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阿房宫怎么读

更新时间:2022-11-16 21:00:30 阅读: 评论:0

九年级中考试卷及答案-硝酸的结构式


2022年11月16日发(作者:白醋祛痘)

word

1/5

阿房宫赋

教学目标:

1.学习借鉴本文借古讽今,叙议结合的写作特点。

2.学习理解本文“文赋〞的文体特点。

3、掌握文中出现的一些文言知识。

教学方法:问题探究为主,加强小组的合作与讨论。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阿房宫是怎样的一座建筑呢?据《三辅黄图》:“始皇广其宫,规恢三百余里。〞它和已

建成的其他离宫别馆,楼堂亭阁,弥山跨谷,逶迤相属,工程之浩大,可谓前无古人。而仅

仅六年之后,随着不可一世的秦帝国的破灭,壮阔恢宏的阿房宫也被焚毁,从此,阿房宫的

兴灭就同秦王朝的兴亡联系在一起,成为人们议论的话题。诗人杜牧也加入到这一传统的议

论中来,《阿房宫赋》便是他的一篇“发言〞。

二、作者介绍:

杜牧,唐时期杰出的诗人,“赋〞和古文也都堪称大家。在诗歌方面,人称他为“小杜〞,

以别于杜甫的“老杜〞,又把他与李商隐并称,称“小李杜〞。他的古文颇多针贬时事的作

品,〔可引导学生背诵《过华清宫》、《泊秦淮》等诗歌〕。他对“赋〞这种文体的发展,也有

着卓越的贡献。唐宋古文运动兴起,一些文人用古文的写作方法作赋,使之由骈骊趋向散文

化,称为“文赋〞以区别于六朝的“骈赋〞和唐代用来科考取士的“律赋〞。杜牧的这篇《阿

房宫赋》就是这样的作品之一,历来被人们视为“文赋〞的初期典X之作。

三、解题:

1、阿房宫:“阿房宫〞的“阿房〞旧读为ēpáng。为什么叫“阿房〞?一说是地名

或山名,遗址在今某某的西南;一说因宫殿的“四阿〞〔屋盖四角弯曲处〕造得宽阔得名,

“房〞同“旁〞,宽广的意思。但据《史记》记载,似以前说为是。《史记·秦始皇本纪》对

“阿房宫〞的记载是很简略的,大意是:秦始皇以某某城小人多,旧建宫廷不够大,决定在

渭水以南的上林苑中兴建大规模的宫殿。首先是在阿房修建前殿,东西五百步〔一步六尺〕,

南北五十丈,殿上可坐万人,殿下可建五丈旗,周边驰道修成阁道,直抵终南山,山巅是高

耸的宫阙〔宫殿正门〕,再从宫阙兴修复道〔上下两层的通道〕,渡过渭水,直达某某。这一

巨大工程,直到秦代灭亡都没完成。

2、赋:在古典文学中,诗、词、歌、赋并称。赋是由《诗经》《楚辞》发展而来,前者

是赋的远源,后者是赋的近源。赋大体上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等几个发展

阶段。在晚唐时的古文运动的影响下,赋又发展为“文赋〞,它句式参差,押韵比较随便,

重视清新流畅,杜牧的《阿房宫赋》就是一篇文赋。至于赋的作用,班固说:“或以抒下而

通讽喻,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也就是说,赋的作用是用来表达人民的愿望,讽喻政宁。

在特点上,X勰说过:“赋,铺采chi文也。〞借景抒情,铺叙风物,极尽铺陈夸X之能事,

托物言志,卒章显志,以寄讽喻之意是它的写作特点。杜牧的《阿房宫赋》是在《史记》记

载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写成的。作“赋〞时他仅23岁,作“赋〞的目的是借秦亡的教训来规

谏唐敬宗。敬宗李湛16岁时继位为君,一为君就大兴土木,游宴无度,不视朝政,沉溺声色,

在位3年就被宦官杀害,可见这篇“赋〞在当时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四、文本研习:

