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一杯水多少毫升

更新时间:2022-11-16 12:04:36 阅读: 评论:0

初三中考怎么冲刺-唯物辩证法原理


2022年11月16日发(作者:晓寒兰烬灭)

《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教学案例

执教:刘家堡小学陈履华

教学目的:

1.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食盐。

2.体验研究溶解现象的乐趣,发展进一步探究溶解的兴

趣。

3.严格按规范进行实验操作,事实求是地观察纪录。

教学重点: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食盐。

教学难点:设计实验。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准备:食盐、水、烧杯、搅拌棒。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教师:把少量食盐倒入水中,轻轻搅拌,会出现什么现

象?

学生:溶解。

教师:再放入一勺食盐,搅拌后会怎么样?

学生:也会溶解。

教师:那老师不断地一勺一勺往水杯里加食盐,同时搅

拌,盐会不断地溶解吗?

学生:不会。

学生:到一定时候,盐就不溶解了。

教师:现在我们要研究一个很有意义的问题了,你想是

什么问题?

学生:这杯水里最多能溶解多少食盐?

教师:不错!这节课,我们来研究“一杯水能溶解多少

食盐”。

(板书课题)

二、新授

教师:我们研究这个问题的话,应该统一些什么?

学生:杯子的水要一样多。

学生:大家都要搅拌。

学生:盐应该是一样的。

教师:我们先来确定一下,一杯水究竟有多少吧?给它

定个量,50毫升,怎么样?

学生:好的。

教师:现在,我们其实是研究50毫升的水里能溶解多

少食盐,等会儿倒水时注意烧杯上的刻度。

教师:你估计50毫升水大概能溶解多少食盐?

学生:20克。

学生:30克。

学生:50克不可能,最多40克。

教师:各组商量一下,把你们小组的大约能溶解食盐的

量纪录下来,等会儿,实验结果出来,看看哪个组猜得最接近,

好妈?

学生:好。

教师:我给大家准备了同一种食盐——精盐,那么加盐

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这个实验怎么做?各小组讨论一下。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指导。)

教师:哪个小组汇报一下计划。

学生:先往杯子里倒50毫升水,再一勺一勺地加食盐,

同时搅拌,看能溶解多少食盐。

教师:一勺一勺地加食盐,要注意什么?

学生:每一勺尽量要一样多。

教师:怎么让它一样多?

学生:装盐的时候,用塑料尺刮一下,每一勺变成平平

的一勺了。就基本上一样多了。

教师:前一勺盐加进去以后,什么时候可以加后一勺

盐?

学生:前一勺盐溶解了再加。

教师:能说说理有吗?

教师:不燃的话,可能前一勺盐完全没有溶解,又加了

后一勺盐,这样就算不清楚了。

教师:大家明确实验要求,看清实验提示,然后开始动

手实验。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指导。)

教师:请同学汇报一下,你们小组的实验结果怎么样?

学生:16勺。

学生:20勺。

学生:21勺。

学生:……

教师:最多的小组溶解了多少勺?最少的小组溶解了多

少勺?

学生:最多21勺,最少16少。

教师:比较一下,和你们原来的猜测接近吗?

教师:接近(不接近)

教师:不错的,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食盐。

教师:现在我们能够回答一杯水能够溶解多少食盐吗?

教师:一杯50毫升的水大约能溶解21勺食盐。

三、巩固

教师:这个杯子底有一些食盐没有溶解,我们相让这些

食盐也溶解,有哪些办法?

学生:搅拌。

学生:加热。

学生:加水。

教师:再提一个问题,有没有办法,让溶解了的食盐再

出来?下节课研究这个问题。

《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说课稿

执教:刘家堡小学陈履华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四年级上册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

2.教学目的:

(1)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食盐。

(2)体验研究溶解现象的乐趣,发展进一步探究的

兴趣。

(3)严格按规范进行实验操作,实事求是地观察纪

录。

3.教学重、难点:

重点: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食盐

难点:设计实验

二.说教法.学法

1.复习:溶解现象。

2.新授

(1).讨论如何研究5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勺食盐

(2)做5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勺食盐的实验。

三.布置作业:

有没有办法,让溶解了的食盐再出来?

