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马⾼楼垂柳边:也说唐代的任侠精神
在近三百年的⼤唐帝国时光隧道中穿⾏,我们发现,⾝处开放包容的时代,唐⼈的精神信仰与思想潮流也是复杂⽽多元
的。儒家的经世致⽤,道家的清静⽆为,佛家的万法皆空,在唐⼈⾝上,可以并⾏不悖,甚⾄⽔乳交融,他们或"援佛
⼊儒",或"援道⼊佛",总是能在三者间找到可以契合的交叉点,可以互补的分割线,正因如此,在⼤唐三百年光阴中,
尽管儒释道三教的尊崇排序始终在变化,但唐⼈的精神之乡却从来都是⾹⽕不绝。当然,好勇争胜刚健奋强的唐⼈⼜怎
么会⽌于崇尚儒释道三家,由墨家精神演化⽽来的任侠精神,同样是唐⼈精神之乡⾥⼀道蔚为壮观的风景。
唐⼈对任侠精神的理解,既有对先秦游侠的追慕,⼜有对两汉游侠的向往,既在汉魏六朝游侠的⾝上缅想飘逸与逍遥,
⼜在隋末游侠的豪⽓中寻求转型与异变的可能,正因如此,才让本该在社会⼤动荡时代才会澎湃蒸腾的尚侠之风,在唐
代近三百年的历史时空中,始终不曾黯淡,不曾缺席,在初唐和盛唐,这股任侠之风与贞观之治、开元之治⼀起,和谐
地共同构筑起盛世的样貌,⽽进⼊"安史之乱"后的中晚唐,唐⼈的任侠之风更是炽烈如初,和儒释道⼀起,将墨侠的思
潮卷⼊时代的风雷。
先来看看初唐的肇建者们是如何充满任侠之⽓吧。作为从隋末乱世烽烟中⼀路南征北战的⼤唐开国皇帝,唐⾼祖李渊起
家之初就在以⾃⼰的任侠精神延揽四⽅英雄豪侠,以期增⼤⾃⼰在问⿍皇座进程中的筹码,他曾命其长⼦李建成"于河
东潜给英俊",⼜让次⼦李世民"于晋阳密招豪友",⽽他的这两个⼉⼦也确实不负乃⽗所命,都"倾财赈施,卑⾝下⼠,
逮乎鬻僧博徒,监门厮养,⼀技可称,⼀艺可取,与之抗礼,未尝云倦,故得⼠庶之⼼,⽆不⾄者。"正因如此,当"少
落拓,交通游侠,不事⽣产"的刘弘基打马投奔,李渊引为股肱之⼠;⽽对"矫捷有勇⼒,任侠闻于关中"的柴绍,李渊同
样极为器重,将⾃⼰的⼥⼉平阳公主嫁给了他;⾄于"少便⼸马,重⽓任侠"的丘和,李渊更是视若⽻翼,"为之兴,引⼊
卧内,语及平⽣,甚欢"。可以说,没有这些隋末游侠的加⼊,唐军南征北战的兵锋必定缺失锐利,⽽没有李渊对四⽅
豪俊的热情延揽,李唐王朝在诸侯纷争的乱世也不会迎来⼀统天下的黎明。
如果说李渊的招贤纳⼠是为打下李唐江⼭做准备,那么,本⾝就具"卿相之侠"特质的秦王李世民则从其⼸马沙场的那⼀
天起,就在积蓄着夺嫡争位的⼒量。在⼀路征伐的过程中,李世民不仅⾃⼰左冲右突,⼀骑绝尘,同时也像平原君、信
陵君⼀样,赢得了⼀⼤批侠客义⼠的⼼,《新唐书》载,"太宗为⼈,聪明英武有⼤志,⽽能屈节下⼠。时天下已乱,
盗贼起,知隋必亡,乃推财养⼠,结纳豪杰。长孙顺德、刘弘基等皆因事亡命,匿之。⼜与晋阳令刘⽂静尤善。⽂静坐
李密事系狱,太宗夜就狱中见之,与图⼤事。"如果说,这些如当年战国四君⼦府中门客⼀样⾛到秦王麾下的隋末游
李密事系狱,太宗夜就狱中见之,与图⼤事。"如果说,这些如当年战国四君⼦府中门客⼀样⾛到秦王麾下的隋末游
侠,在统⼀战争中的出⾊表现提升了李世民的威望,那么,及其发动⽞武门事变,他们中的许多⼈更是赴死襄助,最终
为李世民称孤道寡赢得了地利与天时。
与⼤唐皇帝们的任侠之风相应和的,是公卿将佐们的游侠情结。历数唐代官吏,很多⼈⾝上都具备了任侠的特质:⽂官
之中,张说"敦⽓节,重然诺",姚崇"少倜傥,尚⽓节",张巡则"有能名,重义尚⽓节"。武将之中,更是英⽓满满,侠⽓
纵横,武周朝的郭元振,为⼈"任侠使⽓,拔去⼩节",深得武则天赏识,被任命为右武卫铠曹参军,此后,郭元振⼜进
献离间计,使得吐蕃发⽣内乱,并在治理凉州、都护安西时深得军民爱戴;⽞宗朝的哥舒翰,同样是⼀位重诺轻死的任
侠之⼠,史载其少年时常常"纵蒲酒长安市,年四⼗余,遭⽗丧,不归",⽽及⾄担任河西节度使封河西郡王,他的任侠
精神更是体现在对下属及豪杰之⼠的仗义疏财上,正是因为他的这⾝侠⽓,⾝边才聚拢了⼀批死⼠,在数次征战中屡⽴
边功……回望这些唐王朝宰相重⾂封疆⼤吏的⼈⽣轨迹,我们发现,正是少年时代的那份侠⾻豪情形成了他们性格中的
豪荡之⽓,进⽽成就了他们⽇后在唐史中的位置。
新丰美酒⽃⼗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为君饮,系马⾼楼垂柳边。——王维《少年⾏》
王维的《少年⾏》,⼀共写了四⾸,此为其中之⼀。如果王公贵胄们的崇侠多源⾃他们的少年时代,那么在盛世长安,
这些王公贵胄的公⼦们则将其⽗辈的任侠精神演绎得有过之⽽⽆不及,他们当中,很多⼈都轻财好施⼜勇决使⽓,喜结
豪杰⼜逞强⽃狠,由于承袭祖上门荫,他们⼀般都能充任京师"三卫",成为皇家的禁军侍从,正因如此,他们需要通过
⾃⼰的任侠之举引起皇帝的关注,像出⾝豪门的诗⼈韦应物早年就曾在⽞宗朝任三卫郎,"交结豪侠,务于速进",⽽⾝
为权贵严挺之之⼦,严武也是"少时仗⽓任侠",⼋岁时曾锤杀⽗妾,其⽗不仅不恼,反⽽⼤声赞道:"真严挺之⼦!"
