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三百讲10(总22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
2
《论语三百讲》10
第271讲向往古人
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古
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
——《论语·阳货第十七》
【译】孔子说,古代百姓有三点为人诟病的,现在的百姓连这些都比不
上。古代狂妄的人不拘小节,现在狂妄的人放荡言行;古代矜持的人不屑造
作,现在矜持的人愤世嫉俗;古代愚昧的人还算直率,现在愚昧的人却只知耍
弄心机罢了。
这段话很明显是孔子的感叹,孔子所说的“古代的人”是指商朝、周朝初
年这些人,而所谓的“现在的人”是指孔子当时的情况。你从这些地方就知道
孔子对于一个正常的社会,稳定的时代,他有什么样的理解。他认为说那个时
候人也会有毛病,人性本来就不是什么完美的,这些毛病可能来自于性格,可
能来自于自己个人的遭遇,但是相对地有这个毛病它所带来的正面的一种表
现。到孔子的时候也有同样的毛病,但是表现又完全不一样,变成了狂妄的放
荡言行,矜持的愤世嫉俗,愚昧的耍弄心机,对于这种人实在是不知道该怎么
办才好。所以孔子常常会觉得很遗憾,就是自己不知道该怎么去帮这个时代,
帮别人的忙,所以我们在这里可以得到一些启发。
傅佩荣
《论语三百讲》
第272讲顺其自然
3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论语·阳货第十七》
【译】孔子说,我想不再说话了。子贡说,老师如果不说话,那么我们学
生要传述什么呢?孔子说,天说了什么呀?四季照样在运行,万物照样在生
长。天说了什么呀?
一个人他如果真诚从内而发,确实可以找到人性应该怎么走的一些引导,
这也是我们一直强调的“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孔子如果说你们非听我的
话,非念《论语》不可,那孔子就太执着了,孔子之后有很多人也一样,由于
真诚而找到人生的路。很多人他也不见得非要懂得什么样的宗教,什么样的哲
学才能善度一生。你要善度一生,在孔子来说,你真诚就可以找到内在的力
量,只不过真诚要坚持一生,很不容易就是了。如果有人教你造成社会的共
识,大家一起来真诚,又有社会上的规范,外面的礼仪来配合,那就会容易多
了。所以这段话有它特别的价值,在于孔子提到天是作为四时行,百物生的一
个基础。
傅佩荣
《论语三百讲》
第273讲不做三种人
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
——《论语·阳货第十七》
【译】孺悲来了要拜访孔子,孔子讬言有病拒绝见他,传命的人一走出房
间,孔子就取出瑟来边弹边唱,让孺悲可以听到。
4
孔子在这里是要刺激孺悲,让他知道自己有错,不要想找别人来给他“背
书”,也不要想找任何借口。孔子认为我不需要听你多做什么解释,你自己改
过就好了。“过而不改是谓过矣”,你今天犯了过错你不去改,先找很多人帮
你“背书”说你们这些人都支持我,都谅解我了,这样是不行的,下一次你还
会犯错。这段话虽然是生活的细节,但也看得出来孔子他的原则,孔子不是会
被别人轻易地利用的,你有各种德行是很好,但你要好学,好学的时候懂得人
情世故,许多事情一看就知道。这就是孔子,没有人可以欺瞒他的,他出处进
退拿捏得非常恰当,这边也是一个例子,这是对待孺悲的态度。
傅佩荣
《论语三百讲》
第274讲子生三年(上)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
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
夫锦,于汝安乎?”曰:“安。”“汝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
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汝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
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
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论语·阳货第十七》
【译】宰我请教说,为父母守孝三年,时间未免太长了。君子三年不举行
礼仪,礼仪一定会荒废;三年不演奏音乐,音乐一定会散乱。旧谷吃完,新谷
也已收成,打火的燧木轮用了一次,所以守丧一年就可以了。孔子说守丧未满
三年就吃白米饭,穿锦缎衣,你心里安不安呢?宰我说安。孔子说,你心安就
去做吧。君子在守丧时吃美食不辨滋味,听音乐不感快乐,住家里不觉舒适,
所以不这么做,现在你既然心安就去做吧。宰我退出房间后孔子说,予没有真
5
诚的情感,一个孩子生下来三年以后,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为父母守丧三
年,天下人都是这么做的。予曾经受到父母三年怀抱的照顾吗?
