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私谥

更新时间:2022-11-15 12:30:19 阅读: 评论:0

上海高中英语一对一辅导价格-吕的组词


2022年11月15日发(作者:ip地址与网络上的其他系统有冲突是什么意思)

古人谥号论略

暴希明

安阳师范学院文学院

河南安阳

455000)

提要

谥号是古代帝王

诸侯

高官大臣等人死后的一种特殊名号

是封建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谥号产生的原因大

致有三

一是为了避讳

二是为了区别尊卑

建立等级制度

三是为了惩恶劝善

维护封建礼教

谥号用字分美

平三类

一般

根据死者的是非功过来确定

是对死者的盖棺论定

谥号源于周

废于秦

复行于汉以后的各个朝代

辛亥革命爆发后

伴随着

封建等级制的废除

终于油尽灯灭

寿终正寝

关键词

谥号

美谥

恶谥

平谥

中图分类号

:K2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3637(2013)04-0167-03

谥号是古人死后的一种特殊名号

古代帝王

诸侯

高官

大臣死后

朝廷按照封建社会的道德标准

根据他们的生平行

给予一个称号

这就是谥或谥号

由于它是名字之后新增

的称呼

所以在字形上写作

”。

历代相沿形成的有关给谥的

一套规定和法则

就是谥法

谥号产生于何时

目前在学术界还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传统的观点认为

谥号产生于西周初年

。《

礼记

·

檀弓上

》:

死谥

周道也

”;《

通志

·

谥略

·

序论一

》:“

古无谥

谥起于周

”;《

谷梁传

·

桓公十八年

范宁注

:“

昔武王崩

周公制谥

”。

谥法是古代统治阶级极为重视的一种礼文化

朝廷之所

以要在一些人死后再给他们一个特殊的名号

———

谥号

原因大

致有三

一是为了避讳

以谥号代替死者姓名

避免直呼其名

以示敬重

二是为了区别尊卑

建立等级制度

。《

白虎通义

·

》:“

谥者

所以别尊卑

彰有德也

。”

因而

历朝历代对于哪些

人可以得到谥号都有严格规定

如唐代规定一般只有三品以上

的高官才可以得到谥号

于是

有谥号本身就是一种身份和地

位的标志

三是为了惩恶劝善

维护封建礼教

。《

逸周书

·

法解

》:“

谥者

行之迹也

号者

功之表也

,……

是以大行受大

细行受细名

行出于己

名生于人

。”《

五经通义

》:“

善行有

善谥

恶行有恶谥

所以劝善戒恶也

。”

这种根据死者一生是非

功过而给予的总结性的称谓

既是对死者的慰藉或谴责

也是

对生者的一次封建礼法教育

它可以使活着的人闻美谥而钦

人心向善

睹恶谥而惧怕

不敢作恶

谥号既为

行之迹

”,

就需要根据死者的生平事迹来确定

人的一生行事有好

有坏

有一般

故谥号用字也就区分为美

平三类

按照谥法

每一类谥号用字都有特定谥字

每一

个字的意义也都有特殊限定

不能任意解释

所谓美谥

就是褒扬死者功德的谥号

这类谥号在所有谥

号中占绝大多数

根据唐代张守节在

史记正义

中所附的

谥法解

的记载

明等字皆

为美谥

在这林林总总

100

多种美谥中

又有少数几种特别高

贵的美谥

古人称之为

特谥

”,

一般不轻易予人

文正

”、

忠武

文正

被人们视作极美之谥

是在宋代以后

司马光第一

次提出

文正

谥之至美

无以复加

”。

他解释说

:“

所谓

道德

博闻曰文

非闻见杂博之谓也

盖以所学所行不离于道德

。‘

靖共其位曰正

非柔懦苟愉之谓也

盖以

共尔位

好是正直

。”[1]经司马光这么一鼓吹

,“

文正

一谥

正式被人们认可为称赞人臣极美的谥号

宋人费衮

梁溪漫

·

文正谥

条指出

:“

谥之美者

极于

文正

’,

司马温公尝言

之而身得之

国朝以来得此谥者惟公与王沂公

指沂国公

王曾

)、

范希文

指范仲淹

而已

。”

在明朝

,“

文正

也是阁籍

中特载不宜轻用的谥号

明朝开国

150

年内

无人得之

据福

听雨丛谈

·

谥法

条记载

武宗正德十一年

致仕后的大学

士李东阳病重卧床

其好友大学士杨一清前往探视

言谈中探

知他正为身后名担忧

就向他表示

:“

国朝以来

文臣未有谥文

正者

公如不讳

请以谥公

。”

