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韬光纪幽

更新时间:2022-11-12 06:48:37 阅读: 评论:0

别让梦想离我远去作文-写母亲的简短的现代诗


2022年11月12日发(作者:卫夫子)

-1-

21世纪最缺的是什么——人才。现代社会需求的不是陶渊明式的人物。社会的发展是靠人推动的,

社会要进步就需要社会各行各业的人士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另外还要注意两点:锋芒毕露并不代表在人前买弄,锋芒毕露也并不代表不继续虚心学习

对了,刚想到对方可能说:韬光养晦是有实力,但不愿意在人前显露,只是默默的为社会服务

这个时代是以人为本的时代,是呼唤个性的时代,当然是要锋芒毕露了。

历史上但凡有韬光养晦的人,一定都是生活在乱世,不是太平盛世

毛遂自荐,王勃《腾王阁序》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做人最好顺其自然啊。

有才华的人,他的才华是藏不住的。

.甘于平凡.隐于平凡.这样的人在你我的身边能有几个?

有句话说的好“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你怎么理解?

单从题意来想,很容易被对方抓住的一点就是,深藏不露的程度。比如很简单的一个问题,拿卧薪尝

胆来说,你可以说勾践深藏不露,但他最终伐吴的时候,是不是锋芒毕露呢。

展示自己才华才会获得成功

立论反古时人怀才不遇就是没有展示自己

正比尔盖茨占电脑才能辍学奥巴马超女超男等等

锋芒毕露才能让你在茫茫人海中脱颖而出...

如果你有才..但是你却深藏不露..那么你只茫茫众生中的一子..跟那些普普通通的人没有区别...

永远不会有人注意到你...你将永远被埋没...

(锋芒毕露有利于成功)正方一辩稿:

我方的观点是:锋芒毕露有利于成功。那么对个人,什么是成功呢?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告

诉我们:个人的成功在于能够自我实现。自我实现就是指发挥出自己应有的能力、做应该做的事情。

那么锋芒毕露,这种将自己全部才华展露出来的做法,无疑是更有利于成功的。

而身处现代社会的我们,面临的是社会中的激烈竞争,将自己的实力完全展现,事必会增强我

们的竞争能力。我们的确可以保留实力,但是十成努力肯定比五成力能够更快、更容易地完成目标,

那么对于现在高速发展的经济,哪种努力才是我们所需要的呢?当然是全力以赴地展现个人才华了。

现实中,讲究择优而用,努力稍差一点,就会丧失机遇,连机遇都没了,对方辩友还抱着貌似谦虚的

收敛,幻想成功吗?对方辩友,清醒下,和我们一起锋芒毕露吧!

锋芒毕露不仅能创造机遇,还是一种好的处事态度。锋芒毕露者必自信,而自信是成功的必要

条件之一,所以锋芒毕露者比收敛锋芒者更近成功一步。锋芒毕露同样给人积极的心态,主动的意识。

做事时你可以表现你的锋芒毕露,但你绝不能给别人说你有所收敛,对个人而讲收敛貌似谦虚,但对

别人却是不够尊重、不够积极、不够主动。当别人质问你为何不全部展示才能时,你的适时、适度都

已经成为了借口。而锋芒毕露则不然,当今社会越来越讲究人的意识,三个有才不露的不如一个肯干

的,三个肯干的不如一个锋芒毕露的。锋芒毕露有自信、积极、主动、勇气的支持,势必有利于成功。

同样,对于社会而言,锋芒毕露也是一种好做法。如果一个人能将自己的全部才能发挥出来,

势必比只发挥一部分能创造更多价值。锋芒毕露要的就是全展才华,节约时间,提高效率,做更多的

事,服务你我,服务社会,相比之下,有所保留是不是太过自私了吗?

-2-

社会发展早就规定了锋芒毕露有利于成功的道理,而我们也在无形中适应着这个规律,不仅社

会如此,自然界也是如此。

对方辩友知道物竞天择吗?一个物种如果不全部展示自己的能力、适应环境,就势必会被淘汰。

而物种的成功在于能够存活下来并且不断壮大,我们人类,在数万年的进化中,就是通过锋芒毕露才

有了今天的社会文明。难道对方辩友做为人类中的一员,还想否认锋芒毕露有利于成功吗?即使你嘴

上说收敛,你的身体也在证明我方观点,如果身体的各个细胞、各个组织不全部发挥自己的作用,对

方辩友又怎能坐在这里听我讲话?

所以,无论是个人成长、还是社会发展、乃至自然演变、锋芒毕露都是有利于成功的。

正方:

“谢谢主席,谢谢评委,大家晚上好,在对方辩友的精彩陈词之后,我不得不指出其中几点偏颇

之处:

首先,对方辩友陷入了一个思维上的误区,他们认为只有在私下努力才能增强自己的能力,殊不

知,人的潜力是无限的,只有把自己逼到一个境地才能发挥出这种让世界震撼的潜力,男人就应该对

自己狠一点,破釜沉舟,才能迸发出那种敢叫日月换天的气概

其次,对方认为,锋芒毕露会招来更多的嫉妒,我们知道,当你超出别人一点时,别人会嫉妒你,

当你超过别人很多时,别人会佩服你。难道不是更易成功吗?

还有,对方认为别人会阻碍你的成功,在你锋芒毕露的时候,我们不能回避问题,我们要去发现

问题并解决问题,难道克服别人的阻碍不是成功吗?有别人一直给你指出错误难道不是更易成功吗?

