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各有各的道

更新时间:2022-11-15 13:43:10 阅读: 评论:0

高考100天逆袭理科-民族精神的内涵


2022年11月15日发(作者:qq留言板图片)

各种道集的关系

问题:我们知道地震记录可以有很多种道集方式,比如cp,共炮记

录,也就是野外的单炮。还有,crp,共接收点道集。cdp共深度点道集,

cmp,共中心点道集。

这些道集之间有何关系?比如反射层近似水平,cdp和cmp可以视作

相同等。

各种道集又有什么用处,主要用来做什么。比如cmp用来做速度分析,

然后叠加等。。

课本中常提起的三种道集:共炮点道集、共接收点道集、共反射点道

共炮点道集:同一炮点激发,不同检波点接收的所有道形成道集为这

一炮点的共炮点道集,可用于求取炮点静校正的参数。

共接收点道集:不同炮点激发,同一检波点接收的所有道形成道集为

这一检波点的共接收点道集,可用于求取接收点静校正的参数。

共反射点道集:每次观测到的都是来自地下同一点的反射,该反射点

交这些道德共反射点,这些道组成的道集是该反射点的共反射点道集。

共偏移距道集:按照同一个偏移距,从不同共炮集或共道集数据抽取

形成的道集,也就是说,这个道集的偏移距是相同的。

共转换点道集是进行转换波勘探所形成的,与共反射点道集是相似的,

只是计算方法不同。

①共炮点和共接收点记录用于求取炮点和检波点的静校正量;

②在野外作业中,通过显示共炮点记录实行记录质量的监控;

④在速度分析或某些偏移处理时,为了增加数据量或提高处理质量,

需要抽取共炮检距记录,用于

特殊分析和处理。

共炮点道集:野外采集记录到磁带上的数据经解编(时序转道序)后就

是共炮点道集,为同一激发点激发所有检波器接收的来自地下不同反射点

的地震道的集合。亦即道集

中所有接收点有共同的炮点。它是以同一炮的不同道为坐标横轴、地

震反射时间为坐标纵轴的数据排列方式。

共接收点道集:是不同炮点激发、同一接收点接收的地震道的集合亦

即道集中的所有道都是在同一个地面点接收的。它是以不同炮的同一道作

为坐标横轴、地震反射时间为坐标纵轴的数据排列方式。

共偏移距道集:此道集中的各接收点炮检距都相等,称之为共偏移距

道集或等炮检距道集,它是以不同炮的不同道为坐标横轴、地震反射时间

为坐标纵轴的数据排列方式。

是的,平时接触到的都是处理好的道集,只管使用,并没有考虑到处

理前的步骤,学习了!

CRP道集是经过叠前时间偏的地震道集,它主要用于叠前反演以及叠

前AVO分析。CMP道集跟CRP道集不同,它是共中心点道集,没有偏移过,

道头是存在炮点和检波点坐标信息,因此它可以被用来做裂缝预测数据,

抽取各个方位角。

CMP面在静校正中可以看做是一个理论参考面,校正到上面去再加高

程就是需要做出的效果

常提起的三种道集:共炮点道集、共接收点道集、共反射点道集

共炮点道集:同一炮点激发,不同检波点接收的所有道形成道集为这

一炮点的共炮点道集,可用于求取炮点静校正的参数。

共接收点道集:不同炮点激发,同一检波点接收的所有道形成道集为

这一检波点的共接收点道集,可用于求取接收点静校正的参数。

共反射点道集:每次观测到的都是来自地下同一点的反射,该反射点

交这些道德共反射点,这些道组成的道集是该反射点的共反射点道集。

几个回复总结得很不错,值得学习。

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就是激发点激发出的地震波,经过不同的各种可

能的路径到达接收点。它这个路径满足传播时间最小原理、在弹性介质假

设下满足能量守恒原理等等。因此对特定

的地质状况,这个传播路径不仅可以据原理进行分析,而且还能看到

传播过程中有纵波横波间相互的转换。

共炮点道集,显然就是接收了来自同一个炮点地震波的那些地震道;

共接收点道集,就是不同炮点激发地震波的时候,有的检波器一直在

接收排列里,这样它每次接收的地震道就是共接收点道集;

共反射点道集则是接收了来自地下同一个反射点地震信号的那些地震

道。

在工程地震勘探中,有一个叫做‘地震映像法’,其实它是共偏移距

道集的应用。只是它的采集中首先要确定最佳偏移距,还有它可以是单点

的激发和单点的接收。这个前面的朋友没有提到。

本文发布于:2022-11-15 13:43:1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2462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各有各的道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