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仙楼山

更新时间:2022-11-12 06:51:23 阅读: 评论:0

懂优才的培训-什么什么道


2022年11月12日发(作者:成熟有深度的网名)

1

第十讲武夷书院文化

陈国代

引言:

中国教育史上,曾经出现过由民间创办的教学机构——书院,它

别于官学,高于蒙学,是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书

院之名始于唐代,是指朝廷收藏、校勘图书的地方。作为教育机构的

书院,起源于私人讲学。私人讲学分为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其高级

阶段就是以书院教育为主要的表现形式。宋代书院教育已经普及,形

成了书院制度,以相对灵活的教育方式,培养人才,弥补官办教育机

构的不足。书院教育,发展于宋元,兴盛于明清,终结于清末。其特

点在于它是既独立于官学之外的学校制度,又是与教育密切结合的学

术研究机构,在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文所言武夷书院,是指闽西北地区武夷山下的南平、顺昌、邵

武、光泽、武夷山、浦城、松溪、政和、建瓯、建阳(尤溪、沙县、

永安、将乐、泰宁、建宁)等地的古代书院的总称,而不是南宋理学

家、教育家朱熹创办的武夷精舍的官方称呼。武夷山下书院历经唐、

五代、宋、元、明、清,已有千余年的漫长历史,在方志里存留名称

者尚有180余所,数量上超过官办的州学(府学、军学)、县学的总

和,在闽北乃至中国教育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持续了千余年的书院教育,既有物质性的场馆设置、图书文献和

学田,也有意识形态的组织机构、规章制度、教学方法和学术流派,

2

形成了独特的书院文化。书院文化,是书院创建者、管理者与受学者

在书院发展历程中通过传承与不断创新而形成的有别于其他社会群

体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的独特精神成果的总和。书院文

化对中国学术思想、文化教育的贡献巨大,影响深远。要谈中国教育

史,要研究中国的教育制度,要研究福建区域文化,研究武夷文化,

不能不关注武夷山下的古代书院的发展史及其潜藏的文化意义。在当

今社会提倡多渠道办学的情势下,有必要对武夷山下古代书院进行梳

理与研究,为现代办学提供借鉴之经验。

一、武夷书院的产生背景与发展脉络

(一)武夷书院产生的背景

1、自然环境与武夷书院

武夷山脉位于中国东南部闽、赣两省之间,山脉走向呈东北——

西南方向展布,大致与海岸线相平行,其东南缘与鹫峰山、玳瑁山西

北缘相交,北接浙江仙霞岭,南临广东九连山,长达530公里,是闽

赣两省的界山,其雄伟高大,也是福建西北部重要的天然屏障。武夷

山脉属于新华夏地质构造单元,南岭山系的支脉,其地貌原属于闽赣

丘陵地的中山、低山、高丘、低丘的丘陵类型,山势呈西北高、东南

低,向东南端倾斜,山高谷深,溪流密布,具有平原、丘陵、山地、

盆谷等多种地貌,土壤种类多,土质肥沃,森林植被茂密,适合动植

物生长和人类生活。

武夷山脉福建一侧,通常叫武夷山下,其范围包括建宁府管辖的

建安、瓯宁、政和、松溪、浦城、崇安、建阳,延平府管辖的南平、

3

顺昌、尤溪、沙县、永安、将乐,邵武府管辖的邵武、光泽、泰宁、

建宁,以及汀州管辖的长汀、宁化、清流、明溪、连城、上杭、武平

等地,古代交通不便,因而相对封闭,形成显著的区域性特征。早期

是个高山阻隔,远离中原,以农耕为主的山国,是个经济发展的落后

区,长期以来生产力水平较中原低下,降至商代末年,才开始向青铜

器时代过渡。秦汉以前,此处地广人稀,居民为闽越族。秦统一中国,

属所设闽中郡管辖。直至西汉,仍“限以高山,人迹罕至,车道不通,

天地所以隔于内也。”(《汉书·严助传》)此后,福建经济逐步进入开

发时期,而社会却保持相对稳定,三国孙吴时期、两晋时期、南朝时

期,北方汉人四次大规模入闽。北方汉民多次入闽,或为避乱而来,

或为随军而来,或为逃户,或为流放者及罪犯,或为农民起义军余部,

或为仕宦以及宗教徒。(唐文基《福建古代经济史》第71—81页)入

闽的官吏、名流、军官、士兵、士族、豪强、农民、佃农、部曲、逃

户等,改变了社会成员的成分构成比,而迁居者往往聚族而居,有的

投靠大姓豪门,形成新型的社会组织,外来者与土著人为生存与发展,

必然要经历长期的摩擦与融合过程,必然要从土地的占有与劳动技能

的改变入手,于是南来的生产技术的使用,改变了闽地原来的落后的

生产状态,使得经济得到发展。经济的发展,成为社会发展的基础。

社会进步关键在于人才,而人才的涌现,关键在于教育,于是私塾教

育成为最初的选择。就区域文化而言,南方文化起步晚,与北方相比,

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南朝、隋唐以来,虽然不断发展,许多地方改变

了文化贫困面貌,但还难以与北方相抗衡。宋代,闽地仍然是个生活

4

稳定区,不断增加的人口,对文化知识的需求,促成教育机构的设立

与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书院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因而在

文化方面有了巨大的发展。

延平人黄裳为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壬戌科状元,曾撰文说:

“闽中山水之聚,水甘而山秀,居民之域,旗剑排空,人天在鉴,能

使过者皆欲寓焉。气象之中,含蓄奇秀,堙郁而未发者,不知其几千

岁。盖自唐德宗以前,未常举进士,其后虽有欧阳詹、徐寅辈相次而

出,特以文辞稍闻于天下,未有华显者,又二百余年矣……自有宋,

闽中之士始大振发。”(《演山集》卷19《送黄教授序》)可以说,宋

代闽地涌现出大批知识分子,文化迅猛崛起,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文化

昌盛景观。

2、文化环境与武夷书院

据考古证实,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就有人类在武夷山一带活动。

新石器时代,人类活动的遗迹几乎遍及山脉各县市。中原商周时期,

武夷山古闽族先民已初步形成并进入青铜时代,留下古老奇特的架壑

船棺。西汉初,闽越国的建立,揭开福建社会发展的新篇章,经济和

文化迅速发展,国势日益强盛,先后在浦城、崇安、建阳、邵武建军

事城堡,并在城村建筑王城。汉武帝派兵灭闽越国以后,朝廷把武夷

君列入郊祀盛典。由于山高路远,交通不便,武夷山南缘地带成了中

原名门望族躲避战乱的理想之地,出现“东晋南渡,衣冠士族多萃此

地”的状况。(《资治通鉴》卷113)有权势的移民集团,成为有经济

实力和政治势力的地主阶级,形成新的文化氛围。武夷山在唐代被朝

5

廷封为名山大川之一,成为官吏、文人游赏与歌咏的对象。随着历史

的发展,地处东南的闽越地,成为北方氏族南迁的落脚点,西晋至唐

末,由于战乱,中原士民不得不背井离乡,渡江南迁,武夷山脉成为

他们的主要聚居地。他们带来中原先进的技术与文化,推动武夷山地

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北方汉民移民进入闽地,特别是唐末王潮、王

审知率兵民大规模入闽,成为福建历史上最大的移民潮,对福建整个

社会影响特别巨大。除了大规模、有组织的移民,一些官宦人家看中

闽地真山水,择地定居,繁衍后代,成为移民中不能忽视的现象,也

成为闽北教育发展史上最值得关注的力量。唐末五代因中原战乱而加

速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经济重心南移,一方面使中原地区先进的农

业手工业生产技艺迅速传入福建,另一方面又由于北方人口陆续涌进

福建,使得福建人口迅速增加。降至宋代,终于形成了人口对耕地的

巨大的压力,开垦山地,围垦滩涂,兴修水利,改进耕作,调整种植,

促进福建经济获得全面发展,社会相对稳定,为文化教育的发展提供

机会,也为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南宋时期,全国政治、

经济、文化重心南移,福建与浙江、江西、安徽成为文教兴盛、人文

荟萃之地。据统计,宋代福建登进士第者计7600多人,(卢美松《闽

中稽古》,2002年厦门大学出版社,第279页)两宋福建为官人数124

人,为两浙的半数而高于江西三分之一,其中最高层次的人才——宰

相有建州的章得象、陈升之、吴充、章惇和邵武军的李纲、黄潜善,

正好占两宋福建路宰相总数的三分之一。(程民生《宋代地域文化》,

1997年河南大学出版社,第131—144页)特别是理学南传,杨时、

6

游酢、朱熹等理学家开坛讲学,使闽北成为文化教育的突显区,推动

了书院的蓬勃发展,使得文化普及,尊重知识,崇尚儒术,士人数量

相当可观,而居民整体文化素质提高,能歌善词者不乏其人。南宋后

期祝穆撰《宋本方舆胜览》地理总志记载:“昭武(即邵武)人喜以

儒术相高,是为儒雅之俗;里人获荐、登第则厚赆庆贺,是为乐善之

俗……弦诵之声相闻”。又建州“家有《诗》《书》,户藏法律……家

有伊洛之书……俗如邹鲁之国,文物蔼然。”

