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鲁迅的散文诗集

更新时间:2022-11-16 13:44:46 阅读: 评论:0

北部湾经济区面对面英语答案-梦幻西游练级地点


2022年11月16日发(作者:外盘内盘)

1

《求乞者》原文

我顺着剥落的高墙走路,踏着松的灰土。另外有几个人,各自走

路。微风起来,露在墙头的高树的枝条带着还未干枯的叶子在我头上

摇动。

微风起来,四面都是灰土。

一个孩子向我求乞,也穿着夹衣,也不见得悲戚,而拦着磕头,

追着哀呼。

我厌恶他的声调,态度。我憎恶他并不悲哀,近于儿戏;我烦厌他

这追着哀呼。

我走路。另外有几个人各自走路。微风起来,四面都是灰土。

一个孩子向我求乞,也穿着夹衣,也不见得悲戚,但是哑的,摊

开手,装着手势。

我就憎恶他这手势。而且,他或者并不哑,这不过是一种求乞的

法子。

我不布施,我无布施心,我但居布施者之上,给与烦腻,疑心,

憎恶。

我顺着倒败的泥墙走路,断砖叠在墙缺口,墙里面没有什么。微

风起来,送秋寒穿透我的夹衣;四面都是灰土。

我想着我将用什么方法求乞:发声,用怎样声调?装哑,用怎样手

势?……

另外有几个人各自走路。

我将得不到布施,得不到布施心;我将得到自居于布施之上者的烦

腻,疑心,憎恶。

我将用无所为和沉默求乞……我至少将得到虚无。

2

微风起来,四面都是灰土。另外有几个人各自走路。灰土,灰

土,……

………………

灰土……

一九二四年九月二十四日。

〔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二四年十二月八日《语丝》周刊第四期。

解读鲁迅散文《求乞者》

《求乞者》是鲁迅著名的散文集《野草》中的较为著名的一篇。

《野草》这部散文诗集,在鲁迅的著作中注解多,且争鸣多,也

最难懂的作品集,其所蕴涵的思想极其深刻,情感极其丰富的。是一

部对社会绝望反抗的战斗诗,又是心灵自我解剖的冷俊的手术台,更

是一部诗化哲学集。“鲁迅先生却明白告诉过我,他的哲学都包括在

他的《野草》里面”(章衣萍:《古庙集》)。

散文诗是诗的散文化,是诗的一种。作为一种文学形式,从古至

今许多作品证明是最适宜抒发情感的。诗所表达的更多的是作者的内

心情感,情到浓处往往有诗。从创作心理学角度来讲,在创作心理诸

多要素中,情感是统摄全局,支配和包容其它要素的。“没有情感这个

品质,任何笔调都不可能打动人心”,狄德罗说。(《文艺理论译丛》

58、149页)情感是作者创作的冲动的起因,也是创作的强大动力。只

有当一个具有丰富的情感体验,才可能有好的作品创作。马克思主义

学说认为,文学是人的本质力量外化。人的本质力量包括思想认识、

经验体会,但是,最本质的力量是人的情感。说到底文学作品是人的

情感的抒发,是情感的外化。即使在纯理论的著作中,某种观点、学

说的背后肯定有某种相应的情感存在。如马克思的《资本论》著作,

就是在马克思对资产阶级暴力统治压迫剥削劳动人民的愤恨和对广大

3

无产阶级的利益关注与同情的基础上,通过细致观察、深刻思维产生

的作品。这是不容否认的。主体思想认识只有经情感体验这个重要环

节,才能被外化为作品。一个人如果情感功能薄弱,纵然思想认识深

刻,仍然无法创作出好的作品。情感对诗的创作更为重要。别林斯基

说:“感情是诗情天性的,主要的动力之一,没有感情,就没有诗人,

也没有诗歌。”(《古典文艺理论译丛》11辑72页)所以情感在文学创

作中是不容忽视的,要想真正理解一部作品的意义,必须很好地把握

作者当时创作的情感。因为本质力量外化的作品往往蕴涵当时作者创

作的情感。

人类的情感,有理性的一面:这主要是指人在社会中受众多的社

会道德背景、历史传统文化影响下产生的社会化的情感,并不全是与

生具有的,多数是后来慢慢培养的,是被理性所深深渗透的并得到一

定的理性控制的情感;情感又具有非理性的一面,我认为这才是人类真

正的内心情感,是不加讳饰的,带有更多自然天性的情感,它不是社

会要求与束缚驯养而成的情感,它最丰富、最真实、最自由,爆发的

力量最强大,但有时也毁灭本体。人的这种情感长期压抑在人的内心

深处,多是处于潜意识状态。现代心理学者弗洛伊德创建的深度心理

学把人的意识分为三层:上意识、中前意识、底层意识。人的一切行

为动机都决定于潜意识。这种说法虽然有失偏颇,但其合理性的一面

却不容否认。

研读鲁迅《野草》,就不能不研究鲁迅内心情感。《野草》创作于

1924—1926年。这一时期,鲁迅的情感最为复杂,思想矛盾斗争最为

激烈,极度痛苦、寂寞、悲哀的,这些情感在心理学上被归为负性情

感。但从创作心理学角度来讲,负性情感比正性情感更能激发作家的

创作热情,负性的情感冲动和紧张维较强,可以使作家适宜的创作心

4

态的产生。“痛苦体验下显示最强的紧张维,但其紧张维低于愤怒或恐

惧。这表明痛苦比怒或怕能更多地被忍受、、、、、,处于第二位的冲动维,

比其他负情绪低”(孟昭兰《人类情绪》上海出版社1989年312页)。

鲁迅曾说:“我想自杀,也想杀人、、、、、”可见鲁迅的精神紧张、心境

痛苦之程度。

鲁迅当时处于这种情感之下,那么作品有意或者无意中都会流泻

出当时的情感,也就是说被压抑的潜意识会无意中隐含在作品中。从

而让人了解鲁迅凡人的一面。因为鲁迅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文学

家,早已被人推上神坛,“最伟大的旗手”“民族魂”,虽不过誉,但对

于生前曾强烈攻击过假道学的面具,揭穿所谓权威,反对盲目崇拜的

鲁迅来说,如果狱灵有知,不知道是该欣慰还是该自嘲了,更何况在

文革时期自己竟然成了打人的“棍子”,更是鲁迅始料不及的了。鲁迅

曾在遗嘱中说:“抛下我,只管自己活”。鲁迅不是神,是个人。要理

解鲁迅,读懂鲁迅,还是要了解一下鲁迅凡人的一面,从而能更好地

明白鲁迅的伟大,并利于自我精神解剖和塑造。当初鲁迅弃医从文的

本意就是改造国民精神的。

鲁迅有太多的创伤,不过这种创伤会更加坚定其希望的理想,丰

富其精神。“精神籍创伤增长,人性籍创伤茂盛”(尼采《偶像的黄昏》)。

《求乞者》恐怕就是鲁迅潜意识中所受创伤的流露吧。

本文发布于:2022-11-16 13:44:4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3163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下一篇:驶组词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