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孟子字

更新时间:2022-11-15 19:22:11 阅读: 评论:0

歌词我流浪-闪光贝壳


2022年11月15日发(作者:桁架桥)

2014年9月

第31卷第5期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Ludong University Journal(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Sep.,2014

Vo1.3l No.5

赵岐《孟子章句》释义辩疑

郭 伟 宏

(山东管理学院人文学院,济南250100)

摘要:东汉末年赵岐的《孟子章句》是流传至今最早的《孟子》注本,对孟子及《孟子》领域的研究具有

开创性意义,然而其中也有解释不准确的地方,容易造成对原文的误读和误解。本文主要针对赵岐在解读

《孟子》过程中在基本语言文字信息方面的不当之处予以分析,以正视听。

关键词:《孟子章句》;注释;辩疑

中图分类号:B2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039(2014)05—0046—05

孟子其人其书对后世的影响源远流长,在中

国传统文化中举足轻重,几千年来,关注孟子、解

读《孟子》的学者不计其数。东汉末年赵岐的《孟

子章句》是流传至今最早的孟子注本,在孟学诠

释史上有着开创性的地位,是研究汉代孟子学唯

一可靠的研究资料,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也为后

代学者的研究奠定了多方面的基础。

清代焦循对《孟子章句》评价颇高,称其“叠

诂训于语句之中,绘本义于错综之内,于当时诸

家,实为精密而条畅。”… 然而正如陆德明在《经

典释文・序录》中所说:“注既释经,经由注显,若

读注不晓,则经义难明。”-2 注释是理解经文的

主要渠道,但如果注释的不正确或不准确,便会影

响人们对经义的理解。赵岐对原文的基本语言文

字信息做了大量的注释,虽“开辟荒芜,俾后来得

循其途而深造,其功要不可泯也”, 3j2明但也难免

有欠精确的地方。本文对赵岐在字词句等基本语

言文字信息解读的不当之处进行质疑,共有21

处,并将其分门别类,一一进行了分析和纠辩。

、字义错误

本文涉及的赵岐注释的字义与词义错误是按

照单音节的归为“字”,多音节的归为“词”加以区

分的,便于查阅。

辩疑一:

原文:《孟子・梁惠王上》王日:“叟,不远千

里而来”。

释义:叟,长老之称,犹父也。孟子去齐,老而

之魏,王尊礼之日父。…

今考战国秦汉时的称谓,人君与游士都称为

“先生”,“先生”也是对父兄的称呼,不一定专指

老者。当时孟子去梁之时虽年未过五十,但由于

梁惠王尊贤,所以以“叟”相称。贾谊的《新书・

先醒篇》也讲,“人谓知道者先生”,含有卑礼招贤

的意思。在此,梁惠王对孟子称“叟”,或许并不

只是因为孟子较其年长,尊贤的意味更多一些。

辩疑二:

原文:《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时入山林。

释义:时,谓草木零落之时。…

《周礼・山虞》中有“仲冬斩阳木,仲夏斩阴

木”之说,即为“斧斤以时人山林”的意思,亦即

《毛传》所云:“太平而后,微物众多,取之有时,用

之有道,则物莫不多矣。”此处的“时”与《孟子》上

文的“时”应为一个意思。实为“时令、季节”之

意,在此并不特指“草木零落之时”。

辩疑三:

原文:《孟子・梁惠王上》壮者以暇日,修其

孝弟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

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释义:制,作也。…

焦循在《孟子正义》中指出赵岐此处的解读

是不合理的。他引用刘熙《释名・释姿容》来驳

斥赵注:“掣,制也。制顿之使顺己也。”考察《集

韵》中的记载,“掣”字与“挈”为一字。“挈”字可

收稿日期:2014-06-27

作者简介:郭伟宏(1979一),女,山东青岛人,文学博士,山东管理学院人文学院讲师。

・46・

训为“持、携带”。如《说文》:“挈,县(悬)持也。”

《释名》卷二:“挈,结也。结束也。束持之也。”

