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
绪言
1.方剂学是研究治法与方剂配伍规律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基础课程之一。
2.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是《五十二病方》
3.东汗张忡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全书收录了314首方剂,称为方书之祖。
4.宋代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第一部由政府编制的成药药典。
5.明朝朱木肃的《普济方》,载方61379首,载方最多,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医书。
6.金朝的成无己的《伤寒明理论药方论》依据君臣佐使剖析组方的原理。
第一章方剂和治法
第一节方剂治法的关系
1.治法是组方的依据,方剂是治法的体现,即“方从法出,法随证立,方即是法”。
第二节常用治法
1.《医学心语》中提出“八法”依次为“汗、和、下、消、吐、清、温、补”
①汗法:通过发汗解表,宣肺散邪的方法,使在表的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
法。
外感表症:一般为水肿,泄泻。
汗法的代表是解表剂。
②吐法:是通过涌吐的方法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诞宿食以及毒物等从
口中吐出的一种治法。
吐法的代表为涌吐剂。
③下法:是通过荡涤肠胃,排出粪便的方法,是停留在肠胃的有形积滞随大便而
出的方法。
泻下剂是下法的代表。
④和法:通过和解与调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
缓解的一种治法
和法分为和解以及调和2个概念
和解剂是和法的代表。
⑤清法:通过清热泻火,凉血等方法使在里之寒邪得以消散的一种治疗方法。
清热剂是清法的代表。
⑥温法:是通过温里祛寒的方法使在里的寒邪得以消散的一种治疗方法。
温里剂是温法的代表。
一般用于里寒症。
⑦消法:是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以及驱虫的方法使气、
血、痰、食、水、虫等所结成的有形之邪缓散的一种治法。
⑧补法:是通过补养的方法,恢复人体正气的一种治疗方法。
补剂是补法的代表。
2.一法之中,八发备焉,八法之中,百法备焉。
第二章:方剂的分类
1.方剂的分类:有以病症,病因,脏腑,组成,治法(功能)分。
2.以病症分类的有《五十二病方》《伤寒杂病论》《普济方》
3.以组成分可以追溯到《内经》有“大、小、缓、急、奇、偶、复”七方。
4.以治法分也可以称为功能分类,始于北齐的徐之才的“十剂”
十剂为:“宣、通、补、泄、轻、重、涩、滑、燥、湿”。
明朝的张景岳提出“八阵”:“补、和、功、散、热、固、因。”
清朝的汪昂的《医方集解》开创了新的功能分类法。
第三章方剂的组成
第一节组方的原则
1.组方的原则最早见于《内镜》:君、臣、佐、使。
2.君药:针对主病或主症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3.臣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症的药物。
针对兼病或兼症起治疗作用的药物。
4.佐药:佐助药:协助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
佐制药:用以缓解或消除君臣药的毒性烈性。
反佐药:与君药性味相反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5.使药:引经药:能引方中诸药以达病症所在的药物
调和药:具有调和诸药的作用。
第二节:组成变化
1.方剂的组成既有严格的原则性又有极大的灵活性。
⑴药味增减的变化:佐使药的加减和君药的加减。
⑵药量增减的变化。
⑶剂型的变化。
第四章剂型
1.汤剂:将药物饮片加水或酒浸泡后再煎煮一定时间,去渣取液制成液体剂型。
特点:吸收快,能迅速发挥要小,能根据病情的变化而随症加减适用于病症较
重或病情不稳定者。
