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36页
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阅读附答案
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阅读附答案
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阅读附答案1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
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
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
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
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
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
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
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
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
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
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
如此。大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第2页共36页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9.本文的作者是(人名),(朝代)诗人。(2分)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桑竹之属()②阡陌交通()
③便要还家()④欣然规往()
11.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词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
分)
A.阡陌交通,鸡犬相闻B.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2.翻译句子。(6分)
⑴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⑵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13.请用简洁的文字补充下面对“渔人”行踪的概括:(3
分)
发现桃花源→→做客桃花源→→。
14.“桃花源”是作者追求的社会理想,请谈谈你对作者这
一社会理想的积极意义的认识。
参考答案:
9、陶渊明东晋
10、代词,这交错相通通“邀”,邀请计划
11、B
第3页共36页
12、其他的人又纷纷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做客,并拿出酒菜款
待他
已经出来,找到了般,便按着来时的路回去,并且处处都作
上记号
13、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作客桃花源--辞别桃花源--
再寻桃花源
14、作者这一社会理想寄托了作者对和平的向往,对幸福美
好生活的追求,客观上反映的是人民的意愿。或:作者这一社会
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
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只要答出要点“对和平的向往”“幸福
美好生活的追求”即可)(7、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
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
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阅读附答案2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
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
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
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
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
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第4页共36页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
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
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
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
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
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
如此。大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思。
(1)阡陌交通()
(2)欣然规往()
2.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芳草鲜美陶后鲜有闻
B.悉如外人悉以咨之
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予作文以记之
D.设酒杀鸡作食食之不能尽其材
3.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用简洁的文字补充下面对“渔人”行踪的概括:
第5页共36页
发现桃花源→__________→做客桃花源→离开桃花源
→__________。
5.“桃花源”是作者追求的社会理想,请谈谈你对作者这一
社会理想的积极意义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交错相通(2)计划
2.B
3.(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至
于)魏、晋两朝就更不用说了。
或: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汉朝,更不必说魏、晋
两朝了。
4.进入桃花源复寻(迷失)桃花源。
5.作者这一社会理想寄托了作者对和平的向往,对幸福美好
生活的追求,客观上反映的是人民的意愿。或:作者这一社会理
想是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
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只要答出要点“对和平的向往”“幸福
美好生活的追求”即可)
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阅读附答案3
阅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选段,完成问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
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
第6页共36页
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
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
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
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
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
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
也!”
1、解释下列划线词的意思。
A、屋舍俨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仿佛若有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便要还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阡陌交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中“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叹惋”的原
因是()
A、没有想到时间过得这么快,都已经是晋朝了。
B、为外界社会的动乱、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而叹惋。
C、为渔人费了这么多的周折才找到自己而叹惋。
D、为自己住在这里消息闭塞,竟不知道外界有这么大的变化
而叹惋。
3、翻译句子。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第7页共36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渔人离开时,桃源人对他说:“不足为外人道
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写出文中能体现桃源人热情好客的一个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整整齐齐的样子B、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的样子
C、同“邀”,邀请。D、田间小路
2、B
3、(1)村中人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时代,竟然不知道有汉
朝,更不必说魏和晋了。
(2)村中人自己说他们的先人为躲避秦朝时候的战乱,带领
妻子、儿女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4、(1)因为桃源人不想
让外面的人来打扰他们平静的生活
(2)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或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
食。
(意对即可)
