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一作文第三人称叙事老
师
第三人称叙事的好处
第三人称比第一人称更客观,是对事实的客观描述,更直
白,更真实,更具有说服力;其次,用第三人称叙述可以更好
的展开文章的叙述,使文章娓娓道来,不做作,不矫情;最后,
以第三人称叙述可以更加突显文章的中心,使读者产生共
鸣。
篇二:高一(上)第三次作文训练(整理精校版)
高一(上)第三次作文训练
必修教案
070808:35::
(一)训练目标:
1、学习用第一、第三人称叙事与凸现人物个性的写作方
法。
2、培养学生理解人性美、感受人性美、发现人性美以及
表现人性美的能力。
(二)训练重点:
1、学习通过个性化的语言、肖像、动作、心理来刻画人
2
物形象的方法。
2、以记叙、描写为主,综合运用叙事、议论、抒情等表
达方式。
(三)训练过程:
1.要点:人际交往,关注细节。
2.活动:读他人,学精神。在平常人的平凡生活中,不
乏人性的美丽;只要你用美好的心灵去感受,就会发现人性
的光辉。
3.交流:结合学过的课文或读过的文学作品,谈谈你对
文中人物的印象,谈谈你对人性美的理解。在现实生活中,
有哪些人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你成长过程中,有谁对你
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4.话题探讨:如何认识人性美、发现人性美以及表现人
性美?
人性美是天然的璞玉,不饰雕琢而有朴素的美丽。“美丽、
健康、善良、纯真、自然”,是人性自然美的充分体现。
人性美表现为两点:首先,美在人的美好德行,是平凡的
人的内在的精神、品格、信念、理想和尊严,是蕴于其中的
质朴、坚韧、善良和互助这些美德,是人所坚守的人本身的
真、善、美。二是人们对自我现实进行向真、向
善、向他所理解的美的方向的关注、改造、提升乃至创造,
即向真、向善、向美与创造美。
3
人性美,陶冶人们情操,润泽人的心灵。人性美对美好事
物的向往,也有对邪恶丑陋事物的排斥。
对人的关爱,生活在一起的社会,没有隔阂,没有冷漠,
和谐赢来人性美,闪耀着人性美的光辉。用美好的心灵去感
受,就会发现人性的光辉。
将人性中的真善美传扬,将爱心传递,使人的理智与情感
具有了审美的意义;宣传人性之美,用大量好人的高尚,去
感动社会、净化风气、提升公德。让我们感受到人与人以及
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融洽和友善,这种融洽和友善如
同春风雨露一般润泽人的心灵。关注好人、宣传好人、大家
都来做好人。好人是一些心灵美好的人,是一些言行利他人、
利民众、利社会、利国家而且不求回报的人。他们之中,不
乏声名显赫、绩伟功丰的人,更多的则是平平常常、默默无
闻的人,是展示人类共同的人性美。挖掘自然的人性美、厚
重的人性美,让人充满了生活情趣和人性美感,生存意志如
果和道德意志相得益彰,就会升华人性,提升人性美。
5.下水作文,启迪思路,激活思维。
最尊敬的人
欧阳中谁
十月的最后一个周末,天气依然凉爽,原本轻松舒畅的心
情却让停电给破坏了。更恼人的是,夜幕降临了电还没有来。
我好不容易找到了半截蜡烛,还没有来得及点燃就听到一个
4
很熟悉的叫喊声:“校长在家吗?”我不敢回答,因为我早就
不是校长了。我点燃蜡烛,借着蜡烛微弱的光,看清了来者
瘦小的身影和满布皱纹却带有小酒窝的脸,这个面影我熟悉
得就像刻印在心版上一样。是的,一个最平常的名字——何
深顺,一个最普通的老师——初中数学老师,一个最平凡
的人——毕生在家乡当老师,却是一个我最值得铭记和尊敬
的人,因为他不仅是我的好老师,而且是我的好同事,而不
是因为他至今把我当做一个校长看待。
他的到来,让我感到意外的惊喜。我连声请坐,他一如从