宰予提出的质疑是很合理的,因为三年之丧在孔子那个时代已经有很多人
都觉得太长了。但是孔子毕竟是一个老师,他不跟他就伦理规范的外在规定来
讨论说这个规定是否合理的,他转移焦点设法问到内在的问题。外面伦理规范
是为了让你内心的真诚情感表现的一种形式而已,重要的是内涵,你内心有没
有真诚的情感。孔子在这里只是为了说明人为什么要有伦理规范,他有心理上
的需要,情感的深刻,使他要有这样的伦理规范来表达,人为什么会有情感
上、心理上的这种需求。
傅佩荣
《论语三百讲》
第275讲子生三年(下)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
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
稻,衣夫锦,于汝安乎?”曰:“安。”“汝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
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汝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
“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
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论语·阳货第十七》
【译】宰我请教说,为父母守孝三年,时间未免太长了。君子三年不举行
礼仪,礼仪一定会荒废;三年不演奏音乐,音乐一定会散乱。旧谷吃完,新谷
也已收成,打火的燧木轮用了一次,所以守丧一年就可以了。孔子说守丧未满
三年就吃白米饭,穿锦缎衣,你心里安不安呢?宰我说安。孔子说,你心安就
去做吧。君子在守丧时吃美食不辨滋味,听音乐不感快乐,住家里不觉舒适,
6
所以不这么做,现在你既然心安就去做吧。宰我退出房间后孔子说,予没有真
诚的情感,一个孩子生下来三年以后,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为父母守丧三
年,天下人都是这么做的。予曾经受到父母三年怀抱的照顾吗?
宰予对于有关三年之丧的问题提出了质疑,而孔子的回答已经告诉我们三
年之丧是一个伦理规范。人性发展的过程,它不是一个生下来就有善或不善的
问题,而在于说你有这样的生理的需求,就有这样心理的情感,最后会有这样
的伦理的规范。小孩生下来三岁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所以我们对父母要孝
顺、要感恩,这是很自然的事情。心里面的情感依赖得很深,所以由生理上的
需求造成心理上的情感,再演变成为伦理上的规范,这是儒家的观点。所有伦
理上的规范要你做什么,都是建立于真诚的情感。这一章的内容很重要,宰予
这个学生在这里对老师的质疑,使老师把这个思想表达得那么完整,他的贡献
已经很大了。
傅佩荣
《论语三百讲》
第276讲无聊的时候
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
已。”
——《论语·阳货第十七》
【译】孔子说,整天吃饱了饭,对什么事都不花心思,这样很难走上人生
正途啊。不是有掷骰子下棋的游戏吗?去玩玩也比这样无聊要好些。
人活在世界上,不要让自己陷入无聊的困境,我们的生活要有一个目标,
永远要让自己做得更好。在这个过程里面所成就的不见得是外在的目标的达
成,更可能是我们内在生命的成长。所以孔子希望一个人说你就算真的是没事
做,去掷骰子、下下棋吧,这个也比你无所用心要好。所以在年轻的时候就要
7
记得孔子这样的话,不要感觉到说吃饱喝足没事干是一种幸福,那反而是一种
对生命的浪费。相反的你能够用心去学几样小东西,虽然是小道,像后来子夏
说的话“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人生是值得珍惜的。所以孔子在很多地方,
都会说要好好努力,让自己走上人生的正路。
傅佩荣
《论语三百讲》
第277讲君子所恶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
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
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论语·阳货第十七》
【译】子贡说,君子也有厌恶的事吗?孔子说有厌恶的事,厌恶诉说别人
缺点的人,厌恶在下位而诽谤长官的人,厌恶勇敢而不守礼仪的人,厌恶一意
孤行却到处行不通的人。孔子说,赐,你也有厌恶的事吗?子贡说,厌恶卖弄
聪明,却以为自己明智的人,厌恶狂妄无礼却以为自己勇敢的人,厌恶揭人隐
私却以为自己正直的人。
这段话很清楚地告诉我们作为儒家,绝不是随便的好好先生,他也有很明
确的立场,对某些行为非常地厌恶。这里所讲的几种情况,整合起来说都是一
样,没有真诚的心跟别人来往的时候,从后面耍手段,这个都是要不得的。
君子厌恶的四种情况:
第一种厌恶诉说别人缺点的人,因为你诉说别人的缺点而别人不在现场,
那很多恐怕是冤枉的话,这样很不光明。
第二种厌恶位阶比较低去毁谤长官,长官好不好其实不见得是你这个位置
看得清楚的。
8
第三种厌恶勇敢而不守礼仪的人,孔子一再强调你如果很勇敢,但不爱好
学习,不懂得规范或是你很勇敢不知道守礼,就会制造乱局。
第四种厌恶一意孤行,却到处行不通,代表条件还没成熟,你不懂得怎么
判断,你再有多大的能耐也行不通。
子贡所厌恶的三种情况:
第一个厌恶卖弄聪明,却自以为明智的人;
第二种他厌恶狂妄无礼,却以为自己勇敢的人,真正的勇敢是改变自己;
第三种厌恶揭人隐私,却以为自己正直的人。
傅佩荣
《论语三百讲》
第278讲女子与小人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论语·阳货第十七》
【译】孔子说,只有女子与小人是难以共处的。与他们亲近,他们就无
礼;对他们疏远,他们就抱怨。
古代女子确实没有受高等教育的机会,16岁及笄之礼后就可以结婚了,
继续栽培下一代,也没有机会从事社会上各种政治或是经济的活动。一个人如
果没有受到比较良好的教育,他本身他的得意或是他的抱怨,就会完全系于别
