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阅读答案(15篇)
在学习、⼯作⽣活中,我们都经常看到阅读答案的⾝影,阅读答案具有开放性,不是唯⼀的,我们
要敢于辨证扬弃,吸取精华,弃其糟粕,使其更完善。那么问题来了,⼀份好的阅读答案是什么样的
呢?下⾯是⼩编精⼼整理的《曹刿论战》阅读答案,欢迎阅读,希望⼤家能够喜欢。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1
阅读⽂⾔⽂,回答下列题⽬。
⼗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者谋之,⼜何间焉?”刿⽈:“⾁⾷者
鄙,未能远谋。”乃⼊见。问:“何以战?”公⽈:“⾐⾷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对⽈:“⼩惠未徧,
民弗从也。”公⽈:“牺牲⽟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信未孚,神弗福也。”公⽈:“⼩⼤之狱,
虽不能察,必以情。”对⽈:“忠之属也。可以⼀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之。刿⽈:“未可。”齐⼈三⿎。刿⽈:“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
之。刿⽈:“未可。”下视其辙,登轼⽽望之,⽈:“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夫战,勇⽓也。⼀⿎作⽓,再⽽衰,三⽽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
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题1】解释划线的字。(4分)
(1)⾁⾷者谋之,⼜何间焉?间_________
(2)⼩惠未徧,民弗从也。徧_________
(3)牺牲⽟帛,弗敢加也。加_________
(4)⼩⼤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狱_________
【⼩题2】翻译⽂中划横线的句⼦。(4分,每⼩题2分)
(1)⼀⿎作⽓,再⽽衰,三⽽竭。
(2)⾁⾷者鄙,未能远谋。
【⼩题3】曹刿“请见”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回答)
他的远谋主要体现在: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除了⽂中的战役,历史
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还有:______________(举⼀例)(4分)
【⼩题4】有⼈说鲁庄公“鄙”,也有⼈说“不鄙”。你同意哪种说法?请简述理由。(3分)
答案
【⼩题1】(1)间:参与。(2)徧:通“遍”,遍及,普遍。(3)加:虚报(4)狱:案件。
【⼩题2】1)第⼀次击⿎能振作⼠⽓;第⼆次击⿎⼠⽓就减弱了;第三次击⿎⼠⽓就衰竭了。
(2)⾝居⾼位、享受厚禄的⼈⽬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题3】(4个空各⼀分)⾁⾷者鄙,未能远谋.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或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15篇)
有军事才能⽰例:官渡之战、淝⽔之战等
【⼩题4】⽰例:鄙:政治上⽆知,军事上⽆能不鄙:善⽤⼈才,善于纳谏⾔之成理即可
解析【⼩题1】本题考查对⽂⾔实词的认知能⼒。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即可,有时还要注意加点
字的特殊⽤法,各个加点词的意思有的取其常⽤意,有的需要从从课⽂中迁移过来。注意(2)为通假
字,(4)的古今义。
【⼩题2】本题考查翻译⽂⾔句⼦的能⼒。翻译句⼦时注意关键字、语序,有时还要补出舍去的主
语才⾏。
【⼩题3】本题考查分析⽂章内容的能⼒。根据曹刿与乡⼈之间的对话来分析“请见”的原因,根据
曹刿与鲁庄公之间的对话来概括曹刿的远谋即可。
【⼩题4】本题是⼀道开放题。根据⾃⼰对⽂章内容的理解来谈⾃⼰的看法即可。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2
三.(09河南省)(10分)
(⼀)⼗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者谋之,⼜何间焉?”刿⽈:“⾁⾷
者鄙,未能远谋。”乃⼊见。问:“何以战?”公⽈:“⾐⾷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对⽈:“⼩惠未
徧,民弗从也。”公⽈:“牺牲⽟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信未孚,神弗福也。”公⽈:“⼩⼤之
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忠之属也。可以⼀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之。刿⽈:“未可。”齐⼈三⿎。刿⽈:“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
之。刿⽈:“未可。”下视其辙,登轼⽽望之,⽈:“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夫战,勇⽓也。⼀⿎作⽓,再⽽衰,三⽽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
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夏后伯启与有扈(1)战于⽢泽⽽不胜。六卿请复之,夏后伯启⽈:“不可。吾地不浅
(2),吾民不寡,战⽽不胜,是吾德薄⽽教(3)不善也。”于是乎处不重席⾷不贰味琴瑟不张(4),
钟⿎不修(5),⼦⼥不饬(6),亲亲长长,尊贤使能。期年⽽有扈⽒服。
故欲胜⼈者,必先⾃胜;欲论⼈者,必先⾃论;欲知⼈者,必先⾃知。
(1)夏后伯启、有扈是古代的⼈名。(2)浅:狭、窄⼩。(3)教:教化.(4)张:乐器上弦。
(5)修:设置.(6)饬:谨慎、恭敬。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
(1)⾁⾷者鄙,未能远谋。鄙(2)忠之属也。属
(3)期年⽽有扈⽒服期年
18、翻译下列句⼦。(4分)
(1)⼀⿎作⽓,再⽽衰,三⽽竭。
(2)固欲胜⼈者,必先⾃胜。
19、结合(⼀、⼆)段内容,说说作战要想取得胜利需要做到哪些?
