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故乡和家乡的区别

更新时间:2022-11-16 18:14:23 阅读: 评论:0

初中几何辅助线添加-孑孓怎么读


2022年11月16日发(作者:基层党建工作制度)

以《故乡》为例谈小说教学内容的确定

一、关于小说教学理念的一点思考

小说是最接近人生的一种文学体裁,读一部小说就是在经历一种

人生。研究者以最具鲁迅气质的《故乡》小说为例,尝试从小说不同

的叙事视角讲述小说内容,以学生素读体验的关键词为课堂聚焦,并

尝试在多重体验中习得阅读鲁迅短篇小说的基本素养。

二、研究学情——梳理小说教学的内容

《故乡》课前预习素读:

1、你喜欢《故乡》这篇小说吗?谈谈理由。

2、请选择下面一种方式概述小说主要内容。

(1)运用小说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概述小说内容;

(2)选择小说中的一个人物,从这个人物的角度概述小说主要内容。

3、在读《故乡》这篇小说时,有哪部分(哪个细节)最打动你(震

动你);

4、你认为在这篇小说的关键词有几个,请按照第一感觉从依次写出

五个。

5、自主提问。

学生课前预习素读归类

第一问:90%y以上的学生喜欢这篇小说,喜欢的理由如下:

(1)小说有丰富的故事情节(有部分学生写到一波三折的情节);

(2)小说中运用了对比手法(对闰土的变化印象较深);

(3)小说反映了当时人民的可怜,社会的落后,耐人寻味。

10%以下的学生不喜欢,理由如下:

(1)小说体现了农民生活的凄凉,偏向悲剧,使人压抑;

(2)虽然当时社会的阴暗面很多,但是为什么不写自己看到的光明

的事情呢?

教师反思:《故乡》的故事情节并不算丰富,这是篇非典型情节的现

代小说,小说以“我”的一次回乡之旅中的所见所感为线索,并无其

他情节。学生提出的“丰富的故事情节”是出于标签化的惯性思维,

还是无语状态下的刻意表达,教师不得而知。学生凭借固有的语文经

验判断出小说运用了鲜明的对比手法,并由自己的人生经验体验到小

说的悲凉意味。

第二问:70%以上学生用小说三要素的方法概括主要内容。

人物:“我”和“闰土”

情节:“我”在二十年后回到故乡

环境:故乡的阴晦、荒凉(凄凉)、萧索

整合较好的学生:二十余年后的深冬,为了搬家,我回到了故乡,但

如今的苍黄萧索,人情冷漠的光景与我的童年大不相同。杨二嫂的刻

薄让惊愕,连儿时最亲密的闰土也过得穷困潦倒,对我恭敬地叫“老

爷”了。我只能希望未来的孩子们有新的希望和生活,不被封建黑暗

所压迫。——黄骏杰

个别学生选择了闰土、杨二嫂、宏儿的视角讲述了小说的主要内容。

闰土的视角:二十年不见的迅哥儿回来了,我还是个穷苦的农民,不

知道怎么和他交流。只有水生能和老爷的侄儿玩一会儿。——王浩

杨二嫂的视角:我小时候抱过的迅哥儿发了财回来,很小气地不肯把

家里的东西送给我,越有钱的人越小气。——李思莹

教师反思:学生习惯于用小说三要素的方式进入文本,一方面是源于

小说阅读习惯的思维定势,一方面是没有解读小说文本的新的切入点。

第三问:大多数学生对闰土一声“老爷”的称呼感到震动,对小伙伴

重逢时这样的隔膜感到心惊,也有部分学生对杨二嫂言语的嚣张跋扈

感到疑惑。

教师反思:基于整体把握小说内容之后,教师急于找到学生阅读小说

的共鸣点,设置了文学类文阅读的经典提问:品读你最XX的细节。

从学情反馈看学生的素读感受比较集中。

第四问:学生排列的词语依次为厚障壁、悲凉(凄凉)、故乡、希望、

理想。

教师反思:“厚障壁”指向小说的人物关系,包含情节意蕴(为什么

会形成厚障壁),“悲凉”等词指向小说情境与小说基调,“希望”

等词指向小说主题。

第五问:不少学生提出“宏儿和水生以后会发展成什么样”;“我眼

中的新的生活是怎样的”;闰土、杨二嫂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教师反思:学生的年龄与阅历决定了他们更为关注孩子的视角,因而

