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悲剧的意思

更新时间:2022-11-16 06:53:44 阅读: 评论:0

在三角形中动点求相似的题-管理的拼音


2022年11月16日发(作者:广东二本最好院校)

高中论述类阅读2019.11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叔本华把悲剧分为三种状况,第一种是起于邪恶的人物,第二种是起于

盲目的命运和偶然的机运,第三种是起于普通的地位对立和相互关系。

他认为第三种悲剧正足以显示“不幸”乃人生所固有,即人生即苦痛,悲

剧的本质就在于显示宇宙和人生的本质。所以真正的悲剧,既不是“盲

目的运命”,也不是因为遭遇一极恶之人的陷害,而是“普通之人物,普

通之境遇,逼之不得不如是”,是普通的人与人之间种种复杂的社会关

系所产生的结果,这样才是最具悲剧美的。这种美感可以用尼采的话来

解释:看悲剧时,“一种形而上的慰藉使我们暂时逃脱世态变迁的纷扰。

王国维、鲁迅、张爱玲都曾经是叔本华的崇拜者和追随者,虽然他们最

终的转向不同,但是都非同寻常地关注悲剧,并且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

成功的体现了第三种悲剧也称为生存悲剧的悲剧美,并赋予它至高无上

的地位和价值。

曹禺先生的悲剧,也受到叔本华悲剧哲学的影响。曹禺先生对于《雷雨》

的写作意图是这样说的:“《雷雨》所显示的并不是结果,并不是报应,

而是天地间的残忍。这种自然的冷酷,四凤和周冲的遭际足以代表,他

们的死亡,自己并无过错。”我们都知道周朴园是《雷雨》人物不幸的

制造者是罪恶的元凶,他是鲁侍萍和蘩漪这两个女性不幸的制造者。

按理周朴园这个人物应该死去才应顺应人心,但是曹禺让周萍死,四凤

死,他让鲁侍萍疯,让蘩漪疯,最让人感到人不平的是作为剧中唯一一

个保持纯洁个性与充满理想与美好愿景的人物周冲竟然也死了,他一直

是为着自己美好的梦想而追求,多么天真,纯洁的人物,最后还是为救

自己所爱的人死去。唯独没有让周朴园死也没让他疯,曹禺让他活着,

孤独地活着,这是为什么呢?这一点就非常符合叔本华的第三种悲剧的

哲学观点,即“普通之人物,普通之境遇,逼之不得不如是”。曹禺正是

从这样一个意义上安排周朴园的结局,让他孤独地活着,这才是最不幸

的。

从这几个人物的安排,可以看出《雷雨》的实际情节和结局完全体现了

作者的这个本意。中国古代的戏剧家、戏曲家在戏中大多主要塑造的是

好人好报,恶人恶报的模式表现好人和坏人之间的冲突,或者表现一些

人间的悲欢离合,惩恶扬善,除暴安良等等的题材内容,或者表现大团

圆的结局。他不写好人坏人的斗争,他所塑造的人物像周朴园、蘩漪,

像周萍、陈白露,我们很难说他是好人还是坏人,而常常是好坏兼备,

丑美并具。两者复杂地扭结在一起,这才体现了人性的深度,他思考和

关注的问题不是好和坏的问题,而是致力于反映人物精神追求方面的深

刻痛苦,深入探索悲剧人物的内心世界,运用艺术手段把这种精神痛苦

传达得淋漓尽致,所以他就超越了传统戏剧模式。

曹禺同情的、批判的、痛诉的对象往往不是哪一个具体的人,也不是哪

一个具体的阶级,而是整个社会,是人类自身。曹禺极为出色地塑造了

蘩漪、陈白露这两个悲剧典型,十分成功地刻划了鲁侍萍和曾文清、周

萍等具有一定典型意义的悲剧形象,这是曹禺对现代文学的贡献。曹禺

悲剧给我们的启发是:关键在于要写出痛苦的深刻性。悲剧的“悲”不是

一般意义上的悲,而只是些“具有普通品德的人物,在普通的环境中,

彼此处于对立的地位,它们的地位逼使他们明知故犯地、争着眼睛地相

互造成了极大的灾难。而他们当中,没有一方是完全错误的”。才不是

一般意义上的悲,这样的悲就是深刻的悲,才是至悲,最美的悲。

选自顾颖《从“叔本华第三种悲剧说”看悲剧美感》有删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叔本华认为不幸是人生所固有的,悲剧的本质就在于显示宇宙和人

生的本质,这也是第三种悲剧所展示出来的。

B.叔本华说“盲目的运命”和遭遇一极恶之人的陷害所造成的悲剧,并不

具有悲剧美;最具悲剧美的是“普通之人物,普通之境遇,逼之不得不

如是”。

C.尼采认为,看悲剧时,“一种形而上的慰藉使我们暂时逃脱世态变迁

的纷扰”,这种观点与叔本华所说的真正的悲剧美一致。

D.王国维、鲁迅、张爱玲都非同寻常地关注悲剧,并且在自己的文学

作品中成功的体现了第三种悲剧。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曹禺受叔本华悲剧观的影响,把《雷雨》的写作意图定位为表现天