没有目空一切的嚣张,没有恃才傲物的狂妄,锋芒毕露有的是崭露头角的自强。

没有肆无忌惮的显摆,没有盛气凌人的做派,锋芒毕露有的是初现峥嵘的气概。

大丈夫生于世间,当提三尺剑,里不世之功,若锋芒不露,何来不世之功??

因着崭露头角,弹硖长歌,狡兔三窟,才有了出有车,食有肉的冯爰

因着初现峥嵘,藏锥于囊,毛遂自荐,才有了进可功,退可守的魏楚联盟

一个人的心有多大,他的舞台就有多大

因锋芒毕露,赢得无限宽敞,站在你的舞台翩翩起舞,轻灵幽雅的舞步铸就你不朽的传说,海阔

天空的宽敞舞台创造你永恒的辉煌

社会是庞大的,崭露头角,是你在数万人里笑傲江湖

社会是公平的,初现峥嵘,使你在三千客中脱颖而出

不锋芒毕露,多少人在成功的边缘徘徊着哀伤的脚步

不崭露头角,多少人在成功面前遭遇最后的滑铁卢

不初现峥嵘,多少人因此功亏一篑败的一塌糊涂

对方辩友,就在你锋芒不露,柯守中庸的时候,成功的光芒早已降临到那些锋芒毕露的人头上

就在你锋芒不露,藏愚守拙的时候,机会已经垂青那些崭露头角的人,让他们推开成功之门

就在你锋芒不露,碌碌无为的时候,别人已经悄然支持了那些初现峥嵘的人,把他们推到成功的

终点线

同学们,请相信我,锋芒毕露会给你斟上成功的酒,会让你牵到成功的手,会让成功一直相伴你

左右,崭露头角会让成功早日给你送上那粉醇绵的问候,初现峥嵘会让你早日走到收获成功的秋

最后让成功长相与你斯守请选择锋芒毕露!!

谢谢主席谢谢评委谢谢大家”

锋芒毕露的优势就是可以吓退胆小的竞争者,比如辩论的时候,特别有自信,就可以打击对手的信心。

象拳王阿里,比赛之前都是咄咄逼人的,这样无论实力是否有差距,起码让对手感觉到自己的信心十

足!

-3-

至刚则易折,至柔则无形。

锋芒毕露的人往往容易让别人认识自己,但至刚则易折,如果在和别人的交往中不太骄傲,和人讨论

分析并听取达成共识的意见,就能听到更多的对自己有用的经验,在遇到挫折时能知错就改,再接再

厉,坚持自己的方向,勇往直前,就很容易成功。但这种人的多数时间会被社交占用,应该留有足够

的时间用来思考、反思

含而不露的人则有足够的时间来反思自己,获得自己的经验,但社会经验较少,他们不像前者那样主

动让别人认识自己,而是等待别人来认识自己,这样别人发现他的机会就少,但如果自己的内涵足够,

一旦被发现就会成功。

中国古代最有名的关于“韬光养晦”的例子,其中一个就是三国时代的“曹操、刘备煮酒论英雄”。

刘备时运不济,依附曹操。《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载:“玄德也防曹操谋害,就下处后园种菜,

亲自浇灌,以为韬晦之计。关、张两人曰:“兄不留心天下大事,而学小人之事,何也?”玄德曰:“此

非二弟所知也”。两人乃不复言。”

一日,曹操摆下酒筵来试探刘备的野心,问刘备天下有哪些英雄,刘备佯装列举了当时叱咤风云的

一些人名,只不提自己。《三国演义》载:“操以手指玄德,后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

玄德闻言,吃了一惊,手中所执匙箸,不觉落于地下。时正值天雨将至,雷声大作。玄德乃从容俯首

拾箸曰:“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操笑曰:“丈夫亦畏雷乎?”……操遂不疑玄德。

这个故事典型地代表了中国人对“韬光养晦”的传统意识。孔子曰:“小不忍则乱大谋”。“韬光

养晦”的关键,就是忍受屈辱、掩饰实力、等待时机,其目标是打败敌人,有所作为。刘备后来在赤

壁之战中大败曹操,形成三国鼎立之势,终成大业。

锋芒毕露,也许会让你难过一点吧,但可以极大的满足虚荣心。

我:人往高处走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的自然.有没有感觉到这句话的无奈?水:透明.清澈.我想这是许

多人对水的概念.那么试问和透明.清澈相反的是什么?

水甘愿向下走因为它不得不那么做.而人不顾引力不顾高处的危险向上攀登.或许那是人远大的目标.

但要知道那不是必须的.那么是为什么?又是什么促使人去这么做?

