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分数应用题》教案
六年级数学《分数应用题》教案
教学目的
1.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
确的解答.
2.通过复习,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以及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的
解答.
教学难点
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且能够数
量、正确的'解答.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老师这里有两个数,一个是6,另一个是3.你能够用6与3提
问并且进行回答吗?
学生回答:
(1)3是6的几分之几?
(2)6是3的几倍?
(3)3比6少几分之几?
(4)6比3多几分之几?
(5)6占6与3总和的几分之几?
(6)3是6与3差的几倍?
谈话导入:今天我们就来复习分数应用题.(板书:分数应用题
的复习)
二、复习探讨.
(一)教学例4.
学校举办的美术展览中,有50幅水彩画,80幅蜡笔
画.___________?
2.反馈:
(1)水彩画和蜡笔画共多少幅?
(2)水彩画比笔画少多少幅?
(3)蜡笔画比水彩画多几分之几?
(4)水彩画比蜡笔画少几分之几?
(5)水彩画是蜡笔画的几分之几?
(6)蜡笔画是水彩画的几分之几?
(7)
3.教师质疑.
(1)5问和6问为什么解答方法不同?(单位1不同)
(2)3问和4问的问题有什么不同?(单位1不同)
(二)例题变式.
1.学校举办的美术展览中,有50幅水彩画,蜡笔画比水彩画多,
蜡笔画有多少幅?
2.学校举办的美术展览中,有80幅蜡笔画,蜡笔画比水彩画多,
水彩画和蜡笔画一共有多少幅?
(1)学生独立解答.
(2)学生讨论两道题的区别.
教师总结:看来我们做分数应用题时,需要认真审题并且在找准
单位1的同时注意找准对应关系.
(三)深化.
如果题目中的分数发生了变化,我们还会解答吗?
1.仓库里有15吨钢材,第一次用去总数的20%,第二次用去
总数的,还剩下多少吨钢材?
2.仓库里有一些钢材,第一次用去总数的20%,第二次用去总
数的,还剩下15吨,仓库里有多少吨钢材?
(1)学生独立解答.
(2)学生讨论两道题的区别.
教师总结:虽然分数应用题与百分数应用题在表现形式上不同,
但是数量关系相同.同样需要注意认真审题并且在找准单位1的同
时注意找准对应关系.
三、巩固反馈.
1.分析下面每个题的含义,然后列出文字表达式.
(1)今年的产量比去年的产量增加了百分之几?
(2)实际用电比计划节约了百分之几?
(3)十月份的利润比九月份的利润超过了百分之几?
(4)1999年的电视机价格比1998年降低了百分之几?
(5)现在生产一个零件的时间比原来缩短了百分之几?
(6)十一月份比十二月份超额完成了百分之几?
2.列式不计算.
(1)油菜子的出油率是42%,2100千克油菜子可以榨油多少千
克?
(2)油菜子的出油率是42%,一个榨油厂榨出菜子油2100千
克,用油菜子多少千克?
(3)某工厂计划制造拖拉机550台,比原计划超额完成了50台,
超额了百分之几?
3.判断并且说明理由.
