为耳朵在情绪刺激下,由于
其位置原因所呈现出的颜色、温度上的变化。2.耳朵的接触
(1)与自身身体部位的接触“搔头摸耳”为抓抓头皮,摸摸耳朵,
形容一时无法可想的焦急神态。“搔耳捶胸”指搔耳,捶胸膛,形
容后悔、烦恼的样子。这两者均为负面的情绪。“摸耳”“搔耳”是
自身手与耳朵的接触,是人在有情绪、不能平静时,表现出的
身体部位的触碰,体现无法平静的状态。“挖耳当招”指人家用手
挖耳朵,却以为是在招唤自己。比喻希望达到目的的心情非常
迫切。这是期盼情绪的表达。挖耳的动作也是自身手与耳的接
触。(2)与他人身体部位的接触感情好的两人在说话交谈时的
实际距离往往会拉近,体现出亲密感。距离再近一些时,就晋
升为两人的接触,如:耳鬓厮磨,指两人耳朵和鬓发挨在一起,
多形容青年男女亲密无间。任何一个身体部位的接触都比不接
触表现的情感更亲密,耳朵和鬓与脸相距较近,且中国文化中
鲜以面部接触进行交流,因而,面部器官的私密性较强,触碰
则表示友好及亲密。以上两类的映射依据一个是耳朵位置在上
的特征,另一个是耳朵位置的私密性特征。生理变化和不同的
接触方式是耳朵样态的不同表现方式,也呈现了人们情绪情感
的表达方式。(二)“功能”作为隐喻映射依据耳朵的主要功能
是听,听觉是人类接收信息的重要管道。我们每天会听到各种
各样的信息,无论爱听与否,都会引起我们的注意。我们还会
对这些信息进行辨别,分辨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从
而影响自身的思想。这个过程源于耳朵的听,因此,由耳朵的
听觉功能衍生出的语义范畴主要集中在:信息、注意力、辨别力、
思想四个方面。1.信息(1)贵耳。“贵耳”的成语有:贵耳贱目、
以耳代目。前者指重视传来的话,轻视亲眼看到的现实。比喻
相信传说,不重视事实。后者指拿听到的代替亲眼看到的,不
亲自去调查了解,只听信别人说的。两个成语均是强调“听到的
话”很重要。“贵耳”并不是指耳朵很珍贵,也不是指听觉功能本
身重要,而是指听到的话很重要,即强调听到信息的重要性。
(2)贱耳。“贱耳”的成语有:耳闻目睹、耳闻不如眼见。均是指
听别人述说千百遍,不如亲眼看一次来得真确。这两个成语反
而认为听到的话不如看到的实际情况重要。这里的“贱耳”并非
指耳朵不好,听觉不好,而是强调不能只凭听到的话就想当然,
看到真实情况很重要。耳闻仍指听到的信息。从“贵耳”和“贱耳”
两个方面可以看出耳朵对于截取信息的偏取性,希望关注点在
听到的信息上时,便偏取具有[+接受]语义特征的“贵耳”。希
望强调另外一种器官截取的信息时,便偏取具有[-接受]语
义特征的“贱耳”。2.注意力人们可以集中注意力去做一件事
情,一件事情也可以引起人们的注意。因而,根据成语语义,这
里将注意力分为主动注意和被动注意。(1)主动注意。当对听
到的话主动注意时,我们会认真的听,即为善听;有时我们会选
择忽略,不认真听,即为不善听。善听中,“倾耳注目”指侧着耳
朵静听,集中眼力细看。形容心神专注、敬畏服从的样子。侧耳
说明听的主动性,心神专注表现出善于倾听。“倾耳而听”与此相
似。“洗耳恭听”指洗干净耳朵恭敬地聆听,比喻专心恭敬地聆听。
洗耳表明对所听事件的重视,体现主动性,恭听说明认真注意。
这些成语都含有主动认真听的语义特点。不善听中,“充耳不闻”
指塞住耳朵不听。形容有意不听别人的意见。是主动采取行动,
选择不去注意的表现。“耳边风”比喻对所听到的事毫不关心。秋
风过耳、马耳东风和耳边风的意思相近。强调的是自己不愿意
听因而有意回避。均为自身主动选择注意与否,并采取一些“倾
耳”“充耳”等的行动。“掩耳盗铃”指自欺欺人,想要蒙蔽别人的耳
目,却以蒙蔽自己的注意为方法。属于不想引起别人注意的举
动。因而也归为注意力的范畴。(2)被动注意。人类听到的信
息来自于外部世界,因此,我们不总是能进行是否注意的选择,
有时因为动静太大或者信息来源者的辈分尊贵,我们就无法选
择听与不听,只能接受。但这种接受并不都是负面的情绪,存
在很多中立的部分。这个过程不同于主动注意的自我选择,是
“外界到我”的被动注意的过程。如:如雷贯耳,指响亮得像雷声
传进耳朵里,形容人的名声大。名声大并不是我们一开始就知