3、造纸印刷与武夷书院

福建造纸自唐代始,而刻书印刷业则始于五代。至宋,造纸与印

书业的有机结合,使闽北手工业、商业进入黄金时代。“闽中造纸印

书,宋时称盛。”(叶德辉《书林漫话》卷2)这种兴盛,得益于闽北

各地盛产竹子的优越自然条件与手工造纸的技术基础。建阳麻沙与崇

化,为建阳刻书业集中地,是福建的出版中心,所产图书称建本图书,

成为书院教材、参考书的直接来源,许多学者的学术研究成果也由麻

沙书坊刻印出版发行。朱熹说“建阳版本书籍行四方者,无远不至。”

(《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78《建宁府建阳县学藏书记》)闽北刻

书业的繁荣反过来又促成周边书院的发展。建本图书业持续发展到明

清,始终与书院保持互利双赢的关系。

(二)武夷书院发展的脉络

武夷书院是武夷山成为文化名山的主要构成之一。书院的创办者

大多数为宋至清的名贤,就读生中不少人成为历代的名臣高士。书院

主要分布于武夷山风景区及相邻的建阳境内,仅武夷山风景区九曲溪

7

两岸,有记载的书院遗址就有35处,多数建筑物已倾圮,仅存有遗

址或墙基残垣,(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武夷山志》,2004年

方志出版社,第287、397—399页)但给研究者留下了素材与线索。

1、唐五代(618—961)书院的萌芽期

唐末五代初,王审知治闽,保境安民,发展经济,重视文教,广

设学校,但在闽北,官办学校较少,多数学校为私学性质,层次也较

低。私塾可以遍布城乡,所承担的教育,属于十五岁之前的小学教育。

此外,还有地方义学和社学,一起承担了教学任务。

武夷山下的闽北,唐代时就有书院,(《武夷山市志》,第831页)

但未出现具规模有影响的书院教育,这种现象延续到五代时期。见载

于地方史志书,注明为唐代设置的书院,全国有十七所,其中福建有

漳州的松州书院和建阳的鳌峰书院。(毛礼锐、沈灌群《中国教育通

史》,1987年山东教育出版社,第48—49页)三百多年中,武夷山

下只有两所私立学校被后人津津乐道,一所是初创于唐僖宗乾符年间

的建阳莒口之鳌峰书院,一所是创建于五代时期的邵武禾坪之和平书

院。严格地说,这两所书院,属于家塾性质,为族中子弟就读之所。

处于萌芽期的书院,多以大家族居留地为诞生地,因地因事而命

名,规模较小,也未普及,所承担的教育,可能兼容了朱熹所说的小

学、大学阶段的教育任务。

2、两宋(960—1297)书院发展成熟期

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政治、经济、

学术思想和文化教育发生了许多明显的变化。统治者倾向于文官治

8

国、治军,特别是宋太宗确立“兴文教,抑武事”(李焘《续资治通

鉴长编》卷18)的治国策略,促成文教事业的发展。两宋时期,福

建共有州县学约56所,大部分设立于北宋年间,到南宋中叶已趋于

完善。(徐晓望《福建通史·宋元卷》,2006年福建人民出版社,第

361页)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建州浦城县学生,隶籍者至千余

人,为一路最,县丞徐秉哲特迁一官。(《宋史》卷157《志》110)

