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不得其门而入

更新时间:2022-11-15 22:48:21 阅读: 评论:0

初三英语阅读理解真题-哈组词


2022年11月15日发(作者:古牧怎么养)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1

四者忏悔业障

阿弥陀佛!各位法师各位居士,非常高兴各位菩萨能够重新相聚在这里,我们每个月都

能在这里以法相会,是我最开心的愿望。《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的讲座,我们已经讲了

前面的三个愿王,今天讲第四个愿王——忏悔业障。

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前面我们所讲过的礼敬诸佛、称赞如来,是藉由内心的恭敬、

身体的礼拜、口里的称赞来成就我们身、口、意三业,接着亲近善知识广修种种供养,以培

植福德善根柔软我们的身心,方能逐渐降伏我慢和悭贪等烦恼,最后获得殊胜的果报。在菩

萨道的六波罗蜜中,前面三个愿王主要是能够圆满我们布施的功德。

今天开示的忏悔业障,是要净除我们无始劫来,从身口意所发出的种种恶业。为什

么呢?我们人类有贪嗔痴慢疑种种烦恼,因为这些贪嗔痴慢疑造成我们种种不良的行为,不

良的思想。这些不良的行为如果不及时加以铲除的话,我们不时时刻刻生起很诚恳的忏悔心,

就像我们想把沙子做成饭一样,是不可能有所成就的。

普贤行愿品关于忏悔业障的经文里这一段是这样写的:

复次,善男子,言忏悔业障者,菩萨自念:“我于过去无始劫中,由贪嗔痴,发身口意

作诸恶业,无量无边。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我今悉以清净三业,遍于法

界极微尘剎一切诸佛菩萨众前,诚心忏悔,后不复造,恒住净戒一切功德。如是虚空界尽,

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忏乃尽。而虚空界乃至众生烦恼不可尽故,我此忏悔

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我们为什么要忏悔我们的业障呢?

每个宗教都有自己忏悔的法门,比如说天主教徒对神父的告解。

忏悔就是承认自己错误的行为,并且发愿来改正它,平常我们做错了事,也经常跟别

人讲:“对不起,我做错了”,或是“对不起,请原谅”,但是要真心忏悔这件事情,并不是

这么容易的,尤其是我们中国人有面子问题和家丑不外扬的传统观念,通常都会尽量地去隐

藏我们自己种种不良的思想或行为。或者有些人嘴里虽然在讲:“我惭愧,我忏悔”,但他内

心里并没有真正地生起惭愧心或忏悔心。

忏悔是改变命运最好的方法,佛说忏悔得清净,忏悔后又是一个新的开始。有些人可

能会这样问:“我今生又没有造罪为什么要忏悔?”

刚才经文里讲,我们由贪嗔痴发身口意,作诸恶业,无量无边,这个恶业,有体

相的话,虚空都不能容受。怎么能说我们没有做过不好的事情,造过什么罪呢?即便你今生

没有贪心,瞋心,痴心,在利害冲突的时候,不是贪、瞋,就是痴。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种种

不如意的事情,不和谐的人际关系,我们在修学的道路上,不能安住于参禅念佛等佛法上的

学习。这些都是我们过去因为不清净的造作,而造成的种种障碍。

佛法说每一个人都是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不是别人造恶,我得恶报。“个人吃饭

个人饱,个人生死个人了”。甚至父债子偿的业报,有没有这回事情?有人说:他的父亲眼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2

睛有毛病,得了近视,他的儿子眼睛也有毛病,也得了近视,去看了医生,医生说遗传,佛

法讲这是共业。在同一环境中生活的子女、兄长、六亲眷属、夫妻、姊妹兄弟等等,甚至其

他的众生都有共业,最初做功德的时候大家一起做,得果报的时候也是一起得;若是大家一

起做罪恶的事情,将来也是会一起受苦。

忏悔对我们初发心学佛的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修持;因为末法时代众生的共同特点就

是烦恼猛烈,并且不信因果,不怕造作恶业。我们虽然相信了佛法,但内心由于烦恼无明的

障蔽,随时都会有过失,所以很难超越生死,成就佛道,唯有仰凭发露忏悔的力量,才能灭

除诸障。

在《地藏经》中,佛说:“我观是阎浮提众生,举心动念,无非是业,无非是罪,脱

获善利,多退初心,若遇恶缘,念念增益。”

