椭圆焦半径公式及应用
在椭圆曲线中,焦半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几何量,与其有关的问题是各类考试
的热点,故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思路1:由椭圆的定义有:rra
12
21
故只要设法用xac
0
、、等表示出rr
12
(或rr
12·),问题就可迎刃而解。
由题意知rxcy
1
2
0
2
0
2,rxcy
2
2
0
2
0
2
两式相减得rrrrcx
12120
4
rr
cx
rr
cx
a
ex
12
0
12
0
0
44
2
22
联立<1>、<2>解得:raexraex
1020
,
点评:在raex
10
与raex
20
中,ex
0
前的符号不表示正、负,真正的
正、负由x
0
确定。
思路2:设焦点FaeFae
12
00,、,
则rra
12
2,即xaeyxaeya
0
2
0
2
0
2
0
221
另有xaeyxaeyaex
0
2
0
2
0
2
0
2
0
42
<2>÷<1>得:xaeyxaeyex
0
2
0
2
0
2
0
2
0
23
<1>、<3>联立解得:xaeyraex
0
2
0
2
10
xaeyraex
0
2
0
2
20
点评:把<1>、<3>两式左边的两个根式看成两个未知数,构建方程组得解。
思路3:推敲rxcyaex
10
2
0
2
0
的沟通渠道,应从消除差异做起,根
式中
y
0
2理应代换。
由点M在椭圆上,易知yb
x
a0
22
0
2
2
1
则rxcxcb
b
a
x
10
2
0
22
2
2
0
22
12
2
2
0
2
0
2
b
a
xa
c
a
xa·
exaexa
0
2
0
22
由01
0
eaxa,,知exa
0
0故raex
10
同理raex
20
点评:上述思路体现了先消元()y
0
2转换成关于x
0
的二次三项式,再化成完全
平方式的思想。由a、e是常数与axa
0
,容易推出
rac
1(max)
(xa
0
时取得),
rac
1(min)
(xa
0
时取得)。
思路4:椭圆的第二定义为求焦半径r
1
铺设了沟通的桥梁。
如图,作椭圆的左准线l,作MH⊥l于H点
则
MF
MH
e1即rMFMHex
a
c
eaex
110
2
0
··
同理可求得:raex
20
点评:应用椭圆的第二定义求焦半径的优越性是将两点MF、
1
的距离等价转化
成平行于x轴的直线上点M、H的距离轻松得解,是上述四条思路中的最佳途径。
请你独立探求焦点在y轴上的椭圆
y
a
x
b
ab
2
2
2
2
10上任一点Mxy
00
,
的两条焦半径(aey
0
)。
一、椭圆焦半径公式
P是椭圆
x
a
y
b
2
2
2
2
=1()ab0上一点,E、F是左、右焦点,e是椭圆的离
心率,则(1)||PEaex
P
,(2)||PFaex
P
。
P是椭圆
y
a
x
b
ab
2
2
2
2
10()上一点,E、F是上、下焦点,e是椭圆的离
心率,则(3)PEaeyPFaey
PP
,()||4。
以上结论由椭圆的第二定义及第一定义和椭圆的方程易得。
(一)用椭圆方程求椭圆的焦点半径公式
例1已知点P(x,y)是椭圆1
2
2
2
2
b
y
a
x
上任意一点,F1(-c,0)和F2(c,0)是
椭圆的两个焦点.求证:|PF1|=a+x
a
c
;|PF2|=a-x
a
c
.
【分析】可用距离公式先将|PF1|和|PF2|分别表示出来.然后利用椭圆的方程
“消y”即可.