(3分)
17、(1)⽬光短浅(2)本分内的事(3)满⼀年
18、(1)第⼀次击⿎能振作⼠⽓,第⼆次击⿎⼠⽓减弱,第三次击⿎⼠⽓完全耗尽。(2)所以
想要战胜别⼈,就⼀定要先战胜⾃⼰。
19、(1)政治上取信于民;(2)军事上抓住战机,知⼰知彼;(3)想要战胜别⼈,⾸先要战胜⾃
⼰。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3
⼗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者谋之,⼜何间焉?”刿⽈:“⾁⾷者鄙,
未能远谋。”乃⼊见。问:“何以战?”公⽈:“⾐⾷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对⽈:“⼩惠未徧,民弗
从也。”公⽈:“牺牲⽟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信未孚,神弗福也。”公⽈:“⼩⼤之狱,虽不
能察,必以情。”对⽈:“忠之属也。可以⼀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之。刿⽈:“未可。”齐⼈三⿎。刿⽈:“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
之。刿⽈:“未可。”下视其辙,登轼⽽望之,⽈:“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夫战,勇⽓也。⼀⿎作⽓,再⽽衰,三⽽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
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题1:解释句⼦中划线词。(4分)
(1)⾁⾷者鄙()(2)牺牲⽟帛()
(3)⼩惠未徧()(4)公将⿎之()
⼩题2:⽤现代汉语写出句⼦意思。(4分)
(1)⼀⿎作⽓,再⽽衰,三⽽竭。
(2)⼩⼤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题3:曹刿“下视其辙,登轼⽽望之”的⽬的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话回
答)第③段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回答)(2分)
参考答案:
⼩题1:(1)⾁⾷者鄙(⽬光短浅)
(2)牺牲⽟帛(猪⽜⽺等祭祀⽤品)
(3)⼩惠未徧(通“遍”遍及)
(4)公将⿎之(助词,表⾳节,⽆意)
⼩题2:(1)第⼀次击⿎能振作⼠⽓,第⼆次击⿎⼠⽓就会衰弱,第三次击⿎⼠⽓就衰竭了。
(2)⼤⼤⼩⼩的案件,我即使不能明察详审,也⼀定依据实情处理。
⼩题3:曹刿“下视其辙,登轼⽽望之”的⽬的是什么?⼤国难测,怕有埋伏;通过考察敌情,弄清齐
军退却真相,再决定是否追击齐军。(⽤⾃⼰的话回答)第③段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既克,
公问其故。(⽤原⽂回答)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4
⼗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者谋之,⼜何间焉?刿⽈:⾁⾷者鄙,未
能远谋。乃⼊见。问:何以战?公⽈:⾐⾷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对⽈:⼩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牺牲⽟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信未孚,神弗福也。公⽈:⼩⼤之狱,虽不能察,盛以
情。对⽈:忠之属也。可以⼀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之。刿⽈:未可。齐⼈三⿎。刿⽈: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
⽈:未可。下视其辙,登轼⽽望之,⽈: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夫战,勇⽓也。⼀⿎作⽓,再⽽衰,三⽽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
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曹刿论战》选⾃_________,相传作者是___________
2.解释下⾯句中加粗词的意义
①⼜何间焉()
②牺牲⽟帛()
③⼩信未孚()
④望其旗靡()
3.⽤现代汉语翻译下⾯的句⼦。
⼩⼤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中忠之属也在课⽂中具体指的内容是(⽤课⽂原⽂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这则短⽂,鲁国获胜给你启⽰最深的⼀点是什么?请联系现实⽣活或历史故事简要谈谈你
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左传》左丘明
2.①参与
②祭祀⽤的猪、⽜、⽺等
③为⼈所信服
④倒下
3.⼤⼤⼩⼩的案件,即使不能⼀⼀明察,定根据实情(处理)
4.⼩⼤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5.启⽰有:获胜的根本是取信于民,获得⼈民的⽀持;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统治
者应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等。
看法:略。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5
(20xx⼭东东营)
(⼆)(8分)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之。刿⽈:“未可。”齐⼈三⿎。刿⽈:“可矣。”齐师败绩。公
