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题目预测
意义段:第1~2段
1.请同学从题目“大明湖”预测一下,本文内容重点应该在描述什么地方?【大明湖】
2.承上题答案,请同学从课本“题解”找一找,这个地方位在哪里?【山东省济南市】
3.请同学放声思考一下,作者会从哪些方面来描写这个主题?【教师让学生自由说出自己的看法
即可,不给任何对错的评论】
(第1段)
【六何法】(“文意提问”策略)
1.第1段文本“老残告辞动身上车”出现了哪一位人物?【老残】
【对照题目】(“理解监控”策略)
2.根据第1段文本“老残告辞动身上车,一路秋山红叶,老圃黄花,颇不寂寞”,请同学对照本
课题目“大明湖”,然后预测一下老残的行动可能是什么?□告辞大明湖□
告辞前一个地方
准备动身上车前往大明湖
【因果线索连结】(“推论”策略)
3.从第1段文本“老残告辞动身上车,一路秋山红叶,老圃黄花,颇不寂寞”中的“一路秋山红
叶,老圃黄花”可知,老残前往大明湖的途中,看到的风景是秋山红叶与老圃黄花,请同学判
断一下,老残前往大明湖的途中正好是什么季节?【秋季】
【分析作者意图】(“推论”策略)
4.请同学根据第1段文本“一路秋山红叶,老圃黄花,颇不寂寞”推论思考一下,为何老残看了
前往大明湖的沿路风景后,会认为是“颇不寂寞”?因为沿路的风景有红叶的【红】色配上黄
花的【黄】色,所以,颜色【鲜丽】,景色宜人
【圈补主词】(“理解监控”策略)
5.请同学根据前文判断一下,文本“到了济南府,进得城来,家家泉水,户户垂杨”中的“家家”
与“户户”是指何处的家、户?【济南府】
6.承上题,请同学根据前文判断一下,文本“比那江南风景觉得更为有趣”的主词是指何者?
□济南府□
家家泉水,户户垂杨
【补换词语】(“理解监控”策略)
7.承上题圈补之主词,请同学再根据前后文判断一下,文本“比那江南风景觉得更为有趣”中,
“景”与“觉”两字中间可以补上什么词语,让文意更顺畅些?
□
让我(老残)□但我(老残)
(第2段)
【圈补主词】(“理解监控”策略)
8.请同学根据前文判断一下,文本“到了小布政司街”的主词是指谁?□
老残□济南府
【表层文意撷取】(“文意提问”策略)
9.根据第2段文本,老残晚上在这座府城的哪间客栈住宿?【高陞店】,而这间客栈位在什么街
上?【小布政司街】
【圈补主词】(“理解监控”策略)
10.请同学根据前文判断一下,文本“将行李卸下,开发了车价酒钱,胡乱吃点晚饭,也就睡了”
的主词都是指谁?□
老残□济南府
~31~
意义段❖:第3~4段
(第3段)
【圈补主词】(“理解监控”策略)
1.请同学根据前文判断一下,第3段文本“次日清晨起来,吃点儿点心,便摇着串铃满街踅了一
趟,虚应一应故事”的主词都是指谁?【老残】
【表层文意撷取】(“文意提问”策略)
2.承上题圈补之主词,请同学根据第3段文本“便摇着串铃满街踅了一趟”及串铃图说判断一下,
老残可能的职业是什么?□
医生□
算命师
【分析作者意图】(“推论”策略)
3.承上题,既然老残是有工作的人,为何他清早起来,吃点点心,在街上逛了一逛,然后对自己
的工作只“虚应一应故事”而已?因为老残这趟来到济南府的目的不在于【工作】,而是在于
游【大明湖】
-----------------------------------------------------------------------------------------------------------------------------
第一站【鹊华】桥文本阅读范围:第3段“午后便”~“止船进去”
【圈补主词】(“理解监控”策略)
4.请同学根据前文判断一下,文本“午后便步行至鹊华桥边,雇了一只小船,荡起双桨”的主词
都是指谁?【老残】
【表层文意撷取】(“文意提问”策略)
5.根据第3段文本“午后便步行至鹊华桥边,雇了一只小船,荡起双桨。朝北不远,便到历下亭
前,止船进去”,可知老残第一站来到鹊华桥的目的是什么?要搭【船】前往【历下亭】
6.从第3段文本“午后便步行至鹊华桥边,雇了一只小船,荡起双桨。朝北不远,便到历下亭前,
止船进去”中的“朝北不远,便到历下亭前”可知,鹊华桥是位在历下亭的什么方位?【南方】
-----------------------------------------------------------------------------------------------------------------------------
第二站【历下】亭文本阅读范围:第3段“入了大门”~第4段“又到了铁公祠畔”
【表层文意撷取】(“文意提问”策略)
7.从第3段文本“入了大门,便是一个亭子,油漆已大半剥蚀”可知历下亭的什么状况?