垂死的李东阳闻听此言

感激莫

竟在床上朝杨磕起头来

号为

楚地三杰

之一的李东阳得

文正之谥是否名副其实

姑且不论

李东阳对杨一清曾有私

因而人们认为杨一清促成李东阳得到谥号

文正

”,

是出于

个人私谊

以天下之公谥

报臣门之私恩

”。

根据蒋一葵

尧山堂外纪

·

国朝

条的记载

当时有无名氏改宋人讥讽京堂

诗句对杨一清加以讥讽说

:“

文正从来谥范王

如今文正却难

大风吹倒梧桐树

自有旁人说短长

。”

有明

300

年内

,“

一谥除李东阳之外

仅谢迁

方孝孺

倪元璐

刘理顺诸人得

如果说

文正

是称赞文臣的极美之谥

,“

忠武

则是褒扬

武将的极美之谥

。《

史记正义

·

谥法解

》:“

危身奉上曰忠

。”

经世大典

·

臣谥

》:“

赴敌无避曰武

。”

臣子既忠且武

就能为

皇帝打江山

保社稷而舍生忘死

一往无前

即使蒙冤含屈

要山呼皇上

万岁

”。

因此历代非常看重给予臣子的忠武之谥

三国蜀汉丞相诸葛亮是历史上第一个得到

忠武

谥号的大臣

据清人朱彭寿

旧典备征

·

以忠武为谥

条统计

除诸葛亮之

历史上还有晋代的温峤

唐代的郭子仪

宋代的岳飞

先谥

武穆

孝宗淳熙时改谥忠武

)、

韩世忠

元代的伯颜

明代的常遇

清代的杨遇春等

50

余人以

忠武

为谥

这些人多是叱咤

风云

匡扶社稷的著名人物

,“

其为无上美谥可知

”。

所谓恶谥

就是贬斥死者劣迹恶行的谥号

根据唐代张守

节在

史记正义

中所附的

谥法解

的记载

761

历史

缪等字皆为恶谥

历史上最早被谥以恶谥的是周厉王

国语

等书的记载

周厉王是一个贪婪暴虐的君主

他垄断

山林川泽的收益

禁止平民采樵渔猎

从而引起了国人的强烈

不满

为了阻止国人批评他的苛政

他任用卫巫严密监视国

一旦发现有批评者即予以残酷杀害

以致

国人莫敢言

路以目

”,

终于激起国人暴动

狼狈出奔于彘

死后被谥为

”。

按照谥法

,“

杀戮无辜曰厉

”,

一个

正是对他一

生行事的准确概括

历史上第二个被谥以恶谥的著名人物

周厉王的孙子周幽王

周幽王即位以后

沉湎酒色

不理国事

千金买笑

,“

烽火戏诸侯

”,

最终导致西周灭亡

自己也被犬戎所

按照谥法

,“

动静乱常曰幽

”,

他死后被谥为

”。

故孟子

:“

暴其民甚

则身弑国亡

不甚

则身危国削

名之曰

’、

’,

虽孝子慈孙

百世不能改也

。”[2]

