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给予是什么意思

更新时间:2022-11-16 07:55:50 阅读: 评论:0

初中生免费网站-肽链是什么


2022年11月16日发(作者:调音师影评)

什么是给予树【《给予树》(第一课时)教学案例与

对比评析】

《给予树》(第一课时)教学案例与对比评析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31课。

A案

常新涛

[教学目标]

1.结合相关语句正确认读、书写文中的生字词,理解重点词

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感受“给予”和“分享”的快乐

及内在联系。

3.学习概括自然段的意思,整体把握文章的顺序。

4.初步感受对比的构段方式,并尝试运用。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感受“给予”和“分享”的快乐及内在联系。

2.初步感受对比的构段方式,并尝试运用。

[教学过程]

板块一:概括自然段的意思,整体把握文章的写作顺序。

1.板书课题。结合生字注音或用查字典的方法,尝试读通课

文。

2.引导学生逐段朗读,就语句中的生字词进行指导。

如:结合语句重点理解“并不宽裕、如愿以偿”等词语的意思;

指导书写“予、裕、猜”这些易错字。

3.默读课文,尝试用一句话概括自然段段意。(提示:可以用

文中的话概括;可以自己思考;可以同桌交流解决。)

4.交流点评。

5.引导学生从段意中发现文章的写作顺序。(提示:也可从文

中的关键词发现写作顺序。)

6.尝试概括文章大意。

教学预设:学生的回答或笼统,或过于简单。

教学策略:提示学生可以将各自然段段意以缩句的形式连接

在一起。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随文识字、学词、写字,将词语置于具

体语言情境之中,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同时,概括段意不但培

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也于无形中引领学生在阅读中提取信息,

关注文章写作顺序,为“语言文字运用”积累素材。]

板块二:感受“给予”和“分享”之间的内在联系。

1.再读课题: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什么是“给予”。

2.感受妈妈的“给予”:

(1)指名读第1自然段,思考:妈妈给予我们什么?将句

子画下来。

(2)提炼:对于妈妈来说,给予就是________。(提示:用这

句话中的一个词语完成填空。)

3.感受孩子们的“给予”:

(1)“分享”一词在文中只出现了一次,但暗含分享的语句却

有很多,同桌合作找出画下来。

(2)师生交流,完成填空:

圣诞节快到了,孩子们_____________,是希望兄弟姐妹能分享

自己的愉悦。

回家途中,孩子们_____________,是希望兄弟姐妹能分享到自

己的圣诞礼物。

金吉娅只买了_____________,妈妈很生气,是因为妈妈以为金

吉娅不愿与兄弟姐妹分享。

金吉娅用给兄弟姐妹购买礼物的钱,买了一个_____________,

送给了一个陌生的_____________,是希望那个一无所有的小女孩

与她们一起分享圣诞的快乐。

妈妈知道真相后,______________,是因为金吉娅学会了更加

无私的分享!

4.学生齐读最后一段话。

[设计意图:“给予”对于学生来说,不是查查字典和阅读一个

简简单单的故事就能够感受到的。这一环节引领学生结合文本具

体内容,以及学生的思考,来感受“给予”就是“分享”这一朴实、深

沉的内涵。]

板块三:感受对比的构段方式,并尝试运用。

1.师:因此,圣诞树也可以叫——(齐读课题)。()那么,这

样一篇感人的文章是如何写出来的呢?

2.出示句子:

(1)回家途中,孩子们兴高采烈。

(2)只有八岁的小女儿金吉娅沉默不语。

3.读句子,想一想:

(1)“兴高采烈”会有哪些表现呢?(可以结合课文说说)

(2)“沉默不语”又会是怎样的呢?(想象说话)

(3)我们发现:“兴高采烈”和“沉默不语”的表现是__________。

4.教师小结。

5.尝试练写: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请用上这

两个词语,用一段话描述一下当时的情景。

6.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不仅要关注文本写了什么,还要关注

文本是怎么写的——引领学生从阅读学习中不断积累素材,积累

语言文字运用的方法,呈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作者单位:河北容城县小里镇王村小学)

B案

刘娟

[设计理念]

1.凭借文本的语言,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

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思维的启迪,享受

审美乐趣,丰富精神世界。

2.还语文本色——通过多种方法理解词语,在理解文本的基

础上体会情感,初步感知描写情感的方式。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读通课文,了解大意。

2.积累词语,学写“予、宽裕”三个生字。

3.理解重点词语,初步体会人物情感。

[教法学法]

