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绝口不提的意思

更新时间:2022-11-16 16:41:20 阅读: 评论:0

防城港重点初中录取分数线-祈盼的意思


2022年11月16日发(作者:2018二建法规真题)

《将相和》教案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将”、“相”分别指的是谁,全文共讲了

哪几个故事。

2、自学本课生字词,理解“理屈"、“示弱”、“能耐”、“绝口

不提"、“完璧归赵”这几个词语的意思。

3、按不同故事内容给文章分段.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本课生字新词。

2、按不同故事内容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引发兴趣

1、板书课题,让同学齐读,导入设问:

看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呢?请你们自己先读读书,看能

否找到自己想知道的答案。

2、学生初读课文,标画出不认识的生字词,并借助字典和

生字表自学:

无价之宝

....

──形容物品特别珍贵,用多少钱也买不到。

完璧归赵

....

──璧,古代玉器的一种,平圆形,中间有孔。

本课的和氏璧,指的是用楚国人卞和氏发现的一块玉制成的璧。

“完璧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赵国。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表

示物归原主.

理屈

..

──理亏。

绝口不提

....

──因回避而不说。

示弱

..

──示比对方软弱,不敢较量.

推辞

..

──谦让不干。

抵御

..

──抵挡,抵抗。

理直气壮

....

──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

能耐

..

──技能,本领。

攻无不克

....

──攻城夺池,没有拿不下来的。

战无不胜

....

──容强大无比,每战必胜.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这

两个成语多指善于打仗。

负荆请罪

....

──负。背着。荆,荆条,用来打人的东西。本课

指廉颇光着上身,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请罪.现用来表示向人

认错赔罪。

同心协力

....

──协,合。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二、师生共同介绍历史背景

《将相和》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这篇课文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蔺交好”(或“负荆请

罪”)三个故事组成.“完璧归赵"的“璧"指的就是“和氏璧”。它是一

块宝玉的名称,有一段不平凡的来历。

相传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

块玉璞(即未经过加工的美玉),把它奉献给了楚厉王。厉王就

叫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鉴定的结果说是石头.厉王大怒,认为

卞和在欺骗戏弄自己,就以欺君之罪名,砍掉了卞和的左脚.不

久,厉王死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这块玉璞奉献给武王。武王

也使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结果同样说是石头,武王又以欺君之

罪砍掉卞和的右脚。武王死后,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玉璞到楚山

下大哭,一直哭了三天三夜。眼泪哭,最后哭出了血。文王

听说后,就派人问他,说:“天下被砍掉脚的人很多,都没有这样

痛哭,你为什么哭得这样悲伤呢?”卞和回答说:“我不是为我的脚

被砍掉而悲伤、痛哭,我所悲伤的是有人竟把宝玉说成是石头,

给忠贞的人扣上欺骗的罪名。”文王于是就派人对这块玉璞进行

加工,果然是一块罕见的宝玉。于是就把这块宝玉命名为“和氏璧”.

由于这块宝玉的珍奇,加之来历的不平凡,因此,便成了世间

所公认的至宝,价值连城.这也是秦王不惜以十五座城为诱饵来骗

取“和氏璧”的原因所在。蔺相如不畏强暴,甘冒丧失性命的风险,

完璧归赵,一方面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不辱使命;另一方面也

在于“和氏璧"的珍贵。

廉颇是战国后期赵国的名将.赵惠文王时封为上卿,屡次战胜

齐、魏等国,为赵国立了大功。长平之战时,坚壁固守三年。后

来赵孝成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括代替廉颇为将,遭致惨败.

燕国乘机攻赵。赵孝成王重新起用廉颇,战胜燕军。赵王封廉颇

为信平君,任相国。赵悼襄王时,廉颇不得志,投奔魏国.魏国

不太信任,一直不重用。又奔楚,任楚将.最后老死在楚国.

蔺相如,战国时期赵国的大臣.赵惠文王时得到世上稀有的宝

玉──楚国和氏璧,秦国强以15座城换取“和氏璧",蔺相如奉

命带璧出使秦国,与秦王当庭力争,完璧归赵。赵王封相如为上

大夫。公元前279年,他又随赵惠文王到渑池(今河南渑池西)

与秦王相会,使赵王未受辱于秦,归国后因功封为上卿,地位在

廉颇之上,廉颇愤愤不平,蔺相如以国家安危为重,对廉颇容忍

谦让。使廉颇愧悟,负荆请罪,二人成为至交.将相和的故事传为

美谈。

三、再读课文,把“将"、“相”的名字画下来,同时想一想,这

篇文章讲了几个小故事

学生读完之后,指名回答这几个问题:

“将”指的是廉颇.

