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臧克家读音

更新时间:2022-11-15 22:37:38 阅读: 评论:0

初三期末数学试卷2018-谚语是什么


2022年11月15日发(作者:网上退票手续费)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臧克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①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写作思路。②品味重点语句中的关键词

语,探究语句的内涵,体会语句饱含的激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把握人物的品格和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闻一多先生刻苦的学习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

执着的爱国热情和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1、重点:①把握课文写作思路②品味重点语句中的关键词语,探究语句的内涵。

2、难点:闻一多先生的品格和精神。

三、教学准备

让学生自读课文,预习字词;反复诵读本文,领会文意。

四、教学课时: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1、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写作思路。2、初步学习闻一多先生刻苦的学

习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执着的爱国热情和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

(一)导入

播放音乐《七子之歌》

问:大家以前听过这首歌吗?其实在老师的那个年代是有名的。这是1999年澳门回归

的主题曲,歌词就来源于《七子之歌》中的《澳门》篇章。歌词中,澳门以一个孩子的身

份呼唤祖国母亲,表达了渴望回归的强烈愿望。大家知道《七子之歌》是谁写的吗?(闻

一多先生)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闻一多先生的文章(板书课题)

(二)了解人物

1、臧克家

臧克家(1905--2004)诗人,从小受家庭影响,喜欢古典诗歌和民歌。1932年开始写

新诗,以一篇《老马》成名,1933年出版了第一部诗集《烙印》,这是他最具影响的作品。

此后,他陆续出版的诗集,长诗有《罪恶的黑手》、《自己的写照》、《泥土的歌》、《宝贝儿》、

《生命的零度》等十多部。

2、闻一多

闻一多集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三重人格”于一身;

⑴诗人:新诗集《鸿祝》(1923)、《死水》(1928)是现代诗坛经典之作。1925年3月

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了组诗《七子之歌》,表达了深挚的爱国之情。

⑵学者:1932年到清华任教后,开始全力专攻古典文学。学术著作有《神话与诗》《唐

诗杂谈》《楚辞校补》《古典新义》等。他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

理研究(后汇成“新义”),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⑶民主战士:他一身正气,抗战蓄髯八年,1943年以后,面对国民党统治的日益腐朽,

拍案而起,走出书斋,投身到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革命洪流中去。1946年7月15日,

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刺杀身亡。

3、臧克家和闻一多:知遇相惜,亦师亦友。

大家知道这篇文章的作者——臧克家与闻一多先生的关系吗?

本上第三段“在30年代锅里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当时

闻一多先生受邀来到青岛大学主持文学院工作,是当时文学院的院长,正在这个时候臧克

家报考了青岛大学,正是闻一多先生的慧眼识珠,才使得数学低分的臧克家得以继续深造。

在闻一多先生的影响下,臧克家从外文系转到了中文系,成了闻一多的得意门生。而后的

十几年,他们之间也建立了亦师亦友的深厚感情。

4、所以这篇文章展现给我们的诗:大师笔下的大师,巨人心中的巨人。

(三)巩固基础

1、字词读音(见PPT课件)

2、词语积累(见PPT课件)

(四)理清思路

教师邀请一位学生同读课文,一人一段,其他学生思考:围绕题目,在臧克家的笔下,

闻一多先生有哪两个身份?以此文章氛分为几个部分?(本单元注重培养孩子理清文章写

作思路)

(1学者2革命家3对闻一多先生的高度评价)

1、学者身份

①那么闻一多先生在学者方面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请你从课文当中找到相关语句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②他作为学者侧重写“做”,那他都做出了哪些成就?

(写作《唐诗杂论》、写作《楚辞校补》、写作《古典新义》)

③从这个部分,你看到了一个怎么样的学者?

(1)他为什么要做这些事?——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把“衰微的民族”比作病人,把自己比作医生,文化药方是什么?(从民族文化史中找寻

到能唤醒国人、激励国人的精神)

(2)怎么做的?

关注几组词:忘记了……贪得……一个又一个大的……密密麻麻的小楷

两个“又”

2、革命家身份

①那么闻一多先生在革命家方面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请你从课文当中找到相关语句

(言行一致)

②他做了什么?说了什么?

(起稿政治传单、参加游行示威、群众大会演说)

③从中你看到了一个怎么样的革命家?

品读第15段时,介绍当时危机形势,播放闻一多先生《最后一次演讲》视频

正如闻一多先生自己所说的那样“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

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他这么说了,也这么做了!他倒在了血泊里……

但也正如他的学生臧克家所写的《有的人》那样: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

人死了,他还活着!

3、小结课文

文章从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两个方面写闻一多的“说”和“做”。闻一多恪守着“做

了不说,做了再说”和“说了就做”的原则。从中可以看出闻一多先生是一位治学严谨、成

就卓越的学者,以为言行一致的民主战士。不仅赞扬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态度谦逊、刻苦

钻研的一面,更赞扬了他作为革命者“大勇”的一面。

4、作业:文章各部分之间如何过渡?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1、品味重点语句中的关键词语,探究语句的内涵,体会语句饱含的激情。

2、通过朗读,进一步把握人物的品格和精神。

(一)研读课文

1、研读表现闻一多先生潜心学术,成就卓越的段落。

教师:提起闻一多先生,我们头脑当中首先显现出来的是他怒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手枪,

拍案而起的镜头。但事实上,闻一多先生一生中,主要的身份是学者、诗人。他治学严谨、

才华横溢、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文章的哪一部分最能

表现他的这一特点?(第一部分)

