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淮南的煤矿历史
建国前的淮南矿路
淮南,是一座由煤炭立市、能源兴城的重工业城市,也是我国大型的能源基地之一。淮
南煤矿及其配套工程淮南铁路,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淮南煤矿是旧中国的四
大煤矿中,唯一没有外资、洋人插手,而完全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开采的大型煤矿;淮南铁路
是当时世界上造价最低、建设速度最快的铁路之一。
据《汉书.地理志》载:淮河以南的寿县、凤台和怀远3县之间有一东西绵亘60余里的
山峦,其主峰因传说舜曾在此耕种,故名为舜耕山。据当地民间传说,此地每遇暴雨,就会
有黑色的山洪流出,人们因此推测可能是地下蕴藏着煤炭的缘故。
淮南煤炭的开采利用,可上溯到13世纪初的南宋和元代。据《方舆纪要》、《安徽通
志》、《凤阳府志》等记载:舜耕山、洞山、上窑山(今均属淮南市)等地皆储藏有大量煤
炭,当地人开掘土窑,采煤取暖炊煮和煅造农具。南宋嘉泰年间,浙江商人陈运成为便利运
输,从煤窑到淮河岸边码头,修筑坦道,舟车运载百里不绝。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曾在其
家乡凤阳与今淮南毗邻的韭山一带屯兵数万,因打造兵器之需“命中都留守司属土卒,于洛
河山采取煤炭”。1930年4月,淮南煤矿局开凿九龙岗矿井时,曾挖出一块明代万历年间的
石碑,碑上镌刻有煤窑开采的经过当事人的姓名等。
淮南煤炭较成规模的开采,始于清朝末年。光绪年间,寿春镇游击(清代地方武官)杜兴
远以“货弃于地”未免可惜,遂生发出投资采煤、发财致富的念头。经过一段时间的策划,
他投资3000银元雇佣100余名工人,来到赵家大山北麓的倪家瓦房前面动工开采。由于缺
乏科学常识,又没有任何采矿的经验,他们把井筒挖成平坡,巷道虽伸进很远,但纵向挖掘
不深虽耗费了许多人力、物力,仅挖掘到浅层的煤渣,不能用作燃料。迨至次年夏春之交,
将筹措的经费用尽,不得不宣告开采失败。寿春镇营务处兼巡防营统领(清代地方武官)徐
吉忠认为杜兴远半途而废十分可惜,于是又筹措2000银元,雇来数十名工人,在原坑上以
土法采掘,结果不到1年,也因资金耗尽、仍无收获,导致计划再次落空。
民国初年,南北双方达成停战协议,局势趋于和缓。林文瑞等发起集资,恢复大通矿生
产,并建成了第一座近代化矿井;还聘请了颇有经验的矿学专家陶运仓(日本留学生,曾考
察过欧美各矿)到舜耕山复行查勘,在100余里地区进行测绘、预算,并作出了详细的记录、
图表。林文瑞胞北林庚臣赴江南游说,吸引江浙沪民族资本家集资八股,开办了大通煤矿合
记公司。
1915年2月18日,合记公司得到北洋政府农商部的正式批准,领取了采矿执照。矿区
范围东起陈家巷,西至安顿铺,东西长计20余里。初创时期困难重重,因资金短缺、技术
落后,只能小规模探采,且不时间断,产量不高,年产约1.4万吨。后来,由于应邀加盟参
股的段书云又从烈山矿调来近300名工人,很快就开始出煤,且煤质很好,前途一派乐观。
为了将采出的煤炭销往蚌埠、南京、上海等地,公司购买2丈宽10里长的地皮,修筑了一
条由矿区通到淮河岸边的路基,以便由水路将煤运到蚌埠等地销售。这条路的终点是淮河南
岸的一个渡口,附近没有人家,仅有一对田姓夫妇在岸边搭有一座茅庵,男的摆渡,女的卖
些茶水零食。过往行人都爱在此坐候渡船。天长日久,人们说到这个渡口时,就称之为“田