在我看来归根到底就是1个字:“欲”

用佛教的文化来说三个字:“贪”“嗔”“痴”

总而言之,韬光养晦就是甘愿让对方处在重要的位置,让自己处在次要的位置,这也是人们常说的谦

卑。谦卑者因为虚心所以能进入对方的心,被别人接纳。而在沟通时彼此接纳是很重要的,因此谦

卑作为一种品格也非常重要。如果你不谦卑,就不能够被别人接纳。不被别人接纳你就无法与别人沟

通,无法与别人沟通你就什么事也别想做!如果人与人之间能够相互谦卑、互相尊重,那人与人之间

的关系就会很好,大家团结一致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因此,韬光养晦不只是一种生存策略,也是一

种美德。一个甘愿处于次要位置的人,一个谦卑的人,最后会赢得大家的尊重和爱戴,这样的人在领

导位置上也能好好地服务他人。而一个骄傲的人,一个锋芒毕露的人,常常因为无法接纳他人的意见,

从而失去他人的支持,最终常常被降到卑贱的地步。所以说,韬光养晦对一个人很重要。

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在《论自由》中说:“有天才的人,在字义的命定下就是比任何人有较多个性的,

唯其如此,也就比任何他人都更不能适应社会为了省去其成员形成个人性格之麻烦而准备下的那些少

数模子而不感到有伤害的压束。”人才的这种鲜明个性常常为旧的传统观念、腐朽社会制度和落后习

惯势力所不容,越是卓越的人才越要承受更多来自社会各方面的阻力。所以,个性鲜明的人才常常要

-4-

面临社会逆境的严峻考验,尤其那些立志破坏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思想家、政治家更是如此,他们

要反叛于腐朽的社会制度,其个性必然为当时的社会所不容。而假若历史上的思想巨人和政治巨人都

那么安分守己,顺时听命,那么其所处的社会制度环境对他们就不构成逆境,但如果那样的话,他们

也就不成其为历史巨人了。同时,那些个性鲜明、锋芒毕露的人才,有时难免会在有意无意之间伤害

与其发生联系的一些人,容易树敌积怨,加之自身才华出众,树大招风,又常遭人嫉恨,如果再有一

些执拗和倔强,就会与周围环境难以协调。人才独特的个性往往在自身所处的逆境形成过程·中起着

一定的作用。

过于锋芒毕露的例子:

文种:

出自兔死狗烹的故事,在《东周列国志》里也有描述。文种和范蠡是越王勾践得以复国报仇的两大

功臣。在功成名就的时候范蠡选择了辞官而去,同时他写信给文种劝说其激流勇退,理由是勾践这个

人可以与其共患难,但不能共享福。文种对此很不以为然,继续发挥着自己的才能。最终他因功高震

主被勾践赐死。

诸葛恪:

出自《三国演义》。诸葛恪,字元逊,诸葛亮的兄长诸葛瑾的儿子,小的时候就展现出了才思敏捷、

天赋过人的特质,并且大家都认为他的才能超过了其父诸葛瑾。诸葛瑾不为有这个好儿子而感到高兴

反而觉得诸葛恪会给家族带来不幸,他认为恪性格急躁、刚愎自用,而且太喜欢表现自己。果然,诸

葛恪掌权后独断专行,引起众怒,最终被吴主孙亮与大臣孙峻设计杀死,自己的家族也被夷灭。

方仲永:

出自伤仲永的故事,选自王安石的《临川先生文集》。有一个叫方仲永的神童,五岁便可指物作诗,

天生才华出众,同县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对他父亲以宾客之礼相待,还有的人用钱求取仲永

题诗。他的父亲认为有利可图,每天带仲永着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仲永学习。仲永成年后终“泯

然众人矣”(意为才能消失,与普通人无异)。故事的主旨虽是告诉人们后天努力的重要性,但同时

也体现出了锋芒毕露的坏处,因为每天忙着显摆而耽误了修行从而更上一层楼的时间

1。杨修之死。

三国演义里的故事。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为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置军纪于不顾,

一闻“鸡肋”就自动收拾行装,并煽动其他人也作归计,因此,他的被杀是咎由自取。明代李贽点评《三

国演义》时对这件事曾写道:“凡有聪明而好露者,皆足以杀其身也。”即有此意。

2。韩信

在主子面前,不加收敛,锋芒毕露,是韩信自取杀身之祸的根本原因。

韩信最后身罹杀身之祸,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牢骚太盛,得罪人太多。《汉书》是这样记载的:“信

知汉王畏恶其能,称疾不朝从。由此日怨望,居常殃殃,羞与绛灌等列。”(《汉书》卷34)知道皇

帝猜忌自己,还在家泡病号。看不起周勃、灌婴,也瞧不上范哙,甚至连萧何也得罪了。最后,死于

萧河的计谋之中。给后世留下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俗语。看来,除掉韩信,是刘邦的既定方针,

并不在其谋反与否。韩信“勇略震主”、“功盖天下”,却又不那么顺从。不除掉他,刘邦是睡不着觉的。

不论韩信是否谋反,刘邦都要杀掉他。

3。王熙凤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

王熙凤是贾府的实际当权派。她主持荣国府,协理宁国府,而且交通官府,为所欲为。这是个政治性

很强的人物,不是普通的贵族家庭的管家婆。她的显著特点就是“弄权”,一手抓权,一手抓钱,十足

表现出剥削阶级的权欲和贪欲。王熙凤不仅是一个人,而是代表了一个阶级。“忽喇喇似大厦倾,昏

惨惨似灯将尽”,不光是王熙凤的个人命运,也是垂死的封建阶级和他们所代表的反动社会制度彻底

崩溃的形象写照。“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这两句道出了正在走向没落的一切反动

阶级的共同规律。王熙凤是四大家族中首屈一指的“末世之才”,在短暂的几年掌权中,她极尽权术

-5-

机变、残忍阴毒之能事,制造了许多罪恶,直接死在她手里的就有好几条人命。但这一切只不过为她

自己的最后垮台准备了条件。

论“韬光养晦”政策(刘常山)

