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鸡黍之交

更新时间:2022-11-16 10:02:41 阅读: 评论:0

以淡泊为话题的议论文-戚组词


2022年11月16日发(作者:关于秋雨的诗句)

曩 文

‘‘ 鸡黍之 交" 源流考辨及思想艺术变迁

从 搜神记 到 全像古今小说

0刘佳音

摘 要: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搜神记》与 后汉书 ,到元人宫天挺的杂剧,再到明代的 欹枕集 与((全像

古今小说》, “鸡黍之交”的故事经历了漫长的成形和变化过程,与其故事文本本身形成了极大差异。因此,对

“鸡黍之交”的故事源流加以考辨,借以分析其思想艺术的变迁和升华尤为必要。

关键词:死生交范张鸡黍古今小说三言

“鸡黍之交”一词多用以形容朋友之间超越生死的极

致感情。一般认为此故事出自明代冯梦龙所编白话短篇小

说集《喻世明言》卷十六的“范巨卿鸡黍死生交”一文。

《喻世明言》现存最早的版本题为《全像古今小说》,是

经由冯梦龙编修的宋元明三代话本与拟话本作品集。正是

因为如此,“范巨卿鸡黍死生交”的成文年代一直存在争

议。同时,若细究“鸡黍之交”故事的源头,则能够上溯

到东晋干宝的《搜神记》与南朝范晔的《后汉书》,而此

二书尚以范巨卿能为“死友”为旨,尚无“鸡黍之交”一

说。“鸡黍之交”一说见于书面明文,是由元代剧作家宫

大用的杂剧“死生交范张鸡黍”开始的。到明代, 《清平

山堂话本》内《欹枕集》所收“死生交范张鸡黍”与《全

像古今小说》的“范巨卿鸡黍死生交”则在故事内容和思

想上产生了巨大变化。

以往,涉及“三言”的研究较为庞杂。早期研究多

注重考证,如谭正璧先生《三言两拍资料》中对“三言二

拍”的每篇文章的故事文本进行了考订和梳理,大约同时

的孙楷第、郑振铎、胡士莹等诸位先生的话本研究对“三

言二拍”也多有涉及。此外,陆树仑先生的《冯梦龙研

究》等书则从作家研究角度进行了诸多探讨。单就“范巨

卿鸡黍死生交”此一题材而论,国内涉及此文的单篇研究

相对较少,且多以元剧作为主体,如梁艳的《<死生交范张

鸡黍>杂剧与同名拟话本之比较》等文。国外研究以日本为

主,大多集中于与翻案小说“菊花之约”的比较,如高田

卫等人的研究。由此,本文希望能从故事文本本身的改变

出发,以《全像古今小说》本“范巨卿鸡黍死生交”为中

心,尝试分析并探讨“鸡黍之交”的故事源流及其思想艺

术的变迁和升华。

、故事文本及源流考辨

对“三言二拍”故事文本的考证研究,以谭正璧先生

2013.12

为最详。在1980年出版的《三言两拍资料》中,关于“范

巨卿鸡黍死生交”一文的文本考证共提及了两种版本,

一种是《搜神记》和《后汉书》,另一种是《曲海总目提

要》中宫大用的剧作。而在谭先生110周年诞辰之际,上海

古籍出版社重新整理出版了《谭正璧学术著作集》,对其

中的《三言两拍资料》增补了约3O万字,并更名为《三言两

拍源流考》。书中“范巨卿鸡黍死生交”的考证部分,增加

了《后汉书・独行列传》中范式相关原文及《焦氏类林・伤

逝》中的范式部分,并将谭先生《话本与古剧》一书中“宝

文堂书目所录宋元明人话本考”的相关内容补入,虽然涉

及面更广,但由于只是录入相关文本而不加以分析考证,

反而不如初版的《三言两拍资料》简明清晰,同时也使得

“鸡黍之交”的故事文本变迁不甚明了。因此,参考《三

言两拍资料》的思路,笔者欲将“鸡黍之交”的故事依照

文本内容变化分为三个阶段加以梳理和分析。

第一个阶段以《后汉书》所载故事内容最为详实。如

前所述,“鸡黍之交”故事最早可以考证到东晋干宝所作

的《搜神记》第十一卷,然而根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及余嘉锡先生的《四库提要辩证》考证, 《晋书》干宝本