当然,这些唐朝游侠⼉的任侠也会带上官宦⼦弟的劣迹。他们会纵酒豪饮,醉卧长安,《开元天宝遗事》载,"长安侠
少,每⾄春时,结朋联党,各置矮马,饰以锦鞯⾦络,并辔于花树之下往来,使仆从执酒⽫⽽随之,遇好囿即驻马⽽饮",其
声势可想⽽之;他们会冶游狎妓,长安著名的"红灯区"平康坊是他们呼朋引伴的常去之地,时⼈因他们的经常光顾⽽将
平康坊称为"风流渊薮";他们更是聚众博猎,⽃鸡⾛狗,"锦⾐鲜华⼿擎鹘,闲⾏⽓貌多轻忽"是他们眼中潇洒的标
准,"东郊⽃鸡罢,南陂射雉归"是他们⼼中应有的游侠样貌……⽽你也许不会想到,同样是这群招摇过市的轻薄少年,
也是出征边塞的主⼒,在⼀望⽆际的瀚海⼽壁,他们和边塞游侠⼉们⼀起,冲锋陷阵,慨然赴死,重诺轻命,"长安少
年⽆远图,⼀⽣惟羡执⾦吾。麒麟殿前拜天⼦,⾛马为君西击胡。"当他们最终在边塞的烽烟中博取功名,荣归长安,
他们⼼中的任侠⽬标已然实现。
中唐李德裕在其《豪侠论》中曾云:"夫侠者,盖⾮常之⼈也,虽以然诺许⼈,必以⽓节为本。义⾮侠不⽴,侠⾮义不
成。"如果说皇室贵胄们的任侠之风还带有着强烈的政治⽬的,⽽⼀些长安游侠的所谓"侠⾏"也为时⼈所鄙,那么,真正
活跃于⼤唐民间的底层侠,则是真正的游侠,他们轻⽣重义,快意恩仇,"喑呜则弯⼸,睚眦则挺剑",⾏⾛于江湖,俨
然就是春秋战国时代的"墨侠"。如初唐诗⼈陈⼦昂的⽗亲陈元敬,"瑰玮倜傥,年⼆⼗,以豪侠闻,属乡⼈阻饥,⼀朝散
万钟之粟⽽不求报";⼜如代宗朝吐蕃兵陷京师,长安城内众游侠纷纷出⼿,他们联合官兵,激昂⼤义,蹈死不顾,最
终击溃吐蕃,收复京城;再如宪宗朝民间侠客胡证,更是不顾⾃⾝安危,奋然⽽出,将时任宰相裴度救于群氓之中;最
值得⼀提的,是唐代⼥侠的仗剑江湖,他们和男侠们⼀样,崇侠尚武,重义轻死,初唐魏衡妻王⽒、邹保英妻奚⽒、古
⽞应妻⾼⽒、盛唐侯四娘、中唐董昌龄母杨⽒、杨烈妇、晚唐窦烈⼥等,或是惩恶除奸,拔⼑相助,或是在异族⼊侵时
奋⼒搏杀,英勇赴死,将唐代⼥性的刚烈与侠⽓渲染得酣畅淋漓。
这些民间游侠在官⽅正史中当然会藉藉⽆名,但正是他们,让唐⼈的精神之乡变得更加丰沛⽽充盈!"相逢意⽓为君
饮,系马⾼楼垂柳边",是的,任侠精神就是⼤唐帝国⼦民⾝上的鲜亮标签,当后世的⼈们摸触这段历史,⼈们都会情
不⾃禁地说⼀声,看,这就是侠⽓纵横的唐⼈,这就是侠风激荡的唐代社会!
本头条号"唐诗宋词有风云”已签约维权骑⼠,严禁盗⽤,违者必究;图⽚源⾃⽹络,侵删。
本文发布于:2022-11-15 15:11:2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2504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