“相"指的是蔺相如。

本文一共讲了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可以用“完璧归赵”来概括。

第二个:可以用“渑池之会”来概括。

第三个:可以用“将相和好”来概括.

四、统观全文,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全文可以分成三段.第一段(1~10)自然段,写蔺相如出

使秦国,机智勇敢,保护国宝,立了大功。第二段(11~15)自

然段,写蔺相如在渑池会上,不畏强暴,维护国威,又立新功。第

三段(16~18)自然段,写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抄写字词.

2、想一想每个小故事发生的原因和结果是什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

品质。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三个故事的原因和结果.

2、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找人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几个小故事,分别是什么故事?

(教师借机板书)

2、再请同学说一说是怎么分的段.

二、交代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三、学习课文第一大段

1、齐读第1自然段,同时要求学生思考:这个自然段主要

讲了什么?

通过读书,学生马上知道这是在向我们交待时代背景。

这一句话看似简单,其实非常重要。因为它是后面三个故事

的总起因。教师一定要让学生理解它的重要性。

2、接着请同学们默读第一大段。同时想一想:这个故事是

怎么发生的?经过怎样?结果又如何呢?

通过默读,学生知道:

起因:秦国自以为强大,想骗取赵国的宝物和氏璧,赵王很

着急。

经过:蔺相如不辱使命,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不畏强暴的

精神与秦王斗智斗勇。

结果:蔺相如“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3、再默读这一大段.同时思考:

⑴秦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和氏璧,赵王为什么非常着急?

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教师一定要让同学联系文章的第一句

去思考,“秦国最强"中的“最强"是最为强大的意思,“常常进攻别

的国家”说明秦国以强欺弱,非常专横.然后再让同学想一想赵王

为什么着急.同学们如果认真读书就会发现第3自然段直接介绍

了赵王着急的原因.因为赵王深深地知道秦王以城换璧是假的,

只不过想把无价宝骗到手,如果赵王把和氏璧送去给秦王,秦王

当然不会像信上说的那样把15座城给赵王,只能是白白吃亏,

轻易地就让秦王占到了便宜。但如果不按秦王信中说的那样去

做,又怕秦王以此为借口派兵进攻,到时遭殃的还是赵国。正是

因为如此,所以赵国的群臣才束手无策,赵国因想不出两全其美

的对策才着急。

⑵正在为难的时候,有人说有个蔺相如勇敢、机智,也许能

解决这个难题。请同学们想一想:蔺相如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

的?这对表现人物品质有什么作用?

联系上文,同学们知道蔺相如是在赵王与众臣“为难”的时候

出现的.因为大家都觉得很为难,而蔺相如知难而上,由此更能突

出他的机智勇敢的精神。

⑶面对这个难题,蔺相如是怎么说的?“理屈”你如何理

解?读一读蔺相如说的话,体会一下他的性格有什么特点?

教师在引导学生读第6自然段的时候,先抓住“想了一会儿”

这个词,使同学们理解他在想什么,其实他不是在想去不去,而

是在想如何既能保住和氏璧,又能不给秦王发兵制造机会。接着

让同学反复读一读蔺相如说的话,抓住“愿意去”。体会出蔺相如

的勇敢。然后分析了两种可能性和两种动作。“如果真的……换,

就给……”、“如果不肯……一定……送回”,这两句话运用了两

个复句,都是假设关系的,说明他把问题分析得非常透彻,对策

也设计好了.“一定"一词让我们看出了蔺相如的胸有成竹.最后

体会“理屈",就是“理亏"的意思。这也是蔺相如故意造成的一种

局面,迫使秦国不能出兵,也使赵国由现在这种左右为难的被动

局面,转成主动的局面.这些地方充分说明了蔺相如的深谋远虑,

也表现出了他超人的智慧.

⑷轻声读第8自然段,想一想,蔺相如是如何与秦王展开

斗争做到完璧归赵的?

①蔺相如看到秦王无诚意拿城换璧,他是怎么做的,怎么

说的,表现了他什么品质?