传所载《搜神记》二十卷似在南宋时已不传,而今所见

二十卷本的内容,虽十之八九出白干宝原书,但实为明代

胡元瑞从《法苑珠林》及诸类书中掇缉而成的似真非真、

似伪非伪的书籍。今见《搜神记》第十一卷中关于范巨卿

与张劭一事的记载,全文可见于范晔的《后汉书・独行列

传》。《后汉书》于南朝刘宋时成书,时间上稍晚于《搜

神记》,然而内容上收录了《搜神记》中的部分内容,并

且关于现存版本的争议主要集中于八志的部分, 《独行

列传》部分基本不存在成书时间和版本的争议。因此,

《后汉书》中关于范巨卿一事的记载显然更具参考价值。

此外,前面提到的《焦氏类林》一书中的相关记载也同样

可归入此类。《焦氏类林》一书虽然是焦弦在明代万历年

间的作品,但其形式和内容组成上皆模仿《世说新语》,

所录范巨卿一事也是对《后汉书》所载范式相关内容的部

分抽离和总结,因此在故事文本内容演变中的参考价值微

乎其微,仍归入《后汉书》一类。《后汉书・独行列传》

所载范式传记共记载了三件事。其一是范式与张劭在太学

为友,二人各自归乡并约定两年后范式拜访张劭家相聚

共饮,范式守约而至。其二是张劭病故前谓范式为“死

友”,病故后托梦于范式,范式急赴其停枢之处,与其相

别后将其归葬。其三是范式再次就读太学,一同学病故后

将其妻子托付范式,范式最终官至庐江太守。

第二个阶段,元代宫大用在其杂剧《死生交范张鸡

黍》中将《后汉书》中张劭为范式“设馔”的情节演绎成

为了范张的“鸡黍约”场景。宫大用其人在《录鬼薄》中

有载,它的杂剧《死生交范张鸡黍》现存五种本子,其中

包括有破损的元代刊本和明代《元曲选》本。排除体裁风

格的限制,元杂剧中所讲范式之事的故事主体与《后汉

书》范式传记所录的前两件事,即是范式与张劭交往之事

的内容并无过大的出入。故事文本内容上的变化主要在于

加入了一定的时代印记,即增加了孔嵩与王韬这两个人

物,并在杂剧的第一折中加入了不少讽刺当时官场仕人的

内容,而最终又使范式得吏部尚书赏识,官拜御史中丞。

孔嵩与王韬的故事线主要在第一折和第四折,讲述毫无才

学但有高官撑腰的王韬偷偷霸占了有国士之才的孔嵩的万

言长策进而得官,而终又被贤明的吏部尚书所废的故事。

第三个阶段是“鸡黍之交”故事文本内容产生较大

变化的阶段,同时也是本文的核心所在,以《欹枕集》和

《全像古今小说》为代表。《欹枕集》收录于现今通行的

《清平山堂话本》之中,而我们现今所见的《清平山堂

话本》实际是明嘉靖时人洪梅编刻的《六十家小说》的

残本。据谭正璧先生考证, 《六十家小说》共分六集,

每集分一k下二卷,每卷各五篇。每集各有题名为: 《雨窗

集》, 《长灯集》, 《随航集》, 《欹枕集》, 《解闲

集》及《醒梦集》。其中《欹枕集》是马廉先生在国内偶

得的天一阁范氏藏本,上下二卷共存七篇话本小说,有不

同程度的损佚,而《欹枕集》上存有“羊角哀死战荆轲”

“死生交范张鸡黍”两个残篇。“死生交范张鸡黍”篇仅

存后四页,前三页亡佚。而冯梦龙编撰于天启年间的《全

像古今小说》则在日本保存有两部完整明刊本,其中的卷

十六即为“范巨卿鸡黍死生交”一文。

然而由于《六十家小说》与《全像古今小说》皆收

有宋元明三个不同时代的话本小说…,故关于“死生交”