结合三年级学生的已有基础和本文的特色,确定以下教法学

法:

1.词语的理解:抓住重点词语(如“兴高采烈、沉默不语”等

词),借助工具书和联系上下文等方法来理解。

2.语文实践——采用语文的方式教语文,学生也用语文的方

式学语文,即在大量的听说读写等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实

践能力。如朗读感悟,读写结合等。(这个主要放在第二课时进

行)

3.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初知“给予”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今天是什么节日吗?(圣诞节)提起

圣诞节你都会想到什么呢?(圣诞老人、圣诞树、圣诞礼物等)

(课件出示一幅幅有关圣诞节的图片,将学生们带入到幸福

的节日的氛围里。最后定格在绚丽多彩的圣诞树上。)

师:在西方国家,圣诞节就如同我们的春节一样,隆重而又

热闹,它是一个充满浓浓爱意的节日。这是一棵圣诞树,可书上

却给它取了一个特别的名字,叫“给予树”。

(指导朗读、书写课题。)

师(质疑):给予是什么意思?(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字典里

的解释)联系本文,理解课文中的给予是指什么?请带着这些问

题来读课文。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文本,让问题起到导向作用,

从而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和兴趣。]

二、整体感知,了解大意

1.圈出生字,标自然段,自由读课文,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分屏出示词语:

第一屏:圣诞节援助中心给予树棒棒糖

分享仁爱逛如愿以偿

师:“援”字的声旁你还在哪些字里见过?(媛、暖)“援助”就

是伸出双手去帮助别人,给他温暖。

第二屏:猜测试探提醒暗示拥抱

甜蜜宽裕同情体贴祝福

师:“宽裕”是什么意思?(富裕)文中说“家里并不宽裕”,也

就是说“家里并不富裕”。(指导书写“宽裕”,学生练写。)

[设计意图:第一屏的词语重在识记,第二屏的词语重在积

累。]

2.指导读好长句子:这个圣诞节,她不但送给我们棒棒糖,

还送给我们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以及一个陌生女孩如愿以

偿的笑脸。

[设计意图:这里主要指导学生读出不同标点的停顿时间。]

3.默读课文,试着填空。

__________时候,金吉娅本来要买礼物_________,后来她看到

_________,她用妈妈给她买礼物的二十美元,买了_________,妈妈

_________。

4.最后指名给课文分段,再次读,整体感知课文。

三、讲读中心段

1.购买礼物回来的路上,哥哥姐姐的表现是“兴高采烈”。

理解“兴高采烈”(1)出示字典里的义项,来理解“采”,再说

整个词语的意思;(2)联系上下文,找找文中哪些地方是描写哥

哥姐姐的“兴高采烈”。(3)再带着这样的情绪把相关的句子读好。

[设计意图:用多种方法学习理解词语,并且指导朗读。]

2.和哥哥姐姐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金吉娅,她“沉默不语”。

理解沉默不语:(1)说说沉默不语的意思;(2)找找她沉默

不语的原因;(3)读好金吉娅的话。

[设计意图:以上环节,立足文本,引导学生对重点词、句的

理解。通过读通、读顺、读懂、读好,让学生在读中感受语言,

读中体会感悟。]

四、回扣主题,深化“给予”

师:说说课前你提出的问题哪些有了答案?

[设计意图:课前的问题在这里做一个反馈,这是对文章的又

一次整体感知。]

师:金吉娅还给予了什么?

[设计意图:这个问题其实在后面妈妈的话中就有,细心的学

生会发现。但这里只是阅读的一个初步感悟,并不要求有多么深

刻,具体“给予”的主题升华要到下节课再来交流感悟。]

(作者单位:安徽马鞍山市西湖花园小学)

A、B案对比评析

盛新凤(特级教师)

