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廪食

更新时间:2022-11-15 13:20:36 阅读: 评论:0

人教版初中英语最好的教辅书-等量关系式


2022年11月15日发(作者:八音盒里的公主)

1/6

冀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课后练习

班级: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

1.阅读理解。

徐孺子赏月(一)

徐孺子年九岁,尝①月下戏②,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

③?”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④,无此,必不明。”

①尝:曾经。②戏:玩耍。③邪:文言疑问词,有时也作“耶”。④瞳

子:瞳仁。

(二)

徐家有个小孩,年方九岁,有一次在月亮地里玩耍,有人对他说:“若是

月亮中什么都没有,它是不是应该更加明亮呢?”这个姓徐的孩子说:“不

对。比方说人眼中都有瞳仁,没有瞳仁就看不见光明了。”

鉴赏感悟:

本文描写了徐孺子的机智风趣,把一个问题巧妙地回答到极致:他把人的

眼睛和月亮做了比较,他不是正面回答提问者的问题,而是借助了某样东西来

告诉提问者他的回答。文章语言简练,叙事清楚,把徐孺子的特点描写的淋漓

尽致。

[1]文段(一)是文言文,对照文段(二)读懂它的意思。

[2]根据文言文注释,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①尝:②戏:

③邪:④瞳子:

[3]与文段(一)中“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意思相同的是哪一句,在文

段(二)中用“”画出。

[4]理解加点词的意思。

“人语之曰”,“之”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无此必不明”,“此”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认为徐孺子的回答妙在哪里?他与杨氏之子,哪些特点值得我们大家称

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课外阅读。

精卫填海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①,其上多柘木②。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③,白喙,

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④,是炎帝之少女⑤,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

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注释:①发鸠(jiū)之山:古代传说中的山名,旧说在山西境内。②柘(zhè)木:

柘树。③文首:头上有花纹。④其鸣自詨:它的叫声像是在呼唤自己的名字。⑤

少女:小女儿。

2/6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白喙:__________________(2)以堙于东海: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句子。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表现了女娃怎样的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这个神话故事后,你有什么感想和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课内阅读。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yùyì)也。二者不可得兼(jiā

nqiān),__________。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__________。

[1]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画出来。

[2]把画横线的地方按原文填空。

[3]解释所填句子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课外阅读。

齐宣王使人①吹竽,必②三百人.南郭处士③请④为王吹竽.宣王悦之,廪食

⑤以⑥数百人.宣王死,闵王立.好⑦一一听之,处士逃.

注释:

①使人:叫人。②必:总是。③处士:没有官职的普通知识分子。④

请:要求。⑤廪食:公家供给粮食。⑥以:跟别人相同。⑦好:喜欢。

[1]联系注释与上下文解释句子。

(1)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廪食以数百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南郭先生逃跑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了这则寓言,你有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言文阅读。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①契②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

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

③乎!

(《吕氏春秋·察今》)

注①遽:急忙,立刻。②契:用刀刻(记号)。③惑:愚蠢,糊涂。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涉江者________

(2)其剑自舟中坠于水________

(3)求剑若此________

3/6

[2]与“刻舟求剑”意思相近的词是()

A.看风使舵B.见机行事C.随机应变D.墨守成规

[3]楚人采用什么办法寻找失落的宝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A.做事要切合实际情况。

B.不要存有侥幸心理,如果不付出努力,而寄希望于意外,结果只能是一事无

成。

C.做任何事都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采取对策,不能因循守旧、不知变通。

6.阅读《杨氏之子》,回答问题。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

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

家禽。”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惠:________诣:_______乃:_________示:_______

[2]结合文意,照样子,写一写。

杨氏杨梅杨家水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

[4]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

禽。”

(1)解释这句话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句话精妙极了,妙在何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课文,完成练习。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孔君平其父,父不在,呼儿出。为

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

“。”

[1]按原文填空,并解释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杨氏子的回答巧妙在哪里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阅读体会你认为杨氏之子是个怎么样的一个小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孔君平听了杨氏子的回答后,会有怎样的反应?请从人物的动作、神态、

