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颓废作为一种艺术化精神作者:薛雯,文学博士,上海
理工大学艺术系。
内容提要:颓废是一种艺术化的精神,从中国传统文化
资源的角度看,它是颓靡与颓放的结合,执行自我原则,尊
重生命的行动力,以艺术化的个性活动方式对抗社会并进行
超越。它是城市的另一面。
关键词:颓废颓靡颓放艺术化精神
1.
近来有不少学者关注颓废问题,讨论得甚是热烈。一来
这个问题没有被中国大陆的学者好好讨论过,二来研究这个
问题与城市化的精神状态有关系。查看中国期刊网,输入关
键词,从1994年到2004年,相关的文章就有270余篇,剔
除其中以简单反对颓废的文章外,目前的颓废研究涉及中外
古今的作家作品。其中,研究中国现代作家如郁达夫、穆时
英、李金发等颓废思想的占有很大比重,而尤其引人注目的
是以下这些文章:唐先田《〈废都〉和“废都意识”的颓废
影响》、吴家荣《新时期颓废主义文学思潮流变及成因》、张
器友《20世纪末我国文学颓废主义论纲》、陈思和《〈子夜〉:
浪漫?海派?左翼》、曾令存《漫谈贾平凹散文中的“颓废”》
等,显示颓废研究,已经成为当代学者极为关注的重点之一。
但结果却差强人意,对什么是颓废的思考还需要深入。
如认为一帮作家因为“反叛与怀疑的情绪便构筑了典型的
‘颓废精神’”,(1)没有再问何以反叛与怀疑就能形成颓废。
如认为“文革中‘地下文学’中的颓废体现着文革黑暗挤压
下的忧郁、迷惘和抗争;80年代前期,颓废包涵了对文革阴
影的恐惧,对崇高理想的淡漠;80年代中后期之后的一个短
时间里,颓废特别因政治失败主义情绪而显出失望以及与之
伴同的颠狂、离开现实的致远玄思;90年代中期之后,颓废
因消费主义的兴起而尤其表现为‘肉身化’的沉沦和颓荡,
以及对物化世界的拒绝。”(2)关于颓废的陈述,前后的差别
较大。如承认“颓废和虚无作为一种思想之光有时更能指引
我们抵达生命的深处”,所以要肯定“颓唐美感的合法性”,
(3)可为什么颓废了就能抵达生命的深处?没有说。如认为颓
废是一种非道德的艺术精神,这是相当深刻的,可又认为颓
废“有着海派传统的那种繁荣和糜烂同在的特点”,似乎又
与前一观点不相吻合。(4)总的来看,上述研究都受到了李欧
梵的《漫谈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颓废”》等文章的影响,因
此李欧梵没有解释清楚颓废的概念,所以,后来者也同样具
有了这个弱点。因此,集中解释什么叫颓废,恐怕是当前颓
废研究的一个相当关键的问题。
2.
那么,什么是颓废呢?
颓废在中国古代是指“坍塌,圮毁”,主要指建筑物的
倒塌。《后汉书》四八卷《翟酺传》上篇说:“明帝时辟雍始
成,欲毁太学,太尉赵憙以为太学、辟雍皆宜兼存,故并传
至今。而顷者穨废,至为园采刍牧之处。宜更修缮,诱进后
学。”现在学者探讨颓废则是另有所指,李欧梵认为:把颓
废译为“颓加荡”,才是“西洋文学和艺术上的概念”,认为
音义兼收,非常贴切。(5)然而,西方学界并没有这么乐观。
oeck在1927年就论述过颓废,他认为:“促
使批评家为颓废下定义看来似乎像听著名的暹罗国王的管
弦乐,那儿音乐演奏者完全不按谱而即兴地演奏。所以在美
学范畴里给这个词一个明确的内涵是一种多余的残酷行为。
没有定义也完全行,直至今日批评家总是按他喜欢的方式去
理解它。”(6)大多数西方学者比较首肯在
《十九世纪颓废的感觉》一书中的看法,他认为:颓废概念
起先是作为衰退和颓败的一般性原则来运用的,而此时的颓
废感觉是充沛的乐观主义精神,这点可以从文艺复兴时期颓
废的观念与死亡观念相距甚远而得到证实。于是,他提出了
文学颓废的概念,认为“这是有意识的运用撒旦主义、个人
主义和审美主义的意识形态来形成法国浪漫主义的重要传
