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巴扎黑是什么意思

更新时间:2022-11-16 12:00:10 阅读: 评论:0

21世纪偶像精神议论文-在我心中曾经有一个梦


2022年11月16日发(作者:电视节目策划怎么写)

巴扎的文化解读

方晓华

内容提要:文章论证了巴扎产生的自然、社会和社会心理环境,巴扎分布的文化因素和巴扎的社会文

化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巴扎的许多功能已经发生变化,其中经济贸易功能和人际交流功能尤为

突出,其他的功能已经逐渐淡化。

关键词:巴扎 文化 解读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30

(

2007

)

05—0085—05

作者简介:方晓华(

1945-

)男,湖北武汉人,新疆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新疆乌鲁木齐,

830054

)。

“巴扎”一词是维吾尔语的音译,即农村的集市。巴扎最初的形成与经济活动有关,是自给自

足的农业经济的产物。然而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巴扎的发展滋生出许多文化功能,成为绿洲文明

的象征。研究新疆文化不能不研究巴扎,本文希望能在这方面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巴扎产生的文化因素

1.巴扎产生的社会环境———绿洲农业和商业传统

绿洲农业的典型特征是人们只在一个特定的圈子里进行经济和社会活动,与外界的交往较少。

在新疆南疆的广大地区,严酷、险峻的自然环境和相对静态的生产方式,使传统的维吾尔族社会形

成一种封闭的以家庭农业和家庭手工业为主的农业社会。家庭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的生产方式必然需

要巴扎这种经济交流场所,农民将自己生产的各种产品拿到巴扎上换回所需的生产、生活必需品,

农民与农民之间进行农产品和手工产品的直接交换以满足起码的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巴扎的主角始

终是农民,随着巴扎的发展和交换的扩大,才出现了少量的专业商人。

新疆地处丝绸之路的中段,历史上曾是中西商业贸易的结合点,活跃着众多以商业贸易为主业

的民族,如粟特民族,这些民族后来大多融合到维吾尔族中。所以,维吾尔人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中,继承和发扬了重商、崇商、经商的传统,成为丝绸之路上重要的商业民族。新疆各地的巴扎,

就是他们创造出来的经济文化形式,是他们长期从事商贸活动、展示经商能力的场所。从这个意义

上说,在新疆众多民族中,惟有维吾尔族创造了巴扎这种特殊的经济活动形式,也是历史的必然。

2.巴扎产生的社会心理环境

绿洲中的维吾尔人天生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精神享受,虽然他们习惯于自成体系的生活,但

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生产生活束缚了他们喜好交往的天性;繁杂的宗教戒律、贫乏的物质生

活,迫使他们希望得到一种能够摆脱这种封闭状态的方式,使他们喜欢交往的天性得以实现;此

外,维吾尔人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创造的许多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也需要传播和交流的场所;巴扎

便是适应这一需要而产生的。维吾尔农民赶巴扎的另一个主要目的是寻求精神的放松、愉悦与满

・58・

©://

足,实现人际交流的愿望。

二、巴扎分布的文化成因

巴扎的分布主要取决于以下三个因素:

1.巴扎定位的交通因素

商品交易是巴扎的主要内容。所以,建立巴扎首先应是交通便利,便于成为一县、一乡之内的

物资集散地和远近居民日常生活用品的交易场所。一般来说,维吾尔农民最初选择的巴扎地以自然

村落为址,位于交通要道,是周围的人往来的必经之地。起初,农民们在大路边、戈壁滩上,摆摊

出售自己的农副产品,周围的人前来购买。摆摊的人越来越多,前来购买的人也越来越多,于是巴

扎便形成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巴扎周围并无人群居住,买卖一结束,人去集空。但时间长了,

逐渐形成了一批专职商人,他们在巴扎上盖起了既是商店又是库房的房子,当然也是人居住的地

方。因此,人口集中居住的乡镇的形成,除了政治原因外,应该说和巴扎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