这一话本小说的产生年代也存在着一些争议。谭正璧先

生的《话本与古剧》中依据《宝文堂书目》中有其存目

而将其归入宋元旧本,而孙楷第先生《中国通俗小说书

目》将其列入“明清小说部甲”一类,胡士莹先生《话本

小说概论》中则推断其为明人话本。由于《宝文堂书目》

成于嘉靖年间,与《六十家小说》大约同一时期,且现存

29篇的《六十家小说》除去《雨窗集》的五篇,其余皆可

见于《宝文堂书目》,然而《宝文堂书目》中只有存目并

未标注刊本年代及内容,故不足以证明“死生交”话本的

产生时间。然而对比《欹枕集》残本与《全像古今小说》

本“死生交”一篇的文本内容,则会发现二者在故事内容

上基本一致,但却与元杂剧本《死生交范张鸡黍》相去甚

远。在《欹枕集》与《全像古今小说》本“死生交”故事

中,张劭救了范式性命,范式与张劭定下鸡黍之约后相

别,却由于忘了相聚日期而自刎赴约,张劭则为之送葬后

选择自刎以报,对最初版本的故事内容做了极大改变。同

时,由于话本小说源于说话艺术,就艺术形式而言,说话

艺术与杂剧同属于民间俗文学样式,因此不存在之前提到

的《焦氏类林》所取范巨卿一事近于《后汉书・独行列传》

的问题,又由于《欹枕集》残本的文字存在一定疏漏,语言

朴实,少有修饰痕迹,较为近于话本原始形态,因此笔者认

为“死生交”话本为明人话本的可能性更高,而其在故事

文本内容上做出的诸多变化则有其值得深思之处。

二、思想及艺术性的变迁与升华

要探讨“范巨卿鸡黍死生交”的思想及艺术性,就

仍要从其故事最初的版本入手。 《搜神记》在现今虽然常

被定义为小说一类,但作者干宝作书之时却是以写史的态

度撰写的,而《后汉书・独行列传》更是属于史传文学一

类。清人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卷三十六中就曾指出范

晔《后汉书》中的《党锢》《独行》《逸民》等传,有

“表死节褒正直”“重仁义贵守节”的特点,若细观《独

行列传》中对范式生平的记述,就会发现后世小说中大做

文章的“鸡黍之交”一事在《独行列传》中只是为了塑造

范式重仁义可为“死友”的“信士”形象,肯定这种仁义

守信之士多会功成名就。而元杂剧《死生交范张鸡黍》虽

用了大量篇幅突出描绘“鸡黍约”,但究其目的则是要通

过讽刺时弊、盛赞贤士的方式,强调为官之道,所以,其

在第一折中批判为官之人“都是些装肥羊法酒人皮囤,一

个个智无四两,肉重千斤”之徒,而到第四折结尾处则称

赞孔嵩“国士无双”,让范式与孔嵩这等贤才皆得赏识。

与之相对, 《欹枕集》与《全像古今小说》本“死生交”

小说则对故事文本内容做出了极为明显的改变,从而使其

思想主旨产生了巨大变化,小说的艺术性也有所提升。

在思想主旨方面,小说并未落入以往故事追求功名利

禄的套路,而是强调至情,强调恩、情、义的交融,轻视

功名,轻视生死,这种无情而生不如为情而死的思想并未

局限于男女之间的爱情。小说似乎是在试图通过对这种泛

化的极致感情的称赞来实现它对现实人世的劝谏与教化。

而若将这种极度重情的倾向延展到小说的艺术性方面来

看,则会发现其对历史故事所进行的戏剧性虚构,实际上

是尽可能地抽离了人的肉体与物质的影响,从而强调绝对

的感情和信念的力量,并通过诗词的艺术感染力将小说的

悲剧性发挥到极致。如果说在《欹枕集》残本中,这种倾

向的表达还只是略有体现,那么《全像古今小说》本对整

个故事的细致刻画以及增加和改写的诗词部分则已充分展

现出了这种新的面貌。

如前所述, 《欹枕集》中“死生交”残本的故事文本

内容与《全像古今小说》本完全一致,差别只在诗词与极

个别文字。其中,范式与张劭不再是追求功名利禄的贤能

士大夫,而只是两个读过些书的市井小人物,他们虽然一雾

2013.12

■ 文

度尝试应举,但未能如愿,后也未见有什么遗憾,如文中

张劭所说“大丈夫以义气为重,功名富贵,乃微末耳。”