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阅读附答案4
第8页共36页
【甲】见鱼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
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
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间隔。问今何世,乃不知
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
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
也”。(选自《桃花源记》)
【乙】贞观十九年,太宗征高丽,次定州,有兵士到者,帝
御州城北门楼抚慰之。有从卒一人病,不能进,诏至床前,问其
所苦,仍敕州县医疗之,是以将士莫不欣然愿从。及大军回次柳
城,诏集前后战亡人骸骨,设太牢致祭,亲临,哭之尽哀,
无不洒泣。兵士观祭者,归家以言其父母曰:“吾儿之丧,天子
哭之,死无所恨。”
太宗征辽东,攻白岩城,右卫大将军李思摩,为流矢所中,
帝亲为吮血,将士莫不感励。(选自《贞观政要》)
【注】①太牢:古代祭祀对牛、羊、豕(shi,猪)三具备谓
之“太牢”,太牢之祭是古代国家规格最高的祭祀大典。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
①便要还家()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③次定州()
④天子哭之,死无所恨()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两个划线句子的意思。
第9页共36页
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是以将士莫不欣然愿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中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乙】文写了唐太宗的哪几件事情?从中可以看出唐太宗
是怎样的君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要”同“邀”,邀请
②妻子儿女
③驻扎(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④遗憾
2.①(他们)竟然不知道有个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
了。
②因此将士们没有不高兴地愿意跟从的。(或意译:因此将
士们没有不甘心情愿随驾出征的。)
3.桃源人叹惋桃花源外面战乱不绝,民不聊生。(意思对即
可)
第10页共36页
4.亲临州城北门楼抚慰兵士:床前询问士兵的病情并令州县
为他治疗(答对其中一点即可);亲自祭奠阵亡将士;为李思摩
吮血。宽厚仁爱,体恤将士,善于收揽人心。(意思对即可)
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阅读附答案5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
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
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
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
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
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
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
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
也。”
1.文中哪句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虽“叹惋”却
仍然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4分)
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哪一项?()(2分)
A.选文中加点的“俨然”的意思是整齐的样子,“妻子”指
的是妻子、儿女。
B.从这两段文字中,可以看出“渔人”的行踪是发现桃花源
——进入桃花源——辞别桃花源。
第11页共36页
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
出酒食”表现了桃源人的淳朴、热情、好客。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一句中的“此人”指的是桃源
人。
3.下面是陶渊明《桃花源诗》的节选,选择对其内容分析不
正确的一项()(3分)
相命肆①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春
蚕收长丝,秋熟靡②王税。荒路暧③交通,鸡犬互鸣吠。俎④豆
⑤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注释】①肆:尽力。②靡(mǐ):没有。③暧():
隐蔽。④俎(zǔ):古代祭祀时放祭品的器物。⑤豆:古代盛
食物用的器具。
A.前面选文中“土地平旷,……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一段
文字,与《桃花源诗》节选部分的内容是一致的。
B.节选的诗句与前面的选文有许多内容上相对应的句子,
如:“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阡陌交通,鸡犬相
闻”;“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黄发垂髫并怡然自
乐”等。
C.诗中的“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和选文中的“其中往
来种作”都暗含了作者对桃源人终日耕作不得休憩的同情。
第12页共36页
D.《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序,二者都是通过虚构一
个世外桃源,寄托作者的社会理想,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愿
望。
参考答案:
(三)桃花源记
1.不足为外人道也(2分)①桃花源中的生活和平、宁静
②百姓能安居乐业③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2分,以上三点答出
两点即可)2.D(2分)3.C(3分)
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阅读附答案6
较阅读《桃花源记》(节选)和《大道之行也》,回答问
题。(15分)
【甲】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
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
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
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
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
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
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
也。”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第13页共36页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
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
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4分)
(1)阡陌交通()(2)便要还家。()
(3)选贤与能()(4)盗窃乱贼而不作()
【小题2】.下列句中划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芳草鲜美鲜为人知B.便舍船屋舍俨然C.复前行不复出焉
D.处处志之寻向所志【小题3】.、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小题4】.根据要求回答下面问题: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之后,源中人“皆叹惋”,你
认为他们因何而“感叹惋惜”?(2分)
(2)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和“大道之行也”描绘得
“大同”社会有何异同之处?请作简要分析。(3分)
同:
异:
答案:
【小题1】(1)阡陌交通(交错相通)(2)便要还家。
(同邀邀请)
第14页共36页
(3)选贤与能(同举推举)(4)盗窃乱贼而不做(兴
起)
【小题1】C
【小题1】(1)(桃花源中的人)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时
代,竟然不指导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朝和晋朝了。
(2)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
利。
【小题1】(1)桃花源中的人为桃花源外世道的变迁、百姓
生活的苦难以及战乱不断的世道而叹惋。
(2)同:物质上富有精神上文明、和谐,如关爱子女,
孝顺老人,勤劳耕作,和平相处等。
异:用自己的话或引用原文皆可。
示例:
世外桃源:土地平旷……怡然自乐。或环境优美,风尚纯
朴,热情好客,精神富足,和谐相处。
大道之行:老有所终……己。或:人人都得到关爱,人
人安居乐业,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阅读附答案7
文言文阅读
桃花源记
第15页共36页
晋太元中,武陵人以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
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
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
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
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
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
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