家庵”。
2
在大通矿开采之前,蚌埠等地的用煤,都由山东枣庄煤矿和淮北烈山煤矿供应。大通矿
虽已可生产优良的煤炭,但因成本高,仍难以与枣庄、烈山两矿竞争。于是,大通矿的经营
者,希求在经济和技术上得到山东枣庄中兴煤矿的支持。中兴煤矿总办戴理庵祖居安徽寿县
东乡,与大通矿相距很近,并且早有插手的企图,因此一经接洽,立即承股5万元。戴理庵
又偕工程技术人员来到大通矿,做了进一步的勘查调研,得出的结论是:大通矿的煤炭蕴藏
量极丰,有利条件很多,只要肯投入,定会获得丰厚的回报。双方经过一番磋商后,决定土
洋方法结合,并且利用中兴煤矿的一批旧器材,重新修整,在大通矿使用。接着,戴理庵又
介绍柳江矿总为夏履平来任总经理,总揽一切经营大权;任董玉山为矿师,负责生产;任张
子彦为经理,负责内部管理;又派顾松龄为蚌埠办事处经理,负责对外销售。
后来,由于产煤量的不断增加,又将蚌埠办事处加以扩大,业务不断拓展。约在1916
年间,为了增加水路运量,又自购了2艘轮船。经过不到1年的经营,不断产煤量骤增,并
且越向下挖,煤质越好,生产经营蒸蒸日上。年终分红时,每元红利高达5元。
大通矿的开采虽开始有过一段红火的时期,但由于技术人员多来自中兴矿,套用中兴的
采掘办法最终失败,中兴矿与大通矿又产生资产纠纷,以致到了1922年就陷入停顿状态。
是年底被迫改为保记公司,经过4个多月的努力,才扭亏为盈。到1928年,大通矿日产煤
约500吨。1930年,大通的投资合伙人,在上海银行家的支持下,再整旗鼓,共投资140
万元,改组为华商大通煤炭公司。
日军占领淮南期间,为加快掠夺煤炭资源,为侵华日军提供燃料补给,采取了野蛮式经
营,乱掘乱采。哪里近就先采哪里,哪里煤层厚就先采哪里,完全不按采煤规程进行。巷道
曲里拐弯,造成通风运输十分困难,给工人的生命安全造成极大的危害,大小事故不断,水
灾、火灾、塌方、瓦斯爆炸、冒顶等时有发生。所采用的采煤方式是落后的落垛式,但又不
严格按落垛式程序进行,回采率连一半也达不到。有的地方上部未采,下部就采完了,致使
大量的煤藏浪费,登空、陷落等事故时常发生。在掘进上,无计划、无设计,完全是无目的
地乱采乱掘。主要运输巷道大部分是沿煤槽掘进,故而弯曲不平,石门走向零乱不堪,完全
没有章法。煤层掘进,见“压头”就丢,致使断层隔离,采煤面支离破碎。
总之,日军统治时期,淮南的煤炭资源遭到掠夺性的开采和破坏。据统计,1938年6月至
1945年9月,日军共掠取煤炭429万余吨,而断毁丢弃的煤炭资源竟达800余万吨。
1945年日本投降后,宋子文的建设银公司不仅接收了淮南煤矿和淮南铁路,后来还兼
并了大通煤矿,恢复了战前的名称淮南矿路股份有限公司,宋子文的建设银公司握有2/3以
上的股权。
淮南煤矿恢复生产后,宋子文又从善后总署调来大批的发电机、绞车、锅炉等设备,提
高了煤矿的生产能力,产煤量不断增加。1945年10月产煤8381吨,12月就增为26511吨,
到1946年12月月产煤达62046吨。1946年产煤41万吨,1947年产煤83万吨,1948年产
煤121万吨。
1946年开始,宋子文又决定投资在淮南建设新矿,请资源委员会矿产测勘处长、地质
学家谢家荣负责地质勘探,发现了八公山新煤田,认为储藏量约有4亿吨,并进一步测定整
个淮南盆地是一个大煤田。次年在八公山下新庄孜开了一座矿井,当年12月日产煤200吨。
兼并大通矿后组建的淮南矿路股份有限公司,公司总部设在上海,董事长霍亚民、总经
理程文勋、协理徐韦曼。下设总务、材料、会计等处。在淮南的九龙岗设有煤矿局、铁路局、