【解答】由两点间距离公式,可知
|PF1|=
22)(ycx(1)
从椭圆方程
1
2
2
2
2
b
y
a
x
解出
)(22
2
2
2xa
a
b
y
(2)
代(2)于(1)并化简,得|PF1|=x
a
c
a(-a≤x≤a)
同理有|PF2|=x
a
c
a(-a≤x≤a)
【说明】通过例1,得出了椭圆的焦半径公式
r1=a+exr2=a-ex(e=
a
c
)
从公式看到,椭圆的焦半径的长度是点P(x,y)横坐标的一次函数.r1是x的
增函数,r2是x的减函数,它们都有最大值a+c,最小值a-c.从焦半径公式,还可
得椭圆的对称性质(关于x,y轴,关于原点).
(二)、用椭圆的定义求椭圆的焦点半径
用椭圆方程推导焦半径公式,虽然过程简便,但容易使人误解,以为焦半径公
式的成立是以椭圆方程为其依赖的.为了看清焦半径公式的基础性,我们考虑从椭
圆定义直接导出公式来.
椭圆的焦半径公式,是椭圆“坐标化”后的产物,按椭圆定义,对焦半径直接
用距离公式即可.
例2.P(x,y)是平面上的一点,P到两定点F1(-c,0),F2(c,0)的距离的和
为2a(a>c>0).试用x,y的解析式来表示r1=|PF1|和r2=|PF2|.
【分析】问题是求r1=f(x)和r2=g(x).先可视x为参数列出关于r1和r2
的方程组,然后从中得出r1和r2.
【解答】依题意,有方程组
③)(
②)(
① 2
222
2
222
1
21
ycxr
ycxr
arr
②-③得
④4
2
2
2
1
cxrr
代①于④并整理得r1-r2=x
a
c2
⑤
联立①,⑤得
x
a
c
ar
x
a
c
ar
2
1
【说明】椭圆的焦半径公式可由椭圆的定义直接导出,对椭圆的方程有自
己的独立性.由于公式中含c而无b,其基础性显然.
二、焦半径公式与准线的关系
用椭圆的第二定义,也很容易推出椭圆的焦半径公式.
如图右,点P(x,y)是以F1(-c,0)为焦点,
以l1:x=-
c
a2
为准线的椭圆上任意一点.PD⊥l1于D.按
椭圆的第二定义,
则有
exa
c
a
xePDePFe
PD
PF
)(||||
||
||2
即r1=a+ex,同理有r2=a-ex.
椭圆的这个第二定义有很大的“人为性”.准线
c
a
x
2
缺乏定义的“客
观性”.因此,把椭圆的第二定义视作椭圆的一条性质定理更符合逻辑性.
例3.P(x,y)是以F1(-c,0),F2(c,0)为焦点,以距离之和为2a的椭
圆上任意一点.直线l为x=-
c
a2
,PD1⊥l交l于D1.求证:e
PD
PF
||
||
1
1
.
【解答】由椭圆的焦半径公式|PF1|=a+ex.
对|PD1|用距离公式|PD1|=x-)(
2
c
a
=x+
c
a2
.
故有e
c
a
x
c
a
xe
c
a
x
exa
PD
PF
2
2
2
1
1
)(
||
||
.
【说明】此性质即是:该椭圆上任意一点,到定点F1(-c,0)(F2(c,0))
与定直线l1:x=-
c
a2
(l2:x=
c
a2
)的距离之比为定值e(0
三、用椭圆的焦半径公式证明椭圆的方程
在椭圆部分,只完成了“从曲线到方程”的单向推导,实际上这只完成了任务
的一半.而另一半,从“方程到曲线”,却留给了学生(关于这一点,被许多学生所
忽略了可逆推导过程并不简单,特别是逆过程中的两次求平方根).
其实,有了焦半径公式,“证明椭圆方程为所求”的过程显得很简明.
例4.设点P(x,y)适合方程
1
2
2
2
2
b
y
a
x
.求证:点P(x,y)到两定点F1(-c,0)
和F2(c,0)的距离之和为2a(c2=a2-b2).
【分析】这题目是为了完成“从方程到曲线”的这一逆向过程.利用例2导出的
焦点半径公式,很快可推出结果.
【解答】P(x,y)到F1(-c,0)的距离设作r1=|PF1|.
