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通用语
1数十年来,法兰西语言研究院一直捍卫着法语的尊严。几年前,由
于法国人对英语词汇的入侵非常敏感,该机构颁布了净化法语的法
律,其内容甚至涉及专业术语。就拿波音747来说吧,现在法国人必
须用法语词gors-porteur;表示出租的leasing也变成了credit-bail,此
类例子不胜枚举,触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法国总统希拉克很可能会继
续加大力度,直至连英特网internet和字节流(信息组)bytestream
之类的词也找到相应的法语新词。哎,真不知未来的法语会变成什么
样。
2不幸的是(或许并非不幸),英语没有受到如此的保护。在美国,
随处可见严重偏离英国标准英语的美式英语。“honour”普遍被写成
“honor”,“night”也变成了“nite”。许多词意广为人知的英式英语单词
被赋予新的解释,交流也变得有些困难。比如说,汽车的行李箱“boot”
变成了“trunk”(一个在英国指代树干的单词);引擎盖“bonnet”变成
了“hood”(英式英语中的风帽);老式婴儿尿布“nappy”变成了
“diaper”(英式英语中的菱格花纹织物);婴儿小外套“matineejacket”
也变成了“vest”(英国的内衣汗衫)。显而易见,两国英语曾同出一
源,而如今却将两国彼此隔离。当然了,按美国人的观点,是英国人
的语言表达出了问题。
3实际使用中,甚至还有更糟的英语呢!只要你在外国旅游并注意一
下菜单、海报、旅店、甚至当地日常生活中的英语,就可以证明过去
的标准用语在这些地方已变得不伦不类,让我详例如下:
4旅行作家波洛.菲利浦曾不异笔墨地渲染自己的几番经历,我觉得
该有更多的读者了解一下。他提及某份荷兰的灯泡目录,上面对用户
承诺有“aspeedyexecution”—快速处死(毫无疑问,候表达的应是“送
货及时”)。此外,东柏林的一个衣帽间告示要求客人“pleahang
yourlfhere”—请在这儿吊死自己(本想说的是“将衣帽挂在这儿”)。
只希望没人会真的从字面上去理解。
5我还可以补充一些多年周游世界时的亲身经历。例如,奥斯坦德的
一家精品店正在宣扬其货品立意新颖,却用了“revoltingnewideas”,
即“令人作呕的立意”。孟买的几家糕饼屋也鼓吹自己是“No.1loafers”,
即头号游手好闲者,可是其本意是要宣称自己的糕饼全市第一。
6我并不知道基督教影响如此之广,直到我在香港看到一位牙医的宣
传:“我们由最新的循道宗信徒拔牙”,这儿的“Methodists”(循道宗信
徒)显然应改为“methods”即“方法”.
7恐怕没人能确定这些误用实际上是体现了英语的普及还是仅仅反
映了局限于地方的习惯用法。但可以确定的是,海法医学会绝对应该
阻止其会员挂这样的铜招牌;“妇女及其它疾病的专家”。
8看来旅店对多语种告示颇为青睐,希望它们会有利于人们更好地使
用现代设施。没有它们,旅店就会显示得沉闷而缺乏效率。然而,在
布鲁塞尔的一家旅店中,这条电梯告示只会令毫无防范的房客更愿意
爬楼梯:“使用电梯时,请按要去楼层的按钮。若更多人进入电梯,
请分别按各自要去楼层的按钮。电梯会按楼导的字母顺序,依次送客。
没复位的按钮显示着接收到的要去楼层的指令”。伊斯坦布尔的一则
旅店告示则没这么复杂:“想要客房服务时,请开门喊叫‘客房服务’”。
至少那儿的客人不用对付也许经常失灵的电子设备。
9在土耳其,人们对于“直言不讳”的喜爱在一个已远近闻名的安卡
拉导游册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导游册这样招揽顾客:“来我们餐馆吧,
你会在欧洲救护车中享用中东风味美食”(显然这儿的救护车
“ambulance”应为氛围“ambience”)。而另一家瑞士餐馆的菜单也同
样吸引人:“我们的葡萄酒绝人他念”。(“ourwinesleavenothingto
hopefor”一语双关,可本意显然是“我们的葡萄酒美味绝伦”)。
10在东欧,奥匈帝国时期的老牌大旅馆从未放弃过礼节。一则旅馆
房间告示上写着“诚邀尊贵的客人在12点到14点之间占客房女服务
员的便宜”(takeadvantageofthechambermaids)。然而,这可能造成
意外的交通阻塞。最近的一次莫斯科画展也未必能让偶尔光顾者欣然
前往,根据其告示,“画展将展出俄罗斯艺术家的300幅作品,他们
中的大部分人在过去十年中已被处死了”。
11曼谷一家洗衣房的广告词邀请来访的顾客“留下你的衣服,尽情
享受吧!”就像是鼓励人们在这座远东娱乐首府干些出格之事。
12罗马也有类似的邀请,一家洗衣房广而告之:“女士们,留下你们
的衣服,尽情享受这个下午吧!”
13若在欧洲的夜总会看到用多种语言撰写的广告,游客们也不应
吃惊。在德国,人们对马略卡舞极为痴迷,以至于慕尼黑的一家夜总
会直接借用了帕尔马的一则三语告示,只是内容令人骇异。告示上印
着“舞会”的西班牙语“Baile!Baile!Baile!”,德语“Tanz!Tanz!Tanz!”
还有那所谓的英语“Balls!Balls!Balls!”。(只可惜他们没考虑到Ball
还有另一层意思:男性生殖器官。)还好,我们也因此躲过了学跳这
种商流巴伐利亚人的舞蹈。
14与此形成对照的是黑森林区的德国人。众所周知,他们谨慎、受
礼,但好像也不需要写这样的告示呀:“黑森林宿营地严禁不同性别
的人,不如说男人和女人,共居一顶帐篷内,除非他们以为此目的结
婚。”
15我还听说一则波洛.菲利浦声称真实的告示,成功地吸引了许多原
本并无他意的游客。那是在奥地利,他发现一家旅店的房间告示写着:
“若需要服务,请抚摸女仆两下,洗衣工三下。”(其实此处的“stroke”
应为“打铃”之意。)
16毫无疑问,由于刻意进取的企业家大量涌现,不加防范的英语会
有越来越多的版本。不过,在我看来,与其为了保持英语所谓的纯洁
性而让不明智的立法将其扼杀,还不如任其发展成世界各国的通用
语。
第三单元
X一代
---他们的思想和他们的事业
1、常有人说现在的年轻人与过去不大一样,他们通常被称做“X一代”或“生育低谷时期
出生的人”,但这一群新一代年轻人真有那么不同吗?为什么会这样呢?在以后的日子里,
他们又将对我们及社会习俗产生什么影响呢?
