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赈怎么读

更新时间:2022-11-16 16:01:45 阅读: 评论:0

女孩童装品牌排行榜-谨以此文


2022年11月16日发(作者:热血高校主题曲歌词)

范仲淹以工代赈译文翻译原文

【原文】皇佑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是时范文正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为术

甚备,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

出游。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歳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

又新敖仓吏舍,日役千夫。监司奏劾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文

正乃自条叙所以宴游及兴造,皆欲以发有馀之财,以惠贫者。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

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荒政之施,莫此为大。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皆

文正之惠也。歳饥发司农之粟,募民兴利,近岁遂著为令。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

先王之美泽也。——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一·官政一

【译文】宋朝仁宗在政期间,吴州一带闹大饥荒,当时范仲淹正在浙西当职,他下令散

发米粮以赈济灾民。并鼓励百姓储备粮食,救荒的措施非常完备。吴州的百姓喜欢赛舟,

并且信仰佛教。于是范促淹鼓励这儿的百姓举行划船比赛,自己也日日在湖上宴饮。从春季

至夏季,当地的百姓几乎每天都扶老携幼在湖边争看赛舟。另外,范仲淹又召集各佛寺方丈

住持,对他们说:“闹饥荒的年份也是工钱最是低的时候,正是寺院大兴土木建院修造的大

好时机。”于是各寺庙住持开始招募工人大肆兴建。范仲淹又召募工人翻新了朝廷的谷仓及

官府衙役的宿舍,每天募集的工人多达一千人。

监察的官员认为范仲淹此举是不体恤荒年朝廷的财政困难,竟然鼓励百姓划船竞赛和寺

院大兴土木,劳民伤财,所以上奏朝廷,奏请治范仲淹的罪。范仲淹上奏说:“我之所以要

鼓励百姓宴游湖上,寺院和官府大兴土木,用意是借有钱的百姓,来救济贫苦无依的穷民,

使他们靠出卖劳力来过生活,能够依赖官府和民间所提供的工作机会生活,不致于背井离乡,

饿死荒野。”这年全国的大饥荒,只有杭州一带的百姓没有受到严重的灾害,百姓没有流亡

的,这都是范文正公的恩惠。饥荒年份打开司农寺粮仓的粮食赈济灾民,募集民间财力为地

方兴利,近年来已定为法令。这种措施,既赈救了饥荒,又趁荒年替民间兴利,这是先王的

功绩。

读书忌“二物”

[原文]子少时读书,一见辄即能诵①。暗疏②之,亦不甚失③。然负④自放⑤,喜从

饮酒滑稽⑥者游。旬朔⑦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⑧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⑨数年来,颇发愤惩艾10,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11不如曩时12十一二。每阅一

事,必寻绎13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苦之劳,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14吾业15者,常此二物也。

(选自秦观《精骑集·序》)

[注释]①诵:记诵。②暗疏:默写。③失:差错。④负:依仗。⑤放:放任自流。⑥

滑稽:巧言善辩。⑦旬朔:十天为一旬,每月初一为朔,此指一个月。⑧强记:记忆力很强。

⑨比:近。⑩惩艾:惩戒。11殆:大概,几平。12曩时:以往,从前。13寻绎:反复推求。

14败:损害。12业:学业。

譯文:少年的时候读书,看一遍便能背诵,默写它,也不会出现差错,于是便依仗着自

己有这种本事就放纵自己,愿意和喝酒闹玩的人在一起游乐。一个月之中,看书的日子没有

几天,这样即使有很强的记忆力,经常不去学习也就荒废了。

近几年来,用发愤地态度来告诫自己,后悔以前的行为;但聪明智慧已经衰竭,几乎不如十

一二岁以前,每看见一件事,一定反复推求才得到最终结果,合上书之后便迷茫混乱,经常

是不再记住书中的内容,所以虽然很勤劳地读书,也在经常忘记中把学问荒废了。

哎呀!使我的学业败废的,就是这两样东西啊!