指导学生自读课文1、2两段。

word

2/5

1、教师说明:这篇文章的体裁是“赋〞。“赋〞的字义是铺述,这种文体的特征是“铺

采摛文,体物写志〞〔X勰语〕,也就是要运用铺陈夸饰的手法来直陈其事,用新奇美丽的辞

藻来描摹事物〔体物〕,抒写情志。我们初次接触这种文体,尤应抓住这个特点来研读课文。

即不但要像读别的文言文那样准确理解字句,疏通文意,而且要看作者是怎样运用铺陈夸饰

的手法,华美的文辞来“体物写志〞的。

2、要求反复研读三遍:

第一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仔细自读,着重点是理解字句,疏通文意。自读完后,教师对

一些重点词语和疑难语句进行点拨;

第二遍,借助教师提供的内容提纲仔细自读,着重点是弄清两段各自的内容层次,读完后,

教师指导学生回答“思考和练习〞第一题;

第三遍,借助教师提供的韵脚轻声朗读,着重点是通过朗读体味文辞的优美和骈散结合的

和谐韵律。

3、重点词语:

①“廊腰缦回〞——“缦〞的本义是没有文采的帛,又通“慢〞,“慢〞有“宽缓〞、

“迟缓〞等义;这句的“缦〞,注释为“索绕〞,是由“宽缓〞义引申而来,下文“缦立远

视〞的“缦〞,注释为“久〞,是“迟缓〞义的引申。“回〞,注释为曲折。

②“钩心斗角〞——课文用的是它的原始意义,与现在用作成语的意思有别。在文言中

也常用来指写作中的巧思,如:“近时诗家咏物,钩心斗角,有突过前人者〞。

③“矗不知其几千万落〞——“落〞,注释为“座〞、“所〞,是由“院落〞义引申为建

筑单位的量词。

④“妃嫔媵嫱〞——“嫔〞〔pín〕和“嫱〞都是宫中的女官名,地位低于“妃〞;“媵

〔yìng〕〞指陪嫁的人,把它与“妃、嫔、嫱〞并列,是用来足成四音节词语。

⑤“辇来于秦〞——“辇〔niǎn〕〞,本义是手挽的车,秦、汉后特指君后所乘的车,这

里用作动词。

⑥“尽态极妍〞——这里的“尽〞和“极〞是互文,都是“尽量、极力〞的意思。整个词

语是指用尽心思使姿态美好,用尽一切办法使容颜妍丽的意思。

4、疑难语句:

①“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这两句历来解说纷纭,但都难令人满意。由“暖响〞引起“春光融融〞的感觉,由“冷袖〞

引起“风雨凄凄〞的感觉,这是一种“通感〞的现象,这样来理解是大家同意的。但舞袖为

什么用“冷〞来形容?联系下句看为什么会“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有人回

答第一个问题,说用“冷袖〞,是因为古人常用“舞袖〞来咏“雪〞,或用“雪〞来“舞袖〞,

如:“舞袖回雪,歌声遏云〞〔舒元舆诗句〕;“据似飞燕,袖如回雪〞〔X衡诗句〕。这很

有道理,但联系下句看,仍难说通。我的看法是,前一句的“歌台〞、“舞殿〞和“暖〞、

“响〞,实际上均为互文见义,写“歌〞时同时包括“舞〞,写“舞〞同时兼指“歌〞。后

一句的“气候〞,不是现代汉语的“气候〞,在古代常用来指“节令〞,或用来指环境气氛

〔均见《辞海》〕。这两句合起来,意谓:在一个宫中,正在演奏欢快的歌舞,在另一宫内,

那么正在演奏凄冷的歌舞,这就给人一种“在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节令不同或环境气

