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铜与硝酸反应实验
1.用示意图<2>中的简易装置可以进行气体的发生和收集。
(1)实验前应如何检查该装置的气密性?_____。
(2)拔开试管a的橡皮塞,加入10mL6mol·L
-1
稀硝酸和1g薄铜片,立即将带有导管的
橡皮塞塞紧试管口。反应开始时速度缓慢,逐渐加快,请写出在试管a中所发生的所有反应
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
(3)从反应开始到的反应结束,预期在试管a中可观察到哪些现象?请依次逐一写出____
___。
(4)在反应开始时,可观察到导管b中的水面先沿导管b慢慢上升到一定高度,此后又回
落,然后有气泡从管口冒出。试说明反应开始时,导管口水面上升的原因________
_。
(5)试管c收集满气体后,用拇指堵住管口,取出水槽。将管口向上,松开拇指,片刻后,
再次堵住管口,将试管再倒置于水槽中,松开拇指。此时可观察到什么现象?
2.选择使用下列仪器(含药品)(图<3>),验证由铜和适量浓硝酸反应产生的气体中含有
NO(N
2
和O
2
的用量可自由控制)。
浓HNO
3
N
2
→
铜粉
A
NaOH溶液
B
浓H
2
SO
4
C
热水浴
D
酚酞溶液
E
冰水浴
F
O
2
↓
O
2
↓
已知:①NO+NO
2
+2OH
-
=2NO
2
-
+H
2
O,2NO
2
+2OH
-
=NO
2
-
+NO
3
-
+H
2
O;
②气体液化温度NO
2
:21℃NO:-152℃
(1)甲乙丙三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用仪器的连接顺序表示)如下:
甲:A→C→F→D→B
2
乙:A→B→C→E
丙:A→F→D→B
讨论这些同学提出的实验方案是否能验证Cu与适量浓硝酸反应产生的气体中含有NO(填
“能”或“不能”)?甲________;乙_______;丙_______。
具体说明不能验证的主要原因(若3个实验方案都能验证,则此小题不用回答)___________。
(2)反应前应先通入足量的N
2
,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
(3)确认气体中含有NO的现象是_________。
(4)如果O
2
过量,则装置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
3.如图<4>(尚有部分仪器未画),有一蒸馏烧瓶与注射器相连接,向蒸馏烧瓶中先加入
0.384g铜片和18mL2.5mol·L
-1
的稀硝酸溶液,立即用锡箔包住在橡胶塞封住烧瓶瓶口,实
验装置内的空气在标准状况下为500mL(其中注射器内不少于其体积的1/2,见图示)。
(1)欲提高Cu与HNO
3
反应的速度可采用多种不同措施。
①若采用加化学试剂法,可加入的试剂为___;
A.蒸馏水B.无水醋酸钠C.块状石墨
②若用升高温度法,请在上述示意图空缺处画出必需的仪器。
(2)当烧瓶中的Cu和HNO
3
反应开始后,可观察到的现象有_____
______。
(3)待Cu与HNO
3
反应停止后,通过轻轻推拉注射器活塞,使装置内气体与气体、气体
与液体之间充分反应,若忽略液体的体积变化,最终溶液中NO
3
-
的物质的量浓度与开始时
相比是否有变化________(填有变化或不变)。
(4)在上述反应过程中,曾经被还原的硝酸为________。
4.用下图(I)装置加入稀硝酸和铜片,在实验室里制备NO,在烧瓶中实际见到的气体
是___色的,这就使人怀疑稀硝酸与铜反应是否真的能生成NO。即使可用排水取气
法收集到NO,也可以认为是NO
2
与水反应生成NO而无法证实。现用U形管、分液漏斗、
酒精灯、胶塞等仪器,设计下图(II)装置,来证实稀硝酸与铜反应的确生成了NO而不是
NO
2
。
(1)补充完成实验步骤:
a.检验装置的气密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将活塞打开,以U形管长管口注入稀硝酸,一直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为止。
c.关闭活塞,用酒精灯在_____________加热,当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时,
3
立即关闭酒精灯。
(2)观察现象:(I)可以在何处观察到无色的NO气体?______。
反应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自动停止?(铜丝与稀硝酸均未反应完)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I)如果再将活塞慢慢打开,可立即观察到明显现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以上两个过程可以获得NO与NO
2
鲜明对照的实验效果。
(3)若用装置II制取并收集NO,应对装置作何简单的改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了测定足量的铜与适量一定浓度的浓硝酸反应生成的NO气体和NO
2
气体的物质的
量之比(用m表示),请从下图中选用适当的实验装置,设计一个合理而简单的实验,用于
测定m的值。