人对他的态度。
“小人”是指没有立志的一般的男生。如果你一定要追究说孔子是不是要
负责任,好像人类所有的女性受到歧视都要怪孔子,说实在太冤枉了。孔子在
这里反映的是当时的社会现象,然后做一个描述,今天这个时代社会不一样
了,孔子肯定会有他的不同的理解。但是还是一样对于人性的要求,对于男女
两性都是人的要求是共同的。
9
傅佩荣
《论语三百讲》
第279讲殷有三仁
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论语·微子第十八》
【译】微子离开了纣王,箕子沦为他的奴隶,比干劝谏他而被杀。孔子
说,商朝末年有这三位行仁的人。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孔子把这三个人都当做行仁的人,在整部《论语》里
面,有六个人得到孔子的肯定说他们可以行仁,另外两位就是伯夷叔齐,也是
同一个时代的。我们要珍惜这样的一类人,因为这样的人他有智慧、有能力、
还有德行,他们本身的示范是告诉所有的人应该怎样过一生。很多人没有教,
或是没有得到好的教育,他也会过一生,但他所过的生活是非常平凡的生活,
并且跟生物差别不大。我们会修德,是因为力量由内而发,你行善的时候心
安,为恶的时候心不安,这需要有人教我们的。有这些先知先觉之士启发我们
之后,我们的人生才能够活得有意义、有价值,否则只是从生到死,哪一种生
物不是这样的,人又有什么特别的呢。所以我们看到孔子他的观点,他怎么去
评价历史人物,从里面去学习并且得到启发。
傅佩荣
《论语三百讲》
第280讲人的尊严
10
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
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论语·微子第十八》
【译】柳下惠担任典狱官时,多次被免职,有人对他说,您这样还不愿意
离开鲁国吗?他说坚持原则为人工作,到哪里去不会被多次免职呢?如果放弃
原则为人工作,又为什么一定要离开自己的国家呢?
柳下惠认为如果我放弃原则去做官做事的话,那又何必出国,放弃原则在
鲁国就可以好好做官的,就不会被免职了。这是他的思考,重点在于他很随
和,不忍心老百姓没有人照顾。所以在这个时候你就要知道,也需要有些人像
柳下惠一样,不要计较别人怎么样,我做我该做的事。人作为人最可贵的是他
有丰富的潜能,他可以透过学习、锻炼、成长,让自己的生命变得不一样。人
活在世界上,要设法突破你当时的限制,要想到人的价值超越时空之上,有他
特别的尊严。
傅佩荣
《论语三百讲》
第281讲来者犹可追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
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
言。
——《论语·微子第十八》
【译】楚国有一位狂放不羁的人,名叫接舆,唱着歌经过孔子的马车旁,
唱的是凤凰啊凤凰啊,你的风格怎么变得如此落魄,过去的已经无法挽回,未
来的还来得及把握。算了吧算了吧,现在从事政治的人都很危险。孔子下车想
要同他说话,他却赶快离开,使孔子没有办法同他说话。
11
“狂人”在古代是指狂放不羁的人,这种人对于世间的各种教化、各种规
定、各种礼乐不放在心上,他看的是人的原始的面貌。他在这里对孔子说你的
风格已经变得如此落魄,过去的已经无法挽回,未来的还来得及把握。他希望
孔子及时停下脚步,悬崖勒马,不要在人间走来走去了。我们今天说孔子是
“至圣先师”,千万不要以为孔子一当老师,那学生统统感化了,没那么容
易。还是要学生自己有心向上,老师才能够启发他,如果自己没有先努力想
懂,那么谁也帮不上忙。这一段话是孔子生活里面的小小遭遇,孔子也知道这
些人跟他道不同不相为谋,每一个人各有自己的选择,心安就好。
傅佩荣
《论语三百讲》
第282讲入世与出世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
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欤?”曰:“是也。”曰:“是
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
丘之徒欤?”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
其从避人之士也,岂若从避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
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论语·微子第十八》
【译】长沮与桀溺一起在耕田,孔子经过那儿,吩咐子路去向他们询问渡
口的位置。长沮反问子路,那位手拉缰绳的人是谁?子路说是孔丘,长沮说是
鲁国的孔丘吗?子路说是的。长沮就说,他早就知道渡口在哪里了。子路又去
问桀溺,桀溺反问他你是谁啊。子路说我是仲由,桀溺说是鲁国孔丘的门徒
吗?子路说是的,桀溺就说像大水泛滥的情况到处都是一样,你要同谁去改变
呢。你与其追随逃避坏人的人,何不跟着我们这些逃避社会的人呢,他说完话
继续不停地抚平田土。子路回来报告孔子这一切,孔子神情怅然,他说,我们
12
没有办法与飞禽走兽一起生活,如果不同人群相处,又要同谁相处呢。天下政
治若是上轨道,我就不会带你们去从事改革了。
子路在这里没有问到渡口在哪里,反而被两个老人家教训了一顿,回来之
后就跟老师报告刚刚发生什么事情。整部《论语》里面,只有这个地方孔子显
得“怃然”,心情显然受到干扰。因为人生本来就是可以选择的,有些人很聪
明,他选择隐居,独善其身,耕田过日子。这样虽然没有荣华富贵,但也不会
有杀身之祸。而孔子则认为要跟那些飞禽走兽一起生活,那是不可能的,儒家
所谓的善是指我跟别人之间适当关系的实现,如果离开人群我就不可能行善,
这是很简单的道理。孔子为什么绝不隐居,就是因为我隐居起来跟别人不来往
之后,我的人性向善就落空了,常常看到天下那么乱,百姓流离失所,却又帮
不上忙,不是很难过吗。如果我知其不可而为之,至少尽力做了,这个努力做
的精神会感染很多学生。在这里成为一个典范,后代可以继续学习。这段话是
儒家跟隐士思想的对照,更能凸现出孔子思想的特质。