将驰之。刿⽈:“未可。”下视其辙,登轼⽽望之,⽈:“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夫战,勇⽓也。⼀⿎作⽓,再⽽衰,三⽽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
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
(⼄)宋公及楚⼈战于泓①。宋⼈既成列,楚⼈未既济。司马②⽈:“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
请击之。”公⽈:“不可。”既济⽽未成列,⼜以告。公⽈:“未可。”既陈③⽽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
股,门官歼焉。
国⼈皆咎公。公⽈:“君⼦不重伤,不禽⼆⽑④。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虽亡国之余,不
⿎不成列。”⼦鱼⽈:“君未知战。勍⑤敌之⼈,隘⽽不列,天赞我也。阻⽽⿎之,不亦可乎?犹有惧
焉!且今之勍者,皆我敌也。虽及胡耇,获则取之,何有于⼆⽑!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
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则如服焉。三军以利⽤也,⾦⿎以声⽓也。利⽽⽤之,阻隘
可也;声盛致志,⿎儳⑥可也。”
──《左传?僖公⼆⼗⼆年》
注释:①宋公:宋襄公。泓:泓⽔。②司马:统帅军队的⾼级长官,此指⼦鱼。③陈:同“阵”,此
处意为摆好阵势。④禽:通“擒”。⼆⽑:头发斑⽩的⼈。⑤勍(qíng):强⽽有⼒。⑥儳(chá
n):杂乱不整齐,此指不成阵势的军队。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①⼀⿎作⽓,再⽽衰,三⽽竭。②公伤股,门官歼焉。
③君⼦不重伤,不禽⼆⽑。④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
11.翻译下⾯的句⼦。(2分)
爱其⼆⽑,则如服焉。
12.从军事指挥的⾓度来看,造成两场战争不同结局的具体原因分别是什么?(2分)
13.概括说明两⽂在写作⽬的或写法上的相同之处。(2分)
【参考答案】
10.答案:①⿎:击⿎进军②歼:被杀死③重:再次④以:凭,靠
评分:两⼩题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11.答案:怜悯年⽼的敌⼈,就如同屈服于敌⼈。
评分:⼤意及关键词语翻译正确得2分,意思对即可。
12.答案⽰例:长勺之战中曹刿巧⽤战术,造成⼠⽓的彼消我长,并审时度势,抓住有利战机,取
得胜利。泓之战中宋公恪守“君⼦”和古⼈规则,不听劝告,丧失有利战机,以致战败。
评分:两种原因各占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13.答案⽰例:
写作⽬的⼀:两⽂写作⽬的在于表明要取得战争胜利就需要灵活运⽤战略战术、善于把握有利战
机。
写作⽬的⼆:两⽂写作⽬的均不在于再现战争的场⾯经过,⽽在于揭⽰战争成败的因果关系。
写法⼀:两⽂都紧扣中⼼精⼼剪裁。详写论战,略写战争经过,有⼒地突出了写作意旨。
写法⼆:都运⽤了衬托。⽤鲁庄公的⽆知浅陋衬托曹刿的⾜智多谋;⽤⼦鱼的随机应变、杀伐决断
衬托宋公的墨守成规、⾃以为是(或以⼦鱼的急功近利衬托宋公的尊礼守信、远见卓识)。
评分:答对其中⼀个⾓度得2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6
⼗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者谋之,⼜何间焉?”刿⽈:“⾁⾷者鄙,
未能远谋。”乃⼊见。问:“何以战?”公⽈:“⾐⾷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对⽈:“⼩惠未徧,民弗
从也。”公⽈:“牺牲⽟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信未孚,神弗福也。”公⽈:“⼩⼤之狱,虽不
能察,必以情。”对⽈:“忠之属也。可以⼀战。战则请从。”--(节选⾃《曹刿论战》)
16.解释⽂中加点的词语。(2分)
①⼜何间焉间:②必以信信
17.下列各句中句式与例句不相同的⼀项是()(2分)
例句:可以⼀战
A.忠之属也B.受之天也
C.何陋之有D.见渔⼈,乃⼤惊
18.⽤现代汉语翻译画线的句⼦。(2分)
19.阅读本语段,从鲁庄公的⾓度分析鲁国能够以弱胜强的原因。(2分)
参考答案:
16.①参与(1分)②实情(1分)17.(2分)C18.⼤⼤⼩⼩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明察,
也⼀定按照实情判断(2分)19.从本语段看,鲁庄公能接见曹刿这个平民百姓,并能听从曹刿的劝
说,认识到取信于民的重要性,取得百姓的拥护,成了战争取胜的根本原因。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7
三峡
⾃三峡七百⾥中,两岸连⼭,略⽆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亭午夜不见曦⽉。
⾄于夏⽔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帝,暮到江陵,其间千⼆百⾥,虽乘奔御风不
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猿长啸,属引凄异,空⾕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巴东
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本⽂作者_________,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散⽂家。
2.解释下列加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略⽆阙处()(2)⾃⾮亭午夜分()
3.作者描写景物,不但有形有⾊,⽽且有声有情,请找出表现形、⾊、声、情的关键词语,并认真
体味。
4.⽂中写道“⾄于夏⽔襄陵,沿溯阻绝”,但接下来⼜说“朝发⽩帝,暮到江陵”,这是否⾃相⽭盾?