建州州学在宋徽宗政和四年(1114年)学生多达1300多人,(《宋会

要·崇儒》2之24)但官办学校,总是要受制度、场馆、师资、经费

的影响,每年招生数量有限,远远不能满足中下层的社会人群对求知

的要求,于是诞生了私立的书院教育,以弥补官学教育的不足。

北宋时期,书院有初步发展,至于南宋,书院发展进入繁荣期,

各地的书院数量有了巨大的变化,据黄忠鑫先生《宋代福建书院的地

域分布》言,建宁府34所,南剑州、邵武军各8所,而笔者统计武

夷山下的宋代书院总量达到60所。南宋朱熹在武夷山下亲自创建了

寒泉精舍、云谷晦庵草堂、武夷精舍、考亭沧洲精舍,作为讲学、著

述之所,招收生徒不局限于族中子弟,而是对闽浙赣苏皖湘川蜀等地

的学子开放大门,故能形成考亭学派。其门生所建书院数量不少,如

蔡元定创建西山精舍、庐峰书院,刘爚创建云庄书院,叶味道创办溪

山精舍,黄榦创办潭溪书院等等,是武夷书院发展成熟的标志。

3、元代(1271—1368)书院发展衰减期

元朝初期与后期,由于战争和汉族反对蒙古族统治等原因,民间

教育也深受影响,武夷书院经历曲折的发展过程,发展速度明显减缓,

9

大致属于衰减期。此期所建书院锐减,只新增加3所,如熊禾于宋亡

后在武夷山中建洪源书院,刘炳之孙刘应李在建阳西山之麓创办化龙

书院,光泽县儒士龚永、刘廉以同订《尚书解》进,元至正二十二年

(1363年)得旨特建崇仁书院于县北崇仁,但影响度不如南宋时期

的书院。

4、明代(1368—1644)书院发展复兴期

到了明代,朝廷废除元代苛政,招集流亡,减轻赋税,纾解民困,

经济恢复发展,社会逐步稳定,政府劝农兴学,教育事业又发生了良

性改变,科举的再度兴起,官学得到巩固与发展,而城乡也新建了一

批书院,可以说武夷山下书院教育进入复兴期。如建阳将口建崇文书

院、建阳莒口建西铭书院;浦城仙楼山建紫阳书院;顺昌县城中建六

贤书院;嘉靖六年,南平府学旁建养正书院;明嘉靖二十六年郡守范

来贤于南平县学西侧建四贤书院;明正德十五年,邵武建福山书院、

矩墨书院、白渚书院,嘉靖二十一年建崇贤书院、养正书院;万历三

十一年建九曲书院等。

明季书院发展轨迹,大致可分为:明初书院的凋敝和初步发展,

明朝中叶书院的普及,明朝后期书院的继续发展和衰落。

5、清代(1644—1911)书院发展与终结

有清一代,闽北书院发展势头更健,所建书院的数量达到90所。

如建阳莒口茶埠双井集贤书院、莒口街尾豫章书院,顺昌富屯都文献

书院、梅岐里岐山书院、洋口龙山书院、高阳凤山书院、谢屯红山书

院,南平峡阳屏山书院、樟湖印山书院、溪口九峰岩书院、麟经蔚文

10

书院,政和的兴贤书院、丹桂书院、崇仁书院、东皋书院、政和书院、

熊山书院、集义书院、元峰书院、西垣书院、连萼书院、临江书院、

梧峰书院,等等,皆为清代不同时期所建。

清初百业待兴,书院凋敝。康熙时期,书院得到恢复和发展。清

朝中期,书院进入兴盛期,如雍正时期,书院政策转变,全国遍立正

音书院,又将府、州、县、卫儒学全部改称学院;乾隆元年五月三十

日谕旨规定:“凡书院之长,必选经明行修足为多士模范者,以礼聘

请。负笈生徒,必择乡里秀异沉潜学问者肄业其中;其恃才放诞佻达

不羁之士,不得入书院中。”这一诏颁,振作学界,使得全国书院有

了大发展,形成新的书院特点,聘用名师讲学,奖励优等生,促成科

举的兴盛。清朝后期,即嘉道咸时期,存在不同类型的书院,但书院

发展进入衰落期,到了同光时期,书院有短暂复兴,经历戊戌变法,

光绪帝下诏废除科举,兴办新学,改书院为学堂,如光绪二十九年

(1903年)南平的道南书院改为延平中学堂,光绪三十三年建阳的

集贤书院改为“第二国民学校”,实行西化教育。于是书院名称得以

废止,书院的教育功能也逐渐消亡。

上述所列,可以反映出武夷山下的古代书院发展的脉络。追溯古

代教育发展的历史可以知道,全国各地的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不均

衡,中原地区较发达,而福建书院多始于五代,迄至宋代达到高潮。

由于战争等重要历史事件的影响,北方大族南迁福建北部地区,将办

学教育子弟的理念带入闽北。唐代书院,大多是私人读书治学的地方,

还没有形成真正的教育机构,真正具有聚徒讲学性质的书院,起源于

11

庐山白鹿洞书院的前身——北宋的庐山国学。北宋建国初期,国家统

一,但还没有充足的力量来兴办学校,在广大士子“无所于学”的背

景下,私人书院应运而生。这是庐山国学产生的历史大背景。同样,

宋初武夷山下的私人书院也有同样的历史背景,最初多是家塾式的个

人或族人读书治学之所,后来逐渐发展成以讲学为主的书院。虽然没

有发展成为称雄天下的规模,但在僻远的武夷山下,已是率先吹起儒

学教育的劲风。宋代,武夷山下的书院与全国书院几乎是同步进行,

它顺应了封建社会以儒立国,以道觉民,尊孔重儒,把教育摆在崇高

的地位的发展潮流。元代,北方少数民族统治国家数十年,统治者虽

然相当重视文化教育事业,政府奖励学校和书院的建设,巩固了武夷

山下原有书院的教育基础,但书院建设却没有在数量上有大变化,与

南宋时期书院蓬勃发展构成强烈的对比。明初,政府重视官学,提倡

科举取士,不重视书院建设,但后来武夷山下各地还是陆续建设了一

批书院。清初,统治者对书院采取了压制的政策,到了雍正朝才令各

省会设书院,属官办性质,如大量的正音书院,就是当时政策的产物,

虽然增加了书院的数量,却很快淡出教化的舞台。

(三)武夷书院的数量与类型

在教育史上,书院的名称还有精舍、草堂、书堂、学舍、书斋

等等。判断古代书院,不能单看名称,而应看实质,即私人或公众创

建,藏书与教育结合,并高于蒙学等等。

武夷山下的古代书院,据各地方县志及相关文献记载,至今仍

有具体名称可考者188所,其中建阳30所、建瓯28所、邵武20所、

12

政和16所、永安14所、浦城12所、南平11所、崇安8所、顺昌和

松溪及将乐各7所、尤溪和泰宁各6所、光泽和沙县及建宁各5所。

这些书院与私塾、社学、义学、县学、州学、府学一同构成城乡书院

教育网,为地方文化教育服务。

建阳古代书院有:鳌峰书院、廌山书院、瑞樟书院、考亭书院、

庐峰书院、霄峰书院、同文书院、寒泉精舍、云谷书院、西山书院、

云庄书院、九峰书院、环峰书院、潭溪书院、溪山书院、横渠书院、

化龙书院、崇文书院、西铭书院、会文书院、景贤书院、奎五书院、

招贤书院、集贤书院、培风书院、豫章书院、晓山书院、西澜书院、

梨溪书院、毓斌书院,(建阳市志编委会《建阳市志》,北京,群众出

版社,1994年,第687页)可谓书院林立。南宋时期有书院17所,

元明清城乡书院发展到28所。(《建阳县志》,第685页)称建阳是古

代闽北历史文明的摇篮之一不为过。在建阳莒口境内,古代书院、精

舍遗址就有鳌峰书院、庐峰书院、云谷书院、潭溪书院、溪山书院、

云庄书院、西山书院、寒泉精舍、化龙书院、集贤书院、豫章书院、

龙湖书院以及大明堂、三贤祠等。(《莒口镇志》,第502—514页)

建瓯古代简称芝城,是历史上的建州故地,从东汉建安初(196

年)设立建安县,至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为历代郡县州府治所,

是闽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兴学立制,始于唐观察使常衮。

宋朝以来,建瓯城乡有29所书院,供生童读书、进修之用。城区有

建安书院、建溪书院、登瀛书院、汇沙书院、锦屏书院、兴贤书院、

屏山书院、崇正书院,(建瓯县志编委会《建瓯县志》,北京,中华书

13

局,1994年,第747—749页)城外有城南的环溪精舍,乡间有小桥

镇阳泽龙池养蒙书院、东峰紫芝书院、东游紫云书院、北津梅岩屏山

书院,以及沙溪书院、右文书院、玉溪书院、迪溪书院、鹤汀书院、

聚英书院、岐山书院、凤山书院、龙山书院、屯山书院、蔼吉书院、

莲峰书院、正音书院,以及西澜书院、梨溪书院、毓斌书院等(后三

所与建阳重)(民国《建瓯县志》P515—518)。清末,部分书院改设

学堂,如建瓯一中的前身便是“建溪书院”。

邵武地处福建、江西两省六县交接处,是闽西北的交通枢纽和

物质集散地,三国吴永安三年(260年)置昭武县后就有乡学,五代

创设书院,至南宋时书院兴盛。古代书院可考者有20所:和平书院、

北胜书院、樵溪书院、蒙谷书院、漱玉书院、东林书院、南溪书院、

龙源书院、武阳书院、台溪精舍、矩墨书院、白渚书院、养正书院、

福山书院、崇贤书院、孤山书院、邵阳精舍、九曲书院、正音书院、

樵川书院。(邵武市志编委会《邵武市志》,北京,群众出版社,1993

年,第961—963页)

政和设县后,朱松率先办书院于正拜山下以教俊秀者。明末创

办一所,清代发展为十五所,降至光绪三十四年,全县有星溪书院、

云根书院、翔凤书院、正音书院、兴贤书院、丹桂书院、崇仁书院、

东皋书院、政和书院、熊山书院、集义书院、元峰书院、西垣书院、

连萼书院、临江书院、梧峰书院等16所古代书院。(政和县志编委会

《政和县志》,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611—612页)

浦城书院始于北宋治平、熙宁年间,至清末,可考者12所,即

14

安节书院、西山精舍、西山书院、紫阳书院、南浦书院、富沙书院、

青藜书院、正学书院、徐渊书院、南溪书院、图南书院、正音书院。

其中建于越王山麓的南浦书院在清乾隆、嘉庆年间为福建规模最大的

书院。(浦城县志编委会《浦城县志》,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

第948—950页)

南平为宋代南剑州,北宋天圣二年(1024年)郡守曹修古在西

山创建南剑州学,开全国州学之先。熙宁间创建剑浦县学。至南宋,

理学重心南移,私人创办书院,官员赞助,官府划取义学田租兴办,

也有士绅捐建,书院因之兴盛。古代书院可考者有11所:延平书院、

道南书院、九龙书院、养正书院、豫章书院、四贤书院、印山书院、

蔚文书院、九峰岩书院、峡阳屏山书院、凤池游定夫书院。延平书院

由郡守陈宓于南宋嘉定二年(1209年)在城南九峰山麓仿白鹿洞书

院规式创建,聘请名儒蔡念成为院长,请李燔定学规,陈宓捐俸银买

田助学,真德秀后来曾登坛讲学,形成四方名士云集的局面。(南平

市志编委会《南平市志》,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1252—1255

页)

崇安(今武夷山市)古代书院有8所:屏山书院、兴贤书院、武

夷书院、九峰书院、洪源书院、见罗书院、云寮书院、文定书院。五

夫位于武夷山市城东南部,距城区百里,地处崇山峻岭之中,后唐金

吾将军刘翔看中此地之胜,携家迁居于此,刘氏家族在此繁衍成为大

家族,在两宋时期,刘氏宗族出现三忠一文。南宋建炎四年(1130

年),刘子翚归隐五夫,掌管刘氏家塾——六经堂,聘请刘勉之、胡

15

宪以教子弟,刘珙、刘瑺、刘玶、刘懋、朱熹、黄子衡、黄铢、魏掞

之、方耒、李从礼、方士繇、欧阳光祖等人在此就读,有刘珙和朱熹

先后登进士第,名声大振。六经堂是屏山书院的前身,淳祐二年(1242

年)钦建为书院,为三进,内设杏坛、书庑、六经堂、书斋、书坊及

膳厅、伙房,由县署直接管理,并指派一名山长管理院务,废于清光

绪年间。(武夷山市志编委会《武夷山市志》,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1994年,第831—832页)