统,直至19世纪末文学中所谓的颓废运动。”(7)这是首次将
颓废与浪漫主义联系起来考察文学颓废的形成,颓废成为一
种晚期浪漫主义形式。
中国五四以后沿用了西方的颓废概念,但是,这主要是
从文学思潮的角度来理解的,若从颓废的真正美学内涵上来
看,则不能不考虑颓废在中国语境中曾经有过的理解,这样
一来,才能更好地理解颓废,因为英文“decadence”毕竟是
用中国的“颓废”一词翻译的,追述它在中国传统中的先在
的源头及变异,有利于认清颓废的本质。中国传统意义上的
颓废首先与“颓靡”分不开,如陈子昂在《修竹篇序》中说:
“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这里的颓
靡指创作背离了风雅的传统,文风柔软萎靡,所以陈子昂不
满意。反过来说,颓靡的人往往与正统文学有些隔膜,并以
对抗或忽略的方式来表现自己的自由精神,这是应该可以肯
定的。其次,传统中的颓废还与“颓放”类似,是疏慢不拘
礼法的意思。《世说新语》中《容止》说:“庾子嵩长不满七
尺,腰带十围,颓然自放。”还有别人将范成大不拘礼法的
行为讥为颓放,因而他自号放翁。因此,在中国,研究颓废
的内涵,应当着重于古代人所说的精神上的颓靡并加上行为
上的颓放,这才能较为完整地理解颓废的真正奥义。从这个
意义上看,李欧梵认为“颓加荡”能够确地传达西方颓废概
念的要义,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荡”一词具有“颓放”
的某些含义。不过,李欧梵直接将“荡”解释成“放荡、荡
妇、淫荡”,其中的“放荡”是准确的,尤其是“荡妇”一
说,还是有点难以让人接受,恐怕这里有性别的歧视存在。
其实,颓废从属于精神层面而又与一般的精神活动有区
别,第一,人的精神活动有许多种类,比如有理性逻辑活动,
也有道德、宗教、艺术活动等等,但其中大多数人忽略了颓
废也是一种精神活动,只是这种活动不是求真求善求美的,
它撇开了一般意义上的价值标准,追寻着不同于流行价值的
价值,正是这一点决定了颓废仍然属于人类精神活动之一。
第二,颓废不仅仅是精神活动,它还是人类自身的肉体活动
之一,这种肉体行为不是作为生命存在的显示,而是生命存
在被异化被扭曲但终于争得自由表达的权利的显示,因此,
颓废是一种另类的精神与肉体,因而也就具有非同一般的力
量。我曾作过这样的界定:“颓废其实也是一种艺术化的精
神状态,以艺术化的个性活动方式对抗社会并进行超越,超
越现实社会的矛盾但并不追求升华;以艺术化的生活态度反
抗生命并拒绝崇尚生命的威严,尊重生命的行动力——‘做’
但不强调生命的‘在’。这就与存在主义强调的内容有所不
同,并因而具有了更为独立的力量,因为颓废主义不受‘物’、
‘生命’、‘社会’的限制,不为他们的存在而束缚自已的行
动自由与精神自由。它执行‘自我原则’,而不是‘现实原
则’,更不是‘唯物原则’与‘唯命原则’。当‘自我原则’
吞没了‘现实原则’,那么,在某种程度上,自我也就替代
了社会,自我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解放,与之前的精英文化试
图通过崇高原则来达到使社会共同升华的目的不同,颓废只
是用非升华的方式来获取解除来自社会压抑的可能,用艺术
化的创造来实现人生之醉。这就可能出现来自审美与颓废结
合而产生的纯粹的精神愉悦。”(8)这个解释,我认为比较合
理的地方在于:第一,摒弃了社会因素的介入,因而可以从
行为主体身上找到更切近的颓废因子。第二,预置了精神分
析的前提,因而对应于枯燥的思想分析就更可能具有艺术化
的动态。第三,根据中国传统对于颓废的理解,可以寻找出
五四时期乃至整个文学历史中的颓废表现,也可以比较容易
的得出颓废的中国特色来。
3.