由椭圆的焦点半径公式可知r1=a+ex①
同理还有r2=a-ex②
①+②得r1+r2=2a即|PF1|+|PF2|=2a.
即P(x,y)到两定点F1(-c,0)和F2(c,0)的距离之和为2a.
【说明】椭圆方程是二元二次方程,而椭圆的焦半径公式是一元一次函数.
因此,围绕着椭圆焦半径的问题,运用焦半径公式比运用椭圆方程要显得简便.
四、椭圆焦半径公式的变式
P是椭圆
x
a
y
b
ab
2
2
2
2
10()上一点,E、F是左、右焦点,PE与x轴所成
的角为
,PF与x轴所成的角为,c是椭圆半焦距,
则(1)||
cos
PE
b
ac
2
;(2)||
cos
PF
b
ac
2
。
P是椭圆
y
a
x
b
ab
2
2
2
2
10()上一点,E、F是上、下焦点,PE与x轴所成
的角为,PF与x轴所成的角为,c是椭圆半焦距,
则(3)||
sin
PE
b
ac
2
;(4)
||
sin
PF
b
ac
2
。
证明:(1)设P在x轴上的射影为Q,当不大于90°时,在三角形PEQ中,有
cos
||
||||
PQ
PE
xc
PE
P
由椭圆焦半径公式(1)得||PEaex
P
。
消去x
P
后,化简即得(1)||
cos
PE
b
ac
2
。
而当大于90°时,在三角形PEQ中,
有cos()
||
||||
PQ
PE
cx
PE
P
cos
||
xc
PE
P,
以下与上述相同。
(2)、(3)、(4)的证明与(1)相仿,从略。
五、变式的应用
对于椭圆的一些问题,应用这几个推论便可容易求解。
例5.P是椭圆
x
a
y
b
ab
2
2
2
2
10()上一点,E、F是左右焦点,过P作x
轴的垂线恰好通过焦点F,若三角形PEF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则椭圆的离心率是
___________。
解:因为PF⊥EF,所以由(2)式得
||
cos
PF
b
ac
b
a
22
90°
。
再由题意得
||||EFPFc
b
a
acaccacae2220
2
22222+210e。
注意到
0121ee解得
。
例6.P是椭圆
xy22
10064
1上且位于x轴上方的一点,E,F是左右焦点,直线
PF的斜率为43,求三角形PEF的面积。
解:设PF的倾斜角为,则:tancossin43
1
7
43
7
,,。
因为a=10,b=8,c=6,由变式(2)得||
()
PF
8
106
1
7
7
2
×
所以三角形PEF的面积
SPFEF
1
2
1
2
726
43
7
243
||||sin
××××
例7.经过椭圆
x
a
y
b
ab
2
2
2
2
10()的左焦点F1作倾斜角为60°的直线和椭圆
相交于A,B两点,若||||AFBF
11
2,求椭圆的离心率。
解:由题意及变式(2)得
b
ac
b
a
22
60
2
60180
coscos()°
×
°°
化简得2
1
2
32
2
3
acaccae
c
a
。
例8.设F是椭圆x
y
2
2
2
1的上焦点,PFFQ
与共线,MFFN
与共线,且
PFMF
·=0。求四边形PMQN面积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解:设PF倾斜角为,则由题意知PF⊥MF,所以MF倾斜角为90°+α,而
abc211,,,由题意及(3)式得
||||||
sinsin()
sin
PQPFFQ
1
2
1
2180
22
22
°
同理得||
cos
MN
22
22
。由题意知四边形PMQN面积
SPQMN
1
2
||||
1
2
22
2
22
2
4
2
16
84
16
82
32
174
22
2222
2
··
sincos
sincossincos
sin
cos
所以当cos41时,S
max
32
171
2;
当cos41时,S
min()
32
171
=
16
9
。
四、利用焦半径公式解椭圆题
椭圆的焦半径公式:设P(x
0
,y
0
)是椭圆上的任意一点,F
1
、F
2
分别是椭圆
的左、右焦点,对于椭圆
2
2
a
x
+
2
2
b
y
=1(a>b>0)而言,有|PF
1
|=a+
0
ex,|PF
2
|
=a-
0
ex.在涉及到焦半径或焦点弦的一些问题,用焦半径公式解题可以简化运算
过程.下面介绍其应用.