前,两手环扣着坐下,欲言又止。我看得出来,他有需要我
帮忙的事情,只是有点不便开口,我也很清楚,他不到万不
得已的时候是不轻易求人的。“何老师,您来得正
好,停电煮不出饭,我们一起到外面吃晚饭吧。”我很诚挚
的邀请道,因为他难得来一趟县城。“谢谢你,我已经吃过
了,来找你是想求你帮个忙。”“何老师您怎么把我当陌生人
看待了,有什么事就快说呀。”“是这样的,你嫂子住院要延
期,还缺三百元钱。”“怎么,嫂子住院了?怎么不早说?钱
的事不说三百就是三千也没问题呀。”师母我一直叫嫂子,
因为师母一直叫我弟弟。我把钱拿给何老师后,执意要一同
去看望师母,但何老师却不愿意我去,原因很简单,我还没
有吃晚饭,怕耽误我吃晚饭的时间。我拗不过何老师,只好
先送他返回医院。目送消失在夜色里的瘦小的身影,心里有
5
说不出的感动。
三十多年前,我在家乡的中学读书,教我们数学的是汪老
师。一天汪老师请假,就是何老师代的数学课。那时的我很
孤苦也很自卑,很少跟老师们接触,只知道代这天数学课的
他姓何,不知道他也是本地人,更不知道他的家庭也似我一
样的贫困,后来才知道,他一边教书一边还回家种田,由于
劳累得了肾炎,因此动手术割去一个肾。尽管他是本地人,
直到我回到家乡另一所学校工作还是跟他没有什么交往。尽
管没有什么交往,当我调回到母校做校长时,他却很真诚的
迎接我。我搬家的那天,正直炎热的八月,大多数人躲在家
里乘凉,我不想惊动很多人,尤其是学校的老师,只叫上几
个年轻的朋友帮忙。不承想,我搬家的车子一进学校,何老
师就带着几个年轻老师等在了门口。车子一停,他便不顾天
气的炎热和自己带病的身体,跑上跑下,搬东搬西,而且满
脸的皱纹里挂满了笑。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为了表达我
的谢意,我在镇上设了一个简单的感谢宴。可是不管我怎么
请求,何老师就是不领我的情。他的理由很充分,他不饮酒,
也不喜欢凑热闹。他的帮忙,为的不是求得什么回报与照顾,
为的是一份真心,一份真心实意的高兴,一份学生回母校做
校长的兴奋,这说得我很被动,也很歉疚。
在五年的共事中,他始终以一个普通的老师身份出现在我
的眼前。按照学校的规定,年满五十五岁的男老师不必参加
6
集体办公,他早已过了五十五岁,身体也一天比一天瘦弱,
可是他坚持着集体办公,跟年轻老师一样按时上下班,而且
布满皱纹的脸上以及嘴边的小酒窝里总是充满着笑容。他的
这种坚持,让我感动更让我怜惜。有时,我关心似的劝他,
“何老师,您身体不太好,没有课的时候就在家休息休
息。”“这怎么行,我不参加集体办公,别人还以为我是你的
老师就很特别似的。”我很清楚,他的坚持就是给老师们做
一个榜样,就是让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贯彻落实,就是给我
的工作的支持。他的这种支持,不仅仅是让我感受到了一种
亲切一种关怀,还让我感受到了一种精心呵护。有了这份呵
护,我力量倍增,工作得心应手,学校面貌也焕然一新。
五年后(即八年前)的夏秋之际,我激流勇退,从乡下来
到县城做了一名高中语文老师。他送我的时候,一脸茫然,
“怎么说走就走呢!”对于我的离职,他有些不解,也有些不
满。其实我知道,这些不解与不满,正是他依然对我无比关
切与关怀所在。“唉,这所学校怎么办啊!”我走后,他的这
种感慨,经常传到我的耳里。每当听到他的感慨,我就感到
无比的温暖,也感到无比的愧疚。让我温暖的是,老师的心
里还装着我;让我愧疚的是,一个退休的
老人念念不忘的是母校的前途,而正值盛年的我却因个人
得失对母校的前途没有了热情。
这次,他的突然到访,我惊喜万分。因为这不仅证明着他
7
的心里依然装着我,而且还证明着他对我依然是无比的信
任。他本来不想来打扰我,但在急迫的时候,他相信我不会
无动于衷。世上还有什么东西比信任更珍贵呢?