阎浮提广泛地来说,就是我们人间的世界。佛说在阎浮提的众生起心动念很容易造

罪,并且刚刚发起一念的善心,很难持续下去,一遇到恶缘,就马上地退堕了。今天我们很

庆幸得到了人身,但因为还没有具备佛法的正见,所以在日常行为中,身口意三业往往是善

恶夹杂,在有意无意当中造作了杀、盗、淫、妄等各式各样的罪恶,更不要说从细微处来讲,

从无始劫来累积起来无量无边的业障,所谓“业如沧海,罪若丘山”。这些不好的因缘,一

旦时间因缘成熟,不管躲藏在哪里,都会随业受报。行善法的人,出生在人道、天道,做恶

的人,则三途门开。

在佛陀的时代,弗加沙王与频婆娑罗王两个人十分亲近友好。有一天频婆娑罗王赠

送了《十二因缘经》给弗加沙王,他反复思惟其中的道理,了解佛法实在是微妙精深,能够

使人身心安定,而昔日所追求的财、色、名、食、睡等五欲之乐,原来就是烦恼的根本,他

就决定舍弃王位出家。

这时,佛陀有神通的,他就知道弗加沙王因过去的恶业这个时候即将成熟,他将会

在次日惨遭横死,于是佛陀先化现为一个比丘,去接近他,和他同住了一个晚上,在那一个

晚上的时间,跟他开示了无常、苦、空、无我的法义,弗加沙摄心入定一心思惟,当下即证

阿那含果。也就是声闻乘中间的三果。

第二天一早上,弗加沙王进城托钵的时候,果然在城门附近,被一只刚生产的母牛,

用牛角刺腹而死。

牛的主人就很害怕,就赶快把牛给卖了。奇怪的是,刚买牛的买主牵着牛去喝水时,

又被这头牛从背后刺死了。买主的儿子就非常生气,就把牛杀了,拿到市场卖。买了牛头的

人,在回家的路上,坐在树下休息,把牛头挂在树枝上,没多久树枝断了,牛头掉了下来,

牛角又刺死了这个人。

频婆娑罗王得知这个事,觉得很奇怪,就与大臣一起到精舍来找佛陀,向佛陀请教,

为什么这一头牛在短短的时间内,竟然让三个人丧命?

佛陀回答说:“恶缘果报必定有它的因缘。在过去世的时候,这三个人是商人,他们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3

在旅途中寄宿在一位老妇的家里,他们见老妇孤苦无依,就连手抵赖这个老人家的房租和伙

食费用,并且对老人家百般虐待。老妇因年老力衰,没有办法,就生起了非常强烈的瞋怒心,

发誓来生若和他们相遇,一定要报仇,甚至要杀掉他们才甘心。这个老妇人就是今世的那头

牛;这三个商人就是现在被牛刺死的三个人。”

所以《大宝积经》说:“假使经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这

说明无论时间多长,只要因缘具足,因果如影随形,必然得到果报。

【三】在唐朝时,有一位知玄法师,也就是后来被封为悟达国师的,曾经在寺庙遇到一位生

病的出家人。这个出家人身上长满了脓疮,臭秽不堪,所以大家都不愿意亲近他。悟达国师

不避讳这些东西,用全部的身心来照顾他服侍他,一直到这位比丘他的身体恢复以后。这个

比丘临走告别的时候说:“你以后如果有难,可到四川彭州九陇山来找我,那山上有两棵并

连的松树,来做为引导的标示。”

后来知玄禅师因为他的德行高深,被封为国师,国王对他恩宠有加。国王有一天赐给他

一座沉香法座。悟达国师坐上沉香法座的时候,生起了一丝慢心。慢心生起来的时候,正念

就退失了,冤家对头就找上身,就长了一个人面疮。这人面疮口齿俱备,每次还要吃肉喝酒。

你想一想,一个国师长了一个人面疮,这个人面疮天天还要吃肉喝酒。折磨得悟达国师痛苦

不堪。他是一个国师,王宫里有很多御医,国内有很多名医,大家都来想办法,也没有办法

解决这个事情。

突然有一天,悟达国师想起当年照顾的生病的出家人告诉他,如果有难的话,到四川彭

州九陇山可以去找他。既然国内的名医,皇宫的御医都没有办法,悟达国师就打起行装去了

九陇上去找这位出家人。到了九陇山以后,九陇山松林茂密,山岳高耸,不得其门而入。又

在黄昏,突然间发现有两棵并连的松树,松树的旁边就是巍峨的殿堂,这个出家人就在殿门

口等他,说:“你终于来了,我等你很久了。”

悟达国师就把这个经历讲给了这位出家人听,出家人说:“我知道的,没关系的。明天

一早我带你去小溪边,用清水把它洗掉就好了。”这个时候,人面疮讲话了:“不行!不行!

且慢!且慢!你是国师,你熟读经书,你知不知道当年袁盎和晁错的故事?”大家读过历史

可能知道,当年袁盎和晁错,在八国之乱(正确为七国之乱)的时候,打着“清君侧”的口

号,当时晁错提出削藩的主张。当时地方诸侯势力太大,威胁中央的政权。袁盎当时是朝廷

的一个宠臣,对晁错很嫉妒。这些八国联军(七国联军)来讨伐中央的时候,他要有一个借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4

口。就说我们这次讨伐不是针对国王你的,因为晁错这个人太坏,他蒙蔽您老人家,我们很

生气,帮您老人家除掉这个祸害。袁盎是朝中宠臣,平时对晁错很嫉妒,刚好被八个诸侯所

收买,他就说服皇上就把晁错给杀了。这个历史故事很多人都知道。袁盎是谁?就是今天的

悟达国师。晁错被冤杀在东市之后,一直冤魂不散,一直想找袁盎报仇,但是袁盎在后世一

直很精进,并且十世为国师,念头没有动摇过,他就没有办法找他的麻烦。但是现在坐上了

沉香椅,生起了慢心,正念一退失,所以晁错的冤魂就上去了。他说:“我过去因为这个因

缘,所以我今天作为人头疮来折磨你,来报我的冤仇。今天我在这里遇到了迦罗迦尊者(化

身为生病的僧人),并且尊者愿意出来赐我三昧圣水,用三昧水来消除你我的冤仇,来化解

种种的宿怨,以后大家就以法为重。”