《爱莲说》比较阅读

阅读两则与“赏荷”有关的文言文,完成练习(15分)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

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

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余忆年少时,住西湖。每至夏日,临湖赏荷,便欣然忘食。一日,偕数友,观荷于

湖边亭中。兴正浓,忽有大雨倾盆而至,湖中荷花尽作飘摇之态。少时,雨过天晴,波澜不

惊,湖天一色。荷花为雨所洗,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实为花中仙子也。李太白

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余以为妙绝。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2分)

①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②余以为妙绝()

2.《古汉语词典》对“鲜”字有以下几种解释。请根据语境,选出对“陶后鲜有闻”中“鲜”

字的解释最恰当的一项。(2分)

A.读xiān,活鱼。B.读xiān,新鲜。C.读xiān,鲜艳。D.读xiǎn,少。

3.根据语意,下列语句停顿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晋陶渊明独/爱菊B.世人/盛爱牡丹

C.荷花为雨/所洗D.余忆年/少时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莲之爱,同予者何人?②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

5.读文赏荷:(5分)

(1)赏荷,可观其形美。[乙]段描绘雨中荷花的语句是“”,描绘雨后荷

花的语句是“”。(用原文填空)(2分)

(2)赏荷,可品其神美。[甲]段称莲为“花之君子”,[乙]段赞荷为“花中仙子”。你更喜欢

哪一种赞誉之辞?请联系文段内容谈谈你的看法。(3分)

1.(2分)要点与评分:解释准确,每个1分。①亲近而不庄重②美妙到了极点(或:奇

妙到了极点;奇妙极了等)2.D(2分)3.B(2分)

4.(4分)要点与评分:翻译准确,表达通顺。每句2分。

①句: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或:像我一样爱莲的,还有谁呢?)

②句:一天,(我)和几位好友一起,在湖边的亭子中观赏荷花。

5.读文赏荷:(5分)

(1)(2分)要点与评分:依照题意,用原文填空。每处1分。

雨中:荷花尽作飘摇之态雨后:鲜妍明媚,袅娜多姿

(2)(3分)要点与评分:观点明确,联系文段内容,有理有据,2分;表达1分。

例一:我喜欢称莲为“花之君子”。因为莲具有“出淤泥而不染”的特点,这与君子不同

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是相通的„„

例二:我喜欢称莲为“花之君子”。因为莲具有“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特点,这与君

子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的品质是相通的„„

例三:我喜欢称荷为“花中仙子”。因为被雨洗涤过的荷花,更显得鲜妍明媚、清新脱俗,

如仙子般美丽动人„„

翻译:我回忆年轻时,居住在西湖。每当到了夏天,临近湖边欣赏荷叶荷花,就高兴得忘

了吃饭。有一天,会同几个朋友,在湖边的亭子中观赏荷叶荷花,意兴正浓,忽然天上有大

雨倾盆而至,湖中荷花全部显现为飘动摇摆的姿态。不一会儿,雨过天晴,湖中波澜不惊,

湖天一色。荷花被雨水所冲洗,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实在是百花中的神品啊。

李太白诗中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我认为太贴切绝妙了。

丈夫之冠也原文及翻译

一、原文: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

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

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

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二、翻译:

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训导。

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

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

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得志的时候,

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富贵不能使我骄

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三、点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

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

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

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

人道也。”(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

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

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

“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节选自《礼记·檀弓下》)

【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②壹:真是,

实在。③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④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

生的称呼。

17.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

①阡陌交通:②便要还家:

③子之哭也:④苛政猛于虎也: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4分)

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②今吾子又死焉

19.从表达方式看,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填2字);从艺术表现手法看,

甲文主要运用了(填2字)的手法寄托作者的理想,乙文主要运用了

(填2字)的手法突出主题。(每格限填1字)(3分)

20.桃花源人、泰山妇人为什么都不愿意离开他们各自生活的地方?(用自

己的话回答)(4分)