当前潮流:
2、二十年前,老板们从来从不愁没有足够的优秀员工,侯选的人材就象一盒纸巾,总是源
源不绝。但18年前(1946-1964)的婴儿潮过后是11年的生育低谷。出生率从颠峰时期的
25.3‰跌至14.6‰,这就意味着初级人才库缩至二十世纪30年代以来的最小值。1991年,
加拿大作家道格拉斯·库普兰德在小说中将生育低谷诞生的这一群人称为“X一代”。他们
大多二十来岁,知道相对来说,自己的竞争对手不多,自认为在劳工市场上很容易推销自己。
他们觉得选择工作可以慢慢来,自己完全能找到薪酬很好的职位。
3、与前人相比,这一代年轻人比以前任何一代人看电视更多,因而也目睹了更多的暴力和
谋杀。此外,波斯湾战争、犯罪升级、骚乱、艾滋病、核威胁、污染,诸多的负面事件形成
了他们消极的世界观。
4、这一代的父母很看重经济上的成功,他们节制生育,必要时中断妊娠。X一代的父母中
40‰离异,许多孩子都在单亲家庭中长大,由此引起的感情波动和内心冲突有助于他们形成
家庭观和世界观,这一切似乎也促成了他们消极的价值观。
5、许多年轻人认为,他们的经济前景黯淡,在赚钱方面,自己是没法干上父母或祖父母的。
他们明白,即使是怀揣一两个大学文凭,年轻人的平均收入也会比上一代少很多,许多人都
觉得拥有满意的工作和薪酬的希望非常渺茫。
6、由于赴父辈婚率高,自己又是挂钥匙儿童,X一代可以说是美国历史上最寂寞的一代,
他们也是日托中心的首批常客。在家里,他们习惯于从MTV、高科技、电玩游戏及电脑中
寻求慰藉,小小年纪就已经相当独立。许多人不得不快点长大,或肩负家庭重担,或打工补
贴家用。所有这一切都造就了X一代思想自由、个性张扬、自我为中心的特点。
7、X一代的许多人都怨恨父母很少在家陪子女,,他们常说,等自己成了家一定不会这样。
8、像前辈那样对自己工作尽忠职守的情况已不复存在,X一代亲眼目睹了他们的祖父母辛
苦一生,但换来的只有退休时的纪念金表和微薄的退休金,即便奉献了30年甚至是更长的
时间,最后也还是在保安的监督下整理东西走人。他们的父母在公司同样忠心耿耿,可回报
却是裁员和解雇。
9、年轻人觉得没有什么稳定工作可言,如果没有得到老板长期雇佣的承诺,他们不会心无
旁骛的尽力工作。他们很难相信,令他们抱怨不休的工作,生育高峰期出生的老板们却会每
周干上至少60小时。他们坚信,工作之余还应享受生活。
10、在择业方面,X一代的人更有耐心。或许是想保留选择权吧,他们认为工作是暂时的,
谈不上什么终身事业,他们时刻准备着通过跳槽来提绳子自身处境,只要有一点待遇好的苗
头,他们就会立刻辞掉现在拥有的工作。
11、这代人好像干什么都比父母晚的多,他们大学毕业晚,在家呆得更长,结婚也更迟。许
多人离家出走,但往往又回来,有时还不止一次,这其中的部分原因是生活费用高,而且许
多人因求学欠下了大笔学生贷款。婴儿潮期间出生的人迫不及待的离家自立,X一代的人却
正好相反,他们想得是多多的赞钱,这样独立后能够的好一点。也可能是因为童年时代太
孤独了,有些人常希望晚些自立。
12、许多X一代人的父母一大早就忙着准备上班,晚上回来以累得没劲和子女交流。X一
代人的班级经常人满为患,可以说他们很少受到重视,因此一旦长大成人,他们就会在一切
场合,经常是在工作单位,争取得到别人的关注。
13、不知是由于电视的影响,还是由于失职、内疚的父母或祖父母的溺爱,X一代人已逐渐
开始期望不劳而获,他们渴望即时的满足,一种瞬间完满的感觉。他们最喜欢的电视节目
是肥皂剧,他们经常希望自己的世界比比皆是那些相貌出众、衣着入时的人,他们既有金钱
又有名望,还不用辛苦工作。
14、在这代人中,高中毕业就有望靠初级技能谋得高薪的人并不少见,许多人看不起麦当劳
等快餐连锁店的微薄工资。年轻的大学毕业生期望刚开始就有一份有权又有油水的高薪工
作。至于一步一个脚印的向上发展,他们没有那份耐心。
15、与此同时,X一代似乎也有许多积极的动向,在很多方面可能推动社会的发展。
未来趋势
16、X一代似乎也有许多积极的动向,在很多方面能推进社会的发展。17、再过10年
或12年,婴儿潮期间出生的第一代人都将退休,再也不会对下一代有任何阻碍,在政治、
艺术、文化、教育、传媒及商业领域,X一代会开始全面接班。由于痛恨玩弄权术、崇高快
捷果断,X一代应该会带来一个更为高效的运作时期。
18、X一代的人不赞成父母工作时间太长,他们发誓,等自己有了孩子,一定要有所改进,
他们绘画会花更多的时间与孩子亲近,营造更加稳定的家庭生活。由于许多人都在个性成熟
后晚婚,离汇率最终也会开始降低。
19、将来,若X一代的人成为单位领导,他们将制定更短的时间,以便让他们有更多的空闲
去陪伴家人、休息放松。至于生产率,因为有高科技的帮助,并不会下降。此外,由于X一
代的人鄙视行政管理部门的官僚作风,讲求办事的高效率,生产率还会有所上升。如果工作
单位在利用人力资源方面没有改进,X一代的人会另谋高就或自己创建更为人性化的工作氛
围。
20、X一代的许多人思想自由、注重个性。他们喜欢独立工作,是担任顾问最佳人选,这一
点已被他们诸多的独自创业经历所证明。
21、在推进革新方面,工作单位会逐渐依靠X一代的锐意进取的精神。他们会创立各种制度,
允许单位里的“企业家”在企业内部创办小企业。企业总部的财力支持会让年轻人以前所未
有的速度研究创新产品,而企业外部的X一代企业家则与这些“内部企业家”携手创办合资
企业。
22、如今,X一代已开始借助高科技创建网上企业,在以后的市场上将成为主要驱动力。他
们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因特网带来的费用低、启动快等优势。而能够在瞬间向千家万户传递
新信息、推广新产品是迅速吸引他们的重要因素。
23、X一代的发展与前人截然不同,前人进步的动力也是与这一代人大不一样,不过,在很
多反面将会越变越好。或许年轻人确实与以前不一样了,但如果我们愿意倾听他们的心声,
就会有许多收获,而未来的世界也会更加美好。
第四单元
成功
1、一个出身卑微的年轻人从中西部来到纽约寻求法发迹。他梦想以美国人特有的方式
成为百万富翁,于是,他就在华尔街上碰运气。他勤勉而精明,有时又不得不狡诈,
他综合世界各地商人的经商之道,用非法的电子手段收购其他公司。他连做梦都没
有想到会如此成功:他赚了1200万美元。
2、起初,这位年轻人认为一切进展顺利,在他显然已赚到1200万美元时,他急忙问妻
子,“难道不是很了不起吗?”
3、“算不了什么,”妻子说,“你只是无名小辈。”
4、“这怎么可能?”年轻人说,“我成了富翁。我们生活在崇拜富翁的时代:报纸经常
刊登富翁与影星、小说名家以及服装设计大师的合影;盗用公司钱财的大富翁盟鼎
鼎大名连小学生都人人皆知;而发了横财的房地产骗子头像经常出现在印刷精美的
杂志的封面上。”
5、“可你不会,”妻子说,“你还是无名小辈。”
6、“可我有1200万元,”年轻人说。
7、“有1200网的人多着呢,”妻子回答,“他们也是默默无闻。”
8、“我可以用钱铺路,使我们成为重要的慈善舞会委员会成员,”年轻人说,“然后,
报纸就会在专栏中报道到我们。”
9、“甭自我欺骗了,”妻子说,“重要的委员会里有真正的富翁多的是。我们钱这么少
最终只能举办晚宴舞会之类的小型活动,给美国银屑病基金会捐点小钱。”
10、“可我在纽约第五大街上拥有一套公寓房,他价值200万美元,”年轻人说。
11、“说实话,200万美元一套的房公寓房一毛钱就可以买一打,”妻子说。
12、“我还拥有一辆加长形的豪华轿车,”年轻人说,“它长达21.5英尺。”
13、“没有哪个名人乘坐过你得车,”妻子说,“国务卿亨利·基辛格以及服装设计大师
卡尔文·克莱恩听都没有听说过,你就是小人物一个。”
14、年轻人沉默了片刻,最后问妻子,“我很让你失望了吗?”
15、“你当然令我失望,”她回答说,“当初你向我求婚时,说自己将来定会有番作为。
我哪里知道你还是个无名之辈?”
16、年轻人一时显得很沮丧,然后,他挺了挺胸,请了清嗓子,说,“我会引人注目的。
我要买下一支职业的橄榄球队,并在公共场合与教练争吵。名人们也会与我一起坐
在主人席位上观看重大比赛。”
17、“1200万不可能买到一支职业的橄榄球队,”妻子说,“买到这样的球队要花一大笔
钱。”
18、“那么我就买断一本杂志,并自封为主专栏作家,”年轻人说,“这样每周我的专栏
旁就会刊登一幅比我真人要好看得多的小照片,拥有职业橄榄球队的人就会邀请我
坐在主人席位上观看重大比赛。”
19、“1200万只能买到商家每周免费发给消费者的广告小册子,这定点钱儿根本就买不
了真正的杂志。”
20、“你就这样称我们拥有的1200万?”年轻人问,“它只是一点点小钱?”
21、“它算不上一大笔钱,”妻子回答,“我能对你说什么呢?”