3
警察总所、电厂、面粉厂、煤球厂、地产处等。并在南京设有营运处,在蚌埠、田家庵等地
分设营运所。
淮南煤矿局专负煤炭生产之责,下设秘书室、采购室、矿务处、惠工处、会计处等处室,
视工作需要再分置各课,以便分层负责业务管理。另外,煤矿局还设有1所医院,在大通等
地设有分院及诊疗所。该局拥有3个矿场;原大通煤矿及分矿为第一矿场;原淮南煤矿西井
及分矿为第二矿场;原淮南煤矿东井为第三矿场。八公山新矿设八公山工程处。全局拥有职
员500余人,工人1万余人。另还办有5所中小学,学生3000余人。
人民解放军发动的淮海战役取得决定性胜利后,国民党军刘汝明部开进淮南,还运进1
车皮炸药(30吨),企图破坏淮南煤矿。中共地下党组织发动淮南煤矿的工人、职员及矿警,
展开了英勇的斗争,彻底粉碎了国民党破坏矿山及企图将机器物资拆运台湾的阴谋,保护了
矿山、机器。1949年1月18日拂晓,人民解放军浩浩荡荡地开进了淮南矿区,整个煤矿完
好无损地回到了人民的手中。3月初,淮南煤矿全面复工。3月底,淮南煤矿局正式成立。
此后,淮南煤矿快速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建设基地。
....................................................................
我国矿床学的主要奠基人——谢家荣
(1898—1966)
中国贫油,几乎是外国地质学家和石油学家一致的结论。这个结论影响和禁烟了几代中国地
质学家。在东三省沦陷时,日本占领军曾花过很大力气在北满找油,实际、的勘探一个接一
个的失败了,中国贫油的论调更加甚嚣尘上。而谢家荣都坚决地指出:“将来的勘测工作,
要特别注意北满。”谢家荣作此番科学预见时日本人冈侧投降。他的科学预见不再有帮助日
本人的嫌疑。这个说明并非多余。谢家荣在一九四六年发现淮南八公山大煤田并且亲自组织
实胁并且一钻成功被时人称为“丰功伟绩,永垂千秋”,但到了反右的一九五七年,他的这
个千秋伟绩却变成了千秋罪孽。理由是现存的,可信手拈来;淮南大煤田的发现和开发在客
观上为国民党反动派输了血,延缓了蒋家王朝的覆灭。这的确很逻辑,很富想象力。但遗憾
的是,这些人没有一直逻辑下去想象下去。大庆油田,华北油、田、胜利油田是比淮南煤田
更重要的发现,经济和政治意义不可同日而语,但他们为什么不说谢家荣在客观上为中华人
民共和国“输了血”呢?一九五七年大庆、胜利还没有出现,没可能说,一九五七年以后大
庆、胜利出现以后还是可以说的,但他们不说。
----------------以上文字节选自<沉重的崇高>(报告文学)
作者:文乐然
...............................................................
奔行在淮南大地,仍旧大队车马忙碌的,只有淮南煤矿运输队,煤商和脚夫们顶着凛冽的北
风,用牛车和骡马运送着宝贵的煤炭,送往裕溪口,再装船送往江南的南京、马鞍山、铜陵
等工厂,这些地方的工厂已经具有相当强大的冶炼加工能力,可惜受限制于煤炭供应不足,
江南的煤炭产量和品质越来越不能够满足日益增加的需要,刚开始开发的淮南煤矿没有多长
时间就成为主要的煤炭供应地,淮南的国防保卫工作成为四川西路、襄樊中路、淮南东路中
的重中之重。
------------------------------铁血文学->中华之英雄无敌
.................................................................