5.三峡景⾊吸引了许多迁客骚⼈,三峡⽂化也源远流长,请写出有关三峡的两句诗。
6.《⽔经注》对后世影响很⼤,李⽩、柳宗元等写⼭⽔的作品都深受其影响。请就学过和课外阅读
过的诗⽂,举⼀例加以说明。
【参考答案】
1.郦道元
2.(1)通“缺”。(2)正午
3.⽂中描写春冬两季景象,以“素”“绿”绘⾊,以“悬”“漱”绘形。这些都与“清荣峻茂”相照应。⽽写冬
景,则重在绘声,“长啸”、“凄异”、“哀转”,渲染了肃杀的⽓氛。作者的情感则蕴含其中,⼀个“趣”字,
确切地表达了此时的愉悦⼼情,⽽末段的“凄”字,既是对猿声的描述,也是对秋景所触发的感情。
4.前句是概述夏季江⽔的凶险,在通常情况下,船只因江⽔流速过急,不会冒险出发,但在“王命
急宣”的情况下,船只⼀旦起航,便可“朝发⽩帝,暮到江陵”。作者正是通过这两种情况的对⽐性叙述,
表现了夏⽇长江⽔势之⼤,流速之快。
5.例: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夜⾬时。(李商隐《夜⾬寄北》)
风急天⾼猿啸哀,渚清沙⽩鸟飞回。(杜甫《登⾼》)
东边⽇出西边⾬,道是⽆晴还有晴。(刘禹锡《⽵枝词》)
⽉下飞天镜,云⽣结海楼。(李⽩《渡荆门送别》)
曾经沧海难为⽔,除却巫⼭不是云。(元稹《离思》)
6.李⽩《早发⽩帝城》中的“朝辞⽩帝彩云间,千⾥江陵⼀⽇还”即借⽤了《三峡》中的“朝发⽩帝,
暮到江陵”。柳宗元的《⼩⽯潭记》以“凄神寒⾻,悄怆幽邃”表现“境清”等。
曹刿论战
⼗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者谋之,⼜何间焉?”刿⽈:“⾁⾷者鄙,
未能远谋。”乃⼊见。问:“何以战?”公⽈:“⾐⾷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对⽈:“⼩惠未徧,民弗
从也。”公⽈:“牺牲⽟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信未孚,神弗福也。”公⽈:“⼩⼤之狱,虽不
能察,必以情。”对⽈:“忠之属也。可以⼀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之。刿⽈:“未可。”齐⼈三⿎。刿⽈:“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
之。刿⽈:“未可。”下视其辙,登轼⽽望之,⽈:“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夫战,勇⽓也。⼀⿎作⽓,再⽽衰,三⽽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
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本⽂选⾃_________,这是⼀部___________和__________名著。
2.写出下列加粗词语的含义。
(1)弗敢加也()(2)神弗福也()
(3)忠之属也()(4)望其旗靡()
3.本⽂在描写战争过程时,语⾔简洁,曹刿只说了两次“未可”、“可矣”,这样简单的语⾔表现了曹
刿怎样的特点?
4.本⽂不第三段通过曹刿的论战回答了鲁庄公的哪两个疑问?
5.结合⽂章内容写出曹刿在战场上镇定⾃若、从容⾃信的基础是什么,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
【参考答案】
1.《左传》史学⽂学
2.(1)虚报(虚夸)。(2)赐福,保佑。(3)尽⼒做好分内的事(尽⼼竭⼒)。(4)倒下。
3.表现了曹刿在指挥战争的过程中胸有成⽵、从容不迫、善于抓住战机。
4.(1)为什么齐⼈“三⿎”之后⽽“⿎”?(2)为什么待他“下视其辙”、“登轼⽽望”之后才认为可以追
击?
5.战争中,曹刿能够仔细观察敌情,在充分了解⾃⼰实⼒的基础上了解对⽅特点和实⼒,做到知⼰
知彼。启⽰围绕“⾯对⼤事应运⽤智慧,灵活应对”回答即可。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8
【甲⽂】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之。刿⽈:“未可。”齐⼈三⿎。刿⽈:“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
之。刿⽈:“未可。”下视其辙,登轼⽽望之,⽈:“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夫战,勇⽓也。⼀⿎作⽓,再⽽衰,三⽽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
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曹刿论战》)
【⼄⽂】
濠州定远县⼀⼸⼿,善⽤⽭,远近皆服其能。有⼀偷亦善击刺,常蔑视官军,唯与此⼸⼿不相下,
⽈:“见必与之决⽣死。”⼀⽇,⼸⼿者因事⾄村步,适值偷在市饮酒,势不可避,遂曳⽭⽽⽃。观者如
堵墙。久之,各未能进。⼸⼿者忽谓偷⽈:“尉⾄矣,我与汝皆健者,汝敢与我尉马前决⽣死乎?”偷
⽈:“诺。”⼸⼿应声刺之⼀举⽽毙盖乘隙也。
【注释】①濠州定远县:地名,今属安徽。②⼸⼿:⼜称⼸兵,宋代地⽅治安军之⼀。③村步:村
埠头。步,通“埠”,码头。④尉:指县尉,维持本县治安。
10.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法相同的⼀项是
A.公与之乘⼸⼿应声刺之
B.远近皆服其能其真⽆马耶
C.学⽽不思则罔遂曳⽭⽽⽃
D.见必与之决⽣死轻寡⼈与
11.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项是
A.齐⼈三⿎(⿎:击⿎)B.公将驰之(驰:奔跑)
C.远近皆服其能(服:佩服)D.适值偷在市饮酒(适:恰好)
1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项是
A.甲⽂“公将⿎之”“公将驰之”,说明了鲁庄公的急躁冒进;两个“未可”、两个“可矣”,则表现了曹
刿的深谋远虑,胸有成⽵。
B.⼄⽂“⼸⼿应声刺之/⼀举⽽毙/盖乘隙也”这句话的节奏划分是正确的。
C.甲、⼄两⽂主⼈公都善于把握战机,从⽽⼀举取得胜利。
D.甲、⼄两⽂都运⽤了侧⾯描写来表现主⼈公机智勇敢的性格特点。
13.翻译下列句⼦。(4分)
①⼀⿎作⽓,再⽽衰,三⽽竭。
②汝敢与我尉马前决⽣死乎?