男生比女生多20%,女生就比男生少20%.()
4.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第一小时行了全程的,第二小时
比第一小时多行了16千米,这时距离乙地还有94千米.甲、乙两
地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
四年级语文上册《颐和园》教案分析
四年级语文上册《颐和园》教案分析
【教材分析】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七册第18课《颐和园》是一篇
精读课文,课文按旅游顺序具体描写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展示了
我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文章按总
—分—总的结构,以游览的路线为线索,把各个景点的不同特点写
得具体生动,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学情分析】
1、四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抓重点词句而
理解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2、在第一单元的“自然景观”的教学中,学会了边读边展开想
象的方法,能够把描述的内容在头脑中形成画面。
3、具备了对资料进行搜集的能力,但对搜集到的资料整理能力
还有待培养
4、在写游记类的文章,能够按照游览的顺序进行描写,但是在
具体观察某一具体景物的方法上层次性还不够,对于这一方法的指
导还应加强。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内容的优美。
2.技能目标
①通过对词句的理解,读懂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课文主要内
容,训练学生语言的'概括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②借助课外资料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优美的语言,从中得到陶冶,激发学生探究中国“世界
遗产”的兴趣。
【教学重点】
⑴引导学生感受颐和园中景物的特点。
⑵学习本课的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本课的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交流导入,进入学习
1、同学们,暑假的时候,老师去了一趟北京,来到了一处历史
悠久,景色优美的地方。(出示照片)这是哪里?(颐和园)今天我
们就去看一看。注意看老师板书课题。颐字的左边里面是个口,左
右要写匀称,其他两字也要写得方正。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生齐
读)不要拖音再读一次。
2、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来说一说你对颐和园有哪
些了解?(指生说)同学们,自己读书能知道这些真不简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过渡:通过刚才的回答,老师知道同学们对颐和园都有一定的了
解。
1、听课文朗读,画出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给课文标上自然段。
2、为了更好地读好这篇文章,让我们先来解决一下生字词这些
拦路虎。
出示课文的生字词,指名读,开火车读,小老师领读词语。
3、指导写字“廊”,注意笔顺,竖提,横撇弯钩,“广”撇画
伸展,里面笔画要紧凑,竖为悬针竖。(指导完,学生在练习本上
写两个。)
过渡:拦路虎解决了,读起课文就更轻松了。
4、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读课文的同时,找出作者主要游览了颐和园哪几个景点?课文是
按什么顺序记叙景点的?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5、景点:长廊、万寿山、昆明湖(板书)指名读句子,(出示)
请同学们把这些句子连起来读一读,看看你有什么发现。我们发现
作者走到哪里就看到了哪里,看到哪里就写到哪里,清楚地交代了
游览的顺序,这样的写作方法就叫做“移步换景”。(板书:移步
换景)一般一个景点为一段,我们写游记的时候可以用上这种方法。
6、出示颐和园景区地图,借助地图,我们可以更加直观理解作
者的游览顺序。
过渡:作者是怎样给我们描写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呢?让我们跟着
作者的足迹再游览一番,从中慢慢体会吧。
三、学习“长廊”特点
首先,我们来到长廊,这条长廊有什么特点呢?
1、默读第二自然段描写长廊的部分,用笔画出能体现长廊特点
的词语和句子。
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并把自己的感受说一说。
2、交流:出示幻灯
能通过你的朗读告诉大家长廊的特点吗?(指名读,齐读)
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700多米
长,分成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
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
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
清气爽。
“长”:①你抓住了数字,读出了长廊的长。师板书:七百
“七百多米”大概有多长?(熟悉距离举例,如操场),这是中
国园林中最长的长廊,也是世界上最长的长廊,因此1992年,被认
定为“吉尼斯世界记录”。这么长有什么感觉?(一眼望不到头)
②(齐读),用你的朗读告诉我,它到底有多长,好吗?
③小节:通过你们的朗读,长廊仿佛真的来到了我们的眼前,看
来列数字的方法很有用。
长廊除了长的特点,还有什么样的特点?(美)
体会廊内的“艺术美”(师随机总结)
①“人物、花草、风景”——画的内容
“五彩的画”——颜色多,漂亮
“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作者通过比较(师板
书:...没有...相同..)
说明画的不仅多,而且内容丰富,其实,不止横槛上有,枋梁上,
亭子内部都是,这样大大小小,加起来达到了14000多幅呢。乾隆
皇帝六下江南,看到什么美景就让画师画下来,都花在这上了。你
说长廊美不美呢?
②你现在又会怎么读呢?指名学生读,齐读。。
过渡:廊内的绘画艺术美通过你的朗读传达给我们了。还有哪儿
也很美呢?