这样一来,如果只从社会学层面入手,在日常生活中当
然有一种消极颓靡的人生态度可以称作颓废,可是超越社会
学而在艺术的领域中看颓废,却有一种不能用积极或消极、
进步或落后来指称的颓废,因为这时的颓废已经不是一种全
然的生命萎靡状态,相反却可能是艺术家张扬个性的追求创
造的精神。因此,不便直接用积极、进步、美好来称颓废,
但颓废决不是积极、进步、美好的反面,作为艺术精神的颓
废就这样进入了艺术创作,同时让人不好作出某种单一的特
别是社会学的简单评价。既然如此,我认为不如从相对的角
度来界定颓废这个概念,从普通的反义词甚或是全方位的反
义词的角度,在明确的上下文关系中产生出这个概念以及它
所排斥的否定部分,这个概念的意义也就在它的对立面的阐
释之中清晰起来了。正如戴维德?韦尔所说:将“颓废是什么”
的问题改述为“颓废的不同点是什么”来解答颓废,或许是
一个好办法。比如颓废与进步这两个概念,如果把颓废当作
进步的反义词来解释,那么它的含义就是倒退、衰败,面对
未来和先驱者——科学、技术、工业化——而退回到过去,
成为消极文明的代表。然而还可以进一步思考,进步到底是
什么?卡林内斯库就提出了问题:进步的似是而非在于究竟是
什么提高了我们的生活却让我们远离了生活?为什么我们在
由进步提供的各种可能的舒适之中却不舒服?由卡林内斯库
的对进步的消解来看,颓废与进步相对立,也许就不必然地
是一件对人有害的事了。这个例子表明,必定要在特定的语
境中,尽可能地从多重角度来解读,才会相对完整地理颓废。
若仅仅只是简单地从一个角度,从一种观点看,只是一次性
地分析颓废,往往是不得要领的。
我感到不少学者对于颓废的研究多是从消极面来理解
的。将新时期文学中的“颓废精神”的产生归因于文革所带
来的反叛与怀疑以及吸收西方文学的新的表现技巧,并认为
颓废精神是“将西方现代主义精神结合于道家的虚无主义、
道教的享乐主义、佛教的色空观念、儒家的穷则独善其身的
思想”的结合,在此基础上才“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化
的颓废文学。”(9)这使我产生了三个问题:第一,既然提到
“中国化的颓废文学”,就应该揭示其不同于西方的颓废文
学的特征,作者并没有给出西方颓废文学的定义,所以,当
然不能有比较地说清“中国化的颓废文学”的特征。颓废本
来在西方就是一个难以界定的概念,那么,我认为只有说清
楚西方颓废文学的特征,哪怕只是某一方面的特征,然后在
此界定的基础上,才可以得出中国化颓废文学的不同特征
来。第二,作者几乎将所有的中国文化精神都囊括在颓废精
神的概念里,这虽然表明中国文化精神本身之中就有某种颓
废因素,但却不容易弄清每种文化精神实际上显现出来的颓
废因素是具有怎样的特征的,统而言之反倒讲不清颓废的特
质。第三,考察中国文学的任何一个时代,都可以看到诸多
文化精神的体现,为什么只有在新时期的文学中才名之以颓
废呢?不能解决这三个问题,只将颓废看作中国文化精神的文
学等同物,实际上对两者都没有说清楚。与此类似的观点是
认为“颓废主义以主观唯心主义为哲学基础,否认理性的价
值,主张个性的极端自由,崇尚感官本能的放纵,于虚无之
中透露出颓废的文化心理和神秘主义的审美情趣。”(10)并认
为“我国20世纪末文学中的颓废主义,就其性质来说,已
经不同于西方的颓废主义,援引评价西方颓废主义的观点来
认识我国的颓废主义,是无济于事的。”那么如何评价中国
的颓废主义呢?作者说:“这一文学现象受制于冷战结束前后
的世界性大背景,是人类精神低气压之下的产物。它在各阶
段都是以挑战的姿态抗拒着主流文学的一统天下,张扬回到
作家生命个体和文学自身,反传统,反理性,反主流意识形
态,反现存秩序,不具备‘远景透视’。„„„它消解假丑
恶也消解了崇高和壮美,崇仰生命本体论却陷入非理性主义
和生物主义,追求唯美主义、形式主义又带来非艺术化倾
向。„„它以颓废主义精神为核心的主要价值取向和唯心主
义世界观,与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文学人民本位原则、唯物史
观的理性精神相去甚远。应该说,这类文学现象烙印着时代
阵痛的精神印记,同时也是新的时代、新的理性在艰难困苦
中受孕的朕兆,带有历史的某种必然。”(11)这里提出要对中
外颓废文学作比较,是重要的,但是很显然,作者仍然是从
社会学的角度来解释颓废产生的原因。我想问:第一,仅仅
将颓废看作是外在社会环境对作家精神压力所产生的现象,
这是否否定了作家作为创作主体失去了对社会现实的主动
选择精神?正是这种选择创造了艺术作品。第二,仅仅将颓废
视作一种过渡的文学现象,是否有这样的考虑,一旦外在社
会环境变化,新的文学现象出现,颓废文学将彻底消失?事实
是,颓废既可以出现在人类精神的低气压时期,如西方的“世