“为了进攻而防御,为了前进而后退,为了向正面而向侧面,为了走直路而走弯路,是许多事物

在发展过程中所不可避免的现象”,这是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的一段话。这

段闪烁着辩证法光辉的话蕴含着积极防御的思想。中国革命是处于敌强我弱条件下的革命,依靠积极

防御的思想,中国共产党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以弱克强的奇迹。积极防御思想已经成为中国人民克敌制

胜的宝贵精神财富,韬光养晦正是一个体现积极防御思想的重要策略。韬光养晦意指隐藏起才能,

收敛起锋芒。通常是在敌强我弱,硬拼硬打对我方非常不利的情况下,而采取的一条行之有效的办法

和策略。从现象上看,收敛锋芒,采取守势,甚至采取某些退却、让步措施。但实质上,用毛泽东同

志的话说,这是“为了进攻而防御,为了前进而后退,为了向正面而向侧面,为了走直路而走弯路”,

一旦条件成熟,就可以变退为进,变防御为进攻,达到消灭敌人的目的。世界上没有包治百病的

灵丹妙药,韬光养晦这个策略同样也有其运用的条件。其一,要成功地实施韬光养晦的政策,需要利

用敌人的弱点,利而诱之,卑而骄之,亲而离之,以麻痹其警惕,消磨其意志,涣散其凝聚力。其二,

为了完成变退为进,变防御为进攻的转变,需要在退却防御阶段完成实力的积蓄,做好反攻的准备。

因而重要的是要做好台下的工作。其三,孙子说,“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

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韬光养晦策略正是这样一个“诡道”,具有战略上的隐蔽性,因而要善

于隐藏自己的意图,使敌方对我方的表面情况深信不疑。如果上面条件中任何一点被割裂,都不

能成功地实施韬光养晦策略。比如,如果不是敌强我弱而是我强敌弱,一般没有实施韬光养晦策略的

必要。此时韬光养晦往往意味着丧失消灭敌人的机会,因而不利于我而有利于敌人,倒是应该提防敌

人对我方实行“韬光养晦”的策略。韬光养晦不是对于任何敌人都是适用的,关键是看敌方是否

具有可以被利用的弱点。比如越王勾践实行韬光养晦、卧薪尝胆的政策,是因为吴王夫差被胜利冲昏

了头脑,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力量,过低地估计了越国君臣的能量。如果夫差不是一个骄横狂妄的君

主,有远大的政治眼光,懂得“宜将剩勇追穷寇”“将革命进行到底”的重要性,越王勾践的韬光养

晦策略就无法实现。三国时,心怀大志的刘备一度流落曹营,为了不引起曹操的注意,也采取了韬光

养晦的政策,在自己的府第里浇水种菜,制造出陶醉于田园生活的假象。但是曹操比吴王夫差头脑要

清醒得多,依然看出“天下英雄唯使君与吾耳”,使刘备感到长期韬光养晦必然被人识破,从而及早

决策改弦更张。总之,如果敌方已经清清楚楚地看出我方的本质和潜在的发展趋势,对我持有高度的

警惕意识,并且不断把破坏我方的计谋付之于行,则韬光养晦很难奏效。而且,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我方施以韬光养晦策略,敌方则可以将计就计,实施反韬光养晦政策,此时我方再死搬韬光养晦政策,

就会遭受失败。韬光养晦意味着放弃眼前的一些局部利益,在现象上作出一些让步和退却,为了

使这种现象上的让步与退却不转化成为实质上的让步与退却,必须珍惜依靠让步与退却换来的有限时

间与空间,完成进攻与反击的准备。如果忘记了这一点,或者没有利用好难得的时机完成战略上的准

备,韬光养晦就会变成真正的退却和投降而归于失败。1918年3月,列宁领导的苏维埃政府同德国、

奥匈帝国、保加利亚、土耳其订立了布列斯特和约。当时德帝国主义的军队正侵入苏维埃共和国境内,

前线的俄国旧军队已经瓦解,新的革命军队还没有组织起来。为了使刚成立的苏维埃共和国避免在德

帝国主义的打击下夭折,列宁主张暂时退却,接受德帝国主义提出的割地、赔款等条件,立即签订和

约。这个和约的签订使苏维埃共和国赢得了时间去巩固无产阶级的政权,调整经济,建立红军;使无

产阶级保持了对农民的领导,集聚了力量,得以在1918年至1920年击溃白军和英、美、法、日、波

等国的武装干涉。而随着德国帝国主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失败,布列斯特条约成为废纸一张。这

是一个成功地运用韬光养晦策略的成功范例。表面上苏维埃政府承受了屈辱,但斗争不是简单地以一

时一事、一城一地而论的。苏维埃赢得了武装自己、强大自己的时间,并且真正有效地利用了有限的

时间,强大自己。如果不是这样,布列斯特和约将真正成为一个屈辱的开端。我国历史上的汉代

之初,军事力量上一度无法抗衡匈奴。为了保证边疆的长治久安,汉武帝采取了韬光养晦的政策。一

方面,厉兵秣马,加紧军事上的准备;另一方面,继续对匈奴采取了防御的策略,推行“和亲”政策,

在长达十几年的时间里,避免和匈奴的正面交锋。结果是壮大了自己的军事力量,同时麻醉了匈奴,

为日后彻底解决匈奴问题奠定了基础。反过来,如果不是在推行“和亲”政策的同时加快经济和军事

-6-

建设,“和亲”政策将只能成为汉家屈辱的象征。韬光养晦策略的成功有赖于战略上的隐蔽性。

实行这个策略必须要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使敌方迷惑于我方的假象而不能自拔。大张旗鼓,大喊大叫,