4
1927年,张静江任浙江省政府主席,他虽已成为国民党核心决策人物,但从本质上讲,他是
位商人,更富有经商才能。毛泽东曾说:“张静江帮助蒋介石搞‘清党’,但他有经济眼光,
经济头脑活络!”张静江竭力主张按孙中山遗志,转入建设,得到吴稚晖、李石曾、蔡元培、
张继、于右任等元老的支持。1928年2月国民党中央政治局会议作出决议,成立建设委员会,
直属国民政府,由张静江任主席。据说,他是经过一番角逐才获得这个职位的。他直言不讳
地说:“总理(指孙中山)提过的,革命就要建设,不建设,革命就要失败。因此,我党政
军都可不管,惟有建设,我是一定要干的。”
他显然以经济干才自居,大有施展一番抱负的雄心大志。他从发展基本建设着手,以铁
道、电气、通讯和水利等为主,积极筹备。他集人才、定计划、设机构、筹经费,强调勤俭
快速办事。先发展电力,接办首都电厂,解决城市用电,工业随之兴起。继办戚墅堰电厂,
为发展工业和农田水利刨造条件。接着发展通讯,经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由建设委员会筹
建全国无线电台,还创办了国际无线电台,使电讯不再操纵于外人之手,挽回了损失。又着
手解决了煤炭开采问题,与开发地方资源结合,接办长兴煤矿和馒头山煤矿,创办了淮南煤
矿公司等。他还兼顾交通运输,创办了江南汽车公司、淮南铁路公司等。建设委员会自1928
年开始至1938年结束,在经费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张静江仅领公款十余万元,而为国家创
造财产达5000万余元,为民国经济建设作出了贡献。
....................................................................
淮南,一座横跨淮河两岸的城市,拥有淮河以北的凤台县、潘集区和淮河以南的田家庵区、
谢家集区、八公山区、大通区,2121平方公里美丽富饶的土地。淮河,几千年来,不仅养育
了淮南河两岸的人民,而且也托起了坐落在它岸边的古老城池,让这些城池在历史的长河里
时隐时现。今天,这条河也将淮南与其他城市缠绕在一起,上游紧系着文化名城寿县,下游
串连着淮上明珠蚌埠;东与凤阳、定远毗邻,南与长丰接壤。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之所
以被称为“淮南”,是有历史渊源的:汉代开始在这里设置了淮南国,从汉代到两晋再到宋
朝,这片土地先后经历了淮南郡、淮南道、淮南路等以“淮南”命名的建置。清末民初,这
片土地上发现并开始采掘煤矿。1930年,国民政府在九龙岗设淮南煤矿局,发展成为淮南矿
区,标志着现代“淮南”的开始。1949年1月18日淮南矿区解放,1950年设县级淮南市,
1952年6月改设为省边辖区。1977年1月,凤台县划属淮南市。至此,全市辖田家庵、大
通、谢家集、八公山、潘集五区和凤台县。由于独特地理位置,自古以来淮南的交通就很便
利。一条淮河波浪翻,舟楫往来航运忙。淮河虽然是淮南几千年主要的交通航道,但这里还
拥有过世界历史上最早有明确、系统、完整文字记载的陆路交通线——鄂君启节大道,它比
著名的公元前321年修建的古罗马亚平大道还早11年。1957年4月,在寿县东津乡出
土的鄂君启节,是战国时楚怀王发给他的至亲在这条路上的通告符节(通行证件),持此符节,
不仅可以免税,还可享受沿途的接待。“鄂”是楚国的代称,楚在迁都寿春之前在湖北。鄂
君启节大道从今天的凤台河东经寿唐关、郝家圩孜然后进入淮南,经李郢孜,园艺场入长丰
到合肥。如今,淮南的陆路交通线四通八达;铁路建设始于世纪30年代淮南煤矿开采
期间,1936年淮南铁路(田家庵—裕溪口)的建成通车,成为沟通淮河与长江之间陆路运输
的最例捷形式。
...................................................................
