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读词
词到底应该怎样去读呢?以我读词的经验,颇觉有以下几个问题可说:
第一个问题,你要读词,首先你要知道“词”这个东西的来处,词是个什么东西,这对大家来说一般都知
道,唐诗、宋词到了元代的曲,戏剧和散曲,这都是我们中国在某一个朝代有代表性的文学样式。词,就
是宋代文学的代表样式。但是词是从唐代就开始有了的。
要说它是怎样形成的,有这么几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方面是音乐的作用,我们知道自古以来我们的诗都是
能唱的,包括诗经,后来的汉乐府这都是能唱的,但我们中国的历史到了隋唐,我们旧有的音乐就有了一
个改变,从两个方面来说,有两方面的契机。一个就是隋唐以后,再具体一点说就是大唐王朝建立起来以
后,因为那时候我们的民族是一个开放的民族,各国的一些个经济文化的交流就非常频繁,在这种经济、
文化的交流当中,西方(不是现代“西方”的概念)的就是我们西边的国家,现在的西亚的一些国家,包括
现在新疆这样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他们的一些个音乐就逐渐流人到大唐来,他们的音乐是一种新鲜的音乐
方式。像我们在文化革命期间,也有一些音乐,我们是革命的音乐,但后来,港台、西方的音乐进来,使
得我们的音乐有一些改变。那时也是一样,来了一些西域国家的音乐,我们称为“胡乐”,那时我们称他
们的民族为“胡”。胡乐进来以后对我们的音乐有一个很大的改变。再一个就是民间的一些个小曲子,这
个对当时的一些雅乐,在当时主流地位的音乐有一定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就形成了一种新鲜的音乐形
式。在这种新的音乐形式之中,它就要求有一种新的语言的东西去配合它。因为过去我们的诗都是七个字
一句,五个字一句地去唱,后来音乐的形式改变了,唱词的形式也就改变了。那么后来我们所说的词,就
是适应当时的新鲜的音乐的一种歌词。我们现在也有这种歌词,诗之外也有歌词,现在的歌词与过去的歌
词不一样在什么地方呢?现在的歌词比较自由,在做歌词的时候不一定非要懂音乐的东西,因为现在是先
有词后配曲子。过去,在我们古代的词,它是先有曲子,后往上配词,所以我们管作词也叫“填词”,也
就是一个一个字按曲谱往里填,和现在不太一样。音乐的作用使词产生了,它的形式和诗不大一样。由于
音乐的需要,有长句子,有短句子,它是不自由的,是受音乐限制的。所以作诗有时还能自由点,李白的
诗很自由,有长句子,也有短句子。他是自由的长短句,而词是不自由的长短句,是受音乐限制的,这是
从音乐上说。再一个从当时的文化娱乐的需要说,隋唐以来,中国的城市很发达,而且商业的经营往来也
就比较频繁,城市的发达导致市民阶层的产生,有一个市民文化的需要,许多大都会里面,就有一些个娱
乐场所,所谓的歌馆楼台,这种歌馆楼台,就需要一些个歌在那儿唱,就有许多的歌女舞女,这些人就需
要一些词在唱,这种娱乐文化方面的需要,也导致了词的产生与发展。一般的宴会、吃饭的馆子里,也有
一些小曲子在唱,这也是词能产生的一个原因。那么再一个呢,就是士大夫的参与。原来的一些词,大都
是民间的小唱,加上一点西域的音乐,有一些小词在那儿唱,但一般来说,在一开始的时候,词写得比较
浅俗,俚俗的东西,文人、士大夫做诗做腻了,想去涉猎些这方面的东西,他不涉猎则已,一旦涉猎了以
后,他就要使得他所做的东西,不那么俚俗,这样子无形当中,他就使词由俚俗而雅化——文人雅化的东
西。这士大夫的参与也表示一种社会的认同。一开始,词是一种大众文化方式,到了后来,宋代,越做越
雅化,部分地归人精英文化里边。大量文人士大夫的参与导致了词的雅化,词就进入精英文化里去了。但
词也有一个很特殊的地方就是它没有完全被雅化,这个在本书中讲柳永的时候还要谈。上面是说词的来处,