新疆南疆最大的农村巴扎———色力布亚巴扎位于巴楚、麦盖提和岳普湖三县的交界地,这里离

三个县的县城都很远,是偏僻之地,周围的农民去县城很不方便,便选择了色力布亚建起了自己的

巴扎。由于境内有巴莎公路(巴楚—莎车)

,而且有通往三县和各乡的道路,巴扎形成后,吸引了

三县的农民来此地进行贸易和物资交换。

2.巴扎定位的行政因素

一般来说,巴扎的规模和地位受制于行政区划。现在各乡的巴扎天不同,也是由县政府统一规

划设定的,各村的农民首先是到乡巴扎。巴扎还与某一地区的社会历史文化有密切关系,重要的巴

扎都位于一个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如库车、喀什与和田的巴扎都可以算得上是全疆最大的巴扎,

长期积淀的历史文化传统使得这里的巴扎长盛不衰,有着极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一个地区巴扎的

大小还与周围农户的多少和富裕程度有一定的关系,前述的色力布亚巴扎、墨玉县巴扎都位于人口

稠密地区,前来赶巴扎的人很多,巴扎的规模也越来越大,成为南疆地区较大的巴扎之一。

3.巴扎定位的心理定势

巴扎作为一个商业贸易场所,其形成总是有一种人为的心理定势。历史上的行政区划有可能变

动,但已经形成的巴扎却不一定随之变动。比如鄯善县的鲁克沁巴扎,历史上鲁克沁作为县治曾经

是这一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形成了东疆地区较大的巴扎,后来县城迁至现在的辟展乡,但巴

扎却没有随县城的搬迁而迁移,鲁克沁镇巴扎仍然是全县最大的巴扎。喀什地区巴楚县也一样,县

城偏在全县一头,周围只有两个乡,人口较少,所以县城巴扎就小。而色力布亚镇却不一样,周围

岳普湖、麦盖提和巴楚三县的各乡人口较多,离县城远,祖祖辈辈就只赶色力布亚巴扎,而不去县

城巴扎,这使色力布亚巴扎比三个县城的巴扎都大。

三、巴扎的经济文化功能

1.巴扎的商业贸易功能

(

1

)从以物易物向商品销售转化。如上所述,巴扎上最初是以物易物、互补余缺的非经济活

动,农民的生产不是为了交易赚钱。但随着生产的发展,农副产品日趋商品化,巴扎就成为农民出

售农副产品的主要市场。部分农民为了满足市场的需要,有意识地生产某些农副产品到巴扎上出

售,以此作为家庭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虽然农民还是农民,但是他们的生产性质却从自给自足的

