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一什么驳

更新时间:2022-11-16 12:39:50 阅读: 评论:0

初一上英语课文朗读-水比热


2022年11月16日发(作者:教师职称评定)

1

三、关于驳论文

(一)什么是驳论文

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

(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驳论是跟立

论紧密联系着的,因为反驳对方的错误论点,往往要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正确

论点,以便彻底驳倒错误论点。驳论文往往破中有立,边破边立,即在反驳对方

错误论点的同时,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正确观点。批驳错误论点的方法有

三种:⑴反驳论点;⑵反驳论据;⑶反驳论证;但归根结底是为了驳论点。

(二)驳论文的写作思路

驳论文作为议论文常见的论证文体,在对一些社会丑陋现象的批判与揭

露上价值尤为突出,但在写作中往往感到不知从何驳起,无从下笔。其实,

这类文章写作有一个思路,那就是:⑴列现象,⑵示弊端;⑶探根源;⑷指

出路。下面以高中课文鲁迅先生的名篇《拿来主义》为例,对驳论文的这一

特征予以探析。

1.列现象:对现实中不合道德、有碍社会健康发展的现象进行列举。事例

选取的典型性,以求警醒人们;罗列的丰富性,以求引起读者共鸣;修辞的多

样性,以求彰显行文文采,增强气势。例:

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

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

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

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

2.示弊端:每一种(类)丑陋的现象都会或多或少造成社会的损失。有些

损失是明显的,人们不齿、唾弃;但一些损失在较长的时间段后才会出现,许

多人看不到这种想象的危害,那就要揭示,这要求写作者既具有深邃的目光,

透过现象看本质,又具有先知先觉的本领。

(这种一味的送去,造成物质的枯竭。)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

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

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

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

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

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

例。

3.探根源:运用哲学的观点去看问题,从理论的高度看问题,显示思维的

深度和思维的广度。

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

2

来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

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

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4.找出路:高瞻远瞩,高屋建瓴,为读者指出一条解决问题的思路。多从

教育、政府规范和引导、法律严惩几个角度谈起。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

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

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三)驳论的形式

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和问题发表议论,揭露和驳斥错误的、反动的见解或主

张。驳斥错误的、反动的论点有三种形式:反驳论点、反驳论据、反驳论证。

反驳论证相对于前两者更高了一个层次。

①直接驳斥对方的论点。先举出对方的荒谬论点,然后用正确的道理和

确凿的事实直接加以驳斥,揭示出谎言同事实、谬论与真理之间的矛盾。有

的文章,首先证明与论敌的论点相对立的论点是正确的,以此来证明论敌的

论点是错误的。

直接摆出对方错误的论点,然后针对这个论点,用正确的道理和确凿的事实

指出其错误和荒谬,从而直接驳倒论点。请看下面一段文章——

好个“友邦人士”!日本帝国主义的兵队强占了辽吉,炮轰机关,他们不惊

诧;阻断铁路,追炸客车,捕禁官吏,枪毙人民,他们不惊诧;中国国民党治下

的连年内战,空前水灾,卖儿救穷,砍头示众,秘密杀戮,电刑逼供,他们也不

惊诧;在学生的请愿中有一点纷扰,他们就惊诧了!

——鲁迅《“友邦惊诧”论》

驳论点也可以间接批驳。间接批驳的方式有两种。一种叫归谬法,也叫引申

法,即根据对方的错误观点进行合理的引申、推理,暴露出它的荒谬,从而驳倒

对方。魏巍先生在《个人与集体》一文中,针对“人人为自己,也就是人人为大

家”的错误论点,作了这样的推论——

假定: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们的国土的那些年月里,大家抱定“人人为自

己”的各顾各的态度,请问,还有没有我们民族的独立与生存?