□
年久失修□
盛况不再
【分析作者意图】(“推论”策略)
8.从第3段文本“也没有什么意思”可知,此站并非老残游历重点,为何不一笔带过就好,还要
强调历下亭上悬挂的对联“历下此亭古,济南名士多”,请同学推论思考一下,原因何在?
因为作者想要藉此强调济南府的:□
历史悠久□
文人雅士众多□
文风鼎盛□作者没特别
用意,只是顺便提一下而已
(第4段)
【由前后文推词义】(“理解监控”策略)
9.请同学依据前后文判断一下,“复行下船,向西荡去”中的“复行”可以如何理解?□
再次□
又行走
【分析作者意图】(“推论”策略)
11.根据第2段文本“胡乱吃点晚饭,也就睡了”的描述,可知作者用简短的文句篇幅来带过老
残的吃、睡,以表达老残这趟来济南府的重点不在此。请同学根据题目“大明湖”推论思考
一下,老残这趟来济南府的目的最有可能是急于做什么事?□逛小布政司街□行医工作
□
游大明湖
意义段要旨:
12.请同学在阅读此意义段文本后,从上述第1.~11.题的内容中归纳出该意义段的主要主旨?【作
者主要在叙述(老残)于(秋)季来到(济南)府,在找到客栈后随便吃了晚饭就睡了】
~32~
【表层文意撷取】(“文意提问”策略)
10.从第4段文本“复行下船,向西荡去,不甚远,又到了铁公祠畔”可知,历下亭是位在铁公
祠的什么方位?【东方】
-----------------------------------------------------------------------------------------------------------------------------
第三站【铁公】祠
一、铁公祠畔
文本阅读范围:第4段“你道铁公是谁”~“来此进香”
【分析作者意图】(“推论”策略)
11.请同学依据第4段文本“你道铁公是谁?就是明初与燕王为难的那位铁铉。后人敬他的忠义,
所以至今春秋时节,土人尚不断的来此进香”推论判断一下,当地人为何在春、秋两季节会
不断来铁公祠拜拜?
□
古人都在春、秋两季举行祭祀
□冬天较寒冷,夏天太热,都不适合祭祀
□
当地人敬重铁铉的忠义,所以常来祭祀他
□当地人因为常于春、秋两季游大明湖,顺便到铁公祠拜拜
二、视角往【□
上□下□前□后】看对面的千佛山
文本阅读范围:第4段“到了铁公祠”~“数十里长的屏风”
【表层文意撷取】(“文意提问”策略)
12.请同学根据第4段文本“到了铁公祠前,朝南一望,只见对面千佛山上”判断一下,老残有
没有踏到千佛山上?【没有】,理由是:因为老残是站在【铁公】祠前向【南】方看【千佛】
山
13.请同学根据第4段文本“只见对面千佛山上,梵宇僧楼,与那苍松翠柏,高下相间”判断一
下,千佛山上,有佛寺与什么植物互相高低错杂在一起?□
松树□
柏树□杉树
【自然段间的连结】(“推论”策略)
14.根据第4段文本“只见对面千佛山上,梵宇僧楼,与那苍松翠柏,高下相间,红的火红,白
的雪白,青的靛青,绿的碧绿”可知,千佛山因为有佛寺与一些植物的关系而显得色彩格外
缤纷,文本中提到有火红色、白色、靛青色(蓝绿色)、绿色等,请同学依据该文本范围推
论思考一下,这些颜色可能各自从千佛山上的何物而来的?