6.方法借鉴:怎样突出人物个性?
(1)写能表现个性的事。
(2)善于绘声色,即通过个性化的语言、肖像、动作、
心理来表现。
7.自主作文:以“最尊敬的人”或“怪人”为题写一篇800字
以上的记叙文。
篇三:高中记叙文的写作导引
高中记叙文的写作导引
记叙文是通过具体、真实的人和事的记叙来反映现实,
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文体。记叙是把人物的经历、事件的发
展和事情的变化过程表达出来的一种方式。叙述的角度不
同,表达效果就会不同。选择恰当的叙述角度,对增强表达
效果有很大的帮助。什么样的记叙文算是上乘之作?一是条
理清楚,二是人物个性鲜明,三是感情真挚动人。做到这些
的关键是什么?关键之一在于选择叙述角度。叙述文学中,
一般把谁说故事、站在什么立足点上说故事称为叙述角度。
叙述的角度有三种: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
以当事人的口吻来叙述的,叫第一人称叙述。作者在文章
里以“我”(或“我们”)的身份直接出现,所叙述的都是“我”
8
(或“我们”)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感。这种叙述方式,真实
而有感染力,写亲身经历的文章多用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的
叙述,有对话效果,便于倾诉强烈的感情;第三人称的叙述,
灵活自由,不受时空的限制,可以全面地表现生活。
有时,为了克服单一叙述角度的局限,可以综合运用多种
叙述角度。《祝福》用第一人称描写我在鲁镇的见闻,又用
第三人称叙述祥林嫂悲惨的一生,两种视角交错使用,以亲
历者的身份见证人物的命运,使表达更丰富,更深刻。在记
叙文写作时,应防止犯以下的错误:
(一)记叙文容易写成“流水账”。
描写不足:在写记叙文时不能把握好哪里该详写哪里该略
写,哪里需要浓墨重泼哪里需要惜金如墨,因此没有轻重主
次之分,把事情原原本本的“写下来”。特别是缺乏生动的细
节表现。
(二)记叙文容易犯叙事“低幼化”的毛病。
选材粗略:由于受生活阅历的限制,学生一写作文就“无
话可说”,在抓耳挠腮之余,不得不求助于“珍藏在记忆深处”
的童年时代或小学生活。当然不是不可以写童年或小学,而
是需要注意叙述角度和口吻的把握,很多同学在叙述的时候
完全变成了一个“七八岁”或“十几岁”的孩子了,所思所感幼
稚。整个文章犹如小学生五、六年级的认识。缺乏一点高中
生应该有的思考和表达。很难提起阅卷老师的兴趣,分数低
9
(一般37分左右)是很显然的了。怎么处理这个问题呢?