内外不分,就会被人识破机关。可以想象,如果越王勾践大肆张扬“卧薪尝胆”的消息,天长日久,

吴王夫差未必不会察觉其真实意图。70年代初期,林彪反革命集团妄图篡党夺权,作为非正义的势

力,林彪集团最终必然失败是不用怀疑的。但是从策略角度考察,急不可待,锋芒毕露,加剧了其暴

露的进程。林彪一度语录不离手,万岁不离口,曾经欺骗了很多人。但是他们在庐山会议上大造什么

“天才论”,上演了设立国家主席的闹剧,让毛主席看出“大有炸平庐山,停止地球自转之势”,从

而对其形成警觉。如果他们继续收敛自己的锋芒,他们发动反革命政变的阴谋可能会更隐蔽,危害会

更大,解决起来可能会更加复杂一些。实施韬光养晦策略,还要善于从全局、从发展的观点来把

握。一般来说,韬光养晦策略较适用于战术,适用于局部,通过局部韬光养晦促进全局战略的实现。

就战略全局来说,很难长期地隐藏自己的战略企图。比如,老奸巨滑的袁世凯以养病为名隐身项城,

静待时机。面对武昌革命军的起义,清廷无奈,只得起用袁世凯,同时又因对其怀有戒心而未给其足

够大的权力,袁遂继续称病推辞。这虽然从现象上看是韬光养晦,但事实上无论清廷还是帝国主义势

力,都看得出这是在讨价还价。袁的战略企图根本无法隐藏。清廷后来授之于大权,实在是大势所趋,

无可奈何。从发展观点来说,实施任何策略,都必须因时而化,因势而化。韬光养晦也必须是在动态

的过程中实施。中国古人讲“奇正相变”的道理,正是如此。如果敌方已经发现了我方的意图,如果

双方力量的对比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如果我方的准备工作已经就绪,如果出现了对全局具有重大

影响的变化,那么,韬光养晦策略就要作灵活的调整。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的方式是极为有害的。

解决的方法有两个,一个是从过程,没有先前的深藏不露,根本就不会有这个锋芒毕露的机会。第二

个是掐住深藏不露的含义,不露并不等于不做。或者干脆再狠一点,耍耍无赖,就说只要有一种想法,

或者做法,被其隐藏,你就可以说他深藏不露。至少,在这一点上,是深藏不露的。

第一,从竞争的角度来看,深藏不露更容易占据优势地位。

深藏不露不是有个藏字么。一个简单的,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前提是你知道“张良计”,才有了“过

墙梯”。如果你不知道张良计,你会有过墙梯么?答案是不会,就像我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所以

我不会准备。并举两个例子为好。呵呵,自己想一下吧,我没什么资料。(如果评委属比较开放,那

你干脆可以说,我昨天不知道对方辩友会做什么,所以我准备的不多。刚才我忽然想到,如果对方4

位辩友忽然从下面哪出4块砖头来砸我,我肯定倒下之类的。。。。有点恶搞。不过调节气氛很好。

并且前提是个假设,不存在侮辱和台风问题。)

换一个角度。要击败你的对手,就先要了解他。这样你知道他的优势在哪里,可以提前防范,知道他

的缺陷在哪里,可以着重攻击。可以想象,因为对方的锋芒毕露,这些优点和缺点我们可以很快的了

解。所以锋芒毕露的人主动给了他的对手一个优势。而深藏不露的人则主动站在一个优势的位置。试

想一下,两人才干相同,但一个深藏不露,令他的对手无从猜测,而一个锋芒毕露,让他的对手对他

一目了然。那么他俩互敌,谁输谁赢?诸葛亮善诱,他的敌人往往被诱入圈套。但之前的诸葛亮在西

蜀锋芒毕露了那么多年,这点早已被人所知。所以司马懿才固守,任凭对方送来胭脂水粉和女人的衣

服,就是不出去打。最终导致一代人杰诸葛亮最终的失败。我知道你有枪,所以我穿好防弹衣和头盔,

你不知道我有枪,你还穿普通的衣服。掏枪对射,谁输谁赢?

第二,从性格上来看,深藏不露者更具优势,更易成功。

这条说起来其实有点牵强。是这么推导出来的,深藏不露=不轻易显示自己=不追求虚荣=隐忍=有耐

深藏不露的人,肯定不会为自己的虚荣心,而现实自己的能力。否则就不是深藏不露了。能做到这一

点的人一定有很好的耐心等待真正的机会,有很好的自控能力,不去追求那些华而不实的东西。也不

会因一时的气急败坏或者语言相激而冲昏头脑。否则这也不是深藏不露了。这点不就是隐忍么。有耐

心,有自控能力,又懂得隐忍的人更容易成功。这个没有什么说的。关键是能把这个推导让大家理解,

并站稳就行了。毕竟这些性格和成功脱不开关系。没什么可辨的。对方要说的话,只能找找推导过程

-7-

的错误,说深藏不露并不能推导出这些。。我猜不出来对方会怎样反对这个推导。看临场发挥。应该

问题不大。最大的问题是怎么组织语言,让这个推导能在短时间内被评委接受。别弄的太复杂,让评

委听着烦,也别弄的太潦草,让推导显的单薄。

说两个比较胡搅蛮缠的。

国家机密是深藏不露的。倘若像对方辩友那样,锋芒毕露,将国家机密随意展示,这是违法的。

俗话说的好,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有财深藏而不外露,就是为了防贼。倘若对方辩友一定要拿几