在指导学生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教师一定要先让学生体会

出秦王是怎样喜欢和氏璧的。通过读第8自然段的第二句话,学

生马上会找出“双手捧”、“一边看一边称赞”这说明和氏璧的确

是个价值连城的宝贝,连见多识广的秦王都这样爱不释手,更可

知它的价值.“绝口不提"一词让学生理解它的意思,再体会一下,

秦王“骗宝"的丑恶嘴脸一下子暴露在我们面前.这也是在蔺相如

动身前大家早就估计到的。正是因为有了充分的准备,所以蔺相

如才会有下面的表现。

看到秦王无意拿城换宝,蔺相如想出了宝玉有瑕的办法把玉

要回。他先是“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

给您看."这一言一行,充分表现了他的机智.秦王听他这么一说,也

就把和氏璧又交给了蔺相如。这时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

靠着柱子站定.这一部分要抓住“捧”、“退”、“靠"、“站"这几个

动词,体会蔺相如的机智和勇敢。接着再读蔺相如的话,先抓住

“理直气壮”,让同学理解他的勇敢;他的一番话,又表现了他不

畏强暴,机智勇敢的斗争精神。

在秦王假意应允以城换宝以后,相如又是怎么做的呢?读了

第8自然段最后几句话我们就知道了,他要求举行个隆重的典

礼,他才肯把和氏璧交出来.

针对第一道小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读、思、议、品味重点

词句。如三次说话:第一次,假借指“毛病"要回玉,说明他机智;

第二次,“理直气壮"揭穿骗局,说明他勇敢;第三次,“大大方

方”讲明原因,说明他机智勇敢。另外,抓住“捧、退、靠、举、

撞"等动词,去理解其机智、勇敢的品质。

②蔺相如是真的要捧着宝玉撞柱子吗?他要求举行典礼的

目的是什么?

由于对上文有了较深的理解,同学们马上明白捧玉撞柱是

假,逼迫秦王应允是真。因为前面讲过秦王对宝玉爱不释手,所

以他绝不会眼看着宝玉被蔺相如抱着撞碎在柱子上,这也是蔺相

如机智之处。他要求举行典礼,其目的有两个,一种就是真的造

成这种声势,让世人都知道秦与赵国以城换宝;另一个目的是拖延

时间,好派人把宝玉及时送回国。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讨论,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蔺相如的认识.

③面对蔺相如,秦王为什么处处表现得很被动呢?

这个问题的设计,其实是想让同学们了解到蔺相如勇敢、机

智,而秦王则理屈、贪婪,所以处处被动。

教师归纳:秦王爱宝,绝口不提给城;相如假说有瑕,把玉要回.

秦王怕玉碎,假意答应让城.相如一面要求典礼,一面暗中派人

把宝送回。最后,秦王不得不放蔺相如回国。

⑸这场斗争的结果怎样呢?

读了第10自然段,同学马上回答出:“完璧归赵”。这时教

师板书这个成语,让同学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是什么意思.

⑹教师小结:

刚才,我们学习完了完璧归赵这个故事,我们是怎么学的

呢?我们先读课文,找到了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然后通过

读、画、找的方法,抓住主要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品质.下

面咱们仍旧按这种方法学习后面两个故事.

四、学习课文第二大段,默读,思考

1、这段主要讲了一些什么事?主要人物是谁?还提到谁?

2、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用自己的话简单地概

括出来:

事情的起因是:赵王赴秦王之约,去渑池相会,并带相如一

起赴约。

事情的经过是:渑池会上,相如勇斗秦王。

事情的结果是:他们顺利返回赵国,赵王封相如为上卿。

3、细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⑴秦王约赵王渑池会见,赵王为什么决定不下,蔺相如对

这件事的看法是什么?表现了他的什么品质?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得让学生弄明白秦王约见赵王的目的

是什么。结合上文,同学们马上可以想到,秦王是想借约见之机

占赵国的便宜。赵王和大臣们正是看清了秦王的这个阴谋诡计,

所以才左右为难,束手无策,决定不下。去,怕有危险;不去,

又显得太胆怯,怕日后被世人传为笑柄。此时,蔺相如审时度势,

他认为不能对秦王示弱,还是去的好。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蔺相如

时时以国家的尊严和利益为重,看出他品格的高尚。赵王让相如

随行,蔺相如欣然应允,表现了他的勇敢精神。

⑵渑池会上,秦王逼赵王鼓瑟,赵王为什么不好推辞?“推

辞”是什么意思?蔺相如是如何做的,如何说的?画出重点词句。

从这可以看出他的什么品质?

渑池会上,秦王让赵王为他鼓瑟,赵王因为惧怕秦王,所以

不好推辞。“推辞”的意思就是谦让不干的意思。于是为秦王鼓了

瑟。而秦王却得寸进尺,还让人把这件事记录下来。很显然,这

说明同为大王,秦王与赵王是不平等的,秦王可以凭借自己强大

的势力指挥赵王,而赵王的地位就低于秦王,这对赵国当然是个奇

耻大辱。因此,在这关系到国家荣辱的关键时刻,蔺相如挺身而

出,与秦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在学习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抓准描写蔺相如

的句子,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使学生理解蔺相如不畏强暴、机

智勇敢的精神。可抓住“生气极了”、“跟您拼了”等词语,让学生

体会出蔺相如为维护国家的尊严,抓住秦王怕死的弱点,以死相

拼,迫使秦王为赵王击缶,蔺相如也叫人记录下来。这种以其人

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做法,维护了国家的尊严,粉碎了秦王的阴

谋,表现了他机智、勇敢的精神.