体会廊外的“风景美”:
①生自读句子体会鲜花不败,微风送爽的怡人风景。
②你喜欢花香吗?让我们吸一口气,读一读这句描写廊外的风景
的语句吧。
3、想不想去看看长廊呢?播放画面
师:这些都是我国的古典名著啊,民族英雄,神话传说,花草鱼
虫......
还想再看吗?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老师怎么能放得完
呢?
⑤说话:走进这样的长廊,就像。(指名说)
师引导学生练习说话,屏示:
“走进这样的长廊,就像...”
师:这里有神话故事,有民间传说,还有历史故事,“走进这样
的长廊,就像...”
这就是世界上最长的画廊,这幅画里有风景,有人物,行走在这
样的长廊里,就像...
这样的长廊里,我们触摸到的是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啊。
⑥带着这样的情感,我们再来读长廊。(配上琵琶乐)
过渡:看得出,你们都被这廊外的的美景吸引住了,廊内的艺术
美,廊外的风景美,相映成趣,这就使我国的园林艺术,因此,长
廊成为了颐和园内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那作者是怎样看长廊的呢?
5、屏示:师引读
整体看——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
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
看廊内——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
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看廊外——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
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小节:原来作者就是这样看长廊的,生读
先整体看,再看廊内,最后看廊外
游颐和园要有顺序,介绍具体的景物原来也是非常讲究顺序的。
作者就是这样三看长廊,连句成段,用列数字,作比较写出了长廊
的美。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了解了颐和园这篇课文的内容,
认识了“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在跟随作者的脚步游赏长廊的同
时,还学会了从多个角度来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收获真是不小!
下一节课,我们再到万寿山和昆明湖去看一看,去领略颐和园中更
多的美景。
2、作业:仿照《颐和园》介绍景观的写作手法,你能用上一定
的表达手法、按照一定的顺序向我们介绍你曾经去过的一处景观吗?
板书设计
长廊七百
颐和园万寿山…没有…相同…
(美丽)昆明湖…像…
四年级语文上册《蟋蟀的住宅》优秀教师教案
四年级语文上册《蟋蟀的住宅》优秀教师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建筑过程,体会蟋蟀吃苦耐劳、
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2、学习作者细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叙述的
方法。
3、理解课文内容,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4、学习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5、练习写一个小动物。
6、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建筑过程,体会蟋蟀吃苦耐劳、
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2、学习作者细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介绍的
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同学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学习抓住特点进行介绍的方法。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审题
《蟋蟀的住宅》这个题目有什么特点?
“住宅”一般是讲人的住房,可是蟋蟀是动物,这篇课文题目的
特点就在于作者把蟋蟀当作人来写。
师:蟋蟀会有什么样的住宅呢?作者怎样描述蟋蟀的住宅呢?我
们认真学习了课文之后就会明白了。
二、学习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1、填写生字表。
2、指导同学读准字音,正确书写:
逐个生字进行讨论,要求同学们找出每个字字音字形方面的特点,
加深记忆。
比方:“骤”字左边是“马”,右边是聚会的“聚”,“马”和
“聚”合在一起就是“骤”,读作“zhòu”,不能读“jū”或
“zòu”。
3、解释重点词语,协助理解课文。
4、讨论词义,找出近义词和反义词。
三、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按不同方面给课文分段,概
括段意
1、朗读课文,理解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同学自由朗读课文,逐段进行理解,也可以找同学说一说各自然
段的内容。
分析10个自然段的内容,弄清各自然段之间的关系。
2、教师指导同学读书,体会课文是从几个方面介绍了蟋蟀的住
宅,并讨论10个自然段按内容不同可以分为几段,怎样分?