更迫切地希望看到美好的生活。学生对闰土和杨二嫂巨变的思考关注

到了小说的社会背景及创作动机等元素。

学生在课前阅读《故乡》兴趣浓厚,阅读期待较高,能较投入地

进行文本素读,表现出对小说阅读的探究意识,也为教师的教学目标

设置带来了鲜活的动力与相当的挑战。

三、研读文本——确定小说教学的目标

(一)课程课标解读

人教版九上语文教材第三单元是集中的小说单元。教材导语提到:

“少年时代,是人生中难忘的诗章。在成长中,有和煦阳光,也有风

霜雨雪。本单元选编的主要是写少年生活的小说。欣赏这些作品,能

从中得到人生的启示和艺术的享受。学习这些课文,要结合自己的生

活经验,理解小说的主题,分析人物形象,体会艺术特色,品味小说

语言。”1

《教师教学用书》的单元说明指出:“本单元选编的是一组写少

年生活的小说。这里所说的写少年生活,并不是都像《孤独之旅》《心

声》这样,完全以少年人物形象为中心的。《故乡》写故乡人物的变

化,但是描写少年闰土的片段历来脍炙人口,让人印象深刻。《孤独

之旅》写一个孩子在牧鸭生活中成长的故事。《我的叔叔于勒》主要

写菲利普夫妇对弟弟的无情寡义,通过少年若瑟夫的视角来表现这人

间悲剧,其中也包含了若瑟夫对人生、对社会的某种认识。《心声》

所触及的是当前的一些教育问题。”2

由此可见,编写者汇聚反映少年生活的小说,一是为研究者教授

小说这类文体的提供集中而典型的文学样本,二是在阅读中通过理解

品读,掌握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三是在体会小说的艺术特色的同时,

1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8

2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8

唤起学生个人的人生体验并丰厚生命状态。《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在《课程目标·阶段目标·第四学段(7—9年级)·阅读》第8条中

提到:“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

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

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

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小说是典范的文

学读本,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重要文字载体,也是学习者在阅读中

对生命和人生思考的对话过程,研究者认为初中学生的小说阅读应该

以激发阅读感受为教学核心,以提升小说赏析的基本素养为阅读方向,

在体验式学习中浸润文本习得文学素养。

(二)《故乡》学习目标的确定

1.概述小说主要内容,体验作品沉郁悲凉的艺术风格。

2.品读小说经典片段,感受“厚障壁”、“悲凉”、“希望”等关键词的

审美意蕴,探究闰土、杨二嫂与故乡沧桑巨变融为一体(一脉相承)

的艺术手法。

3.体验小说中蕴含探求人生新希望追寻新道路的强烈意愿。

四、《故乡》的课堂设计——立足体验互动交流

(一)课堂开端:整体阅读交流感受

学生活动:小组交流预习提问2请选择下面一种方式概述小说主要内

容。

(1)运用小说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概述小说内容;

(2)选择小说中的一个人物,从这个人物的角度概述小说主要内容

推选小组选手全班交流、点评。

评价建议:小说主要内容的完整性、概述语言的准确性、前后语句的

连贯性等

评价元素。

教师行为:巡视、倾听、矫正、点评。

设计意图:基于《故乡》整体内容的理解,初步感知在“故乡”文本

中呈现的背景、人物、环境、情节等内容要素。教师在巡视中发现概

述方式的多样性,安排2到3位同学集体交流。既有基于传统的小说

三要素的概述,也有转换小说叙述视角的概述。叙述主体不同,叙述

内容的侧重点就不同。

课堂提升:教师补充小说阅读知识(1)故事情节与小说情节的不同。

故事情节:以时间为序讲述事情的发生经过。故事不等于小说。小说

情节:超越并打破时间、空间顺序,如《故乡》中插叙小英雄少年闰

土的内容,是一种行文的造势与艺术的波澜。在点评学生的课文概述

中讲述两者的艺术区别。《故乡》一文中的情节并不突出,(2)小

说的人称视角(预习单中学生对人称视角与叙述视角的表述有混淆)

人称是一般意义上的“你我他”,叙述视角是站在谁的角度看世界。

(二)课堂推进:聚焦人物对话体验

学生活动:配图入文朗读悟情

提问:课文第12小节——32小节,第56——77小节分别描绘了两

幅图,用对句的形式概括,注意上下句的对应。

设计意图:概括经典片段,想象画面,进入情境。既有阅读期待又对

话体验。

(教师预设参考回答:月夜小英雄深秋木偶人)

学生活动:品读小英雄的语言——

投影出示①“我们沙地里我们沙地里,潮汛要来的时候,就有许多跳

鱼儿只是跳,

都是青蛙似地两只脚....”