所谓平谥

既非表彰

也非贬斥

只是客观的叙述境遇

对其不幸遭遇表示同情

怜悯

根据唐代张守节在

史记正义

中所附的

谥法解

的记载

)、

怀等字皆为平

如鲁庄公的儿子启方即位时不足

8

此从杨伯峻说

杨伯峻

春秋左传注

》),16

个月以后

被他的叔父

成语

庆父

不死

鲁难未已

中的庆父杀死

按照谥法

,“

在国遭难曰闵

”,

谥为闵公

东汉刘隆在位一年

寿

2

岁而崩

按照谥法

,“

短折

不成曰殇

”,

谥为

殇帝

”。

一些被权臣挟制

出来做

禅让

表演的末代君主

当他们

举行完

禅让

仪式之后

一般很快就被悄悄地杀害了

新王朝

议谥的礼官们

往往给他们奉上恭

思等谥号

这些谥

号虽然也可归之于美谥

但其实还是平谥

如东晋司马德文禅

位于南朝宋刘裕

遇害后被刘宋谥为恭帝

刘宋的刘准禅位于

齐萧道成

遇害后被齐谥为顺帝

这些谥号无一不同被谥者的

禅让

美德

相应

无一不展示新王朝得天下的应天顺人

如恭

这个谥号

按照谥法

,“

尊贤让善曰恭

”,“

敬顺事上曰恭

”,

一谥号对于大臣来讲是美谥

但对于至高无上的皇帝来讲

贤让善

敬顺事上

就是肯定其对受禅让者的恭让

肯定受禅让

者非贤即善

对其本人岂不是含有极大的讥讽或怜悯吗

从以上的谥号用字可以看出

谥号关系到对死者一生的评

是对死者的盖棺论定

一字之差

褒贬悬殊

所谓

一字之褒

逾绂冕之锡

片言之贬辱

过市朝之刑

”[3]。

所以古人对此

非常重视

谥号的确定都由专门部门负责

有一套严密的程序

帝王给谥一般有百官议谥

南郊请谥

奉谥册于灵柩等几

道程序

以宋代为例

皇帝死后

先由太常寺依据谥法提出初

步建议交尚书省

再召集台谏省官

监察御史等朝廷高级官员

研究评议

议定后写出谥议

报继位皇帝批准

接下来是到南

郊向上天请谥

之所以要向上天请谥

是因为按照封建礼制

谥号应该是由尊者赐给卑者

而帝王在人间的地位至高无上

没有人有资格为其赐谥

但是帝王又号称天子

是天的儿子

于是只能借那个虚无缥缈的天的名义给其谥号

向上天请谥

还有另外一层含义

按照谥法

谥号是

行之迹

”,

应该

大行受

大名

细行受细名

”,

公正无私

但臣子又要

为尊者讳

”,

给帝

王掩恶扬善

这是为人臣者无法解决的一对矛盾

只有交给上

天处理

所以班固在

白虎通义

·

中说

:“

天子崩

臣下至

南郊谥之者何

以为人臣之义

莫不欲褒大其君

掩恶扬善者

故之南郊

明不得欺天也

。”

在上天面前

要实事求是

不能

为尊者讳

因而古代帝王也有不少得恶谥的

祭天之

坛又称圜丘

古人认为天圆地方

圜者

圆也

坛呈圆形

以象

天体

为什么要在南郊祭天

因为依照阴阳五行学说

天为

地为坤

南方为阳

北方为阴

天在阳位

故圜丘必筑于京都

南郊

在向上天请谥时

文武百官要齐集京都南郊

肃立圜丘

之下

太尉登坛向昊天上帝神位献奠祭

太祝诵祝文

太尉奉

谥议于神位之前

百官再拜

就算已向上天请得谥号

最后一

道程序是奉谥册于灵柩

谥文写于谥册之上

置于灵前

待安

葬时与灵柩一同移入陵墓之中

百官给谥的程序各朝大同小异

多分为请谥

议谥

定谥

赐谥几个步骤

请谥是由死者的家人

部属或生前友好向朝廷

正式提出要求

同时呈上死者的

行状

”,

即有关其生平事迹的

报告

由于行状多出于死者的亲朋之手

为了使死者能得到美

行状很难实事求是地叙述其是非功过

多有溢美之词

防止溢美不实

朝廷要责成专人查核

一般是在吏部之内设有

考功司

考功司根据其以往考课的记录

勘查核实行状所言是

非功过是否属实

然后转送太常寺议谥

议谥是由礼官根据死

者的生平功过

依照谥法

提出给谥的初步意见

并写出谥议

说明给谥的理由

定谥

即礼官或内阁将所议定的谥号报请皇

由皇帝最后定夺

赐谥是最后的礼仪程序

皇帝以诏书形

式确定给死者某一谥号

并派专使在吊唁丧葬仪式上宣布

按照谥法

谥号应该和谥主的一生行事名实相符

所谓

行受大名

细行受细名

”,

实际上往往并不尽然

首先

在给国

君议谥时

,“

莫不欲褒大其君

掩恶扬善

”,

要为尊者讳

这种情

况在先秦时期还不太严重

秦始皇一登上皇帝的宝座

为了维

护皇帝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威

防止自己身后得到恶谥

就迫不

及待地下诏书取消了谥法

汉代以后这种为尊者讳的现象就

非常明显

根据汪受宽

谥法研究

一书的统计

先秦时期有谥

号的

234

位君王中

30

人得到恶谥

且这些人多非亡国之

只是因为自身失德而为其臣子所谥

从汉代开始

帝王谥

号多为美谥

恶谥比例极小

从汉到清末的

324

位帝王中

9

个得到恶谥

其中被废之君

4

亡国之君

3

恶谥都是

其政敌所加

只有后凉灵帝吕纂

东汉灵帝刘宏的恶谥

是其臣僚所加

根据

晋书

·

惠帝纪

的记载

晋惠帝是个白

什么都不懂

听见蛤蟆叫

问身边的人说

蛤蟆是属于公家

还是属于私人

看见饿死的百姓

竟然问

:“

他们为什么不吃肉

?”