假定:我们的人民在四大家族的压榨下,挣扎呻吟在死亡线上,人人都为自

己,请问,还有没有人民的解放?有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

通过这样的推论和假定,“人人为自己,也就是人人为大家”这一观点的错

误也就不言自明了。

驳论点还可以用反证法,即通过证明与所批驳的言论相对立、相矛盾的观点

是正确的,从而驳倒对方的论点。《“小节无害”吗?》中有这样一段话:

平时不拘小节,养成马马虎虎、随随便便的坏习惯,将会贻害无穷。千里之

堤,溃于蚁穴。放学回家,亲热地叫一声爸妈,是对辛勤养育自己的父母的尊重。

一个连自己的父母亲都不尊重的人,还会尊重别人、热爱祖国吗?随手丢弃废纸,

看似小事一桩,但这恰恰反映你心目中没有集体和他人,遵守公共道德的意识淡

3

薄。大家都像你这样,还有什么环境卫生、集体荣誉可言?

这段文字运用反证法,对“不注意小节,对人的品德修养十分有害”这一正

面论点进行了充分论证,有力地批驳了“小节无害”的错误观点

②通过批驳对方的论据来驳倒对方的论点。论据是支撑论点的依据,如果

能够揭穿对方的论据是虚假的、片面的,那么,它所支撑的论点也就不攻自破了。

(论据是论点的根据,是证明论点的。错误和反动的论点,往往是建立在虚

假的论据之上的,论据驳倒了,论点也就站不住脚了。)

③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过程的谬误(驳其论证)来驳倒对方的论点。驳

倒了它的论证中关键问题,也就把谬论驳倒了。(揭穿对方论点和论据之间没

有内在联系,论证不合逻辑,指出由这样的论据推不出这一论点来,论点也就不

攻自破了。)

需要指出的是,在这三种常见的驳论形式中,批驳论点是主要的,批驳论据

和批驳论证也是为了批驳论点,三种形式常常交错使用。

驳论文的写作,一般可分五步:“摆”——摆出对方的错误观点,作为批

驳的靶子;“析”——分析对方论点的错误所在,揭示其本质;“驳”——选

用确凿的事实和正确的道理直接批驳或用归谬法、反证法间接批驳论点;

“联”——适当联系实际,亦可挖根源、论危害;“立”——破中有立,立中

总结。

注意:议论虽有立论、驳论两种方式,但两者不是完全分开的。驳和立

是辨证的统一。在立论性的文章中,有时也要批驳错误论点;在驳论性的文

章中,一般也要在批驳错误论点的同时,阐明正确的观点。因此,立论和驳

论在议论文中常常是结合起来使用的。立论和驳论,虽然是两种不同的说理方

式,但归根到底都是为了阐明正确的主张,驳论是为立论服务的。在批驳时,

要抓住对方言论的要害作为“突破口”,针锋相对,使文章具有不可辩驳的力

量。

(四)反驳的具体方法

(1)归谬反驳法:这种方法也被称为引申证明。这是一种以守为攻、藏而不

露、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反驳法,富有诙谐讽刺的特点。它直接以对方的

论点为靶子,但又不是直接说破,而是让其陷入极其荒谬的境地,不攻自破。即

发现了对方论点的荒谬之后并不马上戳穿,而是先假设对方的论点是正确的、成

立的,然后以此假设为前提进行一番引申、推理,必然会得到一个更加荒谬的结

果,从而说明刚才依赖的“前提”条件是荒谬的。例如载于1934年12月9日天

津《大公报》上《汪蒋通电里提起的自由》(作者胡适)一文中有这么一段话,就

是用了归谬反驳法:

有人说:“凡挑动阶级斗争的感情的文学艺术都应该禁止”,并且已经有许

多小说和某些电影片已因此被禁止或删削了。如果这个见解是对的,那么,杜甫

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也该挖板焚毁了!诗经里“不稼不穑,胡取

禾三百廛兮”一类的名句也该禁止发行了!亚圣孟夫子的“息有肥肉,野有饿

莩”也该毁板禁止了!举此一例,可见“文化统制”不是可以轻易谈和做的事。

我们此时还不曾梦见现代文化是个什么样子;拼命的多方面的发展,还怕赶不出

什么文化来。若再容许一些无知妄人去挑剔压抑,文化也许真不上咱们门上来了!

