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梁刺股成语故事
悬梁刺股成语故事1
【注音】xuánliángcìgǔ
【典故】(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战国策·秦
策一》《太平御览》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
寝,以绳系头,悬屋梁。后为当世大儒。卷三百六十三引《汉
书》
【释义】形容刻苦学习。
【用法】作谓语、定语;形容刻苦学习
【结构】联合式
【近义词】悬头刺股
【押韵词】千推万阻、当家作主、德洋恩普、离群索处、笑
面老虎、视如粪土、伴君如伴虎、携手接武、寥寥可数、嗷嗷待
哺、......
【年代】古代
【语文同步】(末)悬梁刺股呢?(贴)比似你悬了梁,
损头发,刺了股,添疤痆,有甚光华。汤显祖《闺塾》高中
四册·课文·15
【成语故事】汉朝时儒学大师孙敬小时候读书十分刻苦,经
常读到深夜,怕自己睡着就把头发用绳子系在屋梁上。战国时纵
横家苏秦到秦国游说失败,为博取功名就发愤读书,每天读书到
深夜,每当要打瞌睡时,他就用铁锥子刺一下大腿来提神
【成语举例】岂不闻古之人悬梁刺股,以志于学。明·徐
霖《绣襦记·剔目劝学》
【其它使用】
只要我们有古人"悬梁刺股"的干劲、毅力;只要有老一辈
无产阶级革命家"百岁期颐才算老"的负重致远精神与抱负,我
相信三十岁后勤读书,不但不会劳而无功,相反,"大器晚成"
也是不无可能的。
悬梁刺股成语故事2
战国时期有一个叫苏秦的人,他家里很穷,但是他志向很远
大。他在各国游历了好几年,但是根本没有人用他。苏秦只得狼
狈地回家。
他回到家里,他的哥哥、嫂子、弟弟、妹妹和妻子都讥笑他
不务正业。
苏秦听了这些嘲笑他的话,心里感到很难过。
母亲也对他说:“你不种庄稼,还想着做什么大事,那不就
是把实实在在的工作扔掉,去追求根本没有希望的东西吗?”
苏秦知道自己这么多年来很对不起家人,既惭愧又伤心,但
是他仍然认为自己可以做很多大事,现在不行只是因为自己的学
问不够,所以他把自己关在家里学习。
为了抓紧时间学习,苏秦想出了一个办法:读书时他把头发
用绳子扎起来悬在梁上,困的时候头发能把自己揪醒。如果还是
困,就拿锥子扎自己的大腿来保持清醒。
就这样,苏秦学了很多知识,做了六国的宰相。后来人们常
常用悬梁刺股这个成语来形容只要付出时间和精力就会有收获。
悬梁刺股成语故事3
【释义】将头发悬在梁上,用锥子刺大腿,防止瞌睡。比喻
学习刻苦,发愤读书。
【出处】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一》。
战国时期,有个著名的纵横家,名叫苏秦,他在出名之前有
一段很坎坷的经历。
苏秦家里很穷,父母、兄嫂、弟弟都是农民,日子过得很辛
苦。
苏秦曾与张仪一起到在嵩山隐居的鬼谷子王诩那儿学习过
兵法,学成归来,他就想去各国游说,好求个一官半职。
他曾到秦国去求职,在一个小旅馆里住了两年,一连给秦惠
文王上了十次奏章,宣扬自己的治国主张。
可是,他的主张并没有被秦惠文王采纳,到最后,他身上的
衣服穿破了,钱也全用光了,只好灰溜溜地回到家里。
回家以后,父母、兄嫂都瞧不起他,邻居们也嘲笑他,使他
感到很难过,也很惭愧,于是,他决心发愤读书。
从此,他闭门不出,日夜埋头苦读。
到了晚上,有时疲倦了打瞌睡了,他就用冷水冲头。
到后来冷水也不管用了,他就拿把锥子放在身边,一打瞌睡,
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
鲜血流了出来,他也痛醒了,就又继续读书。
通过几年的苦读,苏秦终于掌握了丰富的知识,兵法也更加
精通了,对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情况也了如指掌。
于是,苏秦再次出去游说,终于成为一名大纵横家,身披六
国相印,使秦国在十几年之内不敢轻举妄动。
到了西汉时,也出了一名像苏秦一样靠苦读成才的人物,他
的名字叫孙敬。
他家里也很穷,没有办法供他上学,但他非常想念书,就借
来书本在家里自学。
他如饥似渴地学习,从早到晚,人们从他家门前经过,都可
以看到他正在认真地学习。
他日以继夜地刻苦读书,有时觉得累了,一边读书,一边就
打瞌睡。
他想了很多方法来刺激自己,到后来都不怎么有效果。
有一天晚上,他读着读着又打起瞌睡来,夜已经很晚了,睡
意不断地侵袭上来,他坐在那里,脑袋不由自主地往下栽。
他狠狠地拍了一下脑门,忽然想出一个办法来。
他找来一根绳子,把一头栓在房子的横梁上,另一头绑住自
己的头发。
这样,他只要一打瞌睡,头往下一栽,绳子拉住了头发,非
常疼痛,睡意马上就消失了,他就又打起精神来读书。
孙敬后来又想出各种办法来逼迫自己读书学习。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后来终于成为一个知识非常丰富的大学
问家。
“悬梁刺股”就是把头发悬吊在房梁上,用锥子刺大腿,形
容刻苦学习到了极点。
悬梁刺股成语故事4
悬梁刺股的主人公:
悬梁刺股的主人公是苏秦、孙敬
悬梁刺股:只要付出时间和精力,就会有收获。也说的是只