傅佩荣
《论语三百讲》
第283讲圣人与隐者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和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
“四礼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耘。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
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
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
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
行,已知之矣。”
——《论语·微子第十八》
【译】子路跟随着孔子,却远远落在后面,他遇到一位老人家,用木棍挑
着除草的工具,子路请教他,您看到我的老师吗?老人家说,你这个人四体不
13
劳动,五谷也分不清,我怎么知道你的老师是谁,老人家说完就放下木棍去除
草,子路拱着手站在一旁。稍后老人家留子路到家里过夜,杀鸡做饭给子路
吃,又叫两个儿子出来跟子路相见。第二天子路赶上了孔子,并报告了这一切
经过,孔子说这是一位隐居的人,接着吩咐子路回去看看他。子路到了那儿,
老人家却出门了,子路说,不从政是不应该的,长幼之间的礼节都不能废弃,
君臣之间的道义又怎么能废弃呢。原本想要洁身自爱,结果却败坏了更大的伦
常关系。君子出来从政是做道义上该做的事,至于政治理想无法实现,则是我
们早已知道的呀。
从这段话里我们能够了解到儒家的立场,这也是对“知其不可而为之”这
句话最好的注解。像这种不同的学派,不同想法的人碰在一起就会擦出思想的
火花,让你能够看清楚各自的主张。两者对照之下隐者显然是输了,假如你真
的是隐者,那么不管是子路来还是什么人来,又何必叫你儿子相见呢。因为你
隐居了,可以不必注意这种人与人之间的正常适当的关系。而你现在隐居起来
不管你跟国家之间的关系,却让你的孩子对一个陌生的客人长幼有序,那又怎
么自圆其说呢。所以儒家可以传宗接代,隐士这种思想传不下去就是有它的困
难。
傅佩荣
《论语三百讲》
第284讲无可无不可
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
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欤?”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
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
“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论语·微子第十八》
14
【译】不得志的人才有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
孔子说志节不受委屈,人格不受侮辱的是伯夷与叔齐吧,又说柳下惠与少连志
节受委屈,人格受侮辱。可是言语合乎规矩,行为经过考虑就是如此吧。他又
说虞仲与夷逸隐居起来放言高论,人格表现廉洁,被废也合乎权宜。我是与这
些人都不同的,没有一定要怎么做,也没有一定不要怎么做。
孔子在这里提到的前面的三种圣人,能够清高的不能随和,能够随和的不
能清高,而能够负责任的他不考虑清高还是随和,都有他的局限性。其实人活
在世界上,本来就只能选择一条路来走,你不能说我什么都要,要想做到什么
都要的话。你必须有非常高的智慧,能够判断我什么都要,但是我每一次要的
都是适当的、恰当的,这个太难了。而孔子则是属于没有一定要这样,也没有
一定不要这样的人。在这边就可以看到孔子认为他自己跟很多贤者不一样,我
们学儒家的时候,不能只看字面,说我跟孔子一样“无可无不可”。那你每一
次都是投机取巧,就不能说你学孔子了,而是你谁都没学到。所以学儒家就要
知道行善是原则,怎么行善是方法,方法一定要有变通,你才能让原则适当加
以实现。
傅佩荣
《论语三百讲》
第285讲不求全责备
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
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论语·微子第十八》
【译】周公对鲁公说,君子不会疏忽慢待他的亲族,不会让大臣抱怨没有
受到重视。长期追随的属下没有严重过失就不要开除他们,不要对一个人要求
十全十美。
15
这段话是周公对他的儿子伯禽所说的,周公他负责的是鲁国开国的规模,
他就要建立原则。这个原则就是做人要厚道,要有情义,要亲近我的家族的亲
人。同时不会让大臣抱怨没有受到重视,很多大臣因为曾经做过重要的事才能
当大臣,但是到他们年纪大了或是人才多了的时候,就不要让大臣有所抱怨,
国家是由君臣合作来治理的,需要任用很多贤臣来帮忙。而最后一句话更是我
们平常做人处事要记得的,对一个人不要要求十全十美,大家都会有毛病。周
公这个原则不是只适合鲁国,是适合所有人,所以在《论语》里面才要把这一
段记下来。
傅佩荣
《论语三百讲》
第286讲坚定信念
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论语·子张第十九》
【译】子张说,读书人看见危险不惜牺牲生命,看见利益要想该不该得,
祭祀时要想到虔诚,居丧时要想到悲戚,这样就算不错了。
儒家并不是说看见危险就一定要不惜牺牲生命,有些危险也是可以避开
的,人生本来就要转向光明,我们常说的杀身成仁的意思是我虽然牺牲了生命
但是完成了仁,这个“仁”对我来说是人生的正路。其次看到有什么好处就要
想该不该得,该得的天下给你都不嫌多,不该得的一毛钱都不要,这是儒家的
原则,它不是说我什么都不要。最后做到祭祀时要想到虔诚,居丧时要想到悲
戚,这样就算是不错了。
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论语·子张第十九》
【译】子张说,对德行的实践不够坚强,对理想的信念不够深刻,这样的
人不是有他不为多,无他不为少吗?