例9、在椭圆
45
2x
+
20
2y
=1上求一点,使它与两个焦点的连线互相垂直。
解:由椭圆方程可知a=3
5
,b=2
5
,并求得c=5,离心率
e
=
3
5
,
设P(
0
x,
0
y),依焦半径公式,
得:|PF
1
|=3
5
+
3
5
x
0
,
|PF
2
|=3
5
-
3
5
x
0
.(3
5
+
3
5
x
0
2)+(35-
3
5
x
0
2)=100。
解得:x
0
=3或x
0
=-3,故知(3,4)、(3,-4)、(-3,4)、(-3,-4)为所求。
评析:一般地,涉及到椭圆上的点与焦点的连结线段时,均可以用焦半径公式来解。
例10、在椭圆
84
22yx
=1上求一点P,使它到一个焦点的距离为它到另一焦点距
离的3倍。
解:由椭圆方程可知a=22,b=2,c=2,焦点在y轴上,
e
=
2
2
,设
P(
0
x,
0
y),依焦半径公式,得:|PF
1
|=22+
2
2
y
0
,|PF
2
|=22-
2
2
y
0
,
依题意有:|PF
1
|=3|PF
2
|或|PF
2
|=3|PF
1
|。
即:22+
2
2
y
0
=3(22-
2
2
y
0
)或22-
2
2
y
0
=3(22+
2
2
y
0
)
解得:y
0
=2或y
0
=-2。
由此可知所求点P为(2,2)或(2,-2)或(-2,2)或(-2,-2)
评析:在涉及到椭圆上的点与其焦点的距离,如果直接用两点间距离公式,运
算将非常复杂,而选用焦半径公式使得运算走向合理化.
例11、设F
1
、F
2
为椭圆
9
2x
+
4
2y
=1的两个焦点,P为椭圆上的一点.已
知P、F
1
、F
2
是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且|PF
1
|>|PF
2
|,求
||
||
2
1
PF
PF
的值.
解:由椭圆方程可知a=3,b=2,并求得c=
5
,离心率
e
=
3
5
,
由椭圆的对称性,不妨设P(x
0
,y
0
)(x
0
>0,y
0
>0)是椭圆上的一点,则由
题意知|PF
1
|应为左焦半径,|PF
2
|应为右焦半径.
由焦半径公式,得|PF
1
|=3+
3
5
x
0
,|PF
2
|=3-
3
5
x
0
.
⑴若∠PF
2
F
1
为直角,则
|PF
1
|2=|PF
2
|2+|F
1
F
2
|2,
即(3+
3
5
x
0
)2=(3-
3
5
x
0
)2+(2
5
)2,解得x
0
=
5
,
故
||
||
2
1
PF
PF
=
3
5
3
3
5
3
=
2
7
;
⑵若∠F
1
PF
2
为直角,则
|PF
1
|2+|PF
2
|2=|F
1
F
2
|2,即(3+
3
5
x
0
)2+(3-
3
5
x
0
)2=(2
5
)2,
解得
3
5
x
0
=1,故
||
||
2
1
PF
PF
=
13
13
=2.
评析:当题目中出现椭圆上的点与焦点的距离时,常利用焦半径公式把问题转
化,此例就利用焦半径公式成功地求出x
0
值.
例12、已知椭圆C:
2
4
x
+
2
3
y
=1,F
1
、F
2
为其两个焦点,问能否在椭圆C上找
一点M,使点M到左准线的距离|MN|是|MF
1
|与|MF
2
|的等比中项?若存在,
求出点M的坐标;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解:设存在点M(x
0
,y
0
),使|MN|2=|MF
1
|·|MF
2
|,
由已知得a=2,b=
3
,c=1,左准线为x=-4,
则|
0
x+4|2=(a+
0
ex)(a-
0
ex)=a2-22
0
ex
=4-2
0
1
4
x,
即2
0
5x+32
0
x+48=0,解得
0
x=-4[-2,2],或
0
x=-
12
5
[-2,2],
因此,点M不存在.