颜色得自何物?
红色
□
梵宇僧楼□苍松□翠柏
□山腰洞窟佛像(太阳光照反射的关系)
白色
□
梵宇僧楼□苍松□翠柏
□
山腰洞窟佛像(太阳光照射后反射的关系)
靛青色
□梵宇僧楼□
苍松□翠柏
□山腰洞窟佛像(太阳光照射后反射的关系)
绿色
□梵宇僧楼□苍松□
翠柏
□山腰洞窟佛像(太阳光照射后反射的关系)
★千佛山小档案:千佛山海拔258公尺,古称历山。隋代开皇年间,依山势凿窟,雕佛像多尊,
并建“千佛寺”,渐有千佛山之称。故千佛山的白色与“雪”应该无关。
【补换词语】(“理解监控”策略)
15.请同学根据前后文判断一下,第4段文本“更有一株半株的丹枫夹在里面”中,“在”与“里”
两字中间可以补上什么词语,让文意更顺畅些?□
千佛山□大明湖
【圈补主词】(“理解监控”策略)
16.请同学根据前后文判断一下,文本“彷彿宋人赵千里的一幅大画,做了一架数十里长的屏风”
的主词是指谁?□大明湖□
千佛山上的美景
~33~
意义段:第5~6段
(第5段)
三、视角往【□上□
下□前□后】看【大明】湖中倒映的千佛山
文本阅读范围:第5段
【圈补主词】(“理解监控”策略)
1.请同学根据前文判断一下,第5段文本“正在叹赏不绝,忽听一声渔唱,低头看去”的主词都
是指谁?【老残】
【分析写作技巧】(“推论”策略)
2.根据第5段文本“正在叹赏不绝,忽听一声渔唱,低头看去,谁知那明湖业已澄净得同镜子一
般”中的“低头看去”可知,老残的视觉角度从原本向上观赏千佛山的美景,变成如何?
□
向下看大明湖□向下看千佛山
【表层文意撷取】(“文意提问”策略)
3.根据第5段文本“正在叹赏不绝,忽听一声渔唱,低头看去,谁知那明湖业已澄净得同镜子一
般”判断一下,老残是因为哪种情形才转移赏景的视角?因为【忽听】一声【渔唱】
【圈补主词】(“理解监控”策略)
4.请同学根据前后文判断一下,文本“谁知那明湖业已澄净得同镜子一般。那千佛山的倒影映在
湖里,显得明明白白”中“显得明明白白”的主词是指谁?
□
千佛山在大明湖的倒影□千佛山上的美景
【表层文意撷取】(“文意提问”策略)
5.请同学依据此段文本“那千佛山的倒影映在湖里,显得明明白白。那楼台树木格外光彩”判断
一下,其中的楼台与树木是指千佛山上的,还是指千佛山倒映在大明湖中的?
□千佛山上的□
千佛山倒映在大明湖中的
【补换词语】(“理解监控”策略)
17.承上题,请同学根据前后文判断一下,文本“彷彿宋人赵千里的一幅大画,做了一架数十里
长的屏风”中的“,”与“做”两字中间可以补上什么词语,让文意更顺畅些?□
在铁公祠
前□在铁公祠后
【表层文意撷取】(“文意提问”策略)
18.承上题圈补之主词,请同学根据第4段文本“彷彿宋人赵千里的一幅大画,做了一架数十里
长的屏风”判断一下,老残将千佛山及其山上美景譬喻成什么?
□僧楼□
大画□梵宇□
屏风
【分析作者意图】(“推论”策略)
19.承上题,作者藉由老残的口,将千佛山及其山上美景譬喻为大画、屏风,主要是为了呈现千
佛山及其山上美景的什么?