22、“这可不公平,”年轻人说,“我出身贫寒,却赚了1200万。我连做梦也没有想到会
如此成功。”
23、“你采用非法电子手段收购其他公司的交易可能也不公平,”妻子说,“如今人们看
重的不是公平,他们看中的是金钱。”
24、“那么我要赚更多的钱,”年轻人说,“我要回到华尔街上去,赚个5000万。”
25、然而,年轻人还没有来得及赚5000万,证券交易委员会的人就来逮捕了他,指称他
犯了知情人用电子手段非法收购其他公司罪。
26、年轻人被戴上手铐,从他办公室里带走了。下午报纸的头版上刊登了一幅他离开审
讯室时的照片,照片中的他极力用那件价值850美元的意大利名牌大衣遮住脸。第
二天的晨报上刊登了一篇篇幅很长的文章,把他作为华尔街上新型商人的代表。文
中说,这类商人也许是因为出身卑微,最终成了贪婪的牺牲品。朋友和同事都躲着
他。
27、只有妻子对他一如既往,她尽量往好处想。“对一个只有1200万元的人来说,你够
出名的了,”她对他说。
第五单元
女人、男人与金钱
1、阿哈,金钱!也许是只有他像性一样使两性生活复杂化,当女人的收入高于丈夫时,
生活就真的变得复杂了。即使是最开明的男士也会感到妻子挣的钱比他多是个威胁,
就连关系最融洽的夫妻也认为,如果妻子的工资高与丈夫,他们就得格外努力去维
系这种和谐的幸福生活。
2、带回家大笔工资收入的妇女人数的比例大得惊人,而且这类女性并非只是单身妈妈。
伊丽莎白·多尔、卡蒂·库里克以及伊丽莎白女皇的收入都高于自己的配偶。劳工
部的统计表明,有29‰的职业女性——共1,020万妻子挣的钱比丈夫多。自1988
年以来,这个数字已增长了近35﹪。在较高收入的女性中,这个比例还要搞得多。
最近,一项卡塔利斯特调查表明,在《财富》杂志上排名前1000位公司的460名女
性经理中,有3∕4的已婚女性收入高于丈夫。一般来说,女性的工资只是做同样工
作的男性工资的66﹪,为什么还会出现这些女性收入较高的情况呢?原因有好几
个:她们受的教育比以前好;全职工作的女性比以前多;还有,强调机会均等的法
律扫除了女性工作中原有的许多障碍。
3、尽管收入高于丈夫的女性越来越多,夫妻双方也在努力适应这种家庭经济地位的转
变,但是,他们经常发现双方难以坦诚地谈论这个问题。朱安·吉欧式加州沙尼维
尔市阿博软件公司信息服务部主管,随着她在公司职务的晋升,她丈夫似乎很骄傲,
也很支持,尤其是在公共场合。“但是他心里很不好受,”她现在对人说。他们夫妻
关系出现了裂痕,但是对问题的根源避而不谈。“我当时怕题此事,”吉欧说,“因为
我不想讲些让他没面子的话。”现在两人离婚了,吉欧终于说出了自己的那段经历。
她发现周围的女同胞都在默默努力,试图保持那份她已经失去的平衡。“我们是一个
沉默的女性团体,”她说。妻子挣钱多,丈夫闭口不提,是因为他们害怕其他男友会
笑话自己。而妻子不提,是因为他们不想让丈夫或自己难堪。“假如我们成功了,社
会就会认为我们应该与一个同样成功的人有关系,”吉欧说,“如果不是这样的,别
人就觉得不正常。”
4、费城一位精神方面的管理人员说,她第一次带回家一大笔工资时,她做推销员的丈
夫把它全部都拿去了,以确保他人仍然掌管家庭的财政大权。随着她的事业蒸蒸日
上,他开始侮辱她。“他不得不贬低我的工作,”她说,“他会说我愚蠢,或者骂我懒
惰。”后来他开始打他——他们刚结婚那阵子他打过她。她原以为,通过心理咨询,
他的毛病已经改掉了。“他想要我对他惟命是从,”她说。她搬出去了,并起诉要求
离婚。
5、家庭富裕,发生暴力的情况相对要少些。但是研究表明,不论什么时候,只要丈夫
挣的钱比妻子要少得多,他们都有可能要做出暴力上的反应。波士顿的一位系理学
家朗·莱温特与任何住了《重建男性》一书,他说,各个社会经济阶层中有心理障
碍的男性越来越多,他在给他们做心理咨询,这些丈夫难以正确对待妻子的成功,
“他们经常在感情上和肉体上虐待妻子,”他说。还有些丈夫用较隐秘的方式——经
常酗酒或搞婚外恋以报复妻子。莱温特说,要是自己的妻子挣的钱比他多,他不会
介意,可使两他这样的人也承认,他很难作出诸如搬家之类的牺牲来进一步成就妻
子的事业。“这很难办到,”他说,“我也地接受心理治疗。”
6、令收入高,事业成功的单身女性伤心的是,要是让一种人知道自己的工资收入,爱
情可以毁于一旦。但是,这类关系的破裂也不能全怪罪男人。安·金格拉斯在加州
奥德瑞德与人合伙开了一家拥有资产3200万美元的计算机咨询中心,他曾经说希望
男友能坦然接受自己的成功,可是他们听到这话都吓跑了。“我穿名牌时装,”她说,
“我开着美洲虎豪华轿车,我经常拿男友的车和我的车相比,我不会与开着廉价的
吉欧车的男子约会。”她颇费一番周折才找到男朋友,但她认为自己的择友方法很管
用,相处了八年的男友收入还不及她的1∕4,她对他很满意。“他其他方面的品格
令我倾倒,”她说。此外,他开的是豪华的阿库拉轿车。
7、心理学家迪司·华勒斯坦与人合著了《美满姻缘》,她说自己的研究表明,在夫妻关
系中,如果一方的自尊主要来源于自己的职业或收入,那么他或她很可能难以适应
家庭经济地位的转变。为帮助高收入女性顺利适应角色转化,华勒斯坦建议她们首
先要选择好伴侣。除此之外,她还给他们提供更实际的帮助,这帮助听起来很像是
治疗专家给传统家庭中的丈夫所作的建议,不同的是,女性得反复实践——比大多
数男性实践的次数要多得多。
8、华勒斯坦认为,高收入的女性首先必须对男人的感情高度敏感,如果她的职业需要
丈夫作出牺牲,她得说,“我很崇拜你,可怎样才能弥补你为我作出的牺牲呢?”其
次,她还必要在家里或者公共场合肯定他的支持,好让他感到,没有他的帮助,她
是不可能成功。华勒斯坦最后建议,夫妻吵架是,妻子决不能漫天撒钱,以此来炫
耀自己的富有,一定要以公正而现实的态度来解决争端。
9、小心翼翼的遵循着这些建议,然后爱上一位靠得住的男士,虽然我这样的女性为未
必能找到幸福,但是她们至少有获得幸福的机遇。吉姆·坎贝尔说,1978年他于伊
丽莎白·麦凯结婚时,“我们没有摄像等我们双双拿到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后,再干些
待遇优厚的活儿。”1981年儿子亚利克斯出生后,他们原来的计划改变了,麦凯在
华尔街的职位迅速晋升,并且热爱自己的工作,而坎贝尔因不喜欢自己的工作,辞
职改行做销售员,好让自己在家便照顾儿子,一边工作。后来,麦凯又晋升为西蒙·舒
斯特公司采购广渠的主管,坎贝尔与朋友在纽约的布里尔克利夫庄院开了一个纪念
品商店,妻子的高收入使得他们有条件买一套漂亮的房子并送儿子上私立学校。让
坎贝尔自豪的是,儿子以自己的关系很亲近。“我很幸福,”他对人说,因为生活比
他原来期盼的要好。
10、妻子麦凯经常出差,丈夫与孩子关系亲密,她即感激又有点妒忌。她说,他们收入
不等带来的最大麻烦体现在干家务上的分歧,尽管夫妻俩很久以前雇人做诸如打草
卫生和洗涤衣物之类的活儿,但现在对有钱请人做粉刷房子之类的重活争执不休。
“周末是我的休息时间,”麦凯说,“吉姆星期六已上了半天班,我不愿意要他回家
再做家务。”
11、南希和弗兰克·迪凯几年前就解决了这个挣断了,他们的经验是降低标准、雇个人
做家务,问题就这么解决算了。南希是德克萨斯农业学院机械学院的医学副教授、
美国医学协会董事会主席,虽然她正的钱比丈夫弗兰克多,但是他可能名气更大:
美国得州人对橄榄球最为疯狂,而他则是该州一所高中的橄榄球教练。南希说,她
有时候很内疚,因为弗兰克为了她的工作以及他们的家庭(他们有三个孩子),放弃
了本来要搬家才能成就自己事业的机会。
12、可是弗兰克说自己工作上做出的牺牲所带来的遗憾都从妻子南希事业上的成功得到
了加倍的补偿,比如说,他带的橄榄球队有了一个极棒的理疗师,而妻子的成功使
他想又让多数教练都很羡慕的那份自由——假如校董事会成员的儿子不合适打球,
他就让他们“坐冷板凳“。弗兰克同时也承认,在得州大男子气十足的氛围中,他
有时也感到孤单无助,因为男人们问他:“你怎么能让她到处乱跑呢?”不过,他又
说,南希能够得心应手的让迪凯夫妇看上去与传统的夫妻没有什么两样。
13、现在,夫妻双方要保住面子更容易了。可是所有的迹象表明,经济的发展变化会使
更多受过好教育的女性进入劳动力市场,而且,这种趋势还是会持续下去,因此,
将会有更多的妻子收入高于丈夫,这是不可比慢的。男女双方总有一天会心安理得
的对待越来越多的女性收入较高的现实。
第六单元
企业的灵魂
1、在商业闯荡,我们往往‘工于心计’,因而彼此感情疏远,我们只有在某个方面心灵
相通,达成共识,才会相互交往。“缅因汤姆公司的老板汤姆·查佩尔说。
2、他刚写完《企业的灵魂》一书,此书的副标题明白无误地道出了他的经营理念,即
“经营要兼顾利润和社会效益”。
3、尽管今天看来这个观点富有创意,但是美国历史上有段时期,人们曾将利润忽然社
会效益紧密相连。或许,如果我们再回头按此理念经营,企业的发展就将不会是现
在这个样子。
4、然而,鉴于当今的世界形势,按此理念经商可能性不大。但是,查佩尔经营理念的
精神实质的确会对你有益,就像对他本人有益一样。
5、1970年,汤姆·查佩尔和妻子凯特从朋友出筹得5000美元,在缅因州肯尼巴克创
办了缅因州汤姆公司,如今这家公司拥有大约75名员工,已经成为天然罐装食品的
主要生产商,为美国和加拿大的7000家保健食品商店供货,其产品还在大约20000
家食品杂货店和和药店销售。
6、汤姆在哈佛神学院刚拿到神学硕士学位。现在,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希望能为经
商的伦理标准树立一个典范。
7、在他攻读学位期间,在哈佛神学院对岸的哈佛商学院里,老师正教导学生们要“为
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经营”,这与“经营要兼顾利润和社会效益”是否属于同一概念?
