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因材施教与学思结合
摘要:教学中,要做到因材施教与学思结合,教师首先应了解因材施教的含义及其原则;其
次了解学思结合的含义;再次教师要在教学中掌握因材施教与学思结合的方法:(1)因材施
教,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2)学思并重,学思结合原则(3)启发诱导(4)教学相长,使
我们的课堂教学达到理想中的教学效果和教育目标。
关键词:教学因材施教学思结合
我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自古就重视教育、重视人才培养,古代教育家在长期的教学实
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了许多很有价值的教学方法和原则,并形成了一系列
教学规律,可以为我们今天的教学活动提供借鉴。我国是世界上学校教育制度产生最早的国
家之一,也是最早把教育现象作为独立研究对象的国家之一。我国古代的一些思想家,如:
孔子、荀子、朱熹等,总结了他们长期从事教育活动的经验,留下了宝贵的教育思想遗产。
这些思想遗产中有不少是符合教育活动规律和人的认识规律的。
因此,要更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既要注重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设备、
电子计算机、投影仪、网络、语音设备、实物、模型、挂图、录音机、广播、电视机等)进
行教学,也要注重优秀传统教育思想的学习和研究,继承我国优秀的教育思想,建立起适应
现代社会的正确的教学理念,做到软件、硬件并重。那么,在小学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做
到因材施教与学思结合?
一、因材施教的含义及其原则
因材施教,就是从教育对象的实际出发,针对教育对象的具体情况﹙能力、性格、志趣)
等,选择符合学生实际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使受教育者各得其所、各尽其材。它要求老
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禀赋、爱好、性格、环境条件和智力发展水平不同而存在的差异,并针
对这些差异,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所有的学生都获得充分的发展。对于后进生,要热情接
近,关怀信任,耐心帮助,个别辅导;对于中等生,要引导他们树立信心,鼓励他们争取更
大的进步;对于优等生,应适当增加其学习内容,帮助他们戒骄戒傲,向新的高度跨越。教
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考
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使每个人的才能品行都得到发展。
我国古代就有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孔子对自己的学生就很了解,他能够说出学生的性
格特点和智力水平,并且针对不同的特点,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各种不同
的人才。宋代朱熹在《论语》的注解中指出:“孔子教人,各因其材。”这就是“因材施教”
一词的来源。
因材施教原则是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他们的心理
特点和智力水平既有一定的普遍性,又有一定的特殊性,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共同特点和个别
差异,因材施教,有利于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有利于多出人才,早出人才,快出人才。
贯彻因材施教原则,要求做到:(1)教师对学生的一般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学习风气、
学习态度和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储备、智力水平以及思想、身体等方面的特点,都
要充分了解,以便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教学。例如:我班的学生,成绩两极分化严重,
因此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分层教学,有针对地对个别学生进行辅导。(2)教学中既要把主要
精力放在面向全班集体教学上,又要善于兼顾个别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在
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以点带面的方法,让成绩好的学生平时多帮助后进生,从而提高教学效
2
果。(3)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分别设计不同个性特点学生成才的最优方
案。对成绩好的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让他们不断得到知识水平的提高。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是这方面的典范,他是我国古代第一位重视“因材施教”的
教育家,其经验十分丰富。他认为因材施教的前提是知人,即了解学生,“不可以不知人”。
他特别注意观察和了解学生,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学,发挥学生的特长,弥补学生
的不足。怎样了解学生?孔子认为应“听其言而观其行”①,“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
所安”②,通过观察和谈话的方法,了解和分析学生的政治态度、思想品德、智力水平、学
习基础、年龄特点、个性特征等,因而对学生的了解较为全面、准确、深刻。这是孔子因材
施教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唐代的孔颖达提出了“师当随材而与之”的教学主张。他认为,
教学不能按教师的主观意愿行事,而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来决定教
授的内容和进度,如果教的内容超越了学生的接受能力,那就宁愿停止;如果一味地“进而
不顾其安”,结果只能造成学生的负担过重,最终导致教学的失败。其实,现代教育也是如