2.丸剂:将药物研成细粉或药剂提取物加适当的黏合剂制成球形的固体剂型。
特点:吸收比较慢,药效持久,节省药材,便于携带与服用。
丸剂有蜜丸、水丸、糊丸、浓缩丸、蜡丸、水蜜丸、微丸、滴丸。
3.散剂:将药物粉碎混合均匀,制成粉末状制剂。
特点:制作简便,吸收快,节省药材,便于携带。
4.膏剂分内服和外用。
内服:流浸膏、浸膏、煎膏
外用:软膏、硬膏
5.酒剂:又称药酒,古称酒羁
酒有活血通络,易于发散与助长药效的特性。
6.丹剂:分内服与外用,内服的丹无固定剂型,有丸剂也有散剂,药品贵重或药
效显著而称之为丹。
7.颗粒剂:将药剂提取物加适量赋形剂或部分药物细粉制成的干燥颗粒状或块状
制剂用时以开水冲服。
特点:具有作用迅速,味道可口,体积较小,服用方便等特点。
第六章:解表剂
1.解表剂主要用治表症,故凡风寒所伤或温病初起,以及麻疹、疮疡、水肿、疟
疾、痢疾等病初起之时。
2.解表剂分为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
3.解表剂多为辛散轻宣之品组方,故煎药时间不宜太冲与面药性耗散,影响疗效。
4.解表剂一般宜温服,以服后微汗为佳,应注意避风寒或加衣被,同时,应禁生
冷油腻之品一面影响药物的吸收药效的发挥。
5.如病邪已经入里或麻疹以透、疮疡已溃,虚性水肿,吐泻伤津等均不宜服。
第一节辛温解表
1.辛温解表剂,主治外感风寒表症。
一、麻黄汤
组成: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症,恶寒发热,头疼身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1.本方是治疗外感风寒表实症的代表方剂,以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为整治要点。
2.麻黄和桂枝相配可以发汗解表,麻黄和行人相配可以宣肺平喘。
二、桂枝汤
组成: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用法:服下后,吃热稀粥一升左右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浑身微汗为佳。
功用:外感风寒表虚症的代表方剂,汗出恶风,脉浮缓。
1.桂枝与芍药等量合用,一治卫强,一治营弱。
2.生姜与大枣相配是补脾和胃,调和营卫的常用组合。
3.此方被称为张仲景的群方之冠。
4.桂枝汤外症得之,解肌与营卫,内症得这,化气调阳。
5.本方是治疗外感风寒表虚症的代表方剂,以恶风汗出脉浮缓为整治要点。
三、九味羌活汤
组成:羌活防风苍术细辛川芎白芷生地黄黄芩甘草
功用:发汗驱湿兼清里热。
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症,恶寒发热,肌表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口
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黄,脉浮。
1.生地黄与黄芩清泄里热。
2.本方药备六经涌治四时。
3.本方为主治四时感冒风行湿邪表实无汗而兼有里热症的常用方剂。
四、香薷散
组成:香薷白扁豆厚朴。
功用:祛暑解表,化湿和中。
主治:阴暑。
1.本放是夏月乘凉饮冷外感风寒内伤湿滞的常用方法。
五、小青龙汤
组成: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甘草桂枝半夏五味子
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表内饮症。
1.麻黄桂枝与白芍相配酸寒敛阴。
2.干姜、细辛、半夏与五味子相配令开中有合,散不伤正,收不留邪。
3.本放是治疗外感风寒水饮内停的常用方剂。(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炎)
六、止嗽散
组成:桔梗荆芥紫菀百部白前甘草陈皮
功用:宣利肺气,疏风止咳。
主治:风邪犯肺症,咳嗽咽痒/。
1.本放属宣肺疏风,止咳化痰之剂,用语治疗多咳嗽,尤其使用与外感咳嗽表症未尽。
第二节辛凉解表剂
一、银翘散
组成:连翘银花苦桔梗薄荷竹叶生甘草荆芥穗淡豆豉牛蒡子
用法: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忽过。