这篇课文的题目(即主题)是《蟋蟀的住宅》,全文围绕这个主
题分三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蟋蟀的住宅是使它知名的原因之一。
第二段(第2~第6自然段)讲蟋蟀住宅的特点。
第三段(第7~第9自然段)讲蟋蟀住宅的建造过程。
四、作业
1、朗读课文。
2、誊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蟋蟀这种小动物很多同学并不陌生,但是对于蟋蟀的住宅,也就
是蟋蟀的巢就不是人人皆知了。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从很
小就很喜欢动物和植物,尤其是昆虫。他对蟋蟀进行了细致的观察
和研究,采用拟人化的手法,生动有条理地介绍了蟋蟀的巢穴,用
他的话讲就是蟋蟀的住宅。从这里可以看出法布尔很喜欢蟋蟀,并
把蟋蟀当作他的朋友对待。那么,蟋蟀是以什么而知名的呢?请同
学们齐读第一段。
(主要是以住宅知名。)
板书:住宅
二、学习第二段
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默读第二段,想一想这一段从
几个方面讲蟋蟀住宅的特点,每个方面写了蟋蟀住宅的什么特点?
(这一段主要是从选址、工具和洞内外三方面讲述了蟋蟀住宅的
特点。)
板书:选址工具洞内外
这是蟋蟀住宅很明显的特点。我们一边读书一边分析蟋蟀住宅的
这些特点。
板书:特点
蟋蟀和别的昆虫不同,蟋蟀不肯随遇而安,“随遇而安”是什么
意思?课文的哪些地方表示了蟋蟀“不肯随遇而安”?
“随遇而安”指能适应各种环境,在任何环境中都能满足。
课文中讲到蟋蟀慎重选择住址,一定要排水优良,并且有温和的
阳光。它不利用现成的洞穴。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蟋蟀不肯随遇而
安。
板书:排水优良有温和的阳光
蟋蟀的住宅是自身一点一点挖掘的。可是人们为什么对它的劳动
效果感到惊奇呢?
蟋蟀盖房子的工具,非常柔弱。正是因为蟋蟀用如此简单的工具,
建造出了排水优良、有温和阳光的住宅,所以令人们对它的劳动效
果感到惊奇。
板书:柔弱
这也是蟋蟀吸引作者关注的地方,所以作者决定要研究它,请同
学继续读书,看一看住宅内外的情况怎样?
为什么说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又为什么说蟋蟀
的'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因为蟋蟀盖房的工具,只是简单的四只脚和钳子,所以说蟋蟀用
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
又因为蟋蟀用如此简单的工具,建造出那么平坦、清洁、干燥、
卫生的住宅,所以可以算是一个伟大的工程了。
“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这句话出现在这一段的
最后,起什么作用呢?
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体会蟋蟀
辛勤劳动和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三、学习第三段
请同学默读这一段,想一想这一段从几个方面介绍了蟋蟀怎样建
造住宅的,课文是怎样写的?
板书:住宅建造
这一段从建造时间、怎样建造和整修三个方面介绍了蟋蟀怎样建
造住宅。
板书:时间建造整修
“蟋蟀盖房子大多是在十月,秋天初寒的时候”。这是蟋蟀盖房
子的时间。
板书:十月
蟋蟀工作很辛苦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呢?请同学们小声读第8、9
自然段,找出写蟋蟀盖房动作的句子,并划出动词,体会蟋蟀盖房
的艰难与辛苦。
板书:扒搬踏推铺
蟋蟀的住宅建好了,可是它好像并没有满足,它又做了什么?
整修。
对,蟋蟀是怎样整修的呢?
板书:长时间加深加阔
学习了蟋蟀建造住宅这一局部,你有什么想法吗?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体会蟋蟀锲而不舍,认真工作的精神。
四、指导同学朗读全文
这篇课文是写小动物的,作者并没有蟋蟀盖房子的体验,为什么
能写得这样形象、具体、逼真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读书。请同学
自由发言,谈自身的看法。
作者通过对蟋蟀盖房子进行非常细致的观察,才把文章写得这样
好。
师:作者是怎样观察的,我们应该学习什么?下节课继续学习。
五、作业
1、朗读课文。
2、观察一种小动物。
第三课时
一、总结全文,归纳主要内容
《蟋蟀的住宅》主要讲的是什么?
