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题研究
历史课题研究
商鞅变法
1,背景:
①、形成两大对立的阶级。春秋以来,由于铁器和牛耕的推广使用,大量荒地被开垦
出来,一些奴隶主将新开垦的田地变成私产出租,这样出现了地主和农民两个阶级。
②、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为废除旧贵族世卿世禄的特权,
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各国相继掀起了变法运动。
③、各国争霸的需要。当时诸侯国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为了在争霸中处于有利地位
和不被别国吞并,各国竞相进行了富国强兵的改革。
④、为了增强秦国实力,秦孝公引进人才,变法图强。于是商鞅被重用。
困难:侵犯了贵族们的利益,因之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太子傅公子虔和太子师公孙
贾还教唆太子驷公开出来反对。商鞅在孝公的支持下,加强思想统治,新法得到推行。可
是,前338年,孝公死,太子驷继位,是为秦惠王。公子虔等乘机发动反攻,诬陷商鞅以
“谋反”的罪名,将他逮捕并车裂。商鞅虽死,秦惠王和他的子孙都继续实行商鞅的新法,
所以秦的国势继续发展,为后来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问题:秦国已使用铁制农具,社会经济发展较快,这不仅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和土地
私有制的产生过程,而且还引起社会秩序的变动。当时存在的奴隶制影响生产的发展。
徙木为信:商鞅起草了一个改革的法令,但是怕老百姓不信任他,不按照新法令去做。
就先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下命令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
的,就赏十两金子。”不一会,南门口围了一大堆人,大家议论纷纷。有的说:“这根
木头谁都拿得动,哪儿用得着十两赏金?”有的说:“这大概是左庶长成心开玩笑吧。”
大伙儿你瞧我,我瞧你,就是没有一个敢上去扛木头的。商鞅知道老百姓还不相信他下的
命令,就把赏金提到五十两。没有想到赏金越高,看热闹的人越觉得不近情理,仍旧没人
敢去扛。正在大伙儿议论纷纷的时候,人群中有一个人跑出来,说:“我来试试。”他
说着,真的把木头扛起来就走,一直搬到北门。商鞅立刻派人传出话来,赏给扛木头的人
五十两黄澄澄的金子,一分也没少。这件事立即传了开去,一下子轰动了秦国。老百姓说:
“左庶长的命令不含糊。”商鞅知道,他的命令已经起了作用,就把他起草的新法令公
布了出去。新法令赏罚分明,规定官职的大小和爵位的高低以打仗立功为标准。贵族没有
军功的就没有爵位;多生产粮食和布帛的,免除官差;凡是为了做买卖和因为懒惰而贫穷
的,连同妻子儿女都罚做官府的奴婢。秦国自从商鞅变法以后,农业生产增加了,军事
力量也强大了。不久,秦国进攻魏国的西部,从河西打到河东,把魏国的都城安邑也打了
下来。
主要内容:
①、废井田,开阡陌。②、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③、统一度量衡。④、奖励军功,实行军功爵制。
⑤、实行什伍户籍连坐法。⑥、废除世卿世禄制,鼓励宗室贵族建立军功。
⑦、推行县制。⑧、定秦律,燔诗书而明法令。
⑨、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
这样大规模的改革,当然要引起激烈的斗争。许多贵族、大臣都反对新法。有一次,
秦国的太子犯了法。商鞅对秦孝公说:“国家的法令必须上下一律遵守。要是上头的人不
能遵守,下面的人就不信任朝廷了。太子犯法,他的师傅应当受罚。”
结果,商鞅把太子的两个师傅公子虚和公孙贾都办了罪,一个割掉了鼻子,一个在脸
上刺上字。这一来,一些贵族、大臣都不敢触犯新法了。
这样过了十年,秦国果然越来越富强,周天子打发使者送祭肉来给秦孝公,封他为
“方伯”(一方诸侯的首领),中原的诸侯国也纷纷向秦国道贺。魏国不得不割让河西土