16
如果一个人对于德行不够坚持,对于理想缺乏信念,不是多一个不嫌多,
少一个不嫌少吗?代表这样的人在团体里面不会起作用,在他自己这一生里面
都无法真正走上正路,无法改善自己。
傅佩荣
《论语三百讲》
第287讲交友之道
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
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
而矜不能。我之大贤欤,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欤,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
人也?”
——《论语·子张第十九》
【译】子夏的学生向子张请教交友之道,子张说子夏说了什么呢?这位学
生回答,子夏说值得交往的才与他交往,不值得交往的就拒绝他。子张说我所
听到的与此不同,君子尊敬才德卓越的人,也接纳一般大众;称赞行善的人,
也同情未能行善的人。我若是才德卓越,对什么人不能接纳;我若是才德不卓
越,别人将会拒绝我,我又凭什么去拒绝别人。
这章内容是说孔子的学生子夏跟子张,对于交朋友这件事的看法不同。子
夏说可以交往的就同他交往,不能交往的就拒绝他,这显然是一面之词,我们
交朋友之前怎么知道谁能交往谁不能交呢。子夏分析得很有道理,他说我如果
才德卓越对什么人都能接受,我如果才德不卓越,别人都要先拒绝我,我凭什
么还拒绝别人。而孔子也说过交朋友当然是要有忠信这个条件的,然后再考虑
志趣相不相似。我们说这些事的用意在于不要盲目崇拜古人,念《论语》所要
学的是孔子,如果你还要学的话就学颜渊这些人,其他的都要根据他的优点来
加以学习。
17
傅佩荣
《论语三百讲》
第288讲君子有不为
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论语·子张第十九》
【译】子夏说,就是一般的技艺也一定有它值得欣赏的地方。不过长期专
注于此,恐怕会陷于执着的困境,所以君子不去碰它。
这边所谓的小道就是一般的技艺,看起来很好看,很有趣,但是跟人生的
正路没有多大的关系。所以子夏这个话也有道理,必有可观,但是你一路下去
的话就太执着了,付出了那么多的时间跟力气,不是一个君子所为。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论语·子张第十九》
【译】子夏说各类工匠,要长期留在市场观摩比较,才能善尽他们的职
责,君子则要靠努力学习才能领悟他的理想。
如果你要做一个好的工匠,一定要在市场待久一点,看看客人有什么样的
意见,这样才会改善。另一方面君子要靠努力学习,才能领悟他的理想。这两
段都是子夏的说法,我们可以参考学习下,他有些话也说得非常好,能够对于
经验观察的非常深刻,然后用简单的话把它的奥义说出来,虽然不见得完全适
当,但这也说明了人的学习永无止境。
傅佩荣
《论语三百讲》
第289讲学习心得
18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论语·子张第十九》
【译】子夏说,每天知道自己所未知的,每月不要忘记自己所已知的,这
样可以说是爱好学习了。
学习没有秘诀,就是要每天学一点新东西。主要看你有没有恒心,人生的
成败往往就在于恒心,开头大家都会念书,也都很用功,但是坚持到底的没有
几个人。所以我们要养成习惯,每天用二十分钟看看书,要让自己的观念保持
流动性,让你的心思更为灵巧,下判断的时候更准确。忘记不是坏事。忘记之
后你才能够选择重要的来记住,反复地思考,加以理解。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论语·子张第十九》
【译】子夏说,广泛学习,同时要坚定志节,恳切发问,同时要就近省
思,人生的正途就可以找到了。
这里讲的是子夏的个人心得,“近”这个字是指就近从我身边来了解别
人,也就是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把别人当自己来看。这样你就会去尊重、关
怀别人了。
傅佩荣
《论语三百讲》
第290讲学而优则仕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论语·子张第十九》
【译】子夏说从政之后,行有余力就该学习,学习之后深有心得就该从