顺昌教育管理始于宋建隆元年,推举有德义者担任教谕、主持

教育之事。宋至清,教育均沿袭科举制度。而县中书院降至明清方有

所建,且数量不多,如二贤书院(双峰书院)、华阳书院、文献书院、

岐山书院、龙山书院、凤山书院、红山书院。(顺昌县志编委会《顺

昌县志》,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4年,第621—622页)

松溪于北宋开宝八年始建县学,南宋宝庆三年(1227年)邑人

首建湛卢书院,清朝雍正间在城南石壁庵建正音书院,在乡间建渭田

琢玉书院、郑墩建溪书院、大布仁泽书院、花桥兴文书院、茶平宾兴

书院。(松溪县志编委会《松溪县志》,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4

年,第546—548页)

光泽古代书院,主要有云岩书院、崇仁书院、月山书院、正音

书院、紫阳书院,(光泽县志编委会《光泽县志》,北京,群众出版社,

1994年,第370—371页)以及西山精舍、杭川书院七所。

尤溪古代书院主要有南溪书院、开山书院、正学书院、镇山书

院、荆川书院、天池书院六所。(民国《尤溪县志》P10—113、尤溪

16

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尤溪县志》1989年)

沙县古代书院主要有:凤岗书院、了斋书院、豫章书院、道南

书院、梅岗书院等五所。(沙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编《沙县志》1992年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永安古代书院:师古堂、平川书舍、栟榈书院、云龙书院、龙

江书院、纹山书院、紫阳书院、鳞隐斋、凌云斋、皆山书屋、西园斋、

燕江书院、燕阳书院、燕南书院等。(永安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永

安市志》,1994年中华书局出版)

将乐古代书院主要有:龟山书院、正学书院、正音书院、云梯

书院、溪南书院、万安书院、莲溪书院等七所。(将乐县地方志编纂

委员会编《将乐县志》,北京:方志出版社,1998年)

泰宁古代书院主要有:南谷书院、翠云岩书院、三贤书院、正

音书院、杉阳书院、毓秀书院等六所。(泰宁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泰宁县志》,1993年群众出版社出版)

建宁古代书院主要有:云谷书院、濉溪书院、东山书院、濉川

书院、登高书院等五所。(福建省建宁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建宁

县志》,北京:新华出版社,1995年)

上述各县市书院共有188所,按朝代划分,大致为唐五代2所,

两宋60所,元代3所,明代33所,清代90所。(参见附表1)书院

的设立,为贫寒者提供了就读的场所,因此深受大众欢迎而能持久发

展。就武夷山下的大量书院的名称来看,多倾向于对理学家的景仰与

崇拜,实际上也就延续了新儒学在武夷山下的传播。理学重心南移,

17

闽学在朱熹及其追随者的实践中不断强盛起来,书院的创办,南宋进

入兴盛期,元代是衰减期,明代是复兴期,清代是普及期,民国是衰

亡期,书院走过曲折的历史,正反映了理学的命途多舛。建阳是南宋

朱熹、蔡元定、刘爚、黄榦、叶味道、游九言、熊禾等七贤过化之乡,

教育事业相当发达,书院分布于城乡。建瓯是武夷山下教育发达县,

自宋以来,城乡皆有书院,供生童读书、进修之用。政和从北宋宣和

五年由朱松首创书院始,至清朝光绪三十四年,全县有16所书院,

成为武夷山下建院办学的后起之秀。

武夷书院大致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书院和宗族密切结合,合

族创办与维持,如建阳蔡氏、熊氏、游氏,崇安刘氏、胡氏、翁氏,

浦城杨氏、张氏、黄氏、陈氏,邵武黄氏、上官氏等等,由族中儒者

主持管理,专收族中子弟,如早期的和平书院、鳌峰书院;第二类书

院以著名学者创办、主持、讲学,开放招生,如云根书院、屏山书院、

武夷精舍、沧洲精舍;第三类书院是生员和士绅际会读书之所。

个人或家族捐助创建书院以利家族子弟接受教育,管理灵活,规

模有限,资金有限,图书有限,生员有限,如屏山书院、显庆精舍、

庐峰书院、九峰书院等。在书院发展过程中,也有由政府官员奉皇朝

之命捐资参与创建的书院,官方管理,规模较大,资金充足,图书较

多,生员较多,如延平书院、南浦书院、正音书院等。在清代乾隆、

嘉庆年间,浦城的南浦书院办学规模为全闽最大,当时执教于此的著

名学者梁章钜说“尝综吾闽数十州邑,书院之盛者,必以南浦,次鳌

峰。”成为建筑群落最多、设备最齐、学生最多的有影响的书院。而

18

由乡绅私人办学,官员赞助,官府划取学田兴办,这种兼办书院的模

式,长期存在。

武夷山下的宋初之书院规模都不大,组织机构也很简单,多数无

完善的制度和规程,活动内容也较简单。到了南宋,书院不但数量增

多,规模也扩大,有的书院不仅有讲堂、斋舍,还建有祭祀厅、藏书

楼和各种景观,形成书院特有的完整建筑群,如朱熹于淳熙十年创建

的武夷精舍,有智仁堂、隐求室、止宿寮、石门坞、观善斋、寒栖馆、

晚对亭和铁笛亭等建筑群,被称为“武夷之巨观”。

二、武夷书院的功能与管理

书院作为培养人才的教育机构,至少具备有讲学、藏书、祭祀三

项基本功能。南宋时期学者向往自然,追求心灵的安宁,故选择山水

秀美、远离尘嚣的山林之间建书院,之后由于官府的介入而逐步从山

林走向城镇,但其基本功能不因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一)基本功能

1、讲学之所

闽北人好学风气浓郁,对培养后代十分重视,办学热情高涨,因

而乡校、书院林立。书院之设,以备兴贤、育才、复诵之用。书院教

育宗旨倾向于修德成材,教育目的不是为了科举考试,而是为了培养

道德高尚的人才。教育方法主要是教师讲学引导、学生自学、师生讨

论。古代书院推尊儒家学说,发扬儒家“为己之学”,讲授儒家经典

著作、历代名臣奏章、诗赋等,而以儒家经义——理学作为教学的主

要内容,进行伦理道德与情感教育,把道德塑造放在第一位,把技能

19

授受放在第二位。因此,书院教育既能体现精英教育,又能体现大众

教育,而以朱熹为核心的武夷书院教育,则又能体现终身教育。书院

教育的持续发展,为中国教育、学术、文化、出版、藏书等事业的发

展,对民俗风情的培植、国民思维习惯、伦常观念的养成等都作出了

重大贡献。

以朱熹讲学为例,其书院教学活动,归纳起来有下列四个特点:

一是讲学的场所多,范围广。朱熹在乡居、访学、仕宦的过程中,常

应邀到县学、乡间精舍或书堂里讲课,登坛讲学。二是讲授的内容多,

方法多。朱熹的学术涉足哲学、历史、文学、政治、经济、军事、天

文、地理、书画、音乐、农学、医药学等领域,且有很高的成就,其

讲学内容广泛,认为历史、礼乐、兵谋、刑法、制度、地理、天文之

类,“皆当世所须,而不可阙,皆不可以不之习也”,但其侧重于哲学、

文学、史学、天文历法等知识的钻研与传播,把“格物致知、诚意正

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推为“正当学问”而反复钻研、着力推

广。黎靖德所辑《朱子语类》,就是朱熹向门人讲学的主要内容之汇

编。其中包括理气、鬼神、性理、学、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易、

尚书、诗、孝经、春秋、礼;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邵雍的著

作;程子门人、杨时门人、尹焞门人的言论;朱熹、张栻、吕祖谦、

陈傅良、陆九渊的言论;本朝帝王及著名人物的言行;以及朱熹对历

代人物、事件的评说。加上朱熹与他人大量书信往来探讨的内容,就

能看出教育家朱熹的授受之情况。三是受学的对象多,层次多。在为

数众多的朱熹门人中,受学的地点不同,受学的时间不同,受学的年

20

龄不同,原有的知识结构也不相同,既有童稚、少年、青年,也有中

年、老年;他们的社会经历不同,有的蛰伏山野,有的执教乡校,有

的已是进士出身,有的已登仕途,有的宦迹四海,有的进阶朝官,但

他们都汇聚于朱熹的麾下,聆听教诲,探讨义理。四是培养的目标明,

要求严。朱熹主张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说:“古昔圣贤所

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己及人,非徒

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朱子大全》卷74)