地,把国都迁到大梁
4.商鞅变法对社会的影响
①、经济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②、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使封建国家机制更加健全,中央集权
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
③、军事上:奖励军功,达到了强兵的目的,极大的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为秦下一
步的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运动,大大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历史的发展。
通过改革,秦国废除了旧的制度,创立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改革推动了秦国社
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同时,壮大了国力,实现了富国强兵。为以后秦统一全国
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经济上:北魏的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社会发展水平落后,民族矛盾尖锐。租调徭役极
为繁重。政治上:北魏崛起并统一北方,结束了北方分裂割据的政治局面,社会矛盾尖
锐。政治黑暗。北魏官吏靠贪污和搜刮来维持自己的奢侈生活。
文化上:民族融合趋势出现。
2.困难:大部分鲜卑贵族的反对
3.事迹:迁都洛阳
公元493年,魏孝文帝亲自率领步兵骑兵三十多万南下,从平城出发,到了洛阳。正
好碰到秋雨连绵,足足下了一个月,到处道路泥泞,行军发生困难。但是孝文帝仍旧戴盔
披甲骑马出城,下令继续进军。大臣们本来不想出兵伐齐,趁着这场大雨,又出来阻拦。
孝文帝严肃地说:“这次我们兴师动众,如果半途而废,岂不是给后代人笑话。如果不能
南进,就把国都迁到这里。诸位认为怎么样?”大家听了,面面相觑,没有说话。孝文
帝说:“不能犹豫不决了。同意迁都的往左边站,不同意的站在右边。”一个贵族说:
“只要陛下同意停止南伐,那么迁都洛阳,我们也愿意。”许多文武官员虽然不赞成迁都,
但是听说可以停止南伐,也都只好表示拥护迁都了。孝文帝把洛阳一头安排好了,又派
任城王拓跋澄回到平城去,向那里的王公贵族,宣传迁都的好处。后来,他又亲自到平城,
召集贵族老臣,讨论迁都的事。平城的贵族中反对的还不少。他们搬出一条条理由,都
被孝文帝驳倒了。最后,那些人实在讲不出道理来,只好说:“迁都是大事,到底是凶
是吉,还是卜个卦吧。”孝文帝说:“卜卦是为了解决疑难不决的事。迁都的事,已经
没有疑问,还卜什么。要治理天下的,应该以四海为家,今天走南,明天闯北,哪有固定
不变的道理。再说我们上代也迁过几次都,为什么我就不能迁呢?”贵族大臣被驳得哑
口无言,迁都洛阳的事,就这样决定下来了
4.内容:
孝文帝改革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范围极其广泛,内容也极为丰富。总
体概括起来有以下四点:第一,推行均田制。在均田制的同时又颁布了与之相联系的三长
制和租调制。均田制使农民分得了一定数量的土地,将农民牢牢束缚在土地上,成为国家
的编户,保证了地主们的基本利益及土地私有制。而租调制则相对减轻了农民的租调负担,
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从另一方面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第二,实行官吏俸禄制,
严惩贪污。吏治的败坏不仅激化了社会矛盾,同时也使统治阶级内部产生了矛盾。在这项
改革措施中,以“治绩”的好坏为标准。整肃了官僚机构,巩固了封建统治。第三,迁都
洛阳。为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495年正
式迁都洛阳。第四,革除鲜卑旧俗,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主要内容有改官制、禁胡服、断