17.(4分)①交错相通②通“邀”③你④繁重,使人难以忍受(各一

分)18.(4分)①(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2

分)②如今我的儿子又被咬死了.(2分)19.(3分)记叙(描写)虚构(想象)

反衬(对比)(各1分)20.(分)桃花源与世隔绝,远离战争,没有繁重的赋

税和无尽得徭役;环境优美,民风淳朴。人们安居乐业,祥和幸福。(2分)虽

然一家祖孙三代死于虎口,但是泰山妇人深知山下世间苛政带来的灾难远比山中

的更为惨烈,更令人不堪忍受。(2分)(意对即可)。

作品注释⑪本节选自《檀弓》下。⑫式:同“轼”,车前的横木,

供乘车时手扶用。(3)子路:孔子的弟子名仲由字子路。(4)壹:的确,

确实。(5)舅:丈夫的父亲。(6)苛:苛刻,暴虐。(7)小子:长

辈对晚辈的称呼。识(zhi):同“志”,记住。

编辑本段作品译文孔子路过泰山旁边,见到一个妇女在坟墓前哭得很伤

心。孔子用手扶着车轼侧耳听。他让子路前去询问说:“听您的哭声,真像一再

遇上忧伤的事。”妇女于是说道:“是的。以前我公公被老虎咬死了,我的丈夫

也被咬死了,如今我儿子又死于虎口。”孔子说:“那您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

妇女回答说:“这里没有苛政。”孔子对子路说:“你要好好记住,苛政比老虎

还要凶猛啊!”

编辑本段作品读解宁于老虎为伴,死于虎口,也不愿去接受暴虐者的统治,

用反衬的方法烘托出社会政治的残暴专横,不堪忍受。这种水深火热的状况也

许有点夸张,但却道出了一种现实:人类社会有时比兽类社会还要黑暗和凶暴,,

人有时比食人野兽还要残忍。个人是无力反抗比野兽好要凶残的暴政的,

即使像孔夫子那样的圣人,也只有哀叹的份儿。平民百姓唯一的出路便是逃跑,

而天下乌鸦一般黑,跑是跑不掉的,迫不得已,便于野兽为伍,宁为野兽腹中餐,

不愿做人刀下鬼。黑暗和残暴也有其作用,那就是:它是一面镜子,让我

们从中看到人性的丑恶和凶残,看到我们自己的本来面目。据说,人是最怕照镜

子的。当人从镜子中看到自己的真实面目时,会被吓得魂不附体。不知道我们从

镜子中看到“苛政猛于虎也”之时,会不会吓得魂不附体?[1]

文学常识题画,即题画诗。在中国画的空白处,往往由画家本人或他人题

上一首诗诗的内容活抒发作者的感情,或咏叹画面的意境。这种在画上的诗就叫

作题画诗。

郑板桥《题画》原文

三间茅屋,十里春风,窗里幽兰,窗外修竹。此何等雅趣,而安享之人不知

也。懵懵懂懂,没没墨墨,绝不知乐在何处。惟劳苦贫病之人,忽得十日

五日之暇,闭柴扉,扫竹径,对芳兰,啜苦茗,时有微风细雨,润泽于疏篱仄径

之间;俗客不来,良朋辄至,亦适适然自惊,为此日之难得也。凡吾画兰

画竹画石,用以告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

译文三间茅屋,十里春风,从窗里遥望山上幽竹,此是何等雅趣之事,能有如

此享受的人,自己却不懂得,真是令人遗憾.而那些懵懵懂懂,胸无点墨的人,身处

如此情景,他们更是不懂乐在何处.只有那些劳苦之人,忽然有10几天的闲

暇时光,才会关上柴门,扫净小路,面对芬芳的兰花,品着苦茶,有时微风细雨,

滋润着篱笆和小路。没有烦人的俗事,面对知心的好友,为有这样难得的闲适的

日子而感叹。所以我画兰花竹子石头,是用来慰劳那些劳苦的人民,而不

是供那些贪图享受的人享用。

原文《晚游六桥待月记》翻译/袁宏道

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

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观之。

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

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

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②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