悟达国师听了以后,胆颤心惊,连忙捧起水来洗这个人面疮,洗的时候痛彻心扉,晕厥

在地。醒来的时候,发现人面疮没了,再看看金碧辉煌的大殿,没了,两棵高耸入云的松树,

也没了。悟达国师为了报答迦罗迦尊者的恩德,就在那里结庐修行,留下了今天在海内外佛

教界非常著名的《慈悲三昧水忏》。

这座由悟达国师所修的三昧禅室在去年五•一二汶川大地震中也遭到了非常惨重的破

坏。我们深圳的佛教界的居士们也发心帮助这个地方恢复了昔日的辉煌,并且修建了一系列

的闭关中心。我们市佛教协会副会长赵利生还专门一个人独自发心,在那儿修了一个闭关中

心。

我上一次说过,一失人身万劫难复,所以为了免除三途生死的轮回苦报,应该时刻反省

自己,并以至诚心发露忏悔,成为日常的修持定课。忏悔不仅是基督教天主教有,其他的宗

教也有,即便是我们古代的儒家思想中也有。我们刚读书的时候“吾日三审而省”(吾日三

省乎吾身)。我们时时刻刻都要对自我的言行,自我的思想,自我的行为每天都要检省,来

反省我们自己。今天我们做了什么事,说了什么话,我做得怎么样,我以后要怎么做。我每

天学会自我的反省,自我的忏悔,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中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障碍,避免在同一

条河里掉下去两次,同样的错误重复地去犯。

《金光明经文句》中讲:“当知忏悔位长,其义极广。云何而言止齐凡夫?是故《五十

校计经》:『齐至等觉,皆令忏悔。』”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5

这是说明大乘菩萨行者尚未证得初谛,或者声闻乘中间的学人还没有证得初果位的时

候,都会因为执着有我和我所,而不能清净持戒。我的房子,我的车子,我的名义,我的地

位等等,凡是周围一切事物,当贴上我的标签的时候,就让我们产生了强烈的执著心。这种

执著心让我们不能六根清净,才不停地去造诸恶业。所以不仅是凡夫需要忏悔,就是已经证

得解脱的二乘圣者和登地菩萨,仍有微细烦恼和无明的存在,所以上至等觉菩萨,都须忏悔。

何谓忏悔?“忏”是梵文“ksama”忏摩简略的音译,原义是什么呢?是宽忍或宽恕,

即请求师长或他人,听闻自己告白之罪状,给予以宽恕原谅。忏摩是印度人在日常生活中常

用的语言,即便在路上一不小心碰到别人的身体,也会说忏摩。这相当于我们说对不起的意

思。忏是要忏除从前所犯下的种种过失,无论是身业、口业或是意业,尤其是心中贪瞋痴的

烦恼。我们老祖宗在造字时候,我们想一想,忏是怎么写的?一个树心旁,一个千(简体字,

繁体为懺)。什么意思?我们忏悔要从心地上下功夫,在每一念中去觉察自己的心,这样才

是真正的忏悔,才能与佛法相应。

悔是梵文“desana”提舍那之意译,原义是“说”,也就是“说罪”或“陈说罪状”的

意思。

这里要特别注意,“忏悔”跟“追悔”或“反悔”的意义是不相同的。

“追悔”在佛法中称为“恶作”,是指作了善或恶事以后,生起反悔之心,因而造成了心

绪上的不安定和不确定感,日后会成为修定的障碍。这与忏悔的悔或说罪之意义,完全不同。

《六祖坛经》怎么讲?说:“忏者,忏其前愆,从前所有恶业,愚迷憍诳嫉妒等罪,悉皆

尽忏,永不复起,是名为忏。悔者,悔其后过,从今以后,所有恶业,愚迷憍诳嫉妒等罪,

今已觉悟,悉皆永断,更不复作,是名为悔。故称忏悔。”

因此,忏是忏其前愆,悔是悔其后过,所以忏悔有两个层次:一个是要向诸佛菩萨面

前发露忏悔自己以前所作的恶行,铲除自己的习气过失;第二则是要发愿在尽未来际不会重

蹈覆辙,永不再犯。

忏悔法门是属于戒学的范围,佛弟子为了圆满持戒的功德,分别持受三皈五戒、具足

戒、菩萨戒等不同的戒法,但是受戒而不犯戒,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所以《菩萨璎珞本业经》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6

说:「有而犯者,胜无不犯;有犯名菩萨,无犯名外道。以是故,有受一分戒,名一分菩萨。”

什么意思呢?说心中没有戒可持的人,名为外道,因为不持任何戒,所以看起来没有过犯;

持戒虽然有所过犯,但是因为常怀忏悔心,而能获得清净戒,所以说有犯胜无犯。

古德也说:“凡夫无过,圣人过多”。一般人身心比较粗糙,所以难以察觉自己的

过失,而圣人因为时时刻刻观照自我,所以看起来反而有很多的不清净。大家想一想,在这

块白色的抹布上,如果一不小心滴上了一滴墨水,就看得很清楚。如果说在我们黑色的海青

上,一不小心沾上了污垢或滴上了墨水,我们反而没有办法去察觉它,为什么?