□
大画譬喻山景优美如画,屏风譬喻山势绵延雄伟
□屏风譬喻山景优美如画,大画譬喻山势绵延雄伟
20.承上题,作者这样的譬喻也无形中呈显现了铁公祠什么样的极佳风水格局?□坐南朝北,依
山傍水□
坐北朝南,面山傍水,你是根据什么理由来判断的?根据老残到了铁公祠前,朝
【南】一望,望见对面的【千佛山】,所以千佛山在铁公祠的【南】方,而且铁公祠与千佛
山的中间隔了【大明】湖
意义段要旨:
21.请同学在阅读此意义段文本后,从上述第1.~20.题的内容中归纳出该意义段的主要主旨?【作
者主要在叙述(老残)先到(鹊华桥)搭(船)向(北)面荡到(历下亭),然后再向(西)
面荡到铁公祠,接着站在铁公祠前向(南)面往(上)方看到大明湖对岸的(千佛山)】
~34~
【意义段间的连贯】(“推论”策略)
6.第5段文本“那楼台树木格外光彩”中的“楼台”可以呼应第4段的何者?□
梵宇僧楼□苍
松翠柏□一株半株的丹枫,其中的“树木”可以呼应第4段的何者?□梵宇僧楼□
苍松翠
柏□
一株半株的丹枫
【圈补主词】(“理解监控”策略)
7.请同学根据前后文判断一下,文本“觉得比上头的一个千佛山还要好看,还要清楚”的主词可
以是指谁?□
我(老残)□那楼台树木
【补换词语】(“理解监控”策略)
8.承上题圈补之主词,请同学再根据前后文判断一下,文本“觉得比上头的一个千佛山还要好看,
还要清楚”中,“得”与“比”两字中间可以补上什么词语,让文意更顺畅些?
□
它(那楼台树木)□它(大明湖)
【表层文意撷取】(“文意提问”策略)
9.请同学再根据第5段文本“谁知那明湖业已澄净得同镜子一般。那千佛山的倒影映在湖里,显
得明明白白。那楼台树木格外光彩,觉得比上头的一个千佛山还要好看,还要清楚。”推论思
考一下,大明湖中的千佛山倒影,不论色彩与清晰度皆优于岸上千佛山的真正原因可能为何?
□
因为大明湖澄澈干净的像镜子一样□因为千佛山上的楼台树木很美的关系
(第6段)
四、视角往【□上□下□
前□后】看对面大明湖南岸的芦苇
文本阅读范围:第6段
【分析写作技巧】(“推论”策略)
10.根据第6段文本,老残依然站在铁公祠的前面看千佛山,然后心里说着:“这湖的南岸,上
去便是市街,却有一层芦苇,密密遮住”,由此可判断得知,老残现在的视觉角度从向下看
大明湖中的千佛山倒影,转移成什么?
□
向前看大明湖南岸□向上看千佛山的梵宇僧楼与苍松翠柏
【表层文意撷取】(“文意提问”策略)
11.接着,请同学再依此范围文本“这湖的南岸,上去便是市街,却有一层芦苇,密密遮住”判
断一下,芦苇可能生长在何处?
□
铁公祠对面的大明湖南岸□千佛山对面靠近铁公祠的地方
【意义段间的连贯】(“推论”策略)
12.第6段文本“现在正是开花的时候”是指芦苇开花的时候,请同学根据第1段文本推论判断
一下,芦苇开花的时候是指什么季节?【秋季】
【因果线索连结】(“推论”策略)
13.根据第6段文本,老残将芦花比喻为粉红绒毯,请同学根据此文本“一片白花映着带水气的
斜阳”所提供的线索,推论判断这“粉红色”的形成是哪些因素交互结合的结果?
□
白花□
夕阳□梵宇僧楼□
水气□白雪
【分析作者意图】(“推论”策略)
14.从第6段文本“好似一条粉红绒毯,做了上下两个山的垫子,实在奇绝”可知,老残又将粉
红绒毯说成是千佛山(实景)与湖面千佛山倒影(虚景)中间的垫子,且构成奇绝的景象,
请同学推论思考,老残这样说的用意是为了要强调芦花的什么?