评析:在涉及到椭圆上的点与其焦点的距离,发现用焦半径求解优越于其它解法。
三.求变量范围
例13、.椭圆的焦点为,点P为其上动点,当为钝角
时,点P横坐标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
解:设,则
为钝角
代入解得
四.求最值
例14、.是椭圆的两个焦点,P是椭圆上的动点,求
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解:设,则
在椭圆上
的最大值为4,最小值为1
五.求弦长
例15.求过椭圆的左焦点,倾斜角为的弦AB的长度
。
解:由已知可得,所以直线AB的方程为,代入椭圆方
程得
设,则
,从而
六.用于证明
例16.设Q是椭圆上任意一点,求证:以
为直
径的圆C与以长轴为直径的圆相内切。
证明:设,圆C的半径为r
即
也就是说:两圆圆心距等于两圆半径之差。
故两圆相内切
同理可证以为直径的圆与以长轴为直径的圆相内切。
以上只是简单介绍了椭圆的一种形式的焦半径公式的应用,希望同学们能触类
旁通,灵活运用焦半径公式解决其他有关问题,提高解题效率。
例17、点P是椭圆
1625160022xy上一点,FF
12
、是椭圆的两个焦点,又点
P在x轴上方,F
2
为椭圆的右焦点,直线PF
2
的斜率为43,求PFF
12
的面积。
解析:设点P的横坐标为x,∠FFP
12
由条件abc1086,,,得:PFxPFx
12
10
3
5
10
3
5
,
依题意得:tan43
所以cossin
1
7
43
7
,
由cos
FFPFPF
FFPF
12
2
2
2
1
2
122
2
·
得:
xPFPF5137
12
,,
故SFFPF
PFF
12
1
2
1
2
127
43
7
243
122
··sin
点评:也可先求直线PF
2
方程yx436,与已知椭圆方程联立,解二
元二次方程组求出点P的纵坐标y,则SFFyy
FFP
12
1
2
0
12
·()。
圆锥曲线的焦半径巧用
圆锥曲线的焦半径概念,是圆锥曲线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许多圆锥曲线的
求解问题,往往都牵涉到它,且运用圆锥曲线的焦半径分析问题可给解题带来生
机.因此,掌握它是非常重要的.
椭圆焦半径:R左=a+xe,R右=a-xe,
右支双曲线焦半径:R左=xe+a,R右=xe-a(x>0),
左支双曲线焦半径:R左=-(xe+a),R右=-(xe-a)(x<0),
抛物线焦半径:R抛=x+
2
P
.
对于这些结论我们无须花气力去记,只要掌握相应的准线方程及标准方程的两
种定义,可直接推得.如对双曲线而言:当P(x0,y0)是双曲线b2x2-a2y2=a2b2(a>
0,b>0)右支上的一点,F1,F2是其左右焦点.
则有左准线方程为
c
a
x
2
.
由双曲线的第二定义得,左焦半径为aex
c
a
xePF
0
2
01
)(||;
由|PF1|-|PF2|=2a,得|PF2|=|PF2|-2a=ex0-a.(|PF2|亦可由第
二定义求得).
例1已知F1,F2是椭圆E的左、右焦点,抛物线C以F1为顶点,F2为焦点,设
P为椭圆与抛物线的一个交点,如果椭圆E的离心率e满足|PF1|=e|PF2|,则
e的值为()
22)(
3
3
)(32)(
2
2
)(DCBA
解法1设F1(-c,0),F2(c,0),P(x0,y0),
于是,抛物线的方程为y2=2(4c)(x+c),抛物线的准线l:x=-3c,
椭圆的准线m:
c
a
x
2
,
设点P到两条准线的距离分别为d1,d2.于是,由抛物线定义,得d1=|PF2|,…
①
又由椭圆的定义得|PF1|=ed2,而|PF1|=e|PF2|,………………………………
②
由①②得d2=|PF2|,故d1=d2,从而两条准线重合.
