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的教学设计范文
苯的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职工,有必要进展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借助
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
良好的开展。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的苯的教学
设计,仅供参考,欢送大家阅读。
必修模块2第三章《有机化合物》,是以典型有机物的学习为
切入点,让学生在初中有机物常识的根底上,能进一步从构造的角
度,加深对有机物和有机化学的整体认识。选取的代表物都与生活
联系密切,是学生每天都能看到的、听到的和摸到的,使学生感到
熟悉、亲切,可以增加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必修模块的有机化学具
有双重功能,一方面为满足公民根本科学素养的要求,提供有机化
学中最根本的核心知识,使学生从熟悉的有机化合物入手,了解有
机化学研究的对象、目的、内容和方法,认识到有机化学已经渗透
到生活的各个方面,能用所学知识解释和说明一些常见的生活现象
和物质用途;另一方面为进一步学习有机化学的学生,打好最根本
知识根底、帮助他们了解有机化学的概况和主要研究方法,激发他
们深入学习的欲望。
苯就是几种典型代表物之一,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被列为必修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苯的物理性质、分子构造、
化学性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从构造角度适当深化对学
生苯的认识,建立有机物“(组成)构造——性质——用途”的认
识关系,使学生了解学习和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方法,形成一定的分
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苯分子构造中特殊的化学键决定了苯的化学性质。它是对中学
阶段烃类成键知识以及性质的总结与拓展。学好苯的知识对后续有
机物的学习具有指导作用。通过这节课,学生根本掌握了有机化学
的学习方法,能利用物质的构造推断物质的性质,利用物质的性质
来推断物质的构造。
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观察能力和实验操
作能力。在学习苯的知识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甲烷和烷烃、乙
烯,初步掌握了碳碳单键、碳碳双键的构造特征和特征反响。根据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这些知识就是学生学习新知识之前已
经具备的“先行组织者”,苯有关知识的学习要以此为根底,注意
新知识和“先行组织者”之间的联系。学生运用“先行组织者”对
苯分子的构造进展推测,继而根据分子构造推测苯的化学性质。
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例举苯的主要物理性质(颜色、状态、熔点、沸点);掌握
苯的分子构造并能够描述其构造特征;通过苯与溴、浓硝酸等反
响,掌握苯能燃烧、易取代、难加成的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苯分子组成及构造、性质的探究加强观察、归纳、推理
等方法及技能的训练,进一步认识研究有机物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以苯为例,论证物质构造决定性质、性质反映构造的辨证关系;参
与苯分子构造的探究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根本过程,开展探究能
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明显地表现出科学解释必须与实验证据、自然观察相一致的实
证精神;能从历史的角度理解科学家们提出的理论在当时具有的意
义,从而理解科学的本质;体会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科学研究中的重
要意义;认识技术的更新对科学开展的推动作用。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以假说的方法研究苯的构造,掌握苯的化
学性质。
教学难点:苯分子的构造特点和苯的化学性质
教学方法:以化学史为载体的科学探究法
4月公布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提出“从学生已有的经历
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
密切关系”这一理念,要求课堂教学要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使学
生学习“有用的化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根据建构主义的根本理论和教学设计思想,依据以学生为中心
的教学设计原那么,在构建学生的学习环境时,采用的是“抛锚式
教学”。
本节课沿着历史的开展脉络设置了八个学习任务,将一个完整
的发现苯、认识苯的过程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运用引导探究的学习
方式使学生亲历“苯的发现之旅”,体会科学研究的过程和乐趣,
训练科学方法。本课采用化学史和科学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把
演示实验、探究实验、苯分子构造假说的提出和证实(或开展)串
联起来,按科学发现根本过程的顺序设计教学程序。从开展学生自
