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过秦论》原⽂+重点字词、⽂⾔现象+翻译2020-2021
学年⾼⼆语⽂⽂⾔⽂知识梳理
过(名动,指出过失)秦论
贾谊
⼀、原⽂
秦孝公据(占据)肴函之固(险固地势),拥雍州之地,君⾂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像席⼦⼀样)卷天下,包(像包裹⼀样)
举宇内,囊(像布袋⼀样)括四海之意,并吞⼋荒之⼼。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对内)⽴法度(规章、制度),务(致⼒
于)耕织,修守战之具,外(对外)连衡(同“横”)⽽⽃(使……相⽃)诸侯。于是秦⼈拱⼿(两⼿合抱,指毫不费⼒)⽽取
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武、昭襄蒙(继承)故业,因(沿袭)遗策,南(向南)取汉中,西举(攻取)巴蜀,东割(割占)膏腴之
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谋弱(使……弱)秦,不爱(吝惜)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招纳)天下之⼠,合从
(同“纵”)缔交,相与(帮助)为⼀(⼀体)。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
忠信,宽厚⽽爱⼈(古今,爱护别⼈),尊贤⽽重⼠,约(结)从离(使……离散)衡,兼韩、魏、燕、赵、宋、卫、中⼭之
众。于是六国之⼠,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类⼈)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
之徒(⼀类⼈)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忌、廉颇、赵奢之伦(⼀类⼈)制(统帅)其兵。尝以⼗倍之
地,百万之师,叩(攻打)关⽽攻秦。秦⼈开关延(迎战)敌,九国之师,逡巡(有所顾虑⽽徘徊不敢前进)⽽不敢进。秦⽆
亡(丢失)⽮遗镞之费,⽽天下已困(困窘)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以赂秦。秦有余⼒⽽制(制服)其弊(同“敝”,困
乏),追亡(动作名,逃亡的敌兵)逐北(动作名,败北的敌兵),伏⼫百万(定语后置),流⾎漂橹。因(凭借)利(形作
名,有利的形势)乘便(形作名,有利的形势),宰割天下,分裂河⼭。强国请服,弱国⼊朝。延及孝⽂王、庄襄王,享国之
⽇浅,国家⽆事。
及(到)⾄始皇,奋(发展)六世之余烈,振(挥舞)长策⽽御(统治)宇内,吞⼆周⽽亡诸侯,履(名动,登上)⾄尊⽽制
(统治)六合,执敲扑⽽鞭笞(名动,⽤鞭⼦打、⽤⽵竿打)天下,威振(同“震”,震动)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
象郡;百越之君,俯⾸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守藩篱,却(使……退却)匈奴七百余⾥;胡⼈不敢南下⽽牧
马,⼠不敢弯⼸⽽报怨(报复、怨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以愚(使……愚蠢)黔⾸;堕(毁坏)名城,杀豪
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销毁)锋镝,铸以为⾦⼈⼗⼆(定语后置),以弱(削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
(依据)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险固的地⽅)。良将劲驽守要害之处;信⾂精卒陈利兵⽽谁何
(同“呵”,呵问)(宾语前置)。天下已定,始皇之⼼,⾃以为关中之固,⾦城千⾥,⼦孙帝王(名动,称帝称王)万世之业
也。
始皇既没(同“殁”,死),余威振(同“震”,震动)于殊俗(边远地区)。然⽽陈涉,瓮(名动,⽤破盆作)牖绳(名动,⽤
绳⼦系)枢之⼦,氓⾪之⼈,⽽迁徙之徒也(判断句);才能不及中⼈(平常的⼈),⾮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
富。蹑⾜⾏伍之间,⽽倔(同“崛”,崛起)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攻秦,斩⽊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
(像云⼀样)集响(像回声⼀样)应,赢(担负)粮⽽景(同“影”,像影⼦⼀样)从。⼭东豪俊遂并起⽽亡(使……灭亡)秦
族矣。
且夫天下⾮⼩弱(形作动,变⼩变弱)也,雍州之地,肴函之固(形作名,险固的地⽅),⾃若也(宾语前置);陈涉之位,