大家要知道。这是一再有一点,读词要知道它的特色。词这种文学样式它本身的特色。读词,在知道它的
特征后再去欣赏就少了许多隔膜。要说它的特色,可以举王国维先生一段话,他在其《人间词话》中就说:
“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词的特点是“要眇宜修”的,他说“词能言诗之所不能言”,同时他又说:“不
能尽言诗之所能言”。一方面能说出诗所不能说出的东西,另一方面,它又不能完全说出诗能说出的那些
东西,这也是诗与词的一些个不同。李清照所谓“词别是一家”,其意在斯乎?王国维又说:“诗之境阔,
词之言长”,诗的境界很开阔,什么都能写,词之言长,言长就是说词里韵味是悠长的。他说“词之为体,
要眇宜修”,这个“要眇宜修”出自楚辞,语在屈原作的《九歌.湘君》中。“湘君”是湘水上的女神,
是一个美女,说这个美女“美要眇兮宜修”,她很美,“兮”无意,“要眇”,汉人注解为美好,面容很
美好,长得漂亮,“修”就是修饰、装饰的意思。到了宋代,有一个人叫洪兴祖的,在其《楚辞补注》中
讲,湘君,一方面说她要眇宜修,她本身就漂亮,同时她是一种“容德之美”,既有外在美,也有内在美。
一个人的漂亮不只是指外貌的姣好,还有内在心灵的东西,外在容貌的娇好,如果没有这种内在的东西去
支撑,有时候也很难长久。所以中国人自古就讲美是既有外在的,也有内在的,是内在与外在相结合的这
样一种美,所以“要眇宜修”,归结起来,就是写一种女性的美,一种非常精致,非常细腻,非常纤细幽
微,带有修饰性的,这样的一种很精巧的美。王国维说的“词之为体,要眇宜修”,归结起来,就是写一
种女性的美、阴柔的美,而且带有修饰性的。女性的美,有时是要借助修饰的,所以就有一种精巧在,词
的特性是“要眇宜修”的,所以我们读词的时候要注意,它有这么一种特质。
当然词发展到后来,又有苏东坡、辛稼轩辈使词又有了豪迈、沉郁、激昂等风格上的特点,但词之本色,
还是“要眇宜修”的,这是第二点。
第三点,要知道中国的诗歌传统,否则有时你就不知道他为什么要那么说,他那么说,是诗歌创作传统使
然。一个是从做法上说,中国是一个诗国,从《诗三百》以来,就有诗歌做法的传统,诗歌它可以兴、可
以观,也可以怨,这不就是先儒们说的吗?在做法上它就可以有比兴,它就可以使人们在读了之后,可以
观世、观己,他可以观自己,观世界,它可以表露内心的一种不满,其实人内心,都有那么一种不满足感,
所以有时在诗里就有所表现,一方面有物质需要的不满足,同时还有精神需要的不满足,在词里头,诗里
头都有很多的怨。但是我们的诗歌传统里头还有这么一种说法,一方面说,我们可以抒情,这种情感,男
女情感家国的情感都可以。但就是写男女的情感,我们中国人讲,叫“国风好色而不淫”,要有一个度,
不能过分,过分了就不行。怨也可以写,《小雅》里就写了许多怨的东西,“小雅怨悱而不乱”。孔子、
司马迁都说过,司马迁在评价屈原诗的时候他就这样说:“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悱而不乱”,虽然有
怨气,但不是说要“革命”,要推翻什么东西,他说“至于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作为《离骚》来说,
可谓兼而有之,既有好色而不淫,又有怨悱而不乱的东西。这是司马迁在《屈原贾生列传》里评价屈原的
《离骚》时说过的话,这也是我们诗歌的一种传统。还有就是说音律上的一种讲求。诗歌是可以唱的,是
合音律的,用字上有一些安排在里边。尽管我们看来有些它是不经意写出来的,但是在这样一种不经意当
中,他是要符合那样一种韵律的,这也是说,有些诗人的高处它就在这里。诗歌的创作在一开始的时候,
音律的讲究也并不是那么严格,中国的诗歌发展到了南北朝的南朝的时候,这时出了很多的诗人和一些诗
歌的理论家,很讲究诗歌的音律问题,经过了南朝对音律的讲求,再经过盛唐的洗礼,我们的诗歌传统在