氛有异的感觉。

②“绿云扰扰,梳晓鬟也。〞

这一句,课本无注。“绿云〞,比喻头发黑而密,古人常用它来代指妇女的美发;“扰扰〞,

这里是“缭绕〞的意思;“晓鬟〞指“晨妆〞,“鬟〞是一种环状发髻。为什么用“绿〞来

形容头发,因为古代训诂学有一条辗转相训〔解释〕的原那么,“绿〞与“青〞、“黑〞可

以辗转相训。“绿嶂百重,青川万转〞〔吴均句〕,“绿〞和“青〞是同一种颜色。不用“青

word

3/5

云〞,而用“绿云〞,能给人一种更美的色感。

5、学生完成课后练习一,并练习背诵1、2段。

教师的点拨:第1、2段由外到内,由楼阁建筑到人物活动,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

极写宫中生活荒淫、奢靡。

第1段: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一层〔段首前12字〕两句偶句,交待建宫背后的

巨大耗资。二层〔“覆压〞……“直走某某〞〕写宫之宏伟规摸。三层〔“二川溶溶〞……“不

知西东〞〕渲染宫内的宏伟、豪华、奇丽、壮观。四层〔“歌台暖响〞……“气候不齐〞〕

宫中人物活动。

第2段:铺叙统治者生活的荒淫、奢靡。一层〔前6句〕写供玩乐的宫人来源。二层〔“明

星荧荧〞……“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极写宫中生活荒淫、奢靡。三层〔余下各句〕从珠

宝陈设写荒淫,揭示抢掠行径。

第2段是全文中写得最精彩,最能典型地反映初期“文赋〞特色的一段文字。从内容上看,

作者从“宫人〞、“珍宝〞两方面对秦皇荒淫奢靡进行了充分的铺陈夸X的描绘。这种铺陈

夸X的手法,表现在句法上,是基本上采用了骈文的四言句式〔骈文主要是交替使用四言、

六言两种句式〕,但又不像骈文那样讲究严格的对仗,句与句间只有跳跃性,而是具有散文的

意脉,一气贯通,文意鲜明。表现在修辞上,不但用语凝练,而且灵活、综合地运用了排比、

夸X、比喻等修辞方法,特别是用“明星〞来比喻妆镜的繁、多,用“绿云〞来比喻头发的

美感,用“烟横雾斜〞来喻指香烟的浓郁,不但奇特新颖,而且能给人以充分的美感。全段

文字虽极力铺陈,却不显得枯燥;虽极力夸饰,却不显得浮靡,有着强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反复诵读,就会体会到作者运笔行文的美妙。

五、布置作业:

1、背诵1、2段。

2、熟读、翻译课文3、4段。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

检查之前,先复习1、2段内容,形成板书:

第一段(叙):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的建筑

第二段(叙):穷奢极欲、挥霍无度的生活

二、指导自读课文3、4两段。

这两段难度不大,要求用略快的速度研读。具体进程是:

第一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读,读完后教师提出假设干词语、文句来考查学生的理解

情况,并略作点拨;

第二遍,默读、轻声朗读、断续朗读均可,边读边体味结构思路和表现手法,读前教师

提示用韵情况,读后教师提出假设干问题要求学生解答,并略作点拨。

1、关于词语、文句的考查和点拨:

①“锱铢〞、“庾〞、“九土〞、“独夫〞、“举〞、“族〞——这些词语,文言中常

用,课本中均有注释,要牢牢记住。其中“锱铢〞、“庾〞要注意写法;“九土〞,即“九

州〞。用“九州〞代指中国,源出《尚书》中大禹治水后巡行天下,分天下为九州的记载。

“独夫〞,语出《孟子》,特指众叛亲离的残暴君主;“族〞,作“灭族〞解,是封建时代的

一种严刑。

②“一人之心,天下人之心也〞——即“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之意,言生活得好的心理,

自己如此,全天下的人又何尝不这样。

word

4/5

③“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纷〞,多;“纷奢〞合用,指豪华、奢侈。“念〞,

顾念。

④“南亩〞——即“田亩〞。语出《诗经·七月》:“洗彼南亩〞。注家谓古时农田

多在南面向阳之处,以后文言中就常用“南亩〞代指“田亩〞。

⑤“架梁之椽〔chuán〕〞——指在屋梁上的承瓦木条。注意“椽〞的读音和写法。

⑥“管弦呕哑〞——“管弦〞,管乐器和弦乐器的合称,古诗文中常用来代指音乐。

“呕哑〞,形容乐声嘈杂聒耳。

⑦“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暇〞的本义是“闲空〞,文言中常用“不暇〞来表示“来不及〞。“哀〞,哀叹、悲