《蟋蟀的住宅》主要描写了蟋蟀挖掘、建造巢穴的事。
作者为什么把蟋蟀的巢穴比喻为住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样写很形象,能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师:这篇课文说明了什么?
师:作者为什么能把蟋蟀的住宅写得这么详细具体呢?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第5、6、7自然段,想一想作者是按什
么顺序观察的?这样观察有什么好处?
二、朗读全文,体会拟人句
课文中不少地方把蟋蟀比作人,把蟋蟀的巢穴比作人的住宅,请
同学朗读全文,找出以上词语,并讨论这样写的好处。
三、巩固练习,写一篇小动物的作文
这种练习要求同学观察一种小动物,注意它是什么样的,它的眼
睛、嘴巴、爪子等有什么特点。然后再把这些特点生动、形象地描
述下来,也要写它的活动情况。
教师指导这种练习时,可以先请同学读一篇习作例文,然后再进
行习作指导,这样同学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
【板书设计】
7、蟋蟀的住宅
选址:排水优良、温和阳光(不随遇而安)
特点:外部:向阳、隐蔽、干燥、弯曲、有门、有平台(工程伟
大)
内部:墙壁光滑、地面平整、简朴、清洁、卫生
时间:秋天动工
建造方法:扒、搬、踏、推(不辞劳苦)
整修:冬季不时整修
要求:平整、光滑、干燥、舒适
六年级下册《夹竹桃》的教案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夹竹桃》的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感受夹竹桃花期长、韧性可贵的特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味作者所引起的美妙幻想,联系生活经验,说说自己的幻
想。
3、用“无……不”和“无不”造句。
教学重难点:
感受夹竹桃花期长、韧性可贵的特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
学生做好预习作业,一是用文后带点词语造句,二是写一写自己
的幻想。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产生话题。
1、同学们,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季羡林先生说:夹竹桃不是名贵
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却是(引生齐接说)最值得留恋最值得
回忆的花。为什么这么说呢?上节课我们学了第2节,知道了一个原
因,谁来说一说?
(板书:花色奇妙)
2、还有两个更重要的原因,请同学们翻开书,到结尾找一找。
(1)指名读。
(2)大家有没有发现,本文开头与结尾是——首尾呼应,齐读结
尾这一句。
(3)另外的两个原因就是——(板书:)夹竹桃韧性
引起幻想
二、自读自悟,感受“韧性”。
1、提到“韧性”,你想到了哪些词语?
生:(不屈不挠、顽强不屈、能屈能伸、坚强、坚定不移、坚持
不懈……)
2、“韧性”这个词语在课文中出现了两次。请同学们找到带有
“韧性”的另一句话读一读。
(1)生: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
贵吗?
(2)这是一个反问句,谁能把它改成陈述句?
3、课文第三小节一百多字,十四种花,却没有一个字写到夹竹
桃。
现在读了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话,你认为:能把第三小节删掉吗?
为什么?
(用其他花来进行对比,衬托夹竹桃的韧性)
那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夹竹桃有韧性?
(1)请读一读,划一划。
(2)指名读所划的句子。
4、再读第四自然段,体会:夹竹桃的韧性其实是指什么?你能解
读出来吗?
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让你的智慧闪光起来!
指名读句子,说一说:你感悟到了什么?
生A:韧性是夹竹桃顽强的生命力。
生B:韧性是生生不息地延续生命,绽放花朵。
生C:韧性是永不言谢的坚持。
生D:韧性是夹竹桃向恶劣环境挑战的精神。
5、解释一下:“无日不迎风吐艳”、“无不奉陪”这两个词是
什么意思?