忏悔的本义在于随犯随忏,如此才能降伏、断除烦恼,因而去除修行圣道的障碍。

随犯随忏,我们只有这样才能降伏断除烦恼。

在《大般涅盘经》上佛说,“智者有二:一者、不造诸恶,二者、作已忏悔。”智

者一者,不造诸恶,第二,作已忏悔。愚者亦二,愚人他有两个什么?一个、作罪,第二、

覆藏。虽然先作了恶,后能发露忏悔,更不复造。就犹如在浑浊的水中放下一块明矾。大家

知道在乡下或其他丛林中,因为雨过之后,水经常比较浑浊,通常放入一块明矾下去。这块

明矾投入浑水中会怎么样呢?马上浑浊的水就会变得清澈起来。作恶而忏悔的功德也是一样

的。所谓业消智朗,是因为消除了宿业,我们本质具足的佛性才能够得到开显。

忏悔真的可以灭罪吗?因果报应是自然的规律。

大家知道江西的百丈寺是我们老和尚发心恢复的一个祖师道场。马祖建道场,百丈立清

规。百丈寺的修建现在已经基本完成了,殿堂巍峨像故宫一样。我建议大家可以去看一看。

那个地方有一个野狐岩。这个野狐岩是有一段公案的。这个公案是讲百丈怀海禅师有一天讲

经说法,下座后,大家都已散去,只有一位老人家没有离去。

百丈禅师就问:“你是谁,要做什么?”

他讲:“实不相瞒,我不是人。我以前在迦叶佛时期,就在这个山上修行,有一个学问

人问我:‘大修行人还落因果否?’我说:‘不落因果。’因为这句话,做了五百年的野狐,

没有办法脱身,请和尚慈悲为我开示,让我解脱狐狸身的苦恼。”

百丈禅师说:“你把学人的问题,现在重新再问我一次。”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7

老人便讲:“请问和尚,大修行人还落因果否?”

百丈禅师怎么答?

“不昧因果。”

因为这句话,老人言下大悟,就向百丈禅师顶礼说:「我今天承蒙和尚开示,令我超脱

狐身。我就住在后山岩下,祈请和尚慈悲,明日以出家众之礼仪,为我安葬。”第二天,百

丈禅师带着大众,到百丈寺的后山石岩下,果然找到一只死去的狐狸,便用往生僧人的礼仪

将它火葬。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大修行人不昧因果。这个地方发生在江西奉新的百丈山百丈禅寺。

这个狐狸居住的地方叫野狐岩。希望大家有机会可以到江西奉新百丈寺去重温这段历史,重

新了解体味这段公案。

因果不失,但忏悔法门却是转变业力的一个重要助缘。

忏悔业障,并不能直接灭除业报,只能使罪业减轻或者延缓受报。纵使证得初果以上或

是阿罗汉的圣弟子,他原来所作的果报也还是不失的,因为他已经开悟证得实相,了知罪性

本空,所以能坦然面对因缘果报,不再造新的业缘,所谓“随缘消宿业,莫再造新殃”,这

才是忏悔的主要目的。

佛陀的十大弟子中间,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和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常常到地狱道

去弘法利生,让这些恶道众生可以获得清凉的法水,止息热恼。有一天,在地狱中,遇到一

个外道的导师,名叫哺刺拏,因为他在生前宣讲邪教,死后受很大的苦报,他的舌头上有五

百架铁犁,如同在田地上耕作,但见铁犁过处,血流了又停,停了又流。所以他见到二位尊

者,就请求说:“大德如果前往南赡部州,请替我传话,让我的门徒知道,由于我生前,口

说邪法,欺诳他人,由此恶业的牵引,堕到这无间地狱来受大苦报。尤其他们雕塑我的形像,

建造庙宇供养,或者到处宣说我的邪法的时候,就更增加了我的痛苦。”二位尊者听他说完,

默然地接受了他的请求。

他们从地狱中出来后,在王舍城的路上,正好就遇到几位外道的弟子,他们手拿木

杖,准备要殴打往来的释迦弟子。他们已商量好,若是沙门释子对他们的问话,如果回答得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8