8、“可以说是,”汤姆说,“因为我们讲的就是将心比心。消费者也希望和他们打交道
的商家能对他们公平相待并给予尊重,要是消费者和商家价值观相同,那么双方基
于同样的价值取向就能相互交往,彼此沟通。”
9、共有什么价值观呢?“维护人的尊严、尊重社会利益、注重环保以及保护动物与自
然界的一切,这些在商业界确立的价值观听起来和当初大批涌现的、具有环保意识
的现代消费者确立的价值观没什么两样。”
10、他的生意伙伴,也是他的妻子,同样重视这些价值观,并在时间中不断完善它们,
这一点至关重要。“凯特和我配合默契,有时我感到她就在我身边。但是,60年代
中期要是你对人说:‘你和妻子为何不共同经商?’别人会认为这种想法太怪。”
11、“那个年代,妻子是不介入丈夫事业的。可凯特很有天赋,她对中草药知之甚多,
我把她这方面的知识转化成生产产品的创意,我们的合作非常的成功。”
12、“她和我都有中责任感,感到要建立一种企业文化,这种文化不仅要求公平待人,
还要能激励人,使他们不断进步,不断发现新事物,这样工作起来才能满腔热忱、
自觉自愿。”
13、凯特一家在新罕布什尔州曼彻斯特市经营丝绸业,他们用丝绸工厂赚来的钱帮助建
设城镇、学校及图书馆。“她家族传统使我们能够与自己所在的社区分享我们的成功。
“现在凯特更是有意钻研艺术,在公司她只是担当次要的角色。”不过,公司还有一
支年轻的职业管理队伍。“
14、汤姆和凯特有五个孩子。“毫无疑问,孩子们对经商都很感兴趣。不过,重要的是,
他们首先要完全了解自己,然后才能经商。”
15、要是问汤姆,他办公司20年最欣赏什么,他也同样会告诉你他成功的秘诀以及他在
自己新书中提供的独到见解。“你每时每刻的创意比生产产品更重要。你的理想就是
把头脑中想象的产品—用天然食品原料成份加工的个人保健食品——生产出来。这
种产品与其他产品功效相同,不过,他不含任何别的成分。”
16、“要是你发现,你的企业不仅经济效益好,而且影响更好,其他公司纷纷改变经营
模式,效仿你的做法,这时,你就知道自己干得很出色,与众不同。”
17、汤姆一直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说,“我认为大多数企业家追求的社会效益超过经济
效益,而我最开心的事是看到我们的企业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18、“我们企业的产品质量优异、功效显著。此外,我们所有的员工,都有独到之处,
既让消费者知道,我们来自缅因州,我们热爱大自然,我们互相尊重,我们生产的
产品以价值取胜,这与我们潜在的消费者的价值体系密切结合。起初,我还羞于将
企业的特色体现在产品上,可是,我现在发觉,你就是应该积极努力的在产品中体
现自己的特色。”
19、“曾经有一段时间,小本经营的零售商们担心,大型连锁商店打折出售会给他们带
来价格竞争压力。我认为,零售商们继续经营下去的诀窍就在于有特色,为顾客提
供‘看一看、摸一摸、尝一尝、闻一闻’之类的亲身体验。设想一家小书店、小保
健食品店或小美食店吧,这些商店可以充分体现店主的个性,顾客进去为的就是那
份独特的体验。我认为舍弃这种特色,成为千篇一律的低价零售商是不明智的。”
20、“因此,我们能够在‘加之世界’中竞争,办法之一就是满怀激情、富有创意的宣
传好、运用好我们现有的条件与特色。”
21、“我学会的另一件事就是,在商界做善事并不是什么可耻的事。我们是人类,我们
以为有某种力量比我们人类更强大。我们还以为当我们参与行善时,也期盼着其力
量作用巨大。”
22、他是否在建议商家应该和顾客及供货商大谈宗教?
23、“不是这样的。”汤姆说,“但是,我们可以说行善是一种力量,我们可以参与其中。
有了它,我们会群策群力更富有创意。比如说,在我们新一轮的广告大战中,我们
不仅让消费者知道,是什么使我们的天然牙膏质量更好;我们还让他们知道,作为
一个公司,我们信奉什么。我们对他们说,本公司捐出10﹪的利润,员工还抽出5
﹪的上班时间参加义务劳动。因此,我们传达信息的内容变了。”
24、汤姆注意到,杰伊·利偌在最近的长篇演讲中提到了那些做法,并且,这种手法对
销售产生了很好的效果。不过,汤姆说:“我们公司与那边无关。不过在我看来,那
是善事的结果。”
25、这是他在神学院学习得到的最重要的启示?“我们没有必要一心想着赚钱。可以说,
企业的目的是为了赚钱,同时也是为了特意保护、培育和支持我们在生活中看重的
东西——诸如保护大自然、尊重他人、为社会做点贡献等等。为多种目的而经营意
味着为这些亩地分配资源,而这些目的是相辅相成的。”汤姆认为,如果你综合两者,
“既有点爱心又讲点效率”,你就能够做到这点。“商家不可能在尊重消费者及社会
利益的同时,又最大限度的利用各种资源,这是典型的西方思维方式。”
26、“我们相信,你会想出某种经营策略,处理好尊重自然、消费者及社会利益与价格、
质量及服务等竞争中所带来的压力之间的关系。”
27、“这种从东方哲学中汲取灵感而确立的经营策略就是我所说的‘综合两种相反的目
标,走中庸之路。’”这种理念在他的企业中得到广泛而具体的实施。
28、首先体现在该公司制定的经营总值中:“本公司70到80名员工,花了很长时间,在
公司的经营理念上达到共识。这些价值观决定我们的思维导向,并有助于我们做出
选择。我们要求供货商对此加以研究并考虑:‘这对我们双方一起做生意有何影
响?’”
29、汤姆注意到,基于这些成文的价值观,该公司的全体生产人员与一位牙膏管主供货
商达成了共识。现在,牙膏管不再用昂贵的皱纹硬纸箱包装运输,而都是用可回收
和可再次使用的包装材料运输。这样既减少了经营成本,又降低了对环境的损害。
第七单元
人孰无过
1现在每个人都必定有过至少一次遭遇计算机出错的亲身经历:银
行通知的存贷余额突然从379美元飞涨至数百万美元;呼吁给那些名
字听起来稀奇古怪的人进行慈善捐款的信件一次次寄往你的地址;百
货大楼开出错误的帐单;公用事业公司书面通知他们将切断一切服
务,等等。如果你设法与其联系并进行投诉,那么你即刻会收到从同
一电脑打印出充满愧疚的答复信函:“电脑出错,我们正在修复你的
帐单。”
2这些意外事故故纯粹是无意识的过错,人们认为好电脑在正常情
况下不应该出错。如果出了差错,那一定是人为的错误,如手指按错,
乱碰键盘,按钮卡壳或敲错键盘。最佳正常工作状态下的电脑是不会
出错的。
3我一直在思忖这种想法是否正确,毕竟,电脑的本质是人脑的延
伸,但仍具有人性的本性,或者说具有超人类的特性。一台好电脑思
路清晰,敏捷,足以让你在对弈时败北,一些电脑甚至经过编程后可
写出晦涩难懂的诗句。人类可以做到的事情电脑都可以做到,而且可
以做到更多。
4电脑自身是否具备意识仍不得而知,而且这一点也很难考证。当
你走进为这些庞大的机器而建造的大厅驻足聆听时,不难想象出从远
处传来的微弱的噪音是思维的声音,卷盘翻转着,它们貌似野兽在转
动着眼珠,力图集中精力,吞下信息......但是真正的思维和梦想便是
另一回事了。
5另一方面,每一条信息里都有一种无意识的相当于我们人脑的东
西存在的证据随处可见。作为人脑的延伸,其构造同样具有出错的特
性,自发、无法控制、个中可能性都有。
6出错是人类思维所固有的,扎根与人脑之中,像根瘤一样维持着
脑组织。假如不从犯错中有所收获,我们也许无法做成任何有用的事。
我们考虑事情时需在正误之间作出选择,而且错误的选择通常同正确
的选择一样多。我们的生活之路就是这样,注定会犯错误。
7正如我们自己所说,我们通过“尝试-出错”,从失败中学习经验
教训。为什么总是要那么说?为什么不说“尝试—正确”或者“尝试
—成功”呢?这句老话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现实生活就是这样。
8一个好的实验室,如同一家好银行、公司或政府机关一样,也得像
电脑一样运行。几乎每件事都得做到循规蹈矩、完美无缺,所有的数
字累加起来需达到预计的数字,就这样日复一日。如果有那么幸运的
一天,在一个幸运的实验室里有人犯了一个错误:缓冲存储器坏了,
一个空白表格被填写内容,读数中小数点点错,温室降温一点五度,
鼠标出了故障或者是当天的实验报告数据错误,无论什么原因,当结
果出来时,显然有什么地方出毛病了,于是,新的探索行动便开始了。