4

(2)独证反驳法:这种方法可以打个比方:唱对台戏。针对对方论点,针锋

相对地提出一个完全相反的新论点,继而用有力的证据和严密的论证证明新论点

是正确的、成立的,这样,根据“矛盾律”的基本原理,两个相互矛盾的命题不

能同时都“真”,有一真必有一假,这一个是对的,则另一个必是错的。这也是

一种明里不攻暗里狠攻、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反驳办法。例如:“女师大风潮”获

得初步胜利后,敌人并不甘心失败,林语堂却发表文章提出“中国‘泼赖’的精

神就很少,更谈不到‘费厄?’”“且对于失败者不应再施攻击……”云云。鲁

迅在《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一文中就用了独证反驳法进行驳斥。他先“解题”,

故意称自己“不懂英文”,不明白费厄泼赖(fairplay)“这字的涵义究竟怎

样”,然后针锋相对地指出,“如果不‘打落水狗’也即这种精神之一体,则我

却很想有所议论……‘落水狗’未始不可打,或者简直应该打”。接着从以下几

个方面论证了应该“痛打落水狗”的重要斗争原则:一是论“落水狗”有三种,

大都在可打之列;二是论叭儿狗尤非打落水里,又从而打之不可;三是论不“打落

水狗”是误人子弟的;四是论塌台人物不当与“落水狗”相提并论;五是论现在

还不能一味“费厄”;六是论“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鲁迅的论证有力

地证明:敌人的本性是不会改变的,人们一定要记取“不打落水狗,反被狗咬了”

的教训。

(3)釜底抽薪法:这种驳斥方法,顾名思义,就是击毁对方论点赖以存在的

基础(即论据)。议论三要素的原则要求论据必须是真实可靠、正确可信、经得起

推敲的,必须是典型而有充分说服力的,必须是与论点之间有着证明与被证明的

关系。而对方错误论点的产生,往往是因为在寻找和使用论据时犯了“预期理

由”或“循环论证”的错误。

所谓预期理由,就是用一个实际并不存在的理由作前提,推证自己论点成立。

表面看来前提和论点之间有着一定的关联,其实因为前提的假设根本就是错误

的,所以论点也是荒谬的。例如哥白尼创立“日心说”后,有人为了反对他,就

制造了这样一个预期理由来证明“太阳只能围绕地球旋转”:如果把地球比作房

子,太阳就是照亮这房子的火把。只有移动火把去照亮房子的道理,哪有搬动房

子去让火把照亮的道理呢?仅就火把和房子的关系来看,这似乎很有道理,而实

际上,“太阳和地球的关系就是火把与房子的关系”这种假设本身就是错误的。

所谓循环论证,就是改变论据与论点之间证明和被证明的关系,让它们互为前提,

相互论证,用未被证明为真实的论据作前提推导出论点,再反过来用这论点证明

前提(论据)的真实。此即“诡辩术”。例如下面这段话就是诡辩:

马克是美国人。马克穿红衣服,所以美国人穿红衣服。小李穿红衣服,所以

小李是美国人。既然小李是美国人,马克也是美国人,而美国人都穿红衣服,所

以小李和马克一样都是美国人。

在驳论过程中,如果发现对方在推理过程中使用了尚未证明其真实的论据,

来证明其论点的成立,就要采取釜底抽薪的办法,指出其论据的不实之处,使对

方结论的不可靠暴露无遗。

(4)拆桥法:论证是架设在论点与论据之间的“桥”。有时,论据虽然是真实

的,但如果论证方法错误,也会推导出错误的结论。这也是写驳论型议论文常用

5

的办法,即以对方论证中的错误作为“切入点”,拆掉其论点与论据之间的连接

处。论证中的常见错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以偏概全。这是在归纳论证中容易出现的错误,论述者没有正确掌握局

