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丽辞》读解
韩高年
【摘要】《文心雕龙·丽辞》是现存最早的骈文专论,刘勰在此文中探讨了骈文
的起源、骈文文体的本质特征,并通过对骈文创作经验的总结树立了后世骈文
的评价标准与批评模式。这标志着骈文在齐梁时期的文体自觉。
【期刊名称】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4(000)003
【总页数】4
【关键词】《文心雕龙·丽辞》;骈文专论;四六话;文体
南北朝时期不仅是骈文创作兴盛的时期,也是骈文创作理论自觉的时期。譬如
刘勰,不仅用骈文著《文心雕龙》一书,彰显骈体文在说理方面的优长和独特
之处,还对骈文的起源、文体特点及风格等问题进行了开创性的总结论述。《文
心雕龙·丽辞》一篇,可以说是骈文理论的开山之作,其理论观点具有开创性,
对后世的骈文创作实践及“四六话”评价骈文的标准和批评模式产生了重要的
影响。过去学者们对此注意不够,故本文就此略陈己见,以求教于方家。
一、《丽辞》是现存最早的骈文专论
陈寅恪曾指出:“就吾国数千年文学史言之,骈俪之文以六朝及赵宋一代为最
佳。”今天研究骈文的学者们也认为,在文学史上,骈文创作有两个高峰:一
个是六朝*于景祥言:“尽管六朝骈文有过重形式、忽略思想内容的弊端,但这
不是主流,而是支流,从整个骈文史上看,六朝是骈文的黄金时代,前无古人,
后难为继,创造了难以企及的美文的巅峰”。参见于景祥:《中国骈文通史》,
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26页。,一个是宋代。综观这两个高峰时代,
骈文作家作品数量多、质量高,对骈文创作的理论总结也特别受到重视。六朝
号称文学自觉,对骈文创作进行理论总结,亦属应有之义。然而就此问题而言,
在骈文研究界却存在一些认识上的偏差。宋代费衮《梁谿漫志》卷五“《四六
谈麈》差误”条云:“古今人做诗话多矣。近世谢景思(伋)作《四六谈麈》、王
性之(铚)作《四六话》,甚新而奇,前未尝有此。”说前未尝有此,似有绝对之
嫌。《文心雕龙》之《丽辞》篇虽不在其“文体论”之中,但处在骈体文繁荣之
时代,又作为骈体文创作的大家和尝试者,刘勰在此篇中总结骈文创作的经验,
揭示骈文起源及文体风格的意识是非常清楚的。对此问题,莫山洪曾引述前人
观点予以探讨[1],在此基础上,笔者再提出三证以证之。
首先,篇名“丽辞”,即语涉辞章与骈偶二义。修辞本不可离开辞章而孤立存
在,刘勰谈论骈偶也是如此。纪晓岚评《丽辞》篇曰:“骈偶于文家为下格,
然其体则千古不能废。其在六代犹为时尚,故别作一篇论之。”[2]揭示《丽辞》
篇的写作旨趣,也认为不能将其视为单纯的探讨骈偶这种修辞手法的篇章。范
文澜《文心雕龙注》云:“丽辞,犹言骈俪之辞耳。”[3]周振甫言:“丽辞即
骈文,讲对偶句,所以承接《章句》。”[4]虽显极端,但亦道出《丽辞》篇与
骈文的关系。
其次,尽管骈文的文体特征有讲求骈偶、声韵、隶事和藻饰等方面,但学者们
认为:“骈文最大的特征,首先是它的对仗。”[5]也就是说,骈偶是骈体文的
核心特点,因此讨论作为修辞手法的骈偶,本身就是讨论骈文文体。
再次,《丽辞》篇主要讨论了丽辞的起源与“丽辞之体”两个问题,前者显然并
非单纯探讨一种修辞手法的起源,而是简要地梳理了从骈偶修辞手法到骈体文
形成的过程。而“言对”、“事对”、“正对”、“反对”四体之说,也不仅
涉及骈体文联词成句、联句成篇的方法,而且涉及到骈文创作中隶事用典这一
重要的文体特征。其篇末赞语总括一篇之大旨曰:“体植必两,辞动有配。左
提右挈,精末兼载*原作“味”,当作“末”,“精末”,意为精粗。据郭晋
稀《白话文心雕龙》改,岳麓书社1997年版,第395页。。炳烁联华,镜静含
态。玉润双流,如彼珩珮。”意谓骈偶乃出乎自然之对,文章之有骈偶出乎天
然,如运用得当,必能对仗精工,音韵和谐。孙德谦《六朝丽指》言:
六朝之文可贵,盖以气韵胜,不必主才气立说也。《南齐书·文学传论》曰:
“放言落纸,气韵天成。”此虽不专指骈文言,而文章之有气韵,则亦出于天
成可知矣。余尝以六朝骈文譬诸山林之士,超逸出群,别有一种神峰标映,贞
静幽闲之致。其品格孤高,尘氛不染,古今亦何易得是?