9数据错读不是重大错误,反而打开了探索之门,关键是下一步。
如果调研者意识到:“即使错了,也得弄个明白。”那么,就会有这样
或那样新的发现。我们需要的就是在错误中汲取教训,以求进步。
10新的思路,新的音乐类型,即将面世之前总会有争论。当有理智
得双方在一起争辩、高谈阔论时,都能友好的理解这一点:一方正确,
另一方错误。事情迟早会得到解决,但如果没有双方的争辩,就根本
不会有进展。人们会犯错误的倾向正是希望之所在,越过大量的信息
后轻易得到错误结论的能力恰恰体现了人类的最高天资。
11这也可能是人类独具的天分,它或许就存在我们的基因里。其他
的生物似乎不具备在日常生活中总是犯错误的DNA成分,当然也就
不能有意识的采取错误的行动。
12当存在两种以上的选择时,我们人类思维最活跃并尽量作出最佳
选择。有时会有10种,甚至20种不同的方法是可供选择的,其中只
有一种方法是对的,其余注定都是错误的。然而正是这种大量的可供
选择性使我们能够从一个全新的高度考虑事情,这个过程可称为探索
而且建立在人类的易犯错误性的基础之上。如果人类的大脑只有一个
中心,只能在要作出正确的决定时才有反应,而不是像一团乱麻似的
把不同的、糊涂的、轻信的神经元组织在一起,这些神经网络会使我
们的思路好像一会儿进入绝路,一会儿跳到树上,一会儿又掉到死胡
同,然后又飞入一片蓝天,兜着错误的圈子,在拐弯处徘徊,那么,
我们只会待在原地、静止不动。
13低等动物不具有这种非凡的自由,他们大都绝对不会犯错误。
就其好的一面来说,猫是从不犯错误的,我从没见过一只笨拙的或者
犯荒唐错误的猫;狗时而会有过失,偶尔会犯些可爱的小错误,但这
也是模仿主人时学到的;鱼各个方面都无可挑剔。组织中的单个细胞
都是无思想意识的机器,工作情况十全十美,像蜜蜂一样绝对缺乏人
类特性。
14当我们依靠更为复杂的电脑安排日常事务时,应该牢记高等动物
会犯错误的,我主张让电脑有思想,自行其事。如果我们学会这么做,
当计算机工作时,我们视而不见,退居一旁,那么人类及计算机的未
来可能会前途无量。一台普通的好电脑瞬间便能算出我们任何人用计
算尺毕生才能的出的结论,想一想我们能从这几乎无限精确而现在有
如此容易掌握的机器计算结果中有何收获,我们便能开始解决一些最
棘手的问题。譬如说,既然我们事实上已经成为地球村,那么如何在
世界范围内着手规划社会生活?作为一种可行的假设,我们不妨认为
能做到这点的所有正确方法都行不同。那么,我们前进中所需要的就
是一系列错误的选择,这比我们眼下能想出的错误路线的单子要长的
多,也有取得多。事实上,我们需要一份无限长的单子,打他被打印
出来时,我们需要电脑自行工作并随机的选择下一步骤。如果这是一
个足够的错误的话,那么我们便会吃惊的发现自己站在一望无垦的新
水平线上,又准备前进了。
第八单元
扔掉钥匙
艾伦.K考夫林
1.拘禁一名罪犯,社会将免受起逍遥法外时会犯的罪恶,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千真
万确的。
2.拘禁两名罪犯,并将关押的时限延至两倍,罪犯必然会相应减少这么多么?不
一定。
3.对犯人犯罪能力的限制,即犯罪学家称之的无行为能力,具有很强的逻辑性。
它对美国在过去二十年对罪犯采取“强硬”措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一个重
大转变是采用强制性最短刑期、增加死刑判决、引入“三重罪”法,甚至在少
数地方又用镣铐将囚犯拴在一起。
4.但不幸的是,大部分犯罪学家争辩说,这种逻辑是有缺陷的。研究这们认为囚
禁确实避免了一些犯罪,但问题是作用有多大,囚禁对罪犯何时毫无功效?对
这一问题众说纷纭。
5.使争端白热化的一个持极端观点的人是普林斯大学和布鲁金斯学院的政治科学
家小约翰J狄卢里奥。在最近三年里,作为主张对重罪犯人进行更严厉的监狱
管制的支持者,他直抒己见,是那些想在犯罪问题上表现严肃的政治家的宠儿。
6.“是的,狱中的服刑的人数已经增加了两倍,”他说:“的确,费用翻了一番,
但这并非说明不该加大力度。”
7.大部分刑法学者,对狄卢里奥先生的看法用最为保守的话来说是,表示反对。
8.位于伯克莱的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法学教授弗兰克林E津灵:“监狱里关满犯人易
如反掌,但如果他们不是真正需要关押的危害极大的犯人,就令人不安了。”
一场大规模的自然实验
9.美国正在进行一场关于监禁对防止犯罪的效果的大规模的自然实验,迄今,结
果仍不明确。
10.针对20世纪60年代犯罪的徒增,政治领导人倾向与对犯罪采取更严厉的制裁。
从70年代中期以来,各州都已经通过了某种强制性最短刑期法。在过去的20
年中,监禁率是以往的三倍,从过去的每10万人中有110个囚犯增至约350个,
如今约有150万男女囚犯在经历铁窗生涯。
11.与同期相比,犯罪率较为稳定。联邦司法统计局调查了许多家庭以确定犯罪受
害人的人数,根据得到的数据分析,各类犯罪受害人数都有所下降:1973年略
高于3500万人,1992年则略低于这个数目。全国犯罪数据的另一主要来源,即
联邦调查局对上报到警察局的犯罪汇编显示:尽管某些犯罪的比率保持稳定,
但总体上犯罪有所上升。例如,从70年代中期以来,每年的谋杀犯罪率保持在
每10万人中有8到10人。
12.刑法专家们和政策制定者从这些数据中看到了他们想看到的东西,一些人认为
犯罪率保持稳定(或降低,取决于信息的来源)至少部分原因归于监禁的增加。
例如,在1991年的《科学》杂志的一篇文章中,司法统计局的一位资深记学家
帕特里克A兰根计算出,相堆1973年而言,1989年强奸罪减少6万6000起,
抢劫罪减少32万3000起,侵犯人身罪减少38万起,盗窃罪减少330万起。
13.“倘若一半甚至四分之一的减少是由于监禁率的上升,”他写到:“那么,监狱
就犯罪的大规模减少起到作用。”
14.然而,犯罪的减少与监禁的增加肯定是不成比例的。专家们倒是认为递减规律
在起作用:随着被法官宣判坐牢的人越来越多,同样比例的犯人也不可避免地
成为不常肇事的犯人。并且,大部分犯罪学家认为监禁率的徒增很大程度上是
由于犯有轻微的贩毒、吸毒品罪行者的增加。专家们认为,给他们更多更长的
刑期对阻止毒品交易无济于事,因为似乎大街上总是有其他人取而代之。
15.专家们对待犯罪率和监禁率方面的数据如同泼出的茶叶渣,这一事实多少说明
分析犯罪和惩罚的相互关系是很困难的,没有多少研究者对这一任务感兴趣。
16.一位在卡内基.梅隆的犯罪学家丹尼尔.纳金,正在着手写有关监禁对犯罪有何效
果的研究评论。他说:“当你研究犯罪率和囚犯人数之间的关系时,很难分辨其
因果。鉴于这次调查研究的规模,这个问题尚未得到充分研究。
“十分有趣的一个谜团”
17.然而,他们也发现了一个反常现象:两种犯罪中主要是青少年犯罪降低,而加
州增加的被监禁(理论上的能力被剥夺)的人,大部分是成年人。“年龄模式是
个有趣的谜”,津灵先生说。
18.研究者们确实非常了解肇事者的犯罪年龄,一般来说,他们很可能在将近20岁
或20岁出头参与犯罪活动。等他们到35岁时,大部分人几乎不再犯罪。由于
这一原因,许多学者争辩说,判刑期限长作为限制犯人能力的方式收效甚微。
19.麦克尔,汤利是明尼苏达州立大学的法学教授,他认为这一点尤其能说明最近
突然出台的一系列“三重罪”法,当某人被指控第三重罪时,他一般都是30或
35岁左右了,若按诸如此类的许多法律,将他终身监禁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20.但是大部分刑法学家认为,在政治家们和平民大众中普遍明显存在一种看法,
即将更多犯人关押期限更长将相应减少犯罪,然而对囚禁的研究并未提供实在
可信的证据。犯罪学家们作为一个群体在政治观点上有所左倾,他们中大多数
人认为对于许多罪犯来说,坐牢付出的代价太昂贵也没必要,纯属惩罚过火了。
“他们每天都在亲身经历”
21.狄卢里奥先生指责刑法领域里存在的大量的偏见,他争辩说,许多犯罪学家对
犯人利益的关心超过了对受害者利益的关心。他指出他认为有一种文学倾向,
就是对一些非暴力犯罪的轻描淡写。
22.“你无法对美国人说这不是个问题,”他说,“因为他们每天都在亲身经体验。”