一、记叙文写作散文化。
由于它取材广泛,摇曳多姿,艺术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如
同五彩斑斓的风景画,让人陶醉,让人喜爱。记叙文散文化
的优点:
(一)散文表达方式的多样化,容易抒发表达。
散文她可以记叙,可以抒情,可以议论,可以描写,可以
说明。如果以叙事为主,就是叙事散文;如果以抒情为主,
就是抒情散文;如果以说理为主,就是说理散文。散文可以
根据自己的所思所感,写出一点小感想,抒发一点小哲理,
个性的表达自己的看法,写出个性,写出新意。
(二)“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使构思简便易行。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考场时间有限,环境特殊,
一般很难进行缜密的思维,更不用说写出令人拍案叫绝的文
章了。但是散文可以凭借文体自身的优势,进行发散思维,
虚实结合,只要附着一点线索联系都可以被写进文章,同时
也方便展开联系和想象。“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是记叙
文写作追求境界。记叙文的散文化可以改掉我们夸饰矫情的
“学生腔”,能有效激起读者的共鸣,为读者营造一个动人的
艺术境界(加分的重要依据),还能不断提高我们抒情的技
艺(如:融情于景、句式丰富、修辞恰当)。
例如下面一段文字,就是记叙文散文化的佳作:
10
例1:我曾站在故乡坍圮了半壁的城墙上,望着披着袅袅
晨雾的日出,听着黛绿色树影中呼啸而过的火车声响,独自
彷徨,忽然看见稻田里那绰绰弯曲的背影,想起不远处耕种
的爹娘,手心的汗浸透了这薄薄却很沉重的几张素宣,心中
悄悄旋起一股小小的龙卷风。无论我所向往的地方,是绝域
萧条的山川大江,还是细雨潺潺梦境跌落的山冈,是铁血班
驳的断章还是沉默的寂亡,是逶迤的一马平川还是弯曲踞蹐
的千沟万壑,是波涛汹涌惊涛骇浪,还是像我以前那样徒增
马齿一如既往的凭依栏杆,一任阶前点滴到天亮。
例2:无论怎样,我都不想再对未来的天堂多做幻想,我
也想许下亘古不变的诺言,我也想抛开一切荒芜与苍凉,我
也想象惊寒的大雁一样摆个大大的人字,兀傲的让眼皮下庸
碌的万物抬头仰望。可是谁来告诉我,谁能?谁允许?连时间
都会不屑的讥讽我,休想。嘴角蜷缩着一丝苍凉的苦笑,我
何尝不是那些昂着头仰望的庸碌中的一颗沙砾。突然想起张
爱玲《倾城之恋》中白流苏对范柳原说的一段话,“你们外
归的人好,初次瞧见这里的人事,再坏些,再脏些,是你外
面的人,外面的东西。你若是混在那里头长大了,你怎么分
的清,哪一部分是他们,哪一部分是你。”
这是我谈的第一大点,今天我谈的第二大点是关于细节描
写的问题。
二、写好细节。
11
写作记叙文时也要关注细节,引导他们选取生活中极具表
现张力的点点滴滴,再经过剪辑加工、精心组合,让那些点
点滴滴的微粒或浪花变得鲜明而丰厚、
灵动而美丽,凸显出蕴含的意义来,闪耀出生命的光彩来。
这样,学生写出的文章便会凸显出鲜活的生命,产生震撼人
心的力量,摇动读者的心旌。
如何在记叙文写作中做到细节化呢?
一要着眼于“小”,选取具有闪光点而又细腻的平凡小事,
平凡中见真情,平凡中见精神,平凡中见奇特。
我们要发掘不太引人注意的生活细节是记叙文写作的必
修课,细节捕捉得好,文章往往就成功了一半。
如,在写“生活处处有爱”作文题时,一位同学捕捉了一个
独特的细节——妈妈不穿漂亮的高跟鞋。文章大意是这样
的:儿时看到幼儿园阿姨穿高跟鞋特美气,回去翻找鞋柜发
现了一双精心包装的高跟鞋,心中产生疑问——“为什么妈
妈从来都不穿这么美的高跟鞋呢?”在“我”的再三央求下,
妈妈试穿了高跟鞋,而且对着镜子欣赏了好一阵,最后还是
