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化分类:《史记》人物
王者师之张良
——读《留侯世家》
几乎所有读过《史记》的人都知道刘邦评价张良的话:“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
不如子房。”张良可以说是古往今来的第一位“王者师"。是后代那些梦想通过辅佐君王建功
立业的士子崇拜的偶像。
张良的一生可以分为三个重要阶段:为韩灭秦、拥刘反项、巩固汉室。
为韩灭秦
第一阶段,是张良为韩报仇。他的主要功绩在灭秦。大的事件有三件。
第一个大事件就是刺杀秦王。这是张良的亮相之作。在中国2000年漫长的历史上最有名的
刺客可能就是家喻户晓的荆轲了,他的刺秦壮举经司马迁的神来之笔“荆轲刺秦王"而名垂
青史,万古流芳。相反,知道张良刺秦的人就不多了。张良祖上五世相韩,秦灭韩国之后,
张良国破家亡,对秦恨之入骨,誓言报仇。他“弟死不葬",散尽万贯家财,为的就是报答
韩王对他们一家五世之恩.这次刺秦,张良经过了精心准备,志在必得。最后虽然误中副车,
但是这一次暗杀行动却使秦始皇无比震惊,“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可以说,
是张良的这一次的暗杀行动给了秦王朝的统治者一个警告,并且也激励了后来者。其后十年,
陈胜吴广揭竿而起,起义的烽火瞬间燎原,秦王朝终于结束了它短暂的十五年统治。可以说
张良之功,功不可没。卢大经说:“子房欲为韩报仇,乃捐金募死士以铁椎阻击始皇,自此陈
胜、吴广、田儋、项梁之徒,始相寻而起,是褫祖龙之魄,倡群雄之心,皆子房一击之力也。
其关系岂小哉。”(《史记评林》引)明代陈仁锡也认为:“子房一椎,宇宙生色。”(《史记评
林》引)
第二件事情就是颇具传奇色彩的圯上受书。
张良刺秦不中,反被秦始皇全国通缉。从此他隐姓埋名,静观时变.正是在这个时候发生了影
响他一生的圯上老父赠书之事。
“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
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
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
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
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
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
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
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
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对于这样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故事,后人对它的真实性多持怀疑态度.如清代吴见思说:“此
节夜半来去,悄悄默默,写有鬼神气.”(《史记论文》)日人有井范平说:“《左传》善写鬼,
此段若有若无之事亦类鬼。史公盖自狐突见太子申生之章变化来,极脱胎换骨之妙。”(《史记
评林补标》)其实,这段故事带有一定的虚构成分,不能完全把它当作历史来看。司马迁之
所以这样写,无非是为了突出张良后来的足智多谋是天授,非人力.不过这段文字里圯上老父
赠书一事对张良的一生产生了重要影响.从此以后,黄老思想在他身上打下了坚实的烙印。
张良由一个卤莽豪侠之士正式转变为王者师。
后来,张良跟随沛公一路过关斩将,“下韩十余城,攻下宛,入武关”,打了无数大仗。最精彩
的一战就是峣山、蓝田之战。当时,刘邦本来只想派两万人马去攻打峣山。张良分析说:“秦
军现在还很强大,不可轻敌。我听说守关的将军是一个屠夫的儿子,像这样的市侩之人最好
用利益来他。我们在山头上多挂旗帜,以为疑兵,然后再派人带着重金去宝物去收买秦
将。”秦将果然反叛了秦朝,并且还提出要和刘邦一起攻打秦朝的首都咸阳。这时,刘邦就想
答应他们,张良再次献计,认为这只是秦军的主要将领要投降,下面的士兵恐怕不会听从,
不如乘着秦军松懈的时机,出其不意攻打他们,这样秦军必败.刘邦听从了张良的建议,举
兵攻打守关的秦军,果然秦军大败,于是刘邦的军队一路打到咸阳,秦二世子婴终于开门投
降。刘邦得以第一个入关。
张良在这一战中,先是虚张声势,多布疑兵,使秦军不敢轻举妄动;其次重金利诱,分化瓦解
敌军斗志;最后又乘着敌军松懈的有利时机突然发难,一战成功,使刘邦得以先入咸阳,后
来称王关中就顺理成章,名正言顺.