∴
3
3
3
1
32
2
ee
c
a
c.故选(C).
解法2由椭圆定义得|PF1|+|PF2|=2a,又|PF1|=e|PF2|,
∴|PF2|(1+e)=2a,………①
又由抛物线定义得|PF2|=x0+3c,即x0=|PF2|-3c,…………………
②
由椭圆定义得|PF2|=a-ex0,………………………………………③
由②③得|PF2|=a-e|PF2|+3ec,即|PF2|(1+e)=a+3ec,…………
④
由①④得2a=a+3ec,解得
3
3
e,故选(C).
点评结合椭圆、抛物线的定义,并充分运用焦半径是解答本题的基本思想.
例2设椭圆E:b2x2+a2y2=a2b2(a>b>0),的左、右焦点分别为F1,F2,右顶
点为A,如果点M为椭圆E上的任意一点,且|MF1|·|MF2|的最小值为2
4
3
a.
(1)求椭圆的离心率e;
(2)设双曲线Q:是以椭圆E的焦点为顶点,顶点为焦点,且在第一象限内任
取Q上一点P,试问是否存在常数λ(λ>0),使得∠PAF1=λ∠PF1A成立?试证明
你的结论.
分析对于(1)可利用焦半径公式直接求解.而(2)是一探索型的命题,解题
应注重探索.由于在解析几何中对角的问题的求解,往往要主动联想到斜率.而∠
PF1A显然是一锐角,又易知∠PAF1是(0,120o)内的角,且90o是斜率不存在的角.于
是,抓住90o这一特殊角试探,可得解法1,若注重斜率的研究,考查所两角差的
正切,可得解法2;若转变角的角度来观察,将∠PF1A变为∠PNF1,使∠PAF1变成
△PNA的外角,可得解法3;若考查角平分线的性质可得解法4;若从图像与所求式
的特点分析得知,所求的λ必须是大于1的正数,从常规看来可以猜想到它可能是
二倍角或三倍角的关系.由此先探索一下二倍角的情形,考查角平分线定理,可得
解法5;若是考查∠PF1A与∠PAF1的图形位置,直接解三角形PAF1,可得到解法6.
(1)解设M(x0,y0),由椭圆的焦半径定义得
|MF1|=a+ex0,|MF2|=a-ex0,|MF1|·|MF2|=(a+ex0)(a-ex0)=a2-
e2x0
2,
∵|MF1|·|MF2|的最小值为2
4
3
a,且|x0|≤a,
∴a2-e2x0
2≥a2-e2a2=2
4
3
a,解得
2
1
e.
(2)解法1由题意得双曲线的离心率e=2,且双曲线的实半轴长为c,半
焦距为2c,故设双曲线Q的方程为
1
32
2
2
2
c
y
c
x
,
假设存在适合题意的常数λ(λ>0),
①考虑特殊情形的λ值.当PA⊥x轴时,点P的横坐标为2c,
从而点P的纵坐标为y=3c,而|AF1|=3c,
∴△PAF1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即∠PAF1=
2
,∠PF1A=
4
,
从而可得λ=2.
②PA不与x轴垂直时,则要证∠PAF1=2∠PF1A成立即可.
由于点P(x1,y1)在第一象限内,故PF1,PA的斜率均存在,从而,有
APF
cx
y
k
PF1
1
1tan
1
,
1
1
1tan
2
PAF
cx
y
k
PA
,
且有))((3
11
2
1
cxcxy,…………※
又∵
2
1
2
1
11
2
1)(
)(2
1
2
2tan
1
1
ycx
ycx
k
k
APF
PF
PF
,
将※代入得
PA
k
cx
y
ycx
ycx
APF
2
)(
)(2
2tan
1
1
2
1
2
1
11
1
,
由此可得tan2∠PF1A=tan∠PAF1,
∵P在第一象限,A(2c,0),∴)
3
2
,
2
()
2
,0(
1
PAF,
又∵∠PF1A为锐角,于是,由正切函数的单调性得2∠PF1A=∠PAF1.