《墨子・兼爱》:“譬若挈泰山越河济也。”《晏子春

秋・内篇杂上》:“梁丘据左操瑟,右挈竽,行歌而

出。”《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晋文公出亡,箕郑

挈壶餐而从。”《周礼・夏官・司马》有“挈壶氏”,

先秦文献中又多见“提挈”一词。《淮南子・傲真

训》:“提挈天地而委万物”,高诱注:“挈,举。”

《礼记・王制》:“道路,男子由右,妇人由左,车从

中央。父之齿随行,兄之齿雁行,朋友不相逾。轻

任并,重任分,班白者不提挈”,皆是证明。所以

《孟子・梁惠王》中的“制梃”应该是“持梃”“举

挺”之意,若训为“制,作”,则与文意不符。所以

赵岐在这里的解释有欠准确。

辩疑四:

原文:《孟子・梁惠王上》以若所为,求若所

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释义:若。顺也。_J

此处之“若”,应该与“若无罪而就死地”之

“若”意思相同。若,如此也。这句话也应理解

为:以如此所为,求如此所欲。赵岐理解为“顺”,

显然不通顺。

辩疑五:

原文:《孟子・梁惠王下》夏谚日:“吾王不

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

释义:言王者巡狩观民,其行从容,若游若豫,

豫亦游也。…

孔广森在《经学卮言》中有言:“《晏子春秋》

云:‘春省耕而补不足者,谓之游。秋省实而助不

给者,谓之豫。’故于游言休,谓休息耕者;于豫言

助,所谓助不给也。”另外,张衡在《东京赋》中称:

“既春游以发生,启诸蛰于潜户;度秋豫以收成,

观丰年之多余。”可见,古代的“游”与“豫”是分春

秋的。《管子・戒》第二十六中曾日:“先王之游

也,春出,原农事之不本者,谓之游。秋出,补人之

不足者,谓之夕。”夕即豫,在此是古音转注。因

此,在古代“游”与“豫”实际上是两回事,赵岐把

两者混为一,是不合适的。

辩疑六:

原文:《孟子-滕文公下》诸侯助耕,以供粢

盛。

释义:粢,稷。盛,稻也。 1 J4z

《礼记・祭统》云:“天子亲耕于南郊,以共齐

盛。王后蚕于北郊,以共纯服。诸侯耕于东郊,亦

以共齐盛。夫人蚕于北郊,以共冕服。”郑注云:

“齐,或为粢。”桓公十四年《公羊传》注云:“黍稷

日粢,在器日盛。”《说文》皿部云:“盎,黍稷器,所

以祀者。”《周礼・小宗伯》:“辨六盎之名物”,注

云:“盎读为粢,六盎谓六谷,黍稷稻粱麦蒇”。也

就是说,器内之实即粢,以诸谷在器言之,谓之盛。

赵岐以二者为二谷,有望文生义之嫌。

辩疑七:

原文:《孟子・万章上》象日:“谟盖都君,成

我绩。”

释义:盖,覆也。¨ 。

考《尔雅・释文》:“盖”,舍人本作“害”。

《尚书・吕刑》日:“鳏寡无盖”,“盖”即“害”字的

假借,意思为尧时鳏寡无害。《孟子》中的“谟盖

都君”,在这里也应该训为“害”。如果按单纯是

盖井这一行为,那么下文的“咸我绩”之“咸”字就

不可解了。因此,赵岐之说不可从。

辩疑八:

原文:《孟子・万章上》此莫非王事,我独贤

劳也。

释义:诗言皆王臣也,何为独使我以贤才而劳

苦,不得养父母乎,是以怨也。[11637

赵岐认为这里的“贤”是“贤才”的意思,而王

念孙在《广雅疏证》里云:“贤,劳也。《小雅・北

山篇》‘我从事独贤’,《孟子・万章篇》引此诗而

释之日:‘此莫非王事,我独贤劳也。’贤亦劳也。

贤劳犹言劬劳,故毛传云:‘贤,劳也。’《盐铁论・

地广篇》亦云:‘《诗》云莫非王事,而我独劳,刺不

均也。’郑笺赵注并以贤为贤才,失其义也。”段玉

裁《说文注》云:“贤,多财也。贤本多财之称,引

伸之凡多皆日贤。人称贤能,因习其引伸之义,而

废其本义矣。《小雅》:‘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

传日:‘贤,劳也。’谓事多而劳也。故孟子谓之日

‘我独贤劳”’。由此数条,可以看出赵岐注释的

牵强,此处“贤”理解为“多”更确切。

辩疑九:

原文:《孟子・告子上》富岁子弟多赖,凶岁

寻 多暴

释义:赖,善。…

阮元在《十三经注疏》中对这句话中“赖”的

解释是:富岁子弟多赖。赖,即嫩。按《说文》女

部云:嫩,懈也。从女赖声。贝部云:赖,赢也。从

贝刺声。《礼记・月令》云:不可以赢。郑注云:

“赢犹解也。解即懈。赢赖懈同义。然则富岁子

・47・

弟多赖,即是子弟多懈也,赖与暴具是陷溺其心。

若谓丰年多善,凶岁多恶。未闻温饱之家皆由礼

者勇往直前。”对此,阮元的解释要比赵岐的合

理,“赖”释为“懈”更恰当。

辩疑十:

原文:《孟子・告子上》今夫弈之为数,小数

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释义:弈,博也,或日围綦。《论语》日:“不有

博弈者乎?”…

扬雄《方言》日:“围綦谓之弈,自关而东齐鲁

之间皆谓之弈。”《说文解字》云:“簿,局戏也。六

箸十二綦也……弈,围棋也。”戴震《孟子字义疏

证》:“簿、博古通用。”《广雅》中也有:“簿箸谓之

箭”、“围棋,弈也”。由此可见,博弈都用綦,弈是

围棋,博为局戏,博与弈是同类而异事。赵岐以为

《论语》中博、弈连用,故以博释弈,是混二为一。

解释词义要符合当时的典章名物制度,这是词义

时代性的一个重要内容。赵岐把两种不同的东西

说成同一种东西,与当时的名物制度不相符。

辩疑十一:

原文:《孟子・告子上》一箪食,一豆羹,得之

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

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释义:蹴,蹋也。以足践蹋与之,乞人不洁之,

亦由其小,故轻而不受也。…

就这句话的语境而言,我们认为“蹴尔”所表

示的应该是“与之”者的一种不情愿的表情。因

此“蹴尔”应该讲成“蹙尔”,皱眉、愁眉苦脸的样

子,表示不乐意、不情愿。“蹴”与“蹙”在古代读

音相同,在文献中也经常通用。例如,《集韵・屋

韵》中提到“蹴,或作蹙。”另外,《战国策・韩策

三》中也有“许异蹙哀侯而殪之。”

关于“蹙”的释义,唐代慧琳的《一切经音义》

卷四十四:“蹙,《考声》:聚眉也。”《洪武正韵》也

言:“蹙,皱也。”《宋史・岳飞传》:“飞调军食,必

蹙额日:‘东南民力,耗敝极矣。”“‘蹙颂”是紧缩

鼻梁,“蹙额”是紧缩额头,加上“蹙眉”,都是愁

烦、心有不甘不愿的表情。此义引申,则可以表示

内心不安的样子。

另外,《新序・杂事一》:“灵公蹴然易容,颊

然失位。”《礼记・檀弓问》:“孔子蹴然辟席而

对。”《管子・戒》:“桓公蹴然逡巡。”这几处典籍

中的“蹴然”也应该都是内心不安的一种表情,跟

本文“蹴尔”的用法类似,意义相关。因此孟子原

・48・

文的“蹴”不应该是赵岐所说的“践蹋”之意。

辩疑十二:

原文:《孟子・告子下》孟子日:“君子不亮,

恶乎执。”

