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原文与赏析
《桃花源记》
【原文】
晋太元中[1],武陵人捕鱼为业[2],缘溪行[3],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4],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5];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
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
人[6],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
交通[7],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8];黄发垂髫[9],髫怡
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10],设酒杀鸡作食。村
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11],不复出焉;
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
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12],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
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13],处处志之[14]。及郡下[15],诣太守说如此
[16]。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17],高尚士
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注释】
[1]太元:东晋孝武帝(司马曜)年号(376—396)。这里年代是假托的。
[2]武陵:郡名。郡治在今湖南省常德县。
[3]缘:沿着。
[4]夹岸:两岸。
[5]落英:落花。
[6]才通人:仅能供一个人通过。
[7]阡陌(qiānmò千莫):田间小路。南北叫阡,东西叫陌。
[8]外人:指桃花源外的人。
[9]黄发:指老人。老年人发白转黄,故以代称。垂髫(tiáo条):指儿童。儿
童垂发为饰。
[10]要:同邀,请。
[11]邑人:同乡人。绝境:指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12]延:邀请。
[13]扶:沿着。向路:旧路,指来时的路。
[14]志:标记。
[15]郡下:指武陵郡治所在地。
[16]诣(yì义):往见。太守:郡的行政长官。
[17]南阳:郡名。郡治在今河南省南阳市。刘子骥:即刘驎之,字子骥,东晋
南阳(今河南南阳)人。《晋书·隐逸传》里说他“好游山泽”。
【作品简介】
《桃花源记》是东晋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约作于永初二年(421),即南
朝刘裕弑君篡位的第二年。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
线索,按时间先后顺序,把发现桃源、小住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曲折离奇
的情节贯串起来,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
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是当时的黑暗社会的鲜明对照,是作者及广大劳动人民
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与向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
与反抗。
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作者在文中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那里没有
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自由安乐,彼此和睦相处。这是一个与黑暗现实社
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陶渊明的社会及政治理想,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
意愿。“桃花源”是个虚构的理想社会,既反映了人民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
愿望,也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这在当时阶级社会中只
是一种不能实现的空想,又是作者隐逸、逃避现实的思想反映。
本文艺术构思精巧,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
采用虚写、实写相结合手法,也是本篇一个特点。语言生动简练、隽永,看似轻描
淡写,但其中的描写使得景物历历在目,令人神往。文章有详有略,中心突出。
【翻译】
东晋太元年间,有一个武陵人以捕鱼为业,一天他沿着溪流划船前行,竟然忘
掉了路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夹着溪水两岸有数百步之长,其中没有其他
树木,地上的芳草鲜嫩优美,遍地是掉落的桃花瓣;渔人觉得十分惊奇。又继续向
前走,想走完这片桃花林。
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走到那里便发现有一座山。山有一个小的洞
口,洞口好象有亮光;渔人就离开小船从洞口进去。刚进去时洞很狭窄,仅能容得
一个人通过;又朝前走了几十步,突然开阔明亮起来。里面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排
列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及桑树、翠竹一类东西;田间道路交错相通,
彼此可以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桃花源中的人往来、耕种、劳作,以及男女穿的衣
服,都同外面的人一模一样;老老少少都很安适快乐。他们看到渔人以后,大为惊
异;问他从什么地方来,渔人全都作了回答。他们就邀请渔人到家里去,备酒杀鸡
热情款待。村民听说来了这样一个人,都来探问外界消息。他们说自己的祖先为了
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小孩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从此以后不
再出去;于是就跟外界隔绝了。又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不知道有汉朝,
更不要说魏朝和晋朝了。渔人就详尽地讲了自己所知道的事情,他们都十分感叹。
其他的人也都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拿出酒食来款待。住了几天,渔人要告辞回
去,桃花源中的人对他说:“这里的事不必对外人讲。”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老路回去,一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
城,就往见太守说了自己进入桃花源的经过。太守立即派人跟随渔人前去,寻找先
前所做的标记,结果竟然迷失方向没有能够找到原来的道路。南阳的刘子骥,是个
高尚的隐士,听到这件事情,就高兴地计划前去探访。但没有能够实现,不久就生
病死了。以后就再也没有去寻找的人了。
【赏析】
文章开端,先以美好闲静、“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作为铺垫,引出
一个质朴自然的化外世界。在那里,一切都是那么单纯,那么美好,没有税赋,没
有战乱,没有沽名钓誉,也没有勾心斗角。甚至连一点吵吵嚷嚷的声音都听不到。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那么平和,那么诚恳。造成这一切的原因,作者没有明说,
但从“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中已隐约透露了消息:原来归根结底,是因为
没有一个高踞人民头上为私利互相攻伐的统治集团。这个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对生
活在虚伪黑暗、战乱频繁、流血不断的现实世界中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令人神往
的。作者的简净笔触,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桃花源的气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当
然,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过对大同社会的构想,
艺术地展现了大同社会的风貌,是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
桃花源中的家庭多为主干家庭(三代同堂),从“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
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从“男女”、“黄发”、“垂髫”这三个词便
可以看出此点。
拓展阅读:《桃花源记》读后感
桃花源是与现实世界不同的另一个世界,是一个自由的理想化的世界。
陶翁理想中的桃源世界诞生于公元421年,也就是他辞去县令归隐(405年)后
的第16年。桃花源里的此情此景也许就是陶渊明归隐生活的写照。其实,桃花源
是当时人们逃避现实社会的“避难所”。
诗人把它描绘成一个自由而理想化的王国,形成了与现实社会并存的,又相对
立的.与世隔绝的理想乐园。这不能不说这是陶渊明的伟大创举,诗人描绘出人类
理想社会的雏形。
它有点类似于英国作家莫尔笔下的“乌托邦”(莫尔的《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
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利益又有趣的金书》写于1515-1516出使欧洲时期),但要
比“乌托邦”早一千多年。
以作家的年龄比,陶渊明是莫尔的爷爷的爷爷了,所以,可以说陶渊明是人类
理想王国的鼻祖。“世外桃源”至今已流传了一千五百八十多年,仍然令现在许多
人向往不已。
第一、人的本性就是向往平等自由,追求和谐快乐的幸福生活。这也许就是人
生的真谛之所在!人是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第二、在人类社会里,只要有私欲的存在,就始终存在剥削、压迫、侵略、争
权夺利、尔虞我诈等等背离人性的行为。因此,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就在所难
免。“强者为王”,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亡者不逃则死!俗话说:俺惹不起,躲得起;三十六计,走为上。躲到那里去
呢?!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第三、桃花源是一种意境,是一种理想,是一个美梦,是一个精神乐园。未必
要苦苦寻求!只要心中有“佛”,与世无争,天下为公,乐在其中!人生活在现实社
会中,难免有现实和理想的冲突,当你对现实感到无奈的时候,就会想跳出这个圈
子,寻求自己的理想王国。
这也许就是桃花源流芳千古而不朽的魅力之所在。我想,在共产主义实现之
前,桃花源也许永远是正直而失落者的追求目标!
本文发布于:2022-11-15 20:24:1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2650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