此,对低智商的学生提出高要求,往往是纸上谈兵。不少教师、家长往往忽视这样一个最基
本的问题,即人与人之间在志趣、智力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在现实中,早慧与
大器晚成的例子不胜枚举。例如,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小时数学经常不及格,但通过努力,
取得了成功。国外有一项有趣的统计发现,在大有作为的科学家、发明家中,小时候学习就
特别突出的只占5%,而不突出的竟然占55%。有的学生虽然学业上暂时后进,其实智力潜
在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只是由于没有得到适当机会来表现自己的才华,或者没有符合自己兴
趣的对象而不愿意学习,或者没有良好的教育时机来发展其智力而已。假如我们无视个别差
异的客观存在,一味采用单一的教学内容和划一的教学方法,就难以取得教育的成功。实践
证明,教学只有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才能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目前,在我们的老师中确实存在着不少违背“因材施教”这一教学原则的现象。如有的
老师为了赶进度,不管学生是否听懂,一味地按书本或大纲的要求,按自己的预定计划和教
学方法讲下去,结果造成少部分学生听懂,一部分学生似懂非懂,大部分学生放弃学习;还
有的老师强调所教学科有其学科特点、教学方法有其特殊性,而不顾学生是否能够接受,结
果也导致学生的厌学,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老
师要在因材施教这一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深入学生、研究学生,甚至我们的教学方法也可以
和学生商量;同时,要研究教材、“吃透教材”,用直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教学方
法来进行教学,以期达到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取得事半功倍之功效,所谓教无定法,就是这
个理。落实素质教育思想,就是要承认学生个体差异,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充分发展学生
的个性特长,在教育中既要把握学生整体性特征,又要顾及学生个性化特点。因此,欲实施
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就必须对传统的班级授课制认真反思,找出其不足之处。学生成绩
不佳,除了教师的教学活动仍然偏重于知识传授,忽视对学生的智能发展等因素有关外,漠
视学生在知识能力上的个体差异,对“因材施教”原则贯彻不力,恐怕也是主要原因。“因
材施教”的原则难以在实践中得到有效落实,既受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艺术、教育手段的
影响,也与教育教学目标的一刀切密切相关,还与受传统的班级授课制的教学模式的限制有
联系。因此对传统的班级授课制进行改革是十分必要的,而改革的最好方法是分层次教学。
分层次教学思想,源于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是在班级授课制下按学生实际学习程度施
教的一种重要手段。分层次教学能真正达到“以学生发展为本”因材施教的目的,能调动学
生学习主动性,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均衡和谐发展,促进学生整
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激励学有余力,学有专长的学生超前发展。同时创造条件,鼓
励促进学习基础较差,学习上暂时存在困难的学生能在学习中获得成功,得到相应的发展,
实现“人人成功,个个发展”的办学目标,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学思结合的含义
3
学思结合就是要将学习和思考这两个环节密切联系起来,既重视学,又重视思。孔子说: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感到疑惑无所得,只
思考而不学习,就会感到迷惑无所得。
朱熹认为,学思结合是学习成功的保证。他用学射箭来比喻学与思的关系:手中没有弓
箭,只是思考射箭的摸样,自然不能掌握射箭的本领;手中有了弓箭,却不考虑应该怎样去
射,同样无法提高射箭的技术,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成功。
王夫之对学思关系的论述也很深刻,他认为:学可以借鉴前人的经验,帮助自己开阔眼
界,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思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得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而不至于
墨守前人的成见。学与思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我们做教师的都有共同的体会,凡是学习比较好的学生,都是懂得学思结合,既注重原
理的学习,又懂得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比较、推理、最终达到掌握知识,把知识化
为自己的东西。在教学中,我也认为,成绩突出的学生,都能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认真
钻研知识,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三、在教学中因材施教与学思结合的方法
(1)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为后人树立了因材施教的楷模。他十分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然后
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充分发展,这恰恰是我们所提倡的
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发展学生个性,培养特长,就得注意尊重学生差异,因材施教。
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应当继承和创新。他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创立了人性差异的观念,