生产方式,变成了商品农业生产方式。这不能不说是巴扎在改变着农民的身份,农民依赖巴扎。

・68・

新疆社会科学 2007年第5期

©://

(

2

)从自产自销的农民变成商品销售的专业户。尽管仍有农民临时来巴扎出售自己生产的农

副产品,但这已不是现今巴扎的主流。巴扎上多数专职商贩也是从农民转化来的,他们已是专门在

巴扎摆摊设点的商业户。他们所出售的商品多数已不是自家生产的,而是从农民手中收购来的或通

过商业渠道转购来的。还有相当多的商贩从批发市场批发来各种生活日用品、生产资料或从其他农

户家收购各种农副产品、手工业产品,然后赶巴扎摆摊销售。其中有些商贩天天赶巴扎,一天换一

个地方,已经成为专业贸易户。不少人还在巴扎盖房作商店或租房开商店,成为名副其实的商人。

(

3

)有固定的商店、作坊,形成了相当规模的商业区。参加巴扎交易的还有部分城镇工商户

和手工业者,他们在巴扎上有自己的专用店铺,固定地经销某种商品。这里不能不提到维吾尔族的

传统手工业作坊,它们大多开在巴扎,一般是前店后坊。例如喀什巴扎上的金银首饰店、制帽店、

制箱店等。现在城镇的巴扎大多以这类专业商店为主,形成了固定的商户群,经营各种土特产品、

民族特殊用品、传统手工业制品和现代纺织、服装、民用生活用品等,越来越像城市的商业贸易

区。这些商铺,比如喀什东门巴扎、库车大巴扎、和田大巴扎、色力布亚镇巴扎,每天都开门,平

时吸引了许多旅游观光客,巴扎天则成为城乡居民光顾的场所。

由于商业的发达,巴扎的规模越来越大,形成大批固定的商户,他们或在巴扎上盖起了门面房

(现在由政府和市场管理委员会统一建造)或有固定的摊位,逐渐形成了商业区。为了便于管理,

大的巴扎还分为若干个专业市场,例如工业品市场、布匹市场、蔬菜水果市场、饮食市场、干果市

场、粮食饲料市场、活畜市场等等,无论从商品的规模、经营方式(可以批零销售)

,还是从经营

的时间上来看,巴扎都是一个超大型的超市,是维吾尔人创造的特殊商贸形式。

(

4

)商品从农副产品为主向现代工业产品、传统手工业产品、旅游纪念品的变化。从巴扎经

营的商品来看,乡级巴扎还是多以农副产品为主,主要有粮食、肉类、油料、牲畜、蔬菜、干鲜瓜

果、燃料等,但是日用工业品也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城镇的巴扎上销售的多数则是外地甚至国外

生产的商品,以工业品、手工业品、日用生活用品居多。此外像库车、喀什、和田、色力布亚等知

名巴扎,已成为当地的旅游景点和旅游商品的集散地,吸引了大批游客光顾,本地产的民族工艺品

或国外、内地产的旅游纪念品也成为巴扎越来越主要的商品。

(

5

)乡级巴扎轮流开放,以利于农村专业户经商和满足农民生产生活的需要。乡级巴扎一般

约定俗成地轮流在各乡举办。原来是由各乡自定巴扎的时间,但为了避免冲突,在民间约定俗成的

基础上,由县政府统一颁布各乡巴扎的时间,这样,许多游商可以一天一集,交错于各个巴扎进行

买卖而不误事。另一方面,便利的交通可以使需要购买商品的农户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随时去

当天的巴扎选购。巴扎轮流开放不仅培养了大批游商,也大大便利了农民的生产生活。

2.巴扎的文化传播功能

巴扎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传播场所。同一民族的人聚集在这里,交流沟通,感受着本民族的传统

文化模式,强化着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信息;同一民族的不同阶层的人、不同民族的人在巴扎上相

遇,互相传递着异文化信息,促进了跨文化交际,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所以

说巴扎使人不知不觉间感受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同质文化与异质文化,逐渐改变着人们的价值

观、审美观和文化观。

(

1

)传统文化的保存与传播。巴扎是一个交易场所、商业场所,但交易双方、交易方式和商

品本身又是一种文化,所以巴扎也是一个文化传播场所。在巴扎上传统的手工艺品和民族特色的民

族乐器、服饰、靴子、摇篮、金银首饰、地毯、饮食等无不彰显着本民族的文化信息,即使不买这

些商品,也可以时时处处感受着维吾尔族的灿烂文化。难怪很多旅游者说,在巴扎上才真正体验到

少数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

(

2

)现代文化,特别是工业文化的传播。通过巴扎不仅可以感受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信息,同