②“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

又不太平……

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

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教师行为:关注人物语言、省略号;关注朗读语气;感受人物心理、

性情。

设计意图:分角色朗读可以更广泛地了解课文重点内容,但两段文本

对话篇幅都较长,与课堂时间与节奏安排难以融合,暂且用人物的典

型语言作一次管窥见豹的尝试,引导学生体验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对塑

造人物性格的意义。

(三)课堂特写:这两幅画面中有没有让人感到特别沉重(心痛的)

镜头

设计意图:聚焦疼痛处触发敏感点

学生活动:推选同学朗读第54——62自然段。

交流体验:朗读者的感受、听者的感受、为什么这样读?怎样读更能

体现二十

年未见好朋友的急切盼望与重重失落?

教师行为:置换体验——我们有过离家很久,过年回乡遇见小伙伴的

经历吗?有

隔膜吗?我们小学毕业后的同学会再相逢,有失语的尴尬

与冷场吗?

设计意图:“设身处地”的情境唤醒学生自身的生活体验。如果我

们处于闰土或迅哥儿的处境,我们会有一种怎样的感受?在这种模拟

真实离情或难得聚首的场景,可以引导学生去体验“我”的悲凉无奈

与闰土一声“老爷”的无尽苍凉。生活的真实与文学的虚拟情感交织,

让学生在置换、反思体验重体悟作品的悲蕴,不断提升华自身对小说

情感世界的感知与领悟能力。

教师三追问:

1.补白“老爷”之后省略号可能略去的内容;

2.为(谁)的而心痛;

3.你能理解在迅哥儿与闰土间的这道“厚障壁”吗?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讨论补白与思辨并行

设计意图:全员体验,催人“心痛”。阅读体验呈现多元化:为闰土

凄凉的生活境况而痛心;为鲜活生命的麻木懦弱而痛心,为“多子,

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的社会背景而痛

心……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体验是文学形象生命力的延续与再创造。从

感性到理性的双重体验剑指小说创作的主题——复杂的社会性因素

造成可悲的厚障壁。

教师行为:小说还有和闰土一样让我们心痛的人吗?

补充链接资料:

1921年的中国,其混乱、其荒芜、其痛苦、其不幸,丝毫不亚

于建安时代或安史之乱时期。对应着现实图景,文学家们的心也在地

震、在燃烧、在冲突、在流血。…………假如没有呼唤,没有呐喊,

黎明会不会自动到来?

——孔庆东《1921谁

主沉浮》

学生活动:辩论质疑有或是没有

设计意图:引出杨二嫂的形象解读、“我”的形象理解。在预习作业

中,学生对杨二嫂的出现充满鄙夷,只见其刻薄不见其卑微。人身上

所具有的刺有时是一种自我保护,弱者的刺更是如此。也有学生对“我”