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
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
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
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的意义。
(1)欲穷其林穷:___________________
(2)便要还家要:___________________
(3)处处志之志:___________________
(4)欣然规往规:___________________
第16页共36页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B.问所从来,具答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其中往来种作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D.便扶向路寻向所志
3.请将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思考,简要回答:
(1)文中的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社会,在现实生活中是
不存在的,这在文中也有暗示,请找出相应的一两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二段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生活,表达了作者怎样
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穷尽、走尽;通“邀”,邀请;做标记;计划,规划
2.D
3.带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
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往来。
4.(1)①“忽逢桃花林”、“渔人甚异之”②“寻向所
志,遂迷,不复得路”
第17页共36页
(2)表达了作者对没有战乱、宁静和平和自由和谐的理想社
会(生活)的追求。
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阅读附答案8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
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
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
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
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
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
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
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
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
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句中加粗的词。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____________________
(2)屋舍俨然____________________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____________________
(4)便扶向路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8页共36页
2.翻译句子。
(1)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3.桃源中的人听了渔人的话后为什么“皆叹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4.后人把《桃花源记》的故事凝缩成一个成语,是什么呢?
现在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参考答案:
1.(1)田间小路(2)整齐的样子(3)妻子和儿女(4)从
前的、旧的
2.(1)(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
(来款待他)。
(2)(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
不必说魏晋了。
第19页共36页
3.村人为桃源外的社会战乱频繁,动荡不安而叹惋,为世人
在改朝换代的战争浩劫中所遭受的灾难而叹惋。
4.世外桃源,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地方。
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阅读附答案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
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
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
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木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
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
外人隔绝。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
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
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
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
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
者。
1.《桃花源记》的作者是_____(朝代)著名诗人___,初中
阶段我们还学过他的作品___、___。
第20页共36页
2.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芳草鲜美()
②屋舍俨然()
③甚异之()
④不足为外人道也()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
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是如此美好,那么你理想中的社会
王国是什么样的?结合社会现实谈谈你的设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东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归园田居》
2、(1)鲜艳美丽(2)整齐的样子(3)对……。感到奇怪
(4)不值得,不必
3、(1)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
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第21页共36页
(2)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显得心满意足。
4、此题只要能围绕作者的矛盾思想来答,语言表述清晰流畅
即可。
示例:寄寓了作者对美好的理想社会的追求,以及在当时社
会条件下理想无法实现的矛盾思想,“桃源”即代表了他心目中
的理想社会,文中的渔人虽“处处志之”,但终“不复得路”,
暗示了桃源并不存在,这样的理想无法实现。
5、“略”。符合社会现实言之有理即可。
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阅读附答案10
〔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
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
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乙〕房玄龄①奏:“阅②府库甲兵,远胜隋世。”上③
曰:“甲兵武备,诚不可缺;然炀帝④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
下。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⑤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房玄龄:唐太宗时任宰相。②阅:查看。③上:
指唐太宗。④炀帝:指隋炀帝。⑤乂(yì):安定。
7.用自己的'语言回答:(甲)文村中人来到桃花源的原因
是;(乙)文唐太宗论述治国更需重视民生时举的事例是。(2
分)
第22页共36页
8.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便要还家(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诚不可缺(4)卒亡天下
9.哪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2分)
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B.遂与外人间隔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为坛而盟
D.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吾闻二世少子也
10.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2)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11.甲乙两文都传达着使百姓安居乐业的愿望。如何实现这
一愿望呢?选一个角度举例说说你从古文学习中获得的启示。(3
分)
〔帮帮你〕:可联系《治水必躬亲》、《陈涉世家》等文章
内容回答。
答案:
7.祖先躲避战乱;隋炀帝失天下(2分,每空1分)
8.(4分,每小题1分)
(1)同“邀”,邀请(2)与外界隔绝的地方(3)确实
(4)终于
9.D
第23页共36页
10.(4分,每句2分)
(1)这个渔人一一地为(桃花源中的人)详细地述说,他们
听了都很惊叹。
(2)如果你们尽心竭力,使老百姓安定,这是我的武器装备
(或盔甲兵器)。
11.