・78・

巴扎的文化解读

©://

时,更重要的是接触异质文化和现代文化信息。巴扎越来越多的现代文化特色体现在它的现代工业

产品和五花八门的商品上,通过这个窗口,身处偏远农村的维吾尔农民直接感受到现代文明的气

息,从而对他们的生产、生活产生强烈影响。比如,维吾尔族现代服饰文化的变化就不能不归功于

巴扎,商人们引进了全国甚至世界最新潮流的服装,促进了农村服饰的改革。年轻人喜欢徜徉于巴

扎,从各式各样的服饰中挑选自己喜欢的,从而带动了全村人的服饰变化。许多农村青年和妇女在

巴扎学习到了城市青年和妇女的穿着打扮,回去后便可以尽力模仿,这就大大缩小了城乡差别。所

以说,农民生活方式的改革不能不归功于巴扎。

3.巴扎的文化娱乐和精神慰藉功能

在以家庭农业和手工业为主要经济形态的传统社会,农民很少与外界接触,单调的农业劳动,

常年千篇一律的生活模式,贫困、疾病不能不使他们感到压抑、寂寞。再加上伊斯兰教对人们精

神、生活的束缚,心理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由于繁重的农业劳动和物质生活贫乏,农民们也同样

感到苦闷和抑郁。这时候,巴扎便是人们获得精神解脱的地方,否则,我们就无法想象为什么当年

物质生活极端贫困,南疆各地的巴扎却依然红火。

巴扎是一种典型的社会文化现象,是农村文化娱乐、信仰及社会关系的载体,是一个区域内民

俗风情、生活方式等的集中表现。作为一种民俗,巴扎比单纯的集市更具社会文化色彩,它使商品

交换、社会交往、娱乐、会亲看友等等活动集于一身,以新鲜热闹的形式,给人们以慰藉。

由于巴扎集中了众多的人群,各类艺人纷纷在巴扎亮相,巴扎也就成了文化活动的中心。那些

以说唱卖艺为生的民间说唱艺人弹起了弹布尔、打起了手鼓,这时的巴扎就是他们战胜空寂、笑傲

死亡、放纵情感的疆场。说唱节目除了民间歌曲和木卡姆之外,主要还是吟唱宗教史诗和爱情故

事,唱者、听者都在演唱声中得到解脱。此外还有斗鸡、杂耍和其他一些娱乐形式。有些地方还在

巴扎天举办麦西来甫,一些年轻人在巴扎天举办婚礼,浩大的迎亲队伍和唢呐、纳合拉鼓声给巴扎

增添了喜庆的色彩。人们可以看到,那些平时起早贪黑、经年劳累而不得闲的农民会充分利用这一

机会享受生活的乐趣。他们购买一些自己喜欢的东西,吃着风味小吃,围着杂耍的人欢笑,为他们

的惊险动作高声呐喊,为一方的胜利欢呼。巴扎给人们带来欢乐,使人们的激动情绪会持续很长一

段时间。

4.巴扎的人际交流功能

(

1

)在农村社区中,巴扎的重要作用是沟通自然村落之间的心理交往与信息传递。对于广大

农民来说,在交通不便、信息传播手段落后的情况下,他们与外界接触、了解信息的主要场所是巴

扎。只有在巴扎上,人们才有机会碰上不同村庄、不同职业的人,可以了解自己所关心的各种信

息。所以,巴扎是维吾尔农民的重要社交活动场所,巴扎是本地、外地各种信息汇聚的中心。由于

巴扎上有来自各方、从事各种职业的人,他们带来各种信息,通过巴扎再分散到乡里,本地和外地

的各种消息便在本社区中迅速、广泛地传播扩散,形成具有社会影响力的舆论。这对人们的行为具

有重要的影响。

(

2

)在不发达的传统社会,对于多数农户来说,他们对世界的了解是通过巴扎实现的。即使

今天物质生活丰富了,电影电视成为人们了解世界的主渠道,但是巴扎仍然是农户了解世界、感受

新生活的渠道之一。通过在巴扎上的观察、体验,通过巴扎上的商品,通过巴扎上人们的穿着打扮

和行为,他们打开了眼界,从而了解了世界,感受世界的变化。

(

3

)对于注重亲情、友情、人际和睦的维吾尔农民来说,巴扎是亲友聚会的场所。与亲友相

聚,是当地人热衷于赶巴扎的原因之一。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走十几里路来赶巴扎的原因,其中不