以“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货》)③作为教育实践的指南,并进而提出了因材施教的
教育原则。他说:“力不同科,古之道也。”(《八佾》)④主张根据学生的特点水平,进
行不同的教育,即“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雍也》)⑤。虽然
孔子并没有直接提出“因材施教”这四个字,而是由南宋大儒朱熹在《论语注》中的“夫子
教人,各因其材”这八个字所归纳的,但孔子确实有着这种“因材施教”的思想,孔子的教
育实践实实在在地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
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因材施教的关键是对学生有深刻而全面的了解,准确地掌握学生
各方面的特点,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孔子就十分注重观察、研究学生。他采用的
方法有“听其言而观其行”(《公冶长》),以及“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
废哉,人焉瘦哉?”(《为政》)即通过观察和与学生谈话进行全面了解。正因为如此,孔
子十分熟悉他的学生的特点与个性,比如他说过:“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鲁。”
(《先进》)⑥就是说他的学生高柴愚笨,曾参迟钝,颛孙师偏激,仲由鲁莽。
正是由于对学生的充分了解,所以孔子的教育和教学就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个性
特点来进行。同样问“仁”、问“孝”、问“政”,孔子的回答往往是难易、深浅、详略、
繁简各不相同。如樊迟和颜回都问“仁”,孔子回答樊迟是“爱人”,回答颜回却是“克己
复礼为仁”。
孔子的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值得我们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对于现在实施素质教育也是
大有启发的。在相当长的时期里,我们的教育模式采用的是“齐步走”的做法,抹杀了学生
的个性差异,出现了优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了”的怪现象,不能保证全体学生的素
质都得到提高。另外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育评估片面,只考查学生所谓“正课”分数,高
分则优。学生的思想品行、身心素质、个性特长等,一律被置之度外。于是造成了“高分低
能”、个性特长被扼杀等可悲的现象。我们要转变教学观念,不能老是“一支粉笔,一本书,
一块黑板”,今天我们实施素质教育,就应该吸取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从学生实际出发,
注重学生的个性特点,从而实现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共同培养的目的。
(2)学思并重,学思结合
4
在我国古代教育史上,孔子首先提出并确立了“学思结合,学思并重”的教学思想,并
将此教育贯穿于自己的整个教育实践之中。它精辟地阐述了学习与思考的辨证关系:“学”
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深入和拓展,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在学习活动中,
学和思是一个互为条件,互相促进,学中有思,思中有学的紧密联系的统一体,是掌握知识,
发展思维的正确方法之一。
学思结合原则是指学生发挥思维器官的作用,积极地进行思考,能动地进行学习。学中
有思,思维能力才能得到锻炼和发展;思中有学,学习的知识才能融会贯通。学与思,两者
不可分割,学思结合,才能深刻理解、牢固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贯彻这一原则
的要求是:(1)要有勤奋学习的态度,“学海无涯,唯勤是岸”,勤奋好学是获得知识的根
本途径。我们要教育学生,特别是语文科,要多读多写多思多看,丰富自己的头脑。(2)独
立思考与求师问疑相结合。独立思考是获得知识的关键,学生要善于独立思考,才能增长知
识,发展智能。例如我班的叶正龙同学,每次一遇到难题,就变成“长颈鹿”了,没有一点
的独立能力了。学生还要主动求师问疑,学问学问,顾名思义,就是要有学有问,虚心好学,
不耻下问。例如,陈毅小时候读书,他早就知道学问学问,就是要多学多问,他说自己并不
是什么“神童”。(3)要改变读死书,死读书的旧传统,培养读活书的新习惯。读书要靠勤
学苦练又不能单靠死学硬练,对于书本知识,应从各个方面加以思考,提出问题,反复推敲,
不生呑活剥,不囫囵呑枣,不人云亦云。
(3)启发诱导
教师善于启发诱导是学生会学的前提,是学生语文素质和能力培养的基础。语文学科教
学,教师的讲解引导作用异常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目标上,在教材内容特点上、在教
学方法上、在教学媒体运用上,在课堂教学结构上都必须有通盘考虑,真正将教师传授的知
识化为学生的实践能力。语文教学的过程既是教师展现自己理解教材的思维过程,也是与学
生共同分析,探讨,发现的过程,教师的引导为学生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示范,那么学生的语
文素质和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学生会学了,有了成功感,自然也就乐学了。教师的要求只
有为学生所接受,才能转化为动机,才能相应地转化为选择的行为。而这一转化过程需要老
师恰当的启发诱导,要启发、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自我完善的欲望,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才
能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启发诱导是一种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教学方法,其教学形式和方法多种多样,或只讲
要点,不作具体的说明,扩大学生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进一步去思考和补充;或设疑提问,