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注释①六桥:西湖苏堤上的六座桥,由南向北依次名为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

跨虹。②夕春(chōng):夕阳

翻译西湖最美的时候,是春天时的几个月。白天最美时候,是烟雾弥漫的早晨,是山岚

缭绕的傍晚。

今年春雪很盛,梅花被寒雪抑制住,后来才和桃花、杏花次第开放,尤其是难得一见的

奇观。吾友陶望龄多次告诉我:「傅金吾园中的梅花,是宋代张功甫玉照堂中的旧东西,应

该要赶紧去欣赏欣赏啊!」我当时被桃花迷恋住了,竟然舍不得离开湖上。

从断桥到苏堤这一带,绿草如烟、红花似雾,弥漫有二十多里呢!歌吹的声音恍若微风

阵阵吹来,仕女的粉汗有似纷纷的细雨飘落,穿罗衫、著纨裤,游客之多,还多过堤畔的小

草。真是艳丽极了!

然而杭州人游览西湖,却仅仅在午、未、申三个时辰(上午十一时至下午五时);其实

翠绿染著湖光的美,岚色添加山岭的妙,都在朝日初升、夕阳未下的时候才最浓丽!

有月的夜景,其美更是难以形容。那花的姿态、柳的柔情,山的容颜、水的心意,更是

别有一番情趣韵味。这种乐趣,只能留给山中的僧人和识趣的游客享用,那能够和凡夫俗子

去说呢!

初至西湖记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

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

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晚同子公渡净寺,觅阿宾旧住僧房。取道由六桥、岳坟、石径塘而归。草草领略,未及偏赏。

次早得陶石篑帖子,至十九日,石篑兄弟同学佛人王静虚至,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

西湖杂记——袁宏道初至西湖记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

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

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晚同子公渡净寺,觅阿宾旧住僧房。取道由六桥、岳坟、石径塘而归。草草领略,未及偏赏。

次早得陶石篑帖子,至十九日,石篑兄弟同学佛人王静虚至,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

《右溪记》

【原文】道州城西百余步〔1〕,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2〕。水抵(3)两岸,悉

皆(4)怪石,攲嵌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5〕。此

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6〕;在人间〔7〕,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

〔8〕。而置州已来〔9〕,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10)!乃疏凿芜秽,俾为亭宇;植

松与桂,兼之香草〔11〕,以裨形胜。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12)。刻铭石上,彰