缓缓地脱下了。一次,爸爸和妈妈要同时外出聚会,爸爸穿
上笔挺的西服、锃亮的皮鞋,而妈妈只穿一双平底鞋,“我”
赶紧拿出高跟鞋让妈妈换上,妈妈却笑着说“穿平底鞋舒
服”。“我”正埋怨妈妈的固执,可突然发现不穿高跟鞋的妈
妈和爸爸并肩走在路道上正好比他矮一点点。原来妈妈放弃
12
心爱的高跟鞋是为了衬托爸爸的“高大形象”啊!这不为常人
发现的超乎寻常的爱,真的让读者为之动容,为之击节赞叹。
选“小”材料,尤其是在写“大”作文题时,“大”题“小”做往
往会避免假、大、空、套,以真、实、新取胜。有道高考作
文题是“崛起”,一般的同学都从宏观上写中国改革开放后国
富民强崛起于世界,而有位同学却从家庭生活细节入手:父
亲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刚工作时省吃俭用攒了150多元钱,
并通过学生家长弄一张“车票”,买了一辆飞鸽牌自行车;十
多年后老“飞鸽”太累了浑身伤痕累累不得不“光荣退休”,父
亲只好花一个月的工资买了一辆当时很流行的嘉陵摩托车;
而进入新的世纪之后,父亲就埋怨起“嘉陵”的“性子太慢”速
度总“追不上中国崛起的脚步”,前几年又移情于“速腾”了;
现在,父亲常开着“速腾”逛车市,眼睛却在扫描着“宝马”与
“奔驰”,他在做着自己的“中国梦”。该同学以具体生活层面
的“小”材料来表现“中国崛起”经济发展、工资提升、生活水
平步步高的重大主题,以“小”来显“大”,这就使得这篇文章
具有与众不同的魅力,会引起读者的共鸣,自然也就博得读
者的好感。
二要着眼于“点”,选好材料中最动人、最精彩、也最扣
题的一个或几个“点”,并不惜笔墨加以描写,把它打造成一
个魅力点、震撼点。
细节的魔力在于“点”上功夫,要在“细节点”上做文章。以
13
“不褪色的细节碎片”为题写作,一位同学写小时候家境贫
寒,开学了无法交学费,父亲感到
很无奈,其中写了父亲卖血归来后醉酒的细节:“又到了8
月30日,交学费的日子。我和妹妹早已做好的暑假作业很
整齐地放在桌子上,然而没有钱交学费。看着别的孩子雀跃
着去学校,我和妹妹忍不住站在窗边哭泣。父亲一言不发,
他的脸色灰暗得像一片腌菜叶子。我们哽咽着催父亲去借
钱。父亲去了很长时间,回来依旧两手空空。我们觉得一万
个委屈,便不停地哭。太阳落下去了,家中十五瓦的电灯拉
亮了。父亲做好了饭,给我们放好碗筷,喊我们,我和妹妹
一声不吭。父亲无可奈何地坐下来一个人吃,他甚至喝了一
点酒,那是烧菜用的极廉价的黄酒,才喝了几口,父亲就醉
了,伏在饭桌上呜呜地哭。我们起先不知所措,后来哭着劝
父亲别喝了。父亲哭着把那半碗黄酒一饮而尽,泪水簌簌地
掉在碗里,又和洒出来的酒一起沾湿了父亲的衣襟。父亲开
始说话,一句接一句,不停地说,说了一个来小时。他把手
伸进裤兜,掏出瘪瘪的破钱包,摸出几张钱,‘啪’的一声
很响地打在桌上,大声说:‘钱,拿去报名!’我和妹妹想笑
却笑不出来,泪水也更汹涌地哗哗地下落。”这个细节“点”
具有穿透力,透过父亲“流泪”“醉酒”,“摸出”卖血换来的学
费,“很响地打在桌上”等描写文字,人们看到了父亲在艰难
的境遇中支撑家庭的毅力和痛苦,看到了父亲对子女的负责
14
和关爱。可以说,一篇文章如果有了这样催人泪下的“点”,
就会以真情打动读者,甚至让人潸然泪下。
要凸显细节的“点”,用笔就不能太匆匆,而要在选准“点”
的前提下用“慢镜头”来表现。有位同学在反映“和谐社会”主
题的文章中就写了这么一个小镜头:
军用大衣,毛皮帽子,胶鞋,一身很不合时宜的打扮,但
看样子很能御寒;两鬓斑白,胡子拉碴,一副很有些沧桑的
面容,他大约年岁够大了吧。他蹬着一个小三轮,车前绑个
大喇叭,一遍又一遍地喊着“卖豆浆——!热豆浆——!”。
听到这“热”字,觉得很温暖,便习惯地把自行车踩到他跟前。
“买豆浆吗,学生?”