芦花在千佛山实景与虚景结合中扮演提升【□
美感意境□经济价值】的角色
~35~
意义段:第7~9段
【分析写作技巧】(“推论”策略)
15.在阅读完第6段后,我们再来回顾第4~6段对于千佛山与大明湖的描写:老残先在第4段描
述了千佛山上的梵宇僧楼、苍松翠柏与一株半株的丹枫,从颜色上赋予千佛山如画一般的优
美景象。接着,又描述了这么美的千佛山倒映在大明湖中,使得湖中的千佛山倒影比真正的
千佛山更美。最后,加进夕阳下的粉红芦花绒毯,也倒映在湖上,让千佛山及其倒影更显动
人。现在,请同学推论思考一下,本课题目是“大明湖”,然而,老残却描述了很多关于千
佛山的一切,这样不是不符题目吗?其实,这是一种特殊的写景方法,请同学细想,倘若没
有大明湖澄净的像镜子一般,如何能倒映出比真正千佛山更美的湖面倒影,又如何能让粉红
绒毯提升上、下两座千佛山的美感。所以,老残虽然明讲千佛山与其湖面倒影有多美,事实
上是在彰显大明湖的湖面有多澄净,美景背后的大功臣是大明湖。请问,这样的写作技巧称
为什么?□藉主显宾(以主显客)□
藉宾显主(以客显主)
16.最后,请同学根据第3段文本“午后”的时间点,以及第4~6段中,千佛山本身与上头梵宇
僧楼、苍松翠柏与丹枫所显现的色彩,到千佛山楼台树木倒影的格外光彩,最后到白色芦花
变成粉红绒毯,可以判断出,太阳光的光线是如何变化的?
□
从“强白光”到“弱橘光”□从“弱橘光”到“强白光”
意义段要旨:
17.请同学在阅读此意义段文本后,从上述第1.~16.题的内容中归纳出该意义段的主要主旨?【作
者接着描述老残后来又往(下)方看到大明湖湖面的(千佛山)倒影,而(千佛山)与大明
湖湖面的(千佛山)中间垫着粉红色的(芦花)绒毯,此刻时间已经是(黄昏)了】
(第7段)
五、视角往【后】看铁公祠的楹柱对联
文本阅读范围:第7段“老残心里想到”~“真正不错”
【指示代名词的连结】(“推论”策略)
1.根据第7段文本“老残心里想道:『如此佳景,为何没有什么游人?』”中的“如此佳景”是
指什么景色?□
第4~6段千佛山及其在大明湖的倒影、粉红芦花绒毯等美景□只有粉红芦
花绒毯美景
【分析写作技巧】(“推论”策略)
2.从第7段文本“老残心里想道:『如此佳景,为何没有什么游人?』看了一会儿,回转身来,
看那大门里面楹柱上有副对联”可知,老残现在的视觉角度从向前看大明湖南岸的粉红芦花绒
毯,转移成什么?□向前看大明湖南岸的芦苇□
往后看铁公祠的楹柱对联
【因果线索连结】(“推论”策略)
3.根据第7段文本,铁公祠的对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是说四周被荷花与柳树
围绕;全城都笼罩在山的景色里,半城掩映着湖光。由此可知,“一城山色半城湖”中的“城”
是指何者?【济南】府,“一城山色半城湖”中的“山”是指什么山?【千佛】山,“一城山
色半城湖”中的“湖”是指什么湖?【大明】湖,而“四面荷花三面柳”是描写何处的景色(请
由这是贴在何处的对联来思考)?【铁公】祠
【分析作者意图】(“推论”策略)
4.请同学依据常识判断一下,荷花最茂盛的季节应是?【夏季】,而柳树最深翠的季节是在?春
末【夏】初,所以,游大明湖最合适的季节应该是?【夏】季,然而老残游大明湖的季节却是
(请依第1段文本来思考)?【秋】季
5.因此,第7段文本,老残认为“如此佳景,为何没有什么游人?”,其原因为何?(请同学依
据上题答案推论思考)因为游湖的【季节】不对
~36~