23.许多其他的犯罪学家指责政治上的权宜之计以及最近几年所有的政治家们都对
犯罪问题采取的强硬立场。他们特别指出的是,尽管大量的证据说明,继续将
越来越多的毒品染人送进监狱的政策收效甚微,但这种政策仍在持续。
24.伯克莱的津灵先生说:“如果有什么做法符合我们对世界的看法,我们就非常乐
意认为它是有效的。”
第九单元
论黑人和中产阶级
1.黑人中产阶级总是通过白人中产阶级和上层社会的良好形象和
下层黑人的不好形象来界定它的阶级标志。这一点可追溯到奴
隶制度的建立,当时,做仆人的黑人奴隶一方面效仿他们服侍
的白人,一方面又自恃比那些在田间务农的奴隶高一等。但是
20世纪60年代的老资产阶级想与下等阶层脱离的愿望(即“我
们”与“他们”的区别)却产生了事与愿违的后果,当时,种
族标志突然同样需要包括黑人下等阶级。这种阶级和种族的双
重束缚的尴尬处境,让人不仅看到,而且感触更深,我仍对那
时的情况记忆犹新,我就像夹在和种族需求中的重婚者一样左
右为难,感受到紧张和莫名其妙的不忠感。
2.虽然我父亲出生贫寒,但他踏实苦干、努力工作、自我牺牲(他
下的字眼)诶器完全认同殷实的中产阶级的价值观——主要是
努力工作、家庭生活、财产所有权和给子女提供教育(所有四
个孩子都有高等教育的学位),或得了中产阶级的地位。在他脑
海中,这些价值观与其说是价值,不如说是自然法则。能够体
现这些价值的人就会在他的阶层中树立良好的形象,不好的形
象主要是他甩在后面的那些黑人,因为他们“不思进取“。
3.我家没人记得“山姆”是怎么回事,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
不好的形象便集中到一个叫“山姆”的虚构人物上,从我们让
他做的各种服侍的事情开始,很快就发展到方方面面。在我们
家代代相传的是,他要么是个骗子,要么是个傻瓜,但总是要
有一系列狡诈的缺点,鲜明地揭示了我们不应具有的反面形象。
论及牺牲:“山姆从来不考虑将来,他只顾现在,否则他根本不
会在意”;论及工作:“山姆不太喜欢工作”;论及孩子:“山姆
喜欢要孩子却不愿抚养他们”;论及金钱:“山姆吃光喝光花光”;
论及忠诚:“山姆得要两个女人”;论及衣服:“山姆特别喜欢抢
眼的衣服,他喜欢关注别人的服饰,也喜欢别人关注”。诸如此
类,山姆这一文学人物在阶级标志方面相当于一个反面教材。
4.我认为我们谁也不会相信山姆的缺点是下等阶层黑人生活的真
实写照。山姆只是黑人形象的一种自我定义的方式,并不具有
社会学意义上的准确性。我们黑人从来没有想过,山姆很像白
人主义者所描述的那种黑人,或者可能是我们种族自我仇视心
态的体现。他只是与我们表示的进取心形成鲜明的反差,如果
自我仇视也是一种动力因素的话,那么对于我们来说,问题不
是仇视下等阶层黑人,而是我们不愿成为下等阶层的黑人
5.再者,且不说爱与恨,一个根本是事实是:我的中产阶级的标
志就是摆脱一切下等阶层黑人的形象,相应地认同各地中产阶
级共有的价值观和责任感。这些价值观使我们清楚地知道:要
做一个既有个性又负责人的公民;要理解你的生活质量会基本
反映出你本人努力的程度;要懂得每个人的责任感是自由的基
础,命运所带来的限制(无论命运对你是公平还是不公平)不
是被动等待、听天由命的借口。
6.无论我是否能实现这些价值观,我知道我能接受这些价值观是
一生训练有素的结果。我也知道自己和所有种族的中产阶级一
样,都得到了这种训练,并且很难将其摆脱,就像我无法摆脱
自己的种族一样。是否这一切的开始都是黑人中产阶级仿效白
人中产阶级,这已不再重要。对于生来就受这些价值观制约的
中产阶级黑人来说,其意义就像他的肤色一样永恒不变。
7.可能人民会争辩说,鉴于60年代种族对抗中取得的进步,当时
黑人中产阶级感受到的不舒服和伤害是值得付出的代价,但是
当时可能容忍的现在已经不能容忍了。虽然美国社会的变化已
经使之不合时宜,可是源于60年代种族差异的巨大牢固的阴影
仍然在我们心中根深蒂固。这种种族差异可能更为淡化,惩罚
异己的力量很可能也已经消失,但是它却仍让黑人中产阶级出
在双重束缚中。因此,我认为这不仅妨碍了他们自身的进步,
甚至还妨碍了整个黑人群体的进步。
8.受害者都是黑人的这种认识促成人们感到个别人的进步几乎完
全取决与整体的进步,因此,他不仅忽视了自身的能力,而且
也忽视了个人努力和个人进步不可分割的联系。在黑人比过去
任何时候都多的今天,这是很大的难题,因为那些重新施加的
限制同社会最近刚刚开始摈弃的限制一样具有相同的制约和影
响。
9.正是60年代强调种族主义要采取大规模群众运动才使得受害
者必定都是黑人。但在80年代及其以后,当种族进步只会通过
大量个人的进步而取得时,这一种族标志便会事与愿违地成为
阻碍我们的力量。努力工作、接受教育、个人的进取心、家庭
生活稳定、拥有资产——这些一直都是少数民族在美国取得进
步的手段。不考虑过去或现在所受到的迫害,这些取得进步的
“原则”也绝对适用于美国黑人,毫无例外。我们需要是种族
标志是通过让个人意识到自己的发展机遇和责任感而充满活
力。
10.一直让我气恼的是听到某些黑人问题的公断人宣称中产阶级黑
人应该“回头”帮帮那些没有他们幸运的黑人——好像中产阶
级地位不是靠自己努力赢得的,而是从根本上说很被动的情况,
其中人们需要大量的理应是高尚的贵族行为来打发自己的时
间。我自己认为,黑人中产阶级的形象是从已经开始的列车上
伸出手将那些没有票的黑人拉上车。这是一种非常高尚的情感
——但若能染他们明白关于努力和牺牲的一整套道理和做法,
让他们想何时买票就何时买,岂不更明智么?我认为这是黑人
中产阶级成员真正可提供给其他黑人的。他们的例子不仅证明
了这种可能性,也在方法上提供了借鉴。但是他们只有从黑人
标志中解脱出来才能成为榜样,因为黑人标志把他们标得“稍
微”黑些,使得他们的榜样不大可信。确实,这中黑人标志将
他们捆在双重束缚中而不能自拔。
11.要超越这种受害者的黑人标志,我们必须学会作出困难的但又
关键的区分:我们必须尽一切手段抵制真正的受害和与受害者
的地位息息相关的感觉。作到这一点之前,我们将继续更多地
与自己抗争,而不是为许多人为次付出高昂代价才赢得的新机
遇而抗争。
如何战胜忧郁症
1.科学的进步已提供了这一引起人们兴趣的趣闻:虽然我们在部分人十天中有三天感到无
聊或心情极差,但是千分之五的人总是心情很好,这不免让人心烦,更背运的是这种乐天派
中的一个就在隔壁的办公室上班。比尔很快活,比尔很健谈,事实上,比尔让你心烦,而且
是越来越让你心烦。如果这位快乐先生在一个该死的上午友好地拍拍你的背,并开始滔滔不
绝地淡起工作时,他一准会被打肿嘴巴。
2.只是最近你连打人嘴巴的力气都没有了。要把自己从床上拖起来就很费劲,比尔和其他
每一个人都让你思维无法集中,头痛和睡眠不足使得情况更糟,周末也不见好转,过去令人
很兴致的高尔夫球现在已变得无用且异常乏味,工作氛围,家庭氛围都糟糕透顶,让人难以
忍受。
3.怎么办呢?训斥一下员工叫他们知道谁是老板?关上办公室的门,希望没人注意到你无
所事事?跳上飞机,到各地的办事处转转,以此回避一段时间?一个令人吃惊的快乐想法一
闪而过:“或许这种痛苦会结束,假如飞机机翼掉了而且…”
4.危险信号,危险信号!朋友,听起来你好象不是一般的心情不好或筋疲力尽,你很可能是在
经受一种非常常见的疾病的煎熬:严重的忧郁症。因为它会伪装成十几种不同的病症——包
括背痛,胃部不适,焦虑——回为它经常被当成一般的情绪不佳而被忽视,所以实际上,抑
郁症比包括你的家庭医生在内的大部分人所意识到的更常见。游手好闲者和笨手笨脚的人并
不一定是患严重抑郁症的人,阿伯拉罕-林肯,约翰-皮尔庞特-摩根和温斯顿-丘吉尔也患有
抑郁症,哈佛大学培养的精神病杰弗里-林恩-斯伯乐在波士顿附近开业,专门治疗患有抑郁
症的高级管理人员,他说;“往往是那些最近有雄心壮志,最有创意和最自觉努力的人容易
患忧郁症。”
5.坏消息;忧郁症可能是一种可怕甚至致命的疾病。它会破坏人们的事业和婚姻,或者,
正如克林顿总统的律师朋友小文森特-福斯特一样,最终导致自杀。
6.好消息:忧郁症是最容易治疗的情感疾病之一。多亏各种现行有效的治疗方法,80%以
上的忧郁症患者都能康复,大部分都在几周之内。关于心理治疗何时有效,何时无效,医生