示例1:我认为关注民间疾苦可以使百姓安乐。(1分)《陈
涉世家》中“天下苦秦久矣”“失期当斩”……等句,让读者看
到秦王朝的暴力统治是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1)因此,
减轻赋税,关注民生,这才是使老百姓安居乐业的关键。(1)
示例2:我觉得为官者亲历亲为、廉政爱民可以使百姓安居乐
业。(1分)《治水必躬亲》一文中海瑞在治理水患时亲临现场,
风雨无阻,不苛扣百姓钱粮。(1)像他这样才可以真正造福于百
姓。(1)
译文:
房玄龄上奏说:“我看过朝廷府库的兵械,远远超过隋
朝。”太宗说:“铠甲兵械等武器装备,诚然不可缺少;然而隋
炀帝兵械难道不够吗?最后还是丢掉了江山。如果你们尽心竭
力,使百姓人心思定,这就是朕最好的兵械。”
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阅读附答案11
第24页共36页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
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
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
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
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
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
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
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
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
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
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
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1.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___(人名),__________(朝代)
诗人。
2.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桑竹之属()
②阡陌交通()
第25页共36页
③便要还家()
④怡然自乐()
3.缘溪而行的渔人忽然看到美丽静谧的桃林,此景激起了他
极大的好奇心,并让他产生了穷尽桃林的愿望。请从文中找出这
处景物描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4.渔人穿国山洞,眼前豁然开朗,展现在他面前的是一派祥
和的景象。请你谈谈渔人从哪些方面感受到了世外桃源的美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5.盛世少有隐者。面对当时的社会,作者在不苟且、不同
流、难释怀的复杂情感下,隐居山林并描绘出仪真仪幻的“桃花
源”。请你说说作者创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参考答案:
1.陶渊明东晋或“晋”或“晋代”
2.①类;②交错相通;③通“邀”,邀请;④愉快的样子。
3.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
纷
第26页共36页
4.围绕“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们生活,社会风尚”回
答。或围绕“美丽富足,和平安宁,自由快乐,尊老爱幼,民风
淳朴,热情好客”回答也可。
5.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对黑暗现实的否定
与批判,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意愿。
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阅读附答案12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
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
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
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
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
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
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
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
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
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
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
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
第27页共36页
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
者。
1.本文作者是,(朝代)著名田园诗人。
2.下列几句话,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复/行数十/步,
豁然开朗。
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C.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解释下面句中加横线的词语。
(1)欲穷其林穷:
(2)便要还家要:
4.解释下列文言语句。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2)未果,寻病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5.阅读下面的古诗,对比这篇文章,回答问题。归园田居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第28页共36页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1)
从《桃花源记》与《归园田居》对比来看,描写的生活有怎样的
相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桃花源记》的主题来看,诗人为什么向往诸如《归
园田居》那样的生活状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陶渊明;东晋
2.C
3.(1)走到……尽头。(2)邀请。
4.(1)田间小路互相通达,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
音。
(2)计划还没实现,不久就病死了。
5.(1)过着平静的田园生活,自食其力。
(2)《桃花源记》寄托的是作者的社会理想,但这种社会理
想在当时不可能实现,他只得遁世而居。
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阅读附答案13
第29页共36页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
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
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
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
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
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
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
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
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
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
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1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3分)
①芳草鲜美()②屋舍俨然()③便扶向路()
④寻病终()便要还家()皆叹惋()
13.第一段中表现桃花源优美环境的句子是,,;表现村中
人快乐生活的句子是。(2分)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4分)
第30页共36页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5.成语皆言简意赅,许多成语都语出有典,如成语,就是
浓缩本文的故事而来,意思是。(2分)
16.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
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
种手法,试简要分析。(2分)