参考答案:
10.A11.B12.D
13.①第⼀次击⿎能振奋⼠⽓,第⼆次击⿎时⼠⽓就减弱了,第三次击⿎时⼠⽓就衰竭了。(2
分)②你敢和我在县尉的马前决⼀⽣死吗?(2分)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9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之。刿⽈:“未可。”齐⼈三⿎。刿⽈:“可矣。”齐师败绩。公
将驰之。刿⽈:“未可。”下视其辙,登轼⽽望之,⽈:“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夫战,勇⽓也。⼀⿎作⽓,再⽽衰,三⽽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
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尝①见⼀蜘蛛布⽹壁间,离地约⼆三尺。⼀⼤蛇过其下,昂⾸欲吞蜘蛛,⽽势稍不及。久
之,蛇将⾏矣。蜘蛛忽悬丝⽽尝见⼀蜘蛛布⽹壁间,离地约⼆三尺。⼀⼤蛇过其下,昂⾸欲吞蜘蛛,⽽
势稍不及②。久之,蛇将⾏矣。蜘蛛忽悬丝⽽下,垂⾝半空,若将③追蛇者;蛇怒,复昂⾸欲吞之。蜘
蛛引丝疾上;久之,蛇⼜将⾏矣,蜘蛛复悬丝疾下,蛇复昂⾸待④之,蜘蛛仍还守其⽹,如是者三四
次。蛇意稍倦,以⾸俯地。蜘蛛乘其不备,奋⾝飙⑤下,踞蛇之⾸,抵死不动;蛇狂跳颠掷,以⾄于
死。蜘蛛乃盬⑥其脑,果腹⽽去。
注:①尝:曾经②⽽势稍不及,及:到,到达。③若将,若:好像。④待:防备。⑤飙:像疾风⼀
样。这⾥指迅速。⑥盬(gǔ:)吸饮。
1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中的意思。(4分)
⑴公将⿎之:⑵再⽽衰:
⑶如是者三四次:⑷果腹⽽去:
16.翻译下列句⼦。(4分)
⑴彼竭我盈,故克之。
⑵蜘蛛乘其不备,奋⾝飙⑤下,踞蛇之⾸,抵死不动。
17.甲⽂中鲁国军队抓住有利时机克敌制胜是在之时;⼄⽂中的蜘蛛是在蛇之时,乘其不备,置
蛇于死地。(2分)
18.甲⽂曹刿在这场战役中的表现给了你什么启发?(2分)
19.甲⼄两⽂说明的⼀个共同道理是。(2分)
参考答案:
15.(1)击⿎(2)第⼆次(3)像这样(4)离开
16.(1)他们的勇⽓已经完了,我们的勇⽓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2)蜘蛛乘蛇不防备,迅
速悬丝垂下,盘踞在蛇的头上。17。辙乱旗弃靡,以⾸俯地
18.⽰例⼀:我们遇事要三思⽽后⾏,切不可莽撞⾏事。⽰例⼆:对事物的正确判断应建⽴在仔
细观察,周密分析的基础上
19.弱者如果能抓住时机,也可以战胜强者。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10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之。刿⽈:“未可。”齐⼈三⿎。刿⽈:“可矣。”齐师败绩。公
将驰之。刿⽈:“未可。”下视其辙,登轼⽽望之,⽈:“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夫战,勇⽓也。⼀⿎作⽓,再⽽衰,三⽽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
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节选⾃《曹刿论战》)
【⼄】宋公①与楚⼈期②战于泓③之阳。楚⼈济④泓⽽来。有司⑤复⽈:“请迨⑥其未毕济⽽系之。
”宋公⽈:“不可。吾闻之也,君⼦不厄⼈,吾虽丧国之馀,寡⼈不忍⾏也。”既济⑦,未毕陈⑧,有司复
⽈:“请迨其未毕陈⽽击之。”宋公⽈:“不可。吾闻之也,君⼦不⿎不成列。”已陈,然后襄公⿎之,宋
师⼤败。
①宋公:即宋襄公,宋国国君。②期:约定时⽇。③泓:⽔名,今河南柘城西。④济:过河。⑤有
司:专门管理某种事情的官,这⾥指宋国的⼦鱼。⑥迨:趁着。⑦既:尽,完了。⑧陈:通“阵”,这⾥
是摆好战⽃队列的意思。
【⼩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字。(4分)
(1)彼竭我盈,故克之克:(2)然后襄公⿎之⿎:
【⼩题2】.下列句⼦中的“于”与例句中的“于”意义和⽤法不同的⼀项是(3分)()
例句:公与之乘。战于长勺。A.骈死于槽枥之间(《马说》)B.⾏者休于树(《醉翁亭记》)
C.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D.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
【⼩题3】.把下列句⼦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作⽓,再⽽衰,三⽽竭。
译⽂:
(2)请迨其未毕陈⽽击之。
译⽂:
【⼩题4】.有⼈说鲁庄公“鄙”,也有⼈说“不鄙”。你同意哪种说法?请简述理由。(3分)
【⼩题5】.阅读甲⼄两段⽂字后,你认为宋国⼤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分)
答案
【⼩题1】(1)战胜(攻破)(2)击⿎进军(答成“击⿎”也算对)(每⼩题1分)
【⼩题1】C(ABD三项均为介出所处,可译为“在”;C项为介出对象,可译为“对”)
【⼩题1】(1)第⼀次击⿎时⼠⽓振作起来,第⼆次击⿎时⼠⽓就衰弱(减弱)了,第三次击⿎
时⼠⽓就耗尽(枯竭)了。