让他们很满意,就让他们过去。如果不满意,就痛打他们一通。这个时候舍利弗走在前面,

当这群外道看到他,就问:“正命的修道者中有解脱的圣者吗?”舍利弗他老人家智慧第一,

他知道了他们的心机,就以偈颂回答道:“正命众中无沙门,释迦众内沙门有,若阿罗汉有

贪爱,即无凡小愚痴人。”由于这群外道不能真实理解舍利弗所说的意思,以为舍利弗是赞

叹他们,于是就顺利地让他通过。目犍连尊者走在后面,因为他这个时候业缘将熟,业缘快

要成熟了,外道见到他时候,就问目犍连尊者相同的问题。目犍连尊者神通第一,这个时候

由于没有事先入定观察这个因缘,就回答他们说:“在你们修行者中间,并无解脱的圣者。

并且我在地狱里遇到你们的老师,他要我转告你们说,他在地狱里受很大的痛苦,因为他过

去口说邪法,欺诳世人,他让我和尊者一起转告你们,不要再宣传他讲的邪法,也不要再供

养他的塔庙,否则只会增加他的痛苦。”外道们听了非常生气,认为目犍连尊者在毁谤他们

的导师,就个个用木杖大力地殴打他,直到气息将绝,宛如被踏扁的芦苇。舍利弗正奇怪目

犍连尊者为什么迟迟没有赶上来,回头去找,看见他的惨状,就说:“你是声闻众中神通最

为第一的尊者,为什么不用神通避开他们呢?”目连尊者神通最为第一,为什么没有避开他

们呢?目连尊者回答:“这是我的业缘成熟了。当时我被业力障蔽,就连教法都无法忆念,

何况要施展神通!”

目连尊者的神力,佛经中多有记载。如果在平时的话,动一个脚趾,就能够撼动忉

利天宫,而此时却要坦然地受报。所以大家一定要了解,“神通不敌业力”,业力不可思议,

就是阿罗汉也不能运用神通力来改变他的生命际遇或因果的报应。目犍连尊者神通第一,尚

不能躲开业力成熟的果报,所以,神通不敌业力,业力不可思议。

那么忏悔为什么可以消业呢?《十住毘婆沙论》说:“升盐投大池,其味无有异;若投小器

水,咸苦不能饮。如人大积福,而有少罪恶,不堕于恶道,余缘而轻受。又如薄福德,而有

少罪恶,心志狭小故,罪令堕恶道。”这是用盐巴来比喻恶法,以水比喻善法;一升的盐加

入一碗的水里,就会咸苦难以入口;如果同时将这一升的盐放入仙湖的水池里,因为盐巴被

稀释了,不可能有任何的咸味。

从改变质量的观点来说,若是我们积极的修大福德,就能相对的淡化恶业,而招感重业

轻报,不堕落三恶道。一个心志狭小的人,因为没有修善增福,无法藉所修的福德去改变罪

业的因缘,所以即便有少许的罪业,也会因此堕入恶道;就如同盐放在碗里,咸苦不堪。如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9

果扩大我们的心量,积极培植我们的福报,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我们的心量扩大,我们的

智慧增长,这一斗盐,放到仙湖里面都不能咸,更不要说放到我们心性的大海里面去。

所以龙树菩萨说:“我不言忏悔则罪业灭尽,无有报果。我言忏悔,罪则轻薄,于少时受,

是故忏悔。”忏悔虽无法尽灭罪业的果报,但的确能转化业缘,重业轻报,并且使受报的时

间减短。

佛在世的时候,摩伽陀国的阿阇世王受到提婆达多的蛊惑,将他的父亲频婆娑罗王监禁

起来,并且活活地将他饿死。这是造了五逆重罪其中之一的杀父罪。五逆重罪指杀父、杀母、

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是要遭受重报的。一个人受人蛊惑,把自己的父亲关到监

狱里,活活饿死,是杀父罪,受重报。但是他死了之后遭到什么样的报应呢?他杀了他的父

亲,他死了之后,结果堕到黑绳地狱,也就是说拍球地狱。什么叫拍球地狱?就像小时候玩

拍皮球,球一落到地上马上就弹起来;这是形容在地狱里所受的苦很短暂,很快得到脱离。

阿阇世王杀害父亲的逆罪,本来至少要在无间地狱经受一劫以上的时间。他为什么只到

拍球地狱里很快得到脱离呢?因为他造了五逆重罪以后,他杀父重罪,不光障碍他不能证果,

而且全身长满毒疮,使身心遭受极大的苦恼;因此他的同父异母的兄弟-耆婆医生(就是上

次讲的目犍连尊者的弟子)就劝他:“阿阇世王你赶快到佛前去发露忏悔,请求佛超拔你。”

所以阿阇世王就到佛前诚心忏悔,因为他到佛前真诚忏悔的心,使他重罪轻报,本来要在无

间地狱里受一劫以上的恶报,只到拍球地狱中很快得到脱离,大家想一想,忏悔的力量有多

大?

在经中如佛所说:“覆藏者漏。不覆藏者则无有漏。发露悔过是故不漏。若作众罪,不

覆、不藏,以不覆故,罪则微薄。”

漏就是指有烦恼的过失,发露就没有覆藏的过失,可令罪业薄弱。发露忏悔的功德,

就好像将一棵树木的根,裸露于外边,接受太阳的曝晒,而令其枯萎。若是对罪行有所隐藏,

就好像被覆盖的树根,得到雨露的滋养,无法使罪业消除。坦诚发露,又像装了臭东西的坛

子,若将它封起来,里面就会越久越臭。相反的,如果把坛子打开洗一洗,在太阳底下晒一

晒,很快就能回复清净。我们隐藏我们的罪恶,就像把我们坏的事情,一个不好的东西装在

坛子里,把它密封起来,结果越来越臭。我们发露忏悔,就像将自己不好的东西从坛子里拿

出来,然后再用力洗刷这个坛子,所以很快可以恢复清净。我上次经常打比方,我们一杯茶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10