们的处理比以往要好得多。他们也可自由使用新一代的抗忧郁症药物,这些药物几乎没有体
重增加之类的副作用,而且如果服用过量,也比以前的药物更为安全。事实上,这些新的抗
忧郁症药效果良好,以至于一些精神健康专家担心正常人可能会使用它们来完善个性,正如
当前一本关于抗忧郁症的畅销书《倾听蒲罗扎克》中所描述的那样。
7.忧郁症以病率怎样?估计数字不一,但迹象表明,大约有15%的美国人——十个男人
中有一个,五个女人中有一个通常在40岁之前的某一段时间里会患有严重的忧郁症。无论
在什么时候,大约有3%的男士和(很可能是更在的生活压力以及大脑化学反应的微妙差异)
6%的女士会有沮丧感。研究表明,忧郁症发病率在20世纪40年代以来出生的人的3至6
倍。增加的原因并不清楚,但这在年青人中并不仅仅是更能意识到忧郁和更愿意承认它。一
些专家从理论上说明后代人对生活的期望值较高,因此更可能失望;其他人则将此归咎于家
庭不如以前稳定。
8.忧郁症表现形式不同。例如,狂躁性忧郁的特征是情绪由极度沮丧,大约有1%的人——
男女相当——受到这种疾病的折磨,它的一个变体叫做慢性轻度躁狂,它更可能侵袭智商高
的人,而不是一般人。轻度躁狂者可能会在数年里都表现出精力充沛,创造力不凡,具有能
综合看上去琐碎的信息的才华,然而,一旦情况变化(这经常发生活),他就突然会在70%
的时间为沮丧,其余大多当数时间会变得狂躁,斯伯乐说他所治疗的一半高级管理人员都是
已经患上忧郁症的轻度躁狂病人。
9.公司的动荡和经济不景气也会增加忧郁症患者。与快节奏的20世纪80年代相比,至少
根据精神病医生提供的趣闻,更多的高层管理人员和专业人员都在寻求帮助。针对公司类型
的忧郁症的几次调查中的一次证明了这一趋势,大约四年前,经验丰富的临床医生咨询了一
千八百多名经理和工程师,他们基本上都是四十几岁的白人男性,他们在当时下处于动荡中
的西屋电器公司上班。位于斯托尼布鲁克的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的精神病学教授埃文琳-布罗
米特主持了此次调查。她称其结果“令人吃惊”。布罗米特发现被调查者中有23%的人经历一
次非常的忧郁;在这23%的人中,几乎有1/10的人在前一年中一直很沮丧。“过去所有的文
献都说忧郁症在穷人和教育程度不高的人中更普遍,她说,“可是情况并非如此。”
10.科学家们愈发认为,忧郁患者发病的原因通常是生化问题,有些像糖尿病,是由大
脑中化学物质的不平衡引起的。这种不平衡往往是,但并不总是,由生活中的压力而引起的
——肯定是指个人损失,但有时甚至也可能是晋升,生子或建立新家庭等喜事引起。忧郁症
的趋势不是虚弱或自我放纵,而是家族的,确实,它很可能具有遗传特性。一个忧郁症患者
的父母,兄弟,姐妹和孩子,患忧郁症的可能性是一个无此亲戚关系的人的四倍,其双胞胎
患忧郁症的风险则高达十倍。
第十一单元
日本的挑战
李.伊可卡
1我进克莱斯勒汽车公司不久,出席一系列会议,与三菱汽车公司
的高层人物会晤。早在1971年,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就已购买了三菱
公司15%的股份,并决定进口他们的一些优质小轿车,推出道奇牌及
克莱斯勒牌,此后我们便成为生意伙伴。
2会谈在圣城京都举行,有一次会场休息,我和三菱公司精力充沛
的主席富雄久保先生出去走走。我们穿过该市幽静的神殿和庙宇街
时,我问这位新结识的朋友,当初该公司为何要将自己的大型发动
机厂建在这块宁静而具有乡村气息的土地上。
3久保爽朗地笑了笑,说:“事实上,我们京都发动机厂原是日本主
要的飞机制造厂,我们二战时期的轰炸机就是在这儿制造的。”
4“可为何要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呢?”我又问。
5“原因是这样的,”他回答说,“你知道,二战前,贵国总统罗斯
福及夫人曾来京都度假,并且爱上了这座城市。二战开始时,总统先
生下令不准轰炸京都。我们的军事情报人员获悉这道命令后,政府立
即决定在这个安全有保障的地方建造飞机制造厂。”
6我听了这个故事,只是摇了摇头。“看来在爱情和战争面前,一切
都很公正。”
7久保赞同地点了点头。“换成贵国,你们当时会怎么做?”他说,
“我们日本人关注的是自身利益,让我不解的是,贵国政府为何并不
总是这样做?”
8我也不明白为什么。现在,我们正和日本进行另一场大战,这次
不是军事大战,对此我们应当感到欣慰,这场冲突是一场贸易大战。
但是我国政府却不愿正视这场战争的实质,因而我们很可能会走向失
败。
9应该清楚:同日本人的这场经济大战将决定我国的前途命运。我
们正面临着一个顽强的对手,要是各方面条件旗鼓相当,我们与他们
打个平手就会很幸运了。
10然而,各方面条件并不相当,战场的地势高低有别,可是它对日
本的影响却非常有利。因而,我们没法放开手脚与他们一比输赢,难
怪这场战争我们要输了!
11首先,日本工业不是孤军作战。政府通过通商产业省(简称MI
TI)全力扶持它,因而,他与政府之间关系密切。MITI的职责
是确立对国家前途命运至关重要的产业,并帮助它们解决研发过程中
遇到的问题。
12在美国的观察家看来,MITI里似乎都是些没事找事而又昏庸
无能的官僚。事实并非如此,在日本,政府机关的工作吸引了许多最
优秀最富有智慧的年轻人,要是你还清楚经产省和财务省是日本政府
最富盛名的部门,你就会对MITI所吸引来的人才有所了解。MI
TI曾犯过一些典型的错误,但总的来说,它对日本工业的影响极为
巨大。
13二战后,日本开始重建时,政府选定汽车.钢材.化学品.造船
及机械制造作为支柱产业。换句话说,日本的经济并非由自由竞争的
市场经济来决定的。现在,日本不像俄罗斯那样完全是计划经济,日
本经济远非如此。但是,日本确实有一整套精心选定的目标和需要优
先考虑的事情,可以让政府和工业联手,来实现国家的宏观目标。
14因此,日本的汽业一直受到层层保护:政府提供贷款.加速折
旧.资助研发.保护其不受进口产品影响以及禁止外国投资。由于政
府和产业的共同努力,日本的汽车生产丛0世纪50年代中期的10万
辆增加到现在的1100万辆。
15但是,不管政府如何扶持,日本的制造商们还是值得我们尊重与
钦佩的。他们证明自己是精明的规划者与工程师,他们并不是在办公
室里逍遥自在.养尊处优的人。
16相反,管理人员.股东.政府.银行家.供应商以及工人都齐心
协力,他们用最先进的工艺技术设计出世界一流的产品。日本因资源
短缺实行高燃油税的能源政策,他们从中得到启示,设计并制造了节
油汽车。毫无疑问,这也为日本应付1973年阿以战争以及1980年伊
朗国王匆忙弃位而带来的石油危机作好了准备。
17日本的另一优势在于它的税率在世界上所有工业国家中是最低
的。日本可以承担如此低税率的一个原因是它在国防上无需太多开
支,自从二战结束以来,我们美国一直替他们承受着这个负担。日本
投降后,我们对他们说:“你们这些家伙,听着,停止制造武器,你
们可以看到这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后果。但不用担心,我们可以替你们
保卫国家。我们希望你们开始改做一些美妙的和平的玩易儿——譬如
汽车。我们甚至可以教你们如何造汽车,底特律的人们会帮你们的。”
18而我们也确实帮了忙。在此过程中我们创造了一头怪兽。现在它
已大约35岁了,羽翼丰满,身体强壮,正当美国的汽车市场上横冲
直撞。如果我们不加以制止,他还会一如既往地继续乱冲乱杀。
19日本的国防开支每年人均仅80美元,而美国是它的10倍之多,
我们如何与这样的一个国家竞争呢?正当我们忙于两国国防时,日本
人却在毫无后顾之忧地投资研究开发新产品呢。
20日本还有一大优势——日元人为地贬值。日本人对货币的驾驭能
力足以让人折服,银行与产业暗地里联手使日元贬值,其目的是让他
们出口产品的价格自始至终对西方市场具有吸引力。
21遗憾的是,我们很难证明日元贬值是人为造成的。我每每在华盛
顿抱怨日元人为贬值时,政府总要我拿出实证。日本人到底是如何操
纵日元的,没人能准确无误地道破其中的奥妙。
22我也一无所知。在东京.伦敦或苏黎士,没有哪个大使馆来帮我
找到答案。好在美国财政部有12万6千名员工,让他们揣摩去吧!