张良这一战之所以能成功,应归功于他善用黄老之学.也就是把黄老哲学的“以柔克刚”“后
发制人"等应用到政治、军事乃至生活的方方面面。杨时曾这样评价张良的黄老哲学:“老子
之学最忍。他闲时似个虚无单弱底人,到紧要处发出来令人支吾不住,如张子房是也.子房如
峣关之战,与秦将连和了,忽乘其懈击之,鸿沟之约,与项羽讲解了,忽回军杀之,这便是
柔弱之发处,可畏可畏.”(《史记评林》引)这个分析真是精辟。后来,张良还把他的这套
黄老哲学应用到明哲保身上去,整天不问政事,一心修道炼丹,其实他是看到刘邦大肆杀戮
功臣,所以避祸。
拥刘反项
第二阶段是楚汉战争时期。张良大的功劳也有三件。
首先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鸿门宴”.我们来看张良在鸿门宴上的表现。
刘邦之所以在鸿门宴上逃过一劫,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项羽内部出了一个“叛徒”,他就是项
羽的季父项伯。而项伯之所以替刘邦说话,主要就是因为张良的关系.原来,早年项伯曾经
杀了人,是张良救了他。现在项羽要攻打刘邦,项伯要报恩,所以前一天晚上来通知张良,他
本意是要拉张良离开刘邦,可是最后却被张良说服,反而成了刘邦安插在项羽军中的一个棋
子。请看项伯在鸿门宴中的独特作用.当天晚上回去就给项羽吹起了耳边风,说起了刘邦的
好话:“如果不是沛公先攻破关中,您又怎么敢进入呢?现在人家有了大功你却要攻打人家,
这是不仁义的行为啊!不如乘机好好对待他。”项羽本来就是一个耳根子软的人,听了季父的
话就答应了.这样一来,作为统帅的项羽就没有非杀刘邦不可的心思了。再看鸿门宴上项伯
的表现。范曾看项羽不忍心杀刘邦,就出去叫了项庄,让他以舞剑助兴为名乘机杀了刘邦.
本来这也是一条毒计,可惜自己内部却杀出一个项伯,死活要保护刘邦。作为主帅的项羽没
了杀刘邦的心思,再加上项伯的保护,范曾一人孤掌难鸣,独木难支,最后还是让刘邦从容
脱险。所以,没有项伯和张良这层关系,刘邦在鸿门宴上恐怕凶多吉少。
再看张良的表现。可以说是临危不乱,处变不惊。从沛公进入项羽大营起,他就始终跟随左
右,观察着局势,伺机保护着刘邦.可以说鸿门宴上的一切尽在他的掌握之中。先是争取了
敌方阵营中的一个重量级人物,然后和刘邦密谋,帮助刘邦想好第二天见项羽怎么争取他的
同情和理解。在刘邦形势危急的时候,兵行险着,导演了一出樊侩闯营的好戏。樊侩本就是
一介武夫,为了主子可以命都不要。果然,一听张良说刘邦危急,樊侩按捺不住,带剑闯入
大帐。先是撞倒卫兵,然后是不客气地喝了项羽送的酒,大吃生猪腿.最后一番义正辞严慷慨
激昂的演讲把项羽说得哑口无言.正是樊侩这一闹,反而打乱了范曾的计划.刘邦乘如厕的机
会从小路逃跑了。最后也是张良留下来殿后,处理了后事.因为张良留下是最安全的。
张良帮助刘邦打败项羽的第二件大功就是推荐了“三杰",而最终灭项羽的正是这“三杰”.