侵华日军铁蹄下的淮南煤矿
淮南煤矿矿区地处华东腹地,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1938年6月4日,日本侵略军占领了
淮南煤矿,为实现"以战养战"的策略,立即开始了对淮南煤矿的疯狂掠夺。
5
1938年8月25日,日本铁道省调查团、三井和三菱调查班等对淮南煤矿进行了将近一个月
的详细调查;9月21日,确定由三菱饭冢炭矿经营大通煤矿,由三井矿业公司经营淮南煤矿
局(九龙岗矿)。1939年4月21日,日本兴亚院在华联络部将两矿合并改为"日华合办淮南
煤炭股份有限公司",直接受侵华日军军部控制。总公司设在上海,并在淮南设立"淮南矿业
所",所长川口忠,大通矿长井上诚,九龙岗矿长藤义魂。
"日华合办"完全是欺世盗名,对淮南煤矿的掠夺几乎全部是以原有设备为基础的,所谓的合
办不过是将大通煤矿和淮南煤矿合并,加进日本的中支那振兴株式会社、三井株式会社、三
菱株式会社、华中矿业株式会社四家企业的名字,就成了"日华合办淮南煤炭股份有限公司"。
为加速掠夺中国的煤炭资源以满足侵略战争的军事需要,淮南矿业所所长川口忠制定了"增
产计划",规定:淮南煤矿的煤炭生产要从1939年的年产21.5万吨,增加到1946年的235.2
万吨。为实现短短七年内增加11倍生产量的计划,日本侵略者就实行了掠夺式开采,开采
时既没有计划,也不管生产秩序,而是取易弃难,拣肥丢瘦,乱挖乱掘,到处开井,任意破
坏,结果把一个蕴藏丰富的淮南煤矿糟蹋成"矿场险象丛生,井筒走动,下风道时断,水仓
淤塞,巷道坍塌"的百孔千疮的局面。尽管在日本侵略者经营的七年中,实际掠走的煤炭资
源为429万多吨,可由于强盗式的掠夺,被毁弃的煤炭资源竟达800多万吨,接近前者的两
倍,而且严重破坏了淮南煤田,给以后开采造成极大的困难。
在日军占领期间,淮南煤矿只是在提绞方面改用了蒸汽绞车,加强了运输系统的能力,而采
煤工具仍沿用笨重的手镐,井下运输用人力推,掌子面出煤用大筐抬,采煤工人照明还是几
人合用一盏小油灯。由于设备简陋,生产工具落后,加上工人饱受奴役和压榨,劳动情绪和
生产效率极低,因而至1945年最高年产量也不过80多万吨,还没达到战前100万吨的水平。
为加强对淮南煤矿的控制和掠夺,日本侵略者在煤矿推行的是血腥的法西斯统治。据《淮南
煤矿志》记载:当时仅一个矿警队就有自卫队员154名,配备迫击炮两门、重机枪两挺、步
枪152支。整个矿区戒备森严,大通矿场四周布满电网,矿场内外还设置了监狱、刑场。日
本侵略者使用屠杀、监禁、拷打等野蛮手段统治和迫害工人,常用的刑罚有:电刑、刀刺、
火烧、活埋、狼狗咬、站立笼、灌辣椒水、坐老虎凳等。特务爪牙经常以企图逃跑、破坏矿
山、闹罢工等罪名,将工人逮捕治罪,严刑拷打、逼供。1941年冬,日本侵略者一次就把矿
工阎希洞、谢兴才等260人装入麻袋,用刺刀捅死后投入了淮河。
日本侵略者处心积虑地想掠夺煤炭,却又不增加设备、改革开采技术,而是企图单凭增加工
人数量和劳动强度来加大对煤炭的掠夺。因此,他们采取了骗、派、抓等各种各样的手段强
化对劳工的募集。据当时不完全资料统计,仅从1941年3月至1944年6月的三年多中,被
强行征集到淮南煤矿的劳工就达7万多人。日本侵略者只顾要煤,而不管工人死活,肆意延
长劳工时间,增加劳动强度,并且没有安全措施,塌方、冒顶、瓦斯爆炸等事故时有发生。
