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洗砚池头树
,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
只留清气满乾坤
这是一首题画诗。墨梅就是水墨画的梅花。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
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
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开头两句“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直接描写墨梅。画中小池边
的梅树,花朵盛开,朵朵梅花都是用淡淡的墨水点染而成的。“洗砚池〞,化用
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典故。诗人与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同姓,故说
“我家〞。
三、四两句盛赞墨梅的高风亮节。它由淡墨画成,外表虽然并不娇妍,但
具有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的内在气质;它不想用鲜艳的色彩去吸引
人,讨好人,求得人们的夸奖,只愿散发一股清香,让它留在天地之间。这两
句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王冕自幼家贫,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长明灯下苦读,
终于学得满腹经纶,而且能诗善画,多才多艺。但他屡试不第,又不愿巴
结权贵,于是绝意功名利禄,归隐浙东九里山,作画易米为生。“不要人夸颜色
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两句,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孤芳自赏的品格。
这首诗题为“墨梅〞,意在述志。诗人将画格、诗格、人格有机地融
为一体。字面上在赞誉梅花,实际上是赞赏自己的立身之德。
渡xx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这首诗是宋之问〔此诗作者一说是李频,此从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唐诗鉴赏
辞典?〕从泷州〔今广东罗定县〕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
时写的一首诗。诗意在写思乡情切,但却正意反说,写愈近家乡,愈不
1/6
我家洗砚池头树
敢问及家乡消息,担忧听到坏的消息,而伤了好的愿望。语极浅近,意颇深
邃;描摹心理,熨贴入微;不事造作,自然至美。
前两句追叙贬居岭南的情况。贬斥蛮荒,非常悲苦,何况又和家人音讯隔
绝,彼此未卜存亡,更何况又是在这种情况下经冬历春,捱过漫长的时间。作
者没有平列空间的悬隔、音书的断绝、时间的久远这三层意思,而是依次层递,
逐步加以展示,这就强化和加深了贬居遐荒期间孤孑、苦闷的感情,和对家乡、
亲人的思念。“断〞字“复〞字,似不着力,却很见作意。
作者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处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以
及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都历历可见,鲜明可触。这两句平平叙起,
沉着承接,没有什么惊人之笔,往往容易为读者轻易放过。其实,它在全篇中
的地位、作用很重要。有了这个背景,下两句出色的抒情才字字有根。
宋之问的家乡一说在汾州〔今山西汾阳附近〕,一说在弘农〔今河南灵宝
西南〕,离诗中的“汉江〞都比拟远。所谓“近乡〞,只是从心理习惯而言,正
像今天家居北京的人,一过了黄河就感到“近乡〞一样〔宋之问这次也并未逃归家
乡,而是匿居洛阳〕。按照常情,这两句似乎应该写成“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
人〞,作者笔下所写的却完全出乎常情: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仔细寻味,又觉得只有这样,才符合前两
句所揭示的“规定情景〞。
因为作者贬居岭外,又长期接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
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忧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
遭到不幸。“音书断〞的时间越长,这种思念和担忧也越向两极开展,形成
既切盼音书,又怕音书到来的矛盾心理状态。这种矛盾心理,在由贬所逃归的
路上,特别是渡过汉江,接近家乡之后,有了进一步的戏剧性开展:
原先的担忧、忧虑和模糊的不祥预感,此刻似乎马上就会被路上所遇到的
某个熟人所证实,变成活生生的残酷现实;而长期来梦寐以求的与家人团聚的
愿望那么立即会被无情的现实所粉碎。因此,“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急欲问〞
变成了“不敢问〞。这是在“岭外音书断〞这种特殊情况下心理矛盾开展的必然。透
2/6
我家洗砚池头树
过“情更怯〞与“不敢问〞,读者可以强烈感触到诗人此际强自抑制的急迫愿
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这种抒写,是真切、富于情致和耐人咀嚼的。