他们就是黥布、彭越和韩信。
韩王成被项羽杀之后,张良终于归于刘邦。可以说从这时起,两个人开始了真正的合作。张
良献的第一计就出手不凡。当时,张良刚刚投奔刘邦,刘邦让他随军一起攻打项羽,结果没
想到在彭城被项羽打得大败.刘邦就向手下询问灭项羽之策。张良向刘邦推荐了“三杰”,这
三杰就是后来在灭项羽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的黥布、彭越和韩信。黥布是项羽的部下,与
项羽有隔阂;彭越不满项羽,在梁地反了;韩信本来就是刘邦的人。在后来刘邦和项羽打得
难分难解的时候,正是这三支部队,和刘邦的大军一起把项羽包围在该下,最终灭了项羽。
同样让人叹惋的是,也是这三个人,汉朝建国以后先后造反,后来被刘邦一一所灭。但张良
的善于识人却是毫无争议的.后来韩信在刘邦被项羽打得一败再败急需有人帮忙的时候提出
要刘邦封他为“齐王”,气得刘邦破口大骂韩信。张良和陈平赶紧劝止了刘邦,刘邦也马上醒
悟过来,封了韩信为“齐王”。这个事情在《淮阴侯列传》中有详细的记载。后人因此而对
张良颇有微词。如宋代罗大经说:“虽王信以真王-————-信盖岌岌矣。然则淮阴诛族之
祸,胎于良、平之蹑足附耳也哉!"意思是说张良、陈平的这些话给以后韩信的死埋下祸根。
客观地讲也确实有点关系。但是站在张良的立场想一想,他当时的做法是无可厚非的。当刘
邦破口大骂韩信的时候,他作为刘邦的重要谋士,必然要提醒刘邦“小不忍则乱大谋”,这是
他尽谋士的本分和职责。至于韩信后来被夺了兵权,身死国灭,那是刘邦早就计划好了的,
即使没有张良陈平的提醒,韩信的最终下场也不会有什么不同。
张良的第三个功劳是劝止了刘邦分封六国后代的事情。
汉三年,项羽大军把刘邦包围在荥阳,刘邦非常恐慌,就和手下商量怎么办.郦食其说了一
个点子。他建议刘邦重立六国的后代,给他们印绶和封地,他们必然对刘邦感恩戴德,俯首称
臣,楚王也会毕恭毕敬地来投降。刘邦一听,觉得这个计策好,赶紧让他去刻印,准备出发
了。这时,正好张良来见刘邦,刘邦就把郦食其的计策给张良说了。张良马上就说:“陛下
如果真这么做,那么陛下的大事就完了.”接着,给刘邦分析利害关系:“天下之士之所以愿
意跟着你,就是想以后能有一小块封地,如果你恢复六国的后代,那他们都会去侍奉各自的
君主了,谁还会跟着你打天下呢?"刘邦也是聪明,一听就明白了,马上派人销毁了那些印绶。
巩固汉室
汉建立以后,张良对汉朝政权的巩固立下了三件大功.件件都是固国之本的大功.
第一是安定军心。
汉朝建立,刘邦大封功臣,萧何、曹参等二十多个大功臣封好了,但其他的将领们日夜争功,
功劳大小一时定不下来。有一天,刘邦远远望见一些将领坐在沙地上不知议论些什么,就问
张良。张良故作惊讶地说:“陛下不知道吗?他们是要谋反啊。”刘邦大惊,问:“天下已定,
他们为什么还要谋反啊?"张良就分析说:“陛下现在已经封的功臣都是跟随你多年的老朋
友,而你诛杀的都是你怨恨的人。所以他们一方面害怕你把土地都封完了,另一方面又害怕
因以前的过失而被杀。”刘邦忙向张良请教对策.张良就问:“陛下平生最恨的人是谁?"刘邦
说:“是雍齿。”张良说:“陛下赶紧先封雍齿,群臣看见连雍齿都封了,他们的心也就定了.”
刘邦听从了张良的计策,赶紧封雍齿为什放侯,并且催促丞相、御史评定功劳,早早封赏功臣。
这么一来,果然就再没有人担忧了.
其实,这段文字要细细推究起来,恐怕就会露出破绽:试想,谋反乃是灭门的大罪,哪有大
白天坐在沙堆上公开商量的道理?张良恐怕是故意这么说给刘邦听的。那么,为什么要这样
呢?
一般来讲,国家初立,政权不稳,民心未附,这些都要急于安定下来。但是,更重要的还是
要首先安定军心。兵难带,将难管,自古皆然。张良深知这些骄兵悍将们的心理:你汉家的
天下是我们出生入死拿命换来的,我们打江山,我们就要坐江山,没有好处谁肯为你卖命?