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温病初起头痛口渴。
1.辛凉中配伍少量荆芥穗,淡豆豉。兼清热得芳舌辟秽之功,构成清疏兼顾之剂。
2.《温病条辩》称本方为辛凉平剂,适用与风温初起之发热表症,以发热,微恶
风寒,咽痛,口渴,脉浮数为症治要点。
二、桑菊饮
组成:桑叶菊花杏仁连翘薄荷桔梗甘草苇根
功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主治:风温初起。
1.本方是主治风热咳嗽轻症的常用方剂。
三、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组成:麻黄杏仁甘草石膏
功用:辛凉宣肺
主治:表邪未解,肺热咳喘症状
第三节扶正解表
1.扶正解表剂适用与体质素虚又感外邪的表症。
一、败毒散
组成:柴胡前胡川芎木只壳羌活独活茯苓桔梗人参甘草
功用: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主治:气虚外感症
1.本方所治症侯系正气素来虚,又感风寒湿邪所致的气虚外感病症
2.本方的2个意义为1:扶助正气以驱邪外出2:散中有补,不致耗伤真元。
3.本方中羌活独活为君药,人参为佐药
4.本方出自《小儿病症真诀》
5.本方还治疗外邪陷里而成之痢疾,此法也称逆流挽舟法。
二、麻黄附子细辛汤
主治:阳虚外感病症
第七章泄下剂
1.泄下剂为里实症而设。
2.泄下剂分为:寒下、温下、润下、攻补兼施、逐水这5类
3.对老年体虚,孕妇,产妇,或正值经期,病后伤津以及亡血者,均应慎用或禁用
4.服药期间应忌食油腻及不易消化的食物。
第一节:寒下
一、大承气汤
组成:大黄厚朴枳实芒硝
功用:峻下热结
主治:阳明腑实症热结旁流里热实症之热厥,痉病
1.在煎服方法上,先煮枳实厚朴后下大黄。芒硝熔服。
2.本方是寒下的代表方。
二、小承气汤
功用:轻下热结
出自《伤寒论》
三、调胃承气汤
功用:缓下热结
出自《伤寒论》
四、大黄牡丹汤
组成:大黄牡丹桃仁瓜子芒硝
功用:泄热破瘀,散结消肿
主治:肠痈初起(阑尾炎)
1.本放用与肠痈初起由湿热血瘀而成者
第二节温下
1.温下剂适用于里寒积滞实症
一、大黄附子汤
组成:大黄附子细辛
功用: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主疗:寒积腹痛
1.本方为温下的代表方
二、温脾汤
组成:大黄当归干姜附子人参芒硝甘草
功用:攻下寒积温补脾阳
主治:寒积腹痛
1.本放治症系由脾阳不组,寒积中组所致。
2.手足欠温是脾阳不足的表现
第三节润下
1.润下剂适用与肠燥津亏大便秘结之症。
一、济川煎
组成:当归牛膝肉苁蓉泽泻升麻枳壳
功用:温肾益精,润肠通便
主治:肾虚便秘,大便秘结,小便清长
1.腰膝酸软是肾虚的表现
2.肉苁蓉温肾益精,暖腰润肠是本方的君药
3.本方为润下剂的代表
三、麻子仁丸
组成:麻子仁芍药枳实大黄厚朴杏仁
功用:润肠泻热,行气通便
主治:脾约症,大便秘结,小便频数
1.脾约:系由肠胃燥热,脾津不足所致
2.本方为小承气汤加麻仁杏仁白芍蜂蜜而成
第三节攻补兼施
1.攻补兼施剂适用与里实正虚,而大便秘结之症。
一、黄龙汤
组成:大黄芒硝枳实厚朴甘草人参当归
功用:攻下热结,益气养血
主治:阳明腑实,气血不足之症。
1.用法中加宣肺通肠腑
2.本方为攻补兼失的代表
二、增液补气汤
组成:玄参麦冬细生大黄芒硝
功用:滋阴增液,泄热通便
主治:热结阴亏症
1.本方专为温病热结阴亏的便秘症而设。
2.热结:燥屎不行下之不通。
第五节逐水
1.逐水剂适用于水饮雍盛于里的实症
一、十枣汤
组成:芜花甘遂大戢
用法:清晨空腹服用
功用:攻逐水饮
主治:悬饮,水肿。
1.用大枣10枚煎汤送服,取其益脾缓中,防止逐水伤及脾胃,缓和诸药毒性,
使邪去而不伤正
2.本方为逐水的代表
第八章和解剂
1.和解少阳剂使用于伤寒邪在少阳证
一、小柴胡汤
组成:柴胡黄芩人参甘草半夏生姜大枣
功用:和解少阳
主治:伤寒少阳症。妇人热入血室。
二、嵩芩清胆汤
组成:清嵩脑淡竹茹仙半夏赤茯苓青子芩生积壳陈广皮碧玉散
功用:清胆利湿和胃化痰
主治:少阳湿热症寒热如疟,寒轻热重
1.本方为治少阳胆热偏重
第三节调和肝脾
1.调和肝脾剂适用于肝脾不和的病症
一、四逆散
组成:干草枳实柴胡芍药
功用:透邪解郁,疏肝理气
主治:阳郁厥逆症,肝脾不和症。
1.柴胡和白芍相配,理气和血,使气血调和
2.本方原治阳郁厥逆症,多用作疏肝理脾之通剂
二、逍遥散
组成:干草当归茯苓芍药白术柴胡