要下工夫,就会有收获,用以激励人发愤读书学习。
苏秦的简介:
苏秦东周雒阳(今河南洛阳)人,出身农家,素有大志,曾
随鬼谷子学习纵横捭阖之术多年。与张仪同出自鬼谷子门下。他
家庭贫苦,向秦国推销统一中国的策略,没有成功,盘缠花完了,
衣服也破了,结果回家,妻子都不理他,向嫂子要口吃的.,嫂
子也看不起他。于是他立志要做一番大事业,“锥刺股”的故事
就是这么来的。后来他改变策略,游说六国合纵抗秦,身任六国
宰相。
孙敬的简介:
孙敬,字文质,汉代信都(今河北冀州)人。
悬梁刺股的典故:
苏秦,字季子,战国时著名的纵横家,是东周洛阳乘轩里(洛
阳李楼乡太平庄)人,少时便有大志,随鬼谷子学习多年。洛阳
是当时周天子的都城。他很想有所作为,曾求见周天子,但由于
人太年轻,学习不刻苦,没有引起别人的重视,没人为他引见。
一气之下,苏秦为求取功名,他变卖家产,置办华丽行装,
去秦游说秦惠王,欲以连横之术逐步统一中国,未被采纳。由于
在秦时日太久,以致盘缠将尽,只好衣衫褴褛地返回家中。亲人
见他如此落泊,都对他十分冷淡。他父母狠狠地骂了他一顿;他
妻子坐在织机上织帛,连看也没看他一眼;他求嫂子给他做饭吃,
嫂子不理他扭身走开了。
苏秦羞愧难当,下决心用功学习,便拿出师傅送给他的《阴
符》一书,昼夜苦读起来。读书时他准备了一把锥子,一打瞌睡,
便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强迫自己清醒过来,专心读书。如
此这般坚持了一年,他再次周游列国。当时战国七雄中,秦国仗
着强盛不断发兵进攻邻国,占领不少地方。其它六国都很害怕,
想方设法去对付它。苏秦提出“合纵”抗秦,意思是六国联合起
来共同抗秦。因为六国位置是纵贯南北,南北为纵,所以称为“合
纵”。这次终于说服齐、楚、燕、韩、赵、魏“合纵”抗秦,并
手握六国相印。苏秦缔约六国,联合抗秦,投纵约书予秦,使秦
王不敢窥函谷关达15年之久。
孙敬,字文质,汉代信都(今河北冀州)人,好学,后入洛
阳,在太学附近一小屋安顿母亲,然后入学。他采杨柳为简,加
以编联,用来写经,这是历史上“辑柳”的典故。
孙敬常年闭门谢客,攻读诗书,人称“闭户先生”,他每天
从早到晚读书,常常废寝忘食。时间久了,也会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便找了一根绳子,一头绑在房梁上,一头束在头发上,当他读
书打盹时,头一低,绳子就会扯住头发,弄疼头皮,人自然也就
不瞌睡了,好再继续读书学习。
通过年复一年地刻苦学习,使孙敬饱读诗书,博学多才,成
为一名通晓古今的大学问家,在当时江淮以北颇有名气,常有不
远千里的学子,负笈担书来向他求学解疑、讨论学问。
由于孙敬有学问,名气很大,连皇帝都知道了,就任命他为
当时的一个大官。
悬梁刺股的启示:
一个人失败后努力奋斗,争取自己的失去的东西,在努力的
过程中,用一种方法了提醒自己。
悬梁刺股成语故事5
出处:《太平御览》卷三百六十三引《汉书》。
意思:形容好学勤读的刻苦精神。
汉朝人孙敬,信都(今河北冀县)人,字文宝。对他来说读书
是一种嗜好,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事。他常闭门独自阅读,人称他
“闭户先生。他读书到十分疲倦时,还不肯休息;有时实在太累,
打起瞌睡来,他就对自己很生气,用绳子一头系在梁上,一头结
着头发,让头颈正直地吊住,然后读书。如果打瞌睡,就会扯痛
头发,立刻惊醒。这就是孙敬“悬头读书”的故事,即“悬梁”
的故事。
战国时,苏秦用连横的主张到秦国游说,秦惠王不采纳他的
主张,结果狼狈回家,连家里人都不理他。于是他奋发读书,深
夜困乏了想睡觉,他就拿锥子刺自己的大腿,血一直流到脚上。
终于学成,以合纵得到六国的赞许,当上了六国宰相,大学生励
志。
后来,人们根据这两个故事,合成“悬梁刺股”的成语。
悬梁刺股成语故事6
《悬梁刺股》讲的是两则励志的小故事,给我深刻的启发。
故事讲的是古代有一个叫孙敬的读书人,平实酷爱读书,从
早到晚不停的学习,但是到了夜里累了就要打瞌睡,他想出了用
绳子系着头发挂在房梁上,只要一打瞌睡,头发就会被绳子扯的
瞌睡全无,因此能通宵达旦的研习学问。另一个故事讲的古代一
个叫苏秦的人,他也非常喜爱读书,每天读书到深夜,他准备了
一个锥子在书籍旁边,只要自己打瞌睡了,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
腿让自己保持清醒。他们是多么热爱读书和学习,对于知识的渴
望使他们拥有悬梁刺股的精神,他们最后都成为了很杰出的人。
我们对待也要有悬梁刺股的精神,历史上每一个伟大的人都
是经过刻苦的学习。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我们坚定目标,
并付出比别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就一定会有所成。
本文发布于:2022-11-16 05:23:5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2915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