的悲观心理提出质疑。追问:如果只是鄙夷,为什么会写杨二嫂年轻

时宛如“豆腐西施”?从可恨到可怜到可叹,成熟的文学作品人物形

象必定不以脸谱化示人。塑造杨二嫂的形象与闰土是一种补笔,一种

小人物悲凉命运的相互补笔。

(四)课堂收束:寄寓希望旨在孩子与未来

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

——鲁迅《<呐

喊>自序》

学生活动:朗读小说第84——88小节,为宏儿与水生的未来写一段

话。结课。

布置作业背诵课文第84——88小节。

生1:宏儿——你的单纯,你的“飞”一般的出现给小说的低沉带来

了欣慰和愉快,你和水生要有一辈子的深厚的友谊,不要重蹈父辈们

的覆辙,不要经历小说中这样的沧桑。你们要勇敢地去寻找属于自己

的新生活,你们应该比迅哥儿与闰土哥生活得更好。——徐哲幸

生2:水生——希望你的心灵不会受到封建势力与愚昧观点的污染,

朋友之间应该没有等级观念,童年的友情最纯真,希望你们再见时不

是疏远,而是亲近,愿我们都保持儿时的初心。——邵晏

生3:水生、宏儿——也许你们会面临和迅哥儿与闰土一样的境遇,

但是请不要二十年再相见一次。时间会改变很多东西。迅哥儿与闰土

的关系已成定式,但宏儿与水生你们还可以改变,就像故乡深蓝的天

空下挂着的一轮圆月永远不会消失,月亮下面的小英雄永远不会在我

们的记忆中改变。你们都要有勇敢追寻未来新生活的希望啊。——叶

芝睿

设计意图:基于孩子的视角延续小说结尾“希望”与“路”的追寻,

以宏儿与水生对未来的寄寓表达对“我”与中年闰土之间那道“厚障

壁”成因与小说时代背景的个性化体悟与思考。基于感悟式的背诵作

业是从体验角度深化对小说主题、小说描写、抒情、议论等综合表达

方式的语感积累,内化为学生的情感积累。通过学生写话、学生背诵

的语言实践丰富小说的美学内涵,延续小说创作投射给读者的生命力。

五、教学后记

这是一篇非常具有鲁迅特质的短篇小说,在《故乡》的教学中,

研究者对环境描写的作用与语言品味还过于淡化,对学生在环境描写

的体悟交流活动设计还失之粗糙,需要在后期进行教学改进。小说中

作家强大的叙述张力,从淡化情节的铺叙转为对人物情绪心境的着力

表现,展现了主人公丰厚的心理意蕴。基于学情的《故乡》教学设计

首先解决学生阅读过程中对小说故事层面的理解问题,再落实于小说

叙述层面的解读。由概述小说内容到扩述小说空白点,为课堂营造品

读小说经典片段的情境。在素读交流、合作探究、精读品味、反思体

验等思维碰撞与语言实践中,切实提升学生小说阅读小说的素养与能

力。简单说,小说学习是一种对小说文本体验的还原意识与情境再造,

这种小说阅读的文学感觉需要细水长流的浸润,想象小说描写的画面,

并从画面对比、关键词语、标点符号等语言品读中走进小说,走近人

物,触摸人物灵魂,感受鲁迅小说表达方式特有的质朴与深度。

六、自测目标数据分析

附录表(一)初三7班《故乡》一课学习目标课前前测统计(共

35人)

课前自测目标

(具体项目)

目标达成

(完全达

成)

目标达成

(基本达

成)

目标达成

(还未达

成)

1、我能读懂《故乡》的主

要内容。

16人12人7人

2、我能从小说描写中体会

到当时的社会气氛。

17人10人8人

(环境)

3、我能概述《故乡》中的

主要情节。

18人9人8人

4、我能感受到儿时的故乡

与现实的故乡的不同。

19人9人7人

5、我能从小说中找到打动

自己(自己喜欢)的句

25人7人3人

6、我能说出《故乡》中闰

土这个人物的主要特

点。

24人6人5人

7、我能理解闰土形象变化

的原因。

12人15人8人

8、我能说出《故乡》中杨

二嫂这个人物的主要

特点。

22人7人6人

9、我能理解杨二嫂形象变

化的原因。

11人14人10人

10、我能体会小说中“我”

情绪(心理)变化过程。

15人12人8人

11、我能读懂小说创作中

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

23人8人4人

法。

12、我能理解作者创作这

篇小说的原因。

14人11人10人

附录表(二)初三8班《故乡》一课学习目标课前前测统计(共

36人)

课前自测目标

(具体项目)

目标达成

(完全达

成)

目标达成

(基本达

成)

目标达成

(还未达

成)

1、我能读懂《故乡》的主

要内容。

14人14人8人

2、我能从小说描写中体会

到当时的社会气氛。

(环境)

17人10人9人

3、我能概述《故乡》中的

主要情节。

18人10人8人

4、我能感受到儿时的故乡

与现实的故乡的不同。

20人10人6人

5、我能从小说中找到打动

自己(自己喜欢)的句

26人6人4人

6、我能说出《故乡》中闰

土这个人物的主要特

点。

22人9人5人

7、我能理解闰土形象变化

的原因。

12人14人10人

8、我能说出《故乡》中杨

二嫂这个人物的主要

特点。

21人8人7人

9、我能理解杨二嫂形象变

化的原因。

11人15人10人

10、我能体会小说中“我”

情绪(心理)变化过程。

16人11人9人

11、我能读懂小说创作中

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

法。

23人8人5人

12、我能理解作者创作这

篇小说的原因。

12人13人11人

表(一)表(二)数据分析:

1、学生的小说阅读兴趣浓厚,对鲁迅小说阅读有阅读期待与探究愿

望。

2、学生课前素读小说认真自觉,有较自觉地学语文预习习惯。

3、能通过预习提问进行阅读思考,较真实客观地反馈初读感受,为

课堂学习定下研读起点,也为后期文本的深入解读、对话交流奠定基

础。

附录表(三)初三7班《故乡》一课学习目标课后后测统计(共

35人)

课后自测目标

(具体项目)

目标达成

(完全达

成)

目标达成

(基本达

成)

目标达成

(还未达

成)

1、我能读懂《故乡》的主

要内容。

30人3人2人

2、我能从小说描写中体会

到当时的社会气氛。

(环境)

29人4人2人

3、我能概述《故乡》中的

主要情节。

29人2人4人

4、我能感受到儿时的故乡

与现实的故乡的不同。

31人4人0人

5、我能从小说中找到打动

自己(自己喜欢)的句

30人4人1人

6、我能说出《故乡》中闰

土这个人物的主要特

点。

30人3人2人

7、我能理解闰土形象变化

的原因。

23人7人5人

8、我能说出《故乡》中杨

二嫂这个人物的主要

特点。

28人4人3人

9、我能理解杨二嫂形象变

化的原因。

21人14人10人

10、我能体会小说中“我”

情绪(心理)变化过程。

15人12人8人

11、我能读懂小说创作中

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

法。

23人8人4人

12、我能理解作者创作这

篇小说的原因。

19人9人7人

后测追问:上完《故乡》,

我能感受《故乡》(鲁迅小

说)的写作风格,我会课

外阅读鲁迅《呐喊》中其

他小说。

11人10人14人

附录表(四)初三8班《故乡》一课学习目标课后后测统计(共

36人)

课后自测目标

(具体项目)

目标达成

(完全达

成)

目标达成

(基本达

成)

目标达成

(还未达

成)

1、我能读懂《故乡》的主

要内容。

32人2人2人

2、我能从小说描写中体会

到当时的社会气氛。

(环境)

28人5人3人

3、我能概述《故乡》中的

主要情节。

29人4人3人

4、我能感受到儿时的故乡

与现实的故乡的不同。

30人3人3人

5、我能从小说中找到打动

自己(自己喜欢)的句

32人4人0人

6、我能说出《故乡》中闰

土这个人物的主要特

点。

28人4人4人

7、我能理解闰土形象变化

的原因。

21人11人4人

8、我能说出《故乡》中杨

二嫂这个人物的主要

特点。

29人3人4人

9、我能理解杨二嫂形象变

化的原因。

21人9人6人

10、我能体会小说中“我”

情绪(心理)变化过程。

23人8人5人

11、我能读懂小说创作中

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

法。

31人4人1人

12、我能理解作者创作这

篇小说的原因。

27人4人5人

后测补充:上完《故乡》,

我能

感受《故乡》(鲁迅小说)

写作风格,我会课外阅读

鲁迅

《呐喊》中的其他小说。

10人12人14人

表(三)表(四)数据分析:

1、基于学生阅读起点的小说阅读在生生对话、生本对话、师生对话

中较为顺利完成基本的教学目标。特别对《故乡》主要内容、情

节概述、背景感知、对比写法等目标达成增量明显。

2、学生能在品味人物典型语言与省略号的意蕴中体验人物的情绪,

补白内心对话,丰厚人物形象,丰富小说内涵。

3、能在富有哲理的小说结尾中初步理解作者追寻理想中的“故乡”

的迫切与深思,加深了对故乡主题与创作动机的理解。

4、学生有进一步阅读研究鲁迅小说的学习愿望,并对鲁迅小说的叙

述风格与艺术特征产生新的理解与思考。

七、阅读题及得分数据分析

(一)《故乡》课内阅读

阅读《故乡》选段,完成第1——5题。

(1)这进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是又不是我记

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圆脸,已经变作灰黄,

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的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

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的头

上是一顶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

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

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2)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3)"阿!闰土哥,--你来了?……"

(4)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贝壳,猹,……

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5)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

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6)"老爷

..

!……"

(7)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

厚障壁

...