6.承上题,既然老残来到大明湖的季节是秋季,然而,请同学对照第4段文本“后人敬他的忠义,
所以至今春秋时节,土人尚不断的来此进香”推论思考一下,照理说此时的铁公祠应该是会有
很多当地人来此进香,但是老残看完千佛山美景及倒影后,转身准备进入铁公享堂时就说:“如
此佳景,为何没有什么游人?”由此可见,老残当时看到的铁公祠已经如何了?□
荣景不再□
依旧繁华
-----------------------------------------------------------------------------------------------------------------------------
第四站古【水仙】祠文本阅读范围:第7段“进了大门”~“穿藕花”
【表层文意撷取】(“文意提问”策略)
7.根据第7段文本“进了大门,正面便是铁公享堂,朝东便是一个荷池”,可知荷花池是在铁公
祠的什么方位?【东方】
8.根据第7段文本“绕着曲折的回廊,到了荷池东面,就是个圆门。圆门东边有三间旧房,有个
破匾,上题『古水仙祠』四个字”,可知水仙祠在荷花池的什么方位?【东方】
【因果线索连结】(“推论”策略)
9.从第7段文本“圆门东边有三间旧房,有个破匾,上题『古水仙祠』四个字。祠前一副破旧对
联”中的“三间旧房”、“破匾额”、“破旧对联”可知老残现在所看到的水仙祠已经如何了?
□
残破萧条□
荣景不再□依旧繁华
10.根据第7段文本古水仙祠前的一副破旧对联“一盏寒泉荐秋菊,三更画舫穿藕花”则写出了
昔日水仙祠的什么景象?祭祀香火【鼎盛】,游客【众多】,极为热闹
【分析写作技巧】(“推论”策略)
11.承上题,所以作者此处是采用什么对比方式来呈现古水仙祠的状态?□
今昔对比(现今与古
时的对比)□颜色对比
(第8~9段)
-----------------------------------------------------------------------------------------------------------------------------
第五站历下亭后方的荷花~第六站鹊华桥文本阅读范围:第8~9段
【由前后文推词义】(“理解监控”策略)
12.请同学根据第8段文本“过了水仙祠,仍旧下了船,荡到历下亭的后面”判断,其中的“仍
旧下了船”是指老残“搭船”或“停船走出来”?【搭船】
【因果线索连结】(“推论”策略)
13.历下亭后方荷花的“荷叶初枯、已老的莲蓬”,描绘出老残现在所看到的荷花景象为何?
□
残破萧条□
荣景不再□依旧繁华
【分析作者意图】(“推论”策略)
14.综合老残在古水仙祠与历下亭后方的荷花所看到的“三间旧房”、“破匾”、“破旧对联”、
“荷叶初枯”、“已老的莲蓬”等萧索景象,作者刘鹗藉此象征大清皇朝的国势就像古水仙
祠与历下亭后方的荷花两处,现在秋季的衰景一样如何?□
大势已去□东山再起
【表层文意撷取】(“文意提问”策略)
15.根据第9段文本,老残游历完历下亭后面的荷花后就搭船回到哪里?【鹊华桥】
意义段要旨:
16.请同学在阅读此意义段文本后,从上述第1.~15.题的内容中归纳出该意义段的主要主旨?【作
者接着描述老残转头,往(后)方看到铁公祠楹柱上的对联,从对联上的文字发现自己游大
明湖的(季节)不对。然后,老残便走进(铁公)享堂来到古(水仙)祠,看到旧房、(破
匾)、破旧对联等萧条景象,接着又荡到历下亭后面的(荷花),也看到初枯的(荷叶)与
已老的(莲蓬)等萧索景象,最后又搭船回到(鹊华桥)】
~37~
核心主旨