朱熹对门人参加科举考试,也不是一概阻挠。

当然,书院在常规的教育中,强调启发诱导、因材施教、自学自

得、循序渐进、长善救失、言行一致。在授受过程中,注重尊师爱生、

教学相长,提倡教书育人、论学取友,身教重于言教。书院既有师生

之间的问难答疑,也有不同学术派别之间的学术交流与论辩。南宋时

期书院的教学继承了稷下学宫的优良传统,采取门户开放的政策,教

学不拘泥于一家之言,允许不同学派之间进行广泛的争鸣。比如朱熹

和陆九渊是两个不同学派的学术领袖,曾在鹅湖书院进行过公开的论

辩,后来朱熹主持白鹿洞书院,主动邀请陆九渊登坛讲学,并把讲学

内容刊刻在石头上,以便于学生学习与参考,这为不同学派在同一书

院讲学树立了榜样。此后,许多书院的主讲在讲学中都欢迎别人质疑

问难,进行辩论,逐渐形成书院的“讲会制度”,活跃了教学气氛,

浓厚了学术研究气氛。书院讲会制度的盛行,不仅打破了各家书院之

间的门户之见,而且打破了师生之间在受业上的地域限制,学生来去

自由,师生之间自由交流,形成了开放的办学传统,张栻、吕祖谦、

21

陆九渊的门徒投到朱熹的麾下,也是宽松的学术氛围的体现。

由于书院对学术思想具有开放与包容性,会讲的活跃与多样性,

许多著名学者由官学转向私人书院,从事教育活动。如游酢、杨时、

朱熹、真德秀等硕儒,无不借助书院施展抱负。如南宋延平书院以蔡

念诚为院长、李燔为教授、真德秀讲学;元代湛卢书院以杨缨为山长,

其后罗文谅、清代进士杨栋、孙让、陈祖谦等担任。皆是聘请当时的

进士、举人出身的名贤硕儒担任书院的教职。那些从仕途上退隐乡间

的知识分子,实际上也是完成书院教育任务的主力军。

朱熹之后的书院教育,似乎有了硬性规定。如绍定五年(1232年),

徐元杰以状元身份任南剑州知州,秉承“郡政以学化为先,学徒惟文

行兼取”的理念,尊朱子教育之遗训,撰《延平郡学及书院诸学榜》

(四库本《楳埜集》第1181册第775—776页),规定书院的日常课

程及考核如下:

一、早上文公四书,轮日自为常程,先《大学》,次《论语》,次

《孟子》,次《中庸》。六经之书,随其所已,取训释与经解参看。

二、早饭后类编文字,或聚会讲贯。

三、午后本经论策,轮日自为常程。

四、晚读《通鉴纲目》,须每日为课程,记其所读起止,前书皆

然。

五、每月三课,上旬本经,中旬论,下旬策,课册待索上看,佳

者供赏。

六、学职与堂职升黜,必关守倅。

22

以上六条有四条为学生课程表,内容涉及教材、教法和日程安排,

最能反映当年书院制度化的教学常态。

明清时期的书院,由于官方的介入,书院具有官办的性质,主持

人由府、县官聘任,称为“掌教”,亦称“山长”,一般都是主讲者。

教师由掌教者延请当地年老弃任返乡的进士、举人担任。学生有生员、

童生两种:生员是经过府县考取的学生,俗称秀才;童生则是准备参

加府县考试的学生,俗称儒童。官办书院的学额,由朝廷按地方人口

分配,经费主要靠学田收入,因此书院又成为科举的准备场所。(《邵

武市志》,第962页)书院每年二月向生员、童生招考一次。三月开

科,十一月停课。每月讲课两次,教学内容为四书、五经之类。生、

童课期必须交诗文,并参加测验,书院藉以遴选人才。(《浦城县志》

第950页)书院分担了府学、县学的教育任务,与朱熹的办书院培养

人才相比,已有异化。相比而言,明清时期闽北缺乏朱熹一类的硕儒,

故书院在形制上趋向为科举服务。

2、藏书之所

书院之名,本起于藏书之所,所以始终有重视藏书的传统。书院

规模不论大小,典藏图书以供学者选读和研究所需,则是其重要的内

容之一。书籍是人类传播知识、交流思想、宣扬理论、总结经验教训

的工具,是文化的结晶。书籍的多少,可作为书院文化的重要标志。

因此,书院的创办者、经营者往往通过购买的渠道获得图书。书院也

会通过募捐的渠道获得图书,许多人赠与图书,也使书院的馆藏文献

丰富起来。如浦城南浦书院藏书130余部,1500多本,每年购书费

23

为制钱40千文。光绪年间浦城知县吕渭英筹款购书,并带头捐赠武

英殿聚珍版丛书《钦定二十四史》、《十三经注疏》、《福建通志》、《佩

文韵府》等共85种。(《浦城县志》第950页)当然,有实力的书院

也会组织人马刻印相应的图书,特别是儒家经典著作、教材以及辅助

读物。朱熹和蔡元定等人的著述活动,大都在书院里完成,且都有依

托书院刻印图书之举。

3、祭祀之所

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孔子是华夏民族主流文化的核心代表

人物,在文化传承方面具有巨大的贡献,故深得后人的歌颂与赞美。

孔子殁后,鲁哀公命祭祀孔子,始于曲阜孔子故宅建庙。唐高祖李渊

武德二年(619年),于国子学立孔庙,至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四年(630

年),各州县普遍建立孔庙祭祀孔子。儒学祭孔的活动,有一定的规

制与形式,但始终没有形成宗教性质,故中国古代教育不受任何宗教

的控制和影响,使中国没有成为一个宗教国家。

汉代以后学校里设有礼殿或祠堂奉祀先圣先师孔子、亚圣孟子以

及当地功德显著的名贤,显然具有纪念性意义。学校负责人率领师生

拜谒,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可以说,奉祀先贤是古代德育

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祭祀活动则是为了让后人永不忘本,故为德育

教育的一个重要方法,可以起到加强教学、加强遵纪和培养良好学风

的作用,通过这种纪念性的谒拜仪式,可以教育学生“明理做事、执

礼做人”。

与官学一样,古代书院如朱熹创建的武夷精舍、沧洲精舍,都供

24

奉孔子,也供奉先贤神主。武夷山理学先贤祠众多,有的是后人为纪

念先贤讲学传道捐建的,如武夷山水帘洞的三贤祠;有的是官府为推

崇理学倡建的,如武夷山大王峰下的甘泉阳明二先生祠,浦城南浦书

院理学十三子祠,供奉章望之、练绘、黄锾、萧顗、潘殖、詹体仁、

杨与立、杨骧、杨道夫、杨若海、张彦清、叶文炳、真德秀;也有理

学家后裔为弘扬祖先成就在先祖创建的书院或故居上改建的,如朱文

公祠等。建阳莒口后山村的庐峰书院,内有西山先生祠。道光《建阳

县志》卷三载:“庐峰书院,即西山先生祠,在崇泰里后山。祀西山

先生,以子渊、沈,孙模、杭配。”书院创建规制:左立尊道堂,祀

孔圣四配十哲像;右立思敬堂,祀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邵雍、

杨时、游酢、罗从彦、李侗、朱熹、吕祖谦和蔡发等像。因此,可以

看出古代书院也是祭祀之所。

(二)书院管理

古代书院,多为私立性质。如熊秘于唐僖宗乾符年间(875—879

年)任右散骑常侍,领兵入闽守温陵(泉州)。因黄巢起义,自豫章

入闽,至莒口义宁(今樟埠村),爱其山青水秀,在此定居,取地名

为熊屯、熊墩,建家塾以教子弟,从此当地学风日盛,文化蓬勃兴起。

宋初,熊秘后裔熊知至将家塾扩建后,改称鳌峰书院。熊氏子弟苦读

成风,英才辈出,有熊俊民、熊敦常、熊天启、熊迪、熊遹、熊克、

熊可量、熊以宁、熊节、熊刚大、熊新民、熊禾、熊熙十三人登进士

第,有熊蕃、熊庆胄、熊宗立、熊大木等闻名文史,可谓书香世家。

宋亡,熊禾主持书院,增建院宇,前有传衷堂,后有道源堂,左右有

25

熊氏忠孝节义祠,以之褒扬德哲,激励后学。熊禾为元代著名理学家,

光大了鳌峰书院。该书院废于明末清初。(《建阳县志》,第687页)