释义:若为君子之道,舍信将安执之? ∞

赵岐在这里是把“恶”解作疑问代词,“执”理

解为“把持”。“执”有‘固执”“偏执”之意,以孟

子的语言来解释,“执”即“执一”。孟子非常反对

“执一”,赞成“执中行权”。“杨子取为我,拔一毛

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

之;子莫执中。执中为近之。执中无权,犹执一

也。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

也。”[11915孟子的这种思想十分突出,在许多章节

中都有论述。“中”即“中道”,即“经”。男女授

受不亲为经,嫂溺援之以手为权;大禹处乱世三过

家门而不入是无父,颜子处治世隐居陋巷是无君。

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据上述种种,笔

者认为:“君子不亮,恶乎执”中的“恶”字,应解作

“厌恶”的“恶”,而非疑问代词。而此句后的问号

也就相应的改为句号。此章应理解为:君子之所

以不太强调和讲究信,是因为厌恶对信的理解与

实践的固执和偏执。

辩疑十三:

原文:《孟子・尽心下》孟子日:“舜之饭糗茹

草也,若将终身焉。及其为天子也,被轸衣,鼓琴,

二女果,若固有之。”

释义:诊,画也。…

任大椿《深衣释例》云:“孟子‘被衿衣,鼓

琴’,赵岐注:‘衿,画也。黼黻缔绣也。’夫鼓琴,

宴居时也。舜于养老朝燕,仅服白布深衣,而燕居

则服黼黻矫绣,非所以明质,故衿衣当非画衣也。

《史记》‘尧乃赐舜缔衣与琴’,与舜被轸衣鼓琴事

适相会。然则衿衣或即本缔衣与?赐予止用矫葛

布衣,可知当时之质。”又考孔广森《经学卮言》

日:“衿非画也。义如‘衿繇络’之衿。《史记・本

纪》‘尧赐舜 衣与琴’是也。”任氏和孔氏引用

《史记》的解释是正确的。 络为衿,所以孟子称

之为衿衣,而并非赵岐所说的画衣。

辩疑十四:

原文:《孟子・尽心下》高子日:“禹之声,尚

文王之声。”孟子曰:“何以言之?”日:“以追蠡。”

释义:追,钟钮也。LJ

在此,“追”应当解释为“雕”,“蠡”为古代一

种乐器。《毛诗》:“追琢其章”。《传》云:“追,雕

也。金日雕。”《梁惠王篇》:“必使玉人雕琢之。”

赵岐注释时引用了《毛诗》的“雕琢其章”,他知道

此二字通用。而且钟的旋蠡是金所造,所以可谓

“雕蠡”,即雕刻乐器之意。所以上文将“追”释为

“钟钮”不恰当。

二、词义错误

辩疑十五:

原文:《孟子・滕文公上》秋阳以暴之。

释义:秋阳,周之秋,夏五六月,盛阳也。¨j3舛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云:“喝,日出也。洪

范‘八庶征,日雨日踢’。某氏传云:‘雨以润物,

踢以干物。’《礼记・祭义》‘夏后氏祭其同,殷人

祭其阳,周人祭日,以朝及圈’郑注云:‘阁,昏时

也。阳读为日雨日踢之踢,谓日中时也。朝,日出

时也。’踢之义当从郑。《孟子》‘秋阳以暴之’,亦

当作‘秋踢’。”相比之下,赵岐对“秋阳”一词的解

释不及段玉裁的合理。

辩疑十六:

原文:《孟子・离娄上》孟子日:“事孰为大?