但说他们个个都要谋反,那肯定是没有的事,至少暂时是不会的,只可能是因为害怕封赏不
公,心里有些怨气,脸上有些难看罢了.这些刘邦可能不知道,但张良一定是看在眼里或早有
耳闻.我们还可以做些合理的推测:跟随刘邦的将领们人数肯定不少,功劳肯定也不少,有的
没功劳也有苦劳,如何做出合理公正的评定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刘邦虽然是皇上,一言九
鼎,但也不会完全是他一个人说了算,也许丞相、御史都要参与,这中间未必就没有一点猫
腻.如果不说得严重些,真要激出一些事端来也是不得了的大事。从刘邦事后慎重对待这件
事情来看,张良是深深抓住了帝王的心思。正如后人评价的那样:“当汉之剖符行封诸侯王
时,虽多出高帝独见,未必非萧曹从中上下,而间有失诸将之心者。子房于此不言之恐有后患,
言之又恐与萧曹生隙,故特假此恐喝高帝,及急封雍齿,则群疑定矣。此等皆子房呼吸风云
处."(茅坤《史记评林》引)这样的评价是很有见地的.
第二是安定首都。
关中是指现在的陕西渭水一带,包括长安、咸阳等地.秦朝就定都在这里。但是刘邦灭秦以
后,可能是觉得定都前朝的都城不吉利,再加上手下的将领大多是殽山以东的人,他们都主张
定都东都洛阳.他们认为洛阳东有成皋之险,西有殽山之固,背靠黄河,面向洛水,地利也不
错。这时,一个叫刘敬的劝说刘邦定都关中,但刘邦拿不定主意,就询问张良的意见。张良
毫不犹豫地主张定都关中,并举了几个理由。一,洛阳虽然有以上这些优势,但是面积太狭
小,方圆不过几百里,而且土地贫瘠,四面受敌,不是用武之地.二,关中左有殽山、函谷关
天险,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右有陇山、岷山,沃野千里.南有巴蜀的富饶,北有放牧的草原,
地利特别好。三,如果天下太平,可以用黄河、渭水来转运粮食;如果天下不太平,也可以
顺流而下,一举荡平叛乱。这才是真正的“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刘邦听了张良的建议,最
终定都关中,也就是现在的西安一带。后来还有东汉、魏晋、隋唐等多个朝代定都在这里,
西安成了名副其实的六朝古都.
表面上看,定都好象不是什么大事,但事实上,一国都城,关乎国运,不可等闲试之。历代
帝王都讲究坐北朝南,君临天下。西安被风水师们看好,就是认为此地有王气。这个且不去
管它。仅从地理位置上来看,西安确实是一个风水宝地,它不仅有地利之便,更有山川天险,
在冷兵器时代是一个天然的用武之地。难怪那么多朝代都定都在这里.
第三是安定太子.
要说张良的这三件功劳,件件都是固国之本的大功。但最最重要的一个却是这第三件功劳:
安定太子.