部与整体的关系,所举论据即使是真实的,但对于所属的整体来说却没有足够的

证明性。例如,有人撰文《****的民间基础》,认为中国民众对****的痛恨,一

部分是“垂涎三尺”的痛恨,“是看着别人山珍海味而自己只能粗茶淡饭的心理

失衡”;一部分是“红眼病”的痛恨,只恨那些“搞****的能耐比自己大”的

****者;而无权的民众“仍然有着普遍的‘奴才意识’”,“在中国人的心目中

权力与****是合情合理地联系在一起的”,所以人们的痛恨“更多的是指向搞

****而得利的人,而并非指向****行为本身”。这种痛恨实际上“恰恰意味着人

们是多么渴望在****的盛宴上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所以说“民间是****的基

础”。《中国青年报》2000年1月9日刊登孙立先的《民间是谁家的基础》一

文,指出:“民间从来不是****的‘基础’,而是反****的雄厚基础。”文章说:

说中国人如此看待****,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就简直是

诬蔑。翻开历史,以往腐朽政权之所以灭亡,****官员之所以没有好下场,就因

为民众反对,所谓“失人心者失天下”,就可见****不得人心。历史上廉正不阿

的官员不乏其人,人们颂扬备至;而对于为官者,不管其他方面表现如何,只要

一贪,“其余则不足观者矣”——这就是中国民众的价值取向。那些廉洁奉公、

为国为民的人,那些舍身忘家、不屈不挠举报****的人,那些仗义执言、无情鞭

挞****的人,那些不怕打击报复、秉公执法的人,又何曾想过在“****的盛宴上

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他们不正是来自民间,代表民众,并为民众所拥戴吗?

这就深刻地驳斥了对方在以偏概全的论证中得到结论的荒谬性。

二是牵强推导。这是在演绎论证中容易出现的错误,论述者忽视了论据往往

是有一定的适用范围的,单纯从主观理念出发用论据强行推导,这样即使论据真

实,也不能反映出论据与论点之间必然存在的涵盖关系,自然也就得不到正确的

结论。例如屈原的学生宋玉曾经写了一篇《登徒子好色赋》,说登徒子好色。他

的推导逻辑是:好色者不嫌女丑→登徒子不嫌妻丑→所以登徒子乃好色者。这显

然是牵强附会,所得结论自然难以让人信服。又如当年有的日本人因为在“下野

的有钱的大官的书斋,看见有许多很贵的砚台”,就说中国是“文雅的国度”,

也有的日本人因为“到上海来一下,买几种猥亵的书和图画,再去寻寻奇怪的观

览物事”,就断然说中国是“色情的国度”,鲁迅在《内山完造作〈活中国的姿

态〉序》中对这两种人都进行了严肃的批评:说中国是“文雅的国度”也好,说

中国是“色情的国度”也好,其实都是犯了牵强推导、妄下结论的错误。

三是机械类比。这是在类比论证中容易出现的错误,论述者用于进行类比的

事物之间其实很少或没有共同属性,说白了就是没有可比性,如果硬性比较,其

结论当然无法令人信服。例如,1933年初,希特勒在德国垄断资本集团的支持

下上台,立即对外实行武装侵略,对内加强纳粹党的法西斯统治,焚烧所谓“非

德国思想”的书籍。蒋介石效法希特勒,在国内建立庞大的特务组织,日益加紧

******文化“围剿”,残酷镇压左翼文化运动,查禁图书,逮捕和杀害进步人士

等。国内及日本的有些论者将希特勒焚书与中国历史上的秦始皇焚书相提并论。

6

鲁迅在《华德焚书异同论》一文中,从中国的秦始皇和德国法西斯焚书的异同谈

起,对******反动派的法西斯统治作了尖锐的抨击,同时也有别于传统见解,对

秦始皇作了新的评价。文中对“中国和日本的论者们”机械类比的错误进行了深

刻揭示。比如下面这段话:

不错,秦始皇烧过书,烧书是为了统一思想。但他没有烧掉农书和医书;他

收罗许多别国的“客卿”,并不专重“秦的思想”,倒是博采各种思想的。秦人

重小儿;始皇之母,赵女也,赵重妇人,所以我们从“剧秦”的遗文中,也看不

见轻贱女人的痕迹。希特勒先生们却不同了,他所烧的首先是“非德国的思想”

的书,没有容纳客卿的魄力;其次是关于性的书,这就是毁灭以科学来研究性道

德的解放,结果必将使妇人和小儿沉沦在往古的地位,见不到光明。而可比于秦

始皇的车同轨,书同文……之类的大事业,他们一点也做不到。

阿剌伯人攻陷亚历山德府的时候,就烧掉了那里的图书馆,理由是:如果那

些书籍所讲的道理,和《可兰经》相同,则已有《可兰经》,无须留了;倘使不

同,则是异端,不该留了。这才是希特勒先生的嫡派祖师——虽然阿剌伯人也是

“非德国的”——和秦的烧书,是不能比较的。

(五)注意事项

写驳论性的文章,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要对准靶子。写驳论性的文章,首先要摆出对方的谬论或反动观点,

树起靶子。怎样树起靶子呢?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概述。即用概括的语言,

将所批驳的敌论复述一下,并且还要强调出敌论的弊端。概述时,可适当引

用一些原词句,但要有重点,倾向性要鲜明。二是摘引。即把反面材料的关

键部分或有关部分,摘录下来,然后对准靶子,进行驳斥。可以引用一些较

为典型的事例或经典名句,以更加强有力地证明自己的观点。

②要抓住要害。鲁迅说:“正对‘论敌’之要害,仅以一击给予致命的

重伤。”对谬论,一定要抓住其错误本质,深入地进行揭露和批判。

③要注意分寸。对于敌人的反革命谬论和人民内部存在的错误思想,必

须加以区别。对敌人,要无情揭露,痛加批驳,给以致命打击;对于人民内

部的错误思想,就要本着“团结——批评——团结”的原则,决不可相提并

论。

●示例:驳论文写作技法例谈

议论文的论证方式分立论和驳论两种。驳论是指就某种事件或问题发表议

论,批驳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进而提出正确的观点,让人们明是非,

知善恶。驳论文是高中生必须掌握的一种论证方式,然而不少学生对此知之甚少,

常常出现望题兴叹的尴尬局面。那么,如何写好驳论文呢?

【技法导航】

驳论文的目标是驳倒对方的错误观点,建立自己的新观点。写驳论文可以从

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三条渠道入手。驳论点即直接指出论点的谬误,如针对

“流行的都是时髦的”这一观点,可以顺势推理归谬:如此说来,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脑膜炎、流行性麻风病也都是好的吗?敌论一下就被攻破了。驳论据即指

出论据的虚假性、乏力性,或论据与论点没有必然联系,不能证明论点。驳论证

即指出论证过程缺乏严密的逻辑纽带关系,难以证明其观点。不管从哪条渠道入

7

手,选好突破口至关重要。这就像射箭,只有瞄准了靶子,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击中要害。突破口的选择主要有以下几种:

1.从敌论的要害处下笔突破。运用这种方法,一下子便可刺入“靶子”的

中心,既节省笔墨,又可迅速把敌论的荒谬之处揭示出来,使人们很快就能看到

敌论要害的本质。从这里反驳,实质上也起到了纲举目张的作用。请看下面的“靶

子”和“突破口”的选择:多年以来,老子(春秋时思想家李耳)的名声一直

不好。一个时期内,他一直被当做没落奴隶主阶级的代表人物受到批判。一谈到

老子,人们就联想到“无为而治”,就联想到不要领导,联想到自由化和无政府

主义,这正是一个“靶子”。某些人以为老子主张“无为而治”,那么老子到底

主张“治”不“治”呢?这正是问题的核心和要害。文章可以这样选择“突破口”

进行驳斥:

老子书中有这么一名句:“治大国若烹小鲜。”小鲜就是小鱼。老子把治国

比作煎小鱼那样便当,当然说得太轻松了。但是“烹小鲜”,也有个“烹”字,

不是完全听其自然。既然要烹,就要研究烹调的方法问题,或红烧,或氽汤,需

要放哪些调味品。由此可见,老子并非主张完全无所作为,而是“有为”的。“烹

小鲜”就是一种作为,要用烹调小鱼那样的方法来治国,他念念不忘这个“治”

字,怎么能说是“无为”呢?选准了这个“突破口”,再通过层层剖析和挖掘,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老子也是主张有“治”的,并非全为“无为”,这样,敌

论自然被攻破。

2.从双方争论的焦点处下笔突破。双方争论的焦点,自然是问题的核心。

从焦点处下笔突破,一下子就划清了阵线,分清了营垒。在此基础上进行反驳,

不但旗帜鲜明,而且方向清楚。如魏巍的《驳“实惠”论》一文,批驳的对象是

有些人提出的“学雷锋,不实惠”的观点。学雷锋到底有无“实惠”呢?争论的

焦点在哪里呢?魏巍是这样来下笔反驳的:“这就又回到我们多年前讨论的老问

题:你生活的目的是什么?你究竟是为人民大众而生活,还是仅仅为个人而生

活?”这就是双方争论的焦点,也是问题的实质。从这里下笔写起,把这个问题

谈透,再来谈“学雷锋,不实惠”的问题,孰是孰非,就昭然若揭了。

3.从敌论的明显错误处下笔突破。所谓敌论的明显错误,也就是对方留下

的“把柄”。从这里下笔突破,不但接火快,而且能够马上触及问题的中心,同

时符合读者的心理状态,因此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请看这个“靶子”和它的“突

破口”的选择:

前几天,解放军战士破冰救人的事迹已经登报了,大家对他们的勇敢行为

赞叹不已。然而,就在战士奋力救人的时候,有人却喊道:“大兵,快冲啊,入

党的时候到了!”还有人说:“还不是为了登报!”

这完全是对舍己救人精神的亵渎。这些论调显然是错误的,它给人们留下

了批驳的把柄。从这里下笔反驳是很恰当有力的。因此,可以这样驳斥:

战士不顾自己的安危破冰救人,难道他们不知道自己面临的危险吗?难道

“登报”比个人生命还重要吗?蚂蚁尚且惜生,更何况人呢?不!这是一种不计

名利、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它是任何名利都无法比拟的!

4.宕开一笔,从别处下笔突破。驳倒敌论,不一定都正面交火,有的时候也

可宕开一笔,从另一个角度去驳斥,同样能达到触及靶心的目的。列宁在《轻信

的流行病》中是这样来树“靶子”的:“们,资本家的反抗看来已经打垮了。”

这真是一个惊人的消息!“资本家的反抗已经打垮了”,这种阶级力量的估计显

然不符合当时俄国的实际情况,是十分荒谬的。对此,列宁没有直接反驳它,而

8

是提出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问题。这样就宕开了一笔,选择了另一个角度来

驳斥敌论。列宁是这样反驳的:他们最喜欢用“无产阶级专政”来吓唬自己和吓

唬别人;可是“无产阶级专政”这个概念同打垮资本家的反抗究竟有什么区别呢?