⾮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之君也;锄耰棘矜,⾮铦(锋利)于钩戟长铩也;谪戌之众,⾮抗(抗衡)九
国之师也;深谋远虑,⾏军⽤兵之道,⾮及(赶得上)向(先前)时之⼠也。然⽽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东之国
与陈涉度(⽐较)长絜(衡量)⼤,⽐权量⼒,则不可同年⽽语矣。然秦以区区
1.外连衡⽽⽃诸侯/约从离衡(通“横”)
2.孝公既没(通“殁”,死亡)
3.合从缔交/约从离衡/于是从散约败(通“纵”,“合纵”)
4.秦有余⼒⽽制其弊(通“敝”,疲惫)
5.信⾂精卒陈利兵⽽谁何(通“呵”,喝问)
6.倔起阡陌之中(通“崛”,崛起)
7.赢粮⽽景从(通“影”,像影⼦⼀样)
8.百有余年矣(通“⼜”)
9.⾮抗于九国之师也(通“亢”,⾼)
10.威振四海(通“震”,震动)
(⼆)古今异义
1.于是秦⼈拱⼿⽽取西河之外
古义:在这种情况下今义:表⽰后⼀事承接前⼀事
2.于是秦⼈拱⼿⽽取西河之外
古义:黄河以西今义:西边的河
3.⼭东豪俊遂并起
古义:崤⼭以东今义:⼭东省
(三)⼀词多义
1.固
(1)据崤函之固(险固,坚固,特指地势险要,城郭坚固,形容词⽤作名词)
(2)君⾂固守以窥周室(牢固,顽强,形容词)
(3)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固守的据点,屏障,名词)
2.因
(1)因遗策(沿袭,动词)
(2)因利乘便(趁着,介词)
(3)因河为池(凭借,依据,介词)
3.制
(1)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动词)
(2)秦有余⼒⽽制其弊(制服,动词)
(3)履⾄尊⽽制六合(统治、控制,动词)
4.兵
(1)赵奢之伦制其兵/⾏军⽤兵之道(军队,名词)
(2)收天下之兵/信⾂信精卒陈利兵⽽谁何/斩⽊为兵(兵器,名词)
5.度
(1)内⽴法度(制度,名词)
(2)试使⼭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量长短)
(四)词类活⽤
1.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名作状,像席⼦⼀样;名作状,像布包⼀样;名
作状,像⼝袋⼀样)
2.内⽴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诸侯(名作状,在国内,对内;名作状,对外)
3.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名作状,向南;名作状,向西;名作状,向东;名作状,向北)
4.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名作状,⽤破瓮;名作状,⽤绳⼦)
5.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名作状,向南)
6.乃使蒙恬北筑长城⽽守藩篱(名作状,在北⽅)
7.天下云集响应,赢粮⽽景从(名作状,像云⼀样;名作状,像影⼦⼀样)
8.深谋远虑(名作状,从长远)
9.履⾄尊⽽制六合(名作动,登上)
10.⼦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名作动,称帝称王)
11.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名作动,作窗户;名作动,系户枢)
12.执敲扑⽽鞭笞天下(名作动,⽤鞭⼦抽;名作动,⽤⽵杖打)
13.《过秦论》(名作动,指摘过失)
14.且夫天下⾮⼩弱也(形作动,变⼩变弱)
15.据崤函之固(形作名,险要的地势。)
16.⾃以为关中之固(形作名,坚固的屏障。)
17.尊贤⽽重⼠(形作名,贤者,贤能的⼈。)
18.因利趁便(形作名,便利的条件;形作名,便利的条件。)
19.追亡逐北(动作名,逃跑的⼈)
20.外连衡⽽⽃诸侯(使动,使……争⽃)
21.会盟⽽谋弱秦/以弱天下之民(使动,使……弱,削弱)
22.约从离衡(使动,使……离散)
23.伏⼫百万,流⾎漂橹(使动,使……漂浮)
24.吞⼆周⽽亡诸侯/⼭东豪俊遂并起⽽亡秦族矣(使动,使……灭亡)
25.却匈奴七百余⾥(使动,使……退却)
26.以愚黔⾸(使动,使……愚蠢)
27.序⼋州⽽朝同列(使动,使……朝拜)
28.尊贤⽽重⼠(意动,以……为重,看重)
(五)特殊句型
1.判断句
(1)⾃以为关中之固,⾦城千⾥,⼦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2)然陈涉瓮牖绳枢之⼦,氓⾪之⼈,⽽迁徙之徒也。
(3)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
2.被动句
(1)⼀夫作难⽽七庙隳。
(2)⾝死⼈⼿,为天下笑者,何也?