北语、改复姓、定族姓、迁都洛阳等,这是孝文帝改革中最重要的措施。
孝文帝的改革是北魏政治、经济发展以及鲜卑族进一步封建化的必然结果。但从另一
方面,孝文帝的改革也促进了北魏政治、经济的发展,体现了民族融合的巨大作用。鲜卑
族用武力征服了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但却不得不被汉族较高的文化所征服,并从中吸收
了汉族文化精华,更加促进了自身的发展、巩固了封建统治。同时汉民族也从中吸收了鲜
卑族文化中优秀的部分,使自己的发展更为完善。
孝文帝的改革体现了民族融合的巨大推动作用。整个中华民族的文明就是各个民族不
断交流、融合所产生的,中华民族是一个
大家庭,我们应该具有高度的民族凝聚力与民族情感,懂得民族间的尊重与友爱。然
而孝文帝的改革也遇到了鲜卑旧贵族的强烈反对,在孝文帝的坚决镇压下才保证了汉化政
策的推行,巩固了改革的成果,由此也可见孝文帝改革的勇气与决心以及高瞻远瞩的改革
眼光。
王安石变法阶级矛盾尖锐:北宋初年,宋朝统治者由于对土地兼并采取“不抑兼并”
态度,导致三分之一的自耕农沦为佃户和豪强地主隐瞒土地,致使富者有田无税、贫者负
担沉重,连年的自然灾害加剧了农民苦难,因而造成各地农民暴动频繁。
民族对立严重:北宋与西夏和辽国发生多次战争。
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突出:改革派与守旧派斗争激烈。
“三冗”危机:
冗官,北宋政府采用分化事权的方式,集中皇权,比如,宰相职位一般有很多人担任,
同时还设置了枢密使、参知政事、三司使,来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权。官职也不断增加,
导致北宋机构臃肿;采用恩荫制,一个官僚一生当中可以推荐数十个亲属当官;北宋大兴
科举,科举应试人数增加,取士人数也增加。
冗兵,政府为稳定社会秩序招收流民入军,军队数量增加,军费增加。
冗费,冗官、冗兵导致政府财政支出增加,北宋政府还要给西夏和辽“岁币”,与此
同时由于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富豪隐瞒土地,导致财政收入锐减,因而造成了北宋政府的
财政危机。
军队涣散
指挥效率和战斗力较低,导致北宋在与辽国和西夏的斗争中常常失败。
北宋政府为了防范武将实行更戍法,频繁调动武将,导致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并设立
不同机构管辖军队,调兵权与领兵权分离。削弱军队战斗力。
为了稳定社会秩序,北宋政府荒年募兵,招募流民当兵,军队战斗力下降。北宋以
步兵为主,根本就打不过北方少数民族的骑兵。
武器生产管理混乱,影响军队战斗力。
a.来自民间老百姓的抱怨日益高涨。王安石变法在实际中的操作和效果而言,其在不
同地方不同时期有着很大的差别。随着时间的推移,新法逐渐演变,向着王安石意料不到
的方向转化。善法在实施中被严重扭曲,新法实施的结果则出人意料地恶劣。新法推行的
结果在经济上导致了农民大量破产,工商业急剧萎缩;在政治上导致了统治阶层的分化。
特别是元丰年间,新法对内激化了阶级矛盾,对外劳而无功,王安石本人是没有能力挽回
这个逆转的。随着时间的不断发展,变法所产生的弊病越来越深,形势越来越不利于变法。
b.而宋神宗出于权力均衡等原因,对王安石进行牵制,使王安石对变法障碍的清除没
有收到很好的效果,让反变法派能够处在明处或暗处,不断攻击阻挠变法的开展,使推行
新法举步维艰。
c.由于种种因素,导致王安石变法没有解决当时紧迫需要解决的是冗官、冗费、冗兵
三大灾害,反而在客观或主观上加剧了与农民的对立和冲突,激化了阶级矛盾,这正是变
法失败的根本原因。因此,新法衰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反对派的反对,而在于没有解决盘
剥压榨人民和缓解阶级这一矛盾。所以,元祐更化并不是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而
是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从根本上否定了王安石变法,元祐更化的出现只是一个契机,更是
一个必然的结果.