水,初泡的时候汤色浓郁,不断注入善法,不断地忏悔,不断地注入向善的力量,水的颜色

就会越来越淡,最终恢复水本来的颜色。

说到这里我想起《那先比丘经》中,记载了那先比丘和当时印度国王的一段对话。

这个对话充满了智慧。我建议法师有机会的话,可以看一看《那先比丘经》。这里面有很多

善巧的比喻,可以说是在佛教文学史上极为重要的一部经典,他回答弥兰陀王,关于缘起、

无我、业报、轮回、涅槃等佛教基本的教义。因为他的回答充满了智慧,让没有任何宗教信

仰的弥兰陀王,欢喜地皈依了三宝,后来更以佛法治理国家。有关业报的疑惑,弥兰陀王问

那先比丘:“佛经上说,一个人在世间作恶多端,临命终时念佛一句乃至十句,就可以往生

佛国吗?”说一个人在世间作恶多端,临死的时候,念佛一句乃至十句,就可以往生佛国,

这个事他没有办法相信。我相信不光弥兰陀国王没有办法相信,我们很多的居士和法师可能

也没有办法相信。那先比丘他怎么回答?他反问国王:“如果一个人把石子投到大海里,会

不会沉下去?”把石子投到大海里会不会沉下去?对,一定会沉下去。“如果把一块大石头

放到船上,大石头还会沉到水里吗?”我们如果把一块大的石头放到船上,这个石头还会沉

到水里去吗?不会。为什么?因为有船。一个小石子投到水中,尚可以沉到水里,一个大石

头因为放到船上,所以它不会沉到水里。

念佛拜佛可以灭罪的意思也是如此。佛法如慈航,愿如舟,一个人虽然做过恶行,

但是他一念向善,明白善恶因果,生起忏悔心,专心念佛,所以才不会沉沦恶道,就像那块

石头,得到了大船的承载,不会沉到水里一样。这就是忏悔业障的功德。

我们经常会听到佛教徒将忏悔二个字挂在嘴边,但若只是将它当成一句名言,就没有办

法产生向善灭恶的力量。佛教的忏悔一定是要看到自己的过失,否则下次仍然会犯,没有办

法彻底改过自新。

宋朝有一位弘扬临济禅法高峰妙禅师,他写了一首非常有名的诗。怎么写的呢?“手

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他在学佛的时候,

很喜欢参禅打坐,但是不知道为什么,他一坐下来就昏沉打瞌睡。高峰妙禅师为了针对根治

自己的毛病,就决心到一个悬崖上去打坐,藉以来警惕自己。这个悬崖高数十丈,如果昏沉

来了,一不小心掉下去,就会粉身碎骨。高峰妙禅师就去悬崖上打坐去了。他坐到悬崖上就

能不打瞌睡吗?瞌睡照样会来的,昏沉照样侵袭了他。因为他在悬崖边坐着,昏沉一来,瞌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11

睡起来的时候,一个跟头就栽了下去,栽下去的时候醒了,完了,完了,这下麻烦了,悬崖

是万丈,这下子摔下去,焉能不粉身碎骨。但是掉到半空中的时候,突然感到一股力量将他

救了上来。他觉得诧异,就问:“谁来救我?”谁来救他?韦驮。

高峰妙禅师听到韦驮救了他,他突然间心里觉得很高兴,他觉得我修行有大成就才

能感应韦驮菩萨来护我的法,贡高我慢心一生起的时候,就问韦驮菩萨:“在这世间,像我

这么精进用功的人有多少呢?”韦驮菩萨说:“像你这种人,如恒河沙一样多。从今以后,

五百世我不再护你的法了。”

因为贡高我慢心生起,韦驮菩萨说五百世不护他的法了。禅师听到韦驮菩萨五百世

不来护法,心里非常懊悔。之后一想菩萨护不护法有什么相干?用功是我的事,不用功还是

我自己的事情。还是要用功,还是要修行。即便能够感召到菩萨来护我的法,修行还是要靠

自己成就。于是他生起大惭愧、大忏悔的心,发愿从此要更加用功办道,成就佛道广度众生。

他又坐到高高的悬崖上去了,过了一段时间,昏沉的习气又来了,又一个跟斗栽了

下去,禅师心想完了,完了,这下子没救了。因为韦驮菩萨说五百世不护他的法。快掉到地

面时,又有一股力量将他托起来。

禅师就很惊喜地说:“是谁救我?”

