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背后的故事,为什么父亲把他送去童子科?
本文导读:在江西抚州金溪县东部,有一座海拔1278米的
山峰,它没有庐山那么有名,但是它的名字或许让人感到好
奇:神童峰。山中有一种鸟,唤“神童鸟”,常在林间啼鸣:“父
望子成龙,父望子成龙”,相传这是宋代神童方仲永变的。在
江西,神童可远不止方仲永一个。
神童方仲永
950年前,江西有一个有名的神童,叫方仲永。方仲永
出生于一个穷苦农民的家里,从小聪明可爱,天资超群。五
岁时,有一天,他拉着父亲的衣襟哭闹,非要笔墨纸砚不可。
父亲被他逼不过,只好到村里唯一的穷秀才那儿借来文房四
宝。仲永破涕为笑,手握笔管,一首五言诗就从他的小嘴巴
中冒了出来:
大海四方方,乌龙蟠中央;若遇天才手,飞出写文章。
父亲听得呆了,好半天才回过神来,狂喜地对着苍天连
连磕着响头。一个五岁的山里伢崽,没受过任何教育,天生
会吟诗写对,这真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不久,山里山外,
人们纷纷谈论:“山里出了神童!”
自从有了仲永这个能吟诗写对的儿子,父亲乐得闭不上
嘴,整天驮着仲永走街串巷,炫耀卖弄。人们也像观看什么
宝贝似的,只要仲永一出来,就要他当场咏诗,有钱人还给
几两碎银子。有一次,父亲驮着仲永来到一个镇上。一位老
先生想考考仲永究竟神不神,出了一句上联:“子骑父当马”。
谁知仲永想也没想,高声答对:“父望子成龙。”众人哗然。
那位老先生竖起大拇指连声赞道:“神童,神童,真神童也”!
北宋大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那时也是一个十二岁的
孩童。那年他随父亲到金溪舅舅家探亲,曾经会见过方仲永,
王安石有意试试仲永的诗才,看见一个伙计正在劈柴,便念
道:“钝斧劈柴,三杈四桠,柴开节不开”。仲永瞥见一个厨
妇正在切藕,随口答出:“快刀切藕,七孔八窍,藕断丝不断。”
王安石一听,很是佩服。
但是,等王安石十九岁那年,第二次到金溪时,再问起
神童方仲永,人们告诉他:神童已经不神了,作不出诗,写
不出对,和普通人一样了。王安石问明原委,十分感伤,写
了一篇短文记叙此事。这就是那篇著名的散文《伤仲永》,
文中有一段是这样的:“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
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之于人者不至也。”
王安石的意思是,方仲永的通悟,是先天的,但是后天
的培养方式不对,这才造成了这个悲剧。
神童各有特长
宋代,像方仲永这样的神童并不少。段祐之,开封人,
十一岁会背四经,宋真宗赐予“童子出身”(即经由朝廷“认证”
的神童);邵焕,睦州人,十二岁会做诗赋,真宗任命为“秘书
省正字”;重轲,南康军平民子弟,六岁能背易经,而且会用
易经占卦,真宗赐予童子出身;徐世长,楚州人,十二岁能背
五经,真宗赐予童子出身;徐世昌,徐世长的弟弟,八岁能背
三经,真宗赐予童子出身;朱天锡,饶州人,九岁能背七经,
神宗赐予童子出身,并赐钱五万;朱天申,朱天锡的哥哥,十
二岁能背十经,神宗赐予童子出身;朱君踄,饶州人,九岁能
背六经,神宗赐予童子出身,并赏赐丝绸二十匹;朱君陞,朱
君踄的哥哥,十岁能背十经,神宗赐予童子出身,并赏赐丝
绸三十匹;朱虎臣,饶州人,十岁能背七经,并且能射箭,能
排兵布阵,高宗赐予武职官衔“承信郎”;张揉,饶州人,九岁
能背九经,并且能做古体诗,高宗赐予文职官衔“迪功郎”……
这些神童各有特长,不过大多数都是靠背诵经书上位的。
背诵堪称宋朝神童的速成大法。曾经有一个名叫万顷的孩子
毛遂自荐,说他会写诗,皇帝指着黄金痰盂让他写一首,他
一个字都写不出来。这种孩子大概只会“写”一些精心准备过
的诗。前面列举的神童名单中,好几个都来自同一个地方:
饶州。饶州位于江西,是宋朝出神童最多的地方,也是家长
要求孩子背书最严厉的地方,某些家长为了把孩子培养成神
童,不惜把孩子吊到树上去,那正是饶州一景。一旦成了神
童,就能绕过竞争激烈的科举考试,平步青云。这种心态,
甚至导致了家长的迷信行为。起过床,洗过脸,吃过早饭,
按照宋朝特有的风俗,小朋友们需要做两件事:“以葱系竹竿
上,就窗内钻出窗外,谓之开聪明;以彩线系蒜,悬于心胸之
间,谓之能计算。”
父母喜欢过早“催熟”孩子
中国古代,“神童”也不是宋代才有。从唐代开始,朝廷
专门设置了“童子科”,即科举考试中特为少年应试者所设的
考试科目,凡10岁以下能通一经及《孝经》《论语》者均可
应试,每卷试诵经文10道,全通者授官,通七以上者予出
身。这在今天看来,相当于10岁以前就参加“高考”。
那么古时江西的父母为何这么喜欢过早“催熟”孩子?这
和整个江西对科举考试的热爱也有关系。整个科举制度延续
的1300年,共产生了700多位状元、近11万名进士、数百
万名举人。而江西省的进士数量占到十分之一还要多,约1.1
万余名,数量居全国第一。這1.1万名进士,足以说明了江
西人好学的风气。在这些进士后面,肯定有更激烈的秀才和
举人竞争。江西人要想通过科举考试出人头地,真是太难了。
因此,这也让很多父母产生了走捷径的想法,何不通过“童子
科”试一试呢?
上文中提到的饶州神童朱天锡,“九岁能背七经,神宗赐
予童子出身,并赐钱五万。”可能对饶州父母有很强的示范效
应。
欧阳修的女婿庞元英曾在文章中写过朱天锡的故事,“四
月初五日,礼部试饶州童子朱天锡,年十一,念周易、尚书、
毛诗、周礼、礼记、论语、孟子凡七经,各五道,背全,通
无一字少误者。是日侍郎召本曹郎官赴坐,左右观者数百人,
此童讽诵自若,略无慑惧。后数日,召至睿思殿,赐五经出
身。昔晏元献公名贯抚州,近年何正臣名占临江,皆童子举。
江南多奇伟,亦山川之秀使然耶?”
背个书几百人旁观,真正称得上是明星了。或许正是这
种风气的存在,让饶州的神童“产业链”尤为发达。从1001
年至1173年江西童子举30人次,饶州共21人次,抚州4
人次,庐陵2人次,吉州、临江军、南康军各一次。值得注
意的是,1124至1173年江西童子举共23次,其中饶州19
人次,这说明江西童子举在南宋时期这五十年里近乎两年中
一次,饶州尤其多到不可思议的地步。
拔苗助长地擢拔人才的“窄门”,被唯一的买家——朝廷
把守着,于是诸多想走捷径,迅速致富的家庭,自然把自己
天赋还算好的孩子,加紧训练。有人会问,方仲永的父亲为
何不让其去参加童子举而博取功名呢?方仲永的致命伤,是
不能背诵经典,只能做诗,这可能是得不到州县学官推举的
原因。没有基层举荐,不过五关斩六将,那皇帝的御试也是
得不着的。
本文发布于:2022-11-15 21:45:1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2688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