在古代,君王登基之后首先要考虑的一件大事就是“立储",因为这涉及到国家稳定,涉及
到自己的一姓之家天下能否千秋万代传下去的问题。“立储”有很多规矩,比如“立长不立
幼”就是一条,“立嫡不立庶”也是一条。曹操当年也曾想改立三子曹植做自己的接班人,
就询问手下的谋士贾诩。贾诩说了一句:“魏王没看见袁绍废长立幼的后果吗?”曹操听了
这话,立马就打消了废长立幼的念头.当年,一代明君康熙皇帝晚年也曾为立太子的事铰尽脑
汁,弄得筋疲力尽。所以自古以来“立储”就是涉及到千秋万代的大事。不是极为特殊的原
因,决不能轻言废立之事。
刘邦当初立的太子就是后来的孝惠帝,惠帝是吕后所生,是刘邦的第二子.刘邦的长子是肥,
但是因为是庶出,所以不能立为太子。刘邦一开始立孝惠为太子,也自然是因为孝惠是嫡出,
当太子名正言顺。但后来又想废太子而另立赵王如意,一方面是赵王如意的母亲戚夫人正得
刘邦宠幸,但另一方面恐怕也正因为太子是吕后所生,凭着他对吕后的了解,他不愿意看到他
死之后,刘家天下落入吕氏之手,所以动了改立太子的念头。以张良之智,他不可能看不到
这一点。但是,张良的态度却是很明确的,那就是:太子不能废。我们想一想就明白了,理
由有三。一,孝惠和赵王如意比起来,孝惠是长,赵王是幼;孝惠是嫡,赵王是庶。废长立
幼、废嫡立庶都是立储的大忌,弄不好国家是要发生动荡的。二,就算真的立了赵王如意,
我们想想,赵王凭什么在朝廷立足?戚夫人除了有皇上的宠幸,她还有什么?她在朝中可有
自己的势力?她在军中可有自己的队伍?都没有。三,假如立了赵王如意,吕后岂会善罢甘
休?刘邦在的时候她自然不敢怎样,一旦刘邦百年之后,凭着她的手腕和野心,还有她跟随
刘邦征战多年,朝中军中遍布党羽,以皇太后之尊对付赵王母子还不是易如反掌?到时免不
了一番血雨腥风,国家动荡。所以基于以上理由,张良清楚的知道,废立之事决不可行。
但是刘邦执意要废掉太子,改立如意。吕后没办法,只好请张良帮忙看能否说服刘邦。这让
张良很为难。因为立储大事虽说涉及国本,但毕竟是帝王的家事,作为一个外臣是不好参与,
也不能随便参与的。以张良的谨慎,他肯定不会主动出面来劝刘邦。在古代,做臣子的绝对
不能参与的事情就是君王“立储"。因为这涉及到接班人的问题.如果选对了人,站对了队,
自己的下半辈子甚至子孙后代就有了依靠,但如果选错了人,站错了队,弄不好就会引来杀
身之祸,甚至是灭族之灾。所以历代君王都严禁皇子私下和大臣往来.而且,张良心里也很明
白,现在不比当年。正如他自己分析的那样:“始上数在困急之中,幸用臣策。今天下安定,
以爱欲易太子,骨肉之间,虽臣等百余人何益。"张良就是张良,他非常明白时移事易的道
理,当初是当初,现在是现在,不可同日而语。所以,不是吕后让建成侯吕泽胁迫张良,逼他
出谋划策,他也不会献出请商山四皓之计。而正是这商山四皓,后来为太子立了大功。
汉十一年,刘邦手下的一员猛将黥布谋反了。这时,正好刘邦病得厉害,带不了兵,他就想
让太子代他亲征。本来这是名正言顺的事情。但是这个差事接不得。商山四皓给建成侯吕泽
是这样分析的:太子带兵出征,有功则赏无可赏,因为你已经是太子了;可是一旦无功而返,
那就是从此受祸了。况且和太子一起出征的都是曾经和皇上一起打天下的虎狼之师,他们是
不会听从太子调遣的。加之皇上本来就想改立太子,所以这个差事一定不能接。后来吕后采
纳了商山四皓的计策,劝说刘邦收回了命令,保住了太子之位。这时候我们就看出了张良的
过人之处:他先是自己不出面,而是推荐了商山四皓在太子面前帮助太子。然后,张良又有
一次极为精彩的表演。刘邦要御驾亲征了,群臣都送到霸上,张良虽然有病,但之前已是闭
门不出一年多。这一次却勉强自己起来送刘邦,并且这一送就送到了曲邮,终于有了一次和
刘邦单独见面的机会。在说了对楚人作战要注意避其锋芒之后,好象是轻描淡写、正好遇上
的样子,劝谏刘邦让太子做监军,监守关中所有军队。刘邦不仅答应了,而且还让张良做太
子的太傅。这就是张良。他总是让自己处在幕后,不露锋芒,但又事事想在人前,高人一着。
难怪汤谐这样评价张良:“留侯一生作用,著著在事外,步步在人前,其学问全在用人。”(《史
记半解》)正是有了商山四皓的力量,太子之位终于保住了。最后连刘邦也无可奈何地对戚夫
人说:“我欲易之,彼四人辅之.羽翼已成,难动矣。”其实,商山四皓是台前,张良则是幕后
真正的策划者。
张良的自我保护
最后,我们来看看张良的自我保护。说穿了,其实就是四个字:黄老哲学。
汉初,刘邦大封功臣。张良因为功多,刘邦要他“自择齐三万户”.张良却说:“始臣起下邳,