“无日不迎风吐艳”说明夹竹桃没有一天不是迎着风开出艳丽的
花朵。
“无不奉陪”的意思就是不管什么时候都奉陪。
①“无……不”和“无不”都属于双重否定式的词语,双重否定
等于肯定。
②请选其中一个词语造句。(无时不、无法不、无人不)
6、夹竹桃的花期如此之长,是多么顽强啊!难怪作者会说——
(齐读最后一句)
生: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的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
吗?
①谁能把它改成感叹句?(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的那些花比起来,
显得多么可贵啊!)板书:可贵
②此时此刻,作者对夹竹桃充满了怎样的情感?(敬佩、赞美)
③师:是啊,这样的韧性难道不值得我们敬佩吗?难道不值得我
们赞美吗?让我们带着这份敬佩、赞美再读第四小节!先自己读一读。
生试读,指名2人读,齐读。
7、补充资料:“季羡林先生博古通今,学贯中西,被誉为“学
术泰斗”。和文字打了一辈子交道的`他,历经艰难困苦,但爱国家、
爱人民始终不渝,他不懈奋斗,把自己的知识奉献给社会、服务于
人民。在他最困难的时候,包括在“牛棚”挨整的时候,也没有丢
掉自己的信仰。那个特定的历史年代,他利用在传达室看门的时间,
翻译了280万字的梵文作品。”同学们,从这平凡的夹竹桃身上,
季先生仿佛看到了他自己的影子,想到自己坎坷的经历。季先生喜
欢夹竹桃的韧性,其实是在为自己树立信心,他要以夹竹桃为榜样,
在逆境中不屈服,不放弃!
再一次有感情地齐读第4自然段,把对夹竹桃的韧性和季先生人
格力量的理解融入进去。
三、想象画面,体会“幻想”。
1、过渡: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
第5自然段第一句是什么句?句中的“此”指什么?
2、月光下的夹竹桃引发了我许多幻想。下面我们来学习幻想部
分。(手指板书)
(1)季先生为什么特别喜欢月光下的夹竹桃?迅速找出答案。
指名读这三句话。
(2)多美的景象啊!再次轻轻读读这三句话,边读边想像当时的情
景。
指名读。
是啊!月色朦胧,花影迷离,叶影参差,花香袭人,作者顿时恍
惚了,产生了许多的幻想。
3、自主学习:他把夹竹桃幻想成哪些东西呢?
你最喜欢哪一次幻想,有什么感受?用心读一读。
4、汇报:作者把夹竹桃幻想成哪些东西呢?
(1)交流。(地图、荇藻、墨竹)
(2)你最喜欢哪一次幻想?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有感情地读一读。评点:听了你的朗读,老师觉得自己就在那艘
远渡重洋的海轮上了,多么奇妙的越洋旅行啊。
(3)下面请3位同学来读:一位读幻想成地图的内容,一位读幻
想成荇藻的内容,一位读幻想成墨竹的内容。
(4)叶影吹动,如梦如幻,多么美妙的享受啊!让我们一起走进作
者美妙的幻想中,一起读。
5、季羡林先生其实跟我们一样,也是那么爱幻想。在生活中,
我们也常看到月光下类似的景象,你又会产生怎样的幻想呢?
说话:我幻想它是,我就真看到。
(教师举例:我幻想它是一个舞台,我就真看到一出精彩的戏,
小虫子成了戏中的主角,在舞台上大显身手呢。)
指名学生说自己的幻想,进行评点和表扬。
四、总结。
1、我们了解了夹竹桃的韧性,又知道了它令作者产生许多美妙
的幻想,怪不得作者会爱上夹竹桃,相信你也会和作者一样爱上夹
竹桃的。
一起读最后1小节。
2、季羡林先生不愧为“学界泰斗”,他真会观察。我们在生活
中也要这样善于观察,对于人或事物,我们不光要看其外表,更要
注意它的内在美。
本文发布于:2022-11-16 00:16: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2760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