“嗯!”
“学生,这都是热乎的,随便拿一个吧!”
我顺手拿了一个,不料太烫了,手一松,豆浆滑掉了,落
地的声音应该不大,却发出很大的声响,原来夹在三轮车旁
边的一只小板凳摔在了地上,摔得七零八落。那杯豆浆并没
有落地,而是在老人的手上冒着腾腾的热气。我分明看到他
的手红肿着,是被板凳碰的,还是被豆浆烫的,我吓得不自
觉地倒退两步。
见我惊讶地看他的手,他赶紧将手往后缩了缩,忙问:“学
生,没烫到你吧?你可稍放一会儿再喝呀!”说完用另一只
手从车上取一杯豆浆放到我车篮子里。
15
我递钱给他,他又习惯地用那只受伤的手来接,可能是硬
币触到了那疼处,他的手一颤,钱掉落了。我下意识地弯腰
去捡,可他的左手比我快了一步。
“你的手没事吧?”我有些歉意地问。
“没啥事,经常的。学生,快走吧,该迟到了!”……
作者细致入微地描写了与卖豆浆老人相遇的片段,写了老
人的装扮、面容、吆喝、举动,尤其是那和豆浆一样温暖的
话语。人们读罢不禁慨叹:正是这样的小人物创造了这个社
会的和谐,给生活带来了正能量!这样有生命感的文章也定
会赢得读者的喝彩。
三要着眼于“深”,发掘寻常细节所蕴含的与文题含意相契
合的深意,使琐细的生活材料反(转载于:
在点网:高一作文第三人称叙事老师)映出深刻的内蕴来。
记叙文写作细节化,不是为细节而细节,而是以细节来突
出作文主题,所以要引导学生根据题意挖掘细节的深刻内
涵。可以通过一些“体操式”的小练习来提升学生的悟功。例
如:从习惯去菜地看母亲精心侍弄蔬菜的细节,悟出了自己
也是在母爱的呵护下成长起来的道理;从一个差生上课为打
喷嚏而痛苦忍受的细节,悟出了差生的受歧视以及教育的不
公正;从家乡小河的消逝忆及儿时河边快乐的玩耍、洗衣女
子的说笑、村民引河水浇田等细节,悟出了现代文明带来的
某些负面影响,进而引发出深深的忧思。这样从深处探究细
16
节,发掘出了细节的深意,从而彰显出了细节的力量。再看
有位同学以“变”为题作文的主体部分:
斑驳的墙——
多年的风蚀雨淋斑驳了它的形体,墙角的裂缝处每到雨后
总是长出杂草青苔,如果在刘禹锡的陋室前倒也恰到好处,
可这里的人们没有古代文人的雅兴。墙体上到处留下岁月的
痕迹:有顽皮孩子们的涂鸦,有来往车辆的刮蹭,还有形形
色色的小广告、寻人启事等,如同顽固的牛皮癣,甚至还有
人畜的便溺。路过的行人最多在上面抹一把鼻涕,或蹭蹭踩
上脏物的鞋底,谁都不愿意多看它一眼。偏偏墙的拐角因
为避风,被一个剃头匠相中了。每逢集日,他便雄踞此地,
撑起遮阳的大黄伞,操练他的“绝顶功夫”。于是,墙上更是
平添了几个铁楔子。每当集散人空,地上就会留下或灰、或
黑、或白的乱发,混着地上的糖葫芦杆儿、冰棒袋、烂橘子
皮,还有各种不知名的垃圾,满目狼藉。墙,就这样被人们
漠视着,糟蹋着,而它一言不发。
亮丽的墙——
突然有一天,据说要来一个检查团,这面墙时来运转。
墙面被粉刷一新,墙角的碎砖乱瓦被清理得一干二净,那
些杂草更是踪迹皆无。墙面上,还专门请人画了寓意丰富的
宣传画:有宣传交通安全的,有赞美文
篇四:第三人称作用
17
有关第三人称的作用
第三人称的最大优点是叙述者能够灵活自如地周游于被
叙述对
象之间,拥有更大的叙述空间,叙述也更显客观和有序。
正因为此,简·奥斯丁将《理智与情感》从最初的书信体
改为一
部第三人称小说;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和弗兰
茨·卡夫卡的
《城堡》的早期稿本都是采用第一人称写就,最后又改成
了第三人称。
鲁迅第三人称小说所具有的对现实人生的批判力并不比
他的第
一人称的小说更差,像《药》、《风波》、《阿Q正传》都
是第三
人称的小说,它们与《呐喊》、《彷徨》中的第一人称小说
的差别仅
仅在于,他的第三人称的小说对现实人生的批判带有更冷
静的性质。
篇五:高一年级记叙文训练一角度
记叙文写作训练(一)
--恰当选用叙述的角度
编写:顾舟山审核:陈国翠批准:一、训练目标:
18
记叙文写作能恰当选用叙述的角度,增强表达效果。
二、训练指导:
1、什么样的记叙文算是上乘之作?