“我是韦驮。”

“您不是说五百世不再护我的法吗?”韦驮菩萨说:“因为你生惭愧心,同时又发了

这么大的愿。你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这念心已经超越五百世了,所以我愿意来护持你。”

你想一想,他生起大惭愧心,又生起大的愿心,因为这惭愧心和愿心,超越了五百世,

所以韦驮菩萨还来护他的法。我们过去不管做了些什么,不管有多么样的重罪,我们如果能

发起大的愿心,生起大的惭愧心,韦驮菩萨肯定也会护我们的法的。

忏悔后一定要发愿,我刚刚讲了,他因为生了大惭愧心和又发了大愿,所以韦驮菩

萨会护他的法。我们自己发心,我们自己发愿,我们自己发露忏悔,韦驮菩萨也会护我们的

法。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12

那么忏悔罪障的关键是什么?首先是要对所忏悔的恶业,生起厌离的心,因为厌离它,

你才能产生大的力量。我们要厌离从无始劫以来,无量无边的罪业。《普贤行愿品》讲,若

是恶业有体相,虚空都不能容受。

你可能会问:“要忏除业障,不知哪一种方法快?要忏悔业障,哪一种方法快?是

持咒快?念佛快?拜忏快?灭定业真言快?”

“都不快!”

怎么样才能快呢?快的不是那些方法,而是我们大家的心,我们自己是否真正生起

了要改过的决心?

因为最初造罪的时候,内心的烦恼非常猛烈有力,所造的罪也就非常大;如果我们

不发起恳切心,殷重的心来忏悔,就不容易灭罪了。持咒也不快,拜忏也不快,念佛也不快,

灭定业真言也不快,我们自己真正发起的心才是最快的。我们要真正发起大的愿心,大的惭

愧心,这样才能尽快地忏除我们的业障,高峰妙禅师发起来可以,我们发起来也没有问题,

也一定可以。

业是一种造作,它分为善业、恶业、不动业三种。我们常说忏悔业障的业,即是恶业。

我们经常说忏除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哪三障?

1、烦恼障-所谓无明惑,这些心中贪瞋痴等烦恼,能阻碍我们修学善法。

2、业障-因为身、口、意所造作的五逆十恶不善之业。

3、报障-由三业所作之恶因,而感得地狱、饿鬼、畜生等苦报。

这三种障都能阻碍我们的成佛之道,是故应忏除。

三障中为什么独独说忏悔业障?

因为无明惑是业因,苦(报障)是已经得到的果,业才是枢纽,是关键。又烦恼障像种

子,业障像水土,报障如果实﹔我们忏悔业障,就好像除去了水土等助缘,如此一来,烦恼

障的种子自然干枯,而恶业果实,也就无法生起。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13

所以说忏悔业障,似乎偏向于业障,但实际是三障皆忏;如本经云:「我昔所造诸恶业,皆

由无始贪瞋痴,从身意语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又如《地藏菩萨本愿经》中间讲:「业力甚大,能敌须弥,能深巨海,能障圣道。」所以

行者应当要先忏悔业障。烦恼障,它潜伏在心中,力量较弱,所以于后再行忏除,而报障则

是已经成为恶果,只能随缘消业。

怎样做才能根本地忏除罪报呢?就是要断除内心的烦恼。我们内心的烦恼,是造罪的根本原

因,只有这个原因断除了,我们就不再造罪了。烦恼有发动造业、滋润转生的作用,所以断

了烦恼就不会再造新业;过去的旧业,也会因为缺乏烦恼的滋润,而自然失去感报的机会。

《杂阿含经》说:「假使有世间,正见增上者,虽复百千生,终不堕恶趣。」

一个人由于正见的增长,行为虽然有些偏差,但因为得到正见的引导,是故未来绝不会

再造重罪,而堕恶道。

《大智度论》中间讲:「譬如铁器中空,故在水能浮。」一个铁器中间是空的,所以在水

中能浮起来。如果中间是实的,就沉下去。“菩萨亦如是,行般若波罗蜜智慧心故,不没重

罪;凡人无智慧故,沉没重罪。”般若智慧,就像中空的铁钵,能浮在水上;菩萨因为学习

般若的智慧,所以能超越生死海到究竟的涅槃岸。而凡夫没有智慧的缘故,沉没在烦恼中,

轮回不已。

忏悔的方法有哪些?

在解释忏悔的方法之前,这里要先说明忏悔心必须具备的十种法:

一、相信有因果报应

二、对于恶业的果报,真正生起深重的怖畏心,恐惧心

三、对自己所造的恶,能够深深地生起惭愧心

四、要积极地修学善法,寻求灭罪方法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14

五、于三宝前发露以前所作的一切罪业

六、断除造恶业的相续心

七、生起护持佛法的心

八、发大清净誓愿,愿度一切众生

九、常敬念十方诸佛,心常与佛相应

十、观照罪性无生,开启智慧断除罪根。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天台智者大师于《释禅波罗蜜》中提出三种忏悔的方法:

1、作法忏悔-这是根据佛陀所制定之戒律,自己发露所犯之罪行。例如比丘犯了小罪,

应向一位比丘忏悔;再重一点的罪,就要向三位,乃至二十位清净比丘发露求忏悔。

如法忏悔以后,他就清净了。作法忏包括:

(1)心念忏,自己独自反省,心生惭愧之忏法,适用于忏悔微小罪障之情况。

(2)对首忏,对师长或和尚一人行忏悔。

(3)众法忏,对四人以上之僧众行忏悔,这个方法最能达到强大的灭罪生善的力量。

但作法忏不能除灭性罪,只能灭遮罪及障道罪。

什么是性罪?