示来者(13)。

【注释】[1]右溪:唐道州城西的一条小溪。道州治所在今湖南道县。“右”,古以东为左,

西为右,此溪在城西,所以作者为之取名“右溪”。[2]营溪:谓营水,源出湖南宁远,西北

流经道县,北至零陵入湘水,湘江上游的较大支流[3]抵:击拍,形容溪流满涌,作者《游

右溪劝学者》:“尤宜春水满,水石更殊怪。”[4]悉皆:谓两岸都是。[5]欹嵌(qīqiàn):石块

错斜嵌插溪岸的样子;“欹”,通“攲”。盘屈:怪石随着溪岸弯曲屈折的样子。[6]名状:说出

它们的状态。[7]洄(huí):漩涡。悬:形容触石溅起的浪花。激:形容被石遏制而造石成的

急流。注:形容水急如灌注一般。[8]垂阴:投下阴影。相荫:彼此遮蔽荫护。[9]逸民退

士:指不仕的隐者和归隐的官宦。[10]人间:谓世俗社会,主要相对隐逸而言,指仕宦于

朝;嵇康《答山巨源绝交书》:“又每非汤、武而薄周、孔,在人间不止,此事会显,世教所

不容。”其义同此。[11]都邑:都会城镇。胜境:风景优美的环境。一本“可为”上有“则”字。

[12]静者:谓仁人;《论语·雍也》载孔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

[13]置州:谓唐朝设置道州。唐高祖武德四年(612)设置南营州,太宗贞观八年(634)改为道

州,玄宗天宝元年(742)改设江华郡,肃宗乾元元年(758)复称道州。已来:同“以来”。

[14]之:指“无人赏爱”。怅然:惆怅抱憾的样子。[15]疏凿芜秽:谓疏通水道,开挖乱石,

去除荒草杂树。[16]俾(bì):以便,准备。为:修筑。亭宇:亭子房屋。

[17]兼之:并且在这里种植。[18]裨:补益,增添好处。形胜:优美的风景。

[19]为:因为。[20]命:命名。[21]铭:铭文,指作者为右溪所作的铭文。据作者《阳华志

铭》、《五如石铭》、《浯溪铭》等其它同类作品,大多以铭文为主,前有小序。则本篇当同其

例,应有铭文,此记属序。但铭文已佚,后人为拟题作“记”。

[22]彰示:宣扬,告示。来者:后来的游者。

【译文】在道州城西边一百多步的地方〔1〕,有一条小溪。它向南流几十步远,并入营溪

(2)。溪水两岸,全都是怪石,它们倾斜嵌叠,回旋盘曲,姿态奇特,无法用语言来形容(3)。

清澈的溪流冲击到岩石,便激起腾空的浪花和股股洄流。岸边还有美丽的树木和珍奇的青竹

(4),垂下荫影相互遮蔽(5)。这条溪水如果在空旷的山野,那是很适合隐士游览和居住的(6);

如果在人烟辏集的地方(7),也可成为城市居民游览的胜地,和爱清静者休憩的园林(8)。可

是自从道州城成为州的治所以来(9),却至今没有人们来欣赏它和喜爱它;我在溪水旁徘徊,

为此怅然惋惜(10)!于是进行疏导开通,清除掉杂乱的草木,建造了亭阁,又种植了松树、

桂树,还铺植保护坡岸的香茅(11),来增益它优美的景致。因为溪在州城之右(即西面),

便命名它为“右溪”(12)。现在把这些文字刻在石上,以让后来的人知道(13)。

《右溪记》理解本文的主题问:右溪“无人赏爱”,作者为什么要“怅然”?

(参考答案:作者对右溪景物无人赏爱“为之怅然”,一是因为右溪水清石怪境幽,值得赏爱

而无人赏爱;二是因为由此引起作者怀才不遇的身世之感。)

比较阅读:《右溪记》和《小石潭记》

(一)景物对比:水:清水:清澈

《右溪记》石:怪《小石潭记》石:参差境:幽境:过清

(二)心情对比:无人赏爱寂寥无人

《右溪记》徘徊溪上《小石潭记》凄神寒骨为之怅然悄怆幽邃

结论:景相同,情相似。景美、景奇、情深。

(三)作者对比:元结:怅然→修葺(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柳宗元:观鱼乐、赏美景→忧伤(情景交融,触景生情。表现了改革的艰难)

十、反复朗读课文,达到背诵。

十一、拓展练习:观察自己的学校,写一篇短文,注意写出景物的特征和你的感受。

附:补充资料:一、至今仍在使用的文言词语

抵、不可名状、怅然、芜秽、俾、裨、彰、铭、悉、荫、则

二、解释加点字的含义

(1)南流数十步南:向南。名词作状语。(2)合营溪:合:汇合。

(3)置州已来:“已”同“以”,通假字。

三、省略句:

(1)合营溪:省略了“于”字,即“合(于)营溪”。翻译:在营溪汇合。

(2)徘徊溪上:省略了“于”字,即“徘徊(于)溪上”。翻译:在溪上徘徊。

《李生论善学者》阅读训练

--------------------------------------------------------------------------------

作者:-

【原文】

李生论善学者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

师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

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

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①改

之乎?不然,迨②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③,今日始

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④。”

【注释】

①盍:hé,何不。

②迨:dài,等到。

③敏:聪明。

④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请让我把你的话当作座右铭,用来展示明显的警戒。

【译文】

王生爱好学习而不得法。他的朋友李生问他说:“有人说你不善于学习,是真的吗?”