道的,而是像雷声一样,声音太大以至于我们无法不注意到,
是“外界到我”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自身主动选择了解的,因
而是被动注意。“震耳欲聋”是类似的成语。“耳满鼻满”指耳朵和
鼻子都装满了,形容听得很熟。关汉卿的《救风尘·第三折》[11]:
“你在南京时,人说你周舍名字,说的我耳满鼻满的,则是不曾
见你。”听别人说的太多了,因而觉得耳朵和鼻子都装满了东西,
可知耳满鼻满也是“外界到我”的过程,与耳熟能详类似。“耳提
面命”指不仅是当面告诉他,而且是提着他的耳朵向他讲。形容
长辈教导热心恳切。此种注意是在长辈威严提醒下的注意,属
于被动注意,不是主动选择。3.辨别力人类的大脑会对听
到的声音信息进行判断来辨别事物的存在与真伪,可见辨别力
能从听觉延伸而得。听是耳的正常功能,但存在一些成语将耳
的功能改换成其他,如:耳食之谈、耳食目听、耳视目食、耳食
之徒等,出现了“耳食”“耳视”的情况。这里根据耳朵听觉功能是
否常规进行分类。(1)听觉功能常规。听觉功能常规时有成语:
耳聪目明、耳听八方。“耳聪目明”形容脑筋灵敏,听觉既好,视
力也强。强调在听力视力均佳的情况下脑筋聪明,对事物具备
辨别能力。“耳听八方”形容耳目灵敏机警。是指听力好,能够辨
别清楚不同方向的情况,是有辨别力的成语代表。还有指涉无
辨别能力的“耳软心活”,指心中没有主见,容易听信人家的话,
对听到的事情无辨别能力。(2)听觉功能非常规。耳的常规功
能是听,但是部分成语里的耳出现了食、视的功能,面对这样
的功能错乱,也有两个方面的分类,一是有辨别力。如:耳视目
听。指心智通明,视听不限于耳目,比喻得道之深。这里的耳虽
是视的功能,但强调的是功能的多样化,因而辨别力更加深刻。
二是无辨别力。耳食之谈指没有根据的传闻,如同用耳朵来吃
饭,是荒谬的,因而说出来的话也是没有根据的,不具备辨别
力的条件。耳食之徒与其意义相近。耳视目食指用眼睛吃,用
耳朵看,比喻颠倒错乱。因而不具备辨别能力。我们也可以从
来源上探寻“耳视目听”“耳视目食”的差异。“耳视目食”源于宋·司
马光《迂书·官失》:“世之人不以耳视而目食者,鲜矣。”[12]
“耳视目听”出于《列子·仲尼》:“老聃之弟子,有亢仓子者,得聃
之道,能以耳视而目听”。[13]因其来源不同,造成:虽然在不
同语境中体现的都是耳的非常规功能,但是表达的意义却是对
立的。这也正体现出古人对语言灵活使用的情况。4.思想耳
的辨别力完成了对信息的判断,但不可忽略的是,判断过程中,
我们会对某一部分信息产生认同或不认同心理,这些看法影响
我们思想上的认知。这便是听觉向思想层面延伸的表现。(1)
接受。上面提到,我们会认同或不认同,接受或不接受所听到
的信息。如俯首帖耳中贴耳的动作表现的是思想上的顺从。古
有:“择其善者而从之。”我们通过判断信息会接受一些对我们有
所启发的言语,接受后便产生了影响思想的结果。一部分是量
的结果:耳濡目染。指经常听到、看到而深受影响。是听多了之
后思想受到的影响和改变。一部分是质的结果:耳目一新、发皇
耳目、清耳悦心。这些成语指对思想上有更新、启发的作用。如
“耳目一新”形容所见所闻都有一种新奇、清新的感觉。这种新奇
的感觉是我们自身对信息认知的更新和产生的共鸣,也是对自
身的熏陶和改进。“发皇耳目”指开阔视听,扩大见闻,属于思想
上的启发。视听的开阔带来的是精神上的审美能力的提升。又
如忠言逆耳,指正直的劝告听起来不顺耳,但有利于改正缺点
错误。这里的忠言逆的不是“耳”,而是一个人的思想、观点。人
们往往希望对方接受逆耳忠言,接受后无疑会更新思想认识。
(2)不接受。经过辨别信息后在思想上的不接受,有主动和被
动之分。主动不接受,即自身选择不接受。如:不堪入耳,指没
办法听进去。形容言语粗鲁、下流,使人无法接受。因言语粗
鄙,与自身价值观相悖,而在思想上拒绝接受此种言语。濯缨
洗耳源于《魏书·刘献之传》:“吾常谓濯缨洗耳,有异人之迹,
哺糟歠醨,有同物之志。”[14]比喻避世守志,操行高洁。属
于自身不愿意接受世俗的思想而选择清洗去世俗的污垢后避世。