就是这样一个蠢物

竟然得到代表

柔质慈民

爱民好

字作谥号

其他的就可想而知

当然

也有

婉而多

根据

晋书

·

安帝纪

的记载

晋安帝司马德宗

,“

自少

至长

口不能言

虽寒暑之变

无以变也

凡所动止

皆非己出

”。

这样一个植物人

死后谥为

”。

按照谥法

,“

好和不争曰

”,“

恭德不劳曰安

”,

也真亏了礼臣们会咬文嚼字

想出了这

口不能言

不辨寒暑

行动需人

地地道道地是

和不争

”,“

恭德不劳

”。

相对而言

给大臣赐谥

还能比较多地反映出一些受谥者

的行迹

因为评定谥号的时候

主持者无避忌

朝臣敢直言

曲较少

但也是时代越往后

标准越宽

渐渐的就成了官样文

章式的赞誉

而并非严格的

名副其实的总结与评价

赵翼在

廿二史札记

·

谥兼美恶

中指出

:“

唐制

三品以上皆得请谥

而其人之贤否不同

则必核其生平以定之

盖犹存古道也

……

然其时已多请嘱失实之弊

……

后世惟赐谥者始得谥

既邀恩

自必其人履行无亏

故谥皆有美而无恶也

。”

清人王鏊在

861

甘肃社会科学

2013

年第

4

泽长语

·

国猷

中也说

:“

本朝之谥有美无恶

所谓谥者

特为

褒美之具而已

。”