块金条,锋芒毕露的摆在我的桌子上,告诉我你多么富有,说实话,我不禁也要有做贼的冲动。对方

辩友这样做简直是诱惑人犯罪嘛。没准哪下没控制好我自己,我进了监狱,对方辩友浪费了时间和精

力,双方都不得好。可见锋芒毕露有多么可怕。

正所谓慧者潜锋芒,深藏不露者易成功。

何为深藏不露,乃是韬光养晦。在两个相同前提下的人比较,锋芒毕露者更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易成果不是一定成果,乃是优势。

1.锋芒毕露者为将才,深藏不露者为帅材

2.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

3.(韬光养晦的优势)

锋芒毕露的人不够谦卑,锋芒毕露的人不够成熟,锋芒毕露的人不够稳重

人类社会的发展一直都处在一种竞争状态,为了维续生存,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存本领。在自

然界中,当相对弱小的动物受到强大对手的攻击时它往往会以假死来蒙骗敌人、保护自己。同样,韬

光养晦实际上也是一种类似假死的行为,人类社会和动物界一样处在竞争的状态,由于人比动物更聪

明,这种竞争也更加复杂和残酷!

在人类社会的生存竞争中,几乎所有的人都往高处爬,这过程要牺牲许许多多弱小或者不幸的人!每

当这种生存竞争经历过一次较大的动荡之后,社会会走向有序化和规范化,社会或者国家的组织秩序、

尊卑贵贱也都已经确立下来,按理说至此天下就该太平无事了,可是问题的复杂性在于这种生存竞争

的延续性和永恒性,高高在上的统治者虽然大权在握,但是因为担心周围的人侵犯到自己、把自己拉

下马,故时时充满恐惧、没有安全感!他们警惕四周的人,看哪些人可能对自己构成危协!如果他发

现目标,就会展开清洗,这种流血事件在历史上举不胜举。

比如说,曹操就是一个极其多疑而没有安全感的人,为了防止别人暗杀自己,他连给他盖被的侍卫也

杀了,且说:“吾梦中好杀人!”可见在古代和帝王权贵相处的危险性,难怪古书上有伴君如伴虎之说,

真的一点都不为过。由于帝王权贵缺乏安全感,生性好疑,常好杀人!在其身边相对弱小的群体为了

保护自己,韬光养晦这种生存艺术就诞生了。

实现韬光养晦的要旨在于:实施对象没有安全感、怕人谋害,就向他表示最大的忠诚和善意;实施对

象怕有人威胁到他的位置,就向他表示自己淡泊名利的态度;实施对象害怕失去权威,就向他表达最

大的敬畏与尊崇!当你成功地让实施对象相信你的这种意图,你就是一个成功地掌握韬光养晦这种艺

术的人。

如果说弱势群体为了保护自己有向强势群体示弱的必要,强势群体何必韬光养晦呢?这里面也有很多

奥妙。一般来说,强势群体大权在握,处在比较显眼的位置。这样,他受人关注的就必然多,所要应

付的事情也必然多。这样,会让他把许多的精力分散在与人周旋、应付上。一个人如果没有安静思考

-8-

的时间,长期处在显眼的位置指挥、领导、周旋、应付。久而久之,精力、健康、知识、智慧,都会

受到亏损!这就要求处在领导位置的人,避开众人的焦点,避开不必要的繁杂事物,回到比较隐蔽的

位置。这样的位置有助于人修身养心、恢复精力;有助于人们不断反思、不断调整,拓展自己心灵的

空间,强大自己灵魂的力量。这样,当人再一次投入到工作中,就会获得足够的智慧和精力去面对。

所以,强势群体也常常会运用“韬光养晦”这种生存策略。只不过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运用韬光养晦的

手段和目的不一样。

一个既深沉又锋芒毕露的人

不那么锋芒毕露的才智

为人处事,应作一个谦谦君子,不要飞扬跋扈,锋芒毕露。

正方08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二班辩论队认为:机会往往是数量和质量的积累,要抓住机会,就

必须要锋芒毕露。他们强调做人要低调,做事要高调的道理,认为懂得锋芒毕露才能展示自己的才能,

从而更好地成功。反方08级信息安全五班辩论队则针锋相对提出锋芒毕露是把双刃剑,显露锋芒尽

管能突出自己,却会刺伤别人,不利于团队合作。锋芒不应该毕露,而应该选择恰当的方式合理的展

露。他们强调收敛锋芒,韬光养晦,踏实平淡地做事才能更好地成功。双方对此进行了具体的阐述和

激烈的辩驳,让在场的观众享受了一场精彩的辩论赛。

辩题:"现代人应该锋芒毕露还是韬光养晦"

正方:澳门大学代表队现代人应该锋芒毕露

反方:广州大学代表队现代人应该韬光养晦

正方派上了07级的新人担当一辩,立论中首先明确锋芒毕露是处理才华的态度,接着通过古代

和现代的特征对比,指出古代人韬光养晦是明哲保身的选择,而现代的特征决定了现代人应该锋芒毕

露。然后正方从四个方面论证了这一观点:第一,面对机会时,锋芒毕露者更能脱颖而出;第二,现

在用人需要的是人尽其才,锋芒毕露更能提高效率;第三,提倡锋芒毕露的是在提倡一种主动的态度;