(2)请趁着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河的时候就攻打他们。(每⼩题2分,意思对即可)
【⼩题1】⽰例:鲁庄公“不鄙”。理由合理得分,结合选⽂或全⽂内容作答均可
【⼩题1】宋襄公没有听取有司的正确意见,没有把握有利的战机。(答成“宋襄公没有听取有司的
正确意见”或“宋襄公没有把握有利的战机”也可)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11
阅读《曹刿论战》选段,回答问题。
[甲]⼗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者谋之,⼜何间焉?”刿⽈:“⾁⾷者
鄙,未能远谋。”乃⼊见。问:“何以战?”公⽈:“⾐⾷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对⽈:“⼩惠未徧,
民弗从也。”公⽈:“牺牲⽟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信未孚,神弗福也。”公⽈:“⼩⼤之狱,
虽不能察,必以情。”对⽈:“忠之属也。可以⼀战。战则请从。”(节选《曹刿论战》)
[⼄](晋)⽂公伐原①,令②以三⽇之粮。三⽇⽽原不降,公令疏军③⽽去之。谍④出⽈:“原不过
⼀⼆⽇矣!”军吏以告,公⽈:“得原⽽失信,何以使⼈?夫信,民之所庇也,不可失也。”乃去之,及孟
门⑤,⽽原请降。(《国语.⽂公伐原》)
注释:①原:原国,姬姓⼩国。②令:限令。③疏军:撤兵。疏,散、撤。④谍:刺探军情的⼈。
⑤孟门:原国地名。
1、解释句中划线的词:
①⾁⾷者鄙,未能远谋。鄙: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牺牲⽟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牺牲:___________
③夫信,民之所庇也,不可失也。庇:_____________
2、⽤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
①⼩⼤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得原⽽失信,何以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按要求填空:
①甲⽂主要通过语⾔描写来刻画⼈物形象,在对话中,曹刿的“_________”和鲁庄公
的“___________”都得到了鲜明的再现。(⽤⽂中的词语作答)
②甲⼄两⽂都强调政治上是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条件,⽂中都有反映这⼀重要思想的典型句⼦,如
甲⽂中的画线句“⼩⼤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中的“______________”这⼀句。
4、甲⽂中,从“曹刿请见”⼀句中可以看出曹刿有主动参与国家⼤事的精神,请你谈谈对这种做法
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鄙:⽬光短浅。②牺牲:古代祭祀⽤的猪、⽜、⽺。③庇:庇护,即赖以⽣存。
2、①⼤⼤⼩⼩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明察,(也)⼀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
②得到原国⽽失去信义,那⼜依靠什么来使唤⼈民呢?
3、①远谋鄙
②取信于民(意近即可)夫信,民之所庇也,不可失也(或答“得原⽽失信,何以使⼈”)
4、“略”。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12
阅读⽂⾔⽂,回答10-14题。(共11分)
【甲】⼗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者谋之,⼜何间焉?”刿⽈:“⾁⾷
者鄙,未能远谋。”乃⼊见。问:“何以战?”公⽈:“⾐⾷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对⽈:“⼩惠未
偏,民弗从也。”公⽈:“牺牲⽟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信未孚,神弗福也。”公⽈:“⼤⼩之
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忠之属也。可以⼀战。战则请从。”
(选⾃《曹刿论战》)
【⼄】⼈恒过然后能改。困于⼼衡于虑⽽后作。征于⾊发于声⽽后喻。⼊则⽆法家拂⼠,出则⽆敌
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选⾃《孟⼦·⽣于忧患,死于安乐》)
【⼩题1】.解释⽂中加点的词。(2分)
(1)牺牲:(2)衡:
【⼩题2】.翻译下列句⼦。(2分)
(1)何以战?译⽂:
(2)⼈恒过然后能改。译⽂:
【⼩题3】.齐鲁长勺之战,鲁国如果没有曹刿这样的贤⼠就不会取胜,这个事例恰恰证明了《⽣于
忧患,死于安乐》中的“,,”。(⽤原句回答)(3分)
【⼩题4】.找出【甲】段中集中体现曹刿政治思想的句⼦,【⼄】段中体现⽂章中⼼论点的句⼦,
分别抄写在下⾯。(2分)
【⼩题5】.从【甲】段或【⼄】段中,选出你感触最深的⼀个句⼦,谈谈你的理解。(2分)
答案
【⼩题1】(1)牺牲:(祭祀⽤的)猪⽜⽺等。(2)衡:通“横”,梗塞,指不顺。
评分说明:(2分)每⼩题各1分。
【⼩题1】(1)(您)凭借什么作战?