其中E装置由甲、乙两根玻璃管组成,用橡皮管连通,并装入适量的水,甲管有刻度
(0~50mL),供量气用,乙管可以上下移动,用来调节液面的高低。
(1)装置在连接顺序是(填各接口的编号,连接胶管及支持装置均省略):____。
(2)连接好装置并检验气密性后,应打开___通入N
2
;然后打开___,从乙管注水至
充满甲、乙两管,关上ab。通入N
2
的原因是:________。
(3)实验后,若量气管中气体的体积(换算成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V(mL),要测定m
的值,还要将___中的溶液中_____实验,假设测得其中溶质的物质的量
为n,用含V和n的式子表示m:________。
(4)下列操作中能够造成m的值偏小的是(填序号)______________
(A)反应前E中甲管所装水里的气泡没赶尽,而最后读数时气泡消失。
(B)实验前,甲、乙两管液面在同一水平面上,最后读数时乙管的液面高于甲管的液面。
(C)实验前没有先通入足量N
2
。
(D)实验过程中,E装置乙管的水溢出
6.有人设计了一个特殊装置(如图),来制备NO
并检验其有关性质。操作步骤如下:①将干燥管细口端用塞有玻璃球的胶管封好;②从粗
口端投入铜丝球,并在如图位置固定好有孔塑料片;③快速向干燥管中尽可能满的加入稀硝
酸(插入胶塞后,液面与胶塞接触);④迅速插好带玻璃管的单孔胶塞,并倒置于一个大烧
杯上(如图,烧杯略);⑤待液面降至隔板以下,制气反应停止;⑥用手挤压胶管中的玻璃
球,空气自动进入干燥管发生反应。
4
试回答下列问题:
(1)硝酸尽可能加满的原因是:___
(2)⑤中液面降至隔板以下的原因是:__________(填序号):
A、生成气体的压力作用B、液体自身的重力作用
从这一点看其原理类似于______(填一种实验仪器的名称)
(3)操作⑥中若进入一定量空气后停止挤压,能看到的明显现象有:
A,_________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
B,_________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
空气能自动进入干燥管的原因是:__________。
(4)该装置的最大优点是:______________。
7.为了证明铜与稀硝酸反应产生一氧化氮,某校学生实验小组设计了一个实验,其装置如
下图所示(加热装置和固定装置均已略去),B为一个用金属丝固定的干燥管,内装块状碳
酸钙固体;E为一个空的蒸馏烧瓶;F是用于鼓入空气的双连打气球。
(1)实验时,先将B装置下移,使碳酸钙与稀硝酸
接触产生气体,当C处产生白色沉淀时,立刻将B
装置上提,使之与稀硝酸分离。该组学生设计此
步操作的目的为_______.
(2)将A中铜丝放入稀硝酸中,给装置A微微加
热,在装置A中产生无色气体,其反应的化学方
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装置E中开始时出现浅红棕色气体,用F向E中
鼓入空气后,可观察到烧并E内气体颜色加深,
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段时间后,C中白色沉淀溶解,
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装置D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答案
3.(1)甲:能(1分);乙:不能(1分);丙:不能(1分)
乙方案:混合气体在通过B时,因发生反应:NO+NO
2
+2NaOH2NaNO
2
+H
2
O使NO
消耗,后续实验无法验证是否有NO(2分)。
丙方案:混合气体通过F时,NO
2
与H
2
O蒸气发生反应:3NO
2
+H
2
O2HNO
3
+NO使
部分NO
2
转化为NO,产生干扰,从而不能确认Cu和浓HNO
3
反应是否有NO
生成(2分)。
(2)排尽整个装置中的空气,防止产生的NO被氧化生成NO
2
(2分)
(3)D装置中通入O
2
后有红棕色气体产生(1分)
(4)4NO
2
+O
2
+4OH-4NO
3
-+2H
2
O(2分)
5.(1)3没过胶塞
c.U形管短管一端,有气体产生
(2)①铜丝附近,产生气体将硝酸排到长管一端,使铜丝与硝酸脱离接解.
②有红棕色气体产生
6.(1)234589
(2)a;b;赶尽空气,防止一氧化氮与氧气反应,影响测定结果
(3)c;中和滴定;m=(V-11200n)/33600n
(4)BC
8、(1)用碳酸钙与稀硝酸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气赶走装置内的空气;
(2)3Cu+8HNO
3
3Cu(NO
3
)
2
+2NO
2
↑+4H
2
O;
CO
2
比空气重,从长管进入E,并没有把E中空气赶尽,致使部分NO先与未赶尽
的空气生成少量红棕色NO
2
,当再从F鼓入空气时,E中有更多NO
2
生成,所以红
棕色加深;
二氧化氮与水反应有硝酸生成,硝酸与碳酸钙反应使沉淀溶解;
(3)吸收NO、NO
2
、CO
2
尾气,防止污染大气。
本文发布于:2022-11-16 08:01:2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2997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