一是条理清楚,二是人物个性鲜明,三是感情真挚动人。
做到这些的关键是什么?关键之一在于选择叙述角度。叙述
文学中,一般把“谁说故事”、“站在什么立足点上说故事”称
为叙述角度。叙述的角度有三种: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
三人称。
以当事人的口吻来叙述的,叫第一人称叙述。作者在文章
里以“我”(或“我们”)的身份直接出现,所叙述的都是“我”
(或“我们”)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感。这种叙述方式,真实
而有感染力,写亲身经历的文章多用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的
叙述,有对话效果,便于倾诉强烈的感情;第三人称的叙述,
灵活自由,不受时空的限制,可以全面地表现生活。
2、了解叙述的角度,对我们写作有什么帮助呢?
记叙文是通过具体、真实的人和事的记叙来反映现实,表
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文体。记叙是把人物的经历、事件的发展
和事情的变化过程表达出来的一种方式。叙述的角度不同,
表达效果就会不同。选择恰当的叙述角度,对增强表达效果
有很大的帮助。如果想突出事情的亲历性,一般选择第一人
称;如果想增加事件的曲折性、悬念感,可以考虑选择第三
人称。如《金岳霖先生》一文中,作者只写自己看到听到的
19
金岳霖,只写人物的所作所为,而不写人物的所思所想,审
慎、含蓄,让人回味不尽。《边城(节选)》则得益于作者开
阔的视界。使用第二人称,则能够更好地抒发自己的情感,
如同和别人对话,显得更加亲切。
有时,为了克服单一叙述角度的局限,可以综合运用多种
叙述角度。《祝福》用第一人称描写“我”在鲁镇的见闻,又
用第三人称叙述祥林嫂悲惨的一生,两种视角交错使用,以
亲历者的身份见证人物的命运,使表达更丰富,更深刻。写
作时要注意前后人称的一致和视角的转换,以免造成叙述角
度的混乱,影响表达效果。我们在使用两种人称叙述事件时
应注意:①不得频繁改换;②改换时要交代清楚,不能打断
叙述线索。
三、典题探究
(2008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些人只是在童年有过好奇心,有些人一生都能保持好奇
心。质疑、发现、
智慧、高尚、惊喜、快乐、烦恼、平庸……这中间的每个
词都有可能像影子一样跟在好奇心的后面。
请以“好奇心”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作文,角度自选,
立意自定。除诗歌外体裁不限。
1、试题解读;
这是一道命题作文,你尽可在“好奇心”的话题内,在“好
20
奇心于人生的重要性”的范围内选好文体,发挥自己的特长,
挥洒自己的才情。你可以旁征博引,大发议论,阐说自己
的看法;也可以触“题”(好奇心)生情,大发一番慨叹;更可
以联系自身感受,叙写一段经历;还可以发挥想象编写故事,
绕开拙于议论、缺少经历、不会抒情的缺陷之垒。写记叙文
一定要选好叙述的角度,以独特的视角把人物的经历、事件
的发展和事情的变化过程再现给读者。
2、范文引路:
好奇心
江苏一考生
为什么?