政。
19
“仕而优则学”是指做官之后行有余力就该学习,但是做官做得好的很少
会去学习,做官做得好,下一步是希望当更大的官,所以子夏说的话似乎强人
所难了。其实他也是一番好意,希望你做官做得好了,也要继续学习。尤其是
身为一个单位的领导,如果你不了解新的思潮、新的观念、新的管理方法,又
怎么面对挑战呢。“学而优则仕”,这里就要看你学什么了,如果学儒家的思
想,那确实是可以出来从政了,因为你心心念念所想的都是要为百姓服务,这
个时候你做官的话,肯定是一个好官。假如学到《孙子兵法》这些,那你去从
政的话,就不一定会造福百姓了,恐怕你考虑的就是造福自己,与别人争斗。
我们理解这段话时就要清楚,是学儒家的才适合出来从政,学别的学说那就不
一定了。
傅佩荣
《论语三百讲》
第291讲感恩生命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
——《论语·子张第十九》
【译】曾子说,我听老师说过,一个人没有自己充分显露真情的机会,如
果有那一定是在父母过世的时候吧。
这段话是曾参引述了孔子的话,孔子说人平常很少有显露真情的机会,进
入社会之后,有时候你不敢用真感情,跟别人来往都客客气气的。因为越真诚
跟别人相处,你可能就会受骗上当,久而久之就会与人稍微保留距离。所以孔
子希望学生们学诗,《诗经》是文学作品,里面说的都是真诚的情感的表现。
孔子在这里说我们会在父母过世的时候显露真情,不要在乎别人对你是不是尊
重,假如别人对你的长辈尊重,那是比对你尊重要好多了。所以人有时候要想
到自己的生命有源有本,要懂得报本返始,要有感恩的心。这段话虽然很短,
并且是曾参引述孔子的话,但是值得我们思考。
20
傅佩荣
《论语三百讲》
第292讲老师的责任
孟氏使阳肤为士师,问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
情,则哀矜而勿喜。”
——《论语·子张第十九》
【译】孟氏任命阳肤为典狱官,阳肤向曾子请求教诲。曾子说,现在政治
领袖的言行失去规范,百姓离心离德已经很久了。你如果查出罪犯的实情,要
有难过及怜悯之心,不可沾沾自喜。
曾参的这句“哀矜而勿喜”是很符合孔子的精神的,你不要把犯罪当做个
别案件,而要从整体来看。假如你把它当个别案件的话,就算抓到这一件,但
是由于整体情况没有改变,别的案件还是层出不穷。所以需要从政治制度上,
各方面来做一个完整的考虑,要做改革。所以像这就是儒家的理想,你不要把
责任归在个人身上,任何一个人没有受到好的教育,到最后误入歧途变成盗
贼,做了坏事,很多人都要负责任。儒家会认为我责无旁贷,认为我们没有教
好或是我们自己做得不够,以至于没有去感化别人。
傅佩荣
《论语三百讲》
第293讲包容之心
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
焉。”
——《论语·子张第十九》
21
【译】子贡说,商纣的恶行不像现在传说的这么严重。所以君子讨厌处在
下游的地方,以免天下一些坏事都算在他身上。
子贡是言语科的高材生,前面一段话是要说明大家都在骂像夏桀、商纣这
些人,而且好像把所有的坏事都算在他身上,但子贡说其实商纣并没有传说中
的这么坏。同样的假如君子处于下游的地方,那天下人也都会把恶算在他的身
上。作为天子不只要起到示范作用,更要有责任感,能够接纳人民表现出来的
各种缺陷困难。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
之。”
——《论语·子张第十九》
【译】子贡说,君子所犯的过错就像日食与月食。犯错的时候,大家都看
得到;他更改了以后,大家依然仰望他。
从前面子贡所说的商纣,你就应该知道自己这个位置具有示范作用,后面
讲的是君子之过像日月一样,但是改了之后,百姓依然是认可你的。我们常常
强调不要期望一个人从来不犯错,在念《论语》的时候会发现,孔子经常提到
过失,有过失没有关系,正好借这个机会知道自己的性格是哪一种,从而寻到
方向去修炼自己。这两章主要是提到人的软弱,人的犯错,应该用什么样的态
度来面对。
傅佩荣
《论语三百讲》
第294讲圣人无常师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堕于地,
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
亦何常师之有!”