在强盗淫威下干着牛马活的劳工们,冒着生命危险终日劳累所换得的报酬却低得可怜,当时
平均每天挖的煤按市价可卖45元,日平均工资则仅有0.5元,只能以野菜和麸子面充饥。
营养不良,劳动强度大,加上卫生条件差,致使劳工患病率很高,特别是1942年秋天,矿
工中传染病流行,大批大批的劳工含恨而终。日本侵略者见死人太多,怕影响工人采煤,就
采取了"防疫措施"--设立"大病房",把患病的工人强行拖走,集中在一起关起来。所谓的"
病房"不过是临时搭的席棚,四周设有电网,门口安排岗哨,不准病人出门,不准亲人探望。
里面既没有医疗护理,伙食更差。工人都说:"名曰大病房,就是停尸房,进了大病房,十
人九人亡"。大病房里天天死人,一天要死七八人,最多一天死了21人。死者都被扔到南山
一带,第二年春天,日本人侵略者为掩盖虐杀中国人的罪行,逼着工人在南山挖了三条长20
米、宽深各3米多的大坑,把满山遍野的尸骨全抛入坑内,形成了白骨累累的"万人坑"。据
日伪档案统计的资料,仅1943年的半年多的时间内死亡矿工就达1.3万人。
日本侵略者在淮南煤矿的罪行,是其在侵华期间掠夺中国煤炭资源、残酷奴役中国劳工的一
个缩影。
6
..................................................................
火山喷出的这些东西,清楚地表明不是山在燃烧。地球上倒是有一些真正在燃烧的山。我国
山西省大同七峰山从前长期冒烟,就是山里的煤层燃烧造成的。淮南煤矿解放前有多处着火,
解放后才被扑灭。中亚细亚有一座山,据调查已经燃烧了大约3000年。照理说,把这些燃
烧的山叫做火山才名实相符。但是,我们已经把火山这个名字给了那种由于岩浆冲出地面而
形成的山,结果真正着火的山反而不能叫做火山了。
.................................................................
19世纪末,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寿州统领徐吉忠(凤台人)来此开办官窑谋利。
清宣统二年(1910年)萧县人段书云等来区境筹建煤矿,次年正式注册"大通煤矿公司",是
为"大通"之名的由来。
民国19年(1930年)3月27日,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来投资,在九龙岗成立淮南煤矿
局是为官办淮南煤矿的源头。
民国27年(1938年)6月,日本侵略军占领大通,攫取大通、九龙岗煤矿。
民国34年(1945年),日本投降,大通矿、九龙岗矿再次被国民政府和宋子文财团接
管。
1949年1月18日,大通地区获得解放。大通地区在隋、唐、宋时期属寿州管辖,元、
明、清至解放前夕,属怀远县管辖。民国期间,随着淮南矿区的形成,在实际管辖中,洛河、
上窑地区属怀远管辖,而大通、九龙岗地区属于矿区管辖。
1949年1月18日大通获得解放后,在大通、九龙岗两地分别设立了乡政府隶属淮南煤
矿特别行政区。同年11月,改设为大通镇和九龙岗镇,隶属淮南矿区行政办事处。1950年
9月至1953年5月,属淮南市人民政府所辖。
....................................................................