主性、创新性的角度出发,先启发学生自己写出C6H6可能的链烃构
造简式,然后设计实验否认苯具有链式构造,从而发现并明确问题。
再通过介绍凯库勒等科学家的研究工作,从运用假说的角度让学生
认识并体验科学探索的根本过程。
依据心理学知识,人类获取的信息80%视觉,多种感觉协调运
用时,获取的信息量就更大。因此本节课采用多媒体幻灯片与板书
结合的呈现方式增强信息刺激力度,调动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尽可
能多地获取有效信息。
教具:苯分子构造模型、投影仪、多媒体课件、相关实验装置
及其药品。
你知道制鞋业粘合剂的主要成分是什么?据新闻报道,南方某
鞋厂的打工妹由于过多地接触这种物质而染上了严重的皮肤病。
投影:有人说我笨,其实我不笨,脱去草帽换竹笠,化工生产
逞英豪。
(设计意图)通过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将学生引入新的学
习课题,引用新闻报道和谜语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能极大地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需要,启动学生意义建构。谜底揭晓后,自
然引出本节课的课题——苯。
学生想知道该物质是怎样被发现的?其构造如何?可能具有哪
些性质?这正是人们认识新事物的一般规律。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
同时逐步体会并学会这种认识事物的步骤和方式。
学习任务1:通过阅读教师提供的材料,了解苯的发现过程。
学习活动:阅读以下材料。
阅读材料:(由大屏幕展示历史背景)
19世纪初,英国和其他欧洲国家一样,城市的照明已普遍使用
煤气。当时伦敦为了生产照明用的气体(也称煤气),通常用鲸鱼
和鳕鱼的油滴到已经加温的炉子里以产生煤气,然后再将这种气体
加压到13个大气压,储存在容器中备用。在加压的过程中产生了一
种副产品——油状液体。
1825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MichaelFaraday,1791——
1867)首次发现苯。他将制备煤气后剩余的油状液体蒸馏,在80℃
左右时别离得到了一种新的液体物质——“氢的重碳化合物”。这
项工作持续了五年。
1834年,德国科学家米希尔里希(erlich,
1816——1856)用化学方法通过蒸馏苯甲酸和石灰的混合物制得了
该液体物质,并命名为苯。
[设计意图]继续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踏上“苯的发现之
旅”,融入课堂学习之中。
学习任务2:通过阅读材料、对苯试剂的实物观察和分组实
验,归纳总结苯的主要物理性质
学习活动1:通过回忆上述材料中科学家对苯的描述以及观察
苯试剂,总结苯的颜色、状态、沸点等物理性质。
学习活动2:分组实验、观察——将苯与水混合,总结出苯的
密度和水溶性。
学习活动3:学生归纳、总结苯的物理性质并进展小组交流。
(设计意图)从上述的阅读材料中,学生已经对苯有了初步的
认识,可以自己总结出苯的物理性质。
教师设计、补充将苯与水混合的分组实验,可以帮助学生长久
记忆一些性质(苯不溶于水,苯的密度比水小)。
学习任务3:根据教师提供的信息,确定苯分子的组成;观察
苯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并与甲烷、乙烯比拟。
学习活动1:阅读教师提供的材料,推断、确定苯分子的组
成。
材料:法国化学家日拉尔(dt)等人确定了该液
体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和分子式。
苯是一种烃,其密度是同温同压下氢气密度的39倍,苯可以在
空气中燃烧,1mol苯燃烧产生3mol的水和6mol的二氧化碳。求该
烃的相对分子质量和分子式。
学习活动2:预测苯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并与甲烷和乙烯的
燃烧作比拟。
学习活动3:观看演示实验:苯在空气中燃烧。
[设计意图]从认识的一般过程来看,认识表观的性质(物理性
质)之后就要运用化学技术和手段进入物质的内部,认识物质的构
造特征。
选择“相对分子质量——分子组成——分子构造”这样的顺
序,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研究有机物的一般过程,为后续有机物的学
习打下根底。
甲烷、乙烯和苯分子中的碳、氢原子个数比例不同,因此燃烧
现象不同,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的比照,更有利于学生内化学习。
学习任务4:学生自由探究苯分子的可能构造,并通过分组实
验初步筛选出适宜的构造。
学习活动1:引导学生填写表格,回忆已学过的知识。
学习活动3:展示学生书写的苯分子构造,观察并小组交流,
对构造特征进展分析。
展示:
CH≡C-CH2-CH2-C≡CH
CH2=C=CH-CH=C=CH2
CH2=CH-CH=CH-C≡CH
CH3-C≡C-C≡C-CH3
学习活动4:学生设计实验探究苯分子的构造,筛选出适宜的
构造。
探究实验设计:
a苯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混合
b苯与溴水的混合(引导分析萃取现象)
c苯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混合
[设计意图]学生在确定苯分子的组成后,就纷纷猜测苯分子的
构造。学生凭借甲烷、乙烯的知识和经历,经过知识的同化与迁
移,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写出多种链式构造,全部含有碳碳双键或
碳碳叁键。
苯分子的构造终究是怎样的?此时老师有意识地引起学生的思
维矛盾,引导学生设计简单的实验来验证上述构造:用溴水和酸性
高锰酸钾溶液来检验。实验结果否认了学生原来的所有假设。
学生又面临着一个新的矛盾,当前学内容与原有知识和经历不
平衡,需要对原有知识和经历进展改造重组。为此,学生积极思