——《论语·子张第十九》
22
【译】卫国的公孙朝请教子贡说,孔仲尼在何处学习过?子贡说,周文王
与武王的教化成就并没有完全失传,而是散落在人间。才德卓越的人把握住重
要的部分,才德平凡的人把握住末节的部分,没有地方看不到文王与武王的教
化成就啊,我的老师在何处不曾学习过,他又何必要有固定的老师呢。
孔子曾说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里有两层意思。首先同样的
材料,重新去看,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体会。其次从过去的材料里面可以得到
新的体会,代表经典跟经验可以配合。儒家它具有宗教情操,但它不是宗教,
学习儒家之后就会发现只要你活着,永远有向上提升的动力,这叫做宗教情
操。这种情操表现在你一定要比过去更好,永无止境,所以人的生命就一直向
上提升。宗教的意义在于让你超越,超越人间的各种低层次的欲望,超越人间
各种现实的,有形可见的利害关系的考量,往上不断地去超越,而儒家在这一
方面有类似的功效。所以我们这一章提到孔子的学问是在任何地方,任何人他
都可以学,学到之后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从而成为一位伟大的哲学家。
傅佩荣
《论语三百讲》
第295讲孔子的伟大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
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
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论语·子张第十九》
【译】叔孙武叔在朝廷上对大夫们说,子贡的才德比孔仲尼更卓越。子服
景伯把这句话告诉子贡,子贡说,以房屋的围墙作比喻吧,我家的围墙只有肩
膀这么高,别人可以看到屋内摆设的美好状况,老师家的围墙却有几丈高,如
果找不到大门进去,就看不到里面宗庙的宏伟壮丽,与连绵房舍的多彩多姿,
能够找到大门的人或许很少吧。叔孙先生这种说法,不也是很恰当了嘛?
23
子贡是孔子亲自教过的学生,他很清楚自己的分量有多少,也明白孔子思
想的伟大。我们要了解当你有一种世界性的眼光,才知道孔子的伟大不是一个
小小的鲁国,小小的春秋时代的周朝可以限制的。但是也没有必要把孔子过度
夸张,说成是好像跟这些宗教的教主一样,没有人可以跟他是并驾齐驱的。孔
子的伟大在于他出生的背景很平凡,但是成长的过程完全掌握住他的主动力,
造就自己成为一个伟大的不平凡的人。他能做得到,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做得
到,只是我们没有这么努力而已,我们今天学习的《论语》是希望掌握他的思
想,去理解他的思想的重点。
傅佩荣
《论语三百讲》
第296讲孔子的境界
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
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
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论语·子张第十九》
【译】叔孙武叔毁谤孔子,子贡说,不要这么做,仲尼是没有办法毁谤
的。别人的才德表现像是山丘一样,还可以去超越,仲尼则象是太阳与月亮,
没有可能去超越的。一个人即使想要断绝他与太阳、月亮的关系,对于太阳、
月亮又有什么损害呢?只是显示了他不知自己的分量而已。
面对叔孙武叔对孔子的毁谤,子贡回答把孔子比喻为日月,说你再怎么批
评太阳月亮,太阳月亮也没有什么损失还是那么光明,只看出你自己没有分
寸,不知道自己的分量。这样的比喻稍微夸张了一点,好像我们永远赶不上孔
子一样,但是你不能怪子贡,就子贡所能见的孔子确实是如此。因为孔子是一
位完整的、系统的哲学家,他有好的正确的思想作为教育的原则,世世代代都
24
受到了恩惠。孔子从心所欲而没有违背规矩,就因为他前面能够知道天命,后
面又能够顺从天命,到最后天命跟人心结合起来变成一体,这就是孔子的境
界。
傅佩荣
《论语三百讲》
第297讲百世之师
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
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
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期行,绥之期来,动之斯和。其生
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论语·子张第十九》
【译】陈子禽对子贡说,您太谦让了吧?仲尼的才德难道比得上你吗?子
贡说,君子由一句话表现他的明智,也由一句话表现他的不明智,所以说话不
能不谨慎。老师让我们赶不上,就像天空是没有办法,靠楼梯爬上去一样。老
师如果能在诸侯之国或大夫之家负责执政,就会做到我们所说的,他要使百姓
立足于社会,百姓就会立足于社会;他要引导百姓前进,百姓就会向前走去;
他要安顿各方百姓,百姓就会前来投靠;他要动员百姓工作,百姓就会同心协
力。当他活在世间时,人们以他为荣;当他不幸辞世时,人们为他悲泣,这怎
么是我们赶得上的呢。
孔子本身是不愿意被这样去比较的,他是非常实在的一个人。而且是一个
真正伟大的人,他从来不会在乎别人比他在某一个方面有更好的表现,看到学
生有比他杰出的表现,他高兴都来不及。孔子说的任何一句话,别人听到了就
要设法去好好记住,跟着去理解;孔子的任何行为表现,任何人看到都要好好
跟他学。一个平凡的百姓可以作为百世师,这就是孔子。司马迁是史学家,他
25
的评价有他一定的高度,所以他对于《孔子世家》所做的描述可以作为一个很
好的参考,但他的根据很多都来自于《论语》里面,尤其是子贡提供的材料。
傅佩荣
《论语三百讲》
第298讲五美四恶
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
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
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
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
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
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张曰:“何谓四恶?”