而在二人各自归家之后,一个继续读书,一个经商养家,

至死不曾为官,而其死后授封的官位与封号也不过是寥寥

几笔带过,仅仅作为对二人行为事迹的肯定,以供后人念

想罢了。

与之相对,小说之中对范式与张劭的感情描写与铺垫

却较史传和杂剧本为多。史传与杂剧本对范张相识相交的

过程未曾着墨,而小说本则对此过程进行了细致的铺垫。

范张二人相识于应举途中的旅店,而此时范式重病,张劭

不惜放弃了应举的机会对其细心照料,范式病愈后二人更

是一见如故,结为兄弟,相伴半年后定下鸡黍之约。由此

可知,在小说中范式与张劭并不仅仅是相互信任的同学,

张劭对范式有救命之恩,这也就使得范式对张劭的情感从

一开始便是复杂而深刻的,混合了感激与惺惺相惜,介于

恩情、友情与亲情之间。所以小说中在二人分别时插入了

这样一首诗:“手采黄花泛酒厄,殷勤先订隔年期。临歧

不忍轻分别,执手依依各泪垂。”却不显得突兀。值得一

提的是,小说中插入的几首诗在感情的渲染上作用极大,

并且就文本来看,这几首诗是《欹枕集》中所没有的,是

《全像古今小说》中做出的改变与修饰,而这种改变在后

文还有多处。

例如在范式自尽并以鬼魂形态赴约,与张劭相见之

后,文中插入了这样一首诗:“风吹落月夜三更,千里幽

魂叙旧盟。只恨世人多负约,故将一死见平生。”其中

“只恨世人多负约,故将一死见平生”一句感情极为充

沛,把范式自尽的可敬可叹之处一语道尽。若没有这首

诗,那么范式的自尽难免让人觉得有其不近情理之处,而

有了此诗的渲染与解释之后,范式的自尽赴约就让人觉得

弥足珍贵了。此后,张劭动身前往吊唁范式之时也插入了

一首诗:“辞亲别弟到山阳,千里迢迢客梦长。岂为友朋

轻骨肉?只因信义迫中肠。”可见张劭此时对范式的感情

也是很复杂的,范式是他的朋友、知己、结义兄弟,而范

式的死是为了守他们二人的约定,这无疑更加重了张劭的

痛苦。这也就解释了为何在范式自杀之后,张劭在前往吊

唁之前就已有了自尽之意。到小说的最后一个场景,在张

劭祭拜范式后自杀时,补入了一段张劭写给范式的祭文,

其中有语道“故友那堪死别,谁将金石盟寒?丈夫自是生

轻,欲把昆吾锷按。历千古而不磨,期一言之必践。倘灵

爽之忧存,料冥途之长伴。”无疑将小说的悲剧氛围推至

了顶点。对比元杂剧中范式写给张劭的那篇四平八稳的祭

文,此段话的感情如此浓郁,甚至不禁让人想起汤显祖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的至

情言语。

小说的收尾之处, 《欹枕集》本以两首平淡的五言诗

作结,试图突出范张之间的“恩义高情”,而《全像古今

小说》则删去了这两首诗,改为极富感染力的“踏莎行”

一词,写到“千里途遥,隔年期远,片言相许心无变。宁

将信义托游魂,堂中鸡黍空劳动。月暗灯昏,泪痕如线,

死生虽隔情何限。灵辆若候故人来,黄泉一笑重相见。”

在这首词中虽也提到了信义,但核心却是一“情”字。.由

2013.12

于此本在文中明确地写出了选用此词的缘由是 准有无名

氏[踏莎行]一词最好”,故在笔者看来小说全文的题眼也

正在于此,它所着力强调的是一种极致的超越功名利禄、

超越生死、超越时间的感情,是一种泛化的不拘泥于爱情

的厚重而复杂的情意,而此种至情唯有在悲剧中才能实现

它的震撼力。

三、结语

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搜神记》与《后汉书》,到

元人宫天挺的杂剧,再到明代的《欹枕集》与《全像古今

小说》,“鸡黍之交”的故事经历了漫长的成形和变化过

程,由简洁的史传故事发展为有一定的精细情节的杂剧剧

作,再到有一定艺术感染力的白话短篇小说,由最初单纯

的褒扬信士,到讽刺庸官、称赞贤士,再到推崇超越生死

的人间至情,范式与张劭的故事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的变

化和发展,而最终在《全像古今小说》中形成了它最为

动人的面貌“范巨卿鸡黍死生交”。这篇短篇小说虽不

是“三言”中最受关注的婚恋类小说,但它所推崇的泛化

的不拘泥于男女爱情的别样至情,及其触人心弦的悲剧色

彩,在当时时代的潮流之中却也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值得不断挖掘与深思。

(指导教师:沈治钧)

(本文为北京语言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中央高校

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成果,项目编号:13YCX125。)

注释;

[1】由于话本、话本小说与拟话本小说的含义界定如应用到具体篇

目则上很难有精密的逻辑体系,故本文中弱化了此概念,文中提及

的话本或话本小说皆指由原始说书人说话整理加工而成的白话短篇

小说。

参考文献:

【1】【南朝】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

l965.

【2】谭正璧.三言两拍资料【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3】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M]M.北京:中华书局,1980.

【4】刘世德,陈庆浩,石昌渝主编.古本小说丛刊第三一辑古今小说

二【M1.北京:中华书局,1987.

[5】陆树仑.冯梦龙研究[M】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 987.

[6]6[明】洪榧编,王一工标校.清平山堂话本【M】.上海古籍出版社,

l992.

[7]王季思主编.全元戏曲第四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 999.

[8】【清】王鸣盛撰,陈文和等校点.十七史商榷[砌.南京:凤凰出版

社,2008.

【9】谭正璧,谭寻.古本稀见小说汇考【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10】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M】.北京:中华书局,2012.

(刘佳音北京语言大学100083)

本文发布于:2022-11-16 10:02:4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3056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免的部首
标签:鸡黍之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