了。我也说不出话。

…………

(8)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

到怎样的留恋。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

我非常气闷;那西瓜地上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

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9)母亲和宏儿都睡着了。

(10)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

(11)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闰土要香炉和烛台的时候,我还暗

地里笑他,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什么时候都不忘却.现在我所谓希望,

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知识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12)我在蒙眬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

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

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戍了路。

1.“老爷!”闰土这样称呼“我”有什么原因吗?(3分)

2..第7段中的“厚障壁”一词耐人寻味,请作简要赏析。(3分)

3.“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一句中,闰土见了“我”

之后,为什么会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3分)

4、概括选文第(8)——(12)段的内容。(3分)

5.杜甫的诗中说“月是故乡明”,但小说中的“我”却对现实的故乡

产生了深深的困惑,根据原文及自己的阅读感受,写出“我”的困惑

体现在哪些方面?(写出两点,言之有理即可)(4分)

(二)《故乡》课外链接

阅读《呐喊》自序(节选),完成第6——10题

(1)我在年青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

,后来大半忘却了,但自己也

并不以为可惜。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不免使人寂

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已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而我

偏苦于不能全忘却,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

来由。

(2)我有四年多,曾经常常,——几乎是每天,出入于质铺和药店

里,年纪可是忘却了,总之是药店的柜台正和我一样高,质铺的是比

我高一倍,我从一倍高的柜台外送上衣服或首饰去,在侮蔑里接了钱,

再到一样高的柜台上给我久病的父亲去买药。回家之后,又须忙别的

事了,因为开方的医生是最有名的,以此所用的药引也奇特:冬天的

芦根,经霜三年的甘蔗,蟋蟀要原对的,结子的平地木,……多不是

容易办到的东西。然而我的父亲终于日重一日的亡故了。

……………………

(3)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

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

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

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

(4)我感到未尝经验的无聊,是自此以后的事。我当初是不知其所

以然的;后来想,凡有一人的主张,得了赞和,是促其前进的,得了

反对,是促其奋斗的,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

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

悲哀呵,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

(5)这寂寞又一天一天的长大起来,如大毒蛇,缠住了我的灵魂了。

(6)然而我虽然自有无端的悲哀,却也并不愤懑,因为这经验使我

反省,看见自己了:就是我决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

(7)只是我自己的寂寞是不可不驱除的,因为这于我太痛苦。我于

是用了种种法,来麻醉自己的灵魂,使我沉入于国民中,使我回到古

代去,后来也亲历或旁观过几样更寂寞更悲哀的事,都为我所不愿追

怀,甘心使他们和我的脑一同消灭在泥土里的,但我的麻醉法却也似

乎已经奏了功,再没有青年时候的慷慨激昂的意思了。

(8)S会馆①里有三间屋,相传是往昔曾在院子里的槐树上缢死过一

个女人的,现在槐树已经高不可攀了,而这屋还没有人住;许多年,

我便寓在这屋里钞古碑②。客中少有人来,古碑中也遇不到什么问题

和主义,而我的生命却居然暗暗的消去了,这也就是我惟一的愿望。

夏夜,蚊子多了,便摇着蒲扇坐在槐树下,从密叶缝里看那一点一点

的青天,晚出的槐蚕又每每冰冷的落在头颈上。

(9)那时偶或来谈的是一个老朋友金心异③,将手提的大皮夹放在破

桌上,脱下长衫,对面坐下了,因为怕狗,似乎心房还在怦怦的跳动。

(10)“你钞了这些有什么用?”有一夜,他翻着我那古碑的钞本,

发了研究的质问了。

(11)“没有什么用。”

(12)“那么,你钞他是什么意思呢?”

(13)“没有什么意思。”

(14)“我想,你可以做点文章……”

(15)我懂得他的意思了,他们正办《新青年》,然而那时仿佛不特

没有人来赞同,并且也还没有人来反对,我想,他们许是感到寂寞了,

但是说:

(16)“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

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

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

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17)“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18)是的,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

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

可有,于是我终于答应他也做文章了,这便是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记》。

从此以后,便一发而不可收,每写些小说模样的文章,以敷衍朋友们

的嘱托,积久就有了十余篇。

……………………

(19)所以我竟将我的短篇小说结集起来,而且付印了,又因为上面

所说的缘由,便称之为《呐喊》。

一九二二年十二月三日,鲁

迅记于北京。

注释:

①S会馆指绍兴县馆,在北京宣武门外。从1912年5月至1919年

11月,作者住在这会馆里。

②鲁迅寓居绍兴县馆时,常于公余(当时他在教育部工作)荟集和

研究中国古代的造像及墓志等金石拓本。。

③金心异指钱玄同,当时《新青年》的编辑委员之一。

6.对文中划横线句子中“梦”字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3分)