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
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论语·尧曰第二十》
【译】子张请教孔子说,要怎么做才能把政务治理好,孔子说,推崇五种
美德,排除四种恶行,这样就可以把政务治理好了。子张说,五种美德是什
么?孔子说,君子要做到的是施惠于民自己却不耗费,劳动百姓却不招来怨
恨,表现欲望但是并不贪求,神情舒泰但是并不骄傲,态度威严但是并不凶
猛。子张说,施惠于民自己却不耗费,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顺着百姓所
想要的利益,使他们得到满足,这不是施惠于民,自己却不耗费吗?选择适合
劳动的情况,去劳动百姓,又有谁会怨恨呢?自己想要的是行仁,结果得到了
行仁的机会,还要贪求什么呢?不论人数多少以及势力大小,君子对他们都不
敢怠慢,这不也是神情舒泰却不骄傲吗?君子服装整齐,表情庄重,严肃得使
人一看就畏惧,这不也是态度威严却不凶猛吗?子张说,四种恶行又是什么?
孔子说,不先教导规范,百姓犯罪就杀,这叫做酷虐;不先提出警告,就要看
26
到成效,这称作残暴;延后下令的时间,届时却严格要求,这称作害人;同样
是要给人的,出手却吝惜,这称作刁难别人。
要做到五种美德,有一个原则就是说要智慧地判断,什么时机让他们去做
对他们自己有利的事,然后我有愿望,但是并不贪求。我们讲儒家思想的时候
是合乎人情的发展的,政治不能离开实际的环境,不能离开你实际的生活,政
治与道德要能够结合,这是周朝初年周公的理想,同时也是孔子的理想。从这
一章可以看出儒家从事政治活动的目的,绝对是为了造福百姓,忽略这个目的
的话,就不是儒家了。
傅佩荣
《论语三百讲》
第299讲人生的使命
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
人也。”
——《论语·尧曰第二十》
【译】孔子说,不了解命的道理,没有办法成为君子;不了解礼的规范,
没有办法在社会上立足;不了解言辞的使用,没有办法了解别人。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命”包含了命运和使命两个含义,所谓的命运
代表无可奈何的遭遇,一个人不可能离开他的命运,他要建立他的使命,这个
使命代表我知道我这一生有什么目标要完成,有一种使命感。
“不学礼无以立”,“礼”包括礼仪、礼节、礼貌,而且一定要由内而
发,有适当的形式来表达你内心的真诚情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说明儒家
不能离开人群,你跟很多人相处时,就要通过他的话去分辨他是好人还是坏
人。
27
儒家确实是很肯定人的理性,说明一个人可以受教育,可以讲道理的,只
要你把道理说得清楚,说得透彻,然后再配合适当的行为表现作为他的示范,
就会有很多人愿意跟你走的。儒家不是教条,不是八股,不是封建,不是那种
落后的东西。人生的路只有两条一条是正确的,一条是偏邪的,学儒家就是要
了解正确的路何在。然后由内而发,透过真诚展现的力量要求自己走上正路,
这叫做从被动被要求,变成主动我自己要做,掌握这个关键,就是儒家思想的
一个秘诀所在。
傅佩荣
《论语三百讲》
第300讲走向理想人生
孔子思想的特色:
温和的理性主义。每一个人都有理性,理性表现在你有学习的能力,又
有选择的要求。凡是重视学习,重视教育的学说都是肯定人的理性,有潜能可
以开发。
深刻的人道情怀。学习儒家之后就会发现,他对每一个人是普遍地、平
等地尊重与关怀。
乐观的人生理想。经常检查自己过去的志向做到了多少,还有什么地方
可以再精益求精往上发展的。
儒家的外在特色:
尊重传统
重视教育
关怀社会
儒家的内在主张:
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君子;
28
每一个人都应该成为君子;
一个人成为君子的时候,一定会影响相关的人也成为君子。
人如果不学儒家,很容易变成“有怨而无耻”,学了儒家之后,这一生没
有抱怨的了,任何事情发生的时候,先自我检讨,不会抱怨别人,改善自己并
且有羞耻心,这是很具体的做法。虽然听起来好像很落实,但是你要讲这些高
深的学问,一般人要了解的话,恐怕需要很长的时间去验证。我们中国历史
上,有孔子这样一位圣人是我们的幸运,我们今天有机会学习孔子的思想,就
要把握这样的机会让自己的生命出现一个光明大道。认识孔子就是认识一个传
统的开始,就是了解到人生何去何从的方向,也就是正确实现理想人生的第一
步。
本文发布于:2022-11-12 04:52:2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242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