和平书院,是邵武最早的一所书院。五代后梁开平二年(908年),

曾任唐工部尚书的黄峭,弃官返乡,在禾坪创办家塾以培养族中子弟。

该家塾逐步发展演化为和平书院。而理学家游酢,于北宋绍圣三年

(1096)丁外艰期间在故里麻沙长坪建富垅草堂(即廌山书院前身),

作为读书著述之所,(《建阳县志》,第687页)又于元符二年(1099

年)在武夷山云窝建水云寮,作为讲学、著述之所。这是宋代福建较

早创建的书院之一,也是理学南传的第一站。(《武夷山志》,第392

页)都具有特殊的意义。

书院的成立与保护,或多或少都有赖于管理措施的实施。教育是

族群强大的重要基础,是培养德行的重要途径,也是保护族群免受侵

害的重要保证。基于族群对书院教育的认识与重视,实施管理也就不

可或缺。古代书院机构简单,规模较小,故管理人员较少。书院的创

办者或主持人,一般是著名学者,是书院的主讲人,也承担管理的任

务。但规模较大的书院,有官方参与办学,管理人员除山长外,有的

还设有副山长、助教、讲书等,协助山长管理书院教育教学等事宜。

另外,学生也可以参与书院的管理,如庆元三年春间,朱熹命其弟子

林夔孙作建阳考亭沧洲精舍堂长,参与日常事务的管理。书院的管理,

还需要相应的制度,有的书院设置、颁布严格的学规,进行规范化、

制度化的管理,如朱熹制定《白鹿洞书院学规》,在武夷精舍、沧洲

精舍仍有沿用,要求师生共同遵守互相监督,为子弟学习创造良好的

26

教学环境。如尤溪《开山书院》详定章程,对山长选聘条件、修金、

薪烛钱和优等生童赏钱也做了具体规定,调动师生的教与学的积极

性。(民国《尤溪县志》P106)当然,书院也有课程设置和学习考查

的管理,还有经费的筹集与使用的管理等具体内容。邵武上官家族创

办家塾,邵武的和平书院,崇安五夫胡氏家族办文定书堂,建阳莒口

蔡氏的庐峰书院,大都属于宗族自办书院,不以盈利为目,属于公益

事业,有族规祖法保障,有经费来源。宗族办学的根本目的是私其族

人,培养族中子弟,不分贫富贵贱,无论聪慧愚昧,均可免费入学。

这些书院能长期延续下来,少不了经费的投入与合理的管理。

书院以私人创建为主,或先有私人创建,成规模有影响力之后由

官方接手派员管理、投入资金,招收生员就读。书院私立公助,是书

院存续的保证措施。朱熹在《衡州石鼓书院记》中说:“予惟前代庠

序之教不修,士病无所于学,往往相与择胜地,立精舍,以为群居讲

习之所。而为政者乃或就而褒表之。若此山,若岳麓,若白鹿洞之类

是也。”常见指派山长、教授进行管理和讲学。而帝王题院名、赐牌

匾、赠图书或其他举动,也体现官方对书院的重视。从资料记载来看,

武夷书院的发展,还得力于大批地方官员的大力支持,如建宁府的郡

守、延平的知府、各县的县令与属官,都有捐俸资助办学的善举。如

南宋南剑州太守陈宓、董洪;明代延平知府欧阳铎、沈鎜、范来贤;

清朝南平知府赵钧;清代峡阳分县县长杨应;北宋政和县尉朱松;这

些进士出身者,知道文化教育的重要性,率身投入教育事业,成为武

夷山下热心办教育的事业有成者。

27

宋代重视学校教育,为了培养人才,官府专门设置学田,以学田

租收入,供学生日常生活之需。州郡学田始置于宋真宗乾兴元年(1022

年),一般赐田5—10顷。宋仁宗朝约有30余州建立了州学,得到了

赐田。王安石变法促进了学田制的完善。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

“诏诸路置学官,州给田十顷为学粮,原有学田不及者益之,多者听

如故。”(《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21)而书院亦有田产,这种田产与

官办学校的学田性质不同,属于非国有土地,亦非一般私田,其产权

或属某一乡里,或属某一族姓。《光泽县志》称:赡书院的学田为书

院膏火田,杭川书院有田两处,紫阳书院有田六处,亩数未详,收谷

不等。(道光重纂《光泽县志》卷之九)而建阳考亭书院,学田多达

500亩,建阳庐峰书院,学田300亩,顺昌二贤书院,学田30余亩,

崇安星村见罗书院,置田35亩。这些学田,多为邻里所有,采取租

佃制管理,收取田租,作为书院开支,属于乡间集资办学的形式。(唐

文基《福建古代经济史》,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238—242

页)浦城南浦书院经费较宽裕,计有田租1479石46斗,还有房租年

收553两70文。(《浦城县志》,第950页)尤溪开山书院有田产大小

58段,山场2处,店屋3处,收入颇丰。(民国《尤溪县志》P102—

106)在书院发展过程中,对名儒的崇敬,使得朝廷规定对名儒后代

进行免役保护,实际上也是官方保护书院的具体措施之一。

(三)后续保护

武夷山下的闽北大地上拥有百余所的古代书院,由于朝代更迭,

经历兵燹的洗礼,时兴时废。到如今,人们已经不易再睹其无限风光,

28

为数众多的古书院,已消亡在人们的视线里。即使是延平书院,历经

宋元明清民国,长达700余年,担负着教育任务,以及被文学大家梁

章钜推为全闽魁首的南浦书院,如今也黯淡了光芒,定格在历史的长

河中。一部分书院日后转化祠堂供奉名儒,如游定夫书院,还让后人

抚今追昔。一部分改为后来的学校,如清光绪三十年,建阳景贤书院

改为景贤小学堂,(《建阳县志》,第685页)顺昌的华阳书院和六贤

书院,合并为县立高等小学校,次年洋口的龙山书院改为龙山小学,

(《顺昌县志》,第622页)松溪的渭田书院于民国三年改办渭田高等

小学,(《松溪县志》,第548页)成为当地学校的前身。少部分书院

成为纪念馆,如武夷精舍成为朱熹纪念馆。大部分书院已经荒废,如

武夷山洪源书院废于明末,见罗书院废于清嘉庆年间,五夫屏山书院

废于光绪年间,(《武夷山市志》,第831—832页)荒废在城乡的一隅,

退出教化的历史舞台。如今能够见到经过修复而存留下来的古代书院

的数量几乎是凤毛麟角。

对保护作为文化遗产载体的书院,古代帝王、文化人的保护意识

要比今人强,付诸的措施也有力得多。如南平的延平书院,建阳的廌

山书院、考亭书院、庐峰书院,武夷山的武夷精舍、屏山书院、兴贤

书院,光泽的云岩书院,浦城的南浦书院,无不在元明清数次重修。

在此举庐峰书院为例,看看古代书院的命运。南宋理宗皇帝于宝祐三

年(1255年)敕赐“庐峰书院”匾。元代泰定元年(1324年),征东

行省儒学提举成纪曾撰《庐峰书院记》。明英宗正统四年(1439年),

奉礼部堪合,据顺天府推官徐郁奏,准行令县于均徭户内佥点一户看

29

守庐峰书院。正统十三年,奉部符,重建庐峰书院及优免裔孙差役。

明代宗景泰五年(1454年),钦差镇守福建兵部尚书孙□修理庐峰书

院,优免子孙粮差。明英宗天顺七年(1463年),福建提刑按察司副

使郑祐修理书院东西庑,左右列“四世九儒,五经三注”匾。提督学

校游明重修遵道堂。明宪宗成化十一年(1475年),巡按福建监察御

史尹仁捐俸银百两重建传心堂。巡按御史莫立之重建一门四世坊。成

化十七年,巡按御史徐镛佥宪谈俊,于书院御墨坊外立二坊,左曰家

传心学,右曰力扶道脉。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年),提督学校任彦

常、佥宪杨峻修理书院。弘治七年,建阳知县张津修葺前厅。明武宗

正德九年(1514年),提督学校姚谟置祭田以助祭祀。明世宗嘉靖三

十年(1551年),巡按御史曾佩重修书院,提学副使朱衡撰记。明神

宗万历三年(1575年),建阳知县魏时应赎回书院门前祭田。又立“理

学渊源”匾,又立西山、九峰二公墓道碑等。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

年)赐“紫阳羽翼”匾,表彰蔡元定。雍正、乾隆朝,书院仍有多次

重修。至1956年,书院被全部拆毁,建筑物已荡然无存。又如建阳

考亭书院,历经元明清与民国时期的修葺与改建,一直保留到建国后。

1965年“四清运动”时,书院全部拆除,只剩下“恩荣”石牌坊。

而建于清代的建阳彭墩培风书院,其完整的砖石结构的大门牌坊,前

几年却被人卖到武夷山止止庵,成为庵门。

因此,如何继续保护书院遗址、修复重要的古代书院,成为当今

的课题。南平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徐肖剑说:“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历