地间的残忍,这在无过错的四凤和周冲的死身上得到了体现。

B.周朴园是《雷雨》人物不幸的制造者和元凶,是他造成了四凤和周

萍的死,他逼疯了鲁侍萍和蘩漪,但自己最终却没有死。

C.周冲是《雷雨》中最天真、纯洁的一个人物,他短暂的一生都在为

自己美好的梦想而追求着,最终却为救心爱的人而死。

D.《雷雨》实际的情节和剧中人物的结局,很好地诠释了第三种悲剧的

哲学观点,尤其在主要人物周朴园身上得到了集中体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的戏剧家、戏曲家在题材内容的选择上,在人物的矛盾冲

突、剧本的结局安排上、所表达的主题上,相对比较单一。

B.曹禺创作的剧本超越了中国传统戏,他笔下的人物很难贴上好人坏

人的标签,常常是好坏兼备,丑美并具,表现出人性的深度。

C.中国传统戏剧都是好人好报,恶人恶报的模式,曹禺突破了这一点,

他把笔触深入到悲剧人物的内心世界,更多地表现人物的精神痛苦。

D.曹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塑造了一系列的悲剧形象,他的悲剧写出

了痛苦的深刻性,表现处于对立的地位的普通人物在普通环境下相互造

成了极大的灾难。

1,【答案】

1.B

2.B

3.C

【解析】本文阐述了有关“叔本华第三种悲剧说”的内涵,并借助曹禺的

《雷雨》进行了剖析。文章整体阅读难度不大。三道小题着重考查分析

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原文中依据较为明显,整体难度较小。

1.“盲目的运命”和遭遇一极恶之人的陷害所造成的悲剧,也具有悲剧美,

只不过不是“最具悲剧美”。

2.四凤和周萍的死,不能归咎于周朴园,他逼疯了鲁侍萍和蘩漪,也

有点夸大其词。

3.中国传统戏剧都是好人好报,恶人恶报的模式不对,应该是大多是

这种模式。

点睛:

解答社科类文章,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浏览全文,整体感知

做题前,以每分钟300-400字的速度,浏览全文,标出段落、句子序号,

大体上明晓各大段意思,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解决如下问题:文章的

说明对象是什么;每一段大体写什么;段与段之间关系怎样;文章整体

写作思路怎样;并标出各段重点词语、句子、以明白文章内容;标出起

过渡作用的词语、句子掌握文章写作思路。以此为下一步做题做准备。

二、审视题干,以枝寻踪

这一步完成两项工作。第一,要审视题目的题干、弄清其要求,把握做

题原则;第二,细读选择枝,提取重要信息,返回原文,以枝寻踪,找

到对应的文本区间,这是关键的一步,一定要细心,无论题枝还是文本

(材料)都要认真阅读、思考、比较。一言以蔽之,此步骤的关键是压

缩阅读范围,为第三步推出答案做准备。

三、锁定句子,认真比较

此步骤在上一步基础上,继续缩小范围,找出题枝对应的句子,认真比

较,找出区别点,以文本(材料)为依据,判断题枝的正误,推出答案。

四、了解设题玄机,沙中拣金

命题专家在设置题干时,往往以改变文本的表述形式和内容方式出题,

暗设玄机(陷阱),若熟知以下规律,就可以拨云见日,识破玄机(陷

阱)得出正确答案。

1.无中生有。指选项中所说的内容在原材料中并未涉及,也不能依据原

文信息推断出来的答案。

2.以偏概全(或以点代面)即以部分代整体,以局部代全局或者以全局

代局部,以一般替代个别,以此作为干扰项,使考生做出错误判断。

3.因果混乱。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即把“因”当“果”或把“果”

当“因”;二

4.张冠李戴。主要指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

迷惑考生。

5.已然与未然。指命题者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事物(未

然)说成既成事实(已然),或反之。

6.曲解原意。指对词语的理解与原文意思发生了偏离,曲解了作者所要

阐述的观点或所要表达的意思。

7.信息残缺。信息残缺就是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故意漏掉原文中必不

可少的信息,从而使信息不全面,表述不准确。

8.偷换概念(混淆概念)。此指命题者在题项中故意将几个概念混淆或

交换,混淆视听,设下陷阱。

9.主次颠倒。事物的变化发展就矛盾而言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

就原因而言有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等,命题人设计陷阱时有意将“主要”

与“次要”颠倒。

本文发布于:2022-11-16 06:53:4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2965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绝招的意思
标签:悲剧的意思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