从孙德谦的概括可知,六朝骈文虽然专事雕绘,但不失天然生动之气韵*钟涛认
为六朝骈文的勃勃生机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句式转合多样,二是骈中运散,
三是藻绘华缛中不乏韶秀质朴。很能发明刘勰《丽辞》篇中关于骈偶运用之妙
的论述。见其《六朝骈文形式及其文化意蕴》,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第
154-159页。。刘勰赞语显然不是空论,而是在总结同时代骈文整体风格特点
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创作经验所作的概括。
由此可以看出,《丽辞》有意探讨骈文的起源与写作方法,也是一篇涉及到骈文
文体的专论。前人限于对《文心雕龙》一书编排体例先总论,后文体论,后创
作论的成说,认为《丽辞》一篇属于创作论,而不涉及文体,是不全面的。
二、《丽辞》的骈文起源观念影响深远
《丽辞》作为一篇骈文专论,对后世论者评价和讨论骈文影响很大,其中最大
者,当数刘勰对骈文起源于自然的观点。这和《原道》篇中关于文学起源的观
点是一致的,同时也是对《原道》篇“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文学起源论*
王元化认为:“刘勰所说的‘自然之道’也就是‘神理’。这一点黄侃的《札
记》也不讳言。《原道篇》说:‘若乃河图孕乎八卦,洛书韫乎九畴,玉版金镂
之实,丹文绿牒之华,谁其尸之,亦神理而已。’‘神理’即自然之道的异名。
篇末《赞》曰:‘道心惟微,神理设教。’二语互文足义,说明道心、神理、
自然三者可通。据此,刘勰说的‘自然之道’,虽与人为人造的概念相对,含
有客观必然性的意思,但这个客观必然性只是代表宇宙主宰(即神理)的作用,
而不是指物自身运动的客观规律。”见《刘勰的文学起源论与文学创作论》,收
《文心雕龙讲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53-78页。的具体化。《丽
辞》开篇云:
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夫心生文辞,运裁百虑,高下相
须,自然成对。唐虞之世,辞未极文,而皋陶赞云:“罪疑惟轻,功疑惟重。”
益陈谟云:“满招损,谦受益。”岂营丽辞?率然对尔。《易》之《文》、《系》,
圣人之妙思也。序《乾》四德,则句句相衔;龙虎类感,则字字相俪;乾坤易
简,则宛转相承;日月往来,则隔行悬合:虽句字或殊,而偶意一也。至于
《诗》人偶章,大夫联辞,奇偶适变,不劳经营。自扬、马、张、蔡,崇盛丽
辞,如宋画吴治,刻形镂法,丽句与深采并流,偶意共逸韵俱发。至魏晋群才,
析句弥密,联字合趣,剖毫析厘。然契机者入巧,浮华者无功。
骈文本是对偶这种修辞手法发展到极致的产物,其显著的风格特点就是人工经
营、雕绘满眼,隋、唐及之后的骈、散之争的焦点也在此*《新唐书·文苑传序》
载:“高祖、太宗,大难始夷,沿江左余风,絺章绘句,揣合低昂,故王、杨
为之伯。玄宗好经术,群臣稍厌雕琢,索理致,崇雅黜浮,气益雄浑,则燕、
许擅其宗。……大历、贞元之间,美才辈出。韩愈倡之,柳宗元、李翱、皇甫
湜和之,排逐百家,法度森严。”所谓“江左余风”即主要是指骈文在辞句和
典事、音韵方面的刻意经营。谭家健先生《关于骈文研究的若干问题》一文指