乏步履蹒跚、头发花白的老人。老人们来赶巴扎,就是为了会会朋友、叙叙旧情、排遣孤寂。而对

妇女来说,为了儿女娶嫁,所需首饰衣服、嫁妆等物件,平时购买困难,借此机会领男携女或是找

・88・

新疆社会科学 2007年第5期

©://

几个同伴一起挑选。

笔者曾经多次观察过赶巴扎的农民,来巴扎上购物和出售农副产品的人并不是巴扎的主流,许

多人赶巴扎只是为了与人交流、探亲访友。在那些极度贫困的年代,许多赶巴扎的人口袋里一分钱

也没有,但他们照赶不误。按照维吾尔民族的习惯,男人一般是不买家庭日用品的(那是妇女的

专利)

,但不论老人还是年轻的小伙子,都按时赶巴扎,其目的就是探亲访友,见识新事物、新生

活方式,丰富人生阅历。此外,在与人的交谈中,还可以把久久郁积在内心深处的苦闷、惆怅和悲

哀一吐为快,使心理得到有益的调整,形成轻松愉快的心境。

维吾尔人赶巴扎并不是以家庭为单位,而是以同伴、同伙为单位。巴扎天按事先的约定,同村

年长的男性和年长的男性、妇女和妇女、姑娘和姑娘、小伙子和小伙子一块赶巴扎,很少有一家人

一起赶巴扎的。同伴一起走,在去巴扎的途中,就可以尽兴游乐交谈,兴趣爱好一样,就不会感到

孤单。逛巴扎的人群也是按年龄和性别分开,男性长者和男性长者在一起交流;而年轻的姑娘们则

是巴扎最活跃、最耀眼的,在这里她们完全不受约束,可以尽情地嬉笑游乐;三五成群的男青年边

看边聊,结交新朋友,摆脱了家庭和传统社区的束缚,是一种身心的解放。不同的人都在巴扎上开

了眼界,了解了外面世界的精彩,无形之中会影响和改变其原有的观念和心理。

综上所述,巴扎不仅满足了绿洲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而且成为调剂、丰富人民生

活必不可少的手段,在巴扎上人们可以得到精神的放松、愉悦和满足。

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巴扎的

功能也会随之改变。宗教、行政管理功能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文化娱乐功能也越来越少,现代巴

扎的经济功能和人际交流功能更加突出,这些年还新增了旅游观光的功能。但是,随着社会的现代

化,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裕,巴扎越来越繁荣的趋势不会改变,巴扎至今仍是绿洲农业社会的缩

影,是绿洲文明的象征,它对当地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发展仍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高丙中:《现代化与民族生活方式的变迁》,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

曹红:《维吾尔族生活方式》,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

韩连赟、程万里:《新疆巴扎》,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年。

薛涛:《巴扎:无法融入的遗憾》,《文明》2005年第6期。

李竹青、昊天:《喀什的巴扎》,《华夏人文地理》1998年第6期。

刘铁梁:《村落———民俗传承的生活空间》,《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6期。

王仲明:《关于民俗文化研究中的几个问题》,《新疆社科论坛》1998年第3期。

李永菊:《庙会的文化功能分析》,《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高有鹏、孟芳:《简论庙会文化的基本功能与基本特征》,《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6期。

高有鹏、孟芳:《中原民间庙会文化简论》,《民俗研究》1996年第2期。

秦永红:《庙会的文化经济特色及其历史、现状与未来的展望》,《宗教学研究》1995年第4期。

刘慧、秦燕:《转型时期农村庙会文化功能的变化———以榆林地区为例》,《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06年第6

期。

责任编辑:刘 欣

・98・

巴扎的文化解读

©://

本文发布于:2022-11-16 12:00:1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3113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