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24页
生物知识点总结
3.1植物生命活动调节——激素调节
应用向性运动植物体受到单一方向外界刺激而引起的定
向运动是植物对于外界环境的适应性生长素发现主要在叶
原基、嫩叶和发育的种子产生大多集中在胚芽鞘、分生组
织、形成层及发育的种子和子房分布(略)
运输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不能倒过来
运输10-1010-810-610-410-21
浓度/molmiddot;L-10促进生长抑制生长根芽茎
两重性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促进生长存在于分
裂部位。促进细胞分裂、分化促进叶片脱落促进果实成熟
其他激素植物激素调节生理作用既能促进生长,又能抑制
生长既能促进发芽,又能抑制发芽既能保花保果,又能疏花
疏果促进生长抑制生长取决于生长素浓度植物的器官的种
类生长素类似物浸泡插枝下端促进插枝生根促进果实发育
防止落花落果无籽番茄涂抹未受粉柱头喷洒植株(棉花)
保蕾保铃涂抹未受粉柱头发根增多抑制促进抑制顶
端优势疏花疏果除草
3.2人和高等动物的体液调节
第2页共24页
激素调节内分泌腺激素名称主要生理功能下丘脑促
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
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性腺激素抗利尿
激素减少排尿垂体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生长发育和调
节其合成与分泌促性腺激素促进性腺生长发育和调节其合成
与分泌生长激素促进生长,主要促进骨生长和蛋白质合成
催乳素促进乳腺发育与泌乳及嗉囊分泌鸽乳甲状腺甲状腺
激素促进新陈代谢(促进氧化分解)、促进生长发育(包括神
经)、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肾上腺肾上腺素升血糖(促进肝
元糖分解)醛固酮促进肾小管吸Na+泌K+
胰岛A细胞胰高血糖素升血糖(强烈促进肝元糖分解
和非糖转化)
B细胞胰岛素
性
腺睾丸性激素雄激素促进雄性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精
子生成,激发并维持雄性第二性征卵巢雌激素促进雌性生
殖器官的发育和卵子生成,激发并维持雌性第二性征,激发
并维持正常性周期卵巢孕激素促进子宫内膜和乳腺生长发
育,为受精卵着床和泌乳准备条件
激素的种类和作用人和高等动物的体液调节调节内分泌
的中枢下丘脑反馈调节激素分泌的调节其他化学物质的调
第3页共24页
节如CO2对呼吸频率的调节等相关激素间的作用协同作
用增强效应甲状腺激素生长激素胰岛素胰高血糖素拮抗
作用对抗效应寒冷紧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促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激素
下丘脑垂体甲状腺(+)(-)(+)(-)增加去路促
进肝(肌)糖元合成促进葡萄糖氧化分解促进转变成脂肪
减少来抑制肝糖抑制元分解抑制非糖物质转化降血糖
3.3神经调节
基本方式反射由神经系统对体内外刺激所作的规律性反
应概念结构基础神经中枢感受器传入神经传出神经效
应器反射弧分类遗传获得的先天性反射非条件反射条件
反射生活中学习获得的后天性反射兴奋的传导神经纤维上
的传导细胞间的传导从兴奋点开始双向传导------
--++++--------++++++++
++++++++
----++++++++
++++++++
------------++++--------刺
激单向传导由前一个神经元传向后一个神经元传导方向高
第4页共24页
级神经中枢的调节高级神经中枢大脑皮层驱体运动中枢
中央前回交叉支配左侧中枢支配右侧驱体
右侧中枢支配左侧驱体倒置投射顶部中枢支配足部运动
颞部中枢支配头部运动运动性失语感觉性失语语言中枢运
动性语言中枢(说话中枢)感觉性语言中枢(听话中枢)S区H
区神经调节
3.4动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
3.5内环境与物质交换
神经调节与行为激素调节与行为求偶行为照顾幼仔行
为催乳素性激素影响活动、食欲等甲状腺激素先天性行
为趋性对环境刺激的定向反应本能由一系列非条件反射
按顺序连锁发生构成非条件反射膝跳反射、搔扒反射吸吮
反射、眨眼反射后天性行为印随模仿条件反射判断推理
决定性作用生活体验和学习动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稳态
概念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包括
pH、参透压、温度、血糖浓度等等)体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
血浆淋巴内环境物质交换废物、CO2
养料、O2细胞液组织液内环境与物质交换NaHCO3
H2CO3
乳酸+Na2CO3
第5页共24页
+缓冲物质缓冲物质血浆中酸性物质增多时血浆中碱
性物质增多时多余的NaHCO3由肾脏排出体外
多余的H2CO3生成CO2和H2O
pH的相对稳定H2CO3增高时NaHCO3增高时
3.6水、钠、钾的来与去向
H2O来(mL)
去向(mL)
来自饮水来自食物来自代谢1300900300由肾排出
由皮肤排出由肺排出由大肠排出15共计
2500共计
2500
食物中的Na+
便Na+
人人
体体汗Na+
尿Na+
皮肤大肠肾脏K+
便K+
消化道中的K+
血K+
组织液中的K+
第6页共24页
细胞中的K+