出:“唐初,太宗对传统文化特别是南朝文化尤为喜爱,周围多来自江南的文
化贵族,故初唐骈风继续发展。盛唐时期,骈文的形式主义倾向引起许多人的
不满,如陈子昂、独孤及、萧颖士等,但他们未能改变文坛风气。这时真正有
力地抵制骈风并收到一定成效的是唐玄宗李隆基。他有很高的文化素养,但不
喜欢浮夸之风,而‘好经术’……在他的支持下,才有所谓‘燕许大手笔’,即
比较注意内容的新骈体。中唐时期,新骈体的代表是陆贽。他位居宰相,所作
骈体应用文(诏令表奏之类)是得到德宗皇帝的赞同的,因而在实际活动中发挥
了巨大的作用。”文刊《文学评论》1996年第2期。。然而刘勰却指出其起源
的“自然”特点,这实际上是从根源上对骈体文的充分肯定。也就是说,导致
骈文过分讲求形式美的主要原因并非这种文体本身不值得提倡,而作家在创作
中未能处理好“率然”与“经营”的关系所致。不能因此而否定骈体文存在的
合理性。后世的“四六话”论骈文的创作及风格莫不以此为准的。如欧阳修早
年为科举而作骈文,意在逞才学,故所作骈文如《上胥学士偃启》等文字极尽
繁缛,几乎句句用典,句句对偶。宋人黄伯思《黄氏日钞》卷六十一评其
“《上胥学士偃启》等,皆少年之作,一句一故事,非晚年明白言意者比”,
清人何焯评其《谢进士及第启》以为是“少作,风逸既不如唐,又未变新
体”[6],都是批评其少作经营过甚,有损自然。
清人李兆洛在《骈体文钞序》:“少读《文选》,颇知步趋齐梁。后蒙恩入庶常,
馆阁之制,例用骈体,而不能致工,因益搜辑古人遗篇,用资时习。区其钜细,
分为三篇,序而论之曰:天地之道,阴阳而已。奇偶也,方圆也,皆是也。阴
阳相并俱生,故奇偶不能相离,方圆必相为用,道奇而物偶,气奇而形偶,神
奇而识偶。……六经之文,班班俱存,自秦迄隋,其体递变,而文无异名。自
唐以来,始有古文之目,而目六朝之文为骈俪。而为其学者,亦自以为与古文
殊路。既歧奇与偶为二,而于偶之中又歧六朝与唐宋为三。夫苟第较其字句,
猎其影响而已,则岂徒二焉三焉而已,以为万有不同可也。夫气有厚薄,天为
之也,学有纯驳,人为之也。体格有变迁,人与天参焉者也,义理无殊途,天
与人合焉者也。得其厚薄纯杂之故,则于其体格之变,可以知世焉,于其义理
之无殊,可以知文焉。文之体,至六代而其变尽矣。沿其流极而溯之,以至乎
其源,则其所出者一也。吾甚惜夫歧奇偶而二之者之毗于阴阳也。毗阳则躁剽,
毗阴则沈膇,理所必至也,于相杂迭用之旨,均无当也。”李氏提出的为文中
“天为之”文、“人为之”文的概念显然是受刘勰《丽辞》的影响,他认为文
章最初并无所谓骈、散之分,为或骈或散,初只出乎天然,在这方面六经之文
可为典范;后之作者不明此理,取其一端,极尽“人为”之经营而成文,于是
才有骈、散之争。
黄侃《文心雕龙札记》亦言:“文之有骈俪,因于自然,不以一时一人之言而
遂废。然奇偶之用,变化无方,文质之宜,所施各别。……一曰‘高下相须,
自然成对’,明对偶之文依于天理,非由人力矫揉而成也。次曰‘岂营丽辞,
率然对尔’,明上古简质,文不雕饰,而出语必双,非由刻意也。三曰‘句字
或殊,偶意一也’,明对偶之文,但取配俪,不必比其句度,使语律齐同也。
四曰‘奇偶适变,不劳经营’,明用奇用偶,初无成律,应偶者不得不偶,犹
应奇者不得不奇也。终曰‘迭用奇偶,节以杂佩’,明缀文之士,于用奇用偶,
勿师成心,或舍偶用奇,或专崇俪对,皆非为文之正轨也。”“勿师成心”即
是要求在为文中率然而对,不刻意求经营之功。这也是对刘勰“自然”说的继
承与发挥。
三、《丽辞》华实并举的骈文风格论是骈文文体自觉的标志