17.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
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
相同的用意?(2分)
答:
参考答案:
12.①鲜艳美丽②整齐的样子③沿、顺着④随即,不久同邀
邀请惊讶,惊奇
1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14.(1)(他们)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
方。
(2)(他们)问起现在外面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
朝,更不用说魏和晋了。
15.世外桃源比喻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理想中的脱离现
实的美好场所或境地。或环境幽美的地方。
第31页共36页
16.只要所选之句为读者留下了一定的想象空间,并能对此
句作简要分析即可。示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具言
的内容和叹惋的内容文中都没有具体体现,但读者结合文章可以
想象到具言和叹惋的是桃源外世事变迁,人们饱经战乱之苦。
17.陶渊明描绘桃花源这样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
足的社会,与当时社会现实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
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他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郭沫若写牛朗织女的
幸福生活,也表现出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憎恶和对自由美好生
活的向往。在这一方面两者是相同的。
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阅读附答案14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
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
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
口入。初极狭,
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
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
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
作食。村中闻有
第32页共36页
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
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
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
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
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
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小题1:下列句中划线词古今词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3分)A.阡陌交通,鸡犬相闻B.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C.率
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小题2:下列诗(文)
名句所表达的人生追求与本文明显不同的一项是(3分)()A.何
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
游》)B.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
记》)C.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陆游《游山西
村》)D.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小题3:翻
译句子。(6分)
⑴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⑵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小题4:本文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儒家、道家思想,请选
择其中一“家”作简要说明。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1:B
第33页共36页
小题1:(1)其余的人又各自请渔人到他们的家,都拿出酒饭
来招待他。(其中“复”“延”各占0.5分)(2)(渔人)出来
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原来的路回去,处处做了记号。(其
中省略部分、“志”各占0.5分)
小题1:①文本中理想社会内涵(2分)②儒家“大同”思想
或道家“避世自足”“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思想。(2分)示
例:(儒家)如文中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表现了“桃
源”中的老小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幸福,这体现了“老有所
终”“幼有所长”的“大同”思想。
小题1:本题考查词语的古今义。B中“怡然”古今的意思都
为“高兴的样子”。
小题1:ACD三项表现的都是一种恬淡、闲适的生活情趣。B项
表现的是一种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要求具有落实重点
词语的能力,不能遗漏,同时要与上下文连贯,有时还要补出省
略的主语,同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字。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结合文章的内容来谈
儒家、道家的思想即可。
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阅读附答案15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
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
第34页共36页
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乙〕房玄龄①奏:“阅②府库甲兵,远胜隋世。”上③
曰:“甲兵武备,诚不可缺;然炀帝④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
下。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⑤安,此乃朕之甲兵也。”(选自
《资治通鉴》)
〔注〕①房玄龄:唐太宗时任宰相。②阅:查看。③上:指
唐太宗。④炀帝:指隋炀帝。⑤乂:安定。
1、用自己的语言回答:
甲文村中人来到桃花源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唐太宗论述治国更需重视民
生时举的事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面划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1)便要还家()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诚不可缺()
(4)卒亡天下()
3、下列各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的意思全都不同的
一项是()
A.良田无论
B.绝境问讯
C.交通妻子
第35页共36页
4、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甲乙两文都传达着使百姓安居乐业的愿望。如何实现这一
愿望呢?选一个角度举例说说你从古文学习中获得的启示。
〔帮帮你〕:可联系《治水必躬亲》、《陈涉世家》等文章
内容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祖先躲避战乱;隋炀帝失天下
2、(1)同“邀”,邀请(2)与外界隔绝的地方(3)确
实(4)终于
3、C
4、(1)这个渔人一一地为(桃花源中的人)详细地述说,
他们听了都很惊叹。
(2)如果你们尽心竭力,使老百姓安定,这是我的武器装备
(或盔甲兵器)。
5、示例1:我认为关注民间疾苦可以使百姓安乐。《陈涉世
家》中“天下苦秦久矣”“失期当斩”……等句,让读者看到秦
第36页共36页
王朝的暴力统治是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因此,减轻赋
税,关注民生,这才是使老百姓安居乐业的关键。
示例2:我觉得为官者亲历亲为、廉政爱民可以使百姓安居乐
业。《治水必躬亲》一文中海瑞在治理水患时亲临现场,风雨无
阻,不苛扣百姓钱粮。像他这样才可以真正造福于百姓。
本文发布于:2022-11-15 19:25:0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2622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