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
一、选择题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义。
(1)不爱
.
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2)以致
.
天下之士
(3)追亡逐北
.
(4)振
.
长策而御宇内
(5)隳
.
名城,杀豪杰
(6)却
.
匈奴七百余里
(7)揭
.
竿为旗
2.指出下列各句的通假字,并解释其意义。
(1)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2)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3)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
(4)赢粮而景从
3.指出下列古今异义,并写出古今意义
(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2)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3)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4)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5)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4.指出下列词类活用并写出类型以含义。
(1)内立法度
(2)外连衡而斗诸侯
(3)会盟而谋弱秦
(4)以愚黔首
(5)序八州而朝同列
5.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含义。
(1)秦无亡
.
矢遗镞之费
追亡
.
逐北
(2)秦有余力而制
.
其弊
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
.
其兵
(3)外
.
连衡而斗诸侯
外
.
无期功强近之亲
(4)秦无亡
.
矢遗镞之费
吞二周而亡
.
诸侯
(5)非利
.
足也
信臣精卒陈利
.
兵而谁何
(6)弃甲曳兵
.
而走
行军用兵
.
之道
(7)会盟而谋弱
.
秦
且夫天下非小弱
.
也
6.判断下列各句的句式。
(1)聚之咸阳
(2)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3)为天下笑者
7.下面四句中,加点词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
A.天下云
.
集响应B.南
.
取汉中
C.履
.
至尊而制六合D.赢粮而景
.
从
8.下列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蒙故业,因遗策B.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C.合从缔交,相与为一D.而倔起阡陌之中
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过秦论》的“过”这里用做动词用。
B.《过秦论》是一篇论述文,但作者用了大量笔墨叙史。
C.《过秦论》指出秦亡的原因是“仁义不施”。
D.《过秦论》的作者是司马迁,他在文学界和史学界都有很高的地位。
10.下列有关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老舍,本命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老舍。北京满族正红旗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文学家、
戏剧家。一生共计写了800万字的作品,被称为“人民艺术家”。
B.《红楼梦》又名《石头记》,长篇小说,一百二十回,写于清朝,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前八
十回为清朝曹雪芹作,后四十回多为高鹗续写的。
C.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圣”。
D.《过秦论》是贾谊政论散文的代表作,分上、中、下三篇。全文从各个方面分析秦王朝的过失,
故名为《过秦论》。旨在总结秦速亡的历史教训,以作为汉王朝建立制度、巩固统治的借鉴。
1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蒙故业,因遗策
..
(前代的策略)因
.
利乘便(因为)
B.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
(一体)奋六世之余烈
..
(余威)
C.追亡逐北
.
(溃败的军队)斩木为兵,揭
.
竿为旗(揭开)
D.将
.
数百之众(率领)关中之固,金城
..
千里(坚固的城池)
12.下列各句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2008年)
A.蒙故业,因遗策B.天下云集响应
C.合从缔交,相与为一D.百有余年
13.鲁迅盛赞《赤壁赋》“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2008年)
14.作品、体裁、作家对应错误的一项是(2010年)
A.《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小说——罗贯中
B.《太阳礼赞》——诗歌——郭沫若
C.《威尼斯商人》——戏剧——莎士比亚
D.《过秦论》——散文——贾谊
15.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2010年)
A.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B.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C.外连衡而斗诸侯
D.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16.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2014年)
A.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B.张良出,要项伯
C.距关,毋内诸侯D.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二、阅读下文,完成1——5题。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
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
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
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
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
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
帝王万世之业也。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振长策而
.
御宇内锲而
.
不舍
B.临不测之
.
渊以为固以弱天下之
.
民
C.天下已
.
定学不可以已
.
D.以
.
为桂林、象郡作《师说》以
.
贻之
(2)下列句中对“金”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铸以为金人十二(金属,铜)
B.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黄金)
C.金就砺则利(金属制的刀剑等)
D.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比喻坚固)
(3)最能揭示秦始皇奴役天下百姓,造成人民起来反抗的一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秦始皇不仅消灭了各国诸侯,而且继续扩大版图,创建了史无前例的大帝国。
B.“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这就意味着秦从此转入攻势。
C.秦始皇愚民、弱民、防民的目的是以“关中之固,金城千里”来确保“子孙帝王,万世之业。
D.这段文字义正词严,充分揭露了秦始皇的暴虐无道,为本文结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张本。
(5)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②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三、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11题。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
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
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
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
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
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1)《过秦论》选自______________。贾谊是西汉洛阳人,政论家,_____________。《过秦论》
有上中下三篇,这里节选的是_____篇。过秦,意思是指出__________________。过,这里作动词
用。鲁迅先生曾盛赞其文“_________________,沾溉后人,其泽甚远”。
(2)指出文中的两个词类活用现象。
(3)选出下列句中加点字属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然而成败异变,功业
..
相反也
B.且夫天下
..
非小弱也
C.然秦以区区
..
之地
D.试使山东
..
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4)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B.百有余年矣
C.赢粮而景从
D.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5)以上文字主要进行了何种对比
A.陈涉与人民的对比
B.陈涉与九国的对比
C.赵国与秦国的对比
D.秦国国力与九国的对比
(6)翻译下列句子
①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②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7)文中指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
(8)本段的论证方法是_______________,从大量历史事实的比较中,作者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
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中例句是什么句式
①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
②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③身死人手
(10)请概括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将陈胜与九国之师作比较。
(11)选出下列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且夫”一句,写秦朝江山依旧,险关如故。照应课文第一段,说明秦非亡于地理形势的变化。
B.“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全文的中心,作者用以劝说当世及后代统治者施行仁义以安民。
C.本段是在前文铺叙基础上的集中议论,大量的史实使作者的论点水到渠成。
D.对比论证是本段的鲜明特色,陈胜与山东六国进行对比,说明比陈胜强大的山东六国未能战胜
秦国的原因以及秦亡于陈胜首倡的起义均在于他们不施行仁政。
2013年高考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63题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
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于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
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
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
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
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
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
年矣;然后以六合之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
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6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每空1分,共3分)
牖:抗:絜:
6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句3分,共9分)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63.以上文段选自西汉政论家、文学家__________的《过秦论》,指出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文段中的两个通假字分别是_______和_______。(每空1分,共4分)
本文发布于:2022-11-15 22:07:4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2699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