3.事迹:宋神宗想启用王安石,唐介说:“安石很难担当起这个职务。”皇帝说:
“他文学方面不可信任吗?经术方面不可信任吗?吏事方面不可信任吗?”唐介答:“安
石好学但是思想古板,以前讨论的时候,他的思想行为不切实际事理,如果他做了官,他
的政策肯定经常变更。”皇帝却不这样认为,最终还是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对石王安
说:“别人都不了解你,认为只知道经学数术,不清楚世务,”王安石答道:“经学数术
正是用来规划处理世务。”皇帝说:“你认为现在应该先实施什么政策?”王安石说:
“要改变现在的风气、礼节、习惯,公布新的法令,这正是现在所急需要做的事。”皇帝
就采纳了他的意见。
从中看出王安石自信、胸有成竹、有大谋略的可贵品德。
限制商人:供应国家需要和限制商人的政策,主要是均输法、市易法和免行法。
均输法:熙宁二年七月,颁行淮、浙、江、湖六路均输法。由发运使掌握六路的财赋
情况,斟酌每年应该上供和京城每年所需物资的情况,然后按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
的原则,“从便变易蓄买”,贮存备用,借以节省价款和转运的劳费。均输法夺取了富商
大贾的部分利益,同时也稍稍减轻了纳税户的许多额外负担。
市易法:熙宁五年三月,颁行市易法。在开封设置市易务。市易务根据市场情况,决
定价格,收购滞销货物,待至市场上需要时出售,商贩可以向市易务贷款,或赊购货物。
后又将开封市易务升为都提举市易司,作为市易务的总机构。市易法在限制大商人垄断市
场方面发挥了作用,也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收入。
免行法:熙宁六年七月,正式颁行免行法。免行法规定,各行商铺依据赢利的多寡,
每月向市易务交纳免行钱,不再轮流以实物或人力供应官府。
发展农业生产:调整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关系的政策以及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有
青苗法
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和农田水利法。
青苗法:熙宁二年九月,颁布青苗法。规定以各路常平。广惠仓所积存的钱谷为本,
其存粮遇粮价贵,即较市价降低出售,遇价贱,即较市价增贵收购。其所积现钱,每年分
两期,即在需要播种和夏、秋未熟的正月和五月,按自愿原则,由农民向政府借贷钱物。
收成后,随夏、秋两税,加息2/10或3/10归还谷物或现钱。青苗法使农民在新陈不接
之际,不至受“兼并之家”高利贷的盘剥,使农民能够“赴时趋事”。
募役法:熙宁四年颁布实施。募役法(免役法)规定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各州、
县预计每年雇役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等高下分摊。募役法使原来轮流充役的农村居民回
乡务农,原来享有免役特权的人户不得不交纳役钱,官府也因此增加了一宗收入。
方田均税法:熙宁五年颁行。方田均税法规定每年九月由县官丈量土地,检验土地肥
瘠,分为五等,规定税额。丈量后,到次年三月分发土地帐帖,作为“地符”。分家析产、
典卖割移,都以现在丈量的田亩为准,由官府登记,发给契书。以限制官僚地主兼并土地,
隐瞒田产和人口。
农田水利法:熙宁二年颁布。条约奖励各地开垦荒田,兴修水利,修筑堤防圩岸,由
受益人户按户等高下出资兴修。在王安石的倡导下,一时形成“四方争言农田水利”的热
潮。北方在治理黄河、漳河等河的同时,还在几道河渠的沿岸淤灌成大批“淤田”,使贫
瘠的土壤变成了良田。
为稳定封建秩序,巩固封建统治秩序,整顿、加强军队,建立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
以及建立军器监等。
将兵法:作为“强兵”的措施,王安石一方面精简军队,裁汰老弱,合并军营,另
一方面实行将兵法。自熙宁七年始,在北方挑选武艺较高、作战经验较多的武官专掌训练。
将兵法的实行,使兵知其将,将练其兵,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保甲法:熙宁三年颁行。各地农村住户,不论主户或客户,每十家(后改为五家)组成
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凡家有两丁以上的,出一人为保丁。农闲时集合
保丁,进行军训;夜间轮差巡查,维持治安。保甲法既可以使各地壮丁接受军训,与正规
军相参为用,以节省国家的大量军费,又可以建立严密的治安网,把各地人民按照保甲编
制起来,以便稳定封建秩序。
保马法:民养官马,平时自用,马死或病,令按值给偿。
改革教育制度:王安石等变法派还改革了科举制,整顿了各级学校,为社会培养需
要的人才。并对“恩荫制”进行了尖锐批评。
进步性:
(1)变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
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2)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2、局限性:
(1)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不可能从根本
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2)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改变,负担依然沉
重。王安石变法以“富国强兵”为目标,从新法实施,到守旧派废罢新法,前后将近15
年时间。在此期间,每项新法在推行后,基本上收到了预期的效果,使豪强兼并和高利贷
者的活动受到了一些限制,使中、上级官员、皇室减少了一些特权,乡村上户地主和下户
自耕农减轻了部分差役和赋税负担,封建国家也加强了对直接生产者的统治,增加了财政
收入。各项新法或多或少地触犯了中、上级官员、皇室、豪强和高利贷者的利益,最终被
罢废。
撰稿人:高二(2)班
李曼、张达
本文发布于:2022-11-15 15:26:4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2510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