淮南矿区日寇暴行遗迹累累
■文/图:本报驻安徽记者:张长城实习记者:赵臣
安徽淮南是华东重要的煤炭产地,抗日战争期间成为日军掠夺资源的重点。1938年,日军
占领淮南大通矿区,开始疯狂掠夺煤炭资源,大批矿工被迫害致死。走进淮南大通矿区,那
些见证着日寇罪行的「万人坑」、水牢、碉堡等遗迹立在眼前,无声地诉说着日寇的累累罪
行。今天,淮南地方政府正着手对这些遗迹加强保护,以让后人永记历史。
据资料统计,仅1941年初至1944年6月的3年零6个月时间,被日寇、汉奸采用派、抓、
骗等手段招收到大通周围煤矿的劳工超过7万名,被迫害致死者达一万七千余人。大通万人
坑、碉堡、水牢、神庙等历史遗迹,以实物形态真实记录日军在占领淮南期间所犯下的滔天
罪行。近日,记者深入到这里遗址所在地逐一走访,调查它们的保护情况。
「万人坑」白骨累累
大通「万人坑」位于淮南市舜耕山北麓的南山脚下,长20米,深5米,宽3米多,共3
坑,当地人称「侉子林」。1960年代,万人坑遗址被辟为展览馆。今天,这里一片凄凉,偶
有几人前来凭吊。1938年6月,日本侵略军侵占淮南矿区,随即吞并淮南煤矿、大通煤矿、
九龙岗机修厂和淮南铁路,由日本三井矿业会社和三菱矿业会社组成「淮南炭矿株式会社」,
大肆掠夺中国煤矿资源。在日军侵占大通期间,矿工井下工作条件十分恶劣,重大事故不断
发生,导致大批矿工死亡。特别是1942年,矿工中传染病流行,八道工棚有500多名工人,
几个月全部死光。从1942年至1943年的两年中,因受害、伤亡、病死的矿工就达13,000
7
多人。惨死的矿工都被日军丢进「万人坑」里,更惨无人道的是,日军把活着的重病矿工用
芦苇席卷起来,也抛进「万人坑」里。
现存两座日军碉堡
越过杂草丛,记者走进昏暗的「万人坑」内部,一股刺鼻的药味扑面袭来。工作人员解释
说,这是几天前刚刚喷洒的药液的味道。原来,白骨暴露在空气中容易风化,所以每年要进
行两次防腐维护。累累白骨静静地散落在坑中,无声地诉说着日军曾经犯下的罪行。
抗日战争时期,日寇为了掠夺煤炭资源,在大通地区修建了许多碉堡水牢,一方面强制矿
工为其采煤,一方面防御游击队袭击,仅「南公司」和「大兵营」不足一平方公里的地区内
就修建了13座碉堡。现存两座,一座名为站后碉堡,位于淮南市原大通火车站西面,建造
于1943年间,高12米,面积28.27平方米,是日寇在大通修建的碉堡中最高的一座,主要
用于控制东西交通的制高点,以防止游击队袭击和工人造反。另一座名为碉堡水牢,位于大
通矿南部,在现今大通第一小学的校园西北角,建造于1939年冬,分上下两层,上层为碉
堡,地平以下为水牢,面积44.18平方米,直径7米,深2.2米。
秘密水牢伪装严密
在距离万人坑不远处,日寇修建的秘密水牢建筑耸立在荒野中。远远望去,这不过是一栋
带有烟囱的普通房屋。但是,房屋地面以下正是秘密水牢。由于长期无人管理,这栋建筑已
经被遗弃。一把生锈的铁锁挂在一扇破烂的门上。透过破门的缝隙,里面一片漆黑。工作人
员说:「里面看上去就是普通房屋,但底下就是水牢。差不多二十多年没有人进去过了。」
1939年冬,日寇建造了这座长3.5米、宽2.5米、高3.2米的水牢。据介绍,水牢建立在
一座房子的地下,上面伪装成「办公室」,靠墙有四个烟囱,这就是水牢的透气孔。室内地
面安装铁板,上面摆着办公桌,这就是水牢的秘密出口处。在水牢建筑时,日寇从蚌埠骗来
18名瓦工施工。水牢建成后,日寇将18名瓦工一起关进水牢,四天后,被秘密装进麻袋,
抛入河中杀害。后来,这里曾经关押过许多试图反抗的矿工,不知多少人曾在这里被迫害折
磨而死。
加强保护迫在眉睫
淮南曾被日寇长期占据,留下大批罪证。由于多头管理,关系不顺,这些日军遗址受损严
重,保护乏力。记者在现场看到,大通万人坑遗址纪念馆许多壁画已脱落,大多雕塑受损,
馆外杂树丛生。据管护人员介绍,由于缺乏维护资金,这里已面临生存危机。淮南市政府在