23我所知道的是,如果走路像鸭子,叫声也像鸭子,那它就很可能
就是只鸭子。当美国银行的优惠利率从10%涨到22%,然后又跌到
10%时,而在此波动过程中,日元对美元的汇率一直锁定在240:1
——你会发现东京存在一些劣行。
24至少日元被低估了15%。这听起来似乎不多,但是一辆新丰田轿
车就有一千多美元的成本优势,我们底特律的人到底该如何与之竞
争?
25不论什么时候提及这个话题,日本人总会说,这不是因为日元太
疲软,而是因为美元太坚挺。这样的指责肯定有点道理,而我们最近
的财政政策也未能帮助改变这种局面。里根政府只得接受对他们的某
些责备,因为它制定的银根紧缩与高利率的政策已经使美元对外资的
吸引力太大了。
26我最担心的事情之一是,10年后克莱斯勒公司经营极其有方,每
辆轿车的利润率将会增加1000美元,而那时日元突然大幅度贬值,
这就会将我们曾艰苦努力才创造出来的优势一笔勾销。
27我们不能再这样下去了。该是我国政府课下把日本这个孩子叫到
办公室来,并要其解释清楚自己行为举止的时候了。他的理由已经没
法再让人信服,他的行为正扰乱我们的经济秩序。我们应该给日本人
90天时间,让他们向我们解释日元贬值的原因以及他们对此作何打
算。
第十二单元
论友谊
1在美国,很少有人终生呆在一个地方。我们从小镇来到城市,又从
城市迁往郊区;上高中在一个州,上大学又到另外一个州;另觅更好
的工作时也会换地方;养育儿女在这儿,安度晚年在那儿。没换一个
地方,我们总会结交的朋友,他们将成为我们新生活的一部分。
2在我们许多人看来,夏天是结交朋友的特别季节。如今,有数百万
的人出国度假,他们并不只为看风景(有些地方未必全然陌生),他
们还希望结识新朋友。当然,没人指望在假日旅行中缔结深厚友谊,
但交个朋友肯定还是可以的。不管这么说,每个国家的人都珍视友谊。
3情况的确如此。但是到不同国度的人走到一起时,交往障碍并不是
缺少对友谊的珍视,而是对友谊内涵几缔造方式的不同期望。在那些
美国人最可能去的欧洲国家,友谊全然不同与一般人际关系,它与家
庭生活有着特殊关系。在法国德国或英国,友谊通常有着更具体
的要求,并意味着更多的责任和义务。
4可是当我们用到‚朋友‛一词时,所指的是许多人际关系;可能是
出门在外刚认识几个星期的人;也可能是以为亲密的工作伙伴;可能
是儿时的玩伴;也可能是自己密友;他们可能是男的,也可能是女的。
对美国人而言,这些关系之间有着本质差异,因而友谊也有深有浅,
有长有短。但对欧洲人来说,他们看到的是表面行为,所以对这些差
异并不清楚。
5欧洲人发现,即便是相交不久的一般朋友,也可能在美国人家中随
意进出无须太多礼节,通常也不要求有到少人际责任。他们可能是子
女朋友的父母在邻居家小住的宾客某委员会的成员或是外地甚至
外国来的生意伙伴。如果欧洲人在美国家庭做客,会觉得没什么宾主
之分,气氛非常轻松,不论长幼,彼此之间大多直呼其名。
6那么,到底什么样的人是朋友呢?
7即便是单纯的翻译也不太容易,对此法国人自有他们的解释:‚在
法国,如果我介绍说‘这是我的好朋友’或‘这是我的朋友’,前
者同我就没有后者同我那样亲密,但不管是谁,如果需要更多的介绍,
关系就更加疏远。‛
8许多欧洲人一样,法国人认为朋友一般是同一性别,而且从根本上
说,友谊是男人之间的事。对‚女人之间不会成为朋友‛这一说法,
法国女人嗤之以鼻。但她们也承认,女性的友谊是‚另一回事儿‛。
许多法国人都不相信有异性友谊。此外还有种交情是群体当中的——
长期在一起工作的男女关系密切,他们相互支持信任,颇有好感。他
们称彼此为‚copains‛——在英语中相当于‚朋友‛,但更准确的意
思是‚伙伴‛或‚哥们儿‛。在法国人看来,这不叫友谊,尽管同事
之间很可能就是朋友关系。
9对法国人而言,友谊是两个人之间的事。一方应对另一方的心智脾
气及爱好了如指掌,朋友应该能挖掘出你的美德,和他在一起,你显
的精神焕发,友谊也将得到升华。你的政治见解会更有深度,欣赏戏
剧演出更加到位,品尝美酒佳肴更加有滋味,观赏体育比赛也会更加
兴致勃勃。
10法国人的友谊还呈现一种分工的格局。你可能和一位朋友下了30
年象棋却不知他的政治立场,或者是和他长谈政治也那么长时间但对
其个人生活却一无所知。可以说,每个朋友都填充着你生活中不同的
空白,他们并不会影响到你的家庭生活。你不会指望朋友晚上去陪伴
你的子女或耳背的老祖母,这些主要是亲戚们的职责,也是要认真履
行和必须履行的职责。通常来说,男性朋友会在咖啡厅相聚。重在交
流思想的朋友会多人聚在一起夜谈打工族则会选个远离家庭的小酒
馆喝酒聊天。这些友谊不受婚姻影响,也不须将妻子牵扯在内。
11过去在法国,几乎只有知识女性才能享受有这种友谊。由于大多
数妇女一家庭生活为中心,她们最好的女性朋友往往是少女时代的闺
中密友。这种特殊友谊的基础是法国人最推崇的东西——它来源于思
想来自于世界观的投合或有关某个生活领域的真切感悟。
12友谊推崇的是个性张扬,而有些强调绝对忠诚及奉献的关系则不
然,比如二战时期巴黎的首批反抗组织就是在伙伴关系的基础上组
建。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时光推移,那些小团体的成员之间息息相关,
甚至开始称自己为‚家庭‛。每个成员都对其余人负有完全的责任,
那模式就像有亲缘关系一样。即使在今天,这种纽带仍能超越阶级和
个人利益,牢牢的将那些秘密小团体的幸存者结合在一起。
13德国与法国截然不同,那儿的友谊是更纯粹的感情联系。少男少
女们互有好感,情谊绵绵。他们散步交谈,其目的未必是磨砺智慧。
他们更重交流梦想与希望,分担忧愁与恐惧。面对学校与家庭,他们
筑起共同的防线,并一起探索彼此和自己的内心世界。在家里,能
延续一生的最紧密的是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走出家门,人们仍在同
性密友中寻找贴心的‚姐妹‛和忠诚的‚兄弟‛。顺理成章地,德国
人常将朋友带回家中,孩子们会称他们父母的朋友‚叔叔‛和‚阿姨‛。
法国式的友谊以观点投合为基础,但尖锐的争论和异议在生活中同样
不可或缺。而在德国,由于友谊的基础是情投意合,任何触及双方要
害的深刻分歧都被认为是悲剧,就像亲缘纽带一样,人们认为友谊纽
带具有绝对的凝聚力。来到美国的德国年轻人很难与当地人建立这样
的友谊,因为在我们看来,友谊是暂时的关系,随着人们搬迁居所、
变换工作、结婚或志趣改变,友谊的深浅也随之改变。
14英国人的友谊又是另一种模式。它产生于共同的经历,而在不同
的人生阶段经历又各有不同:可能是当学生时兴趣相同;也可能是在
军队里一起服役;可能是一起在国外执行一项使命;也可能是在同一
所农舍避难。不管是何种经历,身处其中的人都会有合拍之感。这有
时发生在男人之间;有时发生在女人之间;有时是两对夫妻之间;有
时是三个人之间。他们或一起散步,或共同戏耍,或一起讲故事,或
为同一个既令人厌烦又要求苛刻的委员会工作。他们都怀着平和的心
态,共同迎接平淡的日子或者危急时刻。那些拥有英国朋友的美国人
是这样评论的:即便多年后重聚,‚友情毫不褪色‛。久别重逢的朋友
就像是一对舞伴,当乐队暂停后重新奏乐时又翩翩起舞。英国式友谊
产生于家庭之外,朋友不会像在德国那样与家庭紧密相关,也不会像
在法国那样与你的家庭全然不沾边。如果英国式的友谊破裂,原因未
必是情感或观点上不可弥补的裂痕,更多的时候是因为判断错误。朋
友间严重误解彼此的思想、情感或行为,一旦不再合拍,友谊也就戛
然而止了。
15那么,什么是友谊呢?在这么多风格迥异的友谊(当然也包括我
们美国人的友谊)中,每一种友谊都对应着某种生活方式。那么它们
有没有共同点呢?有一点共识是:友谊不同于亲情,友谊是自由选择
的产物。既选择别人,也被别人选择。正因为这样,不管共识的基础
是什么,朋友都会给对方一种特殊的感觉。朋友间必定是平等的,他
们能够彼此包容,既有奉献,也有索取。有了这些共性的东西,不同
社会之间才可能架起沟通的桥梁。而美国人凭着自己特有的对不同类
型关系包容性,即便在异国他乡,也能交上称心如意的新朋友。
本文发布于:2022-11-16 22:29:0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3407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