默读文章的第一部分,把最能表现闻一多先生潜心学术、成就卓越的语句划下来,并进

行圈点批注。(不懂的可以标注出来。)

2、研读表现闻一多先生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的段落。

教师:一个如此“血性”的男儿,很长一段时间竟能“沉寂”下来做学问,甚至成了“何

妨一下楼”的主人,这种性格反差看似悖理,实则不然。

1925年,闻一多先生在给梁实秋先生的一封信中,他这样说:“我国前途之危险不独政

治、经济有被人征服之虑,文化之征服甚于其他方面之征服千百倍之。杜渐防危之责,舍我

辈其谁堪任之!”可见,闻一多先生是想从探索我们民族历史、文化的渊源中,寻找出医治

我们民族病症的药方。闻一多先生有这样一句名言:“诗人的主要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

爱他的民族。”在他的眼里,做一个中国人比作一个文学家更重要。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

样做的。他用他的言和行终生实践着这句话,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让我们一起有感情的

朗读文章的第二部分,感受一下闻一多先生那种大义凛然,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概。

指导朗读:学生齐读(如果朗读不到位,可以请各别同学范读)。

教师重点指导朗读闻一多的几句话:指名读、齐读、师生配合读。

(二)品味语言

1、词句赏析(见ppt课件)

2、语言特点:本文语言生动形象,精炼含蓄,富于感情和音乐美。

①生动形象

不仅描写的语言是形象的,叙述和议论的语言也是形象的。例如“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

一句,本来是叙述语言,无非是讲闻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词,而

精心地选用了“钻探”,这就包含了比喻,即形象,含义也更丰富了。并且句式也变成“向……

钻探”,叙述由静态变成动态,给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观的介绍,而是热情的称赞了。此外“吃

尽”“消化尽”“炯炯目光……远射……”“赫然而出”“向……迈进了”“起先,小声说”“向……

呼喊”“警报迭起”等等,都是明显的例子,叙述语言和议论语言的形象化,使文章生动,

富于感染力。

②精炼含蓄

比如一格“说”字,很普通,作者却赋予多种含义。开头饮用的闻一多先生自述中的“说”,

是向人家宣告自己要干什么或告白自己什么的意思;与第5段“他并没有‘说’,但他

‘做’了”中的“说”和第6段中的“说”,则有吹嘘、自诩的意思,这里的“没有‘说’”,

主要是赞扬闻一多先生的实干精神和谦虚地美德:“做为革命家”,闻一多的“说”,是对于

革命的宣传和动员,使对反动派的揭露和斥责,实际上也就不但使“言”,也是“行”了。

一个“说”字,竟然表达了这么多的意思!这种结合一定语言环境灵活地赋予同一个词以不

同含义的表现手法,是耐人寻味的。

③富于感情

这篇文章的叙述、描写抒情化,令人无法分清哪些是记叙,哪些是抒情。例如:“仰之

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说它是记叙未尝不可,但

洋溢着赞美之情。又如:“昂首挺胸,长须飘飘”,显然是描写,但颂扬、敬仰之情也呼之欲

出。又如:“饭,几乎忘了吃”,本来是极平常的一句赞语,却与上一句“他贪的是精神食粮”

形成了对比,意蕴就丰富多了。同样,“夜间睡得很少”这种句子原也并不怎么精妙,但跟

着一个情由未尽的“他惜寸阴、分阴”,给人的感觉就不一般了。由于作者带着强烈的感情,

就能把平常的语句便的不平常了。

④富于音乐美

⑴、作者善于使用成语或仿成语结构。如“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

“潜心贯注,心会神凝”“迥乎不同”“一反既往”“警报迭起,形势紧张”等等。这些词语

的结构整齐,有节奏感。

⑵、作者惯于使用对句的形式。如一开头的“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就是对

句,又如“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不动不想,无声无息”“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

牛,声震天地”,还有末段的“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这些成对的句子,有些

具有对比的性质,有些则是并列的性质,有的是更为整齐的对偶句。这些句子读起来琅琅上

口、铿锵有力、富于音乐美。

(三)文章主题

1、你认为文章表现了闻一多先生的什么精神?

(播放闻一多先生《最后一次演讲》视频,小结:为救国救民的需要而说和做的爱国主

义精神。)

2、小结:在世界近代史上,闻一多先生是唯一一个被数颗子弹从背后卑鄙地射杀的诗

人。尽管时代已相隔久远,但一想到这残酷的事情,我们还是会进步助一阵阵心疼!正如闻

一多先生是那样地心疼李公朴的死,正如那些“李公朴”们那样地心疼万千底层百姓的挣扎

着的生存。面对死亡,闻一多先生没有丝毫的惧怕,他曾说过:“生命的量至多不过百年,

他的质却可以无限度地往高深醇美的境域发展,生命的艺化便是生命达到高深醇美的方法。”

让我们永远称颂这位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四)写作手法

1、夹叙夹议

2、记叙与描写相结合

3、遣词造句

(五)布置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第一题。

2、在闻一多先生去世之后,许多文人、学者、革命家都给予了他极高的评价。请在

课后查阅相关资料,体会人们对这位伟大的诗人的深刻缅怀。

六、板书设计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臧克家

学者革命家

写作《唐诗杂论》起稿政治传单

写作《楚辞校补》参加游行示威

写作《古典新义》群众大会演说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说了就做

主题:为救国救民的需要而说和做的爱国主义精神。

本文发布于:2022-11-15 22:37:3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2714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low的比较级
下一篇:大头蒜
标签:臧克家读音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