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于
是刘邦封张良为留侯。想想看,当时有多少人为了争功而争吵不休。当年,毛泽东主席也曾
作诗讽刺过一些开国将领,说他们“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评衔时”。可见,打下江山之
后,将士争功也是必然的现象。可是张良这段话说得很清楚:我之所以自愿选择留这个地方,
一是因为我是在此地和陛下相识的。二是陛下用了我的一些计策,侥幸常常奏效。言下之意
是我并没有很大的本领。三是我的功劳没有“三万户”那么大。留县地处河南境内,饱受战
乱之苦,地瘠民贫,不说三万户,恐怕连三千户都不一定有。这和其他的文臣武将们相互争
功攀比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刘邦不会不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综观张良一生,他给刘邦出谋划策无数,但大多都不是自己主动说出来的,都是别人先给刘
邦出了主意,刘邦拿不定的时候来问他,他才说的。或是先让别人说,然后看情况再决定自
己是否出面。比如,刘邦第一次打下咸阳,贪恋宫里的珠宝美人,不愿还军霸上。先是樊哙
出来劝,刘邦不听.后来张良又劝,刘邦才退回霸上。又如,刘邦一开始想定都洛阳,先是娄
敬出来劝了一次,刘邦不听。后来张良又劝了一次,刘邦才定下来定都关中。总之张良都是
后发制人.
张良的黄老哲学用得炉火纯青的时候,正是刘邦大肆诛杀功臣的时候。
先看高祖六年发生的事。
《留侯世家》记载,高祖六年,“留侯从入关。留侯性多病,即道引不食谷,杜门不出岁余”。
在张良称病,闭门不出的这一年,朝廷发生了什么事呢?据《淮阴侯列传》记载:“汉六年,
人有上书告楚王信反。高帝以陈平计,天子巡狩会诸侯,南方有云梦,发使告诸侯会陈:‘吾
将游云梦。’实欲袭信,信弗知。—-—-—-(信)谒高祖于陈。上令武士缚信,载后车.信曰:
‘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亨;②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亨!'
上曰:‘人告公反。’遂械系信.至雒阳,赦信罪,以为淮阴侯."原来,这一年韩信以谋反罪
名由“王”贬为“侯”。韩信正是张良推荐的“三杰”之一.
再看高祖十一年发生的事。
《留侯世家》记载,高祖十一年,“留侯乃称曰‘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
雠彊秦,天下振动.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於良足矣。愿弃人
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乃学辟穀,道引轻身。”张良为什么在这个时候要学什么赤松子游
呢?这一年,朝廷又发生了什么大事呢?据《淮阴侯列传》记载,韩信被杀正是在这一年的
正月。再据《魏豹彭越列传》记载,紧接着两个月,“三杰”之一的彭越被杀。“三杰”的最
后一位是黥布,他接到用彭越的肉煮成的粥之后,感到害怕,干脆在这一年也反了.至此,
当年张良推荐给刘邦的三大功臣都因谋反被诛。了解了这些史实,我们就明白了张良为什么
在这一年要高唱什么“欲从赤松子游耳”了。
司马光《通鉴考异》这样评论道:“以子房之明辨达理,足以知神仙之虚伪矣,然其欲从赤松
子游者,其智可知也。夫功名之际,人臣之难处.如高帝之所称者,三杰而已,淮阴诛夷,
萧何系狱,非以履盛满而不止也?”“故子房托于神仙,遗弃人间,等功名于外物,置荣利而
不顾,所谓明哲保身者,子房有焉。”
张良被后人尊为“王者师”,不仅是因为他“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谋略,还
有和他一辈子不离不弃、讲究“以退为进"“以柔克刚”“明哲保身"的黄老哲学。两者互为
补充,缺一不可。这才配称“王者师"。
张良当之无愧.
本文发布于:2022-11-16 03:27:3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2853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