综合上述得,当λ=2时,双曲线在第一象限内所有点均有∠PAF1=2∠PF1A
成立.
解法2由题意得双曲线的离心率e=2,且双曲线的实半轴长为c,半焦距为2c,
故设双曲线Q的方程为
1
32
2
2
2
c
y
c
x
,
由于点P(x1,y1)在第一象限内,故PF1,PA的斜率均存在.且∠PF1A为锐角.
又∵))((3
11
2
1
cxcxy,……………………………………………………※
设∠PF1A=β,则,tan
1
1
1cx
y
k
PF
设∠PAF1=λβ,λβ≠90o时,则tan(λβ)
cx
y
k
PA2
1
1
,
而tan(λβ-β)
tan)tan(1
tan)tan(
))(
2
(1
2
1
1
1
1
1
1
1
1
cx
y
cx
y
cx
y
cx
y
2
1
2
1
2
1
11
2
)2(
yccxx
cxy
))((3))(2(
)2(
1111
11
cxcxcxcx
cxy
)()2)((
)2(
1
1
11
11
cx
y
xccx
cxy
.
∴tan(λβ-β)=tanβ.
∵∠PF1A=β为锐角,又∠PAF1=λβ∈)
3
2
,0(
,∴tan(λβ-β)=tanβ>
0,故λβ-β是锐角,
由正切函数的单调性得λ=2.
显然,当λβ=90o时亦成立.
故存在λ=2,使得双曲线在第一象限内所有点均有2∠PF1A=∠PAF1成立.
解法3由上述①,得λ=2,设P′是射线PA上的一点,其横坐标为x0(x0>
c),
在x轴上取一点N(2x0+c,0),使△P′F1N为等腰三角形,
∴∠P′F1N=∠P′NF1.故当∠P′AF1=2∠P′F1A时,
有∠P′AF1=2∠P′NA,
从而∠AP′N=∠P′NA,则|AN|=|AP′|,
又A(2c,0),于是|AN|=|AP′|=2x0-c.
P
F
1
F
2
y
x
O
N
D
A
H
过P′作P′H垂直于准线l于H,如图9-5.
则|P′H|=x0-c
2
1
.故
2
2
||
||
0
0
c
x
cx
HP
AP
=2=e.
故点P′是双曲线上的点,且与P重合.
由x0>c的任意性得,当λ=2时,双曲线在第一象限内所有点均有2∠PF1A=
∠PAF1成立.
解法4由题意得,设点P(x1,y1),
∵点P是双曲线在第一象限内的点,又A(2c,0)是一焦点,
∴|AP|=2x1-c,|AF1|=3c,设AD为∠F1AP的平分线,………※
由角平分线性质及定比分点公式,得
222
)32(
2
3
1
2
3
1
11
1
1
1
c
cx
xcxc
cx
c
x
cx
c
c
x
D
,
由此可得,点D在双曲线的右准线上,从而可得准线是AF1的中垂线,
故△AF1D为等腰三角形,且∠PF1A=∠DAF1,
又由※得∠PAF1=2∠PAD=2∠DAF1,
∴∠PAF1=2∠PF1A,故λ=2.