今年3月份已开始着手筹划,准备从相关企业接手过来,由政府出面出钱,加以整合改造,
力争在抗战胜利60周年纪念日以前部分修复并对社会开放,给广大市民一个交代,也让被
日寇残害而死的国人安息。另据了解,淮南市博物馆等相关部门已编制出了该市城市历史建
筑保护规划,将对日寇侵占淮南罪行遗址等的保护进行指导。
遗臭万年日寇墓上建厕所
在淮南大通万人坑教育馆附近的一片杂草丛中,树立着一座日本人的墓碑,墓碑后面则是
一个普通的农村厕所。工作人员介绍说,日军占领淮南大通煤矿后,为掠夺更多资源,派了
大量日本人在矿上作为监工,强迫当地矿工劳动。其中一名为冈田源一的日军监工,后来就
死在淮南大通矿场,当地汉奸和包工头便为其修墓立碑。
8
阅读碑文获知,该墓碑建于民国37年,有「永垂不朽」、「工化淮南」等颂词以及死者
姓名等内容。但更让人感兴趣的却是墓碑旁边的一农家厕所,它依墓而建,并巧以墓碑为遮
挡屏风。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这座红砖青瓦的厕所已有数十年历史,但具体是何时所建,
说不清楚。目前,该厕所仍在使用。对于在日寇墓上建厕所这事,当地人都称这是日寇遗臭
万年的下场。
日军建窑神庙榨取矿工金钱
建于1941年7月的淮南大通窑神庙,是一座灰瓦屋顶、斗拱飞檐的日式建筑。这是日寇
对矿工进行思想统治的最有力见证。据介绍,当年庙前有开阔的场地,庙内设有神龛,原供
有三尊神像,中间是骑着毛驴、脖子上挂着一串铜钱的太上老君,左为火神,右为水神。
今天,这里已经变为普通民居,一户人家在这里居住生活并看管。院内遗篇杂乱,房顶的
瓦片摇摇欲坠,室内杂物堆弃。据了解,淮南地方政府已经着手制定此神庙的保护方案,准
备在9月份以前完成修复并对外开放。
1936年6月,日寇侵占淮南大通煤矿,为了掠夺煤炭资源,实行「以人换煤」的政策,强
迫矿工在采煤方法十分落后、劳动环境极其恶劣、工人的生命全无保障的情况下工作,冒顶、
透水、发火和瓦斯爆炸等重大恶性事故不断发生。1941年农历元月初三,尹耀山柜上的十一
名工人在井下刨煤,因井下透水,工人余月和、李富先被埋井下十九天未死。日本侵略军为
维护其统治,借此大肆宣扬称之为窑神保佑,纠集各包工柜头,从每个工人身上扣除三个班
的工钱,集资造起窑神庙,并从外地引来一姓李的老道和二名道徒住持庙内。从此,32家大
小包柜(即包工头),年初年末或者柜上有工人遇险不死,都要抬出盛满香烛贡品,猪头「三
牲」集会敬窑神。窑神庙成日寇及其走狗,进行思想统治和榨取工人血汗的工具。
日本旧画报再现侵华历史
在淮南市民苏正礼先生家中,记者看到苏先生收藏的关于日军侵略中国战况的杂志和画
报。这10本杂志由日本朝日新闻社等出版,其中昭和十三年(1938年)日文版的《支那事
变画报》5本、《支那战线写真》2本;昭和十六年(1941年)日文版的《兴亚》杂志3本。
这些60多年前日本出版的画报、杂志,真实记录了当时日军侵华时的情形。
这些杂志和画报印刷精美,图片清晰,内容丰富。
内容涉及日军占领中国南京、合肥、天津等城市的庆祝画面,以及日军高级将领会议和日
军士兵在中国的生活等情况。在这批资料中,涉及日军侵略安徽的图片有300多幅,分别录
着日军侵占淮南、安庆、芜湖等地的大幅画面和日军在安徽的作战地图。记者注意到,在这
些图片中,日军战地记者还拍摄了中国抗日武装在各地城墙等处刷写的抗日标语,内容包括
「抗日到底」、「杀光汉奸」等,客观上真实反映了中国抗日力量的顽强意志,是非常难得
的历史数据。
本文发布于:2022-11-16 07:17:4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2976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