(2)⼈常常犯错误,这样之后才能改正。
评分说明:(2分)每⼩题各1分。
【⼩题1】⼊则⽆法家拂⼠出则⽆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评分说明:(3分)每空各1分。
【⼩题1】【甲】⼩⼤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然后知⽣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评分说明:(2分)每句各1分。
【⼩题1】⽰例:“⼈恒过然后能改”这句话表明了每个⼈难免会犯错误,当我们敢于⾯对并勇于改
正错误时,就会不断进步。
评分说明:(2分)⾔之成理皆可得分。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13
⼗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者谋之,⼜何间焉?”刿⽈:“⾁⾷者鄙,
未能远谋。”乃⼊见。问:“何以战?”公⽈:“⾐⾷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对⽈:“⼩惠未徧,民弗
从也。”公⽈:“牺牲⽟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信未孚,神弗福也。”公⽈:“⼩⼤之狱,虽不
能察,必以情。”对⽈:“忠之属也。可以⼀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之。刿⽈:“未可。”齐⼈三⿎。刿⽈:“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
之。刿⽈:“未可。”下视其辙,登轼⽽望之,⽈:“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夫战,勇⽓也。⼀⿎作⽓,再⽽衰,三⽽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
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题1】下列划线字解释不正确的⼀组是()
A.牺牲(古代祭祀⽤的猪、⽜、⽺等祭品)⽟帛;⾐⾷所安,弗敢专(个⼈专有)也
B.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倒下);⾁⾷者鄙(鄙视,⼩看),未能远谋
C.公将⿎(击⿎进军)之;⼩惠未徧(通“遍”遍及,普遍),民弗从也
D.且焉(哪⾥)置⼟⽯;惩(苦于)⼭北之塞
【⼩题2】下⾯句⼦中划线词的意义或⽤法相同的⼀组是()
A.齐师伐我伐⽵取道
B.⼜何间焉其间千⼆百⾥
C.⼩⼤之狱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D.牺牲⽟帛,弗敢加也万钟于我何加焉
【⼩题3】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项是()
A.“夫战,勇⽓也”意思是⼤丈夫打仗,靠的是勇⽓。“⼀⿎作⽓”在选⽂中的意思是⿎⾜⼲劲,⼀⼝
⽓把事情完成。
B.“彼竭我盈”中,“竭”和“盈”意思相对,揭⽰了敌我双⽅⼠⽓的对⽐,“彼竭我盈”之时正是反攻的
有利时机。
C.选⽂第⼆段写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的⾔⾏,表现出曹刿胸有成⽵,指挥若定,善于把握有利战
机。
D.选⽂刻画⼈物精练传神,如“公将⿎之”“公将驰之”,仅仅⼋个字就刻画出了鲁庄公急于求成、轻
率寡谋的特点。
答案
【⼩题1】B
【⼩题1】C
【⼩题1】A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14
⼗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者谋之,⼜何间焉?”刿⽈:“⾁⾷者鄙,
未能远谋。”乃⼊见。问:“何以战?”公⽈:“⾐⾷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对⽈:“⼩惠未徧,民弗
从也。”公⽈:“牺牲⽟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信未孚,神弗福也。”公⽈:“⼩⼤之狱,虽不
能察,必以情。”对⽈:“忠之属也。可以⼀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之。刿⽈:“未可。”齐⼈三⿎。刿⽈:“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
之。刿⽈:“未可。”下视其辙,登轼⽽望之,⽈:“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夫战,勇⽓也。⼀⿎作⽓,再⽽衰,三⽽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
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惠未徧()(2)彼竭我盈()
(3)牺牲⽟帛()(4)⼜何间焉()
【⼩题2】⽤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4分)
(1)⼩⼤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作⽓,再⽽衰,三⽽竭。
【⼩题3】⽂中庄公的“鄙”表现在哪些地⽅?(3分)
【⼩题4】曹刿与“其乡⼈”的对话是否多余?请说说你的看法。(4分)
答案
【⼩题1】(4分)(1)同“遍”,遍及,普遍;(2)充满,这⾥是⼠⽓正旺盛;(3)指祭祀⽤的
猪、⽜、⽺等;(4)参与。