这样

谥法就从惩恶劝善的手段

变成了宠荣

百官的工具

据文献记载

谥号一般是在逝者的葬礼上由朝廷赐予的

如果由于某种原因当时没有赐谥

或赐谥后对谥主的评价发生

了重大改变

还可以追谥

改谥或夺谥

追谥是指一个人死后

由于某种原因当时并未获得谥号

若干年后朝廷为其追授谥号

如南宋民族英雄岳飞

英勇善

精忠报国

却被奸臣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陷害至死

在昏

君坐朝

奸臣当道的当时

他身负谋反的恶名

是不可能获得谥

号的

直到宋孝宗即位之后

在人们的强烈呼吁下

才给岳飞

平反昭雪

并追谥为

武穆

”。

改谥就是对原来的谥号加以更改

有些谥号后人认为评

价失当

就要进行改谥

有的由美谥改为恶谥

有的由恶谥或平

谥改为美谥

前者如南宋卖国贼秦桧

死时权势仍存

余威犹

死后获得了

忠献

的美谥

。51

年之后

他的卖国贼面目大

白于天下

遂被朝廷

追夺王爵

改谥谬丑

”[4]。

这是我国历史

上最恶的恶谥之一

后者如关羽

死时未赐谥

后主时

,“

追谥

羽曰壮缪侯

”,

这是明载于

三国志

·

蜀书

·

关羽传

关羽

生前

虽然忠肝义胆

武艺高强

但又刚愎自用

目空一切

无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战略构想

践踏蜀吴联盟

丢失荆州重

不但自己落得身首异地

而且直接导致刘备彝陵之败

白帝

城之死

使蜀汉局势急转直下

关羽谥

壮缪

”,

既赞其雄壮威

亦批评其

名美而实伤

”,

是比较合乎实情的

可是自宋代以

为了宣传

忠义

的需要

关羽被封建统治者一吹再吹

一捧

再捧

成为

武圣

”、“

关圣帝君

”,

在这种情况下

人们对

壮缪

这个不好的谥号就议论纷纷

最后乾隆出来拍板

以为

壮缪

并非嘉名

乃是

三国志

的作者陈寿乱写的

所以他决定改为

忠义

这样一个美谥

关羽的形象就此定格下来

所谓夺谥

就是在得谥之后

统治者对其评价发生了根本

性改变

被取消了谥号

这主要发生在明清时期

以前对得

谥者不满

认为其不应有此美谥

可以改恶谥

故夺谥者极为罕

明仁宗以后

百官谥法中取消了恶谥

谥法从惩恶劝善的

手段变成了宠荣百官的工具

此时

不能再把某人所得的美谥

改为恶谥

于是就采用削夺谥号的办法

用公开撤消死者美谥

的方式

来表示对其幽灵的鞭笞

根据

明史

·

张居正传

的记

明代著名改革家张居正在担任内阁首辅的十年间

以其非

凡的魄力和智慧

整饬朝纲

巩固国防

推行一条鞭法

使奄奄

一息的明王朝重新获得勃勃生机

取得了彪炳史册的赫赫功

死时谥文忠

但他死后不久

顽固派当权

不但全面废除新

而且抄没张居正家产

削其谥号

再如清代著名诗人沈德

根据

清史稿

·

沈德潜传

的记载

他生前曾任内阁学士兼

礼部侍郎

很受乾隆皇帝礼遇

备极尊荣

97

岁高龄辞世

,“

赠太子太师

祀贤良祠

谥文悫

”。10

年后因受一件文字

狱的牵连

乾隆遂下诏

夺德潜赠官

罢祠削谥

仆其墓碑

”。

在封建时代

朝廷赐谥一般都是以官阶爵位为依据的

就使得一些品德端方

文行卓越的中下级官员

以及隐居不仕

的学者

高士得不到谥号

可是他们又渴望留名后世

永垂青

于是民间就出现了私谥

所谓私谥

是与官谥相对而言的

官谥是官方授予的谥

由群臣根据死者生前的德行与业绩议定之后经皇帝认可赐

私谥则是民间的自行命谥

一般由死者的亲属

故旧

门生

等给死者议定谥号

不再

严格说是没有资格

报朝廷请皇帝赐

主要在文人士大夫之间风行

一般认为私谥始于春秋之

最著名的例子莫过于柳下惠

他是鲁国公族

是公子展的

后裔

遂以展为氏

名获字禽

,《

左传

·

僖公二十六年

称展禽

他只是掌管讼狱的大夫

死后不得向国君请谥

所以就由亲友

自谥了

他妻子说

:“

将诔夫子之德耶

则二三子不如妾知之

。”“

夫子之谥

宜为惠兮

。”

门人听从了他妻子的意见

谥为

”[5]。

因展禽居于柳下

自以柳下为氏

从此人们把展禽叫

柳下惠

即后世妇孺皆知的坐怀不乱的鲁国美男子

此后

东汉陈寔谥

文范先生

”,

晋代陶渊明谥

靖节征士

都是私

有关这些私谥的由来

在文献中多有记载

如陶渊明

其曾

祖陶侃为西晋大司马

但家道中衰

亲老家贫

为生计所迫

去当过几次小官

然志向高洁

不愿同流合污

都是到任不久即

解任而归

特别是任彭泽县令期间

郡里派一个督邮到县

吏告诉他必须束带相见

以示尊敬

陶渊明说

:“

我不能为五斗

米折腰向乡里小人

”,

当天就挂冠而去

与恶浊官场彻底决裂

回家以后

他耕耘于田间

赋诗于清流

在穷困潦倒中终其一

其友颜延之为其作

陶征士诔

》,

私谥其为

靖节征士

”。

谥号作为我国封建礼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源于周

废于

复行于汉以后的各个朝代

辛亥革命爆发后

伴随着封建等

级制的废除

终于油尽灯灭

寿终正寝

参考文献

[1]

司马光

司马温公文集

[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5:26.

[2]

十三经注疏

[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5:2718.

[3](

李昉等

册府元龟

[M].

北京

中华书局

,1960:7143.

[4](

脱脱等

宋史

[M].

北京

中华书局

,1977:13765.

[5]

刘向

古列女传

[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5:49—50.

基金项目

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

目批准号

:10YJAZH002)

和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目编号

:2010BSH001)

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同时得到

河南省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支持计划

”(

编号

:2013-CXTD-

02)

的资助

作者简介

暴希明

(1957—),

河南汤阴人

安阳师范学

院文学院教授

硕士研究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古代汉语和

汉字文化

责任编辑

胡政平

校对

暮雪

961

历史

本文发布于:2022-11-15 12:30:1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2427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1bp
下一篇:一个酋一个犬
标签:私谥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