心理等方面加以描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通过品读上文,我们感受到语言的精妙。试着读读下面的话,你能否像杨

氏之子一样用精妙的语言回答。

阿凡提骑着驴来找本城的法官。法官望见了,就大声招呼道:“欢迎你们两位

4/6

一同光临!”阿凡提不慌不忙地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课外类文阅读。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①,思而不学则殆②。”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注释)①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②殆:疑惑。

[1]“故”字在词典中的解释有:①故意,有意;②缘故,原因;③原来的,

从前的,旧的。“温故而知新”中的“故”应选第______种意思。

[2]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温故而知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而不思则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多选)

A.三个人一起走路,每个人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B.多人同行,其中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人在。

C.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多看到别人的长处,多向他人虚心学习。

9.课内阅读。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

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

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1]本文出自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的作品。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余尝谓____________(2)心不在此___________

(3)却只漫浪诵读____________(4)心到最急____________

[3]用自己的话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三到之中,心到最急”的原因是:心到,眼、口才能到。

B.文段阐述了怎么读书的问题,其中心到最重要。

C.文段告诉我们读书要高度集中注意力,这样不仅能够加快阅读速度,还能提

高阅读质量。

10.阅读理解。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

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

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给下面加点的“度”字选择合适的解释。

①标准,限度②衡量③计量长短的标准或工具

先自度其足_________吾忘持度_________宁信度_________

5/6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加点字“之”共出现五次,任意选择其中的两处,说说“之”的词性

和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师旷论学

晋平公①问于师旷②曰③:“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

“暮,何不炳烛④乎?”平公曰:⑤“安⑥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

“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

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⑦?”平公曰:“善

哉!”

[1]“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中的“暮”字正确解释是()

A.夜晚B.迟、晚C.年暮,年老

[2]下列“之”字的意思不同于其他两项的是()

A.日中之光B.日出之阳C.臣闻之

[3]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文言文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有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

B.师旷最后用三个比喻告诉晋平公天黑要点上火把走路。

C.师旷用三个比喻说明学习不论什么时候开始学习,都不会晚。

12.读故事,完成练习。

魏文侯与虞人(虞人:管理山泽打猎的小官)期(约定时间)猎。是日,

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

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

何晏七岁,明慧若神,魏武奇爱之,以宴在宫内,因欲以为子。宴乃画地

令方,自处其中。人问其故,答曰:“何氏之庐也”。魏武知之,即遣还外。

注释:(1)若:好像。奇爱:十分喜爱。(2)以:把。乃:于是。(3)

欲:想,希望。知:明白。

[1]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查字典解释文中的字,再理解词句的意思。

(1)何氏之庐也。庐:________________

(2)人问其故。故:_________________

(3)即遣还外。遣还:_______________

6/6

14.默写《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并回答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前两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后两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诗作者是_______朝的著名爱国诗人__________,他的字_________号

_________。我们曾学过他的诗《示儿》: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悲不

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诗和《示儿》中的“王师”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本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行诗展示了一

幅滚滚黄河入海,气势磅礴;两岸高山巍峨,直耸入云,雄伟壮丽的画面,表

达了作者对祖国的大好河山的热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行诗写出了南宋的老百姓身处水深火热之中,表达了诗人对中原人民深受压

迫的无限关怀、盼望祖国统一的强烈的爱国情怀以及对当时朝廷的愤愤不满。

(6)老百姓所期盼的“王师”干什么去了呢?

林升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给了我们回答:山外青山楼外楼,

________________。暖风熏得游人醉,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阅读与理解。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

得履,乃曰:“吾忘持度(dù)。”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suì)不得

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nìnɡ)信度,无自信也。”

注释:履:鞋子度(duó):测量度(dù):量的尺寸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反:_____宁:_____

[2]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至之市而忘操之。

[3]“郑人买履”是一个____故事,这个故事告诫我们_______。请再写出两

个类似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

[4]“之”的意思有:①助词②代词,代替人或事物③代词,这、那④

往,请给下面句中“之”的选择正确的意思。

至之市而忘操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发布于:2022-11-15 13:20:3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2450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形容脏的词语
下一篇:英语接电话
标签:廪食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