(3)谪戍之众
(4)天下诸侯已困矣
3.省略句
(1)尝以⼗倍(于秦)之地。
(2)南取百越之地,以(之)为桂林、象郡。
(3)百越之君,俯⾸系颈,委命(于)下吏。
(4)聚之(于)咸阳。
(5)铸以(之)为⾦⼈⼗⼆。
(6)临不测之渊,以(之)为固。
(7)蹑⾜(于)⾏伍之间,⽽倔起(于)阡陌之中。
(8)⾝死(于)⼈⼿。
4.宾语前置
(1)信⾂精卒陈利兵⽽谁何
(2)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
(3)崤函之固,⾃若也
5.定语后置
(1)伏⼫百万
(2)铸以为⾦⼈⼗⼆
(3)⾦城千⾥
6.状语后置
(1)陈涉之位,⾮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之君也。
(2)锄耰棘矜,⾮铦于钩戟长铩也。
(3)谪戍之众,⾮抗于九国之师也。
三、翻译
秦孝公占据着崤⼭和函⾕关的险固地势,拥有雍州的⼟地,君⾂牢固地守卫着,借以窥视周王室(的权⼒)(秦孝公)有席卷
天下,包办天宇之间,囊括四海的意图,并统天下的雄⼼。正当这时,商鞅辅佐他,对内建⽴法规制度,从事耕作纺织,修造
防守和进攻的器械;对外实⾏连衡策略,使诸侯⾃相争⽃。因此,秦⼈轻⽽易举地夺取了黄河以西的⼟地。
秦孝公死了以后,惠⽂王、武王、昭襄王承继先前的基业,沿袭前代的策略,向南夺取汉中,向西攻取巴、蜀,向东割取肥沃
的地区,向北占领⾮常重要的地区。诸侯恐慌害怕,集会结盟,商议削弱秦国。不吝惜奇珍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地,⽤
来招纳天下的优秀⼈才,采⽤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互相援助,成为⼀体。在这个时候,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
有春申君,魏国有信陵君。这四位封君,都见识英明有智谋,⼼地诚⽽讲信义,待⼈宽宏厚道⽽爱惜⼈民,尊重贤才⽽重⽤⼠
⼈,以合纵之约击破秦的连横之策,联合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的部队。在这时,六国的⼠⼈,有宁越、徐
尚、苏秦、杜赫等⼈为他们出谋划策,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等⼈沟通他们的意见,吴起、孙
膑、带佗、倪良、王廖、⽥忌、廉颇、赵奢等⼈统率他们的军队。他们曾经⽤⼗倍于秦的⼟地,上百万的军队,攻打函⾕关来
攻打秦国。秦⼈打开函⾕关⼝迎战敌⼈,九国的军队有所顾虑徘徊不敢⼊关。秦⼈没有⼀兵⼀卒的耗费,然⽽天下的诸侯就已
窘迫不堪了。因此,纵约失败了,各诸侯国争着割地来贿赂秦国。秦有剩余的⼒量趁他们困乏⽽制服他们,追赶逃⾛的败兵,
百万败兵横⼫道路,流淌的⾎液可以漂浮盾牌。秦国凭借这有利的形势,割取天下的⼟地,重新划分⼭河的区域。强国主动表
⽰⾂服,弱国⼊秦朝拜。延续到孝⽂王、庄襄王,统治的时间不长,秦国并没有什么⼤事发⽣。
到始皇的时候,发展六世遗留下来的功业,以武⼒来统治各国,将东周,西周和各诸侯国统统消灭,登上皇帝的宝座来统治天
下,⽤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威风震慑四海。秦始皇向南攻取百越的⼟地,把它划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君主低着
头,颈上捆着绳⼦(愿意服从投降),把性命交给司法官吏。秦始皇于是⼜命令蒙恬在北⽅修筑长城,守卫边境,使匈奴退却
七百多⾥;胡⼈不敢向下到南边来放牧,勇⼠不敢拉⼸射箭来报仇。秦始皇接着
就废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焚烧诸⼦百家的著作,来使百姓愚蠢;毁坏⾼⼤的城墙,杀掉英雄豪杰;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