功用: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主治:肝郁血虚脾弱证,两肋作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月经不调,乳
房胀痛。
1.气血兼顾,肝脾同润
2.本方为调肝养血的代表方,又是妇科调经的常用方
三、痛泄要方
组成:白术白芍药陈皮防风
功用:补脾柔肝祛湿止泄
主治:痛泄
1.痛泄之症。土虚木乘,肝脾不和,特点:泄必腹痛
2.防风与白术、白芍相配,辛能散肝郁闷,香能舒脾气
3.本方为治痛泄的要方
第四节调和寒热
一、半夏泻心汤
组成:半夏黄芩干姜人参黄连大枣甘草
用法:寒热平调,散节除痞
主治:寒热互结之痞症。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
1.寒热互用以和其阴阳,苦辛并进以调其升降,补泻兼施以顾其虚实。
2.本方即是小柴胡汤去柴胡、生姜、加黄连、干姜而成。
二、大柴胡汤
组成:柴胡黄芩芍药半夏生姜枳实大枣大黄
功用:和解少阳,内泻热结
主治:少阳阳明合病,往来寒热,呕不止
1.本方系小柴胡汤去人参、干草,加打晃,枳实、芍药而成,也是小柴胡汤与
小承气汤两方加减合成,是和解为主与泻下并用的方剂。
三、防风通圣散
组成:防风川芎当归芍药大黄薄荷叶麻黄连翘芒硝石膏
黄芩桔梗滑石甘草荆芥白术木危子
功用:疏风解表,清热通便。
主治:风热雍盛,表里具实症。
四、葛根黄芩黄连汤
组成:葛根甘草黄芩黄连
功用:解表清里
主治:协热下利。
第九章清热剂
1.清热剂分为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清脏腑热、清热祛暑、清虚热6
种。
第一节清气分热
一、白虎汤
组成:石膏知母甘草米更米
功用:清热生津
主治:本方主治阳名、气分热盛症。
1.本方以身大热,汗大出,口大渴,脉洪大为证治要点。
二、竹叶石膏汤
组成:竹叶石膏半夏麦门冬人参甘草米更米
功用:清热生津,益气合胃
主治:伤寒、温病、暑病余热未清,气津两伤症。
1.本方从白虎汤衍化而来
2.知母去苦寒质润,人参、麦冬益气生津,竹叶除烦,半夏和胃
3.以大寒之剂,易为清补之方。
第二节清营凉血
1.适用与邪热传营,热入血分诸症。
一、清营汤
组成:水牛角生地黄元参竹叶心麦冬丹参黄连银花连翘
功用:清营解毒透热养阴
主治:热入营分症。
1.连翘清热解毒,轻宣透邪,使营分之邪透出气分而解,也就是入营有犹可
透热转气
2.本方主治温病热邪传入营分症
3.本方应注意舌诊,舌白滑者,不可与也。
二、犀角地黄汤
组成:水牛角生地黄芍药牡丹皮
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主治:热入血分症,热伤血络症。
1.本方治病乃热毒深陷于血分所致。
2.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
第四节清热解毒
第五节
一、黄连解毒汤
组成:黄连黄芩黄柏木危子
功用:泻火解毒
主治:三焦火毒热盛症。大热烦躁,口燥咽干,错语不眠;或热病吐血,
血丑血;或热甚发斑,身热利下,湿热黄疸;外科痈疡狞毒,小便
赤黄,舌红太苔黄,脉数有力。
1.本方治症乃热毒雍盛与三焦所致,或热毒盛,充斥三焦,波及上下内外。
二、普济消毒饮
组成:黄芩黄连陈皮甘草玄参柴胡桔梗连翘板蓝根马勃
牛蒡子薄荷僵蚕生麻
功用:清热解毒疏风散邪
主治:大头瘟。恶寒发热,头面红肿火欣痛,目不能开。
1.本方为治疗大瘟的常用方剂
三、凉隔散
组成:川大黄朴硝甘草山木危子仁薄荷黄芩连翘
功用:泻火通便,清上泻下。
主治:上中二焦火热症。
1.本方所治为上、中而焦邪郁生热症。
2.方中重用连翘,清热解毒以为君
3.配伍特点:既有连翘、黄芩、木危子、薄荷、竹叶,疏解清泻胸隔邪热于上;
更用调胃承气汤合白蜜,通便导滞。
三、仙方活命饮
组成:白芷贝母防风赤芍药当归尾干草节皂角刺穿山甲
天花粉乳香没药金银花陈皮
功用:清热嫉妒,消肿溃坚,活血止痛
主治:痈疡肿毒初起。
1.红肿热痛属于阳症者
2.本方属外科“消法”的代表方剂
3.本方前人称为“疮疡之圣药,外科之首方”
本文发布于:2022-11-15 15:45:1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2519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