第四,社会进步更加需要的是那些锋芒毕露的人。

正方的立论把辩题讨论的词语限制在了处理才华的态度上,这点遭到了对方辩友以及评委的质疑,

都认为还应该包括处人遇事。一辩虽参加过今年的名校杯,可是仍缺乏大赛经验,比较紧张,陈述到

最后的时候断断续续,让在她身边的队友和场下的朋友着实紧张了一回。而且从后面的论证来看,我

觉得正方观点中的标准是最后一点,社会进步靠得是谁。因为一辩陈词的原因,让我在之前并没有能

够明确。

反方的立论首先反驳对手:我们的韬光养晦不是不要展露锋芒。接着反方指出竞争不如合作。然

后反方告诉大家,韬光养晦是在隐藏能力,是低调做人的表现。下面反方从三方面论证了为什么现代

人应该韬光养晦:第一,韬光养晦是一种"术",是趋利避害的战术,并用文革中周总理的处事方式证

明。第二,韬光养晦是一种"智",是智慧的体现,并用巨人集团来例证。第三,韬光养晦是一种"德",

有利于塑造品行,并用六方会谈中中国的态度论证这一观点。

我觉得这篇立论是广州大学两场立论中逻辑层次最好的,其"术"、"智"、"德"的论证很有创意。

不过这个立论中有几点是我不能理解的。第一,难道合作就是韬光养晦,竞争就是锋芒毕露?那我展

现出的团队合作的能力算什么?第二,用周总理文革时期的处事方式论证趋利避害,我不置可否,至

少我觉得在辩论中举文革等例子并不合适。第三,巨人集团的发展是不是韬光养晦的结果呢?据我了

解貌似不是。第四,中国在六方会谈中是韬光养晦,塑造了中国的品行?我很奇怪这一观点。第五,

韬光养晦是以德待人的表现,难道说锋芒毕露的人就没有道德了?所以我个人认为广州大学能把例子

换掉会不会能使立论更好。

这里我自己有个疑问,就是立论时是否能举例子。在我初学辩论的时候教练是要求我的立论不要

举例子,因为任何事例都是正反两面的,立论就把例子打出来就给了对方更多时间来思考和反驳你的

例子,从而使自己的立论被打。

-9-

正方二辩在反驳中指出,锋芒毕露不是要双方拼的你死我活,现代社会讲求的是平等竞争。反方

将韬光养晦和以德待人、谦虚等词汇联系,并不合理。而且韬光养晦和锋芒毕露不是做事态度上的,

而是如何处理对待才华。接下去正方进一步巩固自己的观点:锋芒毕露者不易错过机会,即使因为锋

芒毕露在某件事情上失败了,也是一种经历。一个人如果不显山不露水就无法给别人一个衡量的标准,

才能很难被实际检验。最后正方质疑反方,韬光养晦到何时才需要显露一下,如何在那一时刻一蹴而

就。

反方二辩

……

晚上刚打完协会内部的一个辩论赛,正方:现代人应该锋芒毕露,反方:现代人应该韬光养晦。我是

正方二辩,主要负责驳论。

首先注明一下反方立论的主要观点:

韬光养晦是全方位地培养自己的能力,不轻易表露自己。

(1)主动,以恰当地方式展示;

(2)一时的忍让,为将来的展露作准备;

(3)长远的目光,为长远利益、根本利益,牺牲局部利益。

三个层面:

事实:(1)环境的不确定性,需要了解之后,伺机而动;

(2)韬光养晦更利于人际关系地发展;

事理:大道理大智慧是隐含于看似平庸的事物中要静心全面培养自己;

价值:韬光养晦是一种修养,谦卑的心态;

驳论:

谢谢主席。

刚才对方辩友把韬光养晦解释为全方位的培养,不知对方辩友所谓的全方位培养指的是只培养优点无

视缺点的存在还是优点和缺点一起培养呢?希望对方辩友明确说明。

对方辩友还提到韬光养晦是不轻易显露,是在隐忍中伺机而动,显然,对方辩友犯了机会主义的错误。

所谓机遇稍纵即逝,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只是一味地等待,机遇是不会降临到你头上的。唯有保持一

种锋芒毕露、锐意进取的心态,一有机会就积极地展示自己,才有可能更好地把握机遇。机遇只垂青

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刚才对方辩友谈到韬光养晦是伺机而动,是在合适的时候展示自己,那么,归根结底,韬光养晦到最

后还是要展示的,至于展示的内容,跟锋芒毕露所展示的并无本质区别。如果韬光养晦是恰当地展示

合适的内容,那么锋芒毕露为什么不能是合适地展示恰当的内容呢?