作者藉由游历大明湖各大景点,如:(鹊华)桥、(历下)亭、(铁公)祠、古(水仙)
祠、历下亭后方的(荷花)等,描绘大明湖之美,其中驻足铁公祠前所看到的(千佛山)及其
在大明湖的倒影则是本文写景的高潮,也透过此处的描写呈现大明湖的(澄净)才是美景背后
的大功臣
然而文中在(历下)亭、(铁公)祠、古(水仙)祠等景点出现的楹柱对联和当时看到的萧
条景象,及历下亭后方(荷花)的萧索,表面上虽诉说着大明湖过去的繁华,不过老残现在看到
的大明湖却已残破(萧索),这样的景象安排,是作者用来暗讽大清帝国大势(已去)
所以,《老残游记》是作者刘鹗化身为老残,藉老残之口提出对清末政治、社会忧心与谴责
的一部讽刺(谴责)小说
~38~
老残游大明湖的历程图
(搭配文本阅读使用)
北
(历下亭)
2
朝【北】方
向【西】方
(鹊华桥)
1
(铁公祠)
粉红(绒毯)
往
【
上
】
方
往【下】方
(千佛山)倒影
往
【
南
(
前
)
】
方
(千佛山)
3
朝【东】方
(荷花池)
朝【东】方
4
(荷花)
5
6
(古水仙祠)
~39~
站名楹柱对联语译
今
【老残当时(清末)
看到该景点的景况】
昔
【对联生成年代
该景点的景况】
总述
历下亭
【历下此亭古,
济南名士多】
历下亭历史悠
久,济南人才
辈出
1.
文本句子:【历下
亭……油漆已大半剥
蚀】
1.
对联作者:
盛唐杜甫。
2.
意义:
从对联可看
出盛唐时的
历下亭及大
明湖是文人
雅士经常聚
会的地方。
1.
文中透过【今
昔对比】的手
法,先是呈现
老残当时看
到历下亭、铁
公祠、古水仙
祠等景点的
萧条景象,及
历下亭后方
荷花的萧
索;再来是呈
现历下亭、铁
公祠、古水仙
祠等景点出
现的楹柱对
联,以表达过
去该景点的
繁华兴盛。
2.
此种手法表
面上虽说过
去的大明湖
【繁华兴
盛】,老残现
在看到的大
明湖【残破萧
索】,但实际
上却在暗示
大清国势已
渐渐走向【衰
败】
3.
作者藉老残
之口提出对
清末政治、社
会的忧心与
谴责。
铁公祠
【四面荷花三
面柳,一城山色
半城湖】
四周被荷花与
柳树围绕;全
城都笼罩在山
的景色里,半
城掩映着湖光
1.
文本句子:【如此佳
景,为何没有什么游
人】
2.
意义:
铁公祠前的千佛山及
其倒映在湖中的美
景,在老残当时游历
此地时,游客甚少,
呈现一种美景当前却
人烟萧索的景况
1.
对联作者:
清乾隆时期
的刘凤诰。
2.
意义:
从对联可看
出铁公祠前
的荷花、柳树
繁茂兴盛,大
明湖风光优
美,应该吸引
不少游客前
来
古水
仙祠
【一盏寒泉荐
秋菊,三更画舫
穿藕花】
【用一杯泉水
和菊花来奉祀
水神,深夜仍
有装饰华丽的
游船穿梭在荷
花丛里】
1.
文本句子:【「三间
旧房」、「破匾」、
「破旧对联」】
2.
意义:
老残当时所看到的水
仙祠充满残破萧条的
意象
1.
对联作者:
上联作者是
北宋苏轼。下
联作者是南
宋陆游。
2.
意义:
从对联可看
出昔日的水
仙祠祭祀香
火鼎盛,游客
众多热闹
历下亭
后方
荷花
────
1.
文本句子:【荷叶初
枯、水鸟被人惊起、
已老的莲蓬】
2.
意义:
老残当时所看到的荷
花充满残破萧条的意
象
──
本文发布于:2022-11-15 18:38:0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2599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