尿K+
食物中的K+
吸收排出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也排诊断某些疾病
的指标Na+
水、钠、钾的来与去向
3.7水盐平衡的调节
饮水不足、失水过多、食物过咸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
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大脑皮层产生渴觉饮水增加垂体后叶
抗利尿激素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尿量减少+释放细胞
外液渗透压下降神经调节激素调节肾上腺直接刺激血钾
升高血钠降低醛固酮重吸收Na+分泌K++++水盐平
衡的调节咏下丘脑下丘脑
下丘脑产生激素真不少通过垂体控性甲有种激素抗利
尿体温调节是中枢血糖平衡功不小水盐代谢没有它什么事
都做不了
3.8血糖平衡的调节
3.9体温的调节
胰岛素分泌增加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血糖升高血糖
降低(+)
(-)
第7页共24页
(+)
(+)
(+)
(+)
(+)
下丘脑某一区域胰岛A细胞胰岛B细胞肾上腺肾上
腺素下丘脑另一区域激素调节神经调节皮肤血管收缩汗
腺不排汗立毛肌收缩散热减少肾上腺肾上腺素产热增加
代谢增强冷觉感受器温觉感受器炎热皮肤散热增加血管
扩张汗腺排汗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寒冷下丘脑垂体甲状
腺甲状腺激素体温恒定
3.10免疫概述
3.11免疫系统的组成与淋巴细胞的起
免疫概述概念机体特殊的保护性生理功能。通过识别
“自己”与“非已”,以维持机体内环境的平衡与稳定。
分类非特异性免疫第一道防线皮肤及黏膜的屏障作用
对所有病原体的防御能力组成概念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
菌物质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对特殊
病原体的防御能力组成概念体液免疫细胞免疫B细胞造
血干细胞T细胞胸腺中的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增殖分化
血液循环大部分死亡淋巴结脾脏扁桃体少部分进入效应
第8页共24页
B细胞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抗原刺激后免疫系
统免疫细胞吞噬细胞淋巴细胞T细胞B细胞中枢淋巴组
织及器官骨髓胸腺免疫器官免疫组织外周淋巴组织及器
官脾脏扁桃体淋巴结免疫分子抗体、淋巴因子(白细胞
介素、干扰素等)
淋巴细胞起
3.12抗原与抗体
3.13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概念能与B细胞受体、T细胞受体及抗体结合,具有
启动免疫应答潜能的物质性质异物性机体以外的物质。或
机体内的隔离物质或已发生改变的自身物质特异性只与相应
的抗体或效应T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取决于抗原决定簇大
分子性相对分子质量大于10000的物质。蛋白质、脂多糖、
多糖等抗原决定簇概念特点①一种抗原可含有多种抗原决
定族②不同种抗原可含有相同或相似的抗原决定族③一个B
细胞只接受一种抗原决定族的刺激④每一种抗原决定族只引
起产生一种特定的抗体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
学基团是免疫细胞识别抗原的重要依据概念B细胞识别抗
原后经分裂增殖形成的效应B细胞所产生的一种球蛋白特点
①能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从而清除抗原②存在于血
浆、组织液和淋巴中刺激产生特异结合抗体抗原病原体
第9页共24页
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抗原抗原记忆细胞直接刺激增
殖分化效应B细胞抗体再次刺激增殖分化病原体再次入
侵抗体与病原体(抗原)结合防止病原体感染降低病毒侵
染力感应阶段反应阶段效应阶段再次刺激增殖分化与宿
主细胞密切接触增殖分化宿主细胞裂解死亡记忆细胞病原
体侵入宿主细胞后效应T细胞释放淋巴因子白细胞介素-2
(+)宿主细胞溶酶体酶激活反应阶段效应阶段细胞免疫体
液免疫
3.14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疾病病变局限于某一器官风湿性关
节炎风湿性心脏病酿脓链球菌的一种抗原决定族与心脏瓣
细胞的某种物质相似全身性(系统性)自身免疫疾病病变见
于多种器官和结缔组织系统性红斑狼疮累及多器官:
关节痛、皮肤红斑、脱发、白细胞减少自身免疫疾病概
念由自身免疫而导致的机体的疾病状态。由于自身组织和细
胞不易被清除,机体不断受攻击,结果进入疾病状态导致自
身免疫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应答的现象遗传性(先
天性)免疫缺陷病原发性B细胞缺陷病(伴X隐性遗传)
获得性(后天性)免疫缺陷病AIDS病(HIV主要攻击T
细胞)
第10页共24页
概念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的疾病免疫缺陷病
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强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
全身性过敏反应呼吸道过敏反应消化道过敏反应皮肤过敏