所以我方认为韬光养晦跟锋芒毕露的本质区别只在于对于展示时机的把握。韬光养晦者喜欢机会主义

地伺机而动,而锋芒毕露者却保持积极进取的心态,时刻为即将到来的机遇准备着。

下面我将从事实、事理、价值三个层面一一指出对方辩友的错误。

首先在事实层面上,对方辩友提到由于环境的不确定性,需要足够多地了解后再伺机而动。既然对方

辩友知道环境有不确定性,机遇有不可操控性,对方辩友又如何知道什么时候才是合适的时机呢?对

方辩友在这里犯了一个逻辑矛盾的错误。机遇稍纵即逝,任何事情都想看准了再下手,最后的结果往

往是两手空空,在不断地等待中白白地浪费了光阴。

事实层面上,对方辩友还提到韬光养晦有利于人际交往,而锋芒毕露却只会横冲直撞,伤及他人。对

-10-

方辩友显然犯了以偏盖全的错误,把人际交往中好的东西都归于韬光养晦,而把不好的都认为是锋芒

毕露的结果,这未免也太霸道了。

其次,在事理层面上,对方辩友认为大道理大智慧是隐含于看似平庸的事物中,需要静心全面培养自

己才能得到提升。这个观点本身我方并不否认,但难道只有韬光养晦的人才会培养自己的能力,而锋

芒毕露的人就不培养自己的能力了吗?另外,对方辩友还把韬光养晦等同于静心,把锋芒毕露等同于

浮躁,这显然是偷换概念。

再次,在价值层面上,对方辩友认为韬光养晦是一种修养,是谦卑的心态,是虚怀若谷地胸怀。对方

辩友再次显露出他们霸道的本性,难道锋芒毕露的人就没有修养了吗?难道锋芒毕露,积极进取的人

就不能谦虚了吗?对方辩友的这个观点显然是非常可笑的。所谓低调做人,高调做事,只有做事的时

候锋芒毕露、锐意进取,才能引领你走上成功之路。

综观以上几点,对方辩友在立论中犯了以偏盖全、偷换概念以及逻辑矛盾等一系列错误,希望对方辩

友能在以下环节中予以纠正。

以下我再来阐述我方观点,我方认为韬光养晦虽然是伺机而动,但到最后还是要展示的,展示的时候

跟锋芒毕露一样会带来竞争、也有可能会不经意地展露自己的缺点,两者在展示的内容上并无本质区

别,只是对时机的把握上采取不同的方法。

韬光养晦者习惯伺机而动,总希望看准了再下手,在时机恰当的时候再展示。然而机遇是稍纵即逝的,

每次都想看准了再下手显然是完美主义者的想法。追求完美本身是一种美好的愿望,然后追求这份美

好必将付出昂贵而沉重的代价。等待时机的时候,你总觉得这个不合适,那个不合适,怕是等到你认

为合适的时机到来的时候已经是两鬓斑白,年近花甲。

相反,锋芒毕露者保持一种积极进取的心态,敢作敢为,只要有时机就去尝试、去拼搏,体现了爱拼

才会赢的拼搏进取精神。

“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请对方辩友不要再浪费机会白费光阴,立刻行动起来,抓住每个可能

的机会去拼搏、去尝试,锋芒毕露才能让你抓住更多机会,才能带你走向成功!

下面我谈一下我方在辩论过程的犯的几个主要错误。

1.韬光养晦在词典中的解释为:隐藏才能,不使外露。所以韬光养晦本意中只有隐藏的意思,并没有

包含“展示”的部分。我方在驳论中未能指出对方定义的一个致命错误。

2.我方辩论中没有坚持自己的战场,甚至有选手不清楚自己的战场在哪里...所以,整场辩论处于一

个较被动的位置。其实就算定义上没指出对方错误,就算韬光养晦也能展示,那么,就拿时机把握问

题(何为合适的时机)、机会成本问题(在等待和选择中浪费了很多机会和时间)也是可以打的。这

也就是我方的战场。

3.未能把锋芒毕露的定义贯彻下去。既然锋芒毕露是锐意进取的精神、敢做敢为的做事风格,那锋芒

毕露者又何惧“枪打出头鸟”、“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呢?即使锋芒毕露会遇到困难,我们也要迎

难而上,一味地韬光养晦、畏首畏尾永远做不了领头羊和行业领导者。

韬光养晦的意思,韬光是隐藏自己的光芒,养晦是处在一个相对不显眼的位置。它和低调的意思基本

相同,这是一种优秀的策略。

形而上学就是“纯哲学”。那么,什么可称之为纯哲学呢?实际上,当人们问到“所有的存在者从何

而来”时,哲学便已产生。当问到“作为所有存在者的最后根据的那个终极的存在者”时,人们不外

乎有三种回答:一是世界、或者“物质”之类;二是上帝、或“天”;三是人的先验的“性”。但它

们实质上都是先验的主体性、实体性,如黑格尔所言:“实体即是主体。”进行这种思考和工作的可

称之为哲学家,而这种追求实际上就是形而上学。形而上学就是追问作为所有存在者的最后根据的那

-11-

个终极的存在者,亦即追问作为所有的物的“本”“体”的那个物。《易·系辞传》:“形而上者谓

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学是关于“道”的哲学,“形而下学”是关于“器”的科学技术、

伦理道德、制度安排等等。

作为哲学名词,其涵义有:⑴从黑格尔开始,把形而上学用作反辩证法的同义词.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

形而上学的特点是用孤立、静止、片面、表面的观点去看世界,否认唯物辩证法所主张的事物因内部

矛盾引起发展的学说.形而上学的思想在古代即已产生。在欧洲,流行于15世纪后半期到18世纪.当

时科学家们将自然界划分为各个部分,并从外部分门别类地加以考察.这种思想方法,由培根和洛克从

自然科学移植到哲学上,就造成了当时哲学的形而上学的局限性.⑵在哲学史上,指研究超感觉的、经

验以外对象的哲学.有时也指对哲学本体论的研究.现代有的唯心主义还常用"形而上学"来指责唯物

主义.

本文发布于:2022-11-12 06:48:3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299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昨天星期几
下一篇:遏制电压
标签:韬光纪幽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