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去钻研问题;或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进一步获得新的知识;或进行对比,把所学的知识相互对照,找出它们的异同点,以加深对
教材的理解;或运用逻辑图示,把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内涵以及它们的内在联系表示出来;或
用比喻法,选择学生能够接受并喜闻乐见的恰当比喻进行说明,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
接受知识。
例如,孔子特别善于运用这一方法,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论语·述而》)⑦,“愤”就是很想把某一问题弄明白却还没有明白、心
中因此而烦闷的心理状态;这时候就需要老师去开导他,使他的思路畅通。“悱”就是思考
某一问题已经心有所得,想要说出来却不知道如何去表达,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去启发他,帮
他找到合适的表达方式。在这两种情况下,学生都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这个时候去教导他,
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孔子还要求学生能够做到举一反三,否则就不再教他了。颜渊曾
感叹他的老师的教学艺术高超:“夫子循循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论
语·子罕》)⑧。意思是说,孔子善于对学生循循然善诱,用文献去丰富学生的知识,用礼
5
节去约束学生的行为,使学生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启发式教学方法运用到这种程度,可以
说是出神入化了。
又如,孟子也很注重启发式教学,他用射箭作比,来说明教师只能对学生启发诱导,而
不能包办代替。他说:“引而不发,跃如也。”(《孟子·尽心上》)⑨。教师只是把弓拉
满,摆出跃跃欲试的样子,却并不把箭射出去,用这种方法来启发诱导学生主动学习。特别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更应该引导学生,但不能牵着他们走;鞭策学生,但不强行逼迫他
们;为他们开个头,但不亲自带他们到终点,而是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钻进文本,找到解
决问题的方法。
再如,朱熹对启发式教学也有独到的见解。他认为,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既要调动学生
的积极性、主动性,又要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他认为,教师如何有效地启发学生去主
动思考是启发式教学成功的关键。他说:“指引者,师之功也。”教师的任务只是:“示之
于始而正之于终”,而不是事事都替学生亲躬。他经常告诫学生:“书要你自己去读,道理
要你自己去探索,有疑难处,同商量而已。”(《朱子语类》卷十三)。但教师又不能被动
地等着学生问问题,而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促使学生向更高的层次努力。因此,我们
现代的教学,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启发帮助学生学习。
(4)教学相长
“教学相长”顾名思义就是教师和学生相互学习,相互提高。其重要的作用是通过师生
活动,学生向教师学习,教师也要向学生学习,达到共同提高的教学目的。现代教学理论认
为,教学相长是一条教育规律,它反映了教学双主体相互作用产生的一种因果必然联系,教
与学是相辅相成的。“教学相长”对于教师的要求,应该是明确教也要学习,教也是一种学
习,这是至理名言。作为教师,同样地,不是什么都精通(包括知识、教法等),只有勤奋
刻苦学习(包括向自己的教育对象学习),才能对教学规律、教学手段、学生特点,教育状
况有更深刻的认识,才能准确掌握和熟练运用已有或未有知识于教学活动之中。对于学生来
说,不懂的东西更多,所以更应该努力学习,学习教师传授的知识,学习适合自己的学习方
法,从教师的“教”中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实现知识迁移,培养自学能力,正如《学
记》所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这
应该是“教学相长”的最理想解释了。教学相长是指教与学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渗透、
相互促进的对立统一的关系。人们只有通过学习,才知道自己知识能力的不足;只有通过教
学,才能发现自己的困惑;知道自己的不足和困惑,才能激励自己更加努力学习,奋发自强。
语文教学活动并不是单向的知识的传输过程,而是师生双方都能受益的双向互动过程;教师
的教学不仅是在传授知识,而且要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弱点,通过不断学习和提
高,使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完善。学生也不是被动地学习,而是要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努
力思考,不断强化自己知识的薄弱环节。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同时得到提高。
教学,教学,教在前,学在后,教是手段,学是目的,是根本。教无定法,只要学生学
会了,怎样的教学形式并不重要,当然,追求形式美也是教学发展的必须。孔子说,文质彬
彬,然后君子。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也是教师教学追求的理想。目前,多媒体教学作为
新的教学手段进入课堂,画面、音乐、课件,给学生带来了异样的感觉,增强了课堂的吸引
力。但语文课堂中,练最为重要,必须增强课堂学生动笔的机会,做到说与做有机结合。
在多年的教学中,我深深体会到,学生的素质不同,学习基础不同,性格不同,志趣爱
好不同,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特点。不论是学习好一些的,还是基础差一些的,都各有所长,
各有所短,他们之间在多方面存在着差异,在某些方面甚至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是,作为