反应过敏原效应B细胞抗体某些细胞活性物质再次刺
激再次刺激时释放刺激吸附概念已免疫过的机体在再次
接触相同物质刺激时所发生的以机体生理功能紊乱为主的特
异性免疫反应特点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无后遗
症、有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过敏反应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3.15免疫学的应用(选学)
免疫预防注射抗原人工主动免疫灭活死疫苗(脊髓灰质
炎疫苗)减毒活疫苗(卡介苗、牛痘苗)类毒素(白喉疫苗、
破伤风疫苗)
人工被动免疫注射抗体抗毒素(免疫动物后获得的抗
体)
人免疫球蛋白制剂(抗乙肝病毒免疫球蛋白)
细胞因子制剂(新型制剂)
单抗制剂免疫治疗输入免疫物质(抗体、胸腺素、淋巴
因子)或药物调整病人的免疫功能,从而治疗疾病移植免疫
组织相容性抗原(HLA)是否一致,关系到器官移植的成败免
疫学的应用你知道吗缺氧引起脑水肿的原因①细胞内水
肿:
第11页共24页
供氧不足rarr;ATP减少rarr;胞内Na+转运下降
rarr;胞内渗透压升高rarr;细胞吸水增加rarr;细胞内水肿
②细胞外水肿:
血浆缺氧rarr;毛细血管扩张rarr;通透性升高rarr;血
浆物质滤出rarr;组织液增多rarr;细胞外水肿
第六单元
生物与环境6.1生态因子的组成
6.2非生物因子的作用
生态因素组成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光热水土气火
人为因子种内关系种内斗争
种内互助种间关系共生寄生
竞争
捕食
光对植物的影响光影
响光质(波长)
影响光合作用:绿光为生理无效光影响光合产生:红光
有利于糖类合成;篮光有利于蛋白质合成影响生长发育:红
光能促进种子和孢子的萌发,红外光抑制种子萌发光强阳生
植物:要求全日照,光补偿点高,耐高温干旱。玉米阴生植
物:光补偿点低,呼吸和蒸腾弱。人参黄连耐阴植物:介于
两者之间,全日照下生长最好,也能在阴生环境生长。山毛榉
第12页共24页
日照长度长日照植物:每天日照时间在14—17h以上才开花
的植物。日照越长,开花越早。北方体系植物:小麦油菜
萝卜短日照植物:每天需要一段昼短(少于12h不少于
8h)夜长的时间才开花的植物。暗期越长,开花戟早。水稻
大豆
玉米
烟草
棉花及热带、亚热带植物春秋季开花的植物多属此类中
间性植物:对日照没有要求,只要其他条件适合均可开花。黄
瓜番茄四季豆
光对动物的影响影
响事
例影响热能代谢晒太阳取暖。极地昆虫体色多黑色:吸
收太阳辐射,防止紫外线杀伤影响生长发育对生长发育有促
进或抑制作用:蛙卵在有光时正常发育。光抑制黑暗昆虫以
育。
影响动物行为昼行性动物
夜行性动物。趋光性
光死亡(蚯蚓)
影响动物繁殖银灰狐在白昼延长时开始交配。延长光照
时间改变动物繁殖时间:黑鼬提前繁殖。
第13页共24页
影响生活节律鱼类洄游鸟类迁徙鸟类换羽
哺乳类脱毛影响动物分布水生动物的垂直分布:随透光
深度和光照长度不同而不同
温度对生物的影响影
响事
例影响生长发育3—43℃范围内小麦种子才能萌发。
18—20℃时猪增重最快。温度增高蒸腾加快。
影响生物繁殖低温影响抽穗扬花。水温至少18℃时鲤鱼
才产卵。30℃时全民育成雄蛙。
影响生物分布影响生物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往往是
各种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
影响动物行为休眠
迁移
水分对生物的影响以水为主导因子的植物生态类型水生
植物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中生植物湿生植物水稻
地衣
苔藓介于湿生与旱生之间:森林植物
大多数农作物旱生植物耐受土壤和大气干旱:多浆植
物:仙人掌;少浆植物:骆驼刺影
响事
例影响生长发育萎蔫
第14页共24页
水稻烂根。土壤含水量影响根系发育影响生物生殖靠水
传粉授精:苔藓、青蛙。水稻灌浆期遇雨季减产影响生物分
布沙漠动植物必需耐干旱
6.3生物种间关系比较
6.2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
限制生物生长或存活(超过生物的耐受性)的生态因子
限制因子最低量定律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受最低量生态因子
的限制综合作用①作用的不可替代②作用的和同等重要③
作用的不等价④彼此相互影响各种生态因子主导因子①对
整个环境起主导作用,能引起全部生态关系的变化②使生物
的生长发育、种群数量和分布情况发生明显变化耐受性定律
每个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都有三个基点:最低点、最高点和
最适点。
最低点和最高点之间的范围叫生物的适应幅度。
种间关系相互作用能量关系特点事例互利共生
共同生活,彼此有利。离开后彼此或一方不能生存。
地衣
大豆与根瘤菌白蚁与鞭毛虫蚂蚁与蚜虫寄生
共同生活,一方有利,一方有害。
离开后寄生生物不能生存。
第15页共24页
蛔虫与人噬菌体与细菌虱子与人菟丝子与大豆竞争
生活环境相同。
大多数情况下,和平共处,形成各自的生态位(生态
灶)。
如果两个物种在时间和空间上完全重叠,会导致一种生存
一种死亡(上图)。
牛与羊庄稼与杂草大草履虫与小草履虫捕食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数量消长上呈现“跟随”现
象。
猫与老鼠牛与草狼与羊其他关系共栖(寄居蟹与海
癸)
抑制(青霉菌与细菌)
传播(蜜蜂传粉)
腐生(分解者与死亡生物为食)
个体数时间ABAB个体数时间ABABBA个体数