解法5由题意得,设点P(x1,y1),因为点P是双曲线在第一象限内的点,
又A(2c,0)是一焦点,于是,有|AP|=2x1-c,|AF1|=3c,
|PF1|2=(x1+c)2+y1
2=x1
2+2x1c+c2+3x1
2-3c2=4x1
2+2x1c-2
c2,
在△APF1中
有
2
1
2
1
2
1
2
1
2
1
2
1
22432
)2(2249
cos
ccxxc
cxccxxc
F
)2(2
))(2(26
)(6
1
1
11
1
cx
cx
cxcxc
cxc
,
)2(32
)224()2(9
cos
1
2
1
2
1
2
1
2
cxc
ccxxcxc
A
cx
xc
cxc
cxc
1
1
1
1
2
2
)2(32
)2(6
,
于是,有2(
)2(2
1
1
cx
cx
)2-1=
cx
xc
1
1
2
2
,
即2(cos∠F1)2-1=cos2∠F1=cos∠A,
∵∠A、∠F1是△APF1中的内角,且∠F1是锐角,故有2∠F1=∠A,
图9-5
即∠PAF1=2∠PNF1,
所以λ=2时,能使得双曲线在第一象限内所有点均有∠PAF1=2∠PF1A.
解法6设点P(x1,y1)是双曲线第一象限的点.∵A(2c,0),F1(-c,0),
连AP,F1P,如图9-5.
由双曲线的焦半径定义得|AP|=2x1-c,
又设点N是点F1关于直线x=x1的对称点,
则有|PF1|=|PN|,且N(2x1+c,0),从而∠PF1N=∠PNF1.
又|AN|=2x1+c-2c=2x1-c=|AP|,∠APN=∠PNF1.
由此可得∠F1AP=2∠PNF1,
即∠F1AP=2∠PNF1=2∠PF1N,所以λ=2.
故存在λ=2,使得双曲线在第一象限内所有点均有2∠PF1A=∠PAF1成立.
点评对于(1),利用焦半径公式求解是解题的常规方法;对于(2),方法1、先
由特殊情形探求出λ的值,然后再证明它对一般的情形也成立,这种方法是解决有
关探索性问题的常用方法;方法2巧用了斜率与正切函数的性质直接求得λ;方法
6与方法3、思维独到,都是通过变换角,把∠PF1N变为∠PNF1,利用三角形的内
角外角的关系,发现到|AN|=|AP|,从而也就发现了相应的解法.且解法3与解
法6是不同,解法6事先不知道λ的值是2,它具有探索性.而解法3是先知道λ
的值,后推证P点在双曲线上,它是具有目的的推证.解法4,具有猜想性,是我
们分析问题时常用的一种思想方法;解法5,注重对两角所在的三角形的探索,坚
定不移地解三角形PAF1,抓住了问题的本质特征分析,这种方法也是使问题获得巧
解的常用一种思想方法.
例3已知抛物线y2=2Px的焦点弦AB被焦点分成长度为m、n的两段,
求证:
Pnm
211
.
证明设A、B在该抛物线的准线上的射影为C、D,连AD交x轴与E,
如图9-6.由抛物线的焦半径的定义得|AC|=|AF|=m,|BD|=|BF|=n,
由相似三角形性质知
||
||
||
||
AB
AF
BD
EF
,∴
nm
mn
EF
||,
同理
nm
mn
EH
||,故|EF|=|EH|,即E与O重合.
故A、O、D三点共线.同理B、O、C三点共线.
∴|EF|+|EH|=P=
nm
mn
2,
y
x
l
O
A
B
D
N
C
M
H
F
故
Pnm
211
.图9-6
点评本题有一个特殊的几何模型,即直角梯形ABCD.由此还可发现许多有用
的结论:
①∠CFD=90o;
②∠CAB的平分线与∠DBA的平分线交于一点N,则NA、NB为抛物线的切线,
且∠ANB=90o;
③在准线上任取一点向抛物线引两条切线,则两切线互相垂直;
④若M为AB中点,则NM被抛物线平分;
⑤若A(x1,y1),B(x2,y2),则|AB|=||
2
1
21
yy
P
,当AB⊥x轴时,|AB|=2
P;
⑥以AB为直径的圆与抛物线的准线相切;
⑦NF⊥AB;y1y2=-P2;….
本文发布于:2022-11-16 09:10:4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3031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