史传承的文明古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几个古国中唯一没有中断历史

30

发展的国家。近现代中国人用了百余年的努力,来甄别传统文化中的

精华与糟粕,力图在扬弃中保持精粹,寻找出使中华文明永续不断的

灵魂所在,但这项事业似乎远未完成。对现代文明的追求与对历史文

化的继承,像一副重担压在当今中国人的肩上。”(张廷枋《世界遗产

武夷文化年鉴(2005)》,2007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这是在呼唤

人们自觉加入文化遗产的保护。

三、武夷书院的地位与影响

(一)武夷书院教育规模及其制度

以建筑规模与招生数量、图书库藏来衡量,古代书院,办学规模

有大有小,小则数人,大则容纳数百人不等,但其知名程度,往往与

施教者的声名有关,与培养出来的人才的学术建树、社会地位有关。

就朱熹创建的寒泉精舍、云谷晦庵草堂、武夷精舍和沧洲精舍而言,

已有全国招生的性质,数十年间培养出来的见载于文献流传至今的门

生虚数千计,实有姓名的正式门人488人,但其在南宋历史上的影响

度却超过其他教育家所创立的书院。这些门人来自于闽、浙、赣、湘、

皖、吴、川、粤等地,福建籍有164位,光在武夷山地区进士出身者

就达到22名,(参见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主编的《闽文化源流与近

代福建文化变迁》,第77、164页)不难想见武夷山下的武夷精舍、

沧洲精舍等成为士子向学的理想处所。

武夷山下在南宋时期所创建的书院,大都与理学家朱熹师徒的教

育活动有密切的关联。就朱熹父子而言,就创办了星溪书院、云根书

院、环溪书院、寒泉精舍、云谷草堂、武夷精舍、沧洲精舍。朱熹的

31

弟子分布于武夷山下,也创办了大量的书院以课徒,如在建阳县崇泰

里,刘爚建云庄书院、黄榦建潭溪书院、叶贺孙建溪山书院、蔡沈建

庐峰书院,黄榦于建阳城西童游建环峰书院,蔡沈于武夷山建南山书

院,陈宓建延平书院,等等,成为武夷山下诸贤宣扬新儒学的浩大场

面,无怪乎乾隆元年武状元马负书把武夷山慨称为“道南理窟”。

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在《论书院》一文中概括说:书院以私

人创建为主,有的也有官方创办的。其特点是,在个别著名学者领导

下,积聚大量图书,聚众授徒,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对我国封建社会

的教育,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季先生又说:到了南宋,书院更为发达。

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组织之严密,制度之完善,都是空前的,几

乎取代了官学,成为主要教育机构。并把朱熹创办书院作为典型代表。

朱熹从事教育近五十年,创办书院,著述讲学,制订学规,对南

宋以来的书院教育影响特别大。朱熹门人多致力于教育,沿用成法使

书院教育得到繁荣,以至于朱熹故里徽州的教育兴盛也因之而起。乾

隆《绩溪县志》卷三《学校》云:“徽为朱子阙里,彬彬多文学之士”。

康熙《绩溪县志续编》说:“新安为朱子阙里,而儒风独茂。岂非得

诸私淑者深欤。”雍正《茗洲吴氏家典》说:“新安为朱子桑梓之邦,

宜读朱子之书,服朱子之教,秉朱子之礼,以邹鲁之风自待,而以邹

鲁之风传之子若孙也。”徽州人以朱熹为荣,为楷模,以朱熹的言论

为圭臬,专心督课子弟。这是徽州宗族重教风气形成的重要原因。徽

州书院以朱子之学为宗,大多数法朱熹白鹿洞书院学规,采取自学钻

研、相互问答、集中讲学的教学方法,学术风气炽盛,贤才辈出。(汪

32

良发《徽州文化十二讲》,第149页)

朱熹在知南康军时修复白鹿洞书院,制订了《白鹿洞书院揭示》: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右五教

之目。尧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学者学此而已。而其

所以学之之序,亦有五焉,其别如左。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

辨之,笃行之。——右为学之序。学问思辨,四者所以穷理也;若夫

笃行之事,则自修身以至于处事接物,亦各有要,其别如左。言忠信,

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右修身之要。正其义不谋其利,

明其道不计其功。——右处事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

反求诸己。——右接物之要。文末,朱熹还加了按语(《朱文公文集》

卷74)。实际上,这是为书院制订了纲领性规程,被许多书院所采用,

对南宋书院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进作用。南宋以及后世的书院,多以

朱熹修复的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为榜样,以《白鹿洞书院教规》为

纲领,逐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书院制度,从办学宗旨、培养目标、教

育教学内容和方式、教师选聘、学生条件、经费来源,以及组织管理,

都有了明确的规定,并日益具体化,因此书院地位不逊于当时的官学。

(二)武夷书院对武夷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武夷文化是产生于以武夷山为中心的闽北广大地区,以古闽越农

耕文化为基础,以朱子理学为核心的区域文化,是福建文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世界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

武夷文化的历史定位是两宋时期中华文化重心南移的承载体、延伸体

和再生体。而武夷山下书院与中国新儒学紧密联系在一起,与延平四

33

贤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及其众多门生联系在一起,故拥有特殊

的地位,享有崇高的荣誉。可以说,武夷书院的建立,教育的实施,

推动了武夷文化的发展。没有众多的教育家致力于儒家思想的继承、

研究与发扬,完不成民族精神文化的建构,也就形不成新儒学的文化

高峰。

理学作为一种新的学术思潮,依托于私人书院得以传扬,私人书

院又以教授理学作为主要的教学任务,于是,理学与书院密不可分,

成为一体化。理学依赖于书院,理学家的思想形成、著作完成、理学

派别的产生、理学家的学术活动皆离不开书院的教育活动,而书院的

教育宗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皆以理学的学术思想为指导思想,

不负担完成科举考试的任务,故其相对独立于官学体系,完成成人教

育阶段的教学任务,使那些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者,

投身书院教育的熔炉中,钻研为己之学,提高自身道德修养,施展经

国济世的才华。

考察武夷山下的古代书院发展历程,可以客观地得出一个结论:

即书院早期显然有家族倾向,关键的是有一批核心人物,如游酢、胡

安国、朱震、廖刚、刘勉之、刘子翚、胡宪、胡寅、胡宏、胡宁、李

侗、黄中、朱熹、蔡元定、何镐、詹体仁、范念德、刘爚、方士繇、

廖德明、蔡渊、蔡沈、李方子、真德秀、蔡抗、熊禾、徐几、詹琦、

杜本等人,突出的表现就是闽学——朱子学派的形成。古代书院是我

国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它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办学

经验,确立了培养人才的价值导向。其成功之举,在于创办者的卓识

34

远见,得力于著名学者群体的教学,更重要的是依赖于具有强大生命

力的某种学说的成立与敷畅。自南宋至清代里,武夷山下有多所书院

享有盛誉,得到朝廷的重视,受到帝王的褒扬,亲书匾额悬挂于书院,

颂扬儒学大家杨时、游酢、罗从彦、李侗、朱熹、蔡元定、刘爚、廖

德明、真德秀等人。

受褒扬的书院是:端平元年(1234年),宋理宗赐“延平书院”