杀盗淫妄的四种恶业。

遮罪-就是佛弟子曾经依止师长立下誓言,随顺佛教,培养慈悲并发愿持戒,但是之后

又违背了诺言,不从佛所教,造罪伤害了众生,所以必须发露忏悔。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15

障道罪-就是修行者犯戒后,却又不以忏悔来清净自心,这样未来修行就会有困难。若

要灭除这两条罪,需要诚恳礼拜忏悔。

2、取相忏悔:就是在佛前日夜诵经,虔诚地礼拜忏悔,等到见佛放光摩顶,或梦中见佛,

或梦见诸瑞相,即得清净。

中国古代祖师大德,结合作法忏跟无生忏撰制了许多的忏仪,如我们非常熟悉的梁皇宝

忏、大悲忏、三昧水忏、药师忏、地藏忏、千佛忏、法华三昧忏、水陆法会等等。大众藉由

共修的威德力,诚恳殷重地称念佛号或礼拜求哀忏悔。但这种忏悔法比较困难,若没有适当

的环境,及充裕的时间,不容易获得忏悔清净后的瑞相。

《观无量寿经》云:“至心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由此可知念佛

法门亦能除罪,没有决定要见异相。

3、无生忏悔:是体会到诸法无生无灭,能了知心性本空,罪福无相,则一切法皆悉空寂,

即使是性罪,也可让它重报轻受,甚至不让它现形。

就是我刚刚讲的。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

悔。

这里所谓的“空”,并不是说没有业报,而是说业与报都是因缘所生法,诸法因缘生,诸

法因缘灭,罪本身亦无自性。

如《普贤观经》云:“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重罪如霜露,

慧日能消除。是故至诚心,忏悔六情根。”

因为对自我强烈的执着心,是我们起惑造罪的开端。所以随着因缘,心生起妄想分别而

造诸业。举凡所有攀缘动念所见的一切事情,我们都认为是真实有的,但其实就只是这一念

虚妄的分别心而已。我们如果能将这一念的虚妄的分别心消除了,如实了知世间一切的境界,

都是如幻化泡影,无常生灭;以这种空性的智慧观照,则能消融宛如霜露的罪性。

前面刚刚讲的的作法忏和取相忏归纳为事忏,而无生忏则是属于理忏。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16

理忏看起来是违背了世间因果,但其实不然,因为灭罪的真正意义,是指心中不再生起

烦恼,不再恐惧恶报;开悟的圣者可从理忏得到清净,是因为他已经将世间的善恶苦乐,都

已经没有分别,视为平等。

所以在所有的忏法中,以理忏的功能最大。

上来所说三种忏法,是跟戒定慧三学相应的。

作法忏-与戒律相应。

取相忏-与禅定相应。

无生忏-则是与智慧相应。

佛经云:“然诸福中,忏悔为最。除大障故,获大善故。”忏悔是最殊胜的福德,因

为灭除罪障的缘故,所以可以得到究竟的解脱。

大家要记得,忏悔这件事并不是等到我们受苦了,生病了或者是老了才重视它,更不是

要等到果报现前才求忏悔;我们一定要相信有因有果,这是世间的正见。如果我们希求得快

乐的果报,就不能造苦的因。平时就要以这样的正见自净其意,若有所犯,随犯随忏。

你可以将忏悔文背下来-“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

我今皆忏悔”,然后观想自身在十方诸佛菩萨前,以清净的三业至诚忏悔。

此外,我们更要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修善,例如孝养父母、恭敬师长、不侵犯他人,不要

杀生,并且常常忆念三宝的功德,恒常受持清净戒法;这些善法的因缘,自然会逐渐柔软我

们的身心,慢慢地就能减少造罪的机会。

最后我把我自己的一点点心得,讲给大家。大家知道老和尚的血经他每天坚持持诵,我

们每天也劝大家坚持持诵。在血经的经文中,它关于忏悔业障是怎么写的,我们可以对照经

文,来着相起观,一字一句跟我念下去,是我自己忏悔业障,每天要做的定课,每天至少三

次的定课,我希望大家跟我一起按这个方法,按《普贤行愿品》说的忏悔业障的方法,来忏

除我们的业障,大家先可以让自己端身正坐,一心忆念自己过去世中,从无量劫以来所造的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17

种种的罪恶和不善的一切,大家先观想自己过去所作的一切种种的不好的东西和种种的罪

恶。然后跟我一起来念:

「我于过去无始劫中,由贪嗔痴,发身口意作诸恶业,无量无边。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

虚空界不能容受。我今悉以清净三业,遍于法界极微尘剎一切诸佛菩萨众前,诚心忏悔,后

不复造,恒住净戒一切功德。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忏乃尽。

而虚空界乃至众生烦恼不可尽故,我此忏悔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

有疲厌。」

阿弥陀佛!今天我们的讲经就讲到这里,希望大家听了之后要能对照自己的生活和生命,

如实地去做,我们只有做了,我们才能够得清净,才能够得安乐;我们不做,只是听了听,

结果不能够得到真实的受用,实在甚为可惜。

阿弥陀佛!祝大家吉祥如意,万事顺利!

本文发布于:2022-11-15 22:48:2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2719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欺侮读音
下一篇:强壮扩词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