两个人都长年纪了,相距不过几米的屋子,有什么必要隔
几分钟就喊一下?每次去奶奶家,这件事总是会勾起我的好
奇心。
奶奶八十了,但眼不花耳不聋,还能眯着眼在屋里做针线。
大她三岁的爷爷便不行了,不愿走动,总是坐在藤椅上晒太
阳。
相隔不过几米,奶奶过几分钟,便会放下活儿,“老头子!”
奶奶这么叫。爷爷不应,奶奶便急,迈着碎碎的步子到跟前。
爷爷好好的呢,在藤椅上睡熟了。于是孩子般地笑嗔:“这
个死老头子,人家喊了也不睬。”
这样的事天天发生。
21
我很好奇。
是奶奶闷吗?没有人说话?那她为什么只喊一下而不是
和爷爷唠嗑呢?喊爷爷做什么呢?还这么不停地喊?我想
起奶奶每次看见爷爷好好的,满意离去的背影。阳光总是以
最完美的角度铺在奶奶身上,每每这样的画面闪烁着温暖的
光辉。
是不是只要有人答应便好呢?我好奇地继续想。
那好。再有这种事发生时,我便捂住嘴,学爷爷的声音迟
缓地答:“唉——”可每每奶奶都能辨别出来,无论我用布还
是用棉花捂以求声音的逼真。“细丫头在这儿捣乱……”奶奶
皱纹满布的手会轻拍我,以示责备。微微笑。
奶奶依旧。
我的好奇心不减反增。
算了,我破釜沉舟。“奶奶,你老这么喊来喊去做什么呢?
也不嫌烦。”奶奶看我,宽容地笑:“丫头,你不懂的。知道
他好好的,才心安的。”心,被濡湿了。是花蕊中的一滴露。
连日以来如同小虫一样不断噬咬我心的好奇心得到满足。
你在,就心安的。这是人世间最最美丽的风景。粗茶淡饭
有什么要紧?年华老去有什么要紧?你在,就心安。
我想,所谓爱,便是如此。就是我所爱的人,我惦念的人,
必得在我看得见的地方,我手够得到的地方,我能够走到的
地方,好好的存在着。
22
我庆幸我拥有好奇心,才得以知晓奶奶一辈的关心,温情
与爱。我知道了,那声声呼唤是在说,有你在,整个世界,
都在。
3、例文评析:
此文是叙写日常生活的规范的记叙文,成功的秘诀在于
从”我”独特的视角探求老人的内心世界。奶奶的言行,的确
让孙女好奇。于是,调皮的“丫头”对奶奶进行了一番“侦察”,
结果“侦察”到了“人世间最最美丽的风景”——濡湿了人们
的心,美得如“花蕊中的一滴露”!
四、作文训练
请以“感动”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何为感动?简而言之就是思想感情受外界事物的影响而
激动并引起同情或向慕。
1、拿到题目,首先应考虑选材,如:此事必须是自己亲
历的,只有这样才能符合真情实感的要求,因此宜用第一人
称来写;事件应是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不要落入“生病
补课”一类的俗套。比方写父母亲朋的某种行为精神对自己
心灵的震撼(下岗后自强不息);亲友师长对你的关爱而引
起情感上的互动(无意中翻开母亲的日记本,里面全是你幼
年的生活记录,第一次说话,第一次走路,第一次上幼儿园,
这众多的第一次不仅是孩子成长的记录,更是父母心血的铸
23
成);社会上一些体现人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的事件给予
你思想上的启迪(奥运健儿拼搏精神、军民合力抗震救
灾)……
2、其次,应考虑表达技巧和重心,为什么,怎么使你感
动是重点,若写人要写好人物的言行、心理、特别是某些细
节;若记事应做到具体、生动、详实、充分。
3、感情应该融在行文过程中,不应该在文尾人为的拔高,
换句话说,感动是读者的共鸣,不是作者空喊出来的。
本文发布于:2022-11-15 13:39:1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2460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