一、AB两案的共同特点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以“爱”为主题编排,分别向我们

讲述了四个关于爱的故事,而且是孩子之间相互传递爱的故事,

反映的是真实、感人的儿童生活。《给予树》是本单元的最后一

篇精读课文,课文讲的是在圣诞节前夕,小女儿金吉娅把应该给

家人买礼物的钱,买了一个洋娃娃送给了一个素不相识的需要帮

助的女孩。圣诞节是西方最重要的节日,是一个爱意流动的日子。

在这样的一个特殊节日里,一个小女孩渴望拥有一个洋娃娃的愿

望,另一个素不相识的小女孩金吉娅帮她实现了,读了让人怦然

心动。整篇课文处处洋溢着爱和美的情感,时时闪烁着人文的光

彩。

像这样人文主题非常鲜明的文章,如何把教学落脚在语言的

土壤,通过抓住关键的语言点,展开一系列有效的语言实践活动,

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自然渗透人文主题,实现“高文低教”,常新

涛和刘娟两位老师做了有效尝试。两位老师的课堂设计呈现既有

相同之处,又富有个性特色。

1.抓“给予”,领悟课文主旨。

文章有“文眼”,课有“课眼”,本文的“眼睛”应是“给予”一词,

文章的人文主题,就蕴涵在这个词语中。教学如能直接从“文眼”

切人,便可“牵一发而动全身”,所谓“提领而顿,百毛皆顺”。A、

B案两个教学设计,都紧紧围绕题眼“给予”一词展开教学,教学

线索分明,内容集中。A案通过找准文本中的语言抓手“分享”,

通过细化文本内容,呈现了一系列带“分享”的语境,引导学生深

层次感悟“分享”的内涵,从而架构起“给予”和“分享”间的内在联系,

帮助学生理解“给予”的涵义。B案则把“给予”分两个层次进行体

会,在初读课文,初步理解了“给予”一词的含义后,通过抓住哥

哥姐姐与金吉娅不同的反应——“兴高采烈”“沉默不语”切人文本,

在品味语言,追溯原因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给予”的内涵。

2.抓“训练”,培养语文能力。

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能力的形

成必须通过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语文实践活动的方式应是多样

的,有“读、说、写、演、辩”等等。这么多语文实践活动形式,

在教学操作过程中要根据文本的特点、课堂推进的需要灵活穿插

使用。AB两份教案都立足于培养学生的理解、积累、概括、运用

等阅读能力。如A案中的句式训练,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训练

等,都是指向阅读能力的培养。特别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训练,

通过“概括段意——融合段意——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几个步骤,

层层递进,分步达成。学生通过这个环节的训练,既培养了语言

概括能力,又掌握积累了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B案非常重

视字词训练,特别是对字形的教学非常细致,而且注意及时提炼

方法。在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时,采用了一个填空题做支架,降低

了训练的难度,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而且这样的

训练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学情特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前的阅

读教学比较注重口头训练,忽略了笔头训练,造成课堂上“君子动

口不动手”的现象比比皆是。但在以上两份教案中,却看到对笔头

训练的重视。

3.抓“运用”,实现语言迁移。

语言学习可分成理解、积累、运用三个层次。我们的教学,

要实现从关注文章内容到关注语言表达形式的华丽转身。好的语

言范式不仅需要积累,还需要迁移、运用。A案抓住文本“对比”

的表达秘妙,适时进行迁移、运用。这是语文教改的方向,这个

环节很有价值,但是如能在这个环节前面做些铺垫,把要求进行

细化,把过程充分展开,就更有价值了。B案的字词教学非常重

视方法的和提炼,我想,积累方法,执教者的意图肯定是为学生

日后的迁移运用在做准备。

二、AB两案的个性特点

1.路径不同。AB两案虽然确定的教学目标、采用的教学策略

有许多共同之处,但采用的教学路径却不尽相同。A案采用的是

板块式结构,通过“概括自然段的意思,整体把握文章的写作顺

序;感受“给予”和“分享”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对比的构段方式,

并尝试运用三个板块的设置,把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迁移

运用融在一起。B案的设计从对课题的质疑出发,从“字词集块学

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抓重点段、回环全文并扣题”几个板块完

成了对“给予”的深度、多元解读。路径不同,但殊途同归。

2.侧重点不同。从两个教案呈现的情况看,A案侧重的是能

力的培养,思维的训练。不管是前面概括段意的逻辑思维训练,

还是感受“分享”内涵的发散思维训练,还是最后抓对比,促迁移

的举一反三的联想思维训练,执教者关注的是语言和思维的内在

联系,注重在语言实践活动中相机进行思维训练,力求在发展语

言的同时发展思维。B案的教学侧重点是对学生语文基本功的训

练,不管是前面不惜花时着力展开的字词教学,还是通过抓重点

段人物心情,感悟文章主旨,层层展开的过程训练,一步一个脚

印,每一步的训练都立足基础,教得非常扎实。

(作者单位:浙江湖州市吴兴区教师培训和研究中心)

本文发布于:2022-11-16 07:55:5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2995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什么不什么待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