时间AB个体数时间ABABC个体数时间ABBA
6.3种群的一般特征种群特征主要内容种群密度概
念:单位空间内的某种群的个体数调查方法:
①标志重捕法
种群密度=
②随机取样法
第16页共24页
取样rarr;计数rarr;计算
种群密度=各样方中数量的均值出生率与死亡率
出生率=
出生率=
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A类生物:农作物
人类
大型哺乳类存活曲线
B类生物:水螅
一些鸟类
C类生物:青蛙鱼类草本植物
年龄组成增长型
稳定型
衰退型性别比例雌雄比等于1
大于1
小于1迁移迁入
迁出
6.4种群数量变化规律
第一次捕获数x第二次捕获数标志后重新捕获数年出生
个体数年平均个体数年出生个体数年平均个体数时间存
活率ABC种群动态变化种群数量迁入迁出死亡率出生
第17页共24页
率++--J型增长S型增长特点:年增长率不变事
例:新引进的生物的早期增长接近“J”增长(我国环颈雉刚
引入XX时)
ttNN0
种群数量2KK时间种群增长率时间特点:①增长率
不断变化②种群数量为K/2时,增长率最大③种群数量为
K时,增长率为0J型增长与S增长的关系种群增长规律
6.5群落的概念及结构
6.6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分类
种群数量时间环境阻力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种群
数量变化的原因出生率
死亡率
迁入
迁出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凡是影响出生率、死亡率、迁
入、迁出的因素都会影响种群数量变化。
包括气候、食物、被捕食、传染病和人为因素。
研究种群数量变化规律的意义①有利于野生生物资的利
用与保护②为害虫的防治提供依据概念在一定的自然区域
内,相互之间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叫生物群
落。
第18页共24页
垂直结构垂直方向上,生物群落的分层状态叫垂直结
构。
水平结构水平方向上,不同地段的不同种群生物分布的
状态叫水平结构。
原因不同生物对不同生态环境有不同的要求和适应性,
导致不同生态习性的生物处于不同的层次。
原因环境因素在不同地段的不一致性,导致不同生物在
不同地段的分布差异。
概念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
体,叫生态系统。
分类分类原则类
型按无机因子分陆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
草原生态系统
沙漠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
农田生态系统
矿区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
统湿地生态系统
河流生态系统
池塘生态系统按形成过程分自然生态系统原始森林
未污染海洋半自然生态系统放牧的草原
采伐的森林人工生态系统城市
第19页共24页
农田
村庄
6.7生态系统的成分成分构成作用(主要生理过程)
营养方式非生物成
分非生物的物质和
能
量光、热、水、土、气为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
生物成分生产者绿色植物、光合细菌、化能合成细菌
将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
自养型消费者动物、寄生微生物、根瘤菌消费有机物
(呼吸作用)
异养型分解者腐生微生物、蛔虫分解动植物遗体(呼
吸作用)
6.7典型生态系统的特点比较生态系统类型主要的环境
因素主要生产者主要消费者特点及作用森林生态系统水
温度土壤主要是乔木树栖哺乳类、鸟类等结构复杂具有
多种生态功能草原生态系统限制因素:水主要是草本植物
奔跑类种群和群落变化剧烈畜牧基地
调节气候
防止风沙海洋生态系统水、盐等微小的浮游植物微
小的浮游动物到大型哺乳动物极其多样结构复杂
第20页共24页
资丰富调节全球气候湿地生态系统水水生、陆生植物鸟
类、昆虫、水生动物生态类型多样动植物资丰富防洪抗旱
农田生态系统人农作物农业害虫人的作用很关键群落结
构单一城市生态系统人草地、绿化带人能量生产不足对
其他生态系统产生强烈干扰6.8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食物链生产者rarr;初级消费者rarr;次级消费者rarr;
三级消费者rarr;营养级ⅠⅡⅢⅣ(一般不超过五
级)
食物链由食物链构成的网状结构特点由食物(营养)
关系连接起来的生物组成层次作用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
能量流动的渠道
6.8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和散失过程,能量流
动。
能量流动过程三
级消费者生产者
初
级消费者
次
第21页共24页
级消费者分解者呼吸作用呼吸作用呼吸作用
呼吸作用太阳能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前一营养级的
能量只有10%—20%流向后一营养级(十分之一法则)
计算ABCDE营养级食物链能
量12345E1E2E3E4E5按最低能量流动效
率计算:
按最高能量流动效率计算:
111.0nnEE
112.0nnEE
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合理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