A.寻求真理的种种理想B.对国家民族抱有美好

的憧憬

C.青年时代救国救民的理想D.喻指对前途的打算

7.概括选文第二段的主要内容。(2分)

8.第四段中画波浪线句子“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含

义深刻,请

结合上下文语境作简要赏析。(2分)

9.对文章第八段有关S会馆的环境描的作用,分析合乎文意的一项

是(3分)

A.这里的环境描写,表现了作者当时生活的艰难,为下文接受朋

友邀请开始

写小说做了很好的铺垫。正因为处境如此,所以双方一拍即合。

B.S会馆的环境是悲凉的、寂寞的,这里着力写这种环境,为的

是烘托作者当时在屡经挫折之后的心境。这种心境就是感到未

尝经历过的无聊和寂寞。

C.作者在S会馆里,不怕环境的艰苦,坚定地研究古碑,并逐步

使自己的心态趋于平和,这表明当时作者屡经挫折之后,已经

心如死水。

D.S会馆的荒凉、寂寞、衰败,含蓄表明作者当时生活的落寞,

作为年青人,他多么渴望与人交流!这段描写在文中使下面的情节

出现得十分自然而合理。

10.说说下面语段中画加点词语的含义。(6分)

假如一间铁屋子

...

,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

...

人们

..

,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

现在你大嚷起来

....

,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

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铁屋子”指:

“熟睡的人们”指:

“大嚷起来”指:

附参考答案:

1.指闰土深受封建等级观念和尊卑有序的封建礼教的束缚。

2.用了比喻(借喻)修辞手法,把“我”和闰土心灵思想上的隔膜

比作厚障壁,深切地写出“我”和现在的闰土之间隔膜很深,难以逾

越,表达了作者悲凉无奈的心理。

3.答:“欢喜”写出了闰土见到童年好友是高兴的,相见引起了童年

美好的回忆,但现实生活的贫穷困苦和二十几年未见的距离,和世态

炎凉使他感到痛苦,难堪,所以脸上又现出“凄凉的神

情”。

4.写“我”离开故乡时的所思所想。

5.参考:为什么纯真的人性被扭曲了?为什么故乡人的生命和活

力被扼杀?

为什么理想的人与人关系缺失?愚昧、落后、贫穷为什么

轮回?

故乡的希望在哪里?……

6.C

7.记叙作者少年时出入质铺和药铺的情形。

8.上文提到作者在青少年时期屡经挫折,所以在思想情绪上会有无

聊和寂寞。作者为了更清楚地表现这些活人的无反应,用这个比喻喻

形象表现了作者“无聊和寂寞”的感受。

9.B

10.“铁屋子”指的是:当时落后愚昧的社会(旧中国)。

“熟睡的人们”指的是:当时中华民族的绝大多数人思想麻木。

“大嚷起来”指的是;朋友们通过办《新青年》杂志宣传革命真

理。

附录表(五)课内阅读答题数据

题号1(3

分)

2(3分)3(3分)4(3分)5(4分)总分(16

分)

7班得分2.52.32.42.23.312.7

7班得分

83%76.7%80%73.3%82.5%79.4%

8班得分2.42.22.52.33.212.6

8班得分

80%73.3%83%76.7%80%79%

附录表(六)课外阅读答题数据

题号6(3

分)

7(2分)8(2分)9(3分)10(6

分)

总分(16

分)

7班得分2.21.21.462.14.211.1

7班得分

73.3%60%73%70%70%69.4%

8班得分2.11.261.492.34.1611.31

8班得分

70%63%75%76.7%69.3%70.7%

表(五)表(六)数据分析:

1、通过课堂学习与探讨,学生对《故乡》的课内阅读掌握情况良好,

对人物矛盾心理的品味赏析准确到位。

2、课内阅读的语言表述相对整齐干净,对文本的主题意识与结合上

下文分析的语境意识都比较强。

3、课外阅读材料是鲁迅的《〈呐喊〉自序》,意在加深学生对《故乡》

创作动机的理解,并能从作者的人生经历中感悟小说创作风格与个人

原生经历的密切关系。但学生由于文学积淀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陷

入了阅读困境,阅读成绩与数据均低于课内阅读,这也对教师后期对

课外阅读的教学指导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指出了新的研究方向。

本文发布于:2022-11-16 18:14:2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3288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伥怎么读
下一篇:分手英语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