这些均为判断信息后不接受某种思想的行动。当然,也有被动
不接受听到信息的。如他人处于被动地位的:掩人耳目、防蔽耳
目。指遮掩别人的耳朵和眼睛,比喻用假象迷惑人,欺骗人。实
则是“我”对他人思想上的蒙蔽,他人处于被动的地位。还有“我”
或“他人”处于被动地位。如:两豆塞耳,耳朵被塞住而听不到声
音。比喻受到蒙蔽而看不见真相。是“我”或“他人”的耳朵被塞住,
蒙蔽的是我们的思想。理清了这些成语语义上细微的差别,认
知过程便也清晰明了了。这四个层面也存在层级关系,体现为
由听觉延伸出的信息到思想层面的深化,是信息通过耳传入大
脑被判断理解过程的呈现,说明人们对于事物理解的不同层面。
三、“耳”字成语的转喻认知语言学家所用的隐喻(metaphor)一
词常兼含隐喻(metaphor)和转喻(metonymy)两者。[1]17文
章所谈的转喻也属于广义隐喻的范畴。以一物指涉另一相关之
物,我们称此一情形为转喻。[1]63转喻可以为部分代整体、
生产者代产品、物件代使用者等。关于身体部位的转喻,多数
是以人的一个身体部位代替人这个整体。在“耳”字成语中,发
现有转喻现象的成语为:隔墙有耳、耳目众多。隔墙有耳指墙外
有人偷听,秘密外泄。其中“耳”不是指耳朵本身,而是指人,即
以耳代人,以部分代整体,因而,这里的“耳”转喻为“人”。同样,
耳目众多指周围注意的人很多,也指为刺探情报的人很多。这
里的耳目不是指耳朵和眼睛的实体,而是指“人”,即以耳目代人,
“耳目”转喻为“人”。隔墙有耳和耳目众多都与秘密、刺探消息有
关。因为耳、目分别是信息以声音和文字图画传入大脑的两种
形式,因而,关于秘密与消息的获得用耳、目来转喻,在来源上
有所依据。四、“耳”字成语中认知的整体相合性(一)对耳朵认
知的相合性图1对身体部位器官的整体认知不外乎从外部的
样态和内部的功能上来构建认知框架。对“耳”字成语的归纳分
析结果表现出人们对耳朵的认知状态。文章从本义、隐喻义(狭
义)、转喻义三个方面来归纳总结“耳”字成语的语义特点,发现
我们对身体部位“耳朵”的认知具有外部和内部的相合性。在外
部认知上,主要以耳朵的形状和位置,即耳朵的不同样态,作
为认知的依据,从而产生如:肥头大耳、面红耳赤、挖耳当招、
耳鬓厮磨等以耳朵的样态为认知基础的成语。在内部认知上,
我们着眼于耳朵的功能,即听觉,并从听觉衍生出四个具有线
性特征的分类。这是我们对于“耳”字成语在本义和隐喻义上的
认知情况。在转喻义上,隔墙有耳、耳目众多都是“以部分代整
体”的转喻形式,是以耳目功能作为肉身经验基础的转喻。整体
来看,“耳”字成语既涉及耳朵的外部样态,又涉及耳朵内部的听
觉功能,体现出人们对耳朵的认知是内部和外部的相合。(二)
“听觉是耳朵”概念隐喻内部的整体相合性单一隐喻内部的整体
相合性是指一个隐喻概念内部涉及的因素,具有一个线性的过
程,如:人生是旅行,这个隐喻中“人生”作为目标域,具有起点、
发展过程、终点等逐步推进的线性过程。在隐喻概念“听觉是耳
朵”中,目标域“听觉”具有四个衍生义,分别为:信息、注意力、
辨别力、思想。它们具有单一隐喻“听觉是耳朵”内部的整体相合
性特征。图2听到的信息为耳朵接收声音信号后的产物,对信
息的主动与被动关注体现出对信息的注意,由注意深化为识别
信息就从单一注意衍生为辨别能力,从而来辨别注意到的信息
真实与否。之后,自身在思想上便可以选择接受或不接受此信
息,选择接受信息后会对自己的思想产生一定的影响。这就是
此线性认知过程逐步推进的表现。总之,“耳”字成语中丰富的隐
喻现象表明了身体部位隐喻映射的便利性和普遍性。其中,耳
的本义是指身体器官“耳朵”。隐喻义以情绪是耳朵的样态、听觉
是耳朵两组概念隐喻呈现。将耳朵看做人体的部分特征时,便
实现以耳代人的转喻。隐喻义间相互联系,表现为整体认知上
耳朵外部样态和内部听觉功能的相合;在局部认知上,是从信
息到思想深化过程的整体相合。
本文发布于:2022-11-16 23:17:0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3430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