音律上形成了大家都共同遵守的东西,不像现在,我们把这种东西都打破了,我们不太知道音律了。但是
现在,我一直讲现在的诗有现在诗的音律,倘若没有音律,我觉得就很难说叫诗。现在有一部分人讲,作
诗我就不要音律韵辙,我就把它分成行,是分行的散文。有这么主张的,我不太觉得这个就很对,分行的
散文,那你分开它干吗呀?你直接这么念不就行了吗?我不太赞同这种东西,当然他们可能更强调诗的意
境方面,而在音律方面,认为不要因音律而害词意,这个是有道理的,但是一首诗既有音律的美,又有意
境的美,不更好吗?在这方面也要知道,我们中国诗歌传统方面的东西。还有就是一些语汇上的东西。比
如说,它用了月亮、用了水、用了长江等等这些物象,用月亮它不一定只是指月亮,它可能在这里边就代
表了团圆,或是代表一种什么东西。我们要知道,就好读一点。还有就是语汇里边,它还有一些典故,比
如说,它就出了一个人名,连带着一个故事,比如辛稼轩说:“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是取
自《史记》里廉颇的故事。这些东西也是需要了解的。当然,我想,一方面,我们可以看看现代人的一些
注本就知道,一方面,我们在读书的时候,要是照顾到了这些东西呢,就会好一些,这是第三点。
第四点,读词,要知道词人的一些情况。读李后主的词,你要知道为什么一开始他写的词里面有那样一种
富贵,后来的词为什么有那么一些苦悲的东西,你就应该知道,一开始他是一个富贵皇上,在后来他就是
一个大宋的俘虏,当其环境改变,他就有做词情绪上的不同。又如你读辛弃疾的词,也应该知道他一生以
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的经历,他所处的时代,他个人的性格、遭遇都应该知道一些,这样你读他的词,理
解他的词就有好处。过去孟子就讲过:“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我们在读某一词人的词的时
候,应该知道这个人大概的一些个身世。所以,要读词,就得知道词人的一些情况,
这是第四点。
第五点,读词要知道词学批评史的一些东西,这大家也不要觉得很深,就是要从作品产生以后,从历代读
它的作品的人那里知道一点别人是怎么看这首词的,要我们自己去找,肯定不太好找。现在有些词选把历
代的人们对这首词的看法集中在那儿,这就比较利于大家读词,你在读这首词时不太清楚人家怎么评价,
你一看那个就知道了,看看它们,也就是从接受者的角度去看,因为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解读方式,每
个批评家,也就是每个读词者都有自己的解读视角,他的观念,他的好恶,都在里边,以及他的批评素养
都在里边,这可以站在别人肩上而成就自己,这是一个捷径。当然也有人讲,读诗词不要去看别人怎么说,
你要有自己的感受,这个我也赞同,一开始,你要先去读词,你别一开始就看人家怎么介绍,完了以后再
去读词,那样,有一个先人为主的东西会抑制你的想像力,感受力。就像现在炒作一个什么东西,像广告
这种东西,实际上广告好不好?对商业确实有好处,但同时它也能让人先人为主,一门心思跟着人家进去
了,有时就难免上当受骗不是吗?你信了它,而它抓住了你的这种心理。所以一开始的时候,尽量不要太
多去读批评的东西,但是读了词,你也有了自己的感受了,你也可以去参照别人怎么看,也可能别人给你
一个启发,所以,我们说如何读词,这也应该算作一条。
按:此文是我在一次唐宋词讲座里的开首语,后由学生据录音整理出来的。这里面并非都是我的读词心得,
也借用了许多前辈的经验在里面。用在这里,我作了一些删改.权作本书的一个导言吧。
本文发布于:2022-11-15 13:51:3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2466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