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训诂是什么意思

更新时间:2022-11-16 00:57:34 阅读: 评论:0

历史考向突破专题分类集训-光合作用化学方程式


2022年11月16日发(作者:党性锻炼小结)

训诂常用术语(简)

第一部分随文释义的注疏术语

一、用以释义的术语

1、言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说的是”。一般用于“随文立训”,说明词语在特定的上下文中的含义。

《诗经·鄘风·君子偕老》:“鬒发如云”。毛传:“如云,言美长也。”

《诗经·郑风·子衿》小序:“子衿,刺学校废也。乱世则学校不脩焉。”传:“郑国谓学为校。言可

以校正道艺。”(语源)

2、斥意思与“指”同。郑笺中多用,后世用“指”。。例如:

《诗经·魏风·硕鼠》:“硕鼠硕鼠。”郑笺:“大鼠大鼠者,斥其君也。”

3、亦用以说明变文避复或者似异而实同的词语。例如:

《史记·秦始皇本纪》:“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更名民曰黔首。”《集解》引应劭曰:

“黔,亦黎黑也。”

二、辨析词义和说明功用属别的术语

1、辨析词义的术语

(1)浑言析言

“浑言”又称“统言”、“通言”,即笼统称说之意,往往用于说明词义相同的原因。析言又称“对

文”,与“浑言”相对。古代汉语中有些词用于特指,即分析称说之意。例如:

《说文·夕部》:“夜,舍也。天下休舍。”段注:“夜与夕浑言不别,析言则殊。”

(2)散文散言

与“对文”相对,即分开称说之意。例如:

《尔雅·释畜》:“未成豪,狗。”郝懿行疏:“狗、犬通名。若对文则大者名犬,小者名狗。散文则《月

令》言‘食犬’,《燕礼》言‘烹狗’,狗亦犬耳。今亦通名犬为狗矣。”

2、说明功用、属别的术语

辞(词)

用以指明被训释的词是虚词。例如:

《诗经·周南·芣苡》:“采采芣苡,薄言采之。”毛传:“薄,辞也。”

《经传释词》卷五“居”字条:“居,词也。《周易·系辞传》:‘噫,亦要存亡吉凶,则居可知矣。’

郑王注并曰:‘居,辞也。’”

三、区别古今和说明通语方言的术语

(1)古文今文

古文指六国时的文字。今文指汉代通行的隶书。用古文所写的经书称古文经,与当时用通行的

隶书所写的今文经相对。郑玄即兼通古文、今文诸经,他在经文中采用了今文,则在注文中往往注明某字

古文为某。例如:

《仪礼·士冠礼》:“某有子某。”郑注:“古文某为谋。”意即经文从今文,用“某”字;古文经写作

“谋”字。

(2)故书指郑玄注《周礼》时所见到的其他版本。

《周礼·天官·大宰》:“二曰嫔贡。”郑注:“嫔,故书作宾。”贾公彦疏云:“言故书者,郑注《周礼》

时有数本,刘向未校之前,或在山岩石室有古文,考校后为今文,古今不同。郑据今文注,故云:‘故书作

宾’。”

(3)通语凡语通呼为扬雄的《方言》中,用以指没有地域限制,当时比较通行的词语。例如:

《卷三》:“庸、恣、比、侹、更、佚,代也。齐曰佚,江淮陈楚之间曰侹,余四方之通语也。”

(4)转语语之转指由于时、地不同而语音发生转变所产生的词语。如:

《方言》卷三:“庸谓之倯,转语也。”今按:“庸”、“倯”为迭韵相转。

卷一:“党、晓、哲,知也。楚谓之党,或曰晓,齐宋之间谓之哲。”今按:知、哲、党为双声相转。

四、拟音术语

如字

相对于“破读”而言,表示读如本音,仍用原来的意义,而不破读。例如:

《诗经·豳风·七月》:“穹窒熏鼠,塞向墐户。”《经典释文》:“塞向,如字。北出牖也。”

五、校勘及修辞术语

1、校勘的术语

(1)讹文指抄写、刊刻错误了的文字,又称作“误”。

《战国策·赵策》:“左师触讋愿见太后。”王念孙校为“詟”,认为是“龙言”二字之误。

(2)异文即异字。指记载同一事物、表达同一意思时,同一部书的不同版本或不同的书籍所使用的不

同文字。

《汉书·司马迁传》:“及罪至网加,不能引决自财。”其中的“财”字,《文选·报任少卿书》作“裁”。

“财”通“裁”。

(3)一本作本作一作用以指明不同版本或他书引文的文字差异。例如:

《周易·乾文言》:“处终而能全其终”。《释文》:“能全,一本作能令”。

(4)倒文指古书在抄写、刊刻过程中颠倒了的文字。例如:

《论语·季氏》:“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句中的“寡”与“贫”即倒易,以致“寡”

与“不均”、“贫”与“不安”的文意各不相合。

(5)乙乙正从旁勾正错乱了的文字,前人叫做“乙”。古籍在传抄中,常出现字词倒错的情况。用“乙”

则表示将错误的词序上下倒置,以恢复原来的字词顺序。一般格式是:“某某二字互乙”,也作“乙正”。例

如:

《元典章·吏三》:“都省里说了者去”。陈垣《校勘学释例》云:“元作‘去者’,妄乙为‘者去’。”

(6)按(案)考察,核实。一般形式为“按(案):”或“××按(案):”,表明后边的句子要对前面提出

的问题进行考察论证,辨别正误。

第二部分通释语义的专著注疏名称

一、传《说文》:“传,遽也。从人,专声”。胡韫玉《古书校读法》:“所以达急速之事”。引申出“递

达古今之言语”的意思。“传”有内传、外传、大传、小传、补传、集传之分。“内传”是与经义比附的注

解;“外传”是与经义不相比附的注解;“大传”就是大义的意思;“小传”与“大传”相对,是一种谦词;

“补传”与“补注”同义;“集传”与“集注”同义。如:“春秋三传”、朱熹的《诗集传》。

二、注“注”的本义是(水)灌注。后来引申出注书——给书作注解的意思。贾公彦《仪礼•士冠礼》

疏:“注者,注义于经下,若水之注物也”。如:郑玄《周礼注》、颜师古《汉书注》。

三、笺《说文》:“笺,表识书也。”是给书作注解的意思。《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康成(郑玄)特

因毛传而表识其傍,如今人之笺记,积而成帙,故谓之笺……”。如:清刘逢禄《公羊何氏解诂笺》。

四、校考核古书叫做校。有两种情况:一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二是校对文字,改正脱误。如:清

阮元《十三经注疏校勘记》。

五、句读书称句读者,是为方便阅读学习而在注解中加上句读。另外也表谦意。如清王筠《说文句读》。

六、章句这种体式的特点:一是不离开经文,而多空发议论或阐释;二是把重点放在串讲全句或全章

的大意;三是解说繁琐。是对古书做详细的分析解说。如:赵岐《孟子章句》、王逸《楚辞章句》。

七、集解集注汇集众说而成一书的训诂著作。如:何晏《论语集解》、杜预《春秋经传集解》。

【补充】疏不破注

疏不破注是训诂学术语。指在作疏时完全依照注文诠释,在此基础上解释发挥,不改变旧注的任何观

点,不对注进行纠正、反驳。有比注文更好的解释,也不采纳,要一概排斥。这种做法,是唐代注释家的

成例。疏不破注有保存师说、继承古训的一面,但更有曲循旧说、是古非今的弊病。

本文发布于:2022-11-16 00:57:3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2779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下一篇:固氮微生物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