教师来说,既要看到差异,更要重视差异在教学过程中的变化。因此,教学时,既要考虑到
学生的共性,也要照顾他们的差异。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此,
教学中不能搞“一刀切”,否则,就会出现“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现象,使一部分
6
有特长的学生得不到发展,一部分差一些的学生不能迅速赶上来。有一年,我教的一个班,
有60名学生。开始时,他们的语文成绩是两头尖的枣核形,即尖子学生和差一些的学生是
少数,大部分是中等生。针对这个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取了“扬其所长,补其所短”的
方法实施因材施教。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要树立创新观念,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努力进行教学创新,支持学生创新行为,使语文教学真正获得实效性。同时还要把陶行知的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作为宣言,在教学中努力把学生培
养成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创造型人才。
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语文教学活动有其自身的规律,它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遵循的
基本要求和准则,是教学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前人为我们
留下了非常宝贵而且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学原则,它对于今天的教学实践仍具有重要的指导
意义。作为一个教师,应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坚持在正确的教学原
则的指导下,潜心研究、认真体会、反复比较,逐步摸索和形成一套符合自身特点的教学方
法和教学原则,辅之于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就能在知识爆炸的信息社会里,得心
应手、游刃有余,事半而功倍,从而达到我们理想的教学效果和教育目标。
注释:①这句话出自《论语·公冶长》:“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意思是说听了
他的话,还要看他的行动。指不要只听言论,还要看实际行动
②这句话出自《论语为政篇一十章》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
哉。人焉廋哉。「视其所以。」视其所以,就是看此人平常所作之事。这是从近处看。只看眼
前之事,尚不足以了解此人。「观其所由」所由,是前日所行事。即是观非常之事。这也可
以说,从远处看此人如何办事。亦即由过去的特别事迹,进一步认识此人。「察其所安。」
就前述所视所观之事而言,详察其办完事情之后,他的表情如何,以明其本意。
③这句话出自《论语·阳货》。意思是说人的本性或天性都是相近的,是人们后天的行
为、环境的影响才使人们之间有了善恶高下的差别。
④这句话出自《论语·八佾篇第三》孔子说:“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意
思是说:“比较射箭的技艺,不主要在能射穿皮革靶子,因各人体力有不同,这是古人的道
理啊!”
⑤这句话出自《论语.雍也》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
也。”也就是说对于中等才智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以于中等才智以下的人,
不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
⑥这是孔子在评说四位弟子的偏性。“柴”就是高柴,字子羔,这个人有点愚笨,智慧
不足但诚厚有余,做事时只懂得坚持原则性,而缺少灵活性。“参”就是曾参,曾参这个人
有点鲁钝,但是传孔子之学的人恰恰是曾子,可证其诚笃和朴实,因为笃厚才能够如实领会
圣贤之道。“师”就是颛孙师,子张。子张有点偏激,好高骛远,流于形式。“由”就是仲由,
子路。子路有点“喭”(yàn),喭就是莽撞、鲁莽,子路性格刚直。孔子这四句话是因材施
教,指出弟子的偏颇,所谓纠偏以知正。实际上愚鲁近于狷,辟喭近于狂,要有所改正,则
愚须补以学问,鲁须补以变通,辟须补以忠信,喭须补以礼乐。其实人皆有偏性,要纠偏归
正并非易事,那就相当于今天所说的超越自我。能超越自我的人才能入圣趋贤,否则就被偏
性左右。超越自我的关键是明道与践行。
⑦意思是:教学生不到他冥思苦想而仍领会不了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而又说
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告诉他方形的一个角,他不能由此推知另外三个角,就不要再重
复去教他了.
7
⑧这句话出自(《子罕篇》)循循善诱:“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
罢不能。”释:老师善于有步骤地诱导我们,用各种文献来丰富我的知识,有用一定的礼节
来约束我的行为,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
⑨这句话出自《孟子·尽心上》“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意思是说善于教射箭的人,
只作跃跃欲射的姿态,以便学的人观摩领会。
⑩这句话出自《学规类编》
参考文献:
1、《经典图读论语》,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日期:2003年11月。
2、张帆著:《论语》,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年2月版,第1-11章。
3、李影著:《因材施教》浅见,2002年11月12日。
4、徐志刚译注《论语通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
本文发布于:2022-11-16 03:24:2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2852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