刘勰身处六朝骈文鼎盛之时,自身又喜好骈文。《文心雕龙》以骈文写成,既是
文学批评方面的创举,也是对骈文文体功能的一次创造性的尝试*蒋原伦、潘凯
雄指出:“批评文体概念的提出是缘于以下的目的,即将批评文本的具体操作
和批评家的话语方式、话语秩序从整个批评活动中剥离出来,并予以独立的关
注。”“批评家尚无暇顾及自身,没有意识到当他们在对各类文艺作品进行研
究时,在对创作文体进行忠实的或独具个性的描述时,其本身正在复写或创造
一种文体,并且就文体价值而言,理论文体和创作文体是相等的。”(《历史描
述与逻辑演绎——文学批评文体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5月版,第1-2
页。)其实刘勰并不是“没有意识到”他在创造一种文体,而是对骈文的文体功
能有充分的自觉。。所以他和其他文人不同,对骈文的评价能够一分为二,既充
分肯定其优点,也意识到了其为文之弊,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除此之外,他
还在骈文风格方面提出了华实并举、奇正相参的主张,这也直接影响到后代四
六话对骈文批评的标准。《丽辞》曰:
张华诗称:“游雁比翼翔,归鸿知接翮。”刘琨诗言:“宣尼悲获麟,西狩泣
孔邱。”若斯重出,即对句之骈枝也。是以言对为美,贵在精巧;事对所先,
务在允当。若两事相配,而优劣不均,是骥在左骖,驽为右服也。若夫事或孤
立,莫与相偶,是夔之一足,趻踔而行也。若气无奇类,文乏异采,碌碌丽辞,
则昏睡耳目。必使理圆事密,联璧其章;迭用奇偶,节以杂佩,乃其贵耳。类
此而思,理自见也。
刘勰认为,对偶当以言事相兼,骈散相间,这样才能做到“理圆事密,联璧其
章”,才能使读者喜读乐读,不致昏昏欲睡。如果只是一味地隶事用典,那么
文章的表意效果就要大打折扣。这与他在《定势》篇中批评当时的文人为文中
“新学之锐,则逐奇而失正;势流不反,则文体遂弊”的思想是一致的。显然,
这里不仅在谈丽辞之对偶了,也涉及用典和声韵的方面。这表明刘勰已经从理
论上认识到骈文创作中的核心问题是骈偶手法的具体运用,骈偶在骈文创作中
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句子形式的外在对偶,它是包含了形式层面(句式、声韵)
和意义层面(事对、言对)的综合的手法。
由此出发,刘勰还引申出对骈偶化的利弊的理论总结,从而对骈文风格的理想
状态进行了很有理论高度的总结,《丽辞》中这样说:
故丽辞之体,凡有四对:言对为易,事对为难,反对为优,正对为劣。言对者,
双比空辞者也;事对者,并举人验者也;反对者,理殊趣合者也;正对者,事
异义同者也。长卿《上林赋》云:“修容乎《礼》园,翱翔乎《书》圃。”此
言对之类也。宋玉《神女赋》云:“毛嫱鄣袂,不足程式;西施掩面,比之无
色。”此事对之类也。仲宣《登楼》云:“钟仪幽而楚奏,庄舄显而越吟。”
此反对之类也。孟阳《七哀》云:“汉祖想枌榆,光武思白水。”此正对之类
也。凡偶辞胸臆,言对所以为易也;征人之学,事对所以为难也;幽显,
反对所以为优也;并贵共心,正对所以为劣也。又以事对,各有反正,指类而
求,万条自昭然矣。
这里所说的“丽辞之体”,实际意指略等于“骈文的体式”。如果这个说法成
立,那么后文所述言对、事对、正对、反对“四对”就不仅仅是指造句的方法,
而且也涉及到组句成篇的方法。“四对”当中,“言对”只是做到了形式(词性)