在咸阳,销毁兵刃和箭头,冶炼它们铸造⼗⼆个铜⼈,以便削弱百姓的反抗⼒量。然后凭借华⼭为城墙,依据黄河为城池,凭
借着⾼耸的华⼭,往下看着深不可测的黄河,认为这是险固的地⽅。好的将领⼿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可靠的官员和精
锐的⼠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天下已经安定,始皇⼼⾥⾃⼰认为这关中的险固地势、⽅圆千⾥的坚固的城防,
是⼦⼦孙孙称帝称王直⾄万代的基业。
始皇去世之后,他的余威(依然)震慑着边远地区。可是,陈涉不过是个破瓮做窗户、草绳做户枢的贫家⼦弟,是氓、⾪⼀类
的⼈,(后来)做了被迁谪戍边的卒⼦;才能不如普通⼈,并没有孔丘、墨翟那样的贤德,也不像陶朱、猗顿那样富有。
(他)跻⾝于戍卒的队伍中,从⽥野间突然奋起发难,率领着疲惫⽆⼒的⼠兵,指挥着⼏百⼈的队伍,掉转头来进攻秦国,砍
下树⽊作武器,举起⽵竿当旗帜,天下豪杰像云⼀样聚集,回声似的应和他,许多⼈都背着粮⾷,如影随形地跟着。崤⼭以东
的英雄豪杰于是⼀齐起事,消灭了秦的家族。
况且那天下并没有缩⼩削弱,雍州的地势,崤⼭和函⾕关的险固,是保持原来的样⼦。陈涉的地位,没有⽐齐、楚、燕、赵、
韩、魏、宋、卫、中⼭的国君更加尊贵;锄头⽊棍也不⽐钩戟长⽭更锋利;那迁谪戍边的⼠兵也不能和九国部队抗衡;深谋远
虑,⾏军⽤兵的⽅法,也⽐不上先前九国的武将谋⾂。可是条件好者失败⽽条件差者成功,功业完全相反,为什么呢?假使拿
东⽅诸侯国跟陈涉⽐⼀⽐长短⼤⼩,量⼀量权势⼒量,就更不能相提并论了。然⽽秦凭借着它的⼩⼩的地⽅,发展到兵车万乘
的国势,管辖全国,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已经⼀百多年了;这之后把天下作为家业,⽤崤⼭、函⾕关作为⾃⼰的内宫;陈涉
⼀⼈起义国家就灭亡了,秦王⼦婴死在别⼈(项⽻)⼿⾥,被天下⼈耻笑,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不施⾏仁政⽽使攻守的形势
发⽣了变化啊。
四、理解性默写
1.贾谊在《过秦论》中论述秦国毫不费⼒取得了西河之地,得益于“,
,,”实⾏变法图强的主张、正确的战争策略,为以后秦王扫六合、吞⼋荒奠定了基础。
2.秦始皇派遣⼤将蒙恬到北⽅去修筑长城并固守边境,把匈奴赶退七百余⾥,使得匈奴长时间不敢南下进击中原。贾谊《过秦
论》中“,”两句就是对此事件效果的概括。
3.贾谊在《过秦论》中指出秦的过失即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
4.贾谊⽤“,,,”短短四个句⼦就写出了陈涉⾼举义旗并得到天下热烈响应的情况。
5.陈涉揭竿⽽起,⼀呼百应,并不是因为陈涉地位超然。对于陈涉的⾝份,贾谊在《过秦论》⼀⽂中交代的很清楚:“,,”出
⾝贫寒和地位低贱,却能天下响应,只因为天下苦秦久矣。
6.《过秦论》⼀⽂中“,”形象地描写了秦始皇得到天下后,派遣得⼒的将领、⼠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的情景。
7.《过秦论》中秦始皇北却匈奴,焚书愚弄百姓,收缴天下的兵器,⼜派遣精兵强将把守要害,⾃认为江⼭永固的句⼦
是:“,,。
8.为了削弱天下的百姓的武⼒,秦始皇“,,,
。”⾃以为江⼭永固,可万世为王。可贾谊却认为制⽌暴乱的最好办法不应该这样,⽽是施以仁义。
9.《过秦论》中最直接反应秦始皇⽤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百姓的⼀句是“。”
10.《过秦论》中,贾谊⽤“,”两句总结了秦王朝的愚民政策。
11.贾谊⽂采斐然,在《过秦论》中便⽤⼀组排⽐,“,,
,”形象概括了秦始皇仰仗武⼒征服天下诸侯,登上皇帝宝座,奴役天下百姓。
1.内⽴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诸侯。
2.胡⼈不敢南下⽽牧马,⼠不敢弯⼸⽽报怨。
3.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