根本没有什么区别。列宁指出,在俄国,既然“无产阶级专政”还没有完成,那

么也就不可能得出“资本家的反抗看来已经打垮了”的结论。作者宕开一笔,最

终还是回到了批驳的中心问题上来。

【范文精评】

“开卷有益”质疑

宋朝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宋太宗日阅《御览》三卷,因事有缺,暇

日追补之,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考证“开卷有益”的出典,

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内涵)俗话说:“皇帝开金口。”宋太宗的“开卷有益”就自

然成了读书人的座右铭。但开卷果真都有益乎?答曰:非也。(摆靶子,并鲜明

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但开卷果真都有益乎”中的“都”字用得非常辩证,

分寸感很强,体现了作者思维的严密性)遥想昔日京师国子监内的莘莘学子,夙

兴夜寐,焚膏继晷,最终大多只能成为填八股的能手,皇帝的奴仆;赵括少时熟

读兵书,纸上谈兵无人能及,而长平一战不但他的四十万部下全被活埋,连他自

己也成了秦军的剑下鬼;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开卷可谓“勤”、可谓“多”矣——

—单是“回”字就能一口气写下好几种,可到头来他也只能沿街乞讨;王明能把

“马列主义”倒背如流,但也正是由于他在我党第五次反“围剿”中主张“御敌

于国门之外”,命令红军全线出击,攻打敌人的坚固阵地,导致了红军的二万五

千里长征。(运用例证,简洁、典型、形象,值得借鉴)他们都认真地“开卷”

了,可为何得不到“益”呢?关键在于他们“开卷”太死板,只看到“卷”中的

字,未领悟到“卷”中的神,并适当运用到实践中去。因此,我们必须“活”读

书,这样“开卷”方能“有益”。(作者先在“开”字上做文章,死“开”卷无

益,应该“活”读书,论证更进一层)

另外,“开卷有益”的“卷”字也过于笼统。《诗经》《史记》《资本论》

可称为“卷”;希特勒的《我的奋斗》、可帮你预测前程的《八卦全书》可称为

“卷”,可开了这些“卷”都会对你有益,完全对你有益吗?(反问有力,催人

警醒)特别是现在,街头书摊上摆的是清一色的言情小说、武侠小说,甚至让人

不堪入目的淫秽书刊。一些青少年整天捧着言情小说掉泪,丧失了朝气蓬勃的青

春气息;有的成了奇招怪术的试验品,有的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语言

幽默诙谐又不乏讥讽之意)于是不由得引出人们的阵阵感喟:“这种‘卷’开不

得啊!”由此可见,开有益之卷,开卷方能有益。(在“卷”字上做文章,“卷”

有有益和无益之分,“滥开卷”有百害而无一利。写驳论需要的正是这种咬文

嚼字的功夫)但有益之卷是否都要开呢?这也未必。(“未必”一词用语严密)

因为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如果学医的对《时装裁剪》爱不释手,搞艺

术的花大量时间去攻读《机修要领》;高考临近,文科生都去研究物理、化学方

面的书,这些书不能说不是好书,但他们那样做就未免本末倒置。(反面列举生

活实例,有理有力,启人心扉)我们不可盲目地开有益之卷,应该开那些适合自

己的“卷”。庄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庄

老夫子讲的恐怕也是这个道理。所以即使是有益之卷,我们也要有选择地开。(更

深一挖,继续就“卷”字做文章,提出“即使有益之卷也要有选择地开”的观

点,使文章的论述更显严密,更有深度)

9

由此观之,“开卷”未必都“有益”。(“未必”语言严密,无懈可击)我

们要有选择地开“有益”之卷,并努力地把卷“开”活,让“卷”真正成为我们

的良师益友。(破中有立,文章水到渠成地提出了自己的正面观点)

【范文评析】

作者先树靶子,然后咬文嚼字,紧紧抓住“开”和“卷”两字行文,层层递

进,直逼靶心,充分体现了驳论文逻辑的严密性、分析的条理性和语言的风趣性。

驳论既考查学生的表达能力,更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在这方面本文堪称佳作。

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是驳论文常见的语言特点。本文在这方面的尝试也是成功的,

像“遥想昔日京师国子监内的莘莘学子,夙兴夜寐,焚膏继晷,最终大多只能成

为填八股的能手,皇帝的奴仆”“一些青少年整天捧着言情小说掉泪,丧失了朝

气蓬勃的青春气息”“学医的对《时装裁剪》爱不释手,搞艺术的花大量时间去

攻读《机修要领》”等句子,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文发布于:2022-11-16 12:39:5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3132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应和的读音
下一篇:什么的奥秘
标签:一什么驳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