额(纪念杨罗李朱四贤);嘉熙二年(1238年),宋理宗赐“廌山书

院”额(纪念游酢);嘉熙三年(1239年)宋理宗赐“云庄书院”额

(纪念刘爚);淳祐四年(1244年),宋理宗赐“考亭书院”额(纪

念朱熹);宝祐四年(1244年),宋理宗赐“庐峰书院”额;咸淳二

年(1266年)宋度宗书“龟山书院”额(纪念杨时);德祐元年(1275

年)宋恭宗赐“南溪书院”额(纪念朱松朱熹);延祐四年(1317年),

元仁宗帝赐“西山书院”额(纪念真德秀);至正二十三年(1363

年),元惠宗帝赐“湛卢书院”额(纪念朱熹);正德十六年(1521

年),明武宗赐二贤书院匾“万世维新”(纪念廖刚、廖德明);康熙

二十六年(1687年),清康熙帝赐武夷书院“学达性天”匾(纪念

朱熹),赐“紫阳羽翼”、“学阐图畴”匾(纪念蔡元定父子)等,康

熙五十五年(1716年)赐南溪书院“文山毓秀”匾(纪念朱松朱熹)。

这些由帝王题额、赐匾的书院,曾经承载起历史的重负,奠定了

程朱理学发展的基础,将宋明理学在武夷山下发扬光大的辉煌彪炳于

史册,自然也成为武夷文化的宝贵财富。

35

附表:

闽西北古代书院

书院属地唐五代两宋元代明代清代

1建阳莒口鳌峰书

2麻沙廌山书院

3麻沙瑞樟书院

4麻沙九峰书院

5麻沙横渠书院

6莒口云谷书院

7莒口庐峰书院

8莒口西山书院

9莒口溪山书院

10莒口潭溪书院

11城西考亭书院

12马伏寒泉精舍

13马伏云庄书院

14崇雒霄峰书院

15书坊同文书院

16童游环峰书院

17莒口化龙书

36

18莒口西铭书院

19将口崇文书院

20建阳城关会文书

院、

21城关景贤书

院、

22童游奎五书

院、

23徐市招贤书

院、

24茶埠集贤书

院、

25彭墩培风书

院、

26莒口豫章书

院、

27界首晓山书

院、

28水吉西澜书

院、

29水吉梨溪书

37

院、

30漳墩毓斌书院

31建瓯城关建安书院

32城关建溪书院

33城关登瀛书院

34城关汇沙书院

35城关锦屏书院

36城关兴贤书院

37城关鹤山书院

38城关崇正书院

39城南环溪书院

40小桥养蒙书院

41小桥沙溪书院

42东峰紫芝书院

43东游紫云书院

44北津屏山书院

45未细分地

右文书院

46玉溪书院

47迪溪书院

48鹤汀书院

49聚英书院

38

50岐山书院

51凤山书院

52龙山书院

53屯山书院

54蔼吉书院

55莲峰书院

56西澜书院

57毓斌书院

58正音书院

59政和城周星溪书院

60城周云根书院

61城周翔凤书院

62城周正音书院

63城周元峰书院

64城周兴贤书院

65城周政和书院

66城周熊山书院

67凤林丹桂书院

68铁山崇仁书院

69东平东皋书院

70东平西垣书院

71石屯集义书院

39

72杨源连萼书院

73江上临江书院

74澄源梧峰书院

75浦城黄华

安节书院

76仙阳西山精舍

77仙阳西山书院

78仙楼山紫阳书院

79城西正音书院

80越王山麓南浦书院

81富岭富沙书院

82石陂青藜书院

83临江正学书院

84忠信徐渊书院

85毕岭里南溪书院

86毕岭里图南书院

87南平城南延平书院

88城北道南书院

89城关九龙书院

90城关养正书院

91城关豫章书院

92城关四贤书院

40

93凤池游定夫书

94峡阳屏山书院

95樟湖印山书院

96溪口九峰岩书

97麟经蔚文书院

98邵武和平和平书

99和平北胜书院

100城关樵溪书院

101蒙谷山蒙谷书院

102漱玉书院

103宝积村东林书院

104南溪书院

105城北龙源书院

106武阳书院

107洪墩台溪精舍

108未分地址

矩墨书院

109白渚书院

110养正书院

41

111福山书院

112崇贤书院

113孤山书院

114邵阳精舍

115九曲书院

116城关正音书院

117城关樵川书院

118顺昌城关二贤书院

119城关华阳书院

120富文文献书院

121岚下岐山书院

122洋口龙山书院

123高阳凤山书院

124谢屯红山书院

125崇安五夫屏山书院

126五夫文定书院

127五夫兴贤书院

128武夷山景

云寮书院

129五曲武夷精舍

130一曲九峰书院

131五曲洪源书

42

132星村见罗书院

133松溪湛卢

湛卢书院

134城南正音书院

135渭田琢玉书院

136郑墩建溪书院

137大布仁泽书院

138花桥兴文书院

139茶平宾兴书院

140光泽城南云岩书院

141崇仁崇仁书

142城关月山书院

143城关紫阳书院

144司前正音书院

145尤溪城南南溪书院

146镇山书院

147荆川书院

148天池书院

149正学书院

150开山书院

43

151沙县城南凤冈书院

152陈瑾故居谏议书院

153栟榈书院

154城关豫章书院

155夏茂道南书院

156梅子岭梅岗书院

157永安师古堂

158平川书舍

159云龙书院

160龙江书院

161纹山书院

162紫阳书院

163鳞隐斋

164凌云斋

165皆山书屋

166西园斋

167燕江书院

168燕阳书院

169燕南书院

170将乐封山

龟山书院

171城北五经书院

44

172城北正学书院

173西门正音书院

174水南云梯书院

175城南溪南书院

176万安万安书院

177白莲莲溪书院

178泰宁南谷书院

179翠云岩书

180三贤书院

181正音书院

182杉阳书院

183毓秀书院

184建宁云谷书院

185城西濉溪书院

186城东东山书院

187溪源东山书院

188北门濉川书院

26033390

45

主要参考文献举隅:

《汉书·严助传》

《宋会要·崇儒》2之24

脱脱《宋史》卷157《选举》3

黄裳《演山集》卷19《送黄教授序》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21

朱熹《朱子全书》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113

卢美松《闽中稽古》,2002年厦门大学出版社,第279页

唐文基《福建古代经济史》第71—81页

程民生《宋代地域文化》,1997年河南大学出版社,第131—144页

叶德辉《书林漫话》卷2

毛礼锐、沈灌群《中国教育通史》,1987年山东教育出版社,第48

—49页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8

徐晓望《福建通史·宋元卷》,2006年福建人民出版社,第361页

张廷枋《世界遗产武夷文化年鉴(2005)》,2007年中国社会科学出

版社

汪良发《徽州文化十二讲》,第149页

徐元杰《楳埜集》四库本第1181册第775—776页

道光重纂《光泽县志》卷之九

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主编的《闽文化源流与近代福建文化变迁》,

46

第77、164页

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武夷山志》,2004年方志出版社,第287、

397—399页

建阳市志编委会《建阳市志》,北京,群众出版社,1994年,第687

建瓯县志编委会《建瓯县志》,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747—

749页

邵武市志编委会《邵武市志》,北京,群众出版社,1993年,第961

—963页

政和县志编委会《政和县志》,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611—

612页

浦城县志编委会《浦城县志》,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948—

950页

南平市志编委会《南平市志》,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1252

—1255页

武夷山市志编委会《武夷山市志》,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4年,

第831—832页

顺昌县志编委会《顺昌县志》,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4年,第

621—622页

松溪县志编委会《松溪县志》,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4年,第

546—548页

光泽县志编委会《光泽县志》,北京,群众出版社,1994年,第370

47

—371页

尤溪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尤溪县志》,1989年,福建省地图出版社

沙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编《沙县志》1992年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永安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永安市志》,1994年中华书局出版

将乐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将乐县志》,北京:方志出版社,1998

泰宁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泰宁县志》,1993年群众出版社出版

福建省建宁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建宁县志》,北京:新华出版社,

1995年

建阳市莒口镇编志办《莒口镇志》,第502—514页,2004年

2009.7.

15初稿

本文发布于:2022-11-12 06:51:2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300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下一篇:至于英文
标签:仙楼山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