4.斩⽊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景从。
5.然陈涉瓮牖绳枢之⼦,氓⾪之⼈,⽽迁徙之徒也。
6.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精卒陈利兵⽽谁何。
7.⾃以为关中之固,⾦城千⾥,⼦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8.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
9.执敲扑⽽鞭笞天下。
10.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
11.振长策⽽御宇内,吞⼆周⽽亡诸侯,履⾄尊⽽制六合,执敲扑⽽鞭笞天下。
五、当堂练习
(选⾃《后汉书.范滂传》,有删改)[注]①龙舒君:范滂之⽗范显,曾为龙舒侯国相,时已故。②李、杜:指当时的贤⾂李膺、
杜密。
1.下列对⽂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3分)()
A.尚书责滂所劾甚多/疑有私故/滂对⽇/⾂之所举/⾃⾮贪秽奸暴/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哉/
B.尚书责滂所劾甚/多疑有私/故滂对⽇/⾂之所举/⾃⾮贪秽/奸暴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哉/c.尚书责滂所劾甚多/疑有私故/滂对⽇/
⾂之所举/⾃⾮贪秽/奸暴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哉/D.尚书责滂所劾甚/多疑有私/故滂对⽇/⾂之所举/⾃⾮贪秽奸暴/深为民害/岂以
污简札哉/
2.下列对⽂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3分)()
A.投版,即辞官。版,官吏朝会时执的朝版,记事以备遗忘。
B.举谣⾔,指朝⾂向朝廷列举民间诋毁官员的流⾔的⼀种制度。
C.功曹,古代官职,为郡守、县令的主要佐吏,主管考察记录业绩。
D.北寺狱,东汉由宦官掌管的监狱,主管监禁、审讯⼤⾂。
3.下列对原⽂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3分)()
A.范滂在冀州因灾荒⽽动荡时,被委任为清诏使前去巡⾏查办,刚到州境,贪官污吏就慑于其廉直刚正,弃官⽽逃。
B.范滂主动劾奏刺史、⼆千⽯权豪共达⼆⼗多⼈,即便受到尚书的贵备,也不惜⽣命进⾏弹劾,可惜时局混乱,其志向难以实
现。
C.范滂在暂任功曹⼀职时,⾯对任命他外甥做官的问题,他不徇私情,坚决认为李颂不是合适⼈选,将此事压下不办。
D.范滂最后⽤⾃已死得其所劝说其母不要悲伤,其母深明⼤义,⾮但没有阻⽌他的决定,还对他进⾏了安慰和教诲。
4.把⽂中画横线的句⼦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若范孟博者,岂宜以公礼格之!今成其去就之名,得⽆⾃取不优之议邪?(4分)
(2)汝今得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4分)
5.当郭揖提出“与俱亡”的建议时,范滂是如何回应的?他为什么这样回应?请简要说明。(3分)
1.(3分)A
2.(3分)B(举谣⾔,指朝⾂为了解民风民意⽽搜集民间评论官吏的歌谣等返奏朝廷。)3.(3分)B(不是“主动劾奏”,
⽽是遵奉诏书⾏事。)
4.(4分)(1)像范滂这样的⼈才,难道应该(或“怎么能够”)按照属下参见上司的礼仪(或“官⽅的礼节”)来要求他吗(呢)?
现在你成全他辞官的美名,莫⾮⾃⼰要选择不好的议论吗?
评分建议:“公礼”、“格”、“去就”、“得⽆”各1分。
(4分)(2)你现在能够和李膺、杜密齐名了,死了⼜有什么遗憾呢。已经有了美好的名声,⼜要追求长寿,(这样的好事)能够
同时得到吗?