悼。按:“哀〞《文言常用实词表》列为本课应注意掌握的实词,本义是“悲哀、悲伤〞,

引申为“怜悯、同情〞〔“君将哀而生之乎〞〕、“哀叹、悲悼〞。4个“后人〞均指秦亡以

后的入,但第三个“后人〞是指另三个“后人〞更后的人。后一个分句,含蓄地警告唐敬宗,

如不以亡秦为鉴戒,将使更后的人来哀叹他的自取灭亡。

2、关于这两段的押韵情况〔体味赋的特点〕:

第3段:“奢、家、沙〞押韵;“女、缕、语〞押韵、“怒、固〞押韵;“举、炬、土〞

押韵。

第4段:“人、秦〔拒秦〕、人、君〞押韵。

3、关于思路、手法的理解情况考查:

先提出三个问题让学生简答,然后教师点拨。简答和点拨,三言两语点明即可,不要过

多阐析,要留给各个学生自己思索的余地。

问题:〔1〕两段议论分别侧重哪一方面?两段间的逻辑关系是怎样的?〔2〕两段的表

现手法有什么区别?为什么写法不同?〔3〕第3段是怎样紧承上两段的?句法和表现手法

有何异同?

明确:〔l〕第3段侧重于揭示秦皇的荒淫、奢靡和对人民的残酷压榨,导致农民起义,

阿房宫毁灭;第4段侧重揭示秦与六国自取灭亡的教训,讽劝“后人〞要引为鉴戒。后一段

是对前一段的拓展、推论。〔2〕第3段的表现手法是夹叙夹议,重点仍在铺叙,但以议论为

框架、脉络;第4段那么纯为演绎、推断。两段之间,前一段是后一段的铺垫,不采用铺陈

的方法淋漓尽致揭露就缺乏力量;后一段,道理已明,再写就成赘疣,话说得越精要,越能

引人思索、慨叹。〔3〕第3段用“嗟乎〞紧承上两段的铺叙,转入对秦亡教训的议论,并领

起后文一叹再叹的笔调。这一段,同前两段一样,也运用了骈文的四言句法,采用了铺陈、

夸X,排比的手法,但散文的笔法更多,散文的气脉更足,“文赋〞的特点更为鲜明。

三、扩展演练〔补充《过秦论》〕

1、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与《过秦论》各篇立论的独创性表现在哪里?

点拨:本文的中心思想是:通过阿房宫营建的极尽豪华,宫内生活的荒淫奢靡,对人民残

酷压榨的铺陈描绘,揭示秦皇的自取灭亡,讽喻当朝切勿重蹈覆辙。两篇的共同特点是,都

以秦的兴亡为论题,都针对当时朝政有为而发,规劝当朝要引为鉴戒。

2、各篇立论的又有什么不同:

点拨:①贾谊论秦亡,在历史上首次揭示了秦亡的根本原因是“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

的道理。攻取天下,当然需用暴力,但如果守住天下也全凭暴力,把人民当敌人对待,那就

使自己处于人民的汪洋大海中的“独矢〞境地,那覆亡是指日可待的。这议论非常精到深刻,

以后历代的兴亡,都证明了贾谊的卓识远见。

②《阿房宫赋》是一篇“赋〞,但议论的成分就占了一半,可以说是用赋体的形式来写论

文,这写法本身就具独创性;其次,它的独创性还表现在作者是选择一个具体、形象的事物

作为立论的角度,把阿房宫作为秦皇骄奢淫逸的象征,作为秦始皇压榨人民的见证,作为秦

word

5/5

王朝覆灭的标志,这种立论方式更是独具特色的。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二、三。

本文发布于:2022-11-16 21:00:3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3365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修己以敬
下一篇:榀是什么意思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