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卑加耳朵旁

更新时间:2022-11-15 21:39:15 阅读: 评论:0

初三奥数难题题目-广东省有几个市


2022年11月15日发(作者:海底世界ppt)

“双耳旁(阝)”与耳朵有关吗?

李建国;王仲刚

【摘要】本文溯本求源,纠正诸如"双耳旁(阝)"之类误称与讹传,对提高汉字教

学水平,正确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期刊名称】《陕西教育(高教)》

【年(卷),期】2012(000)009

【总页数】1页(P23-23)

【关键词】汉字;部首;规律;溯源

【作者】李建国;王仲刚

【作者单位】汉中职业技术学院,陕西汉中;汉中职业技术学院,陕西汉中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12

“阝”是汉字常用的一个部首,日常生活中我们把它称作“双包耳”或者“耳朵

旁”,甚至在教学中也称之为“双耳旁”,这些叫法正确吗?“阝”与耳朵有关吗?

汉字学告诉我们:“阝”跟“耳朵”的形、音、义毫无关系。“双包耳”或“耳朵

旁”的称呼是现代人们对汉字部首了解不够而产生的误称。这种称呼长期讹传,特

别是教学中这种误称,会直接影响我们对祖国文字的正确理解,妨碍祖国文化健康

传承。

“耳”,甲骨文像一只耳朵形,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为耳朵。

《说文》:“耳,主听也。象形。凡耳之属皆从耳。”[1]

《白虎通·情性》“:耳者,肾之候。”

《春秋·元命苞》“:耳者,心之候。”

《说文》对耳部汉字有如下解释:闻:知闻也。从耳门声。”

“声(聲):音也。从耳殸声。殸,籒文磬。”

聋:无闻也。从耳龙声。”

还有:聆(听也)、聩(聋也)、(生而聋曰耸)、聘(访也)、(小垂耳也)、

耼(耳曼也)、聸(垂耳也,南方聸耳之国)、耿(耳箸颊也。从这些“耳”部汉字中,

不难看出,凡从耳取义的汉字皆与耳朵有关。

部首“阝”自有名称,“左阜右邑”,跟“耳朵”实在是没有一点关系。

“阝”在左边。它的音、义是“阜”,形是“阜”形的变体写法。“阝”同阜,只

是简繁体状态下的同一偏旁而已。

古人穴居,甲骨文象古人在其所居地穴的墙上挖出的供上下用的脚窝形,犹如后来

的楼梯。古人穴居必选择在土层高厚之处,故引申为土山。[2]

《说文》“:阜,大陆,山无石者,象形。凡阜之属皆从阜。“”阜”本义是土山,引

申泛指山,如“阜积”(堆积如山)“,阜陵”“,山阜”。

“阝”在左,是山阜,表示与山相关,如“陵”,大阜也。为大土山,如“山陵“”

陵墓“”丘陵”等;也指登山。“阿”(ē)是大山,引申指大山弯曲处,山的

“弯曲”又被用来比喻人的屈从迎合,如“阿谀奉承”“、刚直不阿”。

“阳”古文写作“陽”,上为日,下像树枝,左旁加阜,会意为山南向阳的一面“;

阴”古文写作“陰”,表示月亮被大山(阝)挡住,是山北面。[“3]防、阻、限、

隔、障”皆因有山“;险、陡”均指山形;左“阝”(阜部)与有“山”关系紧密,

所以元代人称其为“侧山旁”。

“阝”在右边。它的音、义是“邑”,形是“”的变体写法。“邑”是个会意字,

甲骨文写作,上为“囗”(wéi),表疆域,下为跪着的人形,表人口,合起来表城邑。

“邑”是汉字的一个部首,变体为右“阝”。从“邑”的汉字多和地名、邦郡有关。

本义:国,古代称侯国为邑。《说文》“:邑:国也,从囗;先王之制,尊卑有大

小,从卪。凡邑之属皆从邑。”

“邑”是人群聚居的地方,引申泛指一般的城镇,进而特指古代的封地、国都。作

右偏旁时,金文、小篆都写作“”,如:“、、、”,隶楷书时,才写作“阝”,

如“郡、邦、邯、郸”;作声符则写作“邑”,如“悒、挹、浥”。

右“阝”(邑)作意符时,所从字与地域、地名、城郭、古代诸侯封国等义有关,

如《诗经》中“邶、鄘、郑、郐、邠(豳)”本是古代诸侯封国名,“邺、邱、邓、

邵、祁”等等本是古地名,后都用作了姓氏;“邯郸”是城市名;“那”本是西夷

国名,音nuó,后假借作指示代词,音nà,多为远指,与“这”相对;“邦”本

指古代诸侯的封国,《尚书·尧典》“: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引申泛指国家,

如“邻邦”“,友邦”“,邦联”。

“郡”《说文》“: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分为百县,县有四郡。故《春秋传》曰

“上大夫受郡”是也。至秦初置三十六郡,以监其县。从邑君声。”郡是古代的行

政区域。

上面解析,说明部首“阝”是“左阜右邑”,跟“耳朵”实在是没有一点关系。俗

称它为“双包耳”“、左耳朵(刀)”“、右耳朵(刀)”,确实是大错而特错。

如此称呼,据说是为了小学生便于“理解和掌握”。可实际是好心办了错事。从汉

字教学的效果说,也事与愿违,影响和妨害了汉字的正确理解。

《新华字典》中,左“阝”阜部就收有繁简汉字86个,右“阝”邑部有汉字98

个。如果把“阝”当成“双耳旁”,那么,学习“阝”部汉字,就只能将这近

200个与耳朵毫无联系汉字,一个一个地机械认记,这不但苦了小学生,也严重

影响了识字教学的效率与效果。

汉字部首具有将汉字形义归类而集中识记的极大功效。如果我们溯本求源,掌握了

“阝”部首的形音义,知道“阝”在左,是山阜,表示与山相关;“阝”在右是

“邑”,表城邑,与疆域、邦国等地理有关。再按规律推论理解和掌握这两个部首

中的汉字,就容易多了,识字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总之,将“阝”称作“双耳朵(刀)”之误,源自对汉字部首音形义了解不够和对

当代儿童认知能力低估。要想提高汉字教学水平,正确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我们

认为很有必要在识字教学中和日常文化生活与传播中,大力提倡和恢复使用“阝”

部“左阜右邑”的科学称谓,最起码应弄清楚“左阜右邑”的部首形意和文化内涵。

【相关文献】

[1]说文解字[M].长沙:岳麓书社,影印本2005,第093861号.

[2]谷衍奎.汉字源流字典[Z].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第089520号369页.

[3]古代汉语字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第136920号.

本文发布于:2022-11-15 21:39:1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2685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极限分布
下一篇:流泪的蓑衣
标签:卑加耳朵旁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