纪末”与中国的“季世之叹”时期,也会出现在非末世的时
期,一个作家既可以创造出反抗的战歌,也可以吟咏出颓废
的哀曲,这又怎么能用外在的社会背景来加以解释呢?此外运
用“辩证”的观点来分析颓废,是否可以做到公正呢?未必。
因为所谓的“辩证”可能恰恰消解了颓废的基本特性,直接
影响了对颓废的评价。将颓废与“生物主义”、“非艺术化倾
向”相挂钩,并进一步将颓废视作人民文学的对立面,就有
将颓废研究意识形态化的偏向,这样,怎么能够保持对颓废
的独立审美评价,从而揭示颓废的艺术本质呢?所以,尽管文
章对颓废的某些特性的描述是到位的,可评价却似乎不到
位。
在具体作家的评价上,陈思和和曾令存更多地摆脱了社
会学的羁绊,可具体的解释上仍然有值得深入的地方。曾令
存将贾平凹的颓废看作“是由于一个来自乡村,对历史与传
统有着深厚感情的文化人的精神在与现代都市接轨过程中
产生排斥(或者说出现‘裂缝’)而滋长出来的。”(12)这是将
颓废看作是文人生活态度的一种反映,但没说清文人的“嗜
古癖”何以就是一种颓废;而且将“颓唐美感”看作就是颓废
美感,没有分清颓唐与颓废的区别。还有一点将颓废视作城
乡对立的产物,不利于揭示颓废与城市的关系,因为颓废是
以城市的发展为背景而发展自身的,在乡村可以产生颓废,
但颓废能成为一种突出的审美现象,却是在城市中形成的。
从城乡对立,并立足于乡村来解释贾平凹的颓废,就有可能
潜藏着对于颓废的消解。陈思和认为“茅盾在骨子里还是一
个带有颓废色彩的浪漫主义的作家”,十分有见地。在陈思
和看来,现代都市小资们所展现的“繁荣与糜烂同体性”特
征形成了颓废对现代性的质疑理由,对现代性的批判转而就
有了革命性。但是,我发现陈思和力图将颓废作为一种可以
起到对抗腐败与衰退的革命性力量时,却又同时认为颓废本
身具有糜烂的特点,不忘从社会学的角度看问题,没能维护
颓废作为审美活动的统一性,滑向了双重视野,既从审美上
看颓废,又从社会学上看颓废,并将两种视野中的颓废集中
在一起,算在审美的颓废概念之中,不利于进一步阐明颓废
特质。陈思和虽然看到了颓废就是一种欲望穿越道德而达到
的非道德化层面,“强调的是一种肉体的、一种感官的对世
界的享受,对世界的追求。”(13)这是最能揭示颓废内涵的论
证,却没有进一步地肯定颓废正是在这种独特的肉体的感官
的追求中来实现它的一切目标的,除此而外,或者说哪怕是
稍稍否定一下这种肉体与感官的特征,颓废都会消失。陈思
和论述上的担心,是和上述其他学者对颓废的防范一致的,
这决定了中国学者还没有建立起来客观公正地研究颓废的
基本立场。
其实,作为艺术审美活动的颓废,城市是它的温床。它
是非艺术的非道德的,同时也是一种新的艺术态度与道德态
度;它具有对终极的思考,却享乐这种思考,不会一味地落入
悲观主义;将自己的身体沉沦,却又无限地升华;它能将丑提
升为艺术,却不是向一般的美学原则靠拢,所以,它不是以
传统的美学原则为标准来要求自己;它不是表现出一般程度
上的个人主义,而是表现极端的个人性,因此,它是目光向
个人的醉舞;它把一般的精神变成了感官的享乐,却在这极端
的感官享乐中又体现了精神的纯粹性。它是一个矛盾体,却
以不同于唯美的纯洁、浪漫的热烈而出现。这就是颓废。
——————
(1)、(9)吴家荣《新时期颓废主义文学思潮流变及成因》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2)、(10)、(11)张器友《20世纪末我国文学颓废主义论
纲》,《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第88页。
(3)、(12)曾令存《漫谈贾平凹散文中的“颓废”》,《文艺
评论》2004年第2期。
(4)、(13)陈思和《〈子夜〉:浪漫?海派?左翼》,《上海文
学》2004年第1期。
(5)参见《漫谈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颓废”》,《现代性的
追求》,三联书店,2000年。
(6)转引自戴维德?韦尔的《颓废与现代主义的创构》
DavidWeir1995,UniversityofMassachuttsPress,P1。
(7)转引自戴维德?韦尔的《颓废与现代主义的创构》
DavidWeir1995,UniversityofMassachuttsPress,P3。
(8)《“颓废”的美:城市的另一面》,《安徽师范大学学
报》2004年第5期。
本文源自苏州大学海外汉学(中国文学)研究中心访问地
址:/?id=2142
本文发布于:2022-11-15 12:11:2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2419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