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6.9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概念在生态系统中,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不断地进行
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回到无机环境的循
环过程。这个过程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特点广大的空间:全球(生物圈)
漫长的时间:经历地质过程
大气氮库(N2)
大气固氮工业固氮NO3-氮素化肥氮盐尿素硝化细
菌分解者生物固氮NH3-NO2-、NO3-
反硝化细菌N2
第22页共24页
遗体生产者消费者脲酶尿素脲酶氮循环捕食大气
CO2库生产者消费者捕食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呼吸作用
分解者化石燃料动植物遗体和排出物呼吸作用燃烧碳循
环生产者消费者吸收动植物遗体和排出物分解者捕食
化石燃料土壤或水中的SO42-大气中SO2
火山爆发降水吸收燃烧燃烧分解硫循环
6.10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6.1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6.12生物圈及其稳态
6.12全球环境问题
两者同时进行
相互依存
不可分割。
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使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成为统一
整体。
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食物网流动能量是物质循
环的动力,使物质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间循环往返总体关
系物质对能量能量对物质概念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
它的结构和功能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生态系统具有的保持或
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第23页共24页
保持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
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原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
遭到外界干扰因素破坏后恢复持原状的能力。
原因群落演替
净化作用等弱复杂强强简单弱生态系统结构保
持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关系生物圈地球上全
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
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中有生物分布的圈层组成。
生物圈的稳态生物圈的结构和功能长期保持相对稳定状
态的现象原因①太阳——不断的能量供应——能量流动②
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取之不竭的物质来——物质循环
③生物圈自身——多层次的自我调节能力——自我调节土地
沙漠化
森林植被破坏
生物多样性锐减
全球气温上升
臭氧层损耗
酸雨
6.12酸雨的成因与危害
6.13生物多样性
第24页共24页
成因硫循环失衡:大气SO2增多,超过了生物圈的自
净能力,造成大气的严重污染。
危害①水体酸化,严重影响鱼类的生殖发育。
②直接伤害植物芽和叶,影响植物生长。
③腐蚀建筑物和金属物材料。
生物多样性的内容遗传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
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直接使用价值食用
价值药用价值科研价值
美学价值间接使用价值生态价值潜在使用价值尚待开
发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特点物种丰富特有种古老种多经济物
种丰富生态系统多样我国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物种多样
性和遗传多样性多样性面临的威胁物种灭绝或濒临灭绝生态
系统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围湖造田
森林减少
草原退化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①生存环境改变或
破坏②掠夺式的开发和利用③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①保护自然生态系统②
保护珍稀濒危物种迁出原地保护行将灭绝加强教育和法制
管理
本文发布于:2022-11-16 21:51:5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3389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