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

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

之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

守身,守之本也。曾子养曾皙,必有酒肉。将彻,

必请所与。问有余,必日有。曾皙死,曾元养曾

子,必有酒肉。将彻,不请所与。问有余,日亡矣,

将以复进也。此所谓养口体者也。若曾子,则可

谓养志也。事亲若曾子者,可也。”

释义:事亲,养亲也。守身,使不陷于不义

也。[ ]

赵岐的意思是:孟子讲侍奉谁最重要?侍奉

父母最重要。守护什么最重要?守护自身(不使

自己陷于不义)最重要。他将守身理解为守己之

身。但笔者认为,此处孟子讲的“守身”应该是守

他人之身,即守亲(父母)之身。

本章的逻辑顺序是:为人之子,事亲为大。怎

样事亲?守身为要。如何守身?一为养口体,二

为养志,以养志为先。守护父母的身体最重要。

“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

事其亲者,吾未之闻也”。正所谓“亲戚既殁,虽

欲孝,谁为孝?”_4 有一个物质的、活生生的

“亲”在,才可以孝,才可以事。事亲先要守身,守

身是事亲之本。“将以复进也”,仍是孝,仍是亲

亲,仍是守身。只不过这种守身,是低一层次的守

身。依孟子看来,守身有两个层次,低层次的是曾

元的养口体,高层次的是曾子的养志。养口体即

保证父母的物质享受,养志则为顺从父母的精神

意志。养志亦守身,精神不畅必危及身,并且口体

不足更危及身,所以养志比养口体更高一层次,所

以有后代的“惟孝为大,惟顺为先”,所以本章的

指向,不是怎样守己之身,怎样使自己不陷于不

义,而是怎样守父母之身,使之顺意怡情。

辩疑十七:

原文:《孟子・尽心上》不能三年之丧而缌小

功之察,放饭流歃而问无齿决:是之谓不知务。

释义:放饭,大饭也。l1 ∞

《礼记・曲礼》:“勿放饭,勿流歃。”又云:“濡

肉齿决,干肉不齿决。”注云:“去手余饭于器中,

人所秽。大琶jc嫌欲疾。决,犹断也,干肉坚,宜用

手。”孔广森的《正义》云:“放饭者,手就器中取

饭,饭若粘着手,不得拂放本器中者,去手余饭于

器中,人所秽也。当弃余于篚,无篚弃余于会。会

谓簋盖也。”按照古代礼仪,孟子的原意是如果把

吃剩下的饭放回饭器中是不合乎礼的,而赵岐的

解释“放饭”之意为“大饭”,即大口吃饭。相比之

下,赵岐的解释并不恰当。

辩疑十八:

原文:《孟子・尽心下》城门之轨,两马之力

与?

释义:两马者,《春秋外传》日:“国马足以行

关,公马足以称赋。”是两马也。…%

赵岐之后的学者对此的解释或谓“夏驾二

马”,或谓“大夫之车驾二马”,虽然表述不同,其

实与赵说无异,皆以“两”为数字“二”。朱熹《孟

子集注》则云:“此章文义本不可晓,旧说相承如

此。”朱熹认识到了旧注的不恰当,却也未给出

“两马”以明确的新注。现存《孟子》的各种旧注

大都沿袭赵说。那么,究竟应怎样理解“两马”

呢?考察前人之说,并分析具体语境可知,笔者认

为,这里的“两马”并无深意,应当照字面意思去

理解,即“两匹马”(但非“两种马”),为古代的一

车所驾。

姚文田《求是斋自订稿》云:“赵氏以两马为

国马、公马,不如丰氏‘一车所驾’之说为长。”在

《左传》哀公二十七年中:“陈成子属孤子,三日

朝,设乘车两马”,注云:“乘车两马,大夫服。”《史

记・孔子世家》:“鲁君与之一乘车,两马。”另外,

《左传》哀公十七年“乘衷甸,两牡”,注云:“衷甸

・49・

一辕,卿车。”疏:“兵车一辕,而二马夹之,其外更

有二骖,是为四马。今止乘两牡,谓之衷乘者,衷,

中也。盖以四马为上乘,两马为中乘,大事驾四,

小事驾二,为等差故也。”综上分析,《孟子》原文

的“两马之力”解释为“一车两马”更加恰当。

三、句义错误

辩疑十九:

原文:《孟子・公孙丑上》我知言,我善养吾

浩然之气。

释义:孟子云:我闻人言,能知其情所趋,我能

自养育我之所有浩然之大气也。…

臧琳《经义杂记》云:“《文选》班孟坚《答宾

戏》‘仲尼抗浮云之志,孟轲养浩然之气’,李善

注:‘孟子日:我善养吾浩然之气。项岱日:皓,白

也。如天之气皓然也。’《后汉书・傅燮传》‘世乱

不能养浩然之气’,李贤注:‘孟子日:养浩然之

气。赵岐日:浩然,天气也。’按《春秋繁露・循天

之道》云:‘阳者,天之宽也。阴者,天之急也。中

者,天之用也。和者,天之功也。举天地之道而美

于和,是故物生皆贵气而迎养之。孟子日:我养吾

浩然之气者也。’以养浩然之气为养天之和气。”

因此,孟子的“浩然之气”应该释为“浩然之天

气”,据焦循、宋翔凤的考证,赵岐的“浩然之大

气”的解释,当是后来俗人所改。所以此处不能

直接断定是赵岐理解的错误,因为确切资料已不

可考,而后来所传版本中均释为“浩然之大气”,

所以疑其有误,姑且置于此。

辩疑二十:

原文:《孟子・离娄上》孟子日:“不孝有三,

无后为大。”

释义: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

不义,一不孝也。家穷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

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

为大。[1J5

“不孝有三”是一句古语,被孟子引用后流传

至今,赵岐第一次为这句话作注,但我们认为他的

解释与孟子“孝”的观念不完全相同。

首先,赵岐认为一不孝乃“阿意曲从,陷亲不

义”。但我们翻阅《孟子》会发现,孟子不但不反

对子女对父母“阿意曲从”,甚至还有所提倡,抑

或赞扬。在孟子的心目中,舜是“大孝”的典范,

而舜的“孝”即集中地体现在“顺乎亲”、“顺于父

・50・

母”上。孟子和舜都认为“不得乎亲,不可以为

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而舜的“事亲之道”

可以用一个“顺”字来概括,这得到了孟子的极力

赞扬。可见,这一不孝赵岐的解释与孟子有区别。

其次,赵岐认为二不孝为“家贫亲老,不为禄

仕”。在孟子那个时代,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都是贵族,贵族的身份世代相传。天子以下各级

贵族都享有封邑和田地。当时官禄与土地是相应

的,有官则有土,有土则有禄,禄仕是贵族享有的

特权,在一般情况下,庶人、工、商是与禄仕无缘

的。所以在那个时代是不存在“家贫亲老,不为

禄仕”这种现象的。孔子、孟子虽然都很希望做

官,但他们仅仅把做官当做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

手段,并不曾把禄仕与否和孝联系起来。因此,关

于不孝的表现,赵岐的解释与孟子时代的实际情

况有出入。

四、旬读错误

辩疑二十一:

原文:《孟子・滕文公上》且许子何不为陶

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

释义:舍者,止也。止不肯皆自取之其宫宅中

而用之。[ ]

这句话中,释“舍”为“止”是可以的,接着而来

的“止不肯”三字,不免有增字为训之嫌。今人王

力先生在其主编的《古代汉语》中,怀疑赵岐这个

注释是不正确的,但一时又无新的解释,只得实事

求是地写上一句:“舍字不好懂,姑从旧注。”_5j3∞

我们认为,这里“舍”字应解释为“止息”(停

止),这是它的常用意义之一。而关键问题在于:

“舍”与“皆”之间应该断开,不当连文。赵岐的解

释窒碍难通,根本错误就在这里。

原文是~段短兵相接的舌战。孟子先是故意

无疑而问,待陈相作出肯定回答后,孟子就占据了

驳斥许行否定社会分工的有利形势,然后连珠炮

式地发问,逼迫陈相一一说出许行以粟易冠、易釜

甑、易铁具的事实。在这个基础上,孟子从发问变

为凌厉倍增的反问,语势咄咄,无容回驳。反问之

前有两个肯定句:“以粟易械器不为厉陶冶,陶冶

亦以其械器易粟”,两个“易”都是“交换”的意思,

在转入反问后,“舍”字应该是对“易”的否定,即

停止交换(或舍弃交换)。这几句大体的解释是:

(下转第89页)

创新看法。

绿球则是一种逼近自己创新想法的理论点。

绿球的标记点有时需要强迫创新,因为学位论文

不是一种自由研究,而是任务研究,它是有着创新

的义务感的。有些理论点有空白,但自己并没有

新思路和新想法,但这个点非常有研究价值,标注

绿球,可以督促自己在这方面进行积极思维。一

种比较有效的方法是不同理论流派、不同研究思

路、不同研究方法进行嫁接。这种方法叫坐标错

综法,也可叫截搭法,也就是这边列出自己的研究

问题的主题链,另一边列出其他各种各样的研究

观点,可以用一个主题去任意搭配其他观点,也可

与他人观点互相搭配,还可以主题链内部互相搭

配,在这种貌似无理性的搭配可能中,排除一些不

切实际的,可能就会产生一个新的值得研究讨论

的创新点入口路标。

4.文献综述与问题界定

经过篮子格子框架、鸡蛋置放、文献地图、

4BALL评判,研究问题的各个侧面和细节都得以

展现,此时可以采用总体概述的方法来描写准确

的问题界定。例如:这个核心问题一般会表述为

“针对 理论问题,借用 理论,采用 研

究方法,进行 (内容模块)的研究,以期建

构 (理论创新目的),指导 (实践

中的问题)的解决。

问题的表述往往能体现发散型思维,研究内

容基本是模块化,呈现平列化逻辑关系,一般表现

为一个中心问题及最多5—7个内容模块子问题。

这与专硕的发现问题、描写问题、解决问题的链式

思维有侧重点的区别。研究问题的内容模块表现

的是界定出的问题的不同侧面,每个侧面是问题

的一个属性,隐含一个理论创新需求,这些侧面的

研究组成整个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其研究子结

论建构起整个论文的创新理论群。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加快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EB/0L].ht—

tp://kaoyan.eo1.cn/nnews一6152/20090303/t20090303—

362099.shtm1.2014—06—14.

[2]芭芭拉・明托.金字塔原理(第2版)[M].汪洱,

等译.海口:南海出版社,2013.

[3]斯特拉・科特雷尔.批判性思维训练手册[M].

李天竹,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4]博诺.六顶思考帽[M].冯杨,译.太原:山西人民

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亦冰)

(上接第5O页)

拿粮食交换器物,不算是妨害陶匠冶匠,陶匠冶匠

拿他们制作的器物交换粮食,怎么是妨害农夫呢?

再说许行为什么不自己制陶冶铁,停止交换,(陶

器铁具)都从自己家中拿来用?我认为“舍”作这

样的处理和解释,更符合原文语境。赵岐释“舍”

为“止”,又将它与后旬连读,使可通变为不通,容

易引起后人的误读。

赵岐在解读《孟子》时,主要失误在于有时脱

离具体语境而专就一词一句作训释,其结果是句

意难通或前后不符。字词在句外有多义性,在句

中有单一性,因为受到了语言环境的制约。注疏

词语,若是拘泥常训而不顾上下文意,就会背离原

来旨意。同样,一个句子的意思也受上下文的制

约,训释文句若脱离上下文就会曲解文意。另外,

在部分注释上,赵岐也是凭主观臆断,缺乏严密的

考证即下结论,对古书、古礼、古制甚至是古字并

未核实就简单做出解释,几处解读也有断章取义

之嫌,这些都不得不说是《孟子章句》的遗憾。

1997

参考文献:

[1]焦循.孟子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7.

[2]陆德明.经典释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永瘩.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65.

[4]杨天宇.礼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5]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1981.

(责任编辑沂溪)

・89・

本文发布于:2022-11-15 19:22:1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2620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分论点怎么写
标签:孟子字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