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读】清明寄追思,千⾥遥相寄
《岁时百问》有云:“万物⽣长此时,皆清洁⽽明净,故谓之清明。”
这个美丽的名字不仅预⽰着春天的时间仪式,更是⼀段承载盛世的历史。作为节⽓的清明是如何成为中华民族传统节⽇
的?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清明节背后的故事。
三节合⼀·清明节的起源与演变
清明:万物皆洁齐⽽清明
西汉时期的《淮南⼦·天⽂训》中说:“春分后⼗五⽇,⽃指⼄,则清明风⾄。”
清明⼀到,⽓温升⾼,正是春耕春种的⼤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点⾖”之说。东汉崔萛《四民⽉令》记载:“清明
节,命蚕妾,治蚕室”。
清明的蕴意是:天⽓晴朗温暖,草⽊返青。但此时的“清明”还只是⼀个节⽓,“清明”真正成为民俗节⽇是在唐宋之后。⽽
作为清明节重要节⽇内容的踏青、祭祀等习俗则主要来源于上巳节和寒⾷节。
上巳节:三⽉三⽇天⽓新
清明从节⽓上正排在春分之后,此时天⽓回暖,到处⽣机勃勃,古⼈应物斯感,清明踏青便盛⾏起来。
上巳节形成于春秋末期,时间最初设置在农历三⽉上旬的巳⽇,魏晋以后改为三⽉三⽇。古代举⾏“祓除畔浴”活动是上
巳节的第⼀⼤核⼼内容,⼈们结伴去⽔边沐浴,称为“祓禊”。
所谓祓禊,这个涉及我国古代⼀项传统的洗浴与驱邪相结合的活动,简单来说就是去⽔边祭祀驱邪加上洗澡,古⼈认为
这种活动能够祛病免灾。
魏晋后,原本繁杂的“祓禊”被简化为“洗⼿脚”,还形成了新的趣俗——曲⽔流觞。
上巳节在古代的第⼆⼤核⼼内容,就是相亲。这⼀天男⼥相会被认为是百⽆禁忌的,甚⾄是有利于传宗接代的。在汉
代,男⼥于上巳节河边相会游玩,已经成为了⼴泛的民俗习惯。
宋朝后期,理学盛⾏,礼教渐趋森严,上巳节逐渐式微,由于时间与清明接近,上巳节重郊游踏青的特点逐渐融合到清
明节习俗之中。
寒⾷节:昨⽇⼀百五,⽼樨俱寒⾷
寒⾷节在农历三⽉,冬⾄⽇后的105天,清明节前⼀⼆⽇。关于寒⾷节的由来,流传着⼀个这样的传说。
相传,春秋时代,晋国公⼦重⽿逃亡在外,⽣活艰苦,跟随他的介⼦推不惜从⾃⼰的腿上割下⼀块⾁让他充饥。
后来,重⽿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晋⽂公),封赏有功之⾂。唯独介⼦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母亲隐居绵⼭,不肯出
来。晋⽂公⽆计可施,只好放⽕烧⼭,逼其下⼭。
然⽽,介⼦推态度坚决,宁愿葬⾝⽕海。为了纪念介⼦推,晋⽂公下令将绵⼭改名为介⼭,并修庙⽴碑,同时还下令在
然⽽,介⼦推态度坚决,宁愿葬⾝⽕海。为了纪念介⼦推,晋⽂公下令将绵⼭改名为介⼭,并修庙⽴碑,同时还下令在
介⼦推遇难的这⼀天“寒⾷禁⽕”,举国上下不许烧⽕煮⾷,只能吃⼲粮和冷⾷。
第⼆年寒⾷节的翌⽇,晋⽂公到绵⼭介⼦推殉难的⼤柳树下来吊祭,发现被烧死的⼤树上已⽣出了新的柳枝,他回想起
介⼦推⽣前希望他复国之后施⾏清明政治的主张,感慨万千。下令封这棵柳树为“清明柳”,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唐代诗⼈王建的《寒⾷》有句“⽥舍清明⽇,家家出⽕迟”说明了这⼀习俗。《中国传统⽂化⼤观》记载:“⼤致到了唐
代,寒⾷节与清明节合⽽为⼀。”
感恩怀念,慎终追远
曾⼦⽈:“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中国传统节⽇最早的起源是顺天应时⽽设,让⼈们感受⾃然的节律。岁⽉嬗递,尽
管清明的含义不断变化和丰富,但清明节,作为⼀个⽂化符号,早已根植进了中国⼈的内⼼。
清明节蕴含千年的中华⽂化“光被遐荒”,使华夏⼀脉在“胄衍祀绵”中认祖归宗。它犹如民族⽂化的基因密码,连接着中华
民族的过去和未来,⽽清明活动,则是对祖先的“思时之敬”。祭扫的⽂化内核在意⽽不在形。在古时,若清明那⽇⽆法
赶回祭扫便会向着家乡的⽅向进⾏遥祭。
往期推荐
【头条】我旗各学校开展清明节主题教育活动
【头条】旗教体局“两进四谈⼀解决”专题调研活动⾛进旗民族中学
【安全】我旗开展“全国中⼩学⽣安全教育⽇”活动纪实
【双减专栏】薛家湾第九⼩学以美育⼈落实“双减”
【头条】靳斐云⼀⾏深⼊南部区校园开展“两进四谈⼀解决”专题调研活动
【双减专栏】准格尔旗青少年综合发展中⼼“双减”⼯作案例
【活动】教育教学研究中⼼开展中⼩学实验信息化⼊校业务指导暨中考备考研讨活动
【头条】靳斐云⼀⾏深⼊北部区校园开展“两进四谈⼀解决”主题调研活动
责任编审:康铭
编审:郭雄华院琛王璐娜
来源:优秀传统⽂化⼤数据联合实验室
本文发布于:2022-11-15 17:35:2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2570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