上的对偶,因创作时只考虑词性,无别的限制,所以比较容易做到。“事对”
则不然,除了要提炼词语之外,还要从经典及史事中搜索可以成对的例子。这
就要求作者既要有高度的驾驭语言的能力,又要有渊博的知识。刘勰所举的
“事对”的例子是宋玉《神女赋》中的一例,“毛嫱”对“西施”,不正用其
事,而对以“鄣袂”、“掩面”,显得出人意料。“正对”指对句之间意义相
类或相同,做到这样比较容易。“反对”则是上、下句意义相反相成中形成相
互衬托的表达效果,使相对的两方都更加突出。因此“反对”对作者的文学素
养的要求更高。当然,“言对”、“事对”本身也都有所谓“正”、“反”的
问题,不过从总体上来说,刘勰在骈文的创作中所崇尚的是“事对”和“反
对”。虽然“言对”侧重于“双比空辞”,但如果通篇都是“事对”,也会使
整篇文章因塞满了典故而显得凝重有余而轻灵不足。所以“言对”的适当运用,
也会起到调节文气的作用,使文章在表达上形成疏密相间、轻重相宜的效果。
欧阳修是唐宋古文运动的主将之一,但他早年工于骈文,晚岁“以古文为四
六”,也在骈文的革新方面有很大的贡献。学者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指出:
“欧阳修将古文体制引入四六文写作之中,完成宋代对四六文革新的第一步,
这是相当关键的一步”,“是四六文发展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事。”[7]其实对比
欧公早年与晚年的骈体文,就会发现,所谓“以古文为四六”,就是在骈文创
作中引入散文的笔法,做到言事相兼、骈散相间。虽然欧阳修的做法人称革新,
但从中可以看出刘勰思想的启发与影响。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丽辞》标
志着刘勰在骈文文体上的自觉意识。
总而言之,《丽辞》篇当是骈文鼎盛时期产生的一篇骈文专论,其中关于骈偶属
对起源、骈文创作方法、骈文的风格等问题的论述,对后世骈文的发展、骈文
理论、骈文评点创立的规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莫山洪.《文心雕龙·丽辞》与骈文理论[J].柳州师专学报,2002(3).
[2]黄霖.文心雕龙汇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118.
[3]范文澜.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590.
[4]周振甫.文心雕龙注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389.
[5]莫道才.论骈文的形态特征与文化内蕴[M]//莫道才.骈文研究与历代四六话.
沈阳:辽海出版社,2005:23-33.
[6]何焯.义门读书记[M].北京:中华书局,1998:443.
[7]施懿超.宋四六论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18-34.
(责任编辑王平)
本文发布于:2022-11-15 22:00:0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2695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