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龙《渡易⽔》原⽂|译⽂|赏析
《渡易⽔》是明代词⼈陈⼦龙所写的⼀⾸七⾔绝句。此诗悲壮慷慨,苍凉沉痛,表现了作者崇⾼的民族⽓节,下⾯我们⼀
起来看⼀下吧。
《渡易⽔》原⽂
明代:陈⼦龙
并⼑昨夜匣中鸣,燕赵悲歌最不平;
易⽔潺湲云草碧,可怜⽆处送荆卿!
译⽂及注释
译⽂
昨天夜⾥,并⼑在匣⼦发出愤懑、郁结的声⾳,燕赵这⼀带⾃古多义⼠,慷慨悲歌,意⽓难平。
易⽔慢慢地流着,天青草绿,河⼭依旧,可惜到哪⾥再去找荆轲那样的壮⼠,来为他送⾏呢?
注释
易⽔:源出河北⾸易县西,东流⾄定兴县西南与拒马河汇合。古时是燕国南部的⼀条⼤河。
并⼑:并州(今⼭西省太原市⼀带)产的⼑,以锋利著名,后常以之指快⼑。指宝⼑、宝剑。
匣中鸣:古⼈形容壮⼠复仇⼼切,常说⼑剑在匣⼦⾥发也叫声。
燕赵:战国时的两个诸侯国,分别在今河北省和⼭西省地区。古时燕赵出过不少侠客义⼠,⼲出了很多悲壮的事情。韩愈
《送董邵南序》:“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
潺潺:河⽔缓缓流动的样⼦。
荆卿:即荆轲,战国时卫国⼈。被燕太⼦拜做上卿。太⼦丹了去秦国⾏刺秦王,并亲⾃送他渡过易⽔,⾏刺未成被杀。事
见《史记·刺客列传》。
赏析
明末的诗⼈,⽣逢异族⼊侵之时,⾯临国破家亡的严重威胁,凡有点民族感情的,都该有志可抒,有情可表。然⽽,怎样
下笔成诗,如何抒情达意,却也有⾼下之分。
怀古诗不同于咏史诗那样歌咏史实或以诗论史,⽽是重在抒写诗⼈由古⼈古事所触发的思想感情,即所谓“⾔近旨远”。此
诗前⼆句托物⾔志,以并⼑夜鸣写出报国的志向,后⼆句即景抒倩,从眼中所见易⽔实景,引出对国事的⽆限隐忧。全诗运思
深沉,情怀激荡,苍凉悲壮,可⼊司空图《诗品》所⾔“悲概”⼀类。
⾔志⼆句:“并⼑昨夜匣中鸣,燕赵悲歌最不平”,志由物显,报国的急切愿望由并⼑夜鸣来展现,虽壮怀激烈,但不是架
空⾼论,粗犷叫器。
并州即今⼭西太原,战⼑以锋利著称于世,⼈们称为“并⼑”。它真的“昨夜”铿然有声作“匣中鸣”么?诗⼈⼀开章暗⽤了⼀个
典故:相传楚国剑⼯铸成的⼲将、莫邪雌雄双剑,将要杀敌饮⾎时常作匣中鸣;《⼑剑录》也说,乌孤宝⼑“有敌⾄,必鸣”。近
代鉴湖⼥侠秋瑾也⽤过这个典故,“昨夜龙泉壁上鸣”。这不明明是借⾝边佩⼑来表达抗敌救国的强烈愿望?“燕赵”是春秋时期的
两个诸侯国,包括河北、⼭西⼀带地区。诗题中代⼤⽂学家韩愈说:“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是个藏龙卧虎的地⽅,这⾥曾出
现过荆轲、⾼渐离这些英雄豪侠!诗⼈说“悲歌最不平”,意思是:他们热⾎刚肠,疾恶如仇,⾯对强敌,敢于拔剑⽽起,还不是
因为⼼头块垒难平?
《经世编序》⾥说,陈⼦龙“⾃幼读书,不好章句,喜论当世之故”。年轻时与夏允彝等缔结“畿社”,企图匡救时弊。公元
1637年(崇祯⼗年)中进⼠,如今正当⽽⽴之年,风华正茂。抗敌御侮的决⼼,匡时济世的夙愿,交织成巨⼤的精神原动⼒。今
天途经“燕赵”旧地,枨触起荆轲的往事,怎能不使他沸腾起⼀腔热⾎,急于投⼊战⽃,效命疆场呢?
抒情⼆句:“易⽔潺潺云草碧,可怜⽆处送荆卿。”情因景⽣,忧世忧时之情由所见易⽔景象引出。诗⼈借易⽔兴感,显然
是为了说明那些统治者醉⽣梦死,意志消沉,⼀味宴安享乐,早就置国家安危于不顾。“可怜”⼀词,仿佛是为荆卿惋惜,其
实,不正是为了抒发那种知⾳难觅、报国⽆门的愤懑吗?在荆轲活着的年代,对强敌的怒⽕,可以“指冠”,可以“嗔⽬”;诗⼈陈
⼦龙却只能⽤“可怜”来表达英雄失路的悲哀,这,不正是⼀个时代的悲哀么?
诗⼈出语犹如悲叹,⼜绝⾮⽆病呻吟,庸⼈⾃扰。崇祯以来,后⾦已先后于1629年(崇祯⼆年)、1634年(崇祯七年)、1636
年(崇祯九年)三次⼊关犯境,进逼北京郊区,诗⼈《辽事杂诗》之⼀的“⼗载三逢敌骑来”即指此国难。时刻关⼼着国家民族命
运的陈⼦龙,已经预感到不久将会有国破家亡的惨祸了,“可怜”⼆字下得正好。
昏庸腐朽的明王朝的覆灭,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根本不值得为它唱挽歌;可是,诗⼈为之倡导的⼤敌当前,敢于英勇赴死
的荆轲式英雄主义精神⾮常值得后来者珍视。
本文发布于:2022-11-16 06:42:0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2959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