四.教师讲评:

1.把学生实验结果展示

2.评比实验结果,找到失败的原因。

《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课后反思

执教:刘家堡小学陈履华

《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是“溶解”单元的第三课。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指导学生制定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的研

究计划并展开实验,同时获得“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

食盐”的认识。本课是“溶解”单元的重点。

本课在该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对第一课“溶

解”的概念有一个复习和巩固,又对第二课涉及到的实验设计

和实验操作有一个延伸和拓展。同时为下一节课提供了丰富的

知识储备和材料准备。

本课非常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本课书本上的实验

设计有很大的发挥空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设计可

行性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原先我的教学重点放在实

验设计上,原先的设计是这样的:首先要明确“一杯水”究竟

有多少?这是学生最容易忽略的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进

行引导,让学生明白“一杯水”的概念太模糊,要具体的量化。

其次“溶解多少食盐”的问题就比较复杂,是实验设计的难点

也是亮点。教师事先设计好不同的实验方法,教师作为科学学

习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伙伴可以将实验呈现给学生,拓展

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比较、思考和选择。询问学生实验都要注

意什么?引导学生明确:

(1)、实验操作要规范。如何用量筒量取50毫升水;天平

的使用;加盐、搅拌不要将盐或者水洒出。

(2)、正确判断盐溶解与否。将搅拌、静置等重点问题进行

强调。

不过这节课我认为实际上隐含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是如

何正确判断食盐不能再溶解了。因为在以前的课中都没有出现

相关内容,而本课突然要学生探究一杯水能溶解多少盐,感觉

出现了一个断层,学生要跨越太多的距离。因为正常的思维应

该是:食盐在水中不能溶解了→最多能溶解多少食盐。本课可

以说是将两个教学内容合二为一,而在一节课中完成,导致学

生在实验时要面对多方面的挑战,既要准确判断食盐溶解与

否,又要考虑设计实验方案。

《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教学反思

今天的课安排在下午,中午是备课组活动,组长安排的活动正

好是观看本课的课堂教学录像。录像中的几个环节引起了我的兴

趣,并在下午的教学中做了改进。

1.食盐的份量。原来准备给每个小组准备好若干份称好重量

的食盐,因为每份量不能过多,所以份数很多,工作量很大,导致

想合并实验小组以减少食盐准备的份数。录像中发现有一种小勺,

一平勺的食盐刚好是1克。印象中这种小勺仪器室里也有,看完录

像我赶紧找出这种小勺,进行了验证,虽然不是刚好1克,但基本

接近,可以作为计量使用。重要的是解决了食盐的计量问题,从而

不必课前准备大量的份数食盐。也不必合并实验小组,可以保证学

生参与实验的机会。

2.实验结果的预测。录像中有个环节,教师让学生小组讨论,

议题是“一杯50毫升的水里可以溶解多少食盐?”学生讨论了一

段时间,纷纷给出答案,后来教师以学生的答案为例,引导怎样加

入食盐,中心意思是第一次可以多加点,比如预测60克的可以加

入40克或50克。对这一环节我有些不同意见。一是学生的预测只

是一个环节设计,其实他们没有前期知识准备作为预测的依据,因

此这个环节中根本没有安排讨论的必要,讨论了也是浪费时间。而

教师根据学生预测结果讲述如何加入食盐,则更有误导之嫌。很多

学生都预测40克以上,那么就可能在后面的实验中第一次在50毫

升水中加入30克以上的食盐,这样肯定达到饱和状态,大多数小

组的实验也就失败了。因此,我上课前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份30

克的食盐,一杯100毫升的水,溶解后每次用小勺加入1克的食盐,

这样可以保证食盐数据的准确。而结果也是这样,三个班级二十多

个实验小组的实验结果,有近八成的小组实验数据是35、36克,

其他也是33、34克。

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反思

湖北省宜昌市实验小学郑凯

《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是教科版科学课第三册(旧版本)“溶解”单元中的内容。

“溶解”单元共分五课,《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是本单元的第三课。本课的主要内

容是指导学生制定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的研究计划并展开实验,同时获得“一定

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食盐”的认识。

本课是“溶解”单元的重点。

1、本课在该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对第一课“溶解”的概念有一个复习

和巩固,又对第二课涉及到的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有一个延伸和拓展。同时为下一

节课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材料准备。

2、本课非常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本课书本上的实验设计有很大的发挥空

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设计可行性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原先我的教学重点放在实验设计上,原先的设计是这样的:

首先要明确“一杯水”究竟有多少?这是学生最容易忽略的问题。教师可以准备50

毫升、500毫升的两个容量悬殊的烧杯,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引导,让学生明白“一

杯水”的概念太模糊,要具体的量化。

其次“溶解多少食盐”的问题就比较复杂,是实验设计的难点也是亮点。因为“50毫

升水能溶解18克盐”的这个概念不是关键,教师完全可以直接给学生答案,关键在

于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上。因为根据平时的执教情况,我发现绝大多

数学生采取的都是书本上的实验方法,当然这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也可能与学生

事先预习、参考书本有关。但是学生的实验设计都千篇一律与书本完全雷同,实际

上也表明学生思维的禁锢,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教师事先设计好三种不同

的实验方法,并做好课件,然后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也许学生想到新的实验方法、

也许没想到),教师作为科学学习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伙伴可以将这三个实验

呈现给学生,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比较、思考和选择。

第一种实验方法:先把盐一份2克的称好,再一份一份的加入水中,直到不能溶解

为止,算一算加了几份盐,就可以得知加了多少克了。

第二种实验方法:平勺定量法。就是用小药勺盛一勺盐,用牙签沿勺子表面水平刮

去多余的盐,称量一平勺的盐质量,加多少勺盐就知道加了多少克了。

第三种实验方法。首先用天平称量每个小组盛有50毫升水的小烧杯的质量,记为A

克;学生实验时,只需向水中加盐,加到盐不能溶解为止,再到教师这儿称量出质

量,记为B克。那么加入盐的质量就为B-A克。

A(小烧杯+50毫升水的质量)B(小烧杯+50毫升水的质量+加入盐的质

量)B-A(加入盐的质量))

克克克

三种实验方法呈现给学生后,教师要给学生一定时间思考、比较,然后询问学生你

认为那种实验方法更科学、更严谨?你准备采用那种实验方法,为什么?让学生各

抒己见。然后询问学生这三种实验都要注意什么?引导学生明确:

(1)、实验操作要规范。如何用量筒量取50毫升水;天平的使用;加盐、搅拌不

要将盐或者水洒出。

(2)、正确判断盐溶解与否。将搅拌、静置等重点问题进行强调。

所谓实践出真知,随后根据学生选择情况,用这三种不同的实验方法进行分组实验。

教师进行巡视和指导,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成实验。实验结束后,学

生们分小组汇报实验结果,这时教师可以给出参考答案:50毫升水理论上可以溶解

18克盐。然后引导学生交流一下研究结果:那种实验方法得出的结果最准确,这几

种方法各有什么优缺点。

然后通过学生实际操作和体验,引导学生发现:

第一种实验方法:

1、材料准备不明确。学生可能在实验中发现,在进行材料的准备时不清楚要准备

多少份盐?也许学生会参考书本准备4份盐。但是实验过程中,8克盐马上完全溶

解了,学生就会无所适从,不知道究竟还要准备多少份盐才够用,只有称2克用2

克。

2、实验结果不严谨。学生会发现2克2克的加盐,这样计量误差太大,不需要加2

克时,还是要加2克,这样结果不会很准确;其次加盐时可能会将盐弄洒,影响实

验结果的判断。

当然实验材料也可以由教师准备,但是工作量太大。常温下,食盐在水中的溶解度

是36克(即100毫升水能溶解大约36克盐),50毫升就能溶解18克左右。按照书

本上的方法,每个小组至少要准备9份盐,加上学生可能的误操作将盐弄洒,教师

还要每个组额外多准备几份盐。以每组10份盐为例,我校四年级6个教学班,每

个班60多个学生,实验分成12个小组。那么教师一共要准备6×12×10=720(份)

盐!,光是称量盐就是不小的工作量,还要将720份盐一份一份盛装好……想想就

可怕!若老师来准备不现实。

第二种实验方法:

1、最简单、易操作,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2、但是学生实验时,发现随着刮的力度、深浅不同,还有将盐弄洒等一系列问题,

都会导致加入的盐每勺都不一样,这样实验结果也会产生较大误差。

第三种实验方法:

1、实验的可操作性大大提高。首先不存在事先称量盐或者担心实验中将盐弄洒的

问题;其次如果有学生不小心将水弄洒甚至小烧杯泼了,只需重新盛50毫升水,

就可以展开实验了。没有前两种实验的诸多限制。

2、实验结果更严谨,更科学。教师事先实验过:取一个50毫升的小烧杯盛上50

毫升水,称量为83.5克;加盐致饱和,称重为101.3克,加入盐的质量为101.3-83.5

=17.8克,接近理论数值18克。大多数学生的实验结果也比前两种更准确。

3、不足在于学生加盐时量的控制与把握有问题。

这样通过三种实验方法的比较,拓宽学生的思路,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但是实际情况却是通过几次试教,我发现效果很不理想。具体表现为:

一、学生设计实验时,绝大多数还是集中在第一种、和第二种方法上。第三种实验

方法只有极少数学生想出来,“群众基础”很薄弱。

二、学生选择实验方法时,几乎100%都选择第二种实验方法。第一种和第三种几

乎无人问津。

三、我安排了几组学生使用第三种实验方法进行实验,结果一节课下来只溶解了3、

4克盐。

分析原因,关键在于教师太过理想化。我的这种设计是出于成人的思考,而不是基

于学生的认知特点。四年级学生在设计实验时,会更多的基于生活实际,基于自身

的能力。与学生交流后发现,他们认为将加入的盐事先弄清楚有多少是最重要的。

第二种方法,即知道每勺的盐多重,又方便操作,当然是最好的。第一种方法学生

不会使用小天平,而且想到要称很多份盐,马上就排斥了;第三种实验方法,虽然

很科学,但是学生反而认为最不科学!他们认为一勺盐1克2克的加,虽然会加多,

但是误差大不了多少,1、2克的范围;像第三种实验方法,加盐无限制,反而拿不

定主意了,说不定一下子加了很多,远远超过量,误差就大了。所以学生就表现出

另一个极端,害怕加多,一勺盐分几次加,导致一节课下来,只加了3,4克盐。

我认为一节课学科上完了,学生应该要有所收获,不能毫无结果。按照以前的教学

方法,往往一堂课下来,究竟一杯水能溶解多少盐?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活动无法

回答出来,只有通过教师讲授。那么学生实验活动的意义在哪?仅仅是动手操作了

一下?体验了一下?不,应该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活动得出自己的研究成果,

解答某一科学问题。所以我将自己的教学设计重新更改。简化实验设计,直截了当

的采用平勺定量法这种学生最易接受的方法,同时加入了一个预测环节,使得在有

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能引导学生有效的开展实验、完成实验、得出结论。相对于以

前学生实验结果误差很大而言,加入预测环节后,能更好的指引学生开展实验,试

教几次,都能将实验结果准确到16-19克左右,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

不过这节课我认为实际上隐含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是如何正确判断食盐不能再

溶解了。因为在以前的课中都没有出现相关内容,而本课突然要学生探究一杯水能

溶解多少盐,感觉出现了一个断层,学生要跨越太多的距离。因为正常的思维应该

是:食盐在水中不能溶解了→最多能溶解多少食盐。本课可以说是将两个教学内容

合二为一,而在一节课中完成,导致学生在实验时要面对多方面的挑战,既要准确

判断食盐溶解与否,又要考虑设计实验方案。应该专门有一节课研究溶解是有限的

这一问题,将糖、盐、味精等可以溶解的物品放在一起讨论,让学生了解到这些物

品都能溶解(相同点),但是溶解各有不同,有溶解快慢不同、有溶解多少不同,

甚至还有在水里无法溶解,在其它试剂(有机溶剂)中可以溶解的现象(生活当中

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洗衣物,油渍用水洗不干净,用洗洁精就可以),将溶解

理解得更透彻后再上一杯水能溶解多少盐可能效果会更好!

本文发布于:2022-11-16 12:04:3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3115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下一篇:喝的英文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