王生不高兴,说:“凡是老师所讲的,我都能记住它,这不也是善于学习吗?”李生劝他说:

“孔子说过‘学习,但是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学习贵在善于思考,你只是记住老师讲

的知识,但不去思考,最终一定不会有什么成就,根据什么说你善于学习呢?”王生更恼

恨,不理睬李生,转身就跑。过了五天,李生特地找到王生,告诉他说:“那些善于学习的

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当成耻辱,选择最好的人,跟随他,希望听到真理啊!我的

话还没说完,你就变了脸色离支,几乎要拒绝人千里之外,哪里是善于学习的人所应该具有

的(态度)呢?学习的人最大的忌讳,没有超过自己满足,你为什么不改正呢?如不改正,

等年纪大了,贻误了岁月,即使想改过自勉,恐怕也来不及了!”王生听完他的话,感到震

惊,醒悟过来,道歉说:“我真不聪明,今天才知道你说得对。我把你的话当作座右铭,用

来展示明显的警戒。”

【阅读训练】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释义。

①吾悉能志之音:义:

②李生说之曰音:义:

③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音:义:

音:义:

④迨年事蹉跎音:义:

⑤学而不思则罔音:义:

2.请补出孔子关于学与思关系的名句的下句:

学而不思则罔,。

3.给文中划线的句子加上标点并翻译。

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

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谓之善学也?

4.王生认为“凡师所言,吾悉能志之”便是善学,而李生则有不同的见解。那么李

生认为怎样才算是“善学者”?(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5.结合你的学习生活,谈谈如何做一个“善学者”。

【参考答案】1.①zhì,同“识”记②shuì,劝说③yùn,恼怒;xuán,同“旋”,转身④

cuōtuó,光阴流逝⑤wǎng,迷惑而无所得2.思而不学则殆。

3.标点: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

无所成,何谓之善学也?翻译:李生劝他说:“孔子说过‘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

一无所得’,学习贵在善于思考,你只是记住老师讲的知识,但不去思考,最终一定不会有

什么成就,凭什么说你善于学习呢?”

4.①学贵善思②不耻不问,择善而从之5.略。

《明史-宋濂传》)原文

(宋濂)尝与客饮,帝①密使人侦视。翌[yi]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zhuan]

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②欺。”间召问郡臣臧[zang]否,濂惟举其善者,

帝问其故,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

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

方开言路,恶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

几误罪言者。《明史-宋濂传》)

注释①帝:指明太祖朱元璋。②朕(zhèn):皇帝自称。③尝:曾经

④密:秘密,这里作动词⑤具:全,都⑥惟:只

⑦方:正8既:不久

译文宋濂曾经与客人饮酒,皇帝暗中(秘密)派人去侦探察看。第二天,皇帝问宋濂

昨天饮酒没有?座中的来客是谁?饭菜是什么东西?宋濂全部拿事实回答。皇帝笑着说:“确

实如此,你不欺骗我。”皇帝秘密地召见(宋濂)询问。起大臣们的好坏,宋濂只举岀那些

好的大臣说说。皇帝问他原因,宋濂回答道:“好的大臣和我交朋友,所以我了解他们;那

些不好的,(我不和他们交往,所以)不能了解他们。”主事茹太素上奏章一万多字。皇帝大

怒,询问朝中的臣子。有人指着茹太素的奏章说:“这里不敬,这里的批评不合法制。”(皇

帝)问宋濂,回答说:“他只是对陛下尽忠罢了,陛下正广开言路,怎么能够重责(他)呢?”

不久皇帝看茹太素的奏章,有值得采纳的内容。把朝臣都招来斥责,于是口呼宋濂的字说:

“(如果)没有景濂,(我)几乎错误地怪罪进谏的人。”

这文段写宋濂与明太祖朱元璋的故事,指只有坦诚相待才能得到别人的理

解和信任。

本文发布于:2022-11-16 16:01:4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3227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适的拼音
下一篇:班级简介50字
标签:赈怎么读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