宋之问这次被贬泷州,是因为他媚附武后的男宠张易之,可以说罪有应
得。但这首诗的读者,却往往引起感情上的某种共鸣。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
是作者在表达思想感情时,已经舍去了一切与自己的特殊经历、特殊身份有关
的生活素材,所表现的仅仅是一个长期客居异乡、久无家中音信的人,在行近
家乡时所产生的一种特殊心理状态。而这种心理感情,却具有极大的典型性和
普遍性。形象大于思维的现象,似乎往往和作品的典型性、概括性联结在一起。
这首诗便是一例。人们爱拿杜甫?述怀?中的诗句“自寄一封书,今已十月后。
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和这首诗作类比,这正说明性质很不相同的感情,
有时可以用类似方式来表现,而它们所概括的客观生活内容可以是不相上
下的。
山行留客
山光物态弄xx,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xx深处亦沾衣
这首诗紧扣诗题中的“留〞字,借留客于春山之中,描绘了一幅意境清幽
的山水画。诗的大意是:
在春天的明媚光色中,群山也焕发了容光,众物也在春天展示出自己多姿
多彩的方面,这一切都构成了春天的光荣。在这种美景艳阳天中,些许天气的
阴晴变化不算什么。那空山幽谷,云烟缥缈,水汽蒙蒙,露浓花叶,即使是晴
天也会沾湿衣服,来客不必因为天色微阴怕雨就罢游而归。
首句“山光物态弄春辉〞,写出了留客的前提条件——山中万物都在春天
的阳光下争奇斗艳,呈现着一派醉人的美景。一个“弄〞字出神入化,给山中景
物赋予了人的性格,描绘了万物朝气蓬勃的盎然生机。
3/6
我家洗砚池头树
次句“莫为轻阴便拟归〞,是诗人对客人的劝留之辞,恰值游兴正浓之
际,天空中突然浮过一片“轻阴〞,大有大雨将至之势,这是令客人游兴顿
减的惟一客观原因,暗示了客人主观上并非不恋山景的心灵信息。
最后两句“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采取以退为进、欲擒故
纵的笔法,进一步劝慰客人既来之,那么安之,不要错过美好春光,涉涉前行。
因
为客人怕“轻阴〞致雨、淋湿衣服,诗人就婉曲地假设了一个晴天游春的问题—
—在晴天中,因为春季雨水充足,云深雾锁的山中也会水汽蒙蒙,行走在草木掩
映的山径上,衣服和鞋子同样会被露水和雾汽打湿的。
这也就是说,雨天游山,要“沾衣〞;晴天游山,也要“沾衣〞,“沾衣〞
是春日游山无法防止的问题,从某一角度说,这又是春日游山的一大乐趣,那么,
就不必为一片“轻阴〞而踯躅不前。
这首诗的意境异常清幽,主要表现在隽永的哲理启迪上。它告诉人们:
事物是复杂的,不应片面地看问题,对待困难也是如此。在人们前进的道
路上,要正视困难,勇往直前,“莫为轻阴便拟归〞;在克服困难中迎来的
美景,才更加赏心悦目,其乐无穷。正由于诗中含义丰
[1]富而深刻,所以,这首诗与同类登山春游诗相比就更别具一番悠然不尽
的韵味。
xxxx往来人,但爱鲈鱼xx。
君看一叶xx,出没风波里。
[北宋]xx
【解释】:
江岸上来来往往的行人,只喜欢鲈鱼味道的鲜美。请您看那一叶小小渔
船,时隐时现在滔滔风浪里。
江上来来往往的人啊,你们只是知道鲈鱼味道鲜美,可以一饱口福,请你
们也注意一下那出没在惊涛骇浪中的捕鱼人吧!这里虽然没有直言打渔人的艰
我家洗砚池头树
4/6
我家洗砚池头树
险,但情溢言外,读者是完全可以感受到的,这里隐喻比直言更为可取,更具
有艺术魅力。
江上来来往往的人,只是喜爱鲈鱼的味道鲜美。你看江中那小小的渔船,
在风浪中飘荡,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简析〕
这首语言朴实、形象生动、比照强烈、耐人寻味的小诗,反映了渔民劳作
的艰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首句写江岸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次
句写岸上人的心态,揭示“往来’的原因。后二句牵过的视线,指示出风浪中忽隐
忽现的捕鱼小船,注意捕鱼的情景。鲈鱼虽味美,捕捉却艰辛表达出诗人对渔
人疾苦的同情,深含对“但爱鲈鱼美〞的岸上人的奉劝。“江上〞和“风波〞两种环
境,“往来人〞和“一叶舟〞两种情态、“往来〞和“出没〞两种动态强烈比照,显示出
全诗旨在所在。
【助读】
范仲淹是主张革新的政治家,北宋仁宗时曾担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他
能够关心生活在社会下层的一般民众的疾苦,写过一些同情劳动人民的诗歌作
品,但流传下来的很少。这首?江上渔者?生活劳动的艰苦。指出江上来来往往
饮酒作乐的人们,只知道品尝鲈鱼味道的鲜美,却不知道也不想知道打鱼人出
生入死同惊涛骇浪搏斗的艰辛。时句朴实流畅,就像一首渔歌号子,吟诵起来
琅琅上口,饶有韵味。
我国江南水乡,川道纵横,极富鱼虾之利。其中以江苏松江四腮鲈鱼最为
知名。凡往来于松江水上的,没有不喜欢这一特产,不希望一尝这一美味佳肴
的。
范仲淹江苏吴县人,生长在松江边上。对这一情况,知之甚深。但他发之
于诗,却没有把注意力仅仅停留在对鲈鱼这一美味的品尝和赞叹上,而是注意
到了另外一些更值得注意的东西。注意到了隐藏在这一特产背后的渔民的痛苦
和艰险,并且深表同情。
【中心】
5/6
我家洗砚池头树
这首小诗不事艺术形象上的雕琢,而是以情胜。以悲天悯人的情绪来感染
读者。让读者从所描绘的事物中,自行去观察、体会、思索、判断,从而得出
自己的结论。这是完全符合诗贵含蓄的创作之旨的。
[
6/6
本文发布于:2022-11-15 11:52:5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2410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