【⼩题2】(4分)(1)⼤⼤⼩⼩的案件,即使不能⼀⼀明察,也要以实情判断。(或:⼤⼤⼩⼩
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2)第⼀次击⿎能振作⼠兵们的
勇⽓,第⼆次击⿎勇⽓减弱,第三次击⿎勇⽓已经枯竭了。
【⼩题3】(3分)(1)战前准备阶段,鲁庄公的三答,表明他寄战胜的希望于⾝边的近⾂的拥
护、神灵的保佑,⽽不是百姓的拥护。(2)战⽃中,“公将⿎之”“公将驰之”,充分暴露了鲁庄公不察敌
情,贸然进军,不懂军事。(3)战后,“既克,公问其故”,战胜了还不知什么原因,再次暴露“鄙”。
(各⼀分)
【⼩题4】(4分)不是多余的(1分)这⼀对话,点明了曹刿拜见鲁庄公的原因;(1分)同时也
⽤乡⼈与曹刿形成对⽐,突出了曹刿不同于⼀般⼈的胆识,远见和爱国热情;同时曹刿的答语也是全⽂
的纲领,为下⽂写曹刿的远谋及庄公的鄙作铺垫。(1分)
解析【⼩题1】
试题分析:先要⼤致了解⽂章内容,弄清句⼦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常⽤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
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法的变化,如“徧”是通假字,“牺牲”“间”为古今异义,根据语境判断字词
义。
考点:理解常见⽂⾔实词在⽂中的含义。能⼒层级为理解B。
【⼩题2】
试题分析:疏通全⽂,在全⽂语境中⼤致了解句⼦的意思,解释清楚关键词
语“虽”“狱”“情”“⿎”“作”“衰”“竭”,最后疏通句⼦。所学课⽂,做过翻译练习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
句。
考点:理解或翻译⽂中的句⼦。能⼒层级为理解B。
【⼩题3】
试题分析:⾸先了解“鄙”的意思,根据⽂中内容,抓住⽂中鲁庄公的⾔⾏表现来概括。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意思。能⼒层级为分析综合C。
【⼩题4】
试题分析:根据⽂章内容,从曹刿拜见鲁庄公的原因和⼈物形象的对⽐两⽅⾯来分析概括。
考点:理解⽂中重要句⼦的含意。能⼒层级为理解B。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15
【甲】⼗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者谋之,⼜何间焉?”刿⽈:“⾁⾷
者鄙,未能远谋。”乃⼊见。问:“何以战?”公⽈:“⾐⾷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对⽈:“⼩惠未
褊,民弗从也。”公⽈:“牺牲⽟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信未孚,神弗福也。”公⽈:“⼩⼤之
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忠之属也,可以⼀战。战则请从。”
【⼄】曹沫者,鲁⼈也,以勇⼒事鲁庄公。庄公好⼒。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鲁庄公惧,
乃献遂⾢①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②⽽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
问⽈:“⼦将何欲?”曹沫⽈:“齐强鲁弱,⽽⼤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
尽归鲁之侵地。既已⾔,曹沫投其⼔⾸,下坛,北⾯就群⾂之位,颜⾊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
③其约。管仲⽈:“不可。夫贪⼩利以⾃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桓公乃遂割鲁侵
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注释】①遂⾢:今⼭东宁阳县。②柯:齐⾢,今⼭东阳⾕县阿城镇。③倍,通“背”,违背,背
叛。
8.下⾯哪⼀组句⼦加点词的意义相同?(2分)
9.下⾯哪⼀个句⼦不是倒装句?(2分)
A.何以战?
B.⼦将何欲?
C.何为者也?(《晏⼦使楚》)
D.然则何时⽽乐耶?(《岳阳楼记》)
l0.⽤现代汉语翻译下⾯的句⼦。(4分)
①以勇⼒事鲁庄公
②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
11.⼄⽂中鲁国最终能将“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的原因是什么?(3分)
12.结合甲、⼄两段⽂字的内容,具体说说鲁庄公在使⽤⼈才⽅⾯有什么可取之处。(2分)
参考答案:
8.C(2分)
9.D(2分)
10.①(曹沫)凭借着勇⼒侍奉鲁庄公。(2分,关键词“以”、“事”)
②齐桓公于是答应全部归还鲁国被侵略的⼟地。(2分,关键词“乃”、“许”、“尽”、“侵”)
11.曹沫凭借勇⼒,以死相胁,逼迫齐桓公答应交还失地。齐桓公怕反悔会失信于诸侯,失援于
天下,只能实现承诺归还领⼟。(3分,写出⼀点得1分,写出两点得3分)
12.礼贤下⼠,能虚⼼听取和采纳曹刿的建议;宽厚待⼈,曹沫带兵与齐交战,连连失败,导致
鲁庄公只能割地求和,但是他没有问罪于曹沫,还是让他做将领。(2分,要有具体分析)
本文发布于:2022-11-16 04:36:3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2890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