秦王又没有占到赵王的便宜,他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做好

了准备,只好放赵王回去了。

⑶渑池之会的结果怎样?廉颇起了什么作用?

渑池之会。赵国又占了上风,蔺相如又立新功,封为上卿,

这是渑池之会的结果。这里蔺相如当然起了决定作用,但廉颇的

功劳也不能忽视。因为在背景介绍时同学们已经了解到,廉颇是

一位英勇善战的大将军,他为赵国出生入死,立下了赫赫战功。

秦王之所以放赵王回去,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廉颇在边境做好

了准备,万一有什么情况,廉颇会拼力杀过来,保护赵王的,到

时危险的是秦王.因此说,赵王安全回国,廉颇的作用也不容忽

视。

⑷给这个小故事加个小标题:

教师可告诉学生,加小标题,可以把故事高度概括成2个字,

也可用故事发生的地点来概括,因此这个故事可以概括为“渑池

之会”。

⑸教师小结:过渡: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蔺相如大智大勇,连连立功,职位

比老将廉颇都高了,这样就引起了“将"和“相”之间的什么问题

呢?学生可能说是“矛盾",也可能说是“不和”,于是教师随机板

书“不和".那么,在处理这场内部矛盾中,蔺相如又是怎样说的?

怎样做的呢?从中能体会出他的什么品质呢?请同学们自学第

三大段。

五、自学第三大段

因为这篇文章的三个小故事结构相同,学生又有了前面学习

的方法,因此自学起来不会很困难.

1、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读课文。画出有关的重点词

句,谈出自己的体会,随后教师检查、指导。

2、检查自学情况:

⑴这一大段主要写了谁和谁?写了他们的什么事?

文章这一段主要写了廉颇和蔺相如,写了他们由不和到和好

的经过.

⑵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怎样?

事情的起因是:蔺相如的职位比廉颇高,廉颇不服气,总想

寻机羞辱蔺相如.

事情的经过是:蔺相如处处避让,并对下人讲清了避让的原

因。

事情的结果是:将相和好。

⑶蔺相如为什么要避让廉颇?从这儿可以看出他的什么

品质?

从蔺相如的言语中,我们可以找到他避让廉颇的原因很简

单:秦王比廉颇厉害得多,但蔺相如都不怕,他也就更不会怕廉颇。

因为他深深地知道,秦王不敢进攻赵国,就是因为赵国武有廉颇,

文有蔺相如。如果将相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

会乘机攻打赵国。蔺相如避让廉颇,完全是为了赵国的利益。

通过反复朗读蔺相如的话,让学生体会出蔺相如以国家利益

为重,顾大局,识大体,胸怀宽广的好品质。

⑷“负荆请罪”是什么意思?廉颇为什么会向蔺相如负荆请

罪呢?从中你能看出他的什么好品质呢?

从词的本意上讲,“负荆请罪”就是背着荆条请求责罚、赔礼

道歉的意思。

因为廉颇居功自傲,与蔺相如闹不团结,而蔺相如以国家利

益为重,处处避让廉颇。他的那些深明大义的话和处处避让的行

为深深地感化了廉颇,使他觉得自己心胸狭窄、羞愧难当.于是

去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从廉颇的这些举动,我们也不难看出,廉颇勇于认错,知错

就改,也同样有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好思想。

⑸哪一个词最能概括将相和好?如何理解这个词呢?将相

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得让学生体会到蔺相如不计个人恩怨

的品质,接着找出“同心协力”一词,让学生理解词意,最后说出他

们和好的根本原因都是以国家利益为重。

⑹这个故事可用什么做小标题?

待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负荆请罪.

六、总结全文,揭示中心

总结,揭示本文的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表现了

蔺相如顾全大局,注重团结,机智勇敢的品质和廉颇勇于改过的

精神。

七、了解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

本文由三个小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

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紧密相联系,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

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构成

“将相和"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故事.

八、复述“负荆请罪”这个小故事

学生在复述之前,教师可引导学生先列个提纲,然后再给出

一些关键性的词语和运用的好的语句,最后让学生进行复述。

最后教师小结:复述不是背诵,同学们可以根据故事的梗概

进行.

九、作业

1、熟读课文,学习人物的精神。

2、练习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本文发布于:2022-11-16 16:41:2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3246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bc什么意思
下一篇:解向量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