考,展开讨论和争论,并试图为解决问题提出种种方案。
学习任务5:教师的引导下定向探究苯分子的构造
学习活动1:根据教师提供的信息,继续推测苯分子的构造
信息1:科学家们做了许多有关苯的性质实验,试图从性质出
发推导出苯的构造,其中有这样两个实验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注意:
①1mol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与3mol氢气发生加成反响生成环己
烷:C6H6+3H2→C6H12;②苯与液溴在铁粉存在时发生取代反响:
C6H6+Br2→C6H5Br+HBr,并且苯的一溴取代物只有一种构造。
学习活动2:根据教师提供的科学家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实
验事实等信息,正确认识凯库勒提出的苯的单双键交替构造。
信息2:凯库勒的苯分子构造学说
1866年,凯库勒()提出关于苯的两个假说:①苯
的六个碳原子形成平面六角闭链;②各碳原子间存在着单双键的交
替形式。
凯库勒发现苯分子具有环状构造的经过,带有传奇般的色彩:
他受到了梦的启发。但这主要得益于他的建筑学造诣和丰富的空间
想象力;得益于他勤奋钻研的品质和执著追求的科学态度。
但是,这个假说只受“苯的一溴代物只有一种”事实支持,而
不能解释另两个事实:苯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苯的邻位
二取代物没有同分异构体。于是,凯库勒在1872年又提出互变振动
假说来补充说明自己的观点。
电脑模拟:互变振动假说
学习活动3:根据键长的数据进一步评价凯库勒的假说。
信息:
烃分子中碳碳键的键长
共价键
键长/pm苯分子中碳碳键140碳碳单键154碳碳双键133
[设计意图]以探究为手段再现人类科学知识形成历程的片断,
使科学家的发现与学生的发现融为一体;让学生逐步领悟自然科学
的探究方法,当利用已有知识和经历不能解释某种事实时,可以大
胆进展猜测、提出假说。假说只有被实验或现代科技手段测得的数
据所证实时,才能成为理论,当因为新的事实出现而暴露出缺陷,
理论再被修正和开展。学生从中感悟到科学结论是相对真理,随时
准备承受实践的检验。一个科学问题的解决引发另一个科学问题的
产生,这是科学开展的必然,也应该是教学成功的必然。
讲述化学家的轶事趣闻,激起学生的联想和好奇心之后,适时
地明确指出向化学家学习他们的高尚品德,澄清某些背离科学精神
的错觉。
学习任务6:感受技术手段的更新推动了科学的开展
学习活动:观看信息和图片,准确理解苯分子的构造
信息1:1935年,科学家詹斯用X射线衍射证实了苯分子构造
是平面正六角形,再次说明假说①能够反映客观事实。虽然苯分子
中没有交替存在的单、双键,但苯分子中的碳碳键是介于单、双键
之间的一种独特的键,其构造简式为:
展示模型和图片:
苯的比例模型和球棍模型
苯分子电子云照片
用电子显微镜拍摄的苯分子照片
聚苯胺彩色的扫描隧道显微镜图像(中国科学院化学所的科学
家们运用纳米技术拍摄)
[设计意图]苯分子构造的现代解释过程涉及较多现代化手段和
学生现阶段无法掌握的理论,为让学生对科学过程开展的技能有所
认识,采用以教师指导下的定向探究。及时补充、运用科技新信
息,以丰富学生的视野,开阔他们的思路。在新技术的支持下,我
们可以更加真切地看到分子的构造,之前种种的猜测都在这里揭
晓;学生可以更好地感悟世界的美好与神奇,不断探索自然的奥
秘。
学习任务7:由苯分子的构造推测苯的化学性质
学习活动1:学生采用讨论交流的方式,由苯分子的构造推测
苯的化学性质
学习活动2:观看多媒体动画给出苯的溴代反响和硝化反响
多媒体课件模拟:苯的溴代反响和苯的硝化反响
学习活动3:书写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学习活动4:在教师的指导下,归纳总结苯的化学性质——苯
易燃、易取代难加成。
[设计意图]用多媒体动画模拟苯的溴代反响和硝化反响,降低
学生认识的难度。引导学生认识甲烷、苯发生取代反响的不同。
学习任务8:概括总结苯的广泛用途。
学习活动: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苯及其化合物的制品。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生活背景出发组织教学,激发学习兴
趣,使学生感到有机化学就在他们的实际生活之中。强化理论与实
际的联系,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小结:
苯分子构造
苯的物理性质
苯的化学性质
用途
(设计意图)所有的学生都有效地全程参与各个环节,努力收
集证据,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学生因智力类型不同而做出不同的多
元“发现”结论,教师根据学生最邻近开展区提出问题,耐心地参
与并引导学生做出合理的解释,引领学生凭借搜集的各种信息资料
和逻辑推理进展讨论、交流。交流中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用清晰
的语言表达不同的观点,经过讨论、补充和修正,学生的多元“发
现”统一了起来,既能培养合作精神、提高交流能力,又能让学生
理解科学的多元性和其内在的统一性。
课堂练习:
1、有三只失去标签的试剂瓶,分别装有苯、水、酒精,不用其
他任何试剂,如何鉴别它们?
2、写出以下反响的化学方程式,并判断反响类型。
①苯与液溴反响
②苯与浓硫酸、浓硝酸混合液的反响
③用苯制环己烷的反响
④苯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的反响
3、填写下表:
(设计意图)根据学习效果的评价,教师要再创造教学情境,
设计有一定针对性的补充练习,变换问题角度与方式,启发学生将
知识进展整合运用,反思探究过程和方法,以纠正原有的错误理解
或片面的认识,以到达较深层次的意义建构。
本文发布于:2022-11-16 12:58:0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3141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