评分建议:“恨”、“既”、“令”、“寿考”各1分。
5.(3分)(1)回应:范滂拒绝逃跑,慷慨赴死。(2)原因:他不肯连累别⼈,也不愿因出逃⽽让母亲流离他乡。
评分建议:回应1分,原因2分。
【参考译⽂】
范滂,字孟博,是汝南征羌⼈。从⼩磨砺出⾼洁的节操,受到州郡和乡⾥⼈的钦佩,被推举为孝廉和光禄四⾏。冀州地区发⽣
饥荒,盗贼纷纷⽽起,于是(朝廷)任⽤范滂为清诏使,派他前去巡⾏查办。范滂⾛马赴任,慷慨激昂,有澄清天下污秽的志
向。等他到达冀州界,太守、县令知道⾃⼰贪污受贿,听说范滂来了,都抛下官印绶带逃⾛。升迁为光禄勋主事。
当时陈蕃担任光禄勋,范滂执⾏属下参见上司的礼仪拜访陈蕃,陈蕃没有阻⽌他,范滂觉得很遗憾,扔下笏板弃官⽽去。郭林
宗听说后,责备陈蕃说:“像范滂这样的⼈才,难道应该(怎么能够)按照属下参见上司的礼仪来要求他吗(呢)?现在你成全他
辞官的美名,莫⾮⾃⼰要选择不好的议论吗?陈蕃于是向范滂道歉。(范滂)⼜被太尉黄琼征召。不久皇上下诏三府衙门的属官
呈报反映官吏好坏的歌谣,范滂举奏了⼆⼗多个刺史和享有⼆千⽯俸禄的权贵。尚书责备范滂弹劾的⼈太多了,怀疑他有私
⼼。范滂回答说:“我检举的,如果不是贪污腐败、奸邪残暴,深深地祸害百姓的⼈,(我)难道会因为私⼼⽽使奏章受到玷污
吗?因为召开三公会议的⽇⼦迫近了,所以我先举奏了最紧要的;那些没有查清的,将要进⼀步查实。如果我的话有与事实不
符的地⽅,我⽢愿接受死刑。”(负责审理的)官吏⽆话可说了。范滂看到当今的时势正处于混乱的时候,知道⾃⼰的志向不能实
现,于是呈递弹劾⾃⼰的状⽂辞官。太守宗资此前就听说范滂美好的名声,(于是)请求朝廷让范滂暂任功曹,并把政事交给他
处理。范滂在任功曹期间,严厉地整治他痛恶的⼈和事。范滂外甥——西平⼈李颂,是王侯之家的⼦弟,被同乡的⼈所不齿。
中常侍唐衡把李颂请托给宗资,宗资任命他做⼩官。范滂却认为他外甥李颂不是合适⼈选,就把这件事压下不办。宗资把怒⽓
转嫁到书佐朱零的⾝上,鞭打书佐朱零。朱零仰起头说:“范滂(这样做)是清明的裁断,好像⽤锋利的⼑刃切割腐朽的东西。今
天我宁愿受鞭打⽽死,但范滂(的裁决)不能违背。”宗资于是作罢。后来牢修诬告朝中有⼈结党营私,范滂获罪被拘禁在黄门北
寺监狱。后来范滂的案情查清,范滂就回到乡⾥。建宁⼆年,朝廷⼤肆诛杀钩党之⼈。诏书下达,紧急缉捕范滂等⼈。督邮吴
导到县,⼿捧诏书,(把⾃⼰)关在传舍(驿舍,供外交使节和传递政府⽂书者休息的地⽅)中,伏床哭泣。范滂听说这件事后,
说:“(这)⼀定是因为我呀!”当即赶到县狱。县令郭揖⼗分吃惊,⾛出官衙,丢下官印,拉着范滂要和他⼀起逃⾛,范滂说:“我
死了灾祸就可以平息了,怎么敢因为我的罪名连累您,⼜使得我的⽼母流离他乡呢!”范母前来和滂诀别,范滂告诉母亲:“我跟
随先⽗去黄泉,是死得其所。只是希望母亲⼤⼈割舍这难以割舍的恩情,不要再增添悲伤了。”他的母亲说:“你现在可以和李
膺、杜密齐名了,死了⼜有什么遗憾呢!已经有了美好的名声,⼜要追求长寿,(这样的好事)能够同时得到吗?”范滂跪下来接受
母亲的教诲,再三拜别⽽去。经过的⼈听见了,没有⼈不被感动得流泪